刘浩[1](2017)在《非量测数码相机在桥梁线形识别上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多丘陵山地地区,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桥梁的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加。桥梁的变形病害对整个桥梁的运营状态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百分表进行测量。在桥梁监测中,传统的监测手段存在监测外业难度大、费用昂贵,越来越难以适合当今的监测需要。随着普通非量测相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机的分辨率不断的提高,将其应用于桥梁监测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所以通过非量测相机在桥梁监测中的研究,完善非量测相机在桥梁监测中的作业,提高实际监测中的精度,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采用传统的监测手段只能获取桥梁的某些重要位置的变形,而无法获取桥梁的整个变形状态。本文以佳能EOS 5D MarkⅢ相机作为数据采集工具,结合近景摄影测量学和图像处理的知识,将其应用于线形识别中,并结合实验论证其可行性。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运用平面标定法对相机进行标定获得其内参数,再结合非量测相机的近景摄影测量的相关解法获得待测点的坐标,最后实现线形识别的目的。(2)应用图像转换、图像增强、边缘检测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剔除杂质边缘提取拉索的边缘信息,进而得到线形曲线。并通过采用不同形式的人工标志、拍摄距离、人工标志的大小、拍摄角度以及拉索所处的环境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得出能提高拉索线形识别精度的方法。(3)结合非量测相机的近景摄影测量与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近景摄影测量与图像处理各自的优点,使其能应用于大跨径的桥梁监测中。
安晓莉[2](2015)在《口腔颌面修复与正畸中材料与结构的关键生物力学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先进口腔疾病治疗手段的发现涉及材料学、生物学以及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其中力学往往起着主要作用。例如口腔颌面部可由于先天发育缺陷、肿瘤和外伤等造成组织缺损。颌面修复与正畸治疗需要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的支架材料,并涉及与颌面部耦合作用的力学结构。这些材料与结构的设计需要在微纳米尺度理解细胞与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在宏观尺度研究大变形柔韧结构(如牙齿正畸矫治弓丝)与具有复杂生物结构且一直处于生长变化状态的颌面部组织的力学耦合。因而对口腔医学中存在的相关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通常都具有较大难度。本论文主要围绕颌面部修复与正畸中涉及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正畸矫治装置的设计,通过利用固体力学、细胞生物学与纳米材料学等多领域理论与实验手段,研究了石墨烯纳米材料对细胞毒性作用的尺寸与浓度效应,并因此发现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医学性能的新型支架材料;定量分析了牙齿正畸中矫治弓丝与颌面部组织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提出了实现前牙整体内收这一正畸治疗难题的方式;给出了计算机辅助生成个体化弓形的新技术,并编制了相关计算机软件,获得了软件着作权与相关专利权。本论文的具体创新性结果如下:(1)基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的细胞生物力学实验设备,研究了不同尺寸与浓度的氧化石墨烯微纳米颗粒溶液对正常细胞和两种癌细胞的细胞活性、细胞形态、细胞骨架结构及其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尺寸氧化石墨烯颗粒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小尺寸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细胞毒性;氧化石墨烯颗粒对细胞形态与力学性质方面的影响体现为:不同细胞的表面粗糙度在纳米颗粒作用下均减小,其尺寸依赖关系与细胞种类有关。不同细胞的杨氏模量均随纳米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同时,纳米颗粒浓度对细胞存活率也具有很大影响。(2)由于聚乳酸与聚氨酯具有良好力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因此已成为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生物聚合物。但组织工程应用中的支架材料除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外,还要有优异的抗菌性。为了弥补聚乳酸与聚氨酯聚合物材料的这一不足,同时基于微米尺寸氧化石墨烯颗粒对组织细胞无毒性,但对细菌有毒性的发现,本文将聚乳酸、聚氨酯与微米尺寸的氧化石墨烯颗粒复合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成纳米纤维支架。发现这一新型材料支架可促进正常组织细胞的粘附、增殖与分化,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在口腔正畸学临床实践中,双颌前突及上颌前突患者的治疗需要使一组牙齿整体平行移动,而这一目标是较难实现的。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通过建立考虑上颌牙列、牙周膜、牙槽骨与矫治弓丝之间耦合作用的三维弹性体有限元模型,基于仿真计算,分析获得了可实现前牙整体内收的条件。并依此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矫治装置,可以较为简便地实现上颌前牙的整体内收。(4)在牙齿正畸治疗中,矫治弓丝加载于牙齿的力值大小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临床医生多是根据对弓丝材料的理解和自身经验来估计该力的可能大小。而如果由于经验不足,医生对力值估计不准确,则可能会导致出现牙根吸收等副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获得矫治弓丝产生的精确力值,本文通过将弓丝看作一弹性曲梁,分析得到了矫治弓丝材料,结构与施加于牙体上力值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计算并制成临床应用表格以帮助医生获得精准的施加力值;开发出了“正畸患者矫治弓丝的个体化弓形生成软件”。该软件可帮助医生便捷、高效的获得直观的牙弓弓形图形以用于临床治疗。
郝宗权,周建国[3](2001)在《悬链线在托圈中心线测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转炉托圈的制造、安装、修理中常需进行耳轴中心线的测量。以往采用拉线法测量的缺点是误差大 ;改用文中新的测量方法及相关计算后 ,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测量精度
李子春[4](1990)在《“拉钢丝”在回转窑大修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现场施工为背景,扼要地论述了“拉钢丝”法在回转窑大修中的应用情况。作者所提供的这种方法易掌握,不涉及钳工和测量等问题,虽然集光法先进,但由于大窑身长,所以集光到终点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以目前来看,该法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课题的提出 |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的内容 |
| 1.3.2 研究的方法 |
| 第二章 摄影技术线形识别的理论基础 |
| 2.1 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 |
| 2.2 相机的成像原理和畸变 |
| 2.2.1 成像模型 |
| 2.2.2 数码相机畸变 |
| 2.3 近景摄影测量原理 |
| 2.3.1 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
| 2.3.2 条件方程式 |
| 2.3.3 空间前后方交会法 |
| 2.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 2.4.1 图像转换 |
| 2.4.2 图像增强 |
| 2.4.3 边缘检测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非量测数码相机的标定 |
| 3.1 相机标定的方法 |
| 3.1.1 传统的相机标定方法 |
| 3.1.2 相机的自标定法 |
| 3.2 相机标定内容 |
| 3.2.1 相机的光学畸变差 |
| 3.2.2 内方位元素的检定精度要求 |
| 3.3 平面标定法 |
| 3.4 非量测数码相机的选型和标定实验 |
| 3.4.1 相机和镜头的选型 |
| 3.4.2 相机的标定实验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非量测数码相机的线形识别的室内实验研究 |
| 4.1 实验简介 |
| 4.2 获取拉索的线形方程 |
| 4.3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线形识别 |
| 4.3.1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
| 4.3.2 多像空间前方交会 |
| 4.3.3 曲线拟合 |
| 4.4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拉索的线形曲线 |
| 4.4.1 图像距离的转换 |
| 4.4.2 边缘曲线拟合 |
| 4.4.3 不同人工标志对线形识别结果的影响 |
| 4.4.4 拍摄距离对线形识别结果的影响 |
| 4.4.5 不同直径的圆形人工标志对线形识别结果的影响 |
| 4.4.6 拍摄角度对线形识别结果的影响 |
| 4.4.7 实验环境对线形识别结果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线形识别的工程实例 |
| 5.1 工程概况 |
| 5.2 实验方法 |
| 5.3 主拱圈下缘线形识别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生物材料 |
| 1.2 组织工程支架类型 |
| 1.2.1 多孔支架 |
| 1.2.2 纤维支架 |
| 1.3 组织工程支架要求 |
| 1.3.1 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能力 |
| 1.3.2 力学性能 |
| 1.3.3 支架结构 |
| 1.4 石墨烯家族纳米材料 |
| 1.4.1 GFNs的细胞毒性 |
| 1.4.2 与生物学效应相关的材料特性 |
| 1.5 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 |
| 1.6 口腔正畸学中的力学问题 |
| 1.6.1 人类牙弓弓形的研究进展 |
| 1.6.2 弹性材料及正畸力的产生 |
| 1.6.3 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因素 |
| 1.6.4 连续性深覆(牙合) 矫治弓丝 |
| 1.7 前牙整体内收 |
| 1.8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细胞毒性的尺寸效应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表征 |
| 2.2.2 生物学实验 |
| 2.2.3 力学表征 |
| 2.2.4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三种尺寸GO的表征 |
| 2.3.2 CCK-8 分析GO细胞毒性 |
| 2.3.3 AFM测量细胞形态和细胞杨氏模量 |
| 2.3.4 细胞骨架染色观察及免疫荧光强度分析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加强聚乳酸/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的抗菌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PLA/PU/GO复合薄膜的合成 |
| 3.2.2 PLA/PU/GO复合纳米纤维的合成 |
| 3.2.3 材料表征 |
| 3.2.4 抗菌性能测试 |
| 3.2.5 生物相容性实验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摇椅弓滑动法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上颌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4.2.2 摇椅弓模型的建立 |
| 4.2.3 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4.1 三维有限元建模问题 |
| 4.4.2 直丝弓滑动矫治技术及种植体支抗的位置 |
| 4.4.3 RCA应用于滑动法内收前牙 |
| 4.5 结论 |
| 第五章 牙弓弓形的函数模拟及矫治弓丝的力学数值计算 |
| 5.1 前言 |
| 5.2 方法 |
| 5.2.1 正常(牙合) 牙弓弓形的曲线模拟 |
| 5.2.2 正畸患者个体化弓形生成软件的开发 |
| 5.2.3 多用途弓的材料、弓形与力值的函数表达式的建立 |
| 5.2.4 多用途弓压低力值的计算 |
| 5.3 结果 |
| 5.4 讨论 |
| 5.5 结论 |
| 第六章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A |
| 附录 B |
| 附录 C |
| 附录 D |
| 引 言 |
| 1 拉线测量法的改进方案 |
| 1.1 测量基准的选择: |
| 1.2 设置同心板 |
| 1.3 拉线 |
| 1.4 测量 |
| 1.5 计算B、C两处的中心偏差 |
| 1.6 绘制中心偏移图 |
| 1.7 基准转换 |
| 2 钢丝下垂度的计算方法 |
| 3 应用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