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丁德文,索安宁,何伟宏,田涛[1](2021)在《珠江口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的遴选方法》文中提出功能群是研究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实验以2016年和2017年对珠江口万山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历史资料,通过渔业资源优势度、生物量和渔获率指标排序分析,首次提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概念及其顶级经济物种遴选原则,以食物链营养级为基础构造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结果显示,丽叶鲹、棘头梅童鱼、周氏新对虾、隆线强蟹、凤鲚、口虾蛄、太阳强蟹和锐齿蟳为渔业资源优势度、生物量、渔获率排序中处于前30位的共有经济物种;底栖动物食性和浮游动物食性类群构成了珠江口海域的优势类群,分别占34%和20%;依据遴选原则遴选出名贵鱼类、高产鱼类和虾蟹类组成的7种海洋牧场渔业资源顶级经济物种,构造了7种由顶级经济物种及其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组成的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包括银鲳功能群、云纹石斑鱼功能群、鲈功能群、黄姑鱼功能群、鲻功能群、斑节对虾功能群和锯缘青蟹功能群。研究结果为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功能群构造提供思路与方法。
吴世勇,曾如奎,王红梅[2](2020)在《标记技术在雅砻江鱼类增殖放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规范雅砻江鱼类增殖放流、科学评估增殖放流效果、指导鱼类增殖站可持续运行,对雅砻江流域放流的裂腹鱼、鲈鲤等鱼苗开展了耳石热标记、荧光标记、T型标记技术和荧光胶体标记技术的研究,对裂腹鱼和鲈鲤等繁殖亲鱼开展了PIT技术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研究发现:采用茜素红的耳石荧光标记技术可应用于大规模放流鱼苗标记;PIT标志技术为裂腹鱼、鲈鲤亲鱼的最适标记技术;通过放流鱼苗回捕分析,发现标记后的放流鱼苗和同龄野生鱼苗生长差异不显着。
张智一[3](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刘胜男[4](2019)在《长毛对虾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其在增殖放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现已成为受全球重视的生态问题,过渡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栖息地遭到破坏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为了补充自然资源量、修复已经受损的渔业资源、使物种维持可持续生长状态,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捕捞量,人们开始向自然水域投放通过人工繁育得到的鱼虾蟹贝等的苗种或成体,使自然水域内的种质资源量得到补充,即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程。随着放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增殖放流对自然水域内的种质资源恢复与增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中得到广泛应用。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作为我国重要增殖放流种类,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发展,长毛对虾的放流逐渐增加。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是增殖放流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增殖率一般通过对标志放流个体进行回捕之后统计回捕比例进行计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增殖放流中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分子标记不仅可以鉴定群体的亲缘关系,对放流群体的回捕比例进行计算,同时可以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基于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毛对虾的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长毛对虾微卫星标记进行开发。本研究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毛对虾的转录组进行测定,通过de novo组装方法构建出长毛对虾转录组的参考序列,组装后共得到36675条组装后的reads,通过搜索在6337条序列上共发现了9222个微卫星位点。通过设计微卫星引物,并验证引物扩增效率以及多态性,成功开发出11对可用于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以及遗传学研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基于分子标记的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本研究对放流后的长毛对虾逐月进行回捕,使用9对微卫星标记对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回捕的517尾长毛对虾中,有202尾对虾被识别为放流个体,占回捕总数的39.07%,基于对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头胸甲长分析,两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长毛对虾增殖放流遗传多样性影响研究。本研究对比了放流前后增殖海域内长毛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放流前后增殖海域内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HE=0.743和0.790;PIC=0.708和0.762);放流前后自然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为FST=0.0149(P<0.05),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遗传分化水平。研究表明,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未对增殖海域内自然群体造成明显的遗传学影响。
张慧鑫[5](2019)在《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海洋捕捞强度的增加和海洋环境的恶化,中国近海渔业呈现出了渔业资源枯竭、渔业环境恶化的困境。海洋牧场对修复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环境以及提高海洋资源生命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量。如何合理开发与建设海洋牧场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湛江市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三面环海,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早,但一直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分析和研究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湛江市海洋牧场的建设为研究主题,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SWOT分析法对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深入剖析了当前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而借鉴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成功经验,最后结合湛江市建设海洋牧场自身的特点,从建设原则、目标、模式、规划与布局等方面论述了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具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推动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对策建议。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而又科学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建设成果的好坏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湛江市海洋牧场在发展过程中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要通过优化海洋牧场组织结构和改进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国内外关于海洋牧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对于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从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视角出发,折射出我国海洋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其他地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田璐[6](2019)在《盐度对黄姑鱼生存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姑鱼属Nibe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开展近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品种。黄姑鱼是一种适应盐度范围较广的品种,属于广盐类海水鱼。水体盐度是鱼类生长、代谢和繁育的重要的环境因子,盐度变化对鱼类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迄今,关于盐度对鱼类生长、组织抗氧化酶活和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研究较热门,而盐度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少有报道。本论文在研究盐度对黄姑鱼耐受性、生长、组织抗氧化酶活和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指标的影响基础上,采用石蜡切片,研究了盐度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运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盐度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探究了相应的微生物的功能。旨在不同盐度水体中黄姑鱼的健康养殖提供资料。研究结果由三部分构成。1.黄姑鱼盐度耐受性研究。本部分实验共分为盐度S0(代表盐度为0)、S2、S4、S6、S8、S40、S45、S50、S55、S60组,共10组,每组3平行。采用了两种规格的黄姑鱼,即规格Ⅰ:平均体质量为180.29±2.26 g(平均值±SD),平均全长为25.7±0.51cm;规格Ⅱ:平均体质量为17.3±0.8 g,平均全长为9.52±0.7cm。将黄姑鱼从自然海水直接移入各盐度组中,经过7天短期盐度胁迫,结果发现:盐度2-45下存活率均为100%。在S0、S55、S60中均全数死亡,其中S0、S55、S60三组全致死时间,规格Ⅰ分别为10.33±1.9 h,29.55±3.2 h,12.67±1.6 h;规格Ⅱ分别为1.22±0.5 h,67.5±4.3 h,3.8±0.9 h。1周内,规格Ⅰ、Ⅱ黄姑鱼在S50组中存活率分别为15±7.8%、30±4.5%。在S0组中12 h内,两种规格黄姑鱼死亡率均100%,其中,全致死时间高盐S60组明显小于S55组,当盐度超过50‰发现盐度越高,其耐受能力越低。将半致死时间(y)与相应的盐度(x)拟合成二次函数回归曲线为,规格Ⅰ:y=-0.199x2+18.405x-380.75,R2=0.999,规格Ⅱ:y=-0.093x2+9.67x-243.5,R2=0.998。盐度超过一定范围,半致死时间随盐度升高而减少,即盐度耐受能力和盐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盐度增高,其耐受能力先缓慢下降,后是急剧下降。在此,笔者得出两种规格黄姑鱼的耐受盐度不低于2,耐受盐度均不高于50。规格大小方面,大规格黄姑鱼盐度耐受力强于小规格黄姑鱼。2.盐度对黄姑鱼生长、组织抗氧化酶活和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本实验设置5个盐度组,即S6、S12、S18、S30和S42组,每组三个平行。历经7周长期盐度胁迫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的升高,特定生长率降低。(2)通过石蜡切片,发现高盐组、低盐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差异不明显;鳃组织中随着盐度的增高,泌盐细胞明显增多。(3)本次研究中发现,饵料系数低盐S6、S12和S18组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高盐组S42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体比与饵料系数的变化一致。(4)黄姑鱼鳃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6和S42组均高于S30组(对照组)。黄姑鱼鳃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均随着盐度升高,也相应逐渐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血清中两种酶活S6和S42组显着低于S30组。谷草转氨酶(AST)酶活在鳃组织中,S6组显着高于其它组,且S42组中酶活最低,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盐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再升高。血清中代谢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在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肌酐(Cr)、甘油三酯(TG)变化趋势随着盐度升高先升后下降,葡萄糖(GLU)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各代谢指标均在盐度42组时最低(P<0.05)。3.盐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共分为盐度S6、S30、S42组,共3组,每组分别设置3个平行,历经7周长期盐度胁迫实验,实验结束,取黄姑鱼后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S6组中,共有524个OUT聚类(一个OUT相当于一种细菌);S30组,共有494个OUT聚类;S42组,共有567个OUT聚类。(2)其中门水平上三个盐度组中优势细菌种群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和软壁菌门,均在在各组所有样品中占细菌OUT总数的90.79%-98%。在所有细菌门中,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S6组显着高于S30组;而拟杆菌门S30组显着高于S6组(P<0.05)。疣微菌门、绿弯菌门和螺旋体菌门细菌,S42组显着高于S30组(P<0.05)。(3)从属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在S6组和S30组,优势细菌为短波单胞菌属(分别为25.99%和19.06%)、螺原体属(分别为15.18%和13.8%)、伯克氏菌属(分别为14.14%和18.19%)、支原体属(分别为13.1%和6.95%)。S42组优势细菌为螺原体属(24.53%)、短波单胞菌属(19.81%)、支原体属(10.66%)。S6和S30组之间有25种属的细菌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有18种S6组显着高于S30组(P<0.05)。S42和S30两组之间有57种属的细菌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有37种S42组显着高于S30组(P<0.05)。(4)采用RDP和NT-16S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发现:高盐S42组,致病性弧菌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盐组中益生菌减少,如红环菌属具有为宿主提供生长因子,减少了,表明高盐环境并不利于黄姑鱼的生长或维持肠道健康。
彭欣[7](2019)在《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时空格局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生态系统系统极易受到人为的干扰,致使生物多样性降低。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作为海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维系海岛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完整性具有关键作用。大型底栖生物由于其移动性差、生活周期长的特点,同时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通常被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表征潮间带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本论文通过对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野外调查,并结合近30年来的历史资料和室内分析以及开展资源增殖放流示范点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演替。结果显示:1)从四年三个区域的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的结果来看,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麂列岛保持相对稳定外,洞头列岛和北麂列岛近年来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降低。南麂列岛、北麂列岛和洞头列岛物种、生物量和丰度1990年分别为(44 种、1542.23ind./m2、2444.33g/m2)、(52 种、3491.43ind./m2、2360.57g/m2)、(43 种、814.86ind./m2、2675.32g/m2)到 2016 年分别为(42 种、1918.43ind./m2、5295.51g/m2)、(22 种、731.56ind./m2、1547.53g/m2)、(32 种、443.11ind./m2、1080.78 g/m2);亚热带种、热带种有增加的趋势,但不明显;香浓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均出现下降趋势;ABC曲线分析群落结构发现,群落结构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干扰、稳定性差,群落之间的相似性不高,主要受人为干扰(采捕)和环境变化影响。2)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不同年份和不同区域的优势种共有15种,除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疣荔枝螺、小结节滨螺占据前四位外,其他随年份或区域的不同变化很大;从主要优势种个体大小来看,个体平均重量存在增大的趋势,如日本笠藤壶的个体重量从1990年1.32 g/个增加到2016年的3.22 g/个;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范围在0~0.97,在多数资源位点均有出现且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0.70)的种类有:日本笠藤壶(0.75)、条纹隔贻贝(0.83)、疣荔枝螺(0.97)、小结节滨螺(0.80)、日本花棘石鳖(0.85)、龟足(0.80),仅在极少数资源位点出现且对资源利用能力较弱(≤0.40)的种类有:毛贻贝(0.38)、刺巨藤壶(0.25)、贻贝(0.21)、棘刺牡蛎(0.08)、厚壳贻贝(0.08)和东方小藤壶(0.00);前四位的优势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而个别资源位点占优势的优势种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低;从种间聚类来看,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疣荔枝螺、小结节滨螺以及日本花棘石鳖、鳞笠藤壶、龟足的优势种相似性较高,相似度达到70%;东方小藤壶与其他优势中相似度最低(<10%)。3)通过对日本笠藤壶和条纹隔贻贝的条形码分析,COI基因片段和16S rRNA基因片段的A+T含量明显大于C+G含量,存在明显的A/T碱基偏向;单倍型共享率较低,Tajima’ s D值差异性显着,揭示二者历史上均经历了显着地的扩张事件;COI基因和16S基因构建的ML树拓扑结构相吻合,群体大部分个体聚在一起,最后和外类群聚在一起,且不同地理群体单倍型散乱分布,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结构和遗传谱系结构,可能与各站点的地理位置较近有关。4)通过对群落结构衰退的浙南猪腰屿潮间带开展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资源增殖放流并加强管护,该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正向演替,物种数、生物量、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显着增加,濒临消失的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又成为资源增殖区的主要优势种,群落结构也更趋稳定。通过研究发现,近三十年来,浙南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面临衰退趋势,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逐渐变差、相似度降低,除了占据绝对优势且经济价值不高的优势种外,其他优势种随时间和区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威胁来源于人为采捕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增殖放流区的资源修复进一步验证开展资源修复与保护对生境群落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极为重要。因此,在无人岛加强生境保护,维护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对海洋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意义。
孙涛[8](2018)在《大亚湾鱼类放流生境的筛选与评估》文中认为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我国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进行增殖放流活动,实践证明增殖放流可以直接有效地恢复渔业资源量。在近几年大亚湾的增殖放流活动中,放流生境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效益。本研究从大亚湾鱼类的群落结构、嵌套分布格局、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以及石油类污染评价四个方面综合探讨大亚湾的鱼类组成及生境状况,从而为保护区的规划、增殖放流生境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分为放流生境的筛选和评估两个部分,研究结果分为以下四点:(一)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大亚湾鱼类可以分为湾口区鱼类群落(群落Ⅰ)和湾内区鱼类群落(群落Ⅱ)。群落Ⅰ的优势种有:短吻鲾、细条天竺鱼、中线天竺鲷、二长棘鲷、拟矛尾鰕虎鱼、黄鳍马面鲀;群落Ⅱ的优势种有:黑鲷、二长棘鲷、短吻鲾和黄鳍马面鲀。群落Ⅰ比群落Ⅱ鱼类优势种更为丰富,并且群落Ⅰ主要位于杨梅坑海域。通过CCA二维排序图可知,大亚湾鱼类群落春季主要受DO的影响,夏季受水温的影响,秋季受各因子的影响比较均衡,冬季主要受pH的影响。(二)大亚湾鱼类嵌套分布格局大亚湾的鱼类呈嵌套分布格局;鱼类的最大体长对嵌套格局的形成有显着性的影响;表明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格局的形成支持选择性迁入假说。大亚湾鱼类嵌套最友好位点在杨梅坑(D2)及大辣甲以北(D5)海域,除夏季部分鱼类产卵后到杨梅坑(D2)和湾口(D8)育肥。这表明杨梅坑海域及大辣甲以北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的主要分布区,应该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同时说明这一水域也是大亚湾鱼类进行增殖放流的最适水域。(三)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底拖网数据显示多齿蛇鲻主要出现在大辣甲附近海域,尤以大辣甲以南、以东海域最为密集。水深范围在14.0016.25 m,水温范围在21.7024.53℃,盐度范围在34.8936.19。多齿蛇鲻的HSI模型显示,杨梅坑海域及其附近海域是多齿蛇鲻最适宜的栖息地,从多齿蛇鲻的资源保护角度看,应该优先保护杨梅坑海域及附近海域,同时,这两处海域也是多齿蛇鲻增殖放流的首选放流生境。(四)大亚湾海域石油烃的分布对鱼类嵌套的验证大亚湾海水中石油烃平均污染指数(Ci/Si)为1.34,属于三类海水水质,水体已经受到石油烃污染。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除了A9站位受污染之外,整体未受石油烃污染。大亚湾鱼类群聚在低石油烃海域,四个季节的最适群聚位点均避开了石油烃污染高值区。大亚湾水体中石油烃的污染已经影响到鱼类的栖息,需要加强水体的治理,并且重点保护杨梅坑海域及大辣甲以北海域。
花茜茜[9](2018)在《斜带石斑鱼SSR亲子鉴定标记开发及其在放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印度洋,红海,北太平洋,西太平洋和东南亚海域有价值的重要海水鱼类,也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由于无节制的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因素影响,斜带石斑鱼野生种群资源量急剧下降,一直以来我们多用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增加其资源量,但没能对放流水域种质资源进行甄别与遗传评估。本文以微卫星即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为遗传分子标记进行亲子关系鉴定,准确区分人工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建立斜带石斑鱼混合群体的判别技术体系,并对将要放流子一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从而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开发的77个高多态性SSR标记,构建2套斜带石斑鱼亲子鉴定体系,对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本实验室Illumina二代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得到的77条2-4碱基重复微卫星序列,我们筛选出7个三碱基SSR、5个四碱基SSR,这些微卫星标记扩增稳定、高度多态性、高杂合度,且具有相同退火温度58℃。通过对条件的不断优化,我们建立了2套多重荧光PCR体系,并使用全同胞、混交家系进行验证,鉴定准确率均达100%,且扩增稳定;(2)构建一个混交家系,其中亲本27个(雌性15个,雄性12个),子代F1有226个。另从海南、大亚湾选取两个野生群体,分别有38个、41个,与养殖混交群体子代F1混合,用于模拟增殖放流群体,进一步验证亲子鉴定体系准确性。结果显示,仅有4个体鉴定错误,准确率达98.68%,可用于斜带石斑鱼群体甄别;(3)运用已建立的2套亲子鉴定体系共12个SSR标记对将要放流子一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海南、广东地区2个野生群体相比发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养殖子一代群体不适合进行放流活动。本研究建立了2套分辨率极高的斜带石斑鱼亲子鉴定体系,该体系可应用于斜带石斑鱼人工增殖和放流工作,并且可为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魏小岚,虞顺年,阳艳,肖雅元,刘永,韦芳三,唐文乔,李纯厚[10](2017)在《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有氧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血液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斜带石斑鱼放置在4个运动强度(对照组0 bl/s、实验组0.5 bl/s、实验组1.0 bl/s和实验组2.0 bl/s)中进行8周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1.0 bl/s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成活率(SR)有显着提高作用(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B)、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LYZ)、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0 bl/s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其中1.0 bl/s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白蛋白(ALB)和补体C4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0 bl/s组中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8周运动训练对肝脏HSP70mRNA表达水平有显着影响,1.0 bl/s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总之,1.0 bl/s运动强度可提高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增强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上调HSP70 mRNA表达水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雅砻江流域鱼类增殖站概况 |
| 2 锦屏鱼类增殖站标记放流技术研究与应用 |
| 2.1 鱼苗标记技术 |
| 2.1.1 耳石热标记 |
| 2.1.2 耳石荧光标记 |
| 2.1.3 T型标记 |
| 2.1.4 荧光胶体标记 |
| 2.2 亲鱼标记技术 |
| 2.2.1 PIT标记 |
| 2.2.2 微卫星分子标记 |
| 3 研究成果与结论 |
| 3.1 鱼苗标记技术 |
| 3.2 亲鱼标记技术 |
| 3.3 放流效果初步评估 |
| 4 问题及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1.4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
|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5 小结 |
|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
|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
|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 3.2.4 小结 |
|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 3.3.4 小结 |
|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 3.4.4 小结 |
|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
| 3.5.1 研究方法 |
|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 3.5.6 小结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
|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
| 4.1.2 研究问题 |
| 4.1.3 研究方法 |
|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
|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 5.2.1 数据来源 |
|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
|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
| 5.2.4 讨论与小结 |
|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 5.3.1 数据来源 |
|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 5.3.4 讨论与小结 |
|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 5.4.1 数据来源 |
|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 5.4.4 讨论与小结 |
|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 5.5.1 数据来源 |
|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 5.5.4 讨论与小结 |
| 5.6 本章小结 |
|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
|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
|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
|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
|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
|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全文总结 |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
| 1.1.1 .渔业资源现状 |
| 1.1.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
| 1.1.3 国内外渔业资源及增殖放流现状 |
| 1.2 分子标记及其在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
| 1.2.1 分子标志技术研究 |
| 1.2.2 微卫星DNA标记及其在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
| 1.2.3 分子标志技术在对虾中的应用 |
| 1.3 长毛对虾的生物学特征及研究概况 |
| 1.3.1 长毛对虾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 1.3.2 长毛对虾形态特征及生理习性 |
| 1.3.3 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概况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长毛对虾转录组De novo组装及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样品采集 |
| 2.2.2 实验方法 |
| 2.2.3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转录组序列 |
| 2.3.2 引物设计 |
| 2.3.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基于分子标记的长毛对虾增殖放流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样品采集 |
| 3.2.2 实验方法 |
| 3.2.3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遗传多样性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样品采集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数据分析 |
| 4.4 结果 |
| 4.5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 1.2.3 文献评述 |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 1.4 研究思路图 |
| 2 海洋牧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 2.1 海洋牧场相关概念的界定 |
| 2.1.1 海洋牧场 |
| 2.1.2 人工鱼礁 |
| 2.1.3 增殖放流 |
| 2.2 相关理论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生态平衡发展理论 |
| 2.2.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 3 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 |
| 3.1 湛江市概况 |
| 3.2 湛江市海洋牧场发展现状 |
| 3.2.1 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历程 |
| 3.2.2 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
| 3.3 案例分析 |
| 3.3.1 特呈岛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
| 3.3.2 特呈岛海洋牧场的效益 |
| 4 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SWOT分析 |
| 4.1 优势分析 |
| 4.2 机遇分析 |
| 4.3 劣势分析 |
| 4.4 挑战分析 |
| 4.5 SWOT矩阵分析 |
| 5 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的借鉴 |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 5.1.1 日本长崎海洋牧场 |
| 5.1.2 韩国丽水海洋牧场 |
| 5.1.3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洋牧场 |
| 5.2 国内经验借鉴 |
| 5.2.1 辽宁獐子岛海洋牧场 |
| 5.2.2 江苏海州湾海洋牧场 |
| 5.2.3 广东大亚湾海洋牧场 |
| 6 加强湛江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
| 6.1 建设思路 |
| 6.1.1 建设原则 |
| 6.1.2 建设目标 |
| 6.1.3 建设模式 |
| 6.1.4 建设规划与布局 |
| 6.2 对策建议 |
| 6.2.1 宏观方面 |
| 6.2.2 中观方面 |
| 6.2.3 微观方面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黄姑鱼的研究现状 |
| 1.2 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机制 |
| 1.3 盐度对鱼类存活的影响 |
| 1.4 盐度对鱼类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 1.4.1 盐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 1.4.2 盐度对鱼类鳃、肾组织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 1.4.3 盐度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 1.5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 |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盐度对两种规格黄姑鱼耐受性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设计 |
| 2.1.3 测定方法 |
| 2.1.4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盐度对黄姑鱼耐受性的影响 |
| 2.2.2 规格大小对黄姑鱼盐度耐受性的影响。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盐度对黄姑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设计 |
| 3.1.3 测定方法 |
| 3.1.4 样品处理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盐度对黄姑鱼的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2 盐度对黄姑鱼鳃、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2.3 盐度对黄姑鱼的鳃、肝脏和血清抗氧化酶,非特异性免疫,代谢指标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盐度对黄姑鱼的生长影响 |
| 3.3.2 盐度对黄姑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3.3 盐度对黄姑鱼饲料转化率影响 |
| 3.3.4 盐度对黄姑鱼的鳃、肝脏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影响 |
| 第四章 盐度对黄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设计 |
| 4.1.3 测定方法 |
| 4.1.4 数据处理 |
| 4.1.5 序列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测序质量分析 |
| 4.2.2 黄姑鱼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 4.2.3 黄姑鱼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 4.2.4 黄姑鱼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
| 4.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选题 |
| 1.1.1 立题背景 |
| 1.1.2 区域概况 |
| 1.1.3 目的意义 |
| 1.1.4 研究内容 |
| 1.1.5 技术路线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区系及种类组成 |
| 1.2.2 群落结构 |
| 1.2.3 优势种及其生态位 |
| 1.2.4 种群遗传学 |
| 1.2.5 资源修复 |
| 第二章 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 |
| 2.1 研究方法 |
| 2.1.1 区域概况 |
| 2.1.2 采样方法 |
| 2.1.3 数据处理 |
| 2.1.4 图件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种类组成 |
| 2.2.2 物种温度习性特征 |
| 2.2.3 数量时空变化 |
| 2.2.4 群落结构分析 |
| 2.2.5 多样性时空变化 |
| 2.3 讨论 |
| 2.3.1 种类组成及区系变化 |
| 2.3.2 数量变化特征 |
| 2.3.3 群落结构特征与健康状况 |
| 2.3.4 人为采捕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浙南岛屿潮间带优势种及其生态位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调查方法 |
| 3.1.2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优势种组成 |
| 3.2.2 优势种个体大小变化 |
| 3.2.3 优势种生态位 |
| 3.2.4 生态位重叠 |
| 3.2.5 物种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 |
| 3.3 讨论 |
| 3.3.1 优势种时空变化 |
| 3.3.2 优势种生态竞争 |
| 3.3.3 种间聚类和排序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浙南岛屿潮间带两种优势种种群遗传研究 |
| 4.1 研究方法 |
| 4.1.1 样品收集 |
| 4.1.1.1 日本笠藤壶 |
| 4.1.1.2 条纹隔贻贝 |
| 4.1.2 实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日本笠藤壶 |
| 4.2.1.1 碱基组成分析 |
| 4.2.1.2 遗传距离分析 |
| 4.2.1.3 种群扩张与种群间基因交流值分析 |
| 4.2.2 条纹隔贻贝 |
| 4.2.2.1 碱基组成 |
| 4.2.2.2 遗传距离 |
| 4.2.2.3 种群扩张与种群间基因交流值分析 |
| 4.3 讨论 |
| 4.3.1 碱基组成 |
| 4.3.2 遗传距离 |
| 4.3.3 种群扩张 |
| 4.3.4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和保育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浙南岛屿潮间带生物资源修复及其效果评估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研究区域概况 |
| 5.1.2 品种筛选 |
| 5.1.3 放流区管理 |
| 5.1.4 放流概况 |
| 5.1.5 采样方法 |
| 5.1.6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增殖品种的数量变化 |
| 5.2.2 种类组成变化 |
| 5.2.3 数量变化 |
| 5.2.4 优势种变化 |
| 5.2.5 多样性指数变化 |
| 5.2.6 群落结构分析 |
| 5.3 讨论 |
| 5.3.1 增殖品种变化 |
| 5.3.2 数量变化 |
| 5.3.3 群落结构变化 |
| 5.3.4 探索贝类资源增殖放流的管理模式 |
| 5.4 存在问题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附表1 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名录 |
| 附表2 浙南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温度习性及分布 |
| 附表3 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物种丰度及分布 |
| 附表4 基于日本笠藤壶COI片段的1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 |
| 附表5 基于日本笠藤壶16S片段11个种群间遗传距离 |
| 附表6 基于条纹隔贻贝COI片段1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 |
| 附表7 基于条纹隔贻贝16S片段1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 |
| 附图版 浙南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分类介绍及图谱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嵌套模型及研究现状 |
| 1.1.1 嵌套格局的形成机制 |
| 1.1.2 嵌套的计算方法 |
| 1.1.3 嵌套分析在保护上的意义 |
| 1.2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理论及研究现状 |
| 1.2.1 HSI模型的建立 |
| 1.2.2 HSI模型的检验 |
| 1.2.3 HSI模型对保护的意义 |
| 1.3 大亚湾概况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样品采集 |
|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大亚湾鱼类群落划分 |
| 2.2.2 大亚湾鱼类群落的主要种类 |
| 2.2.3 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2.3 讨论 |
| 2.3.1 种类数的年际变化 |
| 2.3.2 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2.3.3 鱼类群落与海流的关系 |
| 第三章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分布格局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样品采集 |
| 3.1.2 栖息地和生活史特征 |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大亚湾鱼类种类组成 |
| 3.2.2 栖息地和生活史特征 |
| 3.2.3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结构 |
| 3.4 讨论 |
| 3.4.1 大亚湾鱼类嵌套分析的适宜性 |
| 3.4.2 大亚湾鱼类群聚嵌套格局成因 |
| 3.4.3 大亚湾鱼类保护和管理 |
| 第四章 大亚湾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数据收集 |
| 4.1.2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 |
| 4.2.1 多齿蛇鲻单因素适合度曲线(SI函数)构建 |
| 4.2.2 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的计算 |
| 4.2.3 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平面分布 |
| 4.3 讨论 |
| 4.3.1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
| 4.3.2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时空分布 |
| 4.3.3 多齿蛇鲻的保护建议 |
| 第五章 大亚湾海域石油烃分布对鱼类嵌套的验证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 |
| 5.2.1 数据处理 |
| 5.2.2 评价方法 |
| 5.3 结果 |
| 5.3.1 表层水体中石油烃变化特征 |
| 5.3.2 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变化特征 |
| 5.4 讨论 |
| 5.4.1 大亚湾海域石油烃的来源 |
| 5.4.2 大亚湾海域石油烃的污染评价 |
| 5.4.3 表层水体中石油烃与大亚湾鱼类群聚的分布规律 |
| 第六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 大亚湾2015年资源调查鱼类目录 |
|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分子标记 |
| 1.2 亲子鉴定 |
| 1.3 增殖放流效应 |
|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斜带石斑鱼亲子鉴定体系开发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斜带石斑鱼ssr亲子鉴定标记在放流效应评估上的应用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鱼来源与暂养 |
| 1.2 实验装置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生长指标测定 |
| 1.5 血液理化指标测定 |
| 1.6 肝脏理化指标的测定 |
| 1.7 肝脏HSP70 m RNA表达水平测定 |
| 1.8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
| 2.2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血清蛋白及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
| 2.3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肝脏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
| 2.4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肝脏HSP70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
| 3.2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血清蛋白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3.3 运动强度对斜带石斑鱼肝脏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