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且远[1](2020)在《炭基吸附剂对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有机物吸附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化工环节中的焦化环节是造成污染最严重的工业部门之一。近年来,随着焦化污染的日益严重,所带来的焦化污染地块的地下水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加。焦化污染地下水的污染物含量高于一般污染地下水,并且污染物多为难降解有机物。焦化污染地下水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如何处理和修复焦化污染地下水是污染源企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中,作为一种应用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法,吸附法的工艺较为简单。并且吸附法的投资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目前比较常用的吸附剂有:吸附树脂、焦炭、膨润土、活性炭等。但一些吸附性能较好的吸附剂普遍存在着价格昂贵、合成路线长、复用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价格低廉、来源广的吸附剂是当前吸附法处理焦化污染地下水的重要研究方向。煤炭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能源之一,我国的煤炭储量极为丰富。煤炭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在对焦化污染中污染物吸附时,有着良好的吸附性能。同样焦粉也是一种孔隙结构比较发达的工业副产品,有着良好的吸附性能。在我国的焦化生产环节中,每年有大量的焦粉作为副产品产出,其价格低廉并且来源广泛。焦粉的比表面积较大,孔隙结构发达,其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高温高压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是一种较好的廉价吸附剂。本文采用三种煤(长焰煤、气肥煤、焦煤)和焦粉作为吸附剂进行了对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吸附行为的研究,确定了对其最佳的吸附条件并且比较了四种炭基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在本研究中,以吡啶、喹啉两种有机物作为焦化污染地下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探讨了四种吸附剂对其的吸附机理。并且对四种炭基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函数进行了研究。四种吸附剂的投加浓度、接触时间、溶液pH对吸附焦化污染地下水的效果均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吸附剂的投加浓度越大、接触时间越长吸附效果越好,溶液pH对吸附过程影响不大。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在四种吸附剂投加浓度为6g/L,于恒温水浴振荡箱中的接触时间为30min,温度为298K,振荡速度为150r/min,不调节溶液pH时四种吸附剂长焰煤(LFC)、气肥煤(GFC)、焦煤(CC)和焦粉(CP)对焦化污染地下水中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4.09%,43.25%,34.08%和24.64%。四种吸附剂再生复用结果表明,这些再生吸附剂经热处理后,经过7次回用,CP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复用性,而三种煤吸附剂的再生后的复用性能较差。四种吸附剂处理吡啶和喹啉配制而成的模拟废水,CP和LFC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好于其他两种煤吸附剂。在最佳条件下,CP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吡啶和喹啉的去除率分别为81.54%和66.97%,LFC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吡啶和喹啉的去除率分别为66.95%和81.47%。并且四种吸附剂对吡啶和喹啉的吸附均能够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来进行很好地描述,说明四种吸附剂的吸附行为是以表层为主的多层吸附。四种吸附剂对吡啶和喹啉的吸附,在动力学上与准二阶动力学模型相符。这说明,四种吸附剂吸附吡啶和喹啉的吸附行为包含液膜扩散过程、表面扩散过程以及内部颗粒扩散过程。并且可以看出,其主要速控步为表面扩散。四种吸附剂对吡啶的喹啉的吸附反应活化能均小于83.72kJ/mol,说明该吸附行为是以物理吸附为主。通过对四种吸附剂对吡啶和喹啉的吸附过程中热力学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和相关参数的计算,发现四种吸附剂对吡啶和喹啉的吸附过程中是热力学非自发的。四种吸附剂对吡啶和喹啉的吸附过程是热力学放热过程。并且,四种吸附剂对吡啶和喹啉的吸附是一个热力学反应程度减少的过程。本论文有图33幅,表16个,参考文献112篇。
李晓航[2](2020)在《循环流化床燃煤机组汞的排放与迁移转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因其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性强及环保性能优良等特点在我国及其他主要产煤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我国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已超过70GW,其汞排放所带来的危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论文以现场试验为基础,考察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汞排放特性和迁移转化规律;然后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研究了飞灰特性对其汞富集行为的影响规律、飞灰汞动态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步骤以及汞在飞灰中赋存形态和热释放特性;进而,采用CuCl2对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进行改性,并探讨了其汞吸附特性。某25MW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现场汞排放测试结果表明:锅炉出口烟气流经空气预热器后温度快速下降,有助于烟气中汞迁移到固相,一台静电除尘器和两台布袋除尘器串联组成的颗粒物控制系统既可以捕获含汞的细微飞灰颗粒,也可以促进飞灰对气相汞的吸附的,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所捕获的飞灰样品中汞含量随着平均粒径降低呈现增加趋势。汞质量平衡为104.07%-112.87%,绝大部分被飞灰捕获,仅有少量残留在底渣或被烟气携带进入大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煤粉锅炉飞灰的理化特性和汞含量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粒径较小、未燃尽含量较高、比表面积较大且表面孔隙丰富,导致其汞吸附能力优于煤粉锅炉飞灰;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的汞含量随其粒径和反应性温度减小而增加,随未燃尽碳含量和比表面积增加而增加。此外,煤粉锅炉飞灰汞吸附能力与其粒径、未燃尽碳含量和比表面积相关性较差,进而结合反应性能数据分析发现煤粉锅炉飞灰的汞吸附能力不仅取决于未燃尽碳含量的高低和比表面积的大小,还与飞灰活性密切相关。通过对飞灰的零价汞吸附测试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相同工况下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穿透时间和平衡吸附量远大于煤粉锅炉飞灰。两种锅炉飞灰对气相零价汞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特征,当温度为150℃时吸附量最大。气体入口流量增加可减小外扩散阻力,入口汞质量浓度增加提高了传质推动力,均可促进飞灰对汞的吸附能力。飞灰吸附气相零价汞过程包括外扩散、内扩散和表面吸附,其中表面化学吸附是其控制步骤,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方程能够较为精确描述该吸附过程。飞灰中汞热释放测试数据及热解析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中汞的热释放程度与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飞灰中汞化合物种类复杂,主要包括HgCl2、Hg2Cl2、HgO、HgSO4、HgS(黑)和HgS(红),其中HgS(黑)和HgS(红)是汞在飞灰中的主要赋存形态。Elovich热解析动力学方程可以合理描述飞灰中汞的释放行为。通过CuCl2改性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并进行了汞吸附性能评价,发现CuCl2改性后飞灰表面的Cl原子和氧化性较强的Cu2+可以将气相中零价汞催化氧化为容易吸附的氧化态汞,故改性后飞灰吸附零价汞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吸附能力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特征,在本论文研究范围内150℃时吸附能力最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飞灰的化学吸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准二阶动力学模型更适合用于其吸附气相零价汞性能。
陈汉杰[3](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底泥处理处置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难题之一,关键是根据底泥特性,从工艺、成本及社会经济因素选择一个最佳处理处置方案。目前尚无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及辅助决策系统来支撑实际管理工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方案综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了成本、质量、工期、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加速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优选最佳底泥处理处置方案,并以实际案例开展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黑臭水体底泥检测数据结果表明:黑臭水体底泥大部分达不到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等利用泥质要求;适用性最高的处置方式是制砖制陶粒、制水泥及填埋;约1/3测点的底泥污染物符合回填用土的要求,可就近回填利用;底泥热值普遍较低,焚烧价值低,费用高,可用于处置污染物超标无法采用其他处置方式的底泥。(2)收集整理得各底泥处理处置方法的成本与效益:底泥异位处理常用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方法中淋洗法成本最高,稳定固化法次之;底泥处置方法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建材利用成本高但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填埋处置成本较低但不产生效益。(3)根据权重分析计算,一级指标权重按功能与质量、成本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公众满意度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工期的顺序依次递减,二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污染物稳定化效果、资源化利用效益、矿物资源利用、污染物减量化效果、区域宏观政策的支持度。(4)运用本评估体系对广州市16条黑臭河涌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底泥筛分脱水处理后建材利用烧制陶粒是相对最优的处置方式;其次是针对污染程度较低符合回填用土要求的底泥建议采用就近回填利用;第三方案是底泥稳定固化后回填;第四是底泥焚烧;最后是底泥混合填埋。该结果与珠三角底泥特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环境保护要求及配套基础设施相匹配。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评估体系及模型,可操作性强,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需求,切合实际管理工作需要,可为各级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Phanvongkham Soudsaphone[4](2020)在《混凝沉淀法去除城市污水及铁路三段废水中典型污染物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沉淀技术因其技术难度低和投资运营成本少的特点作为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印染废水、含油废水、垃圾渗滤液等各领域中,传统的混凝剂存在投药量大、对水质水量适应性差、混凝效果差、剩余污泥量大等问题一直使得混凝沉淀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受限,新型混凝剂存在研究开发技术难度大和价格高昂等因素成为混凝沉淀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价格相对便宜的传统混凝剂和新型混凝剂作为研究对象,从复配混凝剂强化处理效果的思路出发,对实际城市生活污水和铁路三段废水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混凝剂单独投加投药量对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表明:(1)FeCl3单独投加时投药量宜控制在60mg/L~90mg/L,COD、SS、TP、TN平均去除率分别接近40.00%、81.00%、48.00%、24.00%,在FeCl3投加量为100mg/L时对COD、TP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5.11%和60.00%;(2)Al2(SO4)3单独投加时最佳投药量为80mg/L,COD、SS、TP、TN去除率分别为38.20%、88.20%、32.10%、28.00%;(3)PAC单独投加时最佳投药量为80mg/L,COD、SS、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64.20%、90.11%、62.10%、27.10%;(4)单独投加PAM时所需的投药量大大减少,最佳投药量为1.5mg/L,COD、SS、TP、TN去除率分别为30.00%、84.20%、28.10%、22.20%;(5)对比发现混凝剂单独投加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节约的投药量为:PAM>PAC>FeCl3>Al2(SO4)3。2.PAM与其它混凝复配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表明:(1)PAM+Fe Cl3复配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PAM:1.6mg/L,FeCl3:50mg/L,对SS、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21%、69.54%、63.58%、45.26%;(2)PAM+Al2(SO4)3复配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PAM:2.0mg/L,Al2(SO4)3:60mg/L,对SS、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55%、69.88%、63.34%、41.88%;(3)PAM+PAC复配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PAM:1.2mg/L,PAC:70mg/L,对SS、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51%、72.56%、68.87%、47.53%;(4)各复配混凝剂对比来看,对实际生活污水中各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及节约的投药量为:PAM+PAC>PAM+FeCl3>PAM+Al2(SO4)3。3.PH条件对复配混凝剂处理污水的研究表明:(1)PAM+FeCl3复配对进水酸性有一定的耐受性,在PH值为5~7之间,对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该复配最佳PH值应略小于7,呈偏酸性;(2)PAM+Al2(SO4)3复配最佳PH值大于7,呈偏碱性,且对进水PH值适用范围较窄,酸性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3)PAM+PAC复配最佳PH值略大于7,呈偏碱性,该复配混凝剂对进水PH值适用范围宽泛,在PH值为5~9之间,对污染物能够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4)各复配混凝剂对进水PH值适用范围大小为:PAM+PAC>PAM+FeCl3>PAM+Al2(SO4)3。4.采用PAC–PAM混凝剂对实际铁路施工废水进行处理研究表明:PAC–PAM混凝剂对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PAC-PAM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40mg/L时,剩余SS、油脂、COD分别为68.55mg/L、3.42mg/L、75.61mg/L,可以达到中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GB 8978–1996)。5.采用不同PAC:PAM质量比对实际铁路含油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在PAM:PAC质量比为1:130时为最佳比值,其对污水中SS、油脂、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28%、74.69%、74.15%,可以达到中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GB 8978–1996)。
张绍睿[5](2019)在《煤粉炉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洗污泥来源于不锈钢生产过程,它含有Cr(Cr3+、Cr6+)、Ni、Fe等重金属元素并同时含有CaF2、CaO、CaSO4等物质,因此被归为危险废物(HW17表面处理废物)。煤粉炉具有消除危险废物有害性的高温热环境,并具有配套的烟气和飞灰处理设备,可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脱除,因此利用煤粉炉共处置危险废物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燃烧设备、发电设备以及配套的环保设备,又可以节约新建危险废物处理厂的费用。本文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公益项目“工业窑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四-高温锅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针对煤粉炉共处置酸洗污泥的燃料特性、污染物排放特性、重金属排放和分配特性、40kw中试沉降炉共处置试验、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方案设计和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1)酸洗污泥与烟煤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和灰渣浸出毒性研究,对应文中第二章内容。采用TG-FTIR对不同比例酸洗污泥与烟煤混合燃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洗污泥添加比例<10%不会显着改变燃料的燃烧特性。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共处置可以显着降低酸洗污泥中Cr的浸出率。酸洗污泥添加比例<10%时,灰渣浸出毒性低于国标GB 5085.3-2007的限值,不属于危险废物。(2)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气态污染物排放特性、重金属排放和分配特性研究,对应文中的第三、四章。利用小型恒温沉降炉开展共处置实验,结果表明共处置少于10%酸洗污泥不会对炉膛燃烧工况产生显着影响。对不同酸洗污泥添加比例(0-10%)、不同炉膛温度(1100-140(0℃)工况下烟气中SO2、NOx、HCl、HF、PCDD/Fs和重金属的排放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炉膛温度从1100℃上升到1400℃过程中,SO2、NOx和HCl的排放浓度都呈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而HF的排放浓度基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随着酸洗污泥添加比例的提高,SO2和HF的排放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而NOx和HCl的排放浓度出现下降趋势。PCDD/Fs排放浓度的变化不显着,总TEQ浓度在3.27-6.54 ng/m3之间呈现波动趋势。烟气中重金属排放浓度可以满足国家标准GB 18484-2001的要求。根据重金属在灰渣中的分配率对9种不同重金属进行分类:Cr、Ni、Mn和As属于不挥发性重金属;Pb、Cd、Cu和Sb属于半挥发性重金属;Sn无明显规律。(3)共处置酸洗污泥时燃料组分变化对重金属分配特性的影响研究,对应文中的第五、六章。利用高温管式炉,对10%酸洗污泥添加比例下燃料的氯、硫、灰分、水分含量变化对重金属的分配特性和灰渣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r和Ni的分配特性不受燃料组分变化的影响。燃料氯含量上升时,As、Cu和Pb在灰渣中的分配率显着下降,而Mn在飞灰中的分配率小幅上升;硫含量上升时,Cu和Pb在灰渣中的分配率显着上升,这主要是因为CuFe2O4(s)和PbSO4(s)的生成;水分含量上升时,更高比例的As从灰渣中转移到飞灰中,而Pb在飞灰中的比例出现明显下降;灰分含量上升时,As的分配率呈现波动趋势,Pb和Cu在灰渣中的比例上升,Mn和Ni与高岭土中的Al2O3、SiO2反应生成Mn2SiO3(s)、Mn3Al2Si3012(s)和Ni2SiO4(s)等化合物。灰渣XRD分析结果表明,氯含量提高会导致灰渣中Ca2Al2SiO7峰强增加,硫含量提高会导致CaSO4峰强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变化对灰渣的矿物成分影响不显着。(4)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中试试验,对应文中第七章。在40kw中试规模沉降炉内对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神木煤进行中试实验,结果表明酸洗污泥添加比例<20%的工况下炉膛效率基本不受影响。酸洗污泥添加比例提高导致SO2和HF排放浓度显着上升,而NOx和HCl排放浓度相对稳定。酸洗污泥添加比例<10%工况下,烟气中的重金属排放浓度可以满足国家标准GB 18484-2011中规定的排放限值。飞灰中的Cr、Ni和Pb的浸出浓度超出GB 16889-2008限值,不经额外处理不能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5)对某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开展共处置酸洗污泥方案设计和模拟,对应文中第八章。采用两种燃料磨煤机前混合的方式进行共处置。利用BESS 5.0通用锅炉设计计算系统和Fluent软件,对该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时的变污泥添加比例工况和变负荷工况进行热力计算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炉膛内部的温度场、速度场、CO、NOx和SO2浓度场的变化规律,为未来开展工业应用时选择合理工况提供数据支持。
王晓华[6](2018)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废弃物产生与管理特征研究 ——基于深圳、郑州、南昌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稳定推进,诸多城市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其中,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中大规模的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拆除废弃物问题尤为突出。目前这类拆除废弃物多以简易堆填为主,资源化利用程度和水平较低,并且存在较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为优化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的环境管理并提高其资源化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本研究将从城市层面对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拆除废弃物的产生量进行估算和预测,并重点从城中村改造的角度系统分析拆除废弃物的产生特性和管理特征。本论文首先选取了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征的3个大中城市(深圳、南昌和郑州)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客观条件对部分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合理筛选与跟踪调研,通过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处理,形成了拆除废弃物的基础数据清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城中村拆除废弃物在单位产废率、材料组成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深圳市城中村拆除废弃物单位产废率最高,平均达到1,450kg/m2;郑州市略低,平均为1,150kg/m2;而南昌市拆除废弃物的产废率相对最低,但也达到了约991kg/m2。其差异主要是由于城中村建筑物结构类型不同所造成,如深圳市和郑州市城中村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而南昌市则以砖木结构为主。其次,基于产废率数据并结合这3个城市更新改造规划数据,本文提出了城市尺度城市更新项目拆除废弃物的产生量测度方法并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3个城市近年来城中村的拆除废弃物产生量由于更新改造速度的不同,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深圳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且近年来新规划的旧改项目较为集中,增长速度最快,城中村拆除废弃物产生量从2013年的744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203万吨;郑州市城市更新实际上也较活跃,城中村拆除废弃物产生量于2014年达到最高(162万吨),但近两年由于改造规模缩小且速度放缓,2016年城中村拆除废弃物数量仅为51万吨;南昌市由于2013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2016年拆除废弃物量达到433万吨。此外,通过对拆除废弃物的流向管理进行跟踪调研及分析表明,3个城市城中村拆除废弃物中金属材料的回收率都相对较高(接近100%);其次是木材和塑料类建筑材料(平均约为30%);砖石混凝土等回收率则较低,深圳市约为13%,郑州市约为5%;由于南昌市在城中村拆除阶段对于砖块仍沿用人工回收的方式,因此青砖和红砖回收率相对较高,平均回收率约40%。最后,基于拆除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及其处理处置阶段的投入产出调研数据,本研究还对促进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所潜在的环境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估,其中以碳排放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提高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和水平,可产生显着的环境效益。本论文所获取的拆除废弃物一手资料以及创建的测度方法可为拆除废弃物的系统管理和深化研究提供基础,同时为不同城市制定差异化的拆除废弃物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张金露[7](2018)在《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亚临界水热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广泛应用,垃圾经焚烧处理后飞灰产生量逐年递增。因飞灰中含有高浸出浓度的重金属以及高毒性难降解的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二恶英类物质(PCDD/Fs),飞灰被列入我国《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18)。如何安全有效地无害化处理垃圾焚烧飞灰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环境及社会问题。本实验依托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CSTC2017jcyjAX0035)开展了亚临界水热条件下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PAHs、PCBs)的无害化综合实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飞灰中玻璃相含量高且具有较强活性,但炉排炉+半干法烟气处理技术得到的飞灰中硅和铝含量低、钙含量高的特点,本文通过混合添加10%和30%的1:1(质量比)的粉煤灰和硅藻土和晶种作为硅铝调理剂调节体系钙硅铝比,并结合碱性亚临界水热条件探究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和PCBs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混合添加硅铝调理剂后合成了雪硅钙石、加藤石等对重金属和有机物具有吸附稳定效果的硅铝酸盐类沸石晶体物质。水热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的Pb、Zn、Cu、Cr、Cd等五种重金属浸出毒性均显着降低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值以下,通过反应后液相中重金属的浓度测试发现混合添加硅铝调理剂和晶种能有效抑制重金属在水热过程中向液相中的迁移。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中PCBs的含量及毒性当量均呈现大幅度下降。对水热工艺实验参数研究发现,混合硅铝添加剂量为30%、温度为200℃和添加3%晶种时,重金属浸出浓度和PCBs的毒性均降至最低,Cu、Pb、Zn、Cr、Cd等5种重金属分别降低至0.08mg/L、0.27 mg/L、0.25 mg/L、0.35 mg/L和0.03mg/L,较原始飞灰降低了76.2%98%,PCBs毒性当量降低至4.33×10-6μg-TEQ/Kg,较原始飞灰降低99.9%。(2)对碱性亚临界水热条件下通过混合添加纯的硅源和铝源来调节体系中的元素比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体系中Ca/(Si+Al)和Al/(Si+Al)比值均影响着体系中沸石的合成种类,并间接影响重金属的稳定和PAHs的吸附降解。在高钙比值下水热产物中的晶体相以加藤石为主;高铝比值下水热残渣中的晶体相则以方沸石和加藤石为主。经水热反应后,固相反应产物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均降低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以下,同时能有效抑制重金属向水热液相中的转移。固相水热产物中PAHs的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结合固相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向液相中转移的重金属浓度可知,在Ca/(Si+Al)和Al/(Si+Al)比值分别为1.10和0.17时重金属稳定效果达到最佳,这可能与与在此比值下合成的雪硅钙石具有较强的出峰强度和较高纯度有关。此时PAHs的含量及毒性当量也分别降低了77%和67%,这表明较好的雪硅钙石合成条件有助于PAHs的降解,这可能是由于雪硅钙石具有相对较好的吸附效果,将少部分PAHs吸附在雪硅钙石晶格中;同时雪硅钙石合成效果的加强增加了重金属负载型雪硅钙石催化剂量从而体系中的PAHs降解量增加。(3)通过研究亚临界水热氧化技术对飞灰中PAHs的氧化降解规律及重金属稳定迁移特性的结果发现:经过采用30%H2O2为氧化剂氧化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中的PAHs含量及毒性当量均有效降低。由于在水热过程中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体系中剩余PAHs与飞灰结合紧密,较难反应,因此随着氧化剂浓度增加PAHs的总量及毒性当量的降解幅度放缓。水热温度的上升促进PAHs降解反应的进行。在反应温度为200℃和氧化剂浓度为1mol/L时PAHs的总量及毒性当量均降至最低,分别降低86.5%和93%。另外,水热产物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均有所降低,且低于危险废物浸出标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重金属向液相中的转移。在经氧化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中并未出现明显的硅铝酸盐晶相的合成,因此对重金属的吸附稳定效果相对较弱,这与体系中Ca、Si和Al比例的失调有关。本研究探讨了多种亚临界水热工艺下重金属的稳定与有机物的降解效果,水热反应均可降低水热产物重金属浸出浓度,并抑制重金属向液相中的转移,同时可有效降解飞灰中的PCBs或PAHs物质降低其含量及毒性。本研究可为亚临界水热稳定飞灰中的重金属和降解持久性有机物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
杨娟[8](2014)在《煤炭矿区节能减排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赋存条件决定了其在我国工业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多,给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今化石能源日渐枯竭,新能源的成本高且难度大。随着国际碳税的逐渐盛行,不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就会被新的贸易壁垒阻碍其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有效途径,不仅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煤炭行业作为9大重点耗能产业之一,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煤炭行业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为了达到“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的目标,必须继续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力量,改变以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排放物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煤炭矿区资源配置系统错综复杂,在制定节能减排策略时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例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文同时考虑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目标,试图通过多目标优化决策的方法,对能耗和排放的关键工序进行节能设备改造,同时投资一定的项目来治理或综合利用排放物,优化配置矿区的煤炭生产计划。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矿区节能减排潜力。在制定节能减排策略之前,需要首先掌握矿区目前的能源消耗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污染物的回收和排放情况。针对“十一五”规划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数据,确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投入的CCR-DEA模型计算矿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估节能减排的潜力。(2)静态多目标优化模型。选择“十二五”整个规划期的煤炭产量、关键工序设备节能改造投资、治理或综合利用项目投资作为优化的决策变量,确定经济效益、能源效益、环境效益的表达方式,描述矿区煤炭资源储量、投资资金和工序关系等约束条件,建立煤炭矿区节能减排静态多目标优化模型。(3)静态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与单目标优化问题不同,多目标问题的优化不仅需要区分可行解和不可行解,而且还需要在多个目标之间辨别同类解的优劣。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约束条件的正确处理。由于多目标问题的最优解是由多个非支配解组成的Pareto解集,故在解空间内尽可能多的搜索到非支配解是得到高质量解的保证。结合NSGA-Ⅱ和PSO,充分发挥NSGA-Ⅱ的全局搜索能力和PSO局部寻优的特性,并验证PSO-NSGA-Ⅱ算法的收敛性、覆盖性、均匀性。(4)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投资决策的时序性特点,以“十二五”规划期内的每一年作为优化对象,考虑节能减排的阶段性效果,将上一年的煤炭生产计划和投资决策作为下一年制定节能减排策略的依据,建立煤炭矿区节能减排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5)动态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动态多目标模型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随时间推移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决策环境不断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算法除了在固定的进化环境内尽可能多的搜索到Pareto解外,还要能探测到进化环境的任何微小的变化,并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响应,确定新环境的进化参数。基于这些考虑,设计混合进化算法DNSGA-Ⅱ-PSO求解动态多目标模型,对算法探测环境变化、保持种群多样性、预测环境变化三个性能进行分析。(6)满意解的筛选。快速有效地决策是建立在少数有限的候选方案的基础之上的,所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终求得的是一组非劣的Pareto解集,候选方案的选取还需要对Pareto解集进行进一步筛选,这需要借助于多属性决策的方法。故运用混合聚类方法SC-MTD-GAM,在保证Pareto前端分布特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Pareto解集的大小,考虑决策者的偏好,选择有代表性的Pareto解作为候选方案。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和满意解筛选方法,以典型煤炭矿区超化矿的煤炭生产为应用对象,探讨矿区为了达到“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如何安排煤炭生产计划,对哪些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投资多少项目对污染物进行治理或综合利用。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对煤炭矿区能源消费结构和污染排放情况的分析,矿区主要消耗原煤、汽油、柴油、电力四种能源,对环境主要排放二氧化硫、矿井水、煤矸石三种污染物。运用CCR-DEA模型对矿区的能源效率和减排潜力进行评估,表明矿区当前处于最优的生产前沿,能源利用效率已达到最大化,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2)建立的煤炭矿区节能减排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满足了煤炭矿区节能减排投资的决策需要。该模型以原煤产量最大、能耗和污染排放最少为目标,考虑资源、工序、资金和环保等多个约束,较好地描述了中国现阶段典型煤矿节能减排投资的决策需要。(3)提出的PSO-NSGA-Ⅱ混合多目标求解算法,比NSGA-Ⅱ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覆盖性、和均匀性。针对本文建立的多日标优化模型的决策变量类型前有0-1和实数的特点,提出一种混合PSO实数编码和NSGA-Ⅱ二进制编码的求解算法。通过质心距离、覆盖性、间隔距离三个性能指标与NSGA-Ⅱ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说明PSO-NSGA-Ⅱ发挥了PSO和NSGA-Ⅱ两种算法的组合优势,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覆盖性、均匀性。(4)提出的DNSGA-Ⅱ-PSO混合进化算法,比DNSGA-Ⅱ-A算法更能够探测到进化环境的任何微小的变化,保持种群多样性避免算法早熟而陷入局部最优,且能通过预测以响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动态决策的特点,本文将每个投资计划年作为决策阶段,建立含有实变量和0-1变量的动态多目标模型,提出混合算法DNSGA-Ⅱ-PSO,充分利用DNSGA-Ⅱ在全局的角度引导算法的搜索方向,PSO控制局部区域的快速寻优。此混合算法采用环境探测算子探测投资环境的任何变化,结合惯性预测、高斯分布、随机生成三种新个体产生方式完成对新环境的预测。通过对每个环境下的质心距离、覆盖性、间隔距离三个性能指标与DNSGA-Ⅱ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说明DNSGA-Ⅱ-PSO对决策环境具有更好的探测性能和预测性。(5)运用混合聚类方法SC-MTD-GAM根据管理者的偏好对Pareto方案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经济偏好型、能源节约型、协调发展型三种节能减排方案。将矿区节能减排前后的煤炭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经济偏好型投资方案,矿区在达到“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下,保证最大的生产能力和充分利用投资资金,最大化煤炭产量;能源节约型投资方案偏重减少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很大程度依赖于大量缩减煤炭产量的方式实现;而协调发展型方案通过降低煤炭产量、投资节能改造工程和减排项目三种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无论是哪种方案,虽然煤炭产量有暂时降低的现象,但是随着节能设备的改造和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实施,节能减排的效果不断累积,煤炭产量最终呈增加的趋势,最终超过节能减排措施前的产量,说明矿区实施节能减排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长期但有价值的工作,不仅能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还从根本上优化了矿区煤炭生产的资源配置,促进矿区向“低能耗、高效率、零污染”的绿色生产模式转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了煤炭矿区节能减排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以规划期内原煤产量最大、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最少作为优化的三个目标,考虑资源、工序、资金和环保等多个约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决策视角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中国现阶段典型煤矿节能减排投资的决策需要:在规划期内,为了达到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矿区选择哪些节能设备和综合治理利用项目进行投资?何时进行节能减排投资?每个项目投资多少资金?(2)提出混合进化算法PSO-NSGA-Ⅱ和DNSGA-Ⅱ-PSO。针对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决策变量类型兼有0-1和实数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混合PSO实数编码和NSGA-Ⅱ二进制编码的求解算法PSO-NSGA-Ⅱ;基于动态决策阶段性的特点,利用DNSGA-Ⅱ全局搜索性能引导解的进化方向,并通过PSO局部寻优的优点加速算法的收敛,提出DNSGA-Ⅱ-PSO。这两个混合进化算法有效地继承了NSGA和PSO二者的优点,能在解空间内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搜索到更多的非支配解,同时不断趋近真实的Pareto前端。(3)提出混合聚类方法SC-MTD-GAM。针对多目标算法求得的Pareto解集,考虑管理者偏好,在保证Pareto前端分布形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解点作为矿区节能减排的候选方案,最终得到经济偏好型、能源节约型、协调发展型三种决策方案,对矿区制定节能减排投资计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于洁[9](2013)在《城市生活垃圾(MSW)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与分布》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也急剧增加。目前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已逐渐成为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垃圾热处理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次污染:飞灰、酸性气体、颗粒物、重金属及二恶英等物质。因此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同时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成为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以垃圾模拟物和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过程中镉、铅、锌和铜四种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并对工业垃圾焚烧炉的底灰和飞灰的物理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掌握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为了减少实验影响因素和误差,采用垃圾模拟物的方法研究重金属的挥发特性。在实验室流化床台架上研究了停留时间、氧化还原条件、HCl和SO2对Al2O3颗粒中负载的重金属的挥发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氧浓度的增加不利于金属氯化物从Al2O3颗粒中的挥发。而HCl则通过抑制重金属铝酸盐及氧化物的生成促进了重金属的挥发。SO2的存在同样促进了重金属从Al2O3颗粒中的挥发。为了更好地研究重金属的动力学挥发特性以及更加深入研究重金属的扩散挥发机理,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了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扩散系数D对重金属CdCl2的挥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扩散系数的增加,CdCl2的挥发率也随之增加。孔隙率对CdCl2的挥发率的影响同样很大。随着孔隙率从0.2增加到0.68,CdCl2挥发率从20%增加到了40%。重金属的挥发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迅速增加。颗粒粒径的减小一方面能增加重金属的最大挥发速率,另一方面能够缩短达到最大挥发速率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垃圾组份中重金属的含量以及所存在的形态的不同,因而不同组份的垃圾在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挥发特性差异很大。在研究了垃圾模拟物中重金属挥发特性的基础上,选取了不同种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在快速和慢速燃烧条件下,研究了新闻纸、竹筷、垃圾袋、PVC管及橡胶粉等五种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在不同温度下重金属的挥发特性,并与900oC热解条件下重金属的挥发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在快速燃烧条件下,温度对新闻纸、竹筷和PVC管中重金属的挥发率影响不大,而橡胶粉和垃圾袋中重金属的挥发率则随着燃烧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研究几种垃圾组份中,PVC管和竹筷中重金属挥发率最高,纸次之,而垃圾袋和橡胶粉最低。慢速燃烧条件下重金属的挥发率要低于快速燃烧条件下重金属的挥发率。对于新闻纸、垃圾袋和橡胶粉,热解条件下元素镉和锌的挥发率要高于燃烧条件下镉和锌的挥发率。PVC管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氯元素,燃烧条件下能够生成挥发性更高的金属氯化物,因而在燃烧条件下重金属的挥发率更高。而在热解气氛下,铅和铜的挥发率要低于快速燃烧条件下铅和铜的挥发率。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组份复杂,因而有必要研究不同垃圾组份混烧对重金属的挥发特性影响。实验研究表明,掺烧不同组份的垃圾对底灰中重金属的残存率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叠加。掺烧橡胶和垃圾袋后,元素镉的残存率略呈增加趋势。掺烧橡胶和织物后,元素铜的残余率变化不大。而掺烧垃圾袋则对铅的挥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工况下锌的残存率要略高于铅。掺烧橡胶、PVC管和垃圾袋后,元素锌的残存率大幅增加。掺烧橡胶后,元素铜的残存率增加最大。而掺烧PVC管和垃圾袋后,底灰中铜的残存率略有下降,表明塑料类垃圾中铜相对易挥发。实验研究垃圾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挥发行为与实际焚烧炉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有较大的差别。因而对武汉市某一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产生的底灰和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重金属主要富含在较细的底灰以及飞灰中。并且随着底灰粒径的增加,元素镉、铅和锌的析出率大幅增加。而铜的析出率则小幅降低。BCR实验表明铅主要存在于残留态中,从而不易析出到自然环境中。而镉则容易析出到自然环境中。根据飞灰的重金属含量分析以及TCLP实验可以得出,底灰可以直接填埋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危害。然而飞灰在填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
刘剑潇[10](2009)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管理中的综合处理与实时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规划与管理是对环境系统进行的科学评价预测、决策与管理的综合过程。管理内容包括水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管理、土地资源保护管理、固体废物管理及城镇环境管理等等。其中,固体废物管理是从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和运输(收运)、处理(置)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固体废物管理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生活垃圾是固体废物管理的一个主要对象,其管理(处理)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垃圾堆肥技术作为一种处理成本最廉价、最能体现“资源化”、符合生态平衡原则的友好型处理方法已引起广泛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堆肥处理环节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改进、优化等直接关系到堆肥质量好坏、影响着后续的最终处置等环节,探究有效可行的综合处理与实时监测关键技术成为堆肥过程管理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旨在以改善堆肥管理中涉及的与堆肥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各环节系列关键技术为主轴,系统研究了垃圾堆肥过程中限速因子的优化控制方法、酚类典型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堆肥过程管理中微生物与活性组分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实时监测技术,并对堆肥成品腐殖质质量的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管理中的综合处理与实时监测关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为堆肥过程管理的切实有效发展及其体系的健全完善提供技术支持。成功选育出木质素降解能力较强的复合菌JX1,并研发了基于接种复合菌JX1优化调控堆肥化限速因子的高效堆肥方法。结果表明接种复合菌JX1促进了堆肥限速因子木质素的降解,加速了堆肥进程。就整个复合菌堆肥化过程而言,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更主要依赖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氧化作用。这种高效堆肥方法的发展有利于高效合理管理的实施。通过深入研究接种白腐菌堆肥法应用于处理五氯酚污染垃圾,发现接种白腐菌堆肥法处理五氯酚污染垃圾切实可行。接种白腐菌堆肥处理下堆料中五氯酚浓度、木质素、粗纤维含量比传统堆肥处理的减少更明显,这可能与接种白腐菌有效分解了五氯酚、缓减了其抑制作用有关。接种白腐菌堆肥过程中微生物量碳及种子发芽指数也均明显较高,在堆制80d后种子发芽指数达121%,这表明接种白腐菌堆肥法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五氯酚的生物毒性,使得堆制过程中生物活性相对较高。此方法实现了五氯酚类典型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效控制,可为此类问题对应的管理环节提供技术支撑。成功应用PCR-DGGE法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并研制出快速便捷的电化学酶传感器用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的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经历了明显的演变过程,高温阶段中真菌、放线菌种类较丰富,但微生物多样性至降温期减少。实验确定了电化学酶传感器裸玻碳电极对LiP、MnP体系的催化反应的响应最为灵敏且电流变化较大的最适pH值(pH4.2)、H2O2(0.1875 mM)、对苯二酚(0.25 mM)、藜芦醇(6 mM)含量等参数,在该反应条件下传感器能准确测定LiP、MnP。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可为实现堆肥过程的高效监控及合理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成功研制出一种夹心式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堆肥中毒莠定含量。根据电流响应、毒莠定测定等实验,得到毒莠定浓度的线性方程,确定了毒莠定检测线性范围为0.01~10μg/mL,检测下限达1×10-8μg/mL。成功研制出一种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用于检测堆肥中重金属汞离子。该传感器对汞离子的检测下限是0.49μg/L,抑制率和汞离子浓度的自然对数值在0.49μg/L至783.21μg/L和783.21μg/L至25.55 mg/L范围内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了汞离子在堆肥浸出液中的回收率,结果良好。这两类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可为堆肥过程中有毒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的在线检测的发展提供参考,利于实时安全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考察接种微生物对堆肥腐熟程度及成品腐殖质含量的影响,发现在堆肥二次发酵阶段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能优化控制腐殖质的形成,提高了总腐殖质含量,增强了堆肥成品的腐熟程度,并使堆肥腐熟时间缩短了7d左右。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堆肥法对总腐殖质的调控,主要表现在对腐殖质中胡敏酸形成的促进作用和对富里酸含量的减少作用。这有望为堆肥成品腐殖质质量管理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可行技术和理论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 |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3 研究可行性 |
| 1.4 研究内容 |
| 2 文献综述 |
| 2.1 地下水资源简介及污染现状 |
| 2.2 焦化污染地下水 |
| 2.3 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 |
| 2.4 吸附法处理污染地下水 |
| 2.5 吸附理论与机理 |
| 3 炭基吸附剂处理焦化污染地下水 |
| 3.1 炭基吸附剂来源及介绍 |
| 3.2 焦化污染地下水来源 |
| 3.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3.4 炭基吸附剂分析测试 |
| 3.5 炭基吸附剂处理焦化污染地下水 |
| 3.6 本章小结 |
| 4 炭基吸附剂处理模拟焦化污染地下水的试验研究 |
| 4.1 试验部分 |
| 4.2 炭基吸附剂处理模拟焦化污染地下水的吸附条件试验 |
| 4.3 炭基吸附剂对模拟污染物的等温吸附线 |
| 4.4 本章小节 |
| 5 炭基吸附剂对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 |
| 5.1 吸附动力学研究 |
| 5.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 5.3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1.1 汞的性质及危害 |
| 1.1.2 汞污染的来源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煤燃烧过程汞释放与转化 |
| 1.2.2 燃煤电站汞排放特性 |
| 1.2.3 燃煤汞排放控制技术 |
| 1.3 文献总结及主要内容 |
| 1.3.1 文献总结 |
| 1.3.2 主要内容 |
| 第2章 取样方法和测试设备 |
| 2.1 取样方法 |
| 2.1.1 烟气样品 |
| 2.1.2 烟气样品 |
| 2.2 样品汞含量测试方法 |
| 2.3 主要测试设备和仪器 |
| 2.4 小结 |
| 第3章 25MW循环流化床机组汞排放特性和迁移行为 |
| 3.1 引言 |
| 3.2 测试对象和方法 |
| 3.2.1 取样位置 |
| 3.2.2 取样方法 |
| 3.2.3 样品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入炉燃料中汞含量 |
| 3.3.2 汞质量平衡及燃烧产物中的分布 |
| 3.3.3 空气预热器对汞迁移的影响 |
| 3.3.4 除尘装置对汞迁移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4章 飞灰特性及其汞富集规律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两种类型锅炉飞灰特性比较 |
| 4.3.2 飞灰的汞含量及其分布规律 |
| 4.3.3 飞灰表面结构对其汞分布的影响 |
| 4.3.4 飞灰未燃尽碳对其汞分布的影响 |
| 4.3.5 飞灰反应性对其汞分布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5章 飞灰吸附汞性能及动力学特性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 5.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 5.2.3 数据处理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温度对飞灰吸附性能的影响 |
| 5.3.2 入口汞浓度对飞灰吸附性能的影响 |
| 5.3.3 气体流量对飞灰吸附性能的影响 |
| 5.3.4 动力学特性分析 |
| 5.4 小结 |
| 第6章 燃煤电站循环流化床机组飞灰汞热释放特性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样品来源 |
| 6.2.2 实验装置和方法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飞灰原样中汞含量 |
| 6.3.2 温度对飞灰汞释放的影响 |
| 6.3.3 热处理时间对飞灰汞释放的影响 |
| 6.3.4 飞灰中汞化合物及其释放规律 |
| 6.3.5 飞灰汞释放动力学特性 |
| 6.4 结论 |
| 第7章 CuCl_2改性循环流化床机组飞灰汞吸附特性 |
| 7.1 引言 |
| 7.2 实验部分 |
| 7.2.1 样品制备 |
| 7.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 7.3 结果与讨论 |
| 7.3.1 负载量对飞灰吸附汞性能的影响 |
| 7.3.2 温度对改性飞灰吸附汞性能的影响 |
| 7.3.3 动力学特性 |
| 7.4 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底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
| 1.2.2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 1.2.3 总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底泥处理处置技术分析 |
| 2.1 底泥处理方法 |
| 2.1.1 物理分离法 |
| 2.1.2 稳定固化法 |
| 2.1.3 淋洗法 |
| 2.1.4 脱水法 |
| 2.1.5 底泥处理方法小结 |
| 2.2 底泥处置方法 |
| 2.2.1 土地利用 |
| 2.2.2 建材利用 |
| 2.2.3 焚烧 |
| 2.2.4 填埋 |
| 2.2.5 底泥处置方法小结 |
| 2.3 底泥处理处置泥质标准 |
| 2.4 黑臭水体底泥性质分析 |
| 2.4.1 底泥理化指标 |
| 2.4.2 底泥养分指标 |
| 2.4.3 底泥污染物指标 |
| 2.4.4 底泥性质总结 |
| 2.5 黑臭水体底泥处置方法适用性分析 |
| 2.6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方法环境影响分析 |
| 第3章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估方法分析 |
| 3.1 评估方法选择 |
| 3.2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
| 3.3 评判权重计算方法 |
| 3.3.1 AHP法 |
| 3.3.2 AGA法 |
| 3.3.3 组合赋权法 |
| 第4章 底泥处理处置技术经济分析 |
| 4.1 底泥处理成本分析 |
| 4.1.1 物理分离法成本分析 |
| 4.1.2 稳定固化法成本分析 |
| 4.1.3 淋洗法成本分析 |
| 4.1.4 脱水法成本分析 |
| 4.1.5 余水处理成本分析 |
| 4.2 底泥处置与利用成本效益分析 |
| 4.2.1 土地利用成本效益 |
| 4.2.2 建材利用 |
| 4.2.3 焚烧 |
| 4.2.4 填埋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 5.2 确定技术方案 |
| 5.2.1 底泥检测结果 |
| 5.2.2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 |
| 5.3 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 |
| 5.4 构造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函数 |
| 5.4.1 确定评价指标集 |
| 5.4.2 计算隶属度 |
| 5.5 确定指标权重 |
| 5.5.1 AHP法确定权重 |
| 5.5.2 AGA法计算确定权重 |
| 5.5.3 综合权重 |
| 5.6 综合评价 |
| 5.7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本文研究特色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1 |
| 附件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城市污水的基本情况 |
| 1.1.2 铁路废水的现状 |
| 1.2 混凝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 1.2.1 混凝沉淀法概述 |
| 1.2.2 混凝沉淀法的影响因素 |
| 1.2.3 混凝剂的开发及混凝技术优缺点 |
| 1.2.4 新型强化混凝技术的应用研究 |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及方法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用水及水质 |
| 2.1.2 试验药品 |
| 2.1.3 试验仪器 |
| 2.2 试验方法及检测指标 |
| 第3章 不同混凝剂单因素作用下单独投加处理效果研究 |
| 3.1 混凝剂单独投加投加量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 3.1.1 FeCl3处理污水效果研究 |
| 3.1.2 Al_2(SO_4)_3处理污水效果研究 |
| 3.1.3 PAC处理污水效果研究 |
| 3.1.4 PAM处理污水效果研究 |
| 3.2 本章小结 |
| 第4章 PAM与其它混凝剂复配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
| 4.1 不同混凝剂复配对污水中SS的处理效果对比 |
| 4.1.1 PAM+FeCl_3 复配对污水中SS的处理效果 |
| 4.1.2 PAM+Al_2(SO_4)_3 复配对污水中SS的处理效果 |
| 4.1.3 PAM+PAC复配对污水中SS的处理效果 |
| 4.2 不同混凝剂复配对污水中COD的处理效果对比 |
| 4.2.1 PAM+FeCl_3 复配对污水中COD的处理效果 |
| 4.2.2 PAM+Al_2(SO_4)_3 复配对污水中COD的处理效果 |
| 4.2.3 PAM+PAC复配对污水中COD的处理效果 |
| 4.3 不同混凝剂复配对污水中TP的处理效果对比 |
| 4.3.1 PAM+FeCl_3 复配对污水中TP的处理效果 |
| 4.3.2 PAM+Al_2(SO_4)_3 复配对污水中TP的处理效果 |
| 4.3.3 PAM+PAC复配对污水中TP的处理效果 |
| 4.4 不同混凝剂复配对污水中TN的处理效果对比 |
| 4.4.1 PAM+FeCl_3 复配对污水中TN的处理效果 |
| 4.4.2 PAM+Al_2(SO_4)_3 复配对污水中TN的处理效果 |
| 4.4.3 PAM+PAC复配对污水中TN的处理效果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PH条件对复配混凝剂处理污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
| 5.1 PH对 PAM+FeCl_3 复配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
| 5.2 PH对 PAM+Al_2(SO_4)_3 复配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
| 5.3 PH对 PAM+PAC复配处理污染物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混凝剂处理铁路三段废水试验研究 |
| 6.1 铁路隧道施工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 6.2 铁路三段废水的处理方法 |
| 6.3 PAC-PAM混凝剂处理铁路废水 |
| 6.3.1 PAC-PAM混凝剂处理铁路施工废水 |
| 6.3.2 不同质量比PAC:PAM处理铁路机务段及车辆段含油废水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及建议 |
| 结论 |
|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酸洗污泥产生与处置现状 |
| 1.2.1 酸洗污泥产生现状 |
| 1.2.2 酸洗污泥处置现状 |
| 1.3 煤粉炉共处置技术发展现状 |
| 1.3.1 煤粉炉共处置危险废物 |
| 1.3.2 煤粉炉共处置污水污泥 |
| 1.3.3 煤粉炉共处置SRF(包含RDF) |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 第2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燃料燃烧特性和灰渣渗滤特性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装置 |
| 2.2.3 实验方法 |
| 2.3 燃烧过程TG-FTIR分析 |
| 2.3.1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对燃烧过程影响 |
| 2.3.2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对燃烧产物影响 |
| 2.4 灰渣浸出特性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装置 |
| 3.2.3 实验方法 |
| 3.3 污染物排放特性分析 |
| 3.3.1 燃烧效率 |
| 3.3.2 二氧化硫 |
| 3.3.3 氮氧化物 |
| 3.3.4 氯化氢 |
| 3.3.5 氟化氢 |
| 3.3.6 二恶英 |
| 3.3.7 污染物排放浓度与国家标准比较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重金属排放和分配特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装置 |
| 4.2.3 实验方法 |
| 4.3 重金属排放特性变化分析 |
| 4.3.1 烟气中重金属排放特性 |
| 4.3.2 灰渣重金属渗滤特性 |
| 4.4 炉膛温度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
| 4.4.1 重金属回收率 |
| 4.4.2 飞灰比率 |
| 4.4.3 温度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燃料的氯、硫含量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装置 |
| 5.2.3 实验方法 |
| 5.3 氯、硫添加剂比例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
| 5.3.1 重金属回收率 |
| 5.3.2 氯的影响 |
| 5.3.3 硫的影响 |
| 5.3.4 灰渣XRD谱图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燃料的水分、灰分含量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 6.2.1 实验材料 |
| 6.2.2 实验装置 |
| 6.2.3 实验方法 |
| 6.3 水分、灰分含量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
| 6.3.1 重金属回收率 |
| 6.3.2 水分的影响 |
| 6.3.3 灰分的影响 |
| 6.3.4 灰渣XRD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中试试验 |
| 7.1 引言 |
| 7.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 7.2.1 实验材料 |
| 7.2.2 实验装置 |
| 7.2.3 实验方法 |
| 7.3 污染物排放特性变化 |
| 7.3.1 炉膛燃烧效率变化 |
| 7.3.2 NO_x和SO_2 |
| 7.3.3 氯化氢和氟化氢 |
| 7.3.4 二恶英 |
| 7.3.5 重金属 |
| 7.3.6 飞灰特性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300MW电站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的方案设计、热力计算和数值模拟 |
| 8.1 引言 |
| 8.2 方案设计 |
| 8.2.1 300MW煤粉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方案 |
| 8.2.2 实验材料 |
| 8.3 热力计算 |
| 8.3.1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变化影响 |
| 8.3.2 锅炉负荷变化影响 |
| 8.4 Fluent数值模拟 |
| 8.4.1 网格独立性检查 |
| 8.4.2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变化影响 |
| 8.4.3 锅炉负荷变化影响 |
| 8.5 本章小结 |
| 第9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 9.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
| 9.2 本文创新点 |
| 9.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案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建筑废弃物的定义 |
| 2.1.2 建筑废弃物的产生特性及管理特征 |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 2.2.1 建筑废弃物产生特性相关研究 |
| 2.2.2 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方法和技术相关研究 |
| 2.2.3 建筑废弃物管理政策相关研究 |
| 2.3 国外建筑废弃物研究现状综述 |
| 2.4 研究现状评析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城市特征分析 |
| 3.1.1 城市地域特征 |
| 3.1.2 城市经济特征 |
| 3.1.3 城市建设与更新改造 |
| 3.2 城中村访谈式问卷调查 |
| 3.3 城中村实地调研方法与过程 |
| 3.4 主要城中村更新改造及其房屋拆除数据信息 |
| 3.5 城市层面拆除废弃物估算方法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拆除废弃物产生特性分析研究 |
| 4.1 拆除废弃物成分组成 |
| 4.2 城中村拆除废弃物产废率 |
| 4.3 城市层面拆除废弃物产生量比较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拆除废弃物流向管理及资源化环境效益分析 |
| 5.1 城中村拆除废弃物流向管理特征 |
| 5.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比较 |
| 5.2.1 深圳市 |
| 5.2.2 南昌市 |
| 5.2.3 郑州市 |
| 5.3 拆除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分析 |
| 5.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5.3.2 基于LCA的城中村拆除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分析 |
| 5.3.3 清单分析 |
| 5.3.4 拆除废弃物的资源化工艺流程 |
| 5.3.5 资源化能耗估算及碳排放效益评估 |
| 5.4 建筑废弃物管理政策对比分析 |
| 5.4.1 管理机构 |
| 5.4.2 政策情况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 6.2 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建议 |
| 6.2.1 局限性 |
| 6.2.2 后续研究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产生现状 |
| 1.1.1 我国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 1.1.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产生及变化趋势 |
| 1.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理化性质 |
| 1.2.1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基础特性 |
| 1.2.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重金属污染特征 |
| 1.2.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 |
| 1.2.4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多氯联苯(PCBs)污染特征 |
| 1.3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技术 |
| 1.3.1 分离萃取技术 |
| 1.3.2 固化/稳定化技术 |
| 1.3.3 热处理技术 |
| 1.4 亚临界水热技术处理焚烧飞灰的研究进展 |
| 1.4.1 物料元素比例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
| 1.4.2 工艺参数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
| 1.4.3 添加晶种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
| 1.4.4 氧化剂种类及含量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3 技术路线图 |
| 2 混合添加外源硅铝调理剂对飞灰中PCBs和重金属的无害化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 2.2.2 混合添加硅铝源无害化飞灰中重金属和PCBs实验方案 |
| 2.2.3 飞灰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 2.2.4 重金属总量分析 |
| 2.2.5 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
| 2.2.6 飞灰中PCBs的预处理及分析检测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飞灰及硅铝添加剂的化学及矿物组成 |
| 2.3.2 飞灰及硅铝添加剂中重金属及PCBs污染特性 |
| 2.3.3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的水热产物晶体特征分析 |
| 2.3.4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水热产物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
| 2.3.5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重金属向体系液相的迁移特性 |
| 2.3.6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PCBs的降解规律研究 |
| 2.4 本章小结 |
| 3 纯硅铝调理剂混合添加对飞灰中重金属和PAHs的无害化效果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剂与材料 |
| 3.2.2 混合添加外源纯硅铝源无害化飞灰中重金属和PAHs实验方案 |
| 3.2.3 分析测试方法 |
| 3.2.4 飞灰中PAHs预处理及分析检测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原始飞灰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
| 3.3.2 原始飞灰中重金属及PAHs污染水平 |
| 3.3.3 不同硅铝添加比例下固相产物的晶体特征分析 |
| 3.3.4 硅铝添加比例对产物重金属浸出浓度及水热液相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
| 3.3.5 硅铝添加比例对飞灰PAHs的降解规律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4 氧化工艺对飞灰中PAHs和重金属的无害化效果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剂与材料 |
| 4.2.2 亚临界水氧化工艺无害化飞灰中重金属和PAHs实验方案 |
| 4.2.3 分析测试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水热氧化对飞灰中PAHs降解的影响 |
| 4.3.2 氧化工艺下水热产物晶相结构特征 |
| 4.3.3 水热氧化对固相产物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
| 4.3.4 氧化工艺下重金属向液相的迁移特性 |
| 4.4 本章小结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 5.3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申请或授权的专利 |
|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2.1 节能减排 |
| §2.2 节能减排多目标优化 |
| 2.2.1 多目标优化 |
| 2.2.2 多目标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
| §2.3 节能减排动态优化 |
| 2.3.1 多目标动态优化 |
| 2.3.2 多目标动态优化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
| §2.4 多目标最优决策优选 |
|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煤炭矿区节能减排现状和潜力 |
| §3.1 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
| 3.1.1 节能减排现状 |
| 3.1.2 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
| 3.1.3 节能减排目标 |
| 3.1.4 节能减排基本路径 |
| §3.2 典型煤炭矿区能耗和排放现状分析 |
| 3.2.1 超化矿区能源消费结构 |
| 3.2.2 超化矿区主要能耗分析 |
| 3.2.3 超化矿区污染排放与综合利用 |
| §3.3 煤炭矿区节能减排潜力估计 |
| 3.3.1 节能减排潜力估计 |
| 3.3.2 超化矿区节能减排潜力估计 |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矿区节能减排静态多目标优化 |
| §4.1 静态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 |
| 4.1.1 目标和约束条件 |
| 4.1.2 模型简化 |
| 4.1.3 约束条件的处理 |
| §4.2 静态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
| 4.2.1 NSGA-Ⅱ和PSO优缺点 |
| 4.2.2 PSO-NSGA-Ⅱ的算法步骤 |
| §4.3 超化矿区节能减排静态多目标优化 |
| 4.3.1 问题背景和数据来源 |
| 4.3.2 模型输入参数 |
| 4.3.3 静态优化结果 |
| 4.3.4 算法性能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矿区节能减排动态多目标优化 |
| §5.1 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 |
| 5.1.1 目标和约束条件 |
| 5.1.2 约束条件的处理 |
| §5.2 动态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
| 5.2.1 DNSGA-Ⅱ-PSO算子设计 |
| 5.2.2 DNSGA-Ⅱ-PSO的算法步骤 |
| §5.3 超化矿区节能减排动态多目标优化 |
| 5.3.1 问题背景和模型输入参数 |
| 5.3.2 动态优化结果 |
| 5.3.3 算法性能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炭矿区节能减排最终决策方案 |
| §6.1 混合聚类方法 |
| 6.1.1 减法聚类 |
| 6.1.2 多属性联赛决策 |
| 6.1.3 混合聚类算法 |
| §6.2 静态决策方案 |
| §6.3 动态决策方案 |
|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 1.2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技术 |
| 1.3 垃圾焚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
| 1.4 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2 MSW 模拟物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 |
| 2.1 引言 |
|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 2.3 氧化还原气氛对重金属挥发特性影响 |
| 2.4 HCl 对重金属挥发特性影响 |
| 2.5 SO_2对重金属挥发特性影响 |
| 2.6 本章小结 |
| 3 MSW 模拟物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挥发动力学模拟 |
| 3.1 引言 |
| 3.2 模型建立 |
| 3.3 热处理过程中颗粒温度动态变化 |
| 3.4 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挥发模拟结果与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MSW 典型组份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 |
| 4.1 引言 |
|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 4.3 快慢速燃烧条件下重金属的挥发特性 |
| 4.4 氧化还原气氛对重金属挥发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5 MSW 典型组份混合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 |
| 5.1 引言 |
| 5.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 5.3 不同垃圾组分混烧比例对灰渣产量的影响 |
| 5.4 不同掺烧比下重金属浓度变化 |
| 5.5 典型垃圾不同掺烧比下重金属残存率的变化 |
| 5.6 本章小结 |
| 6 MSW 焚烧电厂灰中重金属的分布特性 |
| 6.1 引言 |
| 6.2 样品收集 |
| 6.3 样品分析方法 |
| 6.4 底灰及飞灰粒径分析 |
| 6.5 成份分析 |
| 6.6 形貌分析 |
| 6.7 晶相分析 |
| 6.8 重金属含量及浸出毒性分析 |
| 6.9 重金属形态分析 |
| 6.10 本章小结 |
| 7 全文总结与建议 |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 7.2 进一步工作及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0 前言 |
| 1 绪论 |
| 1.1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概述 |
| 1.1.1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思想的演变 |
| 1.1.2 综合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 |
| 1.2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管理内容与目标 |
| 1.2.1 城市生活垃圾来源与成分特点 |
| 1.2.2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概述 |
| 1.2.3 堆肥过程管理思想的发展 |
| 1.2.4 堆肥过程管理目标与内容 |
| 1.2.5 堆肥过程管理中涉及的系列基础技术问题 |
| 1.3 基于微生物接种技术的堆肥过程优化方法 |
| 1.3.1 堆肥反应中的限速有机物 |
| 1.3.2 木质素的结构及生物降解 |
| 1.3.3 菌剂的选育与开发 |
| 1.3.4 接种菌剂在优化堆肥过程中的应用 |
| 1.4 酚类物质复合污染城市垃圾堆肥处理与资源化进展 |
| 1.4.1 五氯酚污染的来源 |
| 1.4.2 五氯酚的结构及生物降解 |
| 1.4.3 白腐菌对五氯酚的降解研究现状 |
| 1.5 堆肥过程管理中实时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 1.5.1 研究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 1.5.2 电化学酶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
| 1.5.3 免疫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堆肥微生物接种剂及其对堆肥过程限速因子的优化调控 |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设备 |
| 2.1.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 2.1.3 复合菌的初筛 |
| 2.1.4 复合菌的复筛 |
| 2.1.5 接种复合菌堆肥方法 |
| 2.1.6 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复合菌的初筛分析 |
| 2.2.2 复合菌的复筛分析 |
| 2.2.3 复合菌应用于优化堆肥过程 |
| 2.3 小结 |
| 3 堆肥过程管理中酚类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 |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设备 |
| 3.1.2 化学药品及培养基 |
| 3.1.3 原料 |
| 3.1.4 菌剂准备 |
| 3.1.5 固态发酵实验 |
| 3.1.6 接种白腐菌堆肥处理五氯酚污染垃圾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白腐菌固态发酵降解五氯酚污染基质的结果分析 |
| 3.2.2 白腐菌堆肥处理五氯酚污染垃圾的结果分析 |
| 3.3 小结 |
| 4 堆肥过程管理中土着微生物群落及其活性组分的实时监控技术 |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1.1 垃圾堆肥体系的准备 |
| 4.1.2 堆肥过程取样方法 |
| 4.1.3 堆肥过程基础参数的测定 |
| 4.1.4 微生物群落DNA测定实验 |
| 4.1.5 电化学酶传感器的研制及酶活测定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堆肥过程基础参数的变化 |
| 4.2.2 堆肥过程微生物群落检测结果 |
| 4.2.3 传感器制备及酶活测定结果 |
| 4.3 小结 |
| 5 堆肥过程管理中堆料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在线检测技术 |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5.1.1 毒莠定检测方法的选择 |
| 5.1.2 夹心式免疫传感器检测毒莠定的实验 |
| 5.1.3 重金属汞检测方法的选择 |
| 5.1.4 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测定堆肥浸出液痕量汞离子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夹心式免疫传感器检测毒莠定结果 |
| 5.2.2 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检测汞的结果分析 |
| 5.3 小结 |
| 6 堆肥管理中成品腐殖质质量的优化控制 |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6.1.1 腐殖质质量优化控制方法的选择 |
| 6.1.2 主要实验设备 |
| 6.1.3 堆肥原料准备 |
| 6.1.4 培养基及接种剂的制备 |
| 6.1.5 堆肥方法 |
| 6.1.6 分析方法 |
| 6.2 结果与讨论 |
| 6.2.1 原料成分分析与堆料配制 |
| 6.2.2 堆肥过程基础参数分析 |
| 6.2.3 堆肥腐熟度质量监控 |
| 6.2.4 堆肥的腐殖质质量分析 |
| 6.3 小结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