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家安[1](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华文[2](2002)在《微生物登场——“大农业”终于浮出水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点火!”随着豫北淇县我国知名沼气专家、中国农村实用科技讲师团成员、河南省科教兴豫高级人才专家团成员、河南省未来农业示范园副总经理赵建营一声令下,信阳、郑州、北京、上海、西安、兰州6家大型养殖集团、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的沼气点火试气仪式几乎在一瞬间同时展开,继而电话听筒中相继传来各地沼气火苗“呼”、“呼”作响的燃烧声和“好”、“好”、“好”的喝彩声。 赵总脸上顿时露出微笑,兴奋地向记者说,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沼气,它不仅决定着9亿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着中国农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维系着我们环境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地位显赫,前景辉煌。 沼气是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如工业废水,
江风[3](2002)在《微生物登场——“大农业”浮出水面》文中研究说明 “点火!”随着豫北淇县我国知名沼气专家、中国农村实用科技讲师团成员、河南省科教兴豫高级人才专家团成员、河南省未来农业示范园副总经理赵建营一声令下,信阳、郑州、北京、上海、西安、兰州6家大型养殖集团、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的沼气点火试气仪式几乎在一瞬间同时展开,电话听筒中相继传来各地沼气苗“呼”、“呼”作响的燃烧声和“好”、“好”的喝采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原创性声明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导论 |
|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 二、基本框架 |
| 三、研究假设 |
| 四、文献综述 |
| 五、研究方法 |
| 六、创新之处 |
|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
|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
|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
|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
|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
|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
| 二、古动物环境 |
|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
| 一、先住民 |
|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
|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
| 小结 |
|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
|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
|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
|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
|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
|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
|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
|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
|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
|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
|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
|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
|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
| 小结 |
|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
|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
|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
|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
|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
|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
| 一、海南沉香树 |
| 二、花梨木 |
| 三、龙脑香科树木 |
| 四、松树 |
| 五、鸡翅木 |
| 六、海南藤 |
| 七、海南粗榧 |
|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
| 小结 |
|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
| 第一节:概述 |
| 一、移民引种时期 |
|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
|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
|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
|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
|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
| 一、橡胶作物 |
| 二、油料作物 |
| 三、果树作物 |
| 四、饮料作物 |
| 五、香料作物 |
|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
|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
| 一、桉树 |
|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
|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
|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
|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
|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
|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
|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
|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
|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
| 小结 |
|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
|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
|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
|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
|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
|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
|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
| 一、黑长臂猿 |
| 二、猕猴 |
| 三、麋鹿 |
| 四、坡鹿 |
| 五、黑熊 |
| 六、云豹 |
| 七、獭、狸 |
| 小结 |
|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
|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
|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
|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
|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
| 一、外来物种入侵 |
|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
|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
|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
|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
|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
|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
|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
|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
|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
|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
| 小结 |
|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
|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
|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
|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
|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
|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
|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
|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
|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