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陆大浩,葛亚丽[1](2020)在《肥胖患者异丙酚静脉全麻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异丙酚静脉全麻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12月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100例,根据BMI是否超过30 kg/m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均给予异丙酚静脉全麻,比较两组患者静脉全麻的优良率、苏醒时间、恢复意识时间、并发症率。结果实验组的静脉全麻的优良率96.00%和对照组9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其中对照组优24例,良25例,差1例;实验组优21例,良27例,差2例。实验组苏醒时间、恢复意识时间(17.21±3.34)min、(21.19±3.51)min长于对照组(12.56±2.92)min、(16.25±3.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1、7.375,P<0.05)。实验组并发症当中,呼吸抑制占比36.00%,呼吸道梗阻占比44.00%,而对照组分别是10.00%和14.00%,实验组并发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3、10.928,P<0.05)。结论肥胖患者异丙酚静脉全麻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邵巧莉[2](2016)在《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及价值评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析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前来该院实行人工流产术的72例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分析对象,其中36例患者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36例对照组则不实行麻醉,并对两组的镇痛效果和术中情况实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33.33%,P<0.05);研究组的人流综合征、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具备较高应用价值,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术中的疼痛负担,还能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害,值得推广。
谢晓静[3](2013)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60例无痛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照组仅采用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Ⅰ级镇痛效果(100.00%,80/80)较对照组(73.75%,59/8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6,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后,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之睁眼时,对照组心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5)。两组在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效果优于单用异丙酚,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彭运梅,韦育红[4](2013)在《无痛人流术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后终止早期妊娠的有效的常用的补救措施,然而普通人工流产术术中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需求除了达到终止妊娠外,还要达到无痛的人性化。由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既能使患者无紧张、恐惧、躁动和疼痛,又能使医师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减轻了医师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人流手术的操作,因此无痛人工流产术已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
刘存雪[5](2013)在《镇痛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流产术是指在妊娠早期(14周内)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的手术。用于因避孕失败要求终止妊娠者或各种疾病不宜继续妊娠者。近年来不断地将镇痛方法应用于人工流产术,且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了受术者手术时的痛苦。现将镇痛方法在人工流产术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1人工流产术产生疼痛及并发人流综合征的原因人工流产手术时,首先放置的窥阴器刺激了阴道,接着扩宫时宫
董保兰[6](2013)在《620例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术病人的护理》文中提出总结620例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术病人的护理,强调应加强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手术配合、术后护理、出院指导。
刘国新[7](2012)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行人工流产术80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0例。分别采用静推异丙酚与芬太尼和单纯异丙酚两种方法麻醉。结果全部病例麻醉诱导及维持效果满意,均在半分钟内起效,A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A组BP、R、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BP、R、H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降低>20%及HR减慢>20%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丙酚联合芬太尼是人工流产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雷明朝[8](2012)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100例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以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采用静脉麻醉,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来本院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2min后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min),至睫毛反射消失;对照组仅采用异丙酚2mg/kg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麻醉给药量、麻醉效果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诱导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镇痛效果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药合用既可加强镇痛,又减少了异丙酚的用量,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故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是无痛人工流产麻醉的理想选择之一。
白芹[9](2012)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唤醒麻醉中的护理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唤醒麻醉中的护理配合方法与效果。方法:240例无痛人工流产产妇,根据患者意愿与临床特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都采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按照医嘱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结果: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均较满意,两组镇痛显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术中唤醒前、术中唤醒即刻和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均较对照组低且平稳(P<0.05)。观察组的宫缩痛、抑郁与人流综合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麻醉镇痛效果满意,配合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使血压与心率变化平稳,减少术后的不良反应观察,确保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
丁海阳[10](2012)在《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时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ASAⅠⅡ级、妊娠13月自愿人工流产的手术患者80例,建立静脉通道后,给予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12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5mg.kg-1,静脉推注异丙酚时特别注意要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方可推药。术中必要时分次追加适当剂量,以维持适当麻醉深度。结果从注射异丙酚到神志消失时间为(43.68±5.38)s,末次注药到清醒时间为(4.63±2.0)min,手术时间为(6±3.0)min,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0min自行离院。术后无1例出现人流综合征,手术出血量均在正常范围,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异丙酚联合应用适当剂量的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可加强镇痛,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异丙酚用量,使麻醉诱导和苏醒更加迅速,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可达到无痛人工流产的良好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优良率 |
| 2.2 苏醒时间、恢复意识时间 |
| 2.3 并发症发生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 |
| 2.2 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镇痛效果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MAP、HR及Sp O2比较 |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无痛人流术概念 |
| 2 无痛人流术的方法 |
| 2.1 气体吸入麻醉无痛人流术 |
| 2.2 静脉注射异丙酚麻醉无痛人流术 |
| 2.3 静脉注射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无痛人流术 |
| 2.4 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联合应用米索前列醇无痛人流术 |
| 2.5 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联合应用曲马多无痛人流术 |
| 2.6 静脉注射异丙酚麻醉联合应用地西伴无痛人流术 |
| 3 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应用 |
| 1 人工流产术产生疼痛及并发人流综合征的原因 |
| 2 镇痛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
| 2.1 局部麻醉 |
| 2.2 全身麻醉 |
| 2.2.1 吸入全麻 |
| 2.2.2 静脉全麻 |
| 2.3 超前镇痛技术应用 |
| 3 各种镇痛方法的优缺点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监测项目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2 镇痛时间 |
| 2.3 镇痛效果 |
|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MAP、HR、SpO2的变化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并发症 |
| 1.3.1 呼吸抑制 |
| 1.3.2 血压降低 |
| 1.4 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麻醉方法 |
| 1.3 护理方法 |
| 1.3.1 术前护理 |
| 1.3.2 术中护理 |
| 1.3.3 术后护理 |
| 1.4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 |
| 2.2 镇痛效果 |
| 2.3 并发症 |
| 3 讨 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术前准备: |
| 1.2.2 心理护理: |
| 1.2.3 给药方法: |
| 1.3 观察标准 |
| 2 结果 |
| 2.1 用药后呼吸、循环抑制临床意义改变情况 |
| 2.2 治疗效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