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坏疽性脓皮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傅汝倩,李志辉[1](2021)在《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1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文中认为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1 (PSTPIP1)基因突变引起的自身炎症性疾病除了经典的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痤疮(PAPA)综合征以外,还包括PSTPIP1相关的髓系蛋白血症炎症(PAMI)、坏疽性脓皮病-痤疮-化脓性汗腺炎(PASH)等一组临床综合征。本文综述PSTPIP1相关的自身炎性疾病的扩展谱及其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任广辉[2](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不仅仅局限于肠道,还可伴发多种肠外表现,对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早识别和及时治疗,最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目的:回顾性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20年9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住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依据是否伴有肠外表现,将所有患者分为EIM组和无EIM组,比较分析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病程、病情程度、病变范围、临床分型、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肠外表现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2例,男性61例(50%),女性61例(50%),平均年龄为19-82(44.1±13.8)岁,其中23.8%(2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伴肠外表现。2.肠外表现所累及的器官:常见的肠外表现依次为关节表现(19例,15.6%),口腔表现(13例,10.7%),皮肤表现(4例,3.3%),眼部表现(1例,0.8%),肺部表现(1例,0.8%),其中7例(5.7%)患者伴有两个以上多部位肠外表现。3.肠外表现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血清IL-6(p=0.019)、血清TNF-α水平(p=0.000)、C反应蛋白(p=0.037)及病情程度(p=0.015)是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的相关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外表现发生的危险因素:i)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沉(p=0.043)、C反应蛋白(p=0.042)、血清TNF-α水平(p=0.000)及病情重度活动(p=0.038)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的危险因素。ii)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TNF-α水平(p=0.001)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将血清TNF-α分为正常组和增高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发现血清TNF-α增高组肠外表现发生的风险是正常组的3.5倍(OR 3.5,95%CI 1.363-8.986)。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最常见为关节表现及皮肤黏膜表现;伴有肠外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6、C反应蛋白、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TNF-α水平及病情重度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血清TNF-α水平增高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梁伟玲,李汉广,钟共,王博深,马剑达,陈健良,毛华伟,刘宇隆,李佩华[3](2020)在《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痤疮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痤疮(PAPA)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的1例6岁男性PAP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监测生物制剂治疗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改变。以"PAPA综合征""PSTPIP1基因"为关键词在Pubmeb、万方及知网检索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文献资料, 对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患儿男, 6岁, 因反复关节肿痛4年余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治疗前血液CRP (256 mg/L), ESR(105 mm/1 h)均升高, TNF-α, IL-1正常(7.43 ng/L、<5 ng/L), IL-6增高(301 ng/L)。关节穿刺液培养微生物无阳性发现, 关节液IL-6(>1 000 ng/L)明显增高。磁共振成像示右侧下肢骨质改变, 考虑骨髓炎。基因测序示PSTPIP1基因杂合突变(c.748G>A, p.E250K), 诊断PAPA综合征, 先后选择托珠单抗及英夫利昔单抗治疗, 关节肿痛症状曾好转, 在有效治疗1年后症状反复。后改IL-1拮抗剂治疗, 关节肿痛消退, 现定期随访, 未再出现关节肿痛反复。末次随访复查血液CRP、ESR、TNF-α、IL-1 和IL-6均下降至正常。通过文献检索及复习, 共搜索文献29篇, 包含本例, 共有患者87例。87例患者有关节症状的58例、脓皮病33例、痤疮24例;共发现基因型13种, 突变发生在p.E250位置共有47例;治疗以激素、生物制剂为主。结论对于反复出现非感染化脓性关节炎, 炎症指标增高而无明显微生物感染证据患儿, 需考虑PAPA综合征, 完善基因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生物制剂可有效控制症状。

王芳,颜金花[4](2020)在《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 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化脓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PAP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自身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儿童时期反复发作性无菌性关节炎。进入青春期后,皮肤病变特征发展,关节炎症状逐渐消退。本文描述PAPA综合征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该罕见疾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帮助。

姜希,曾倩玉,江雅楠,杨岚[5](2020)在《赵炳南红纱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赵炳南教授是中国近现代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其对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坏疽性脓皮病则是一种代表性的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本病发病初期以湿热毒瘀为主,后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赵炳南教授首创"淘砌"疗法,重视化腐生肌法的外治原则。文章以赵炳南经验中药内服,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传统院内制剂红纱条为主治疗坏疽性脓皮病3则,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坏疽性脓皮病的中医综合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林越[6](2020)在《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4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统一的诊断标准,误诊并不少见。皮损可单发、多发,单发者较为少见,临床更易误诊。本研究通过分析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临床特点、合并疾病、组织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旨在提高专科医生和相关专业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015-201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4例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误诊病例,检索2010-2019年在PUBMED、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的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164例,整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我院收治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13岁-47岁。2.诱因:2例无明显诱因,2例由轻微外伤诱发。3.临床特点:面部2例,下肢2例,皮损初为单发的红斑、丘疹、脓疱或局部红肿,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部分边缘隆起、潜行性破坏。4.诊疗经过:2例首诊皮肤科,2例首诊外科,均误诊为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完善组织病理等检查后确诊,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好转。二、文献复习164例患者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75例,女89例,男:女--1:1.2。年龄1岁-90岁,以40岁-70岁高发(56.7%)。男女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4.3±19.2岁、47.6±18.2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2.诱因:44.5%有发病诱因,以手术创伤(28.0%)最常见,其次是其他外伤(14.6%)、药物(1.8%)。3.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躯干、头面部、外阴、上肢(45.1%、24.4%、15.2%、7.9%、7.3%)。溃疡型、增殖型、大疱型、脓疱型分别占比94.5%、2.4%、2.4%、0.6%。所有患者均自觉不同程度疼痛,23.8%出现同形反应,19.5%伴发热。4.合并系统性疾病:53.1%合并系统性疾病,以炎症性肠病(18.9%)及血液系统疾病(1 6.5%)多见,大多数患者在系统性疾病基础上发生坏疽性脓皮病。合并系统性疾病比例在50岁-60岁年龄组最高(66.7%),男女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575),手术创伤诱发的患者与系统性疾病相关性低(P=0.003)。合并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较少,且多见于男性(P<0.001)。5.误诊:误诊率64.0%,最易误诊为细菌感染。头面部、躯干、上肢、外阴、下肢的误诊率分别为80.0%、57.5%、91.7%、76.9%、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首诊非皮肤科误诊率明显高于皮肤科(P<0.001)。首诊误诊患者最后确诊主要依靠排除其他疾病、完善病理检查及免疫治疗有效。6.辅助检查:不具特异性,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尤其组织病理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7.治疗:最常用药为糖皮质激素,严重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人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等其中一种或几种联合治疗,继发感染者给予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8.皮损愈合时间:疗程信息完整的68例愈合病例中,首诊确诊23例,平均皮损愈合时间104.2±93.8天;首诊误诊45例,平均皮损愈合时间172.9±162.7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9.预后:20.0%复发,6.7%死亡,多死于感染或合并系统性疾病。结论1.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好发年龄40岁-70岁,男女比例为1:1.2,男性发病年龄大于女性。2.易由手术创伤诱发,典型皮损为疼痛性溃疡,但不具特异性。3.超过半数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以炎症性肠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多见。合并肿瘤的患者多为男性,且以血液系统肿瘤多见,实体肿瘤较少。4.误诊率高,最易误诊为细菌感染,首诊非皮肤科误诊率明显高于皮肤科。对疾病认识不足、忽略相关检查等均易造成误诊、漏诊。5.结合临床及时完善皮损组织病理等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6.早期确诊,早期干预可缩短皮损愈合时间。

吕莎[7](2020)在《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诊断方法的探索》文中认为背景:孢子丝菌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真菌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巴西已被认为是公共卫生问题。吉林省作为全世界高发区之一,对吉林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国及全世界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孢子丝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真菌培养耗时长。近年来流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做到快速诊断及分型,但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孢子丝菌病常发生于农村及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误诊漏诊机率较大,因此探索在临床中便于实施、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的诊断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1、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我科)2010-2019年间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病例,并与1990-2009年的吉林省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进行对比,了解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搜索我国孢子丝菌病的文献报道,尽量完善我国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区域等流行病学资料。2、收集我科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FFPE)组织,探索钙荧光白(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法在FFPE组织中对孢子丝菌病的诊断价值,并与之前常用特殊染色方法六胺银法(Grocott’s sliver stain,GSS),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PAS)法在检出率、操作步骤及结果读取程度的难易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3、探索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浓度的球形孢子丝菌悬液及不同的皮下注射方式对豚鼠孢子丝菌病模型建立的影响,为孢子丝菌素皮内试验做前期基础。结果:1、本次收集我科就诊的2133例患者中,男性758例(35.54%),女性1375例(64.46%)。职业中农民1750例,所占比例最大(82.04%)。春冬寒冷的季节更多见,比例为65.02%。发病区域中吉林省中部(长春、四平、吉林、辽源)1374例,所占比例最高(64.41%)。平均病程5.27±2.52月。临床表现中固定型1629例(占76.37%),面部固定型832例,所占比例最多(51.07%);淋巴管型501例(23.49%),四肢淋巴管型359例,所占比例最多(71.66%);播散型3例(0.14%)。皮损形态中,结节所占比例最大(43.55%)。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三区病变1802例,占84.48%;典型的三区病变331例,占15.52%。2、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近10年与1990-2009年相比好发人群、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等均未见明显变化;此次调查平均发病年龄为52±1岁,发病比例最高的是60岁以上;1990-2009年分析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1岁,发病比例最高的是51-60岁,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此次平均发病病程为5.27±2.52月,1990-2009年未明确统计到平均病程,但大部分病程在2-6个月,比例79.55%,病程有延长趋势。3、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我国发表的孢子丝菌病文献,收集病例3273例;通过“Pubmed”收集病例1194例;共4467例。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发病比例居于前三位。性别明确者3986例,男性1857例,女性2129例。临床型别明确者2243例,固定型1450例,淋巴管型771例,皮肤播散型22例。241株菌株分子鉴定到种属,其中217株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其中长春41株,重庆37株,辽宁21株,四川19株,江西15株,北京14株,上海9株,山东9株,湖北4株,江苏6株,湖北3株,广州2株,安徽2株,内蒙古1株,河北1株,33株来源地区不明确;24株鉴定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江西23株,湖北1株。4、100例已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FFPE组织分别进行PAS染色(简称PAS)、GSS、CFW荧光染色(简称CFW),结果显示PAS检出31例(31%),GSS检出40例(40%),CFW检出74例(74%),CFW检出率与PAS、GSS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与GSS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中仅有3例PAS诊断为阳性,1例银染为阳性,荧光染色为阴性,PAS+GSS+CFW的检出率为77%,单一荧光染色方法与三种染色方法共同的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FW操作步骤简单,结果读取容易。5、球型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探索,当菌悬液浓度为1×108孢子/ml时,给予四种皮下注射方式时(实验时为排除注射体积不同导致的差异,还注射了生理盐水),包括一次皮下注射0.1ml的菌悬液(简称方法1);一次皮下注射0.3ml的菌悬液(简称方法2);地塞米松连续3天皮下注射后+1次皮下注射0.1ml菌悬液(简称方法3);一次注射0.1ml菌悬液,连续3天皮下注射(简称方法4),方法3及方法4都可使豚鼠产生皮下结节,初起结节最大,约10天后可自行消退;提高菌悬液浓度为1×109孢子/ml时,方法2、3、4均可使豚鼠产生皮下结节。菌悬液浓度为1×109孢子/ml时,一次皮下注射0.3ml的菌悬液,豚鼠皮下结节的直径最大,但皮下结节维持时间并未延长。结论:1、孢子丝菌病在我国好发于吉林省,高发病率考虑和玉米秸秆的不当处理密切相关。吉林省孢子丝菌病男女发病比例为1:1.40,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妇女,好发职业为农民,好发季节为春冬季节。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多见,不同发病部位与临床型别之间有关联性,四肢相比于其他部位更容易表现为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损形态以结节多见。本次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吉林省1990-2009年相比好发人群、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型别比例等均未见明显变化;而发病年龄和平均病程都有增高和延长趋势。2、我国孢子丝菌病男女发病比例为1:1.15;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多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发病比例居于前三位。我国的孢子丝菌种属目前包括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江西和湖北发现申克孢子丝菌,余发病地区均为球形孢子丝菌。3、CFW荧光染色法对孢子丝菌病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方法在人FFPE组织中孢子的检出率为74%,明显高于PAS、GSS;且在操作步骤、结果读取程度上明显优于GSS、PAS。4、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的模型,给予皮下注射时皮损表现为皮下结节。当菌悬液浓度为109孢子/ml,一次皮下注射0.3ml时,豚鼠的皮下结节直径最大。皮下结节持续时间约10天,即可自行消退,提示我们如果想建立球形孢子丝菌慢性皮肤感染的豚鼠模型,可尝试采用出现皮损后给予免疫抑制或连续多次皮下注射球形孢子丝菌菌悬液。

黄金娥,陈然[8](2020)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1例报道》文中提出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的嗜中性皮肤病,是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多种炎症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及遗传易感性等可能与此相关。皮损起初为炎性丘疹、水疱、脓疱或结节,后迅速破裂形成大的糜烂或溃疡,常伴有剧烈疼痛。坏疽性脓皮病可单独发病,也可伴系统损害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实体恶性肿瘤等,现对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报告,以增加对坏疽性脓皮病的认识。

吴超,晋红中[9](2019)在《坏疽性脓皮病的辅助检查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坏疽性脓皮病辅助检查及治疗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6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治疗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检测血清蛋白电泳,19例(95%)异常。30例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三项(IgG/M/A),13例(43%)异常。10例检测总免疫球蛋白E,8例(80%)明显升高。10例行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其中8例(80%)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或比例降低,组织病理特征可与血管炎、脂膜炎、嗜中性皮病及肉芽肿性疾病表现类似。33例(54.2%)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依那西普治疗,溃疡均于5~14 d内明显好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于5~56 d后激素开始减量,约半数患者每隔2周激素减量一次,每次减量10 mg/d。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生可能与超敏反应及免疫异常有关,推荐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皮损顽固者推荐激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

吴超,晋红中[10](2019)在《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6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诱因、皮疹分布、皮疹形态、误诊情况、并发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患者比例1. 2∶1,年龄8~72岁,平均年龄(40. 2±17. 0)岁。12例(19. 67%)患者起病前有明确诱因,包括外伤相关因素8例、过度劳累2例、UVB光疗1例、药物1例。52例(85. 25%)表现为多发性皮损,小于18岁及大于60岁者皮疹均多发。皮疹好发于四肢、躯干,尤其双下肢,头皮、阴囊、口腔黏膜、肺门等部位偶见受累。61例患者中溃疡型47例(77. 05%),脓疱型9例(14. 75%),增殖型3例(4. 92%),大疱型2例(3. 28%)。起病初期最常被误诊的疾病依次为细菌感染(19. 67%)、血管炎(18. 03%)及结节性红斑(8. 20%)。38例(62. 30%)患者出现系统受累,最常见的系统并发症依次为血液系统疾病、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除并发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的并发症均先于坏疽性脓皮病出现。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表现丰富多样,起病初期易误诊。将坏疽性脓皮病起病初期的皮疹总结为4种类型,即丘疹结节型、脓疱水疱型、红斑坏死型及皮下结节型,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识别。明确诊断后应重点筛查是否并发血液系统疾病。

二、坏疽性脓皮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坏疽性脓皮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2)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2.肠外表现(EIM)所累及的器官分析
    3.与肠外表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4.1 单因素分析
        4.2 多因素分析
        4.3 血清TNF-α分层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赵炳南红纱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坏疽性脓皮病”的病因病机
“淘砌”疗法与红纱条
验案举隅
讨论

(6)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4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诊断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孢子丝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病原体
    1.3 流行病学
        1.3.1 孢子丝菌病分布地区
        1.3.2 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分布
        1.3.3 传播方式
        1.3.4 住院率与死亡率
    1.4 临床表现
        1.4.1 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疾病的孢子丝菌病
        1.4.2 特殊部位的孢子丝菌病
        1.4.3 系统型孢子丝菌病
    1.5 诊断
        1.5.1 诊断方法
        1.5.2 孢子丝菌病诊断方法的适用途径
    1.6 孢子丝菌病的治疗
        1.6.1 系统药物治疗
        1.6.2 辅助治疗
        1.6.3 病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1.6.4 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1.6.5 治疗评价
    1.7 孢子丝菌的免疫机制
        1.7.1 孢子丝菌的致病毒力
        1.7.2 宿主免疫
        1.7.3 疫苗
    1.8 总结
第二章 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吉林省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3 我国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CFW荧光染色法在FFPE组织中对孢子丝菌病的诊断价值探索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2.3 组织切片
    3.3 试验方法
        3.3.1 切片
        3.3.2 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染色方法的结果检出率及分析
        3.4.2 PAS、GSS、CFW染色方法的对比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探索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来源
        4.2.2 实验动物来源
        4.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2.4 实验主要试剂和药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制作
        4.3.2 菌种鉴定
        4.3.3 真菌转种培养
        4.3.4 菌悬液的制备
        4.3.5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4.3.6 临床观察及统计学方法
        4.3.7 病理切片的制作
        4.3.8 真菌培养
    4.4 实验结果
        4.4.1 菌株鉴定结果
        4.4.2 动物模型的建立
        4.4.3 组织病理检查
        4.4.4 真菌培养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及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坏疽性脓皮病的辅助检查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2.2.1 常规及生化:
        2.2.2 感染指标:
        2.2.3 免疫相关指标:
        2.2.4 肿瘤指标:
        2.2.5 骨髓穿刺及活检: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2.4 皮损组织病理
    2.5 治疗情况及疗效
        2.5.1 系统治疗:
        2.5.2 局部治疗:
3 讨论

(10)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诱因
    2.3 皮疹分布
    2.4 皮疹形态
    2.5 误诊情况
    2.6 并发疾病
3 讨论

四、坏疽性脓皮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1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J]. 傅汝倩,李志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7)
  • [2]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临床研究[D]. 任广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痤疮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J]. 梁伟玲,李汉广,钟共,王博深,马剑达,陈健良,毛华伟,刘宇隆,李佩华. 中华儿科杂志, 2020(12)
  • [4]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 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相关研究进展[J]. 王芳,颜金花.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10)
  • [5]赵炳南红纱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经验[J]. 姜希,曾倩玉,江雅楠,杨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9)
  • [6]以单发皮损为首发表现的坏疽性脓皮病4例并文献复习[D]. 林越. 山东大学, 2020(11)
  • [7]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诊断方法的探索[D]. 吕莎. 吉林大学, 2020(08)
  •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1例报道[J]. 黄金娥,陈然. 中国现代医生, 2020(06)
  • [9]坏疽性脓皮病的辅助检查及治疗[J]. 吴超,晋红中.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9(04)
  • [10]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J]. 吴超,晋红中.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9(03)


孢子论文 皮损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爱宝疗法治疗宫颈糜烂95例报告
下一篇:超声评价雌二醇防治铜宫内节育器出血疗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