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远,张婷婷,沈国函[1](2019)在《ProtaperNext锉对牙源性皮瘘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ProtaperNext锉对颌面部牙源性皮瘘的愈合情况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牙源性皮瘘患者40例。通过根管治疗应用ProtaperNext锉观察皮瘘的愈合情况。结果:通过根管治疗后1周左右,皮瘘内部渗出物明显减少、干燥,1个月后患者瘘管基本愈合,3个月后完全愈合但仍有瘢痕。6个月后未出现更严重的复发。结论:对慢性根尖周炎继发的颌面部皮瘘,根管治疗应用ProtaperNext锉取得良好疗效。
盛璐,卢明星,孙国文[2](2017)在《老年牙源性鼻旁皮瘘2例》文中认为口腔颌面部皮瘘是指由于腮裂瘘、甲状舌管瘘、耳前瘘、唇瘘以及感染、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口腔颌面部皮肤上出现的瘘口,并伴有分泌物溢出[1]。口腔颌面部皮瘘的病程通常延续较长而不缓解,或者是缓解后再反复发作。因为病变部位位于颜面部,会对患者的面容带来很大影响,给患者带来痛苦。牙源性的颌面部皮瘘多见于下颌阻生牙引起的颊瘘。其余牙引起的皮瘘尤其是鼻旁皮瘘则不多见,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2]。本文报道两例少见的
刘承德[3](2015)在《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分析面部皮瘘的发病原因、预防方法和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50例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中牙源性皮瘘患者占64%,为该疾病的主要致病病因。对该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结论对颌面部皮瘘疾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观察有助于该疾病的及早预防和合理治疗。
李娜,孟箭[4](2015)在《牙源性颈前部皮瘘误诊一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颌面部牙源性皮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牙源性颈前部皮瘘患者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前部皮瘘由牙源性慢性感染所致,主要为相应部位的慢性根尖周炎引起,对病原牙拔除及瘘道切除,治疗后皮瘘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颌面部皮瘘需临床医生高度警惕牙源性感染,及时鉴别诊断和明确病因予以相关治疗,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王垠宇[5](2014)在《牙源性颌面瘘诊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牙源性皮瘘常发生于颌面部,牙齿出现龋坏、外伤或其他原因尽可出现感染,若治疗不及时,髓腔、根管中炎性牙髓、坏疽牙髓、细菌和脓液等可作为感染源,经根尖孔到达牙槽、颌骨及其周围组织,致使口腔颌面部受到感染。此时,外观常呈突起的肉芽组织包块,没有明显痛感或不适,破溃后常有少量脓血溢出。因无明显的牙病症状,易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疖等其他疾病。虽经脓肿切开配合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仍旧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和心理
刘镇凡,梁晓[6](2014)在《牙源性颌面部皮肤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2000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58例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皮瘘原因为慢性根尖周炎,冠周炎,残根等引起,经过对病灶牙进行根管治疗或拔除术后病变均痊愈。颌面部皮瘘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注意针对病灶牙。
赵炜,胡砚平,程筠[7](2013)在《口腔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9例口腔颌面部皮瘘病例的临床分析,对其病因、诊断、及其治疗进行总结,以便于口腔临床同业者对于此病进行诊治。方法我院颌面外科门诊及病房收治口腔颌面部皮瘘患者29例(2008年至2011年),依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病源牙治疗、拔除,病灶搔刮,瘘道切除术,断根拔除/取出,并配合相应药物等进行治疗,定期进行回访,要求患者按时复诊,拍片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并经过适当的治疗29例皮瘘患者均治愈。结论面颈部皮瘘常需手术治疗,且会留下瘢痕,影响美观。合理的治疗应尽量做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尤其由断根遗留造成的皮瘘,临床并不多见且发病会在几年后,病因易被忽视,在临床上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房小云[8](2012)在《15例牙源性颌面瘘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牙源性颌面瘘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分析15例牙源性颌面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结果: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或拔出病灶牙,彻底清除局部感染病灶,面瘘均痊愈。结论:颌面部皮瘘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针对病灶牙才能彻底治愈。
卢丽虹,胡顺广,魏远坚,陈少玲[9](2012)在《高位截根术治疗牙源性皮瘘的疗效》文中指出牙源性皮瘘是指由于牙病所致的牙齿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从面颈部皮肤排脓的通道。据统计颌面部瘘道来源于感染的占60%,肿瘤占7%,创伤占7%,胚胎和其他占28%。其中感染来源于牙齿的占80%。慢性根尖周
李志[10](2010)在《颌面部牙源性皮肤瘘管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颌面部牙源性皮瘘的治疗方式。方法对牙源性皮瘘采用根管治疗术(拔牙术),根管治疗术(拔牙术)+瘘道搔刮术,根管治疗术(拔牙术)+瘘道切除术,采用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颌面部皮瘘的治疗很多情况下不需手术切除瘘道,仅行单纯的牙体治疗即可,其与手术治疗相比,唯时间及外形上稍有差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设备与材料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病例报告 |
| 2.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通过收集病例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
| 2.2 治疗方法 |
| 3 讨论 |
| 一、病例资料 |
| 二、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关于诊断 |
| 3.2 关于病因分析 |
| 3.3 关于预防和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
| 2.2 致病因素 |
| 2.3 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的病程和就诊时间 |
| 2.4 牙源性颌面部皮瘘部位和病灶牙位的关系 |
| 2.5治疗方法 |
| 2.6 疗效 |
| 3 讨论 |
| 3.1 牙源性皮瘘与年龄 |
| 3.2 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的病因 |
| 3.3 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的诊断 |
| 3.4 牙源性皮瘘的治疗 |
| 3.5 关于瘘管的处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特点 |
| 1.3 治疗方法 |
| 1.3.1 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 以确定诊断及鉴别诊 |
| 1.3.2 对有保留价值的慢性根尖周炎病灶牙, X线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诊断 |
| 3.2 病因分析 |
| 3.3 预防和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