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添达[1](2021)在《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用药特点,并探讨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和工作内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更为广泛的治疗思路,并探究中药临床药师参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过程的临床意义,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法采集了近五年527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聚类分析;2.随机抽取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呼吸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开具的慢性支气管炎住院处方,共246张。进行中药用药情况分析与处方点评;3.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间,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干预组通过常规治疗与药学服务,对照组通过常规治疗,从中医证候积分、LCQ问卷评分、肺功能(FVC、FEV1)三个指标进行疗效评价,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经专家分析,聚类分析所得树状图显示分为三组时所得结果最为合理,分别为脾肺气虚型、瘀血阻络型与痰热壅肺型;2.用药分析发现止咳化痰平喘药(半夏、苦杏仁、紫苏子等)、补虚药(甘草、麦冬、白术等)、解表药(麻黄、细辛、桂枝等)、清热药(黄芩、知母、石膏等)最为常用,出现频率最高的饮片依次为甘草、半夏、苦杏仁、茯苓、麻黄、陈皮等。在抽取的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37张,占总处方的15.04%,其中又以“未按照要求标注调剂、特殊煎煮”占比最大,为40.54%;3.经过临床治疗,干预组与对照组效果评价如下:(1)中医证候积分: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单独积分与中医症候总积分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P均大于0.05,两组有可比性。分别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症状的单独积分与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且积分均减小,表明两组的治疗均能从症状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再进行治疗后的两组间单独积分与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比较,除喘息单症状外P均小于0.05,干预组除喘息单症状外症状积分均小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2)LCQ问卷评分:对治疗前对两组患者LCQ问卷评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P大于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两组患者LCQ问卷评分进行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且两组LCQ问卷评分均有增长,表明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均有好转。再进行治疗后的两组间LCQ问卷评分比较,P小于0.05,干预组LCQ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对治疗前对两组患者FVC、FEV1分别进行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均大于0.05,两组有可比性。分别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两组患者FVC、FEV1进行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均有增长,表明两组的治疗均能改善肺功能。再进行治疗后的两组间FVC、FEV1比较,P均小于0.05,干预组FVC、FEV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由脾肺气虚型、瘀血阻络型与痰热壅肺型构成;2.我院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习惯使用止咳化痰平喘药(半夏、苦杏仁、紫苏子等)、补虚药(甘草、麦冬、白术等)、解表药(麻黄、细辛、桂枝等)、清热药(黄芩、知母、石膏等),符合中医药辩证施治的用药特点。处方不合理率略高,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尤其需要强调特殊调剂中药的标注;3.中药临床药师参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能全方面的提升治疗效果,这提示我们其在临床上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马天星,邸莎,朱向东[2](2019)在《黄芩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文中研究表明整理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黄芩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3~45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发挥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疗高热、痤疮、2型糖尿病、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安胎的功效,治疗滑胎、胎动不安为10~12 g。3)根据其治疗疾病的不同,黄芩配伍不同中药,并发挥不同功效:如清肺止咳常配伍桑白皮、荆芥、浙贝母、射干等,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柴胡、大黄、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安胎常配伍白术、当归。
姚文亿[3](2019)在《肺癌肾阳虚证患者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功能状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根据现代研究肾阳虚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功能不全的情况。而肺癌肾阳虚患者是否一样存在相同情况,通过观察肺癌的肾阳虚患者甲状腺轴、肾上腺轴功能的相关指标,验证肺癌肾阳虚患者是否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功能不全的情况。方法:选取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西医学诊断为肺癌的患者;选取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患者63例及气血瘀滞证90例;另选取年龄、性别匹配,无明显症状健康组作为对照组。同时排除合并肺部其他疾病的患者;排除一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排除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等治疗的患者。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24h尿液,同时检测血中三碘甲状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同时检测患者血醛固酮(ALD)指标评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功能水平。用放免法检测24h尿醛固酮(UALD)指标,评估HPA轴功能水平,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相关指标比较LC肾阳虚组T3水平显着低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肾阳虚组T4水平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的没有有统计学差异(P>0.05)。LC肾阳虚组FT3水平显着低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肾阳虚组FT4水平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LC肾阳虚组TSH水平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相关指标比较LC肾阳虚组血醛固酮水平水平显着低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肾阳虚组尿醛固酮水平水平显着低于气血瘀滞组以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C肾阳虚组的症状积分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相关指标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T3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呈负相关(r=-0.571,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T4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87,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FT3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呈负相关(r=-0.568,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FT4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75,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TSH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017,P>0.0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相关指标ALD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呈负相关(r=-0.363,P<0.0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相关指标UALD与LC肾阳虚症状积分呈负相关(r=-0.649,P<0.05)。4.LC气血瘀滞组的症状积分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相关指标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T3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07,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T4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014,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FT3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17,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FT4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051,P>0.05),甲状腺功能指标TSH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037,P>0.0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相关指标ALD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97,P>0.0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相关指标UALD与LC气血瘀滞症状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00,P>0.05)。结论:1.LC肾阳虚证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功能的低下2.甲状腺T3、FT3水平可作为判定LC肾阳虚证的参考依据。3.肾上腺轴的血醛固酮、尿醛固酮水平可作为判定LC肾阳虚证的参考依据。
陈文恬(Tan Wen Tien)[4](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罗长江[5](2018)在《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全面探讨了脾胃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深刻认识到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为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查阅中医古代文献:《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诸病源候论》等;以“咳嗽”和“慢性支气管炎”为关键词,运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全面阐述脾胃功能失调在慢性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以及燮理脾胃功能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结果:(1)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咳嗽的论述,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进行分类。以“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有关咳嗽的论述共有:112处;《灵枢经》有关咳嗽的论述共有:19处;《诸病源候论》有关咳嗽的论述共有:215处。:在外感六淫邪气中,对寒邪咳嗽的论述最多,共有32处。对火邪咳嗽论述共有18处,位居第二。对脏腑咳的论述频次较少,分布均匀。(2)由于本论文研究主题为“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的范畴。因此,以“咳嗽××脾胃”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有458篇;以“慢性支气管炎××脾胃”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为30篇,其中“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或“从脾胃论治咳嗽”的方剂共38首。补益脾气的方剂出现频次最多,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共有21处;燥湿化痰方位居第二,包括:二陈汤、苍术二陈汤、紫款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和胃降逆半夏汤,共有13处;其他证型之方剂运用频次较少。结论:通过认真研究中医经典理论,发现脾胃与肺脏有着密切的生理关系:(1)脾胃与肺的经络联系,手太阴肺经起源于中焦脾胃,同时,胃腑亦通过络脉与肺脏相连。(2)五行关系,五行之中,胃为阳明燥土,脾为太阴湿土;肺脏属金,土为金之母。(3)脾胃与肺同主津液代谢,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需要脾胃与肺的共同参与。(4)脾胃气机升降与肺的关系,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5)太阴主开,脾为足太阴,肺为手太阴,二者同为太阴而主开。(6)脾胃与宗气的关系,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在胸中汇合为宗气之来源。(7)脾胃与卫气的关系,卫气行于脉外,为剽悍滑利之脾胃水谷精微所化生,故卫气的强弱直接与脾胃功能的胜衰有关。同时,脾胃与肺脏也有着密切的病理关联:(1)脾失健运,痰湿内阻,上犯阻肺,肺气不降。(2)脾气亏虚,水谷之气生成不足,肺气虚弱,卫气无力抗邪,外邪入侵,肺气失宣。慢性支气管炎通常是内外邪气侵犯肺脏,导致肺气失于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咯痰。但是内外病因常常互为因果而致病,内伤咳嗽日久不愈则肺气不足,更易感受外邪;外邪入肺,损伤肺脏,导致气阴两虚。故慢性支气管炎往往呈现出本虚标实的临床表现。
张骏濠(CheungChunHoBen)[6](2017)在《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规律研究及临床验案举隅》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阻肺是常见而且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根据调查报告发现,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本病的发病率是8.2%,男性高于女性(12.4%>5.1%),农村高于城市(8.8%>7.8%),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13.2%>5.2%)。目前慢阻肺占当前死亡原因的第4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显示至2020年慢阻将位于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而随着环境污染、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不断加剧,慢阻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将呈继续上升趋势。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慢阻肺全球策略(GOLD)分级治疗方法,不能逆转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远期疗效尚不明确。使用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在减轻社会与自身的经济负担方面,起着重要的位置。研究现代名老中医用药规律,找寻治疗慢阻肺的可行思路及方案,对慢阻肺的有效防治起着重要的意义,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作出借鉴。目的:本研究以挖掘收集整理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医案,建立其医案证候用药数据库,应用现代数据统计学及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求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之有效临证用药辨证思路规律,再以临床验案举隅加以印证,希望本研究结果能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慢阻肺,预防其急性加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的规范方案作出贡献及提供临床参考,提高未来治疗慢阻肺的疗效。方法:挖掘收集整理现代(1949—至今)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医案,建立慢阻肺医案库,总结各个医案的症状、证候、用药等资料,对医案库当中之医案案例用药进行分类、总结及分析,依照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等各方面,运用频数及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并对慢阻肺症状、证候展开频数及聚类分析,再透过对中医药学理论的讨论,以探讨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之证治规律、用药特点、用药规律等。结果:透过翻阅及查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检索到有慢阻肺医案及具体中药处方用药内容的医学书本着作共发现三十三本,而在《中国现代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检索到有慢阻肺医案及具体中药处方用药内容的医学书本着作共发现十本;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万方资料资源系统等检索到并符合纳入医案标准的文献共有一百一十一篇,有慢阻肺经验记载但没有医案及具体的用药药物记载或记载不全的有文献五十八篇。本次研究课题一共收集整理医案共计二百二十五个,方剂共计二百二十五首;使用药物共计二百七十五种,药物频次合计二千九百六十药次,每味药物使用频率平均约为十到十一次。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功效主要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温里药;其药性以温性药物、寒性药物及平性药物为主;其药味以甘味药为主,而苦味药与辛味药次之;其归经以肺、脾为主,心、肾次之。再结合医案总结出慢阻肺统计分析结果,可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关键症状依次是:气喘、咳嗽、胸闷、动则喘促、不能平卧、纳差、浮肿、痰白、痰黏、气短、心悸、痰多、紫绀、痰黄、痰难咯、乏力、汗出;关键用药依次是:茯苓、黄苗、杏仁、半夏、陈皮、甘草、桑白皮、紫苏子、五味子、白术、麻黄、桂枝、麦冬、葶苈子;主要五大证型依次有肺脾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瘀阻肺证及肺肾气虚证;肺脾两虚证关键用药依次是:茯苓、白术、黄芪、甘草、杏仁、半夏、陈皮、桂枝、桑白皮、党参、五味子、山药、桔梗、麻黄、附子;痰热壅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杏仁、桑白皮、甘草、麻黄、黄芩、半夏、石膏、黄苗、瓜蒌、桔梗、紫苏子、北沙参、浙贝母、金银花;痰湿蕴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附子、桂枝、茯苓、白术、五味子、葶苈子、半夏、黄芪、白芍、陈皮、麻黄、人参、甘草、麦冬、细辛、猪苓;痰瘀阻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杏仁、葶苈子、半夏、桃仁、桑白皮、陈皮、甘草、茯等、黄苗、紫苏子、白术、五味子、麦冬、黄芩、太子参、丹参;肺肾气虚证关键用药依次是:黄芪、熟地黄、五味子、半夏、陈皮、麦冬、瓜萎、杏仁、太子参、黄岑、桑白皮、茯苓、山药、党参、当归。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基本用药规律为:①化痰止咳平喘法—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法为基本治则;②培土生金法、补肾纳气法能有效针对本虚的特点;③活血化瘀法、利水渗湿法、理气法、温里法兼顾治疗;④药性偏重温、寒、平;药味偏重甘、苦、辛;⑤归经着重肺脾、心肾。
张骏濠[7](2017)在《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规律研究及临床验案举隅》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阻肺是常见而且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根据调查报告发现,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本病的发病率是8.2%,男性高于女性(12.4%>5.1%),农村高于城市(8.8%>7.8%),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13.2%>5.2%)。目前慢阻肺占当前死亡原因的第4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显示至2020年慢阻将位于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而随着环境污染、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不断加剧,慢阻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将呈继续上升趋势。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慢阻肺全球策略(GOLD)分级治疗方法,不能逆转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远期疗效尚不明确。使用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在减轻社会与自身的经济负担方面,起着重要的位置。研究现代名老中医用药规律,找寻治疗慢阻肺的可行思路及方案,对慢阻肺的有效防治起着重要的意义,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作出借鉴。目的:本研究以挖掘收集整理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医案,建立其医案证候用药数据库,应用现代数据统计学及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求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之有效临证用药辨证思路规律,再以临床验案举隅加以印证,希望本研究结果能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慢阻肺,预防其急性加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的规范方案作出贡献及提供临床参考,提高未来治疗慢阻肺的疗效。方法:挖掘收集整理现代(1 9 4 9—至今)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医案,建立慢阻肺医案库,总结各个医案的症状、证候、用药等资料,对医案库当中之医案案例用药进行分类、总结及分析,依照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等各方面,运用频数及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并对慢阻肺症状、证候展开频数及聚类分析,再透过对中医药学理论的讨论,以探讨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之证治规律、用药特点、用药规律等。结果:透过翻阅及查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检索到有慢阻肺医案及具体中药处方用药内容的医学书本着作共发现三十三本,而在《中国现代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检索到有慢阻肺医案及具体中药处方用药内容的医学书本着作共发现十本;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万方资料资源系统等检索到并符合纳入医案标准的文献共有一百一十一篇,有慢阻肺经验记载但没有医案及具体的用药药物记载或记载不全的有文献五十八篇。本次研究课题一共收集整理医案共计二百二十五个,方剂共计二百二十五首;使用药物共计二百七十五种,药物频次合计二千九百六十药次,每味药物使用频率平均约为十到十一次。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功效主要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温里药;其药性以温性药物、寒性药物及平性药物为主;其药味以甘味药为主,而苦味药与辛味药次之;其归经以肺、脾为主,心、肾次之。再结合医案总结出慢阻肺统计分析结果,可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关键症状依次是:气喘、咳嗽、胸闷、动则喘促、不能平卧、纳差、浮肿、痰白、痰黏、气短、心悸、痰多、紫绀、痰黄、痰难咯、乏力、汗出;关键用药依次是:茯苓、黄芪、杏仁、半夏、陈皮、甘草、桑白皮、紫苏子、五味子、白术、麻黄、桂枝、麦冬、葶苈子;主要五大证型依次有肺脾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瘀阻肺证及肺肾气虚证;肺脾两虚证关键用药依次是:茯苓、白术、黄芪、甘草、杏仁、半夏、陈皮、桂枝、桑白皮、党参、五味子、山药、桔梗、麻黄、附子;痰热壅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杏仁、桑白皮、甘草、麻黄、黄芩、半夏、石膏、黄芪、瓜蒌、桔梗、紫苏子、北沙参、浙贝母、金银花;痰湿蕴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附子、桂枝、茯苓、白术、五味子、葶苈子、半夏、黄芪、白芍、陈皮、麻黄、人参、甘草、麦冬、细辛、猪苓;痰瘀阻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杏仁、葶苈子、半夏、桃仁、桑白皮、陈皮、甘草、茯苓、黄芪、紫苏子、白术、五味子、麦冬、黄芩、太子参、丹参;肺肾气虚证关键用药依次是:黄芪、熟地黄、五味子、半夏、陈皮、麦冬、瓜蒌、杏仁、太子参、黄苓、桑白皮、茯苓、山药、党参、当归。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基本用药规律为:①化痰止咳平喘法—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法为基本治则;②培土生金法、补肾纳气法能有效针对本虚的特点;③活血化瘀法、利水渗湿法、理气法、温里法兼顾治疗;④药性偏重温、寒、平;药味偏重甘、苦、辛;⑤归经着重肺脾、心肾。
邹佳丽[8](2016)在《强效止咳糖浆对阴虚肺热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重点观察强效止咳糖浆对慢性咳嗽(阴虚肺热型)临床疗效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和应用此类中药制剂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慢性咳嗽患者带来福音。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为30例。对照组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浙江长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瓶含48颗,国药准字H20020393),每次2颗,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规律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服用方法同上)和强效止咳糖浆,糖浆每次服用40 ml,每日3次,连续服药2周。若患者发现不适,随时复诊,防止发生副作用。结果:治疗前后总体效果评分比较,对照组痊愈2人,显效5人,有效15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达73.3%;治疗组痊愈7人,显效10人,有效9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达86.7%。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得出结论,治疗组整体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强效止咳糖浆和单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对慢性咳嗽(阴虚肺热型)皆有效果。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强效止咳糖浆治疗阴虚肺热型慢性咳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内服,联合用药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例临床观察中患者未诉明显不适,生化指标正常。说明强效止咳糖浆在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可以进一步推广运用。
郭红梅[9](2016)在《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收集、整理、总结并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是以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为平台,在曾斌芳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对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曾斌芳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药专家,成果丰硕。在学术上推崇经典学派,临证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主张以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工作,擅长治疗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自攻读硕士起多年来侍诊曾师左右,聆听教诲,通过多年耳濡目染,不仅感受到曾师精湛的医术,而且在临证中体会到曾师对待患者和蔼可亲,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跟师抄方,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领会其中医理论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再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使老师的学术思想传承开来。应用现代科研方法,选用老师经验方“扶正消萎汤”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研究方法1.用访谈法和分析归纳法对曾斌方教授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曾斌芳教授生活经历及学医过程、学术专长及成就、读书心旨等简要介绍,梳理了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渊源。2.通过每周跟师临证抄方、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多种方法收集老师的临证资料,并收集整理反映老师学术观点的论文、科研项目,总结出老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特色。3.采取随机对照设计方法,观察“扶正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将1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采用“扶正消萎汤”治疗,对照组83例给予胃复春片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胃镜积分和病理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之间主要症状积分、胃镜积分和病理积分;比较两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总结出曾斌芳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病经验及临证特色。研究结果1.在学术渊源上,曾斌芳教授学医之始,精勤不倦,谙熟经典着作,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脾胃论》等,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又从师于张绚邦先生、刘继祖先生,周铭心先生,汲取各家之长,不断地升华自己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更深层次的理解领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在学术思想方面,总结归纳为三点:(1)重视人体正气盛衰,倡“扶正祛邪,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2)治内伤杂病,“重视调护脾胃,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3)推崇“中西合参,病证结合”的学术思想。3.曾斌芳教授的论治法则:“截断疗法、既病防变”的诊疗特色。4.曾斌芳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及治疗反流性食道炎、脂肪性肝病、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失眠、支气管炎、腰肌劳损等疾病的临床经验。5.曾斌芳教授遣方用药特色:擅用经方、时方、灵活化裁;临证用药平和;巧用药对、药组。6.总结曾斌芳教授经验,继承与创新。7.扶正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扶正消萎汤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2)扶正消萎汤能有效的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病理阶段。(3)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检测安全性指标,结果未见异常,提示“扶正消萎汤”可安全应用临床。研究结论曾斌芳教授精研仲景学说,且触古贯今,广涉诸家,且探微索隐,以其阐发医理,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术思想和个人风格的临证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诊断为先,病证结合;在内科常见病、疑难病证的治疗方面有专长,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临证时擅用经方、时方,灵活化裁。通过整理总结曾斌芳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领悟老师的中医理论精华,从而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能力,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陆炜青[10](2015)在《申春悌治疗肺系疾病经验传薪及慢性支管炎中医“临界辨证”方法一致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2012年开始师从江苏省名中医申春悌教授学习,随老师侍诊3年,亲眼目睹老师治愈许多疑难杂症,稍作整理总结。老师先后融会三大名家的经验,在中医内科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心得。老师尤善辨证,方随法立,法从理出,随着现代医学及循证医学的发展,老师逐步将现代医学统计学与方法学运用到中医学中,积极主张病证结合进行辨证论治,此外,为了提高提高临床辨证能力、提升辨证思维水平。老师在祖师爷徐迪华教授的指导下对证的“临界状态”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在整个疾病演变过程中,证的“临界状态”是中医临床鉴别诊断的关键和辨证施治的依据,在“临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临界辩证”的方法,将更能体现中医临床辨证的动态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诊断能力和水平。老师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严谨的科研精神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师临证每必详细询问病情,本着“大医精诚”的医者之心,不论贫贱与富贵,为病人悉心诊治,言传身教;遇有疑难杂症,每每翻阅大量资料,吸取精华,指导临床用药。在对学生临证指导方面,老师严格要求,每有病情分析,总要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理、法、方、药,思路清晰,并一直对学生说“学无止境”,不能停下汲取知识的脚步,这也是对病人的一种负责。老师对中医内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尤擅治疗肺系病、心系病、脾胃病及妇科疾病。结业论文主要是围绕肺系常见病、多发病加以整理,对其辨证思路、用药经验进行总结及分析。老师辨治咳嗽,首分外感内伤,以宣肃为主,用药轻灵;同时注意时令,因时制宜;重视整体,内外合治,脏腑兼顾。慢性支气管炎、慢支肺气肿常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老师治疗注重外邪与内伤并重,“风为百病之长”,当以宣肺散邪,邪去则正安,告诫不可早用收涩之剂,以免闭门留寇;同时因痰为其病理产物,贯串整个疾病的始终,使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反复感受外邪又可加重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两者相互影响,治疗时当以兼顾。对于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恩师悉心研究了孟河医派费家辨治咳嗽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认识,以孟河费家治疗咳嗽的经验获得了很好疗效,并分析了其治咳基本方的治则为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健脾助运,养阴润肺;其组方原则为君二、臣四、佐三、使一。基本方的组成为:杏仁、贝母、沙参、麦冬、瓜蒌皮、桑白皮、陈皮、茯苓、半夏、甘草。以此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感染后咳嗽(PIC)、喉源性咳嗽(LC)、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颇有效验。另从祖国医学角度来看,有些慢性咳嗽所表现的刺激性咳嗽,咽痒等特征,反映了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特点,属于中医“风咳”范畴。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另以“风咳”理论为指导,临证采用“祛风宣肺法”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的疗效。处方由炙麻黄、杏仁、黄芩、生荆芥、生紫苑、款冬花、前胡、青风藤、生甘草组成,全方共奏祛风宣肺,止咳化痰之功。对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恩师主张从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来治疗,常用麻黄、杏仁、厚朴、竹沥半夏、川大贝、干地龙、生荆芥、射干、老苏子、莱菔子等,往往数剂即能有良好的疗效,控制症状发作。老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痰伏于内,遇邪触发,壅塞气道,肺失宣发肃降。治疗以宣肺豁痰为重点,兼以他法。用药中主张不可过于寒凉,恐风邪难解;亦不可过热,唯恐痰火易升。常以麻黄、杏仁为君,化痰、宣肺、平喘;以半夏、厚朴、陈皮为臣,一含“半夏厚朴汤”之意,化痰理气,又有“二陈汤”之意,健脾化痰,以消生痰之源;佐以射干、地龙、苏子、白芥子等平喘、降气、化痰,甘草为使,助祛痰止咳。辨证的同时,注重临证加减,有口干、舌红、苔少阴虚等表现的,常加用南北沙参,川石斛;有过敏因素的,加用苦参;咳嗽较甚者,加炙紫苑、款冬花、白前胡;痰多质粘者,加桑蒌皮化痰;治疗中尤其注重顾护脾胃,因“脾为后天之本”,方中加用广陈皮、炙内金、焦三仙等。老师认为瘀血在哮病发病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与痰组成了“宿根”,据此老师创“芎竺汤”进行治疗。从脏腑来看,肺、脾、肾兼顾,“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主纳气”,缓解期治以补益脾肺,或肺肾双补。正如明·张景岳所论:“倦倦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常以紫河车、紫石英为君,补肾纳气;合以太党参、炙黄芪、茯苓、生白术、淮山药、制黄精、广陈皮,健脾补肺;哮喘久作,常加五味子、炙乌梅摄纳肺气。老师认为肾不纳气是COPD患者气喘的本质原因,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即使是急性加重期也不应该离其本,治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固本的必要。结合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改善气流阻塞和控制炎症反应成为了目前国内外新药的研究的主要目标,老师在临床上遣方用药时,综合中药药理研究,常适当加用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的药物,如黄芩、蒲公英、鱼腥草等。同时老师还重点阐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病机,她认为其病机常是痰热内蕴、肺气上逆,治当以清肺化痰、宣肺止咳为主,老师从费家治咳医案条目及自制治咳方综合分析,总结治咳的基本治则为: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健脾助运,养阴润肺;组方原则为君二、臣四、佐三、使一。而清肺化痰法代表方则是老师通过研究孟河医家治咳基本方化裁而来,临床实践证实其确实有效。具体组成——桑白皮,瓜蒌皮,浙贝母,杏仁,黄芩,炙紫菀,苏子,葶苈子,蒲公英,鱼腥草,陈皮,仙灵脾,该方不仅有较强的止咳、祛痰、平喘、温补肾阳纳气、通腑润肠泄热之力,还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之效,同时还能保护胃肠道功能,避免中药苦寒伤胃。老师根据徐迪华证的“临界状态”理论,创立“临界辨证”方法。“临界辨证”有利于医生掌握最低诊断标准,并通过研究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制定了病证结合的痰热郁肺证、寒饮停肺证、肾虚血瘀证三个证型的“临界辨证”指标规范,为其他疾病或证型的“临界辨证”建立了典范。经临床前瞻性病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医生使用“临界辨证”方法进行临床辨证,在辨证结果及四证信息辨识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临界辨证”方法具有临床可操作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写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 1 慢性支气管炎概述 |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 2.1 西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研究 |
| 2.2 慢性支气管炎西医治则 |
| 2.3 慢性支气管炎的西药使用情况 |
| 3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 3.1 近现代医家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 3.2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证型及经验方治疗情况 |
| 3.4 中成药治疗 |
| 3.5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
| 4 讨论 |
| 第一部分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既往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
| 1 临床资料 |
| 1.1 纳入标准 |
| 1.2 病例来源 |
| 2 研究方法 |
| 2.1 调查方法 |
| 2.2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4.讨论 |
| 第二部分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既往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用药情况分析与处方点评 |
| 1.临床资料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调查方法 |
| 2.2 分析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
| 3.2 中药饮片用药情况 |
| 3.3 处方点评结果 |
| 4 讨论 |
| 4.1 用药情况讨论 |
| 4.2 处方点评结果讨论 |
| 第三部分 中药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数据录入 |
| 2 实验方法 |
| 2.1 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中药临床药师干预内容 |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 2.5 疗效评定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与疗效评定 |
| 3.4 两组治疗前后LCQ问卷评分对比 |
| 3.5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FVC、FEVI)对比 |
| 3.6 安全性分析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个人简历 |
| 1 经方用量与配伍 |
|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 |
|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
|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
| 4.1 配伍白芍 |
| 4.2 配伍黄连 |
| 4.3 配伍柴胡 |
| 4.4 配伍大黄 |
| 4.5 单用 |
| 5 小结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样本量计算 |
| 2.实验方案 |
|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
| 2.2 观察指标 |
| 2.3 技术路线 |
| 2.4 统计方法 |
| 3.结果 |
| 3.1 入组时临床资料比较 |
| 3.1.1 入组时一般资料比较 |
| 3.1.2 三组病人KPS评分比较 |
| 3.1.3 肺癌肾阳虚与气血瘀滞证病理类型比较 |
| 3.1.4 肺癌肾阳虚与气血瘀滞证临床分期比较 |
| 3.2 .三组观察指标比较 |
| 3.2.1 三组血清T3、T4、FT3、FT4、TSH比较指标比较 |
| 3.2.2 三组ALD、UALD指标比较 |
| 3.3 肾阳虚组病例症状评分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3.1 肾阳虚组病例症状评分与甲状腺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3.2 肾阳虚组病例症状评分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4 气血瘀滞组病例症状评分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4.1 气血瘀滞组病例症状评分与甲状腺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4.2 气血瘀滞组病例症状评分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
| 4.1.1 关于肿瘤的历史记载 |
| 4.1.2 肺癌的历史沿革 |
| 4.1.3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 4.1.4 肺癌的中医治疗 |
| 4.2 肺癌西医研究进展 |
| 4.2.1 肺癌西医研究进展 |
| 4.2.2 肺癌西医治疗 |
| 4.2.2 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3 肺癌的中辨证分型 |
| 4.4 异病同证的研究 |
| 4.5 现代医学对肾阳虚的研究 |
| 5.结果分析 |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 5.1.2 年龄分析 |
| 5.1.3 KPS评分分析 |
| 5.1.4 吸烟因素分析 |
| 5.2 甲状腺功能比较 |
| 5.2.1 甲状腺功能T3的比较 |
| 5.2.2 甲状腺功能T4的比较 |
| 5.2.3 甲状腺功能FT3的比较 |
| 5.2.4 甲状腺功能FT4的比较 |
| 5.2.5 甲状腺功能TSH的比较 |
| 5.3 肺癌肾阳虚患者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研究总结 |
| 5.4 血醛固酮、尿醛固酮的比较 |
| 5.5 肺癌肾阳虚症状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相关指标分析 |
| 5.6 肺癌气血瘀滞症状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肾上腺轴的相关指标分析 |
| 5.7 肺癌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轴功能研究总结 |
| 6.问题与展望 |
| 7.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不同中医证型肺癌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献 |
|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寒凉药物概述 |
|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
|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
|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
|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
|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
|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
|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
|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
|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
|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
|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
| 3.1 所涉性味分类 |
| 3.1.1 苦寒药 |
| 3.1.2 甘寒药 |
| 3.1.3 辛寒药 |
| 3.1.4 咸寒药 |
| 3.1.5 酸寒药 |
| 3.2 主治范围 |
| 3.2.1 邪热炽盛 |
| 3.2.2 燥结腑实 |
| 3.2.3 饮热互结 |
| 3.2.4 湿热阻滞 |
| 3.2.5 瘀热在里 |
| 3.2.6 阴虚津枯 |
|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
| 3.3.1 芍药 |
| 3.3.2 人参 |
| 3.3.3 大黄 |
| 3.3.4 黄芩 |
| 3.3.5 枳实 |
| 3.3.6 石膏 |
| 3.3.7 黄连 |
| 3.4 组方特点 |
| 3.4.1 寒凉相须 |
| 3.4.2 寒温配伍 |
| 3.4.3 顾护脾胃 |
| 3.4.4 保津养阴 |
| 3.4.5 注重通下 |
| 3.5 运用注意事项 |
| 3.5.1 脾胃虚弱慎用 |
|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
|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
|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
|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
|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
|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
|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
| 5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
|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 文献来源 |
| 2 样本纳入、排出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步骤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1.1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2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
| 1.3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
| 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2.1 慢性支气管炎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
| 2.2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 |
| 2.3 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分型 |
| 3 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理论探讨 |
| 3.1 脾胃与肺的生理关系 |
| 3.2 慢性支气管炎与脾胃的关系 |
| 3.3 当代医家关于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论述 |
| 4 导师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思想探讨 |
| 4.1 导师关于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4.2 导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方剂 |
| 4.3 导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药对介绍 |
| 4.4 导师从脾胃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验案及解析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慢阻肺内容 |
| 一、病因病机 |
| 二、分级与分期 |
| 三、治疗方案 |
| 第二节 当代中医慢阻肺钻研 |
| 一、病因病机 |
| 二、辨证分型 |
| 三、治疗方案 |
| 四、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经验举隅 |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慢阻肺医案文献整理方案 |
| 一、医案数据收集 |
| 二、医案数据前置 |
| 三、医案数据库建立 |
| 四、医案数据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慢阻肺医案文献整顿成果 |
| 第三节 慢阻肺医案基本讯息频数统计分析 |
| 第四节 慢阻肺用药统计分析 |
| 一、频数分析 |
| 二、聚类分析 |
| 第五节 慢阻肺症状统计分析 |
| 一、频数统计分析 |
| 二、聚类分析 |
| 第六节 慢阻肺证治用药统计分析 |
| 一、肺脾两虚证 |
| 二、痰热壅肺证 |
| 三、痰湿蕴肺证 |
| 四、痰瘀阻肺证 |
| 五、肺肾气虚证 |
| 第七节 小结 |
| 第三章 临床验案举隅 |
| 第一节 验案来源 |
| 一、基本内容 |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 第二节 临床验案列举及分析 |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证治规律 |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 一、不足 |
| 二、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附件1 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慢阻肺内容 |
| 一、病因病机 |
| 二、分级与分期 |
| 三、治疗方案 |
| 第二节 当代中医慢阻肺钻研 |
| 一、病因病机 |
| 二、辨证分型 |
| 三、治疗方案 |
| 四、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经验举隅 |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慢阻肺医案文献整理方案 |
| 一、医案数据收集 |
| 二、医案数据前置 |
| 三、医案数据库建立 |
| 四、医案数据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慢阻肺医案文献整顿成果 |
| 第三节 慢阻肺医案基本讯息频数统计分析 |
| 第四节 慢阻肺用药统计分析 |
| 一、频数分析 |
| 二、聚类分析 |
| 第五节 慢阻肺症状统计分析 |
| 一、频数统计分析 |
| 二、聚类分析 |
| 第六节 慢阻肺证治用药统计分析 |
| 一、肺脾两虚证 |
| 二、痰热壅肺证 |
| 三、痰湿蕴肺证 |
| 四、痰瘀阻肺证 |
| 五、肺肾气虚证 |
| 第七节 小结 |
| 第三章 临床验案举隅 |
| 第一节 验案来源 |
| 一、基本内容 |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 第二节 临床验案列举及分析 |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证治规律 |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 一、不足 |
| 二、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附件1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症候分型 |
| 1.3 辨证论治 |
| 2 西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诊断与治疗 |
| 临床观察 |
| 1 研究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试验方法 |
| 2 实施方案 |
| 2.1 诊断标准 |
| 2.2 临床观察方案 |
| 2.3 统计学分析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 |
| 2 阴虚肺热型久咳的中医学理论剖析 |
| 3 本人对慢性咳嗽医治的理解 |
| 4 强效止咳糖浆的理法分析 |
| 5 临床观察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曾斌芳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
| 1 学术渊源和成才经历 |
| 2 学术思想发展渊源 |
| 3 相关各流派、各家观点概要 |
| 4 学术传承与创新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创新 |
| 前言 |
| 一 曾斌芳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 1 重视人体正气盛衰,倡“扶正祛邪,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 |
| 2 推崇“中西合参,病证结合”的学术思想 |
| 3 治内伤杂病,“重视调护脾胃,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 |
| 4 “截断疗法、既病防变”的论治法则 |
| 二 曾斌芳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 1 曾斌芳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
| 2 曾斌芳教授用药经验总结 |
| 3 反流性食道炎(吐酸)诊疗经验及特色 |
| 4 溃疡性结肠炎(久痢)临证经验 |
| 5 脂肪性肝病(肝痞)临证经验及特色 |
| 6 从脾胃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
| 7 从脾胃论治失眠(不寐) |
| 8 从脾肺论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
| 9 从脾论治治疗腰肌劳损(腰痛) |
| 三 总结经验,继承与创新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
| 文献综述 |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诊疗标准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 4 病例纳入标准 |
| 5 病例排除标准 |
| 6 病例退出标准 |
| 7 病例剔除标准 |
| 8 病例脱落标准 |
| 研究方法 |
| 1 设计方法 |
| 2 治疗方案 |
| 3 观察指标 |
| 4 质量控制 |
| 5 疗效判定 |
| 6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结论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小结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综述 |
| 1. 老师的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概述 |
| 2. 咳嗽病各家学说及孟河医派治疗咳嗽精髓 |
| 3. 支气管哮喘各家学说及孟河医派治疗哮喘用药特点 |
| 4. 祖国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论述及孟河医派治经验喘 |
| 二、申春悌教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经验传薪 |
| 1. 咳嗽病 |
| 2. 支气管哮喘 |
| 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
| 三、申春悌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暨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临界辨证”方法一致性临床研究 |
| 1. “临界状态”理论 |
| 2. “临界辨证”方法 |
| 2.1 将证的“前沿状态”完善为基础证 |
| 2.2 临界证 |
| 2.3 典型证 |
| 3. 慢性支气管炎的“临界辨证”方法研究 |
| 3.1 慢性支气管炎的证候分类 |
| 3.2 慢性支气管炎“临界辨证”的指标规范 |
| 3.3 慢性支气管炎“临界辨证”诊断与鉴别诊断 |
| 4 讨论 |
| 5. 一致性临床调查研究 |
| 5.1 试验人员资料 |
| 5.2 试验对象资料 |
| 5.3 临床研究方法 |
| 5.4 收集和评价的内容 |
| 5.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 5.6 结果 |
| 5.7 讨论 |
| 5.8 结论 |
| 四、小结 |
| 五、致谢 |
| 六、个人简历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