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慧[1](2011)在《玛纳斯县杂交棉育苗稀植移栽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常规棉生产技术已达到极限,杂交棉杂种优势明显,在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及种植效益方面表现突出,但杂交棉大多生长旺盛、生育期较长,北疆地区大多植棉区有效积温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而且杂交棉制种过程复杂,种子价格较常规种贵,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在目前的生产实际中,严重制约了杂交棉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棉为对照,调查分析了不同杂交棉品种育苗移栽稀植过程中生育进程、农艺性状特点、产量形成特点、成本效益等差异,提出了适宜新疆北疆地区育苗移栽稀植条件下杂交棉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为构建杂交棉育苗移栽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与大田直播相比,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生育期较直播棉提前10-15天,同时,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后营养枝结铃的比例较高,当移栽密度达到1500株/亩伏前桃、伏桃比例明显增加,霜前花率比常规直播棉田高,规避了杂交棉生长前期、后期不良环境条件对棉株的影响,保证了杂交棉能够高产、稳产。2、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选择的品种要具备叶枝结铃能力强,单株结铃数量多,开花吐絮期短,吐絮集中,霜前花率高等特点。通过对北疆常见的四个杂交棉品种七杂九、鲁棉研24、天杂10号、中杂10号进行不同密度的育苗移栽试验研究后发现,鲁棉研24叶枝成铃能力最强,为61.87%,果枝台数最多,单株总铃数也是试验品种中最高的,最能够发挥单株成铃的优势;而且,鲁棉研24开花吐絮集中,霜前皮棉产量占总产量的89%,衣分最高,绒长最长,在5个品种中表现较突出,是5个杂交棉品种中最适合育苗移栽稀植的品种。3、对杂交棉育苗移栽密度研究发现,移栽密度分别为666株/亩、1000株/亩、1500株/亩、2000株/亩时籽棉亩产均达到400公斤以上,与常规直播棉田比较,亩产量提高了50公斤以上,均表现为增产。但对不同密度处理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生产成本也呈增加的趋势,对种植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后发现,移栽密度为1500株/亩时总效益最高,亩效益比对照增加了将近180元,是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模式中最佳种植密度。4、玛纳斯县杂交棉育苗移栽时,应选择适宜的品种,育苗时间在2月25日-3月5日之间,移栽时间为5月1日-5月8日,移栽时叶龄为4叶1心,每公倾密度在15000-22500株最佳,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花期总铃数每公倾应大于120×104个,单铃重大于5.5克,衣分高于43%,霜前花率达到90%以上,才能保证杂交棉育苗稀植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张晓方[2](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李波[3](2008)在《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安阳市适应新形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断拓宽,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为加快安阳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尽管如此,各个服务主体之间的协调性、互补性差,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作用不明显,在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撑和财政投入上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基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现有体制下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化工作多头管理、农业信息服务不规范、工作不到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安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村的工业化、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抓住当前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的良好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安阳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认真研究当前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服务模式、信息需要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归纳,认为政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工作水平低,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是阻碍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问题提出了安阳市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一是抓好基础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4个平台、5个系统,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二是加快信息资源建设。抓好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建立农业数据库和动态农业模型,增强分析预测能力,提升信息的有效性。三是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信息落地入户”工程,重视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建设,抓好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政府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探索有效的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农业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
郝海琴,侯小会,张梅英[4](2001)在《“东风”花籽山药栽培要点》文中指出 “东风”花籽山药是河南省安阳市郊区东风乡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选育成的一个高产、优质山药品种。其地上部茎较细,叶片较小,生有米粒大小的花蕊,种子为三裂翅状;地下块茎圆柱形,最大单株重4公斤,一般1公斤左右,块茎长30-100厘米,最长达1.5米左右,块茎表皮浅黄褐色,皮薄,根毛少,味甜,口感面,适宜鲜食和加工。可食率为95%,营养丰富,是我国18种滋补品之一。 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是: 1. 选种 应选用无病的山药作栽子,在5—10℃条件下储藏越冬,要经常检查,以防冻烂。 2.整地 在冬闲时挖山药沟,沟深100厘米左右,宽
琚文彬,张梅英[5](2001)在《山药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河南省安阳市种植山药历史悠久,"东风"花籽山药是市郊区东风乡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培育的一个高产、优质山药品种。 "东风"花籽山药地上部茎较细,叶片较小,开花结籽,种子为三裂翅状;地下块茎为圆柱形,长30~10厘米,粗为3~10厘米,最长达1.5米左右,最大的单株重为4公斤,一般为1公斤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杂交棉的生殖生长优势 |
| 2.2 杂交棉的营养生长优势 |
| 2.3 杂交棉的抗逆性优势 |
| 2.4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的形成、发展及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
| 2.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5.1 杂交棉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分析 |
| 2.5.2 育苗移栽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分析 |
| 2.5.3 气象灾害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分析 |
| 2.5.4 棉花保苗难、长势不齐的原因分析 |
| 2.5.5 地膜污染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 2.6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3.2.1 不同密度育苗移栽 |
| 3.2.2 不同品种育苗移栽 |
| 3.3 测试项目及方法 |
| 3.3.1 生育期记载 |
| 3.3.2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
| 3.3.3 冠层结构及光分布测定 |
| 3.3.4 育苗移栽稀植成本效益调查 |
|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 4.1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棉株生育进程 |
| 4.1.1 不同密度条件下棉株生育期变化 |
| 4.1.2 不同杂交棉品种生育期变化 |
| 4.2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
| 4.2.1 棉株高度的变化 |
| 4.2.2 植株叶片数的变化 |
| 4.2.3 植株果枝数的变化 |
| 4.3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棉株结铃模式的变化 |
| 4.3.1 “三桃”比例的变化 |
| 4.3.2 不同密度对移栽杂交棉棉铃分布的变化 |
| 4.3.3 不同品种移栽杂交棉结铃性的变化 |
| 4.4 移栽杂交棉不同密度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变化 |
| 4.4.1 光吸收率的变化 |
| 4.4.2 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 4.4.3 叶倾角的变化 |
| 4.4.4 冠层开度的变化 |
| 4.5 移栽杂交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
| 4.5.1 移栽杂交棉不同密度栽培模式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
| 4.5.2 不同品种移栽杂交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
| 4.5.3 不同密度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棉铃性状比较 |
| 4.5.4 不同品种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产量性状比较 |
| 4.6 杂交棉育苗移栽不同密度的成本效益分析 |
| 4.6.1 育苗移栽稀植基本生产资料成本 |
| 4.6.2 育苗移栽稀植田间管理劳动力成本分析 |
| 4.6.3 育苗移栽稀植采摘费用成本分析 |
| 4.6.4 育苗移栽稀植亩总成本分析 |
| 4.6.5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效益分析 |
| 4.7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要点 |
| 4.7.1 育苗前准备 |
| 4.7.2 温室育苗管理 |
| 4.7.3 移栽大田整地技术 |
| 4.7.4 移栽田间管理 |
| 4.7.5 优化水肥运筹及管理技术 |
| 4.7.6 综合植保技术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育苗移栽稀植实现稳产的最佳密度 |
| 5.2 育苗移栽稀植技术对棉花品种的要求 |
| 5.3 育苗移栽稀植的最佳育苗叶龄 |
| 5.4 育苗移栽机械移栽的发展前景 |
| 5.5 棉花稀播技术的应用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具有高产、早熟的特点 |
| 6.2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解决了育苗移栽成本高的问题 |
| 6.3 杂交棉育苗稀植移栽是实现稳产增效的关键 |
| 6.4 杂交棉育苗移栽稀植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
|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 (三) 伦理学考虑 |
|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
| (一) 躯体健康检查 |
| (二) 问卷调查 |
| (三) 小组访谈 |
|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 (一) 研究指标 |
|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 (一) 研究设计 |
|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 第六节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
|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
|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
|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
|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
|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
|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
|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
|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索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
| 1.3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
| 1.4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
| 1.4.1 农业信息资源 |
| 1.4.2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
| 1.4.3 农业信息需求 |
| 1.4.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
| 1.4.5 农业信息服务 |
| 1.5 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
| 1.5.1 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
| 1.5.2 德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
| 1.5.3 日本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
| 1.6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 1.6.1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
| 1.6.2 农业信息资源分析 |
| 1.6.3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 1.6.4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
| 1.7 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
| 1.7.1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 |
| 1.7.2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
| 1.7.3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
| 1.7.4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
| 1.8 研究的方法 |
| 第二章 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 2.1 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
| 2.1.1 起步阶段(1998年—2000年) |
| 2.1.2 发展阶段(2001年—2005年) |
| 2.1.3 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
| 2.2 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现状分析 |
| 2.2.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 2.2.2 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渠道不断拓宽 |
| 2.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 |
| 2.2.4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实现多样化 |
| 2.2.5 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功能分析 |
| 2.2.6 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分析 |
| 2.2.7 农业信息的需求分析 |
| 2.3 安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主要方式 |
| 2.3.1 利用传统媒介,加快信息传播 |
| 2.3.2 组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开设农业服务热线 |
| 2.3.3 建设农业信息网站,拓宽服务平台 |
| 2.3.4 利用通信技术,开发农业信息终端 |
| 2.3.5 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站体系框架,促进信息落地入户 |
| 2.4 安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4.1 政策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缓慢 |
| 2.4.2 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 |
| 2.4.3 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建设滞后 |
| 第三章 加快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
| 3.1 聚集社会资源,抓好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
| 3.1.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 3.1.2 四个平台、五个系统 |
| 3.1.3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 |
| 3.2 发挥涉农部门优势,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
| 3.2.1 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建设 |
| 3.2.2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 |
| 3.2.3 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 |
| 3.2.4 建立农业数据库 |
| 3.2.5 建立动态农业模型 |
| 3.2.6 提升信息的有效性 |
| 3.2.7 增强分析预测能力 |
| 3.3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
| 3.3.1 实施“信息落地入户”工程 |
| 3.3.2 重视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建设 |
| 3.3.3 抓好农业信息服务试点 |
| 3.3.4 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 |
| 3.3.5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发布信息 |
| 3.4 加快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 3.4.1 重视和加强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 3.4.2 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
| 3.4.3 加强组织协调,科学统筹规划 |
| 3.4.4 强化指导,分步实施 |
| 3.4.5 制定资金保障与使用规划 |
| 3.4.6 加快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
| 3.4.7 加快发展各类农业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组织的信息带动作用 |
| 3.4.8 创新机制,探索有效的服务模式 |
| 3.4.9 开展农业信息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信息意识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