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姜卫兵,魏家星,张斌斌,俞明亮[1](2016)在《桃资源多样性、价值综合性与绿化应用的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桃品种资源类型,阐述了桃生产、观赏、文化和生态等多重价值,指出了其在城乡绿化中的多样应用途径,并分析了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徐天明[2](2009)在《特早熟桃新品种“临桃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桃1号是1996年在山西省临汾市段店乡、闫马村发现的麦香桃特早熟芽变。该研究在前期发现芽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其优良性状稳定性的鉴定,排除了饰变。并在品种比较试验的基础上,2003年10月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的对“特早熟桃芽变优系的选育”的成果鉴定。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完成了特早熟桃新品种“临桃1号”的选育研究,已于2006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开展了其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和省内的规模化推广工作。2007年9月获得了临汾市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临桃1号桃的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99.32g,最大单果质量136.81g,风味浓甜,品质上。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1.75%,可全面着红色至深红色,核小,可食率92.50%。比麦香桃早成熟15d左右,在临汾6月上旬成熟。果实货架期较长,采后常温下可存放5d。早果,丰产,适应性和抗病虫性强。研究提出了临桃1号桃的配套栽培技术要点:1高标准建园。定植前,施足有机肥;亩栽植55株-110株。2整形修剪。该品种宜采用开心型、Y字形和纺锤型,矮密栽培可用主干型。修剪要冬、夏结合,幼树以夏剪为主,冬季修剪以整形为主。3疏花疏果。因该品系自花坐果率很高,为了使本品系果实特点充分表现,必须及时疏花疏果合理负载。4合理施肥。秋季重施基肥,应早施基肥,增施氮磷钾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0∶3-4∶16。增施叶面喷肥。5防治病虫害。只在生育前期有蚜虫危害达防治指标时,可选择性低毒农药进行防治。临桃1号适应范围广,自2001年开始区试以来,已陆续推广到全省8个市(区),累计推广面积近1200hm2,各地普遍反映临桃1号具有六个突出特点:一是成熟极早。二是色泽鲜红,成熟后全面红色。三是味甜,风味浓。四是果较大,核较小,可食率高。五是硬度较大,市场货架期较长。六是早果、丰产,有利于抢占市场,有利于栽培者早受益。在总结桃育种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还对我国落叶果树育种研究提出了建议。
梁春宝[3](2004)在《短低温早熟水蜜桃春蜜一号引种初报》文中认为对台湾水蜜桃春蜜一号进行引种观察 ,结果表明 ,春蜜一号属早熟品种 ,果实于 5月下旬成熟 ,果期约 6 8d ;果大 ,品质好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 11%~ 12 % ,产量高 ,适应性强 ,抗病虫能力较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源多样性 |
| 2 综合价值 |
| 2.1 食用价值 |
| 2.2 观赏价值 |
| 2.2.1 观花 |
| 2.2.2观果 |
| 2.2.3 观叶 |
| 2.2.4 观枝(形) |
| 2.3 文化价值 |
| 2.3.1 长寿寓意 |
| 2.3.2 神符民俗 |
| 2.3.3 爱情内涵 |
| 2.3.4 理想环境 |
| 2.3.5 友谊象征 |
| 2.3.6 教育意义 |
| 2.4 生态价值 |
| 3 绿化应用途径 |
| 3.1 建立观光(休闲)桃园 |
| 3.2 公园绿化 |
| 3.3 小区、庭院绿化 |
| 3.4 城市道路绿化 |
| 3.5 盆景绿化 |
| 4 展望 |
| 4.1 食用桃的发展 |
| 4.2 观赏桃的发展 |
| 4.3 兼用桃的发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目的意义 |
| 1.3 研究动态 |
| 1.3.1 国内、外桃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 1.3.1.1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 |
| 1.3.1.2 育种目标 |
| 1.3.1.3 遗传规律 |
| 1.3.1.4 新品种及砧木选育 |
| 1.3.1.5 生物技术育种 |
| 1.3.2 我国桃育种进展 |
| 1.3.2.1 早熟水密桃育种 |
| 1.3.2.2 早熟蟠桃育种 |
| 1.3.2.3 早熟的油桃育种 |
| 1.3.2.4 晚熟桃育种 |
| 1.4 芽变的鉴定方法 |
| 1.4.1 形态学及解剖学观察 |
| 1.4.2 同工酶分析 |
| 1.4.3 染色体观察 |
| 1.4.4 孢粉学研究 |
| 1.4.5 生理生化鉴定 |
| 1.4.6 分子标记在芽变鉴定中的应用 |
| 1.5 芽变发生机理的探讨 |
| 1.6 早熟桃选育途径及评价 |
| 1.6.1 杂交育种和植物胚培养技术 |
| 1.6.2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
| 1.6.3 基因、细胞工程育种 |
| 第二章 研究报告 |
| 2.1 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 |
| 2.1.1 小区试验 |
| 2.1.1.1 试验材料 |
| 2.1.1.2 试验方法 |
| 2.1.1.3 结果与分析 |
| 2.1.1.3.1 果实经济性状 |
| 2.1.1.3.2 植物学特征 |
| 2.1.1.3.3 生长结果习性 |
| 2.1.1.3.4 物候期 |
| 2.1.1.3.5 适应性和抗逆性 |
| 2.2 区域试验 |
| 2.2.1 试验地点、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2.3 结果分析 |
| 2.3 芽变的鉴定 |
| 2.3.1 形态学观察 |
| 2.3.2 同工酶分析 |
| 2.4 不同树形对冠幅大小及树高的影响 |
| 2.4.1 试验材料 |
| 2.4.2 试验方法 |
| 2.4.3 结果与分析 |
| 2.4.3.1 临桃1 号桃不同树形对冠幅大小及树高的影响 |
| 2.4.3.2 不同树形对平均单果重及株产的影响 |
| 2.4.4 结论 |
| 2.5 疏花疏果试验 |
| 2.5.1 试验园基本情况 |
| 2.5.2 试验设计 |
| 2.5.2.1 试验1:不同时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2.5.2.2 试验2,不同的留果距离对产量和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
| 2.5.3 结果与分析 |
| 2.5.3.1 不同时期疏花果对产量的影响 |
| 2.5.3.2 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 2.5.3.3 用工量比较 |
| 2.5.3.4 不同的留果距离对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
| 2.5.4 小结 |
| 第三章 临桃1 号配套栽培技术要点、生产表现及推广应用前景 |
| 3.1 临桃1 号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
| 3.1.1 高标准建园 |
| 3.1.2 整形修剪 |
| 3.1.3 肥水管理 |
| 3.1.4 花果管理 |
| 3.1.5 病虫防治 |
| 3.2 栽培表现及推广应用前景 |
| 3.2.1 栽培表现 |
| 3.2.2 推广应用前景 |
| 第四章 研究、推广的经验及对我国桃育种的建议 |
| 4.1 研究、推广的经验 |
| 4.1.1 采用“三边”研究,尽快缩短育种周期 |
| 4.1.2 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 |
| 4.1.3 产、学、研结合 |
| 4.1.4 在生产基地找项目,抓优势学科搞研究 |
| 4.2 对我国桃树育种研究的建议 |
| 4.2.1 坚持自主育种之路,按多元化目标发展 |
| 4.2.2 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并举 |
| 4.2.3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并重,且重视育种实践应用 |
| 4.2.4 深入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应并与育种密切配合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