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看法与谈谈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看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态度点评

我觉得对这个工作态度的评价是基于他的工作态度。如果他工作态度好,你可以说他工作态度好,热爱工作。

2.你怎么看待本科写论文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的,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

3.你对毕业论文的结构原则有什么看法?

本文件描述了UBC对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结构和格式的要求。为简明起见,这里使用的术语“纸张”包括两种类型的文档。不遵守所有的论文规范和格式要求可能会延迟你的毕业。不符合这些规范的论文,除非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机构事先同意。

4.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工作态度。

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我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其中,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和筛选,为论文的完成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与导师和同学不断的沟通和讨论,我积极认真的修改了每个阶段的论文,按时完成了旧作。

5.毕业论文有什么打算?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我们自身的工作实践),建议选择应用性强的选题,特别是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研究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建议选题要立足本地甚至单位工作。在选题时,可以考虑选择一些与工作相关的题目。

6.毕业论文的利弊,以及如何改革毕业论文工作。

之前的十步九转的作文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就是你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会是不可能的。你以后要定好格局,继续写,不管花言巧语,不要回头。等写完了,放几天,再回来看看,删一些,改几个字。创作的路上,在提炼文字的同时,真的需要感受

7.毕业论文工作态度的评价怎么写?

一、基本情景89个本科生要写论文,81个实际参与了写作,8个没有。论文答辩两篇,其中金融学一篇,学前一篇,答辩成绩均符合要求。79人参与评审,相关资料已全部报送绵阳电大。应写专科论文的有168人,其中158人有写作资格,未参加开班培训的有一人放弃了本期的写作资格。

8.毕业论文对以后工作重要吗?

这不重要。没人看。这正是你毕业所需要的。但是,如果你做得好,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可以拿给公司看,也许是因为你的论文录取了你。

9.对研究生论文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研究生在中国是指大学和本科之后的高级课程。在中国大陆,普通人习惯称硕士生为“研究生”,博士生为“博士”。是研究生,学历最高。毕业后可以称为研究生,也就是研究生的意思。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

10.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面对毕业,很多大学生其实都要写毕业论文,但是很多人会选择敷衍了事,认为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作用其实是很明显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可以完成四年学习的总结。

1.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怎么写< br?

找几个和你论文题目差不多的参考文献,就可以写了。拿一个做模板。

12.谈谈你对工作的看法

对有些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对我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找工作相当于找伴侣。找工作就是谈恋爱。签了合同就领结婚证。如果你取消合同,你就离婚了。找工作的时候也要找符合自己心意要求的,也就是做有活力的事情。找一个婚姻的“灵魂伴侣”和工作的“灵魂港湾”!我现在的工作很好。就像我说的,我在这里很开心。

13.你觉得你的工作怎么样?

根据你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把你心里想的写出来就行了。

14.你对平面工作有什么看法?

先写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份工作,然后写下你对这份工作的感受和看法,最后总结。

15.电视后期制作毕业论文工作经验?

1.艺术“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20世纪以来。因此,过去简单片面地将“美育”归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丰富新颖的美育内涵。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样的,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这里只讨论它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感性教育的一个方面。美育不等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感性教育的内容。一、“感性”的定义美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历史上,美育的命运与“感性”的命运息息相关,往往就是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感性”来对待美育。所以,要理解什么是美育,如果不先理解“感性”,是很难想象的。在中国,“感觉”的基本含义有两层。第一个是:“摸摸叶。”即人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第二,“有感觉的那一个,就是触及内心”。感觉就是心在动。在这里,“感觉”既是一个生理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性”的含义很复杂。“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人生之谓性。”(《孟子·高姿》)“凡有性者,生于天。”(《荀子·性恶论》)“人生之所以是这样,就是自然。”(《荀子·郑明》)也说:“食色也。”(孟子·高子)“天地之生,谓之性情。亲情也是性的,就是性好。这是什么意思?他有性情,天若有阴阳,言人之质而无其情,仍言天之阳而无其阴。”(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也是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孟子对这种“性”谈得最多。在宋儒、张载、二程、朱那里,所谓“性”是生命之本,“极贫之性”,既是整个宇宙的根本,也是万物存在的基础,甚至是生命的基础。显然,这里所谓的“性”是建立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上的,与本能、欲望、感情(后三者往往沉迷于这种“性”)相对,是人的本质特征。至于“情”和“性”合起来作为“感性”这个词,古汉语里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近代前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知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知相对。在西方,英语中的“肉欲”和“淫荡”同根(sens);在德语中,“感性”和“肉欲”仍然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既指本能的(尤其是性的)满足,也指感性的感知和表象(即感觉)。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模糊的认知。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就是生活之所以是这样的原因。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人格就会片面,甚至病态。二、美育与“感性”“感性”与美育有以下关系: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美学翻译成中文(即德语“esthetica”)已被德国美学家鲍姆加尔定义为“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唯美主义论美与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2页。他认为,人的认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感性认知,一部分是理性认知;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研究人的理性认识。德国另一位伟大的美学家康德曾把人的心理分为知识、情感和意义三个方面,认为哲学研究知识,美学研究情感,伦理学研究意义。这些都表明,在西方,“审美”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是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的。是“美学”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本义。这意味着美学也是以“感性”为基础的,它的研究对象无非是“感性”。从词源上可以看出,美育是针对人的“感性”的,美育与人的“感性”直接相关。而且,美育还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在美学史上,“美育”最早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首先,美育可以解放人的感性。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可以把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受到理性的压抑,这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识到,以理性为基础的文明(即现代文明)是一体的

16.教育毕业论文新形势下职校班主任工作分析?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1.目前职校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①普遍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也较差。因为从小学到的东西都是父母安排和决定的,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理、自学、自励能力较弱;②强烈的自卑心理。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长期得不到表扬和赞美,“我不行”、“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教师的批判方式一旦缺失,就会产生对抗性。③学校动机紊乱,消极。有的隧道是用来鬼混的;有的只是以获得学历、文凭为目的,满足父母的意愿或个人心理平衡;有的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进步,而忽视思想的进步。④学习习惯差。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中专后,他们已经告别了激烈的中考竞争,没有沉重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学习上缺乏盲目性。⑤组织纪律松弛,法制观念淡薄。据报道,www.17lunw.com纸网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律性差,有些人经常去网吧、游戏室抽烟喝酒。而且学生之间的坏毛病往往会互相“传染”。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作为班主任,需要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思想上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在工作上扎实细致,有足够的耐心、聪明和勇气。

17、毕业论文资料收集工作。

首先你要确定你要写的题目(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大空,否则写起来会很困难)。其次,通过网络搜索所有相关资料,输入题目的主题词就可以找到大部分资料。但最好在大学的数字图书馆里搜索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一般很难在校外从网上免费下载学术资料。经过文献检索,写出论文的主要结构,看看还缺少什么信息,然后通过文献检索或实地调查进一步丰富信息。

18.谈谈你对工作的看法

对有些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对我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找工作就相当于找伴侣。找工作就是谈恋爱。签了合同就领结婚证。如果你取消合同,你就离婚了。找工作的时候也要找符合自己心意要求的,也就是做有活力的事情。找一个婚姻的“灵魂伴侣”和工作的“灵魂港湾”!我现在的工作很好。就像我说的,我在这里很开心。

19.你对会计有什么看法?

会计的一生,是和数字打交道的一生,是和税务局斗智斗勇的一生,是保护老板少缴税的一生,是帮人理财却一贫如洗的一生。所以,一个会计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死是光荣的。作为一名资深会计,当我彻底理解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句成语时,深受鼓舞,心情愉悦,于是毫不犹豫地做了一个分录:借:穷人生贷款;幸福孕育生命。

20.求关于鲁迅的毕业论文。

鲁迅的爱情与鲁迅小说作者【摘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分为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并结合这三个阶段的小说来分析鲁迅的小说创作。笔者认为,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对鲁迅的小说创作犹如一把双刃剑,将鲁迅的小说创作推向了最高峰。后来,是婚姻让鲁迅的小说创作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关键词]鲁迅;爱情;鲁迅小说创作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内部到外部,中国文坛已经形成了一个“薛璐”。其中,鲁迅小说研究更是经久不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鲁迅爱情的研究逐渐丰富,但将鲁迅的爱情与其小说创作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作者把鲁迅的爱情分为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结合这三个时期的作品,试图分析鲁迅的爱情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从1918年发表小说到去世,鲁迅一直写作,硕果累累,作品风格各异。本文主要论述爱情生活(即1925年3月至1927年10月我与许广平同居期间)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从爱情的影响来看,鲁迅的创作可分为恋爱前(1918年5月-1925年);恋爱中的创作(1925-1927年10月);同居后的创作(1927年10月至去世)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许广平闯入了他的生活。从此,与徐的生活碰撞出了鲁迅独自生活的孤独与苦闷。他对抛物线的创造也很明显。为了便于说明,作者把鲁迅恋爱前的创作称为抑郁的爆发,恋爱中抑郁的沉淀,同居后抑郁的转化。1.在孤独抑郁爆发和许广平恋爱(1925年3月)之前,鲁迅主要表现在外向抑郁期。小说创作中的题材大多来源于社会和生活。鲁迅在1918年到1922年写的《呐喊》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反映了社会问题。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失和,极为愤怒和痛心。几场重病加剧了他的心理痛苦。鲁迅的情绪进一步恶化,孤独、悲伤、愤怒,甚至抑郁、绝望,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不平衡的心态,进入了精神困难的“抑郁”期。这种苦闷是文学的源泉。二、孤独与苦闷的沉淀《野草》时期(1924-1926年)是鲁迅文学创作硕果累累的时期。主要起点是1925年,各种题材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对鲁迅来说,1925年是他人生转折的一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爱情给了鲁迅特别的感召力。为了便于说明,作者将鲁迅与徐的关系划分为两人共同的生活,前期是感情的复杂,后期是融合。1.早期感情的复杂性(1925-1926)。在这一创作时期,鲁迅内心的复杂、苦闷和痛苦,以及对其内心倾向的深刻剖析,把他的艺术思维推向了又一个高峰。高(1925年5月1日)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也是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思考。小说《孤独的人》(1925.10.17)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自身的模型,一种渴望。《伤逝》(1925年10月21日)是鲁迅艺术创作中唯一一部以男女恋情为线索的小说,作者的担心是涓涓细流的痛苦。小说《兄弟》也是关于自己感情中的困惑。如果说鲁迅在进入爱情生活之前,是以一种客观的判断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那么1925年之后,他转向了自己的内心思考。《流浪》收集了11部写于1924年至1925年间的小说。总的来说,这个合集比《呐喊》好看,因为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得到了净化。与许广平的这段爱情,丰富了鲁迅这一时期的复杂感情,使鲁迅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人生的巅峰。2.后期融入与沉淀(1926-1927)与许广平正式相恋后,虽然时不时有不敢爱的自卑心理,但在许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鲁一方面沉淀了自我厌恶、自我怨恨的感情,另一方面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充满了战斗的快感和激情。这样的战士就是他对这样感情的宣言。1926年9月,鲁迅和徐一起南下,徐去了广州,鲁迅去了厦门。鲁迅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徐的书信往来给了他心灵的宁静。他致力于学习,同时写一些回忆文章。散文集《采花夕拾》是生活体验、各种感受、复杂情感的融合。可惜鲁迅没有把这种孤独复杂的感觉升华。他放弃了对超越的追求,他选择了一条解放之路。与沈飞在《孤独的人》中选择冲出重围,轻松上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年底,鲁迅决定真诚面对许广平,打算去广州。他放弃了黑暗和痛苦的纠缠,走向自己创造的光明方向。之后鲁迅只写了《铸剑》和《奔月》两部小说,在这一年的十月,又编成了新的故事。可惜鲁迅从他的小说里就把自己复杂的情感放在心里,再也没有创作出《呐喊》《彷徨》这样的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三、孤独感和抑郁感的转化从今年的作品中可见一斑。1926年以后,除了少数新的故事,他几乎转向了杂文的创作。当然,鲁迅的创作是复杂的,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从风格的角度来看,鲁迅的创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纯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一种是杂文学范畴的散文。前者以艺术思维为“图”,以逻辑思维为“底”,建立“图-底”关系;在这里,逻辑思维以潜能和直觉的形式渗透着艺术思维。后者以逻辑思维为“图”,以艺术思维为底,建立“图-底”关系,与纯文学大致相反。在这种关系下,艺术思维不自觉地与理论思维相互渗透。总之,纯文学创作是一种相对感性的艺术,杂文创作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艺术,杂文由于其时效性、逻辑性、针对性,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一般不作为纯文学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选择了杂文创作,尤其是后十年,除了《故事新编》(文体是叙事与议论交织,本质上是小说与杂文的相遇。但这些小说都是来自神话传说或历史的叙述,而且几乎都是杂文,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遗憾。夏志清指出,在他转向之后,杂文的写作成了他一心一意的工作,以取代他创造力的枯竭。我甚至觉得鲁迅的杂文很有娱乐性,因为基本观点不多——即使充分展开——所以他的十五篇杂文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嚼舌根、啰嗦。虽然对《创造力枯竭》的评价有些偏颇,但鲁迅后期的创作并没有前期的艺术美。这个转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只分析爱情对其的影响。与鲁迅、许广平共同生活后,他心情愉快,情绪高涨,战斗始终轰轰烈烈,思想向上,成功地创造了鲁迅杂文体。但也是在1927年以后,在鲁迅的作品中很难找到那种觉醒后的无奈的惆怅,那种“我在黑暗中捣乱”,那种想办法,明知没有办法的苦闷。他只能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知识,对身边具体的人、事、物进行尖锐的批判和点拨,以缜密的逻辑思维为主导,其中零星地潜伏着他独特的艺术思维。即使偶尔有创作灵感,也只是用老故事的改编来寄托苦闷。他的小说《补天》所表现的性压抑,远不及1918年出版的《狂人日记》中对青年精神压抑的体现。鲁迅早在1924年9月23日就翻译了北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其思想根源是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然而,鲁迅在后来的创作中从未正视过自己的苦闷。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遗憾。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鲁迅收获了一份真挚的感情。作为社会的一员,鲁迅是完整的。他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是一个时代的勇士。但作为文学史上的大师,他放弃了早期的小说和杂文,转而用杂文作为攻击社会的武器,实在可惜。但鲁迅最终并没有实现与外界和潜意识“自我”的和解,所以最终没能达到目的。更令人遗憾的是,鲁迅没有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他沉重而复杂的苦闷。这不能不说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遗憾。尽管夏志清对鲁迅的评价有失偏颇,但鲁迅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他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有趣的是,鲁迅在生病期间和生命的最后几天里,总是举着一个白衣女子在风中奔跑的木制画像。不知道是对心中美好梦想的追忆,还是对残梦的惋惜。此刻,鲁迅是明白了卡夫卡三次订婚,三次离异,终身未娶的原因,还是在感慨波伏娃与萨特之间永恒的独立角色?由于鲁迅角色和生活的稳定性,其后期人格的发展相对停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鲁迅没有选择和许广平生活在一起,他会不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善潜意识的自我,把外在的焦虑和内在的苦闷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艺术创作的巅峰?【参考文献】【1】颜庆生。鲁迅的创造心理论[M]。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2]夏志清。中国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0页,[3]《鲁迅散文全集》。[4]颜庆生。鲁迅的创造心理论[M]..29页。[5]颜庆生。鲁迅的创造心理论[M]。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56页。[6]夏志清。中国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8页。[7]夏志清。中国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鲁迅 感性 工作 苦闷 毕业论文 杂文 小说

上一篇:毕业论文初稿重复率高能过吗与毕业论文初稿重复率44%
下一篇:毕业论文图片怎么查重与毕业论文图片和表格需要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