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透过沉默的螺旋的毕业论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什么是沉默螺旋理论?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会倾向于不表达出来。

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那么将会下意识的“笃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反之,人们将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启示利用大众媒介营造舆论、控制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沉默螺旋理论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螺旋是少数派相对于主流精神环境的自发理论。沉默螺旋是当人们自幼与同伴沟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语言大多不被同伴采纳,发现不断的日积月累的冷场,价值观遭到大多数人的排斥而产生的沉默效应。所以,沉默螺旋就是指:当你发现你结合曾经的所有经历,在开口之前就觉得自己的话题和言辞不会符合别人的期待,那么你就会不断的沉默下去。你的语言遇到的冷场和排斥,嘲笑,误解,受到的打击,责问越多。沉默螺旋效应就越重。沉默的螺旋  一、观点的提出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伊莉莎白 内尔—纽曼(Noelle-Neumann)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的效果。    二、观点的主要内容 纽曼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一个人自己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此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个人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不想法,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异议支持的日益缺乏,就形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持非主要观点的人在大众传播的压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少)。  这一理论把大多数的传播学者从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有限效果模式”的热衷带到了对“强大效果论”的坚信的时代。    三、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 纽曼提出的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是: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已的观点;   (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在这五个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四、大众传媒与“沉默的螺旋”  在“沉默的螺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人们获得舆论传播的来源。大众传播能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确定主导意见;增强意见影响力;维护某种意见的公众性。    五、 产生“沉默的螺旋”的制约因素  与此同时,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大众面对舆论时并不是很无助的,舆论产生需要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个人对社会舆论的理解三方面相互作用,大众传媒产生强大效果依然要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受众的个体特征及其与议题关系等。大众传播媒介利用这些因素,形成积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配合,则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2、沉默的螺旋对我国现代传播如何引导社会舆论的启示和他的重要意义

①“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a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B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C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②理论观点a舆论的形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识.c这种环境认识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③根据现在的实际举例说明对它的认识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

4、沉默的螺旋是不是舆论学里的

沉默的螺旋: 意见环境的形成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该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Allensbach)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个政党在竞选中总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况,第一次估计的结果出来,两党均有获胜的机会。然而6个月后,既在大选前的2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另一个党获胜的可能性是4:1,对基督教民主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期望升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大选前的最后两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了4%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失去了5%的选票。在1965年的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优势赢得了大选。这一年大选带来的困惑和对它的解释逐渐发展成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其实,这种认识几乎是东西方"人人心中所有"的情况,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文革"造势的中国人对此体会也更深。但内尔-纽曼教授抓住这一现象不放,提出了假设: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诺依曼认为,大众观念并不是在18世纪才被人们认识的,它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须的和谐和一致。因此,大众的意见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客观上是为了"促进社会一体化,保障基本行为和观念达到足够的一致水平。"(Noelle-Neumann, E.1993:220)。这一理论建立在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观念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的严刑,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的个人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得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长期以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试图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却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传播环境首先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因为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尽管这一假说过分夸大了人的心理中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诺埃尔还把舆论比作社会的皮肤,以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尽管大众传播媒体的几个特点仍然存在,但与过去相比,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其它传播方式有可能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更大范围的受众产生更深刻地作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也由此受到一定削弱。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会变得错综复杂一些。� 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孤独的惧怕,但这种心理可能是在人们的生活圈子较小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强烈,这时一旦人在意见上陷入孤独,往往也意味着他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独,而且这种局面没有积极的办法可以扭转。但是,当人们的交往能力随网络技术得到扩展时,人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除了现实世界外,还有网络世界,因此,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承认,他可以转向其它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去寻找同盟者。 另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受众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因为受众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其他人的意见。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因此,在网络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着新的环境条件,面临新的问题,沉默的螺旋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新现象,作出新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大众观念”作为一种作用于政府和个人的力量,它已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需的和谐和一致。“大众”可被理解为“群众的眼睛”、“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意思,因此,可理解为一种社会控制。“观念”一词指公开场合中被表达的观点和涉及价值观念问题的行为。观念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实施的严刑峻法,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使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以一种“准统计的方式”不断变化着,在社会上赞同的呼声大的情况下也表达赞同;在赞同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对于这个理论的证明:——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个人经常恐惧孤独;——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都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并不把他们的估计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态度,转换成对别人想法的估计。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5、沉默的螺旋理论如何解释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易被当做是“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

概念渊源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易被当做是“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6、你认为新闻学可以做哪些有意思的论文选题?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其实可以从它研究的三大板块来看,其次新闻学不止新闻,还结合了传播学、广告学、电影学、公共关系等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新闻理论创新,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的理论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急需创新和改进,对于本科生而言,创造一个新闻理论显然太难了,但是你可以看别人的理论啊,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的主要基础就是出于恐惧心理做出的选择,但是新媒体时代还这样吗,这个理论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都可以来写文章。其次新闻史,这方面有两个写作方法,一是用史料堆积,然后提炼观点发现创新点,这需要很大的阅读量。或者是带着主观思想去研究,比如陈力丹老师的《外国新闻史》就提出了十个问题来研究,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最后是新闻操作,这方面就是业界,新媒体时代肯定传统的编辑操作不能满足了,那有什么改变吗,这就需要去探索和总结了。毕业论文选题的第一步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定要贴合社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以下毕业论文题目,适用于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 VR新闻发展趋势探析;场域视角下精英文化的传播策略 ———央视《朗读者》大众化路径探析弹幕视频网站中受众互动模式研究、网络舆论助力下的新闻反转事件 等等吧,我朋友就是学新闻的,她是写了一个当下新闻的热点。例如直播、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网红、网红经济、突发新闻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当年比较热议的事件)等等,从这些方面选择就可以了。新闻学也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吧,要看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来说,不然范围太广对你是不利的。还有就是你如果要找范围,你可以根据你的方向去网上搜索下,应该有很多的。在这之前你必须要有方向,否则就会跟无头苍蝇一样的。个人认为,论文的选题应注意这么几点: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或熟悉的领域进行选题,这样你才有话可说且得心应手。论点要新颖,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必须明确,不可含糊不清。作为新闻学,可以写当下的热点啊。

7、沉默的螺旋理论案例分析

“八毛门”事件。2011年9月7日曝光,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事件发生后,网民和多数纸质媒体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地指责医院。随后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引发医患信任危机,深圳市儿童医院多名患儿因“八毛门”事件影响,患儿家属拒做手术,导致病情恶化。

理论分析:医患关系紧张和矛盾突出是当今中国社会不争的事实,同时,医院作为医疗资源的占有者,在医患争端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显然作为弱势的患者更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同情。此事件中,陈先生一定程度夸大的言行经过网民和媒体的传播引发了医患之间巨大的信任危机,而作为当事方之一的深圳市儿童医院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对陈先生和公众媒体做出合理的解释,选择了沉默。

最终导致舆论的深度偏向,并引发其他患者拒绝治疗的严重后果。究其因可以发现医学界人士在与大众媒体以及公众打交道过程中,缺乏足够耐心,或是抱有过强的专业优越感,导致在“8毛门”乃至于其他医疗新闻中专业声音缺位,使自身陷入被动局面。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此事件促发了社会各界对当今医患关系的反思,并寻求建立医患互信关系的制度和法规方面的方法,但是从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这次有媒体主导的舆论漩涡出现了巨大的偏颇,一反面反映了大众媒介逐渐走向迎合最先生成的网络舆论,另一方面反映了新闻报道人员缺乏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总而言之,无论哪一方面,任由其发展都将对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扩展资料: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从舆论学和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假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个假说中的“舆论”(public opinion)与传统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作了明确的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第二,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行动”的全过程。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沉默螺旋理论

8、《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沉默的螺旋》((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s/1BWqSiYdTxuqXtiqhCVeTFQ

提取码: 3gxu

书名:沉默的螺旋

作者:(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译者:董璐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1

页数:317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最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年12月19日-2010年3月25日),德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沉默的螺旋理论是诺依曼最著名的学说,该理论解释了大众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及行为。译者:董璐,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传播与社会、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方法、媒介经营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主持过多项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20余万字。

9、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要《新》《具体》《与谐社会有关》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试析我国省级卫星频道的特色化经营频道专业化带给城市台的机遇与困惑试析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空间辩证看待“收视率”《哈利·波特》营销案例专项研究女性杂志营销策略研究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广告创意的道德规范论名人广告效应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传媒改革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对媒介集团化发展的思考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传媒现代化研究农民工问题报道中媒体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媒介公共关系研究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广告投放中的媒体组合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分类广告探析广告文本中的意象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广告福建广告公司的生态环境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虚假广告行为及其规制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代言人使用的沟通策略研究消费心理与广告表现手法研究城市户外广告创新研究广告在整合行销中的作用DM广告发展研究儿童广告创意研究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影视广告的发展趋势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博客现象研究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论采访的技巧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002 评“用事实说话”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 论新闻客观性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023 邵飘萍研究024 韬奋研究025 范长江研究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031 近代外报研究032 维新报刊研究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052 报纸与网络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 采访技术初探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 略论新闻导语066 新闻背景初探067 新闻结构探讨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 略论人物通讯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 试论新闻特写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076 试论新闻语言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 报纸短评初探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110 集纳专栏研究111 试论编辑技巧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116 编辑策划研究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143 广告传播研究144 广告运动研究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147 广告文案写作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154 名牌战略研究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73 公益广告研究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187 发行研究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191 产业化研究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33、谈广播节目设置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常 现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原有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而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如果能够研究出扎实的成果也好,但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凡是打着“最新”、“高级”、“核心”名义的论著,几乎都是不新也不高级的东西,无法读下去。这种风气研究生中也有所表现,本来有一点思想火花,但一炒作就成了完全的泡沫。最近几年关于网络的研究,一轰而起,虽然有所成绩,但泡沫也太多了,惊人的预见、过分完美的想象、IT产业的广告宣传替代了严肃的研究,普及知识被抬高到学术研究的份上。鉴于这种情形,我认为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就是我们学科的创新。创新就在于深化研究,而不在于统计又增添了几个“学”和几个新名词。 就新闻学而言,原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例如新闻、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新闻媒介的职能、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等等,虽然还有些论文谈到,但这方面的文章逐年减少,好象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即使是世纪之交出版的新的新闻理论的教材,虽然努力想加些新东西,但新的毕竟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系统研究跟不上。有些新的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否成立都成问题,但是“新就是好”的观念(这个话并没有说出来)走红,管它呢!结果,出来的东西不过就是把新闻学常识重新组装一遍。 深化新闻学,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近年虽然这方面的文章减少了,但是从已发表的看,多数是有深度的,由于文章较为分散,发表的时间也不集中,尚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新闻真实,业界把它概括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句比喻,现在它几乎成了套话。如果学界也停留在用比喻做学问的水平上,那是不能原谅的。如果学界将新闻真实停留在“报道人物、事件、思想观点,不仅言语和细节上要准确可靠,而且发生事实的原因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等等这样的要求上,这不是研究。新闻真实与时效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个人观点相关,与媒体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使用一二个比喻,例如正面的“生命”比喻或负面的“妖魔化”比喻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每个新闻学的基本范畴都能有几本确实深入研究的专著,那么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在“新闻真实”的章节上,才能真地说出几条让人看了感到若有所悟的认识。 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 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看透,这才是创新。例如新闻为什么同质化、礼仪化,研究一下不断变化的新闻内容和基本不变的报道模式,仔细想想,原来它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新鲜的东西,其实质是不断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这是现代新闻生产组织的标准化造成的。而这种标准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下,表现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方面,只有个别文章谈到,深化研究也没提上日程。 《文汇报》去年7月18日发表一篇文章《“势利眼新闻”》(张金铃),从尊重人权的角度,批评媒体只用几十个字报道一堵墙倒下砸死三个民工,而却用半个版报道一个海归博士在深圳遭毒打。8月24日该报另一篇文章《新闻眼并非势利眼》(周靖竹),则用新闻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媒体的正常报道作了辩护。其实,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价值研究的一个起点。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除了及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重点也在于研究已有的传播学基本范畴。有两方面我觉得应该深化: 第一,深化研究人家能够得出这论那论、这模式或那模式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太不看重研究过程,这方面的译著也很少,倒是教材性的书出了一大堆。这种书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种意料外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人们接触到的全是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不清楚,当然也就会看轻研究过程了,大学生知道结论就够了,但仅仅知道结论不利于研究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现在正在组织翻译一批传播学经典著作,我想,这对于改变人们重结论轻过程,可能会产生作用。 第二,侧重研究已经被西方传播学界的多数承认的各种假设,何种程度上能运用到我国的环境中。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何况各种传播学的“模式”和“论”均是理论假设,谈不上真理不真理的。我们现在的文章,相当多的结构是:传播学的某“论”说了什么,然后就作为依据论述中国大众传播方面有一个怎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较少考虑这这些理论假设提出的环境、时代背景与中国的差异。 例如我们常用的“议程设置论”,其环境背景是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自由报道任何话题,自行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所报道的事实,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结果,公众也有较多的横向信息的比较。如果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非自然的,公众只能看到某一类信息源而另一类信息源被封锁,那么根据人家在那种环境下得出的某些论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就要对结论作出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一种客观的观察媒体活动特点的假设,被用于主观的宣传目的,颇有些悲剧的意味。 再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确实说明了某种大众传播中的舆论现象,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用于什么目的,存在着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宣传观的差别。提出这一理论的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参加过纳粹党的活动,她的理论带有对纳粹经验总结的成份。作者的这一背景被揭露后,曾引起传播学界的很大震动。应当承认,她对传播学-舆论学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也要指出她的理论中含有驱逐少数人意见的成份。对于有过纳粹宣传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宣传经验的中国,需要特别提醒人们警惕,防止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对人民进行戈培尔式的宣传。引导舆论存在着引导伦理问题,愚弄舆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就眼前要做的事情而言,我感到较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需要尽快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中借鉴,例如“第三人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等等。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诸如“健康传播”,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我只看到一篇文章,希望能够成为新形势下传播学的一个多少被人关注的课题。健康传播、大众传播与儿童、大众传播与性别等等研究课题,具有全球的共通性,现在后两个课题在我国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很大,得到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与别人在世界上竞争。鉴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研究我想得分为两个活动空间,一个是加强国内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提高我们总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加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具体课题的研究,诸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 传播学研究在中国能否研究出几个“论”或“模式”,这是人们很早就企盼的。但是学术研究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研究需要一定的相对纯粹的实验环境,而我们缺乏这种环境,因而可能总结出一些尽可能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传播经验,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调查得出某些我国体制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但研究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传播现象的理论假设是较为困难的。 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一下,欧美批判学派深刻思考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过于成熟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不宜直接用来批判这批判那。我国大众媒介的发展,总体上不是市场经济成份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立足于大众传播业的市场化建设(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辅以批判,侧重点不要发生偏差。但是,批判学派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对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来说是缺乏的,我们现在简单的逻辑推理式的文章较多,给人以深刻思想的东西较少。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思维现在很有市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性文章,但不能都是这些东西。特别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多一些批判学派的思维方法加以平衡。给楼主一个参考题目吧: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

选题一:移动直播 参考方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水 2016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实在是个太大的主题,虽然不能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领域。 选题二: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方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片的生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用前景 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盘超大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入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生产似乎总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宝”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用VR进行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生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生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方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用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 有没有发现一夜之间,短视频火了,网红、垂直行业、社交巨头...入局者甚多。媒体人转型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大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将创业目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大规模流量的?互联网、媒体巨头又是如何布局短视频大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用、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方法论 近几个月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用什么先进工具来提高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用?成为“报道主力”后又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问题。 选题五:IP价值 天机器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全球机器人写作发展综述 诸多媒体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闻编辑室的工具改革,无论是《纽约时报》的数据分析系统Stela,英国智能内容服务软件Echobox,还是具有写稿、聊天功能的机器人,它们都在尝试提高编辑室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国内外媒体的编辑室工具改革,新闻业务小能手说不定就是你! 选题七:数据新闻 参考方向:媒体数字报道创新(以里约奥运报道为例)、社交传播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范式 数字新闻仍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门方向,从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中便可看出端倪。 选题八:粉丝经济 参考方向:SNH48的粉丝经济模式研究、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粉丝研究:新型粉丝关系下的粉丝权力 随着现在以TFBOYS、SNH48为代表的各类男团、女团的崛起,粉丝经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粉丝权力如何将偶像团体推向名利的高点?偶像团体又怎样运用“粉丝经济”来稳固自己的根基?……这些或许都是值得你研究的问题。 选题九:网络综艺 参考方向: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对比分析、网络综艺的营销之道(以《奇葩说》为例)、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互联网+模式创新 近年来传播环境的改变催生各种传播内容、传播形态的转变,网综作为当下的一支娱乐力量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势迅速崛起。

10、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何定?

1、选题应依志趣

当着手写论文时,若是教授没有指定要写哪一类的题目,需要靠自己选择题目时,首先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对所选择的题目有其浓厚的兴趣,乐于作更深入的探讨。

最简单的理由,是因为作者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接触并研究这个问题,从看书、找资料,到分析撰写,如果没有兴趣,必定事倍功半。

2、对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

作学术研究的人,对所选择的题目必须要了解适当的背景。在写论文之前,作者虽不一定需要对所选的题目完全内行,但必须有适当的准备。时要注意所选题目是否涉及外国语文,如果对所研究题目的外国语文没有相当基础,仅知道本国或地区的文字,以致材料不能蒐集齐全。

则观点自然流于褊狭,研究时所遭遇的困难必然增多。此外,研究现代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需要适当的研究工具,诸如统计方法等,如果从事这类统计调查资料的研究,没有适当的训练,必然是吃力而不讨好。

3、题目宜切实,不宜空泛

选择题目时切忌空泛而不切实。题目若太空泛,观念容易混淆,不容易得到明确的结论,也找不出重心所在,其结果必然言之无物,漫无目标,一无是处。这种论文不是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论文,尽管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对于研究本身,却无多大价值。

此外,有些题目往往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常听说"小题大做",若干细枝末节的小题目,尤其是妇孺皆知之事,无须小题大做;但遇到要推翻一般妇孺皆知的公理时,不但需要小题大作,而且值得大做特做。

题目范围不宜太大

题目范围宜小,因为题目太大,反而不易着手。有些人做文章常喜爱选择大题目,他们以为题目范围大,材料必多,殊不知题目愈大,材料过多,反而不易一一加以细读,愈难组织成章,愈难有系统。

如果勉强凑合成篇,不过是概括笼统的陈说,难免百病俱呈,前后矛盾。反之,题目范围若小,材料容易搜集整理,观点亦易集中,往往可以从详细的研究而达到超越前人知识领域的创境。

题目大小的决定,主要是靠资料作决定,资料之有无,又常随时间与空间而定。论文作者一定要对附近图书馆及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知道什么题目有足够资料可以写。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闻学

  首先跟学术堂来了解一下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路:  1、莫选理论研究,选题套案例  对于本科生而言,选纯理论题材要慎之又慎,因受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阅读背景、思辨能力等因素限制,理论研究论文要么写得隔靴搔痒,要么自己把自己绕晕,结果不知所云。  建议死扣一个理论知识点,结合当前热点案例展开分析,既有鲜明的案例,又能集中力量主攻一点:即将一个理论点与案例融合,不至于被理论绕晕。  例:  基于[ 议程设置理论]的XX事件舆论传播研究  以XX事件舆论一边倒现象为例论艺人媒介形象的重要性  2.莫选硕大题目,要大题化小  遇到任何一个选题方向(往往是很大的一个方向),都最好不要直接就开写,一定要把题目细化到自己可以很容易下笔的层次,比如选题方向为[自媒体],如果写的题目是[自媒体现状研究]那就太大了,基本上可以写一本书了,并且关键词太模糊,如何进行细化呢?  例: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研究  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联盟的自媒体互动协作机制研究  3.莫选陌生领域,向偏好倾斜  选题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喜欢或者有一定积累基础的方向或题目,选择不了解的方向和领域就是直接挖了个坑埋自己。同样以[自媒体]选题领域为例,比如你擅长的是电影,那么你就可以写:电影类微信公众号软文的写作手法研究——以XX为例  4.莫选生疏领域,向资历倾斜  选自己有一定实践经历的领域或选题,更有利于写出原创和真实的观点,选择生疏领域基本上只能从头开始研究,劳动量大;或者只能直接粘贴编辑,危险系数太高。同样以[自媒体]选题领域为例,比如你恰好在某微信公众号实习,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就这个公众号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甚至可以直接分析其优劣,还根本不需要靠任何理论点。  5.莫选老旧题目,向热点倾斜  莫选老掉牙的选题,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娱乐化、真人秀等已经很老旧或写滥了的选题或领域,这种选题方法太容易拾人牙慧,且答辩时会被问得很惨。建议选择近半年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专题研究,热点传播现象进行案例研究,或者传媒业的热点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比如:数据新闻、众包新闻、在线直播、媒介生态、网络综艺等。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常规的选题方向有哪些:  1.纸媒方向  (1)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2)新闻标题,(3)晚报“早”出现象,(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5) 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6)都市新闻的叙事,(7)版面编排,(8)新闻策划,(9)深度报道,(10)经济新闻,(11)法制新闻,(12)新闻时评,(13)报纸广告,(14)记者的职业道德,(15)媒体的社会责任,(16)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17)隐性采访,(18)新闻摄影,(19)虚假新闻,(20)有偿新闻,(21)娱乐新闻,(22)炒作新闻,(23)新闻故事化,(24)典型报道,(25)漫画新闻,(26)厚报与薄报,(27)新闻自由,(28)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29)报纸新闻的“同质化”,(30)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31) ,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32)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2.电视方向  (1)电视新闻语言,(2)说新闻与播新闻,(3)电视民生新闻,(4)电视方言播报,(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6)主持人的风格,(7)电视画面,(8)同期声,(9)摄像,(10)电视广告,(11)隐性采访,(12)媒体的社会责任,(13)虚假新闻,(14)有偿新闻,(15)娱乐新闻,(16)炒作新闻,(17)电视专题片,(18)电视媒体竞争,(19)“新闻电视剧”,(20)电视专业化频道,(21)移动电视,(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24)电视批评报道,(25) 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26)电视产业化,(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30)新闻频道,(31)电视调查栏目,(32)新闻与经营,(33)电视剧与经营,(34)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 ,(35) 制播分离,(3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37)论方言电视节目 ,(38)电影的色调创作;  3.网络方向  (1) 网站分析,(2)网络新闻特性,(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4)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7)网络电视,(8)网络电台,(9)网络侵权,(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11)微博、微信(公众号),(12)网络直播,(13)网络新闻的采写权,(14) 网络广告,(15)虚假新闻,(16)有偿新闻,(17)娱乐新闻,(18)炒作新闻,(19)网络伦理,(20)网络新闻变革,(21)网络媒体可持续性发展,(22)网络环境受众分化,(23)商业网站新闻运作,(24)网络新闻竞争力,(24)数字杂志,(25)网络游戏,(26)网络传播与社会生活,(27)网络新闻专题,(28)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4.广播方向  (1) 广播发展趋向,(2)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3)广播广告,(4)交通广播,(5)数字广播,(6)广播热线,(7)广播新闻的互动;  5.基础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2)沉默的螺旋,(3)受众分析,(4)传播效果分析,(5)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6)文化帝国主义,(7)传播学方法论学派,(8)传播符号,(9)群体压力;  6.交叉学科  (1)公益广告,(2)媒介生态,(3) 受众心理,(5)媒介公关,(6)危机传播,(6)媒介形象塑造,(7)影视剧中的媒体人形象,(8)网络文学传播,(9)民俗传播,(10)戏曲传播,(11)传媒教育,(12)影视传播;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新闻学专业热点选题领域有哪些:  1.内容生产与内容创业  2.在线直播与移动直播  3.新闻特稿IP化  4.短视频传播  5.VR虚拟现实  6.人工智能与新闻机器人  7.突发新闻报道  8.IP开发与运作  9.数据新闻  10.粉丝经济  11.网络综艺  12.媒体从业人员现状  13.传媒人离职创业现状  14.网络舆论场与管理我可以帮你的,需要的话见信请留言



新闻 大众 螺旋 沉默 舆论 意见 理论

上一篇:什么是毕业论文文献与毕业论文属于什么文献
下一篇:自考毕业论文是实践还是理论与自考毕业论文实践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