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提出了体积压裂改造超低渗油藏的设想,其根据是参考国外的页岩气体积压裂技术。国内通过体积压裂的方法在靖安油田初次实验及应用。
未来压裂技术发展方向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现有压裂技术不断发展与融合,如连续油管压裂、小井眼压裂、井下混配压裂等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要发展针对不同岩石特性的压裂液体系及配套技术;二是压裂装备将向大功率化、模块化、小型化、便携化等方向发展,不仅能够减少设备使用数量,从而大幅减少土地占用量,也便于在复杂地表条件下进行压裂施工;三是随着储层改造理念的创新发展,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压裂技术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如近期已开始试验使用的体积改造、高速通道压裂等技术。
(1)体积改造技术
体积改造技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是M.J.Mayerhofer等于2006年在研究Bamett页岩微地震与压裂裂缝变化时首次提出的,通过压裂的方式,对储层实施改造,在形成一条或者多条主裂缝的同时,通过分段多簇射孔,高排量、大液量、低黏液体以及转向材料与技术等的应用,实现对天然裂缝、岩石层理的沟通,以及在主裂缝的侧向强制形成次生裂缝,并在次生裂缝上继续分支形成二级次生裂缝,以此类推。让主裂缝与多级次生裂缝交织形成裂缝网络系统,将可以进行渗流的有效储集体“打碎”,使裂缝壁面与储层基质的接触面积最大,使得油气从任意方向的基质向裂缝渗流距离最短,极大地提高了储层整体渗透率,实现对储层在长、宽、高三维方向的全面改造(图10.3)(吴奇等,2011)。
图10.3 体积改造的复杂网络裂缝示意图
体积改造效果取决于3个前提条件:①富含脆性矿物的储层,是实现体积改造的物质基础。富含石英或者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的储层,有利于产生复杂缝网,黏土矿物含量高的塑性地层不易形成复杂缝网;②发育良好的天然裂缝和层理,是实现体积改造的前提,天然裂缝存在与否,裂缝发育的方位、产状、数量以及是否含有充填物,直接影响到体积改造裂缝网络的形成;③“分段多簇”射孔技术是实现体积改造的技术关键。常规水平井分段压裂进行段间距优化时,采用单段射孔,单段压裂模式,避免缝间干扰;体积改造优化段间距时,采用“分段多簇”射孔,多段一起压裂模式利用缝间干扰促使裂缝转向,产生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系统。体积改造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还能降低储层有效动用下限,最大限度提高储层动用率和采收率,是实现泥页岩气、致密岩油气经济开发的重要技术。
(2)高速通道压裂技术
高速通道压裂技术(HiWAY Channel Fracturing)是通过对现有压裂工艺的革新,脉冲式注入支撑剂(图10.4),通过纤维改变支撑剂段塞的流变性,延缓支撑剂的分散和沉降,建立起以支撑剂墩柱支撑的非连续铺置的大通道,流体不在流经支撑剂充填层,而是流经由支撑柱形成的通道,消除了支撑剂充填层中存在的多相流、支撑剂破碎、高分子滤饼、凝胶及其他因素影响,大大提升了油气导流能力。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支撑剂的韧性和圆度、降低支撑剂的破碎和凝胶滞留、改善破胶剂来产生裂缝通道,革新了常规水力压裂技术,是一场压裂设计理念的革命。目前已作业试验近3000口井,对比增产20%左右。
图10.4 HiWAY压裂与常规压裂比较
“工厂化”作业模式主要是基于井间接替策略,采用丛式水平井钻井、同步压裂或者交叉压裂的作业方式,为实现泥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经济开发提供了高效运行模式。使用丛式井钻井技术在一个平台钻多口水平井,是实现“工厂化”作业的前提。一个占地4~5英亩的平台,可以钻6口水平井,大约能够代替24口直井(图10.5),这相当于用1个井场、1个压裂液水池和l条公路代替24个井场、24个水池和24条公路,大大减少了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降低了钻井与压裂过程中的污染风险,也大幅降低了钻探成本。目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Marcellus页岩气开发已开始广泛利用多井平台钻探生产井,2011年使用多井平台钻探的页岩气井比例达83%,而2008年只有18%。
图10.5 平台式钻井轨迹示意图
平台式钻井+同步压裂或交叉压裂的“工厂化”作业模式,大幅减少了土地占用量、设备动迁次数和作业时间,在含油气层多口井控制范围内,整体产生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体系,大幅度增加油气藏改造体积,提高了初始产量和最终采收率;同时减少了地面管线与集输设备,降低了生产作业成本,增大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经济有效开发的可能性。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赋存环境比较复杂,资源富集地区的地表条件往往以山地、黄土塬、沙漠等为主,不仅实施大规模压裂施工的地面条件受限,作业施工难度大,而且环境比较脆弱,这决定了中国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开发,更需要采用平台式钻井+同步压裂或交叉压裂的“工厂化”作业模式。
面对中国油气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出适合中国地质与地面条件、环境友好、低成本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快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非常规油气特殊的形成机制与赋存状态,需要针对性的特色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和油气单井产能是技术攻关的重点。国内、外长期针对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等的勘探开发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有效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各展所能、相映成彰,推进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本节简要介绍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水平井钻井、大型压裂、微地震检测、缝洞储层定量雕刻等5项核心技术。
一、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
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对地下储层预测和油气分布的成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地震叠前预测技术受到各大油公司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均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相关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研究。目前,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阶段。
国外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发展迅速,方法类型多样,并推出了功能齐全、特色各异、综合性强的商用软件。国内随着勘探开发对象由中高渗碎屑岩常规储层向致密砂岩、缝洞型碳酸盐岩等非常规储层转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开展了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形成了以面向地震叠前反演的保真精细处理、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敏感因子优选、层序格架约束下的层位精细解释、AVO属性分析、弹性阻抗反演、AVO反演等技术为核心的非均质储层地震叠前预测、流体检测配套技术系列。同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探索了岩性阻抗反演、流体阻抗反演、弹性阻抗系数反演、叠前同步反演、波动方程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多波波动方程同时反演、PGT含气饱和度定量预测等叠前储层预测、流体检测新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非均质储层预测精度奠定了基础。
近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开展了全数字三维地震采集处理、高密度地震采集处理等配套技术攻关,使得地震叠前道集数据的分辨率、保真度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地震面元的方位角、炮检距、覆盖次数等属性分布更加均匀,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应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与传统的地震叠后储层预测相比,地震叠前储层预测的精度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叠前地震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利用,叠后地震主要利用的是地下岩石纵波信息,而叠前地震既包含纵波也包含横波信息。储层物性参数变化时,在纵波和横波信息上有着显著不同的表现,利用这种显著差异性,可以实现储层和流体精确成像,这在单一叠后纵波资料上无法完成。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各大探区均见到了明显的应用效果。如在四川龙岗地区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识别应用中,礁气藏预测符合率为75%,滩气藏预测符合率为88%;在四川盆地须二段地震叠前含气性预测中,符合率大于80%。
二、水平井钻井技术
水平井钻井技术是利用特殊的井底动力工具与随钻测量仪器,钻成井斜角大于86°,并保持这一角度钻进一定长度井段的定向钻井技术,是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低成本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直井相比,水平井具有泄油气面积大、单井产量高、穿透度大、储量动用程度高、节约土地占用、避开障碍物和环境恶劣地带等优点。
水平井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在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在致密气、页岩气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丛式水平井、批钻、快速钻井以及长水平段水平井等提高单井产量、降低钻完井成本的主体技术,实现了致密气、页岩气等低品位储量的有效开发。目前,全球水平井井数约5万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2002年以后,水平井的大量应用直接推动了美国页岩气的快速发展。
美国水平井钻井数从2000年的1144口增长到2010年的9800口,增长了8.6倍。水平井比例从2000年的3.9%增至2010年的20%。水平井应用的主要对象是页岩气,其中2008年美国钻页岩气水平井7282口,其中Barnett页岩中水平井比例已占90%以上。
国内水平井钻井技术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与长北、塔中、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等气田勘探开发中取得了进展,成效显著。如在长庆鄂尔多斯苏里格致密砂岩气区、长北低渗透砂岩气田,通过长期的探索和攻关,逐步形成了以水平井、长水平段丛式分支井等为主的开发技术,为今后大规模致密气田、页岩气的开发积累了经验。在致密砂岩、页岩气开发时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破除低效储量不能用高新技术的落后观念,树立水平井打快、打好、打长的意识。在水平井打长方面,要求水平段至少在1000m以上。
当前,水平井钻井技术正在向集成系统发展,即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油层物理和工程技术,开发大位移钻井、侧钻水平井钻井、分支井、径向水平井、欠平衡钻井、连续油管等技术,并研制技术含量高的随钻测量(MWD)、随钻测井(LWD)等设备。
三、大型压裂技术
大型压裂技术是提高非常规致密储层渗流能力的关键技术。大型压裂技术突破了常规压裂理论的束缚,主要采用大排量、大砂量在地层中造出超过常规压裂长、宽、高的裂缝,扩大泄油气半径,创造“人造渗透率”,提高单井产量,大幅增加了非常规油气储量的动用程度。水平井分段压裂、直井分层压裂等核心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非常规气的有效开发的核心。2003年,以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取得突破为标志,实现了Barnett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页岩气领域从发现到开发的节奏。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直井分层压裂、水平井分段压裂关键技术引进和攻关的力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生产效益。如分层压裂技术在苏里格东区、川中须家河组储层取得了明显效果,苏里格东区分压4层是合层压裂产量的1.7倍,川中须家河分层压裂产量是合层压裂的1.6倍。苏里格气田通过实施水平井分段压裂,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气达到7.8×104m3,可保持日产气5×104m3稳定生产,增产效果明显。
直井分层压裂技术一般包括封隔器+滑套投球分层压裂、连续管喷砂射孔、环空加砂分层压裂、TAP套管滑套阀分层压裂等。封隔器+滑套投球分层压裂技术已在苏里格气田应用2000口以上,在川中须家河应用110口以上,已成为苏里格气区、川中须家河组直井分层压裂的主体技术。长庆油田引进的Schlumberger公司TAP套管滑套阀分层压裂技术,在苏里格气田和盆地东部完成了4口井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效果。如2010年长庆油田在米37井2402.8~2845.0m井段,采用TAP工艺在国内第一次成功进行连续9层分压,注入总液量1672.0m3,加砂量126.4m3,创造了该技术在国内分压层数的新纪录。同时成功实施了钻飞镖作业和关闭产水层作业,实现了个别产水层TAP阀的成功关闭,有效降低了产水层对试气产量的影响。米37井关闭主要产水层山2和盒7段滑套后,试气井口产量从1.89×104m3/d上升到5.70×104m3/d,产水量从16.7m3/d下降到3.6m3/d,大大降低了产水层对试气产量的影响。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包括裸眼封隔器+滑套投球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分段压裂等。裸眼封隔器、滑套投球分段压裂技术在苏里格已累计应用57口井,主体为分压4~5段。川庆钻探等单位已实现了工具国产化,并从分压4~5段发展到11段。国产化裸眼封隔器、滑套投球分段压裂工具在苏里格已入井18口,最多分压10段。
吉林油田长深登平2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目前水平井分段压裂规模最大的井,创造了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水平井压裂级数最多、单井压裂规模最大、单级压裂规模最大3项记录,推动了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致密砂岩气田的规模有效开发。长深登平2井水平段长837m,钻遇气层厚度为755m,分10段压裂,泵入总液量4610m3,加砂838m3。通过采用大规模分段压裂,10mm油嘴测试日产气35.8×104m3(油压22.8MPa),目前该井稳定产量17×104m3/d(油压18.5MPa),进一步拓宽了松辽盆地致密气藏有效开发的技术思路。
四、微地震检测技术
微地震又称无源地震或被动地震,在油藏压裂、注水开采等生产活动中,地下油气藏一般会伴生类似天然地震、烈度很低的微地震现象。产生微地震的位置可以根据反射器的类型确定,根据采样密度和纵波来计算确定。
微地震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油气生产层内流体的流动情况,以及裂缝的活动情况,可以用来研究在断层带附近发生的自然地震。微地震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常用来监测油藏生产、作业效果,为优化油气藏管理、致密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
目前,微地震技术在国外油藏监测以及国内矿山开采监测等生产领域,已是一门较成熟的技术,也是近年来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改进页岩气增产效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专项技术。
页岩气的开发主要依赖于通过大型压裂,建立一种长而宽的人造裂缝通道,将大量的非常复杂的裂缝网络连通,从而增大泄压面积。微地震监测技术是了解人造裂缝的几何形态、改进增产措施或加密井效果的关键。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是将检波器放置在距压裂井小于600m的观测井中(一般是直井),对压裂井在压裂过程中诱发的微地震波进行持续的监测,动态地描述压裂过程中裂缝生长的几何形状和空间展布形态。
微地震分析能够及时了解人造裂缝产生的方向、延伸长度等信息,还可实时监测控制压裂的过程,提供压裂增产期间关于多次压裂深度和宽度的宝贵信息,做到对压裂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如利用实时裂缝监测资料,可确定裂缝尺寸的异常变化,从而使分级压裂方案得到及时调整,并分析该调整方案对整体压裂方案产生的影响;同时,可确定裂缝是否偏离设计层位,确定封隔方法的效果达到了何种程度。在分级压裂过程中,如果确定某层位得到了重复压裂,可终止当前压裂措施并开始下级压裂;如果确定目前施工层位正在产生多条裂缝,根据压裂液与支撑剂的剩余量,适当延长该层位的压裂时间;如果确定裂缝遇到了断层,立即停止压裂施工。裂缝监测在页岩气压裂中占有很重要地位,通过裂缝监测,确定裂缝方位和展布,计算改造体积,为产量预测、新井布井、压裂设计提供依据。此外,利用微地震检测技术还可以对页岩压裂前后的渗透率进行估算。
我国在塔里木、华北、长庆等油田曾利用微地震技术进行过油藏监测方面的先导性试验,在注水前缘监测、区域天然裂缝预测和剩余油分布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五、缝洞储层定量雕刻技术
缝洞型储层具有大规模层状与准层状分布特征,部分连通型缝洞可以形成连续型油气藏,是碳酸盐岩的重要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空间一般肉眼可见,包括溶蚀孔、洞、缝及大型洞穴、裂缝等,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
缝洞型储层前期研究主要是利用地震剖面“相面法”进行定性识别目标,如“羊肉串”模式,但是由于受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影响,缝洞难以精确成像。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公司组织了缝洞储层定量雕刻技术攻关,初步实现了复杂缝洞性储层的雕刻与定量化评价,已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等缝洞型油气勘探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钻前缝洞型储层定量雕刻主要依靠地震资料,以高保真地震成像处理为前提,以模型正演和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通过“三定法”,实现缝洞型储层或油气藏的定量化预测。“三定”是指:①定位置,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和各向异性偏移技术,实现地震信息的高精度成像;②定形态,利用振幅雕刻技术(洞穴)和方位各向异性技术(裂缝),实现缝洞体系立体描述;③定规模,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和正演模拟技术,实现储集空间定量化预测。如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和塔中地区,应用缝洞体系立体描述技术,缝洞储层钻遇率达到100%。应用PG剖面、流体因子等多属性融合技术,缝洞储层流体预测符合率达到80%以上。
碳酸盐岩缝洞体系地震定量雕刻技术系列包括4项核心技术:①井控地震保真处理技术,能够促进地震剖面串珠反射更加清晰、数量明显增多;②叠前地震偏移技术与各向异性处理技术,能够精细刻画不同级别的断裂系统;③溶洞模型正演技术,能够建立缝洞大小、填充与地震响应量版;④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能够对裂缝、溶洞进行独立雕刻和融合研究,分析缝洞系统的连通性,精细描述缝洞的空间关系。
钻后缝洞型储层定量评价,主要依靠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技术。目前已形成了以电成像测井为主导的有效储层识别及缝洞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技术,建立了多种较为有效的流体识别方法图版,显著提高了此类储层的测井评价能力。另外,开发的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新技术,使得探测距离由3m拓展到10m,有利于发现邻近分布的隐蔽缝洞,提高评价精度。
一、地质综合评价技术
页岩气地质评价的目的是优选有利富集区。除常规的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参数井钻探和分析测试等手段外,核心是获取页岩的埋深、厚度、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岩石物性、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压裂改造等关键参数,编制基础图件,根据区域地质特点,确定各项地质评价标准,综合判别评价优选富集区(Michael Burnaman, et al.,2009)。
图5-15 美国产气页岩矿物组成直方图
二、储层评价技术
储层评价是定性和定量描述页岩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模拟页岩内气体的赋存及产出状态。评价流程包括5个主要步骤(蒋裕强等,2009):①对关键井开展岩心物性、地化基本参数、岩石矿物组成等分析;②开展现场岩心解吸气测试,计算等温吸附曲线,获取理论上页岩的吸附能力,确定含气饱和程度,计算吸附气含量;③利用岩心数据刻度测井曲线,通过岩心-测井对比,建立解释模型,获取含气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有机质丰度、岩石类型等参数;④结合沉积相、岩石组合特征以及测井解释成果确定含气页岩边界;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各种参数,如原始地质储量、矿物组成、流体饱和度、吸附气和游离气相对比例、埋藏深度、温度和压力等,开展经济评价,优选勘探目标,确定“甜点”分布规模。
三、实验分析技术
地球化学分析:岩心和岩屑样品TOC含量;岩心及岩屑Rock-Eval热解分析:S1、S2、HI、Tmax测定;岩心及岩屑镜质体反射率Ro测定;气体样品的组分、碳同位素分析。
含气量测试:将所取页岩岩样密闭保存于金属解析罐内,利用水浴加热至储层温度,对岩心进行页岩总含气量测试(John, et al.,1977;Matthias Block,2006)。
等温吸附测试:等温吸附试验测试是模拟页岩吸附气体的能力。首先,将页岩岩样压碎、加热,排除已吸附的天然气,求取Langmuir参数;随后,将碎样置于密封容器内,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测取页岩吸附甲烷的量,将结果与Langmuir方程拟合,建立页岩实际PVT关系下的等温吸附曲线(Ingemar Wadso, et al.,2001)。等温吸附曲线主要作用是:评价页岩吸附能力;评价游离气含量;确定临界解析压力。
微观孔隙评价:对页岩薄片进行氩离子抛光后,观察纳米级孔隙结构,确定孔隙度(Sebastian Storck, et al.,1998)。
渗透率测试:页岩的渗透率极低,常规方法无法进行测试,一般采用脉冲降压法和GRI法,测试速度快(Christopher, et al.,2009),测试的最小渗透率可达10-9×10-3μm2。
四、测井评价技术
与普通页岩相比,含气页岩有机质富集,含气量高,粘土及有机质的存在降低了地层体积密度。因此,含气页岩的测井曲线响应具有高伽马、高电阻、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孔隙度、低密度、低光电效应“四高两低”的特征(图5-16)。
页岩气测井评价中常用的测井系列包括伽马测井、电阻率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密度测井、声波测井及中子测井、地球化学测井以及成像测井等(表5-9)。依靠测井技术和建立的测井评价标准,可以获取有效页岩厚度、含气层厚度、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含气量、页岩气层开采潜力等重要参数。
表5-9 页岩气评价常用测井系列
图5-16 含气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五、资源评价技术
页岩气资源评价既要考虑地质因素的不确定性,也要考虑技术、经济上的不确定性。根据勘探开发阶段的不同,可分别采用成因法、类比法和统计法评价。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类比法、FORSPAN法、单井(动态)储量估算法、容积法等。
FORSPAN模型适合于对已开发单元的原始剩余资源潜力的预测(董大忠等,2009)。该方法以连续型气藏的每一个含油气单元为评价对象,以概率的形式对每个目标单元未开发的原始资源量进行预测。涉及的基本评价参数包括评价目标特征(分布范围)、评价单元特征(单元大小、已开发和未开发单元数量、成功率等)、地质地球化学参数、热成熟度和勘探开发历史数据等。
容积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容积法估算的是页岩孔隙、裂缝空间内的游离气、有机体和粘土颗粒表面吸附气的体积总和。
资源丰度类比法常用于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首先确定评价区页岩展布面积、有效页岩厚度;其次根据吸附气含量、地化特征、储层特征等关键因素,结合页岩构造、沉积演化等地质条件分析,与已知含气页岩类比,按地质条件相似程度,计算评价区储量丰度(资源丰度或单储系数)。
六、核心区评价技术
富有机质页岩具有普遍含气性,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勘探开发的关键是寻找页岩气富集区,尤其是开发核心区的地质评价与选择。根据北美的勘探开发经验,页岩气富集高产区的地质评价标准为:
(1)总有机碳含量>2%(非残余有机碳);
(2)石英等脆性矿物>40%,粘土<30%,页岩脆度>40%;
(3)暗色富有机质页岩成熟度>1.1%;
(4)充气孔隙度>2%,渗透率>0.0001×10-3μm2;
(5)有效暗色富有机页岩厚度大于30~50m。
页岩气地质选区评价过程可划分为:①区域沉积背景与老资料重新分析,落实黑色页岩的发育与展布特征,预测有利远景区带;②页岩气形成与富集特征分析,开展了页岩气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和优选页岩气有利勘探开发区块;③页岩气勘探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地表条件、天然气管网条件等,落实有利勘探开发目标;④确定页岩气核心区(资源高度富集区)、延展(扩展)区(资源中度富集区)和外围区(资源低富集区);⑤页岩气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区评价与优选,进一步提出勘探开发部署建议。
核心区为页岩气资源丰度最富集区,表5-10表明,Barnett页岩气核心区产量>2×104m3/d,比扩展区产量高出60%,是外围区的3倍。
表5-10 Barnett页岩气核心区地质特征简表
七、水平井钻井技术
2002年以后,水平井的大量应用推动了美国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页岩气都采用水平井开发,钻井方向均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常采用欠平衡、空气钻井、控制压力钻井和旋转导向钻井等关键技术。在同一井场利用滑移井架钻多口水平井。与直井相比,水平井的技术优势在于:①成本为直井的1.5~2.5倍,但初始开采速度、控制储量和最终可采储量是直井的3~4倍;②水平井与页岩层中裂缝(主要为垂直裂缝)相交机会大,明显改善储层流体的流动状况和增加泄流面积;③减少地面设施,开采延伸范围大,受地面不利条件干扰少。
八、页岩储层压裂技术
Barnett页岩开发历史实践证实,该页岩开发之初钻井“无渗透率”,后来认识到“孔隙度”是储气机制,可以通过储层体积改造进行人造渗透率,改变了页岩气的开发规则。页岩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大幅提高了页岩气产量,对页岩气商业性开采起着决定性作用。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技术主要有泡沫压裂、水力压裂(包括重复压裂、多级连续油管压裂、滑套完井、水力喷射压裂、N2与CO2及液化油气等无水压裂)。
20世纪70年代,美国页岩气开发采用裸眼完井、硝化甘油爆炸增产技术;80年代使用高能气体压裂以及氮气泡沫压裂技术,使页岩气产量提高了3~4倍,但成本很高。90年代后,随着凝胶压裂及水力压裂等新技术的应用,页岩气产量及储量剧增。目前,最为常用的技术是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多井同步压裂技术(图5-17)。利用含有减阻剂、粘土稳定剂和必要的表面活性剂的水力压裂液,支撑剂较凝胶压裂减少90%,可以节约成本50%~60%,完井成本下降65%,并能提高采收率20% ,已成为美国页岩气生产中最主要的增产措施。
图5-17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现场与模式图
页岩气井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压裂。一般初次压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压力释放,原来由支撑剂保持的敞开裂缝逐渐闭合,产量大幅下降。通过重复压裂可以恢复产量,二次压裂后产量可以接近甚至超过初次压裂时的产量。初次完井后估算的采收率一般为10%左右,重复压裂后采收率可提高8%~10%,可采储量增加60%。
九、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监测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的重要技术。监控压裂实施过程中的裂缝展布,实时进行压裂控制,改善压裂效果。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在邻区或邻井中放入检波器,采集裂缝产生时形成的地震波信号,经过处理解释,了解裂缝产生的方向、延伸的长度等,以达到监测压裂效果的目的。
十、经济评价技术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占主导地位的是储量规模、天然气价格、地面管网设施、关键开发技术等。美国已建立了页岩气经济评价方法,其中较为重要的评价方法为随机的、完整的商业价值链模型。在页岩气经济评价中,钻井与储层改造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但随着技术改进,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料表明,美国Haynesville、Marcellus和Barnett页岩气开发成本构成中,储层改造和钻井费用所占比例相当,占总成本的80%以上,且在不断降低。
在页岩气层的井距方面,最优化方案仍未解决(Montgomery, et al.,2005)。最常用的设计是每个截面钻探两个762m支线,间距402m(0.32km2/井),目前,0.32km2/井间距可提供15%~20%的可采储量,0.16km2/井间距会增加10%~20%的可采储量,但会降低每口井的增量储量。正在实验与测试井距为0.08km2/井的气井,可将整体天然气可采储量提高至超过天然气地质储量的50%。
孙仁远1,2 张召召1 熊启勇3 胡新玉4 李泌5 傅钺1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昌平 102249; 3.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4.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1; 5.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业区,新疆克拉玛依 834001)
摘 要: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能源,主体上以吸附态和游离相同时赋存于具有生烃能力的泥页岩 地层中。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上取得巨大成功,使人们有理由相信页岩气将成为未来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 者。页岩气的吸附性是页岩的特性之一,页岩的吸附解吸性能评价对页岩气的开发十分重要。采用自行设计 的页岩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装置,研究了页岩中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随 压力的增加,气体在页岩中的吸附量增加。25℃时,甲烷在1MPa的平衡压力下吸附量是0.85cm3/g,平衡压 力增加到10MPa时,吸附量增加到4.85cm3/g;不同气体在页岩中的吸附能力不同。甲烷、二氧化碳、氮气 在页岩中的吸附性强弱依次是二氧化碳大于甲烷,甲烷大于氮气。采用同一个页岩样品,在25℃、平衡压力 为5MPa时,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的吸附量依次是0.45cm3/g、1.40cm3/g、6.14cm3/g。甲烷和二氧化碳在 页岩中甲烷、二氧化碳在页岩中吸附规律基本符合Langmuir方程,可以用Langmuir模型预测页岩气在页岩中 的吸附;随压力降低,甲烷解吸量增大,在压力较低时,解吸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压力较高时,曲线下降 变陡,解吸量较低压下增幅变大,气体在页岩中的解吸存在一定的解吸滞后效应;不同的页岩样品吸附性 不同。
关键词:页岩气;吸附;解吸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y Evaluations of Gases in Tight Shales
Sun Renyuan1,2,Zhang Zhaozhao1,Xiong Qiyong3,Hu Xinyu4,Li Mi5,Fu Yue1
(1.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55,China; 2.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angping 102249,China; 3.Institute of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Kelamayi 834000,China; 4.Fengcheng Oil Production Zone,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Kelamayi 834001,China; 5.Shixi Oil Production Zone,Xinjiang Oilfield Company,Kelamayi 834001,China)
Abstract:Shale gas is an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mainly stored as a condensed phase on the shale matrix and organic materials.as well as free gas in the porous space.The great success on shale gas development make people believe that shale gas will offset the deficiency of conventional oil and gas.The adsorption of shale gas on shale is one of properties of shale.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y evaluations in Shal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A self-designed laboratory apparatus was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ies of CH4,CO2,N2 in shales.Experiments show that gas can be absorbed in shales.The adsorp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equilibrium pressure.When the temperature is 25℃and the equilibrium pressure is 1MPa,the adsorption of methane is 0.85cm3/g.As the pressure increases to 10MPa,the adsorption become to 4.85cm3/g.The adsorption is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gas.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CO2 in shales is larger than CH4,and 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CH4 is greater than N2.When the temperature is 25℃and the equilibrium pressure is 5MPa,the adsorption of methane,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is 0.45cm3/g,1.4cm3/g and 6.14cm3/g,respectively.The adsorption of CH4 and CO2 can be described by Langmuir model.The desorption increases with the reducing of equilibrium pressure.When the pressure is relatively low,the desorption is small.On the contrast,The desorption become faster when the pressure is relatively high.There are hysteresis effect when gas begin to be desorpted.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gas in shales is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samples.
Key words:shale gas;adsorption;desorption
引言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生产出来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1~3]。气体在页岩中主要以溶解态、游离 态、吸附态存在,页岩中吸附气的含量约占总含气量的50%[4~9]。H.S Lane等[10]从试井数据中 分析页岩气藏中气体解吸参数、监测和估算气体解吸量。E.Shtepani,等[11]研究了解吸罐测定吸 附气含量、气体组成和总的解吸时间,提出了一种精确估算损失气量,从而估算原始地质储量的 方法。Daniel J.K.等[12]研究了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对气体吸附的影响,得出甲烷吸附量随TOC 及微孔体积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Ross等[13]研究得出页岩中甲烷吸附量与TOC正相关,页岩中 硅铝酸盐中存在纳米级孔隙[14~18],对甲烷的吸附能力有重要影响。Chamelers[17]研究得出了白 垩系页岩甲烷吸附量随微孔体积的增加而增大。Xiao-chun Lu等[19]研究了泥盆系页岩吸附影响 因素,得出有机质、粘土含量、压力温度是影响页岩吸附的主要因素,但没有研究气体在页岩 中的解吸性质。页岩气的吸附解吸性质对页岩气的压裂增产和产量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0]。
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测定了高压和室温下甲烷、二氧化碳、氮气在页岩中的等温吸附曲线。应用朗格缪尔方程[19]对曲线进行拟合,并分析了影响页岩吸附解吸性能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页岩气 吸附解吸机理鉴定了基础。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1.1 实验材料
页岩样品(粉碎、过筛,颗粒直径为60~230目)。甲烷气体(瓶装,纯度为99.99%);二氧 化碳气体(瓶装,纯度为99.99%);氮气气体(瓶装,纯度99.99%);氦气(瓶装,纯度 为99.99%)。
1.2 实验设备
自行研制的页岩吸附解吸性能评价装置如图1、图2所示。它主要包括真空泵、样品室、标准室、 高压气瓶等。
图1 页岩吸附性能评价系统示意图
图2 页岩解吸性能评价系统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模型制备
将现场取心得到的页岩样品粉碎、筛分、烘干、填装、压实,即得到实验用的页岩样品,其基本参 数见表1。
2.2 气体吸附性能评价步骤
(1)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
(2)打开真空泵对系统抽真空。
(3)关闭样品室阀门7,打开阀门3、5,向标准室充入实验气体,关闭阀门3,记录压力 为P1(1)。
(4)打开阀门5,待标准室和样品室压力平衡后记录平衡压力之值P2(1)。
(5)关闭阀门7,打开阀门3,向标准室继续充入气体至P1(2),关闭阀门3,重复步骤4。
(6)重复步骤5直至实验压力P1(n)。
表1 页岩样品基本参数
2.3 气体解吸性能评价步骤
(1)连接好仪器,将气体最后一次吸附平衡的压力记为P2(1)。
(2)关闭样品室阀门5,降低标准室压力,记录此时的标准室压力P1(1)。
(3)待压力稳定后打开样品室阀门5,待样品室和标准室压力平衡后记录平衡压力值P2(2)。
(4)重复步骤2和3,直至标准室压力降为大气压。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气体吸附、解吸量计算公式
应用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将吸附平衡后的体积换算到标准状态下的气体体积。可以得到气体吸附 量。第一个吸附平衡压力P2所对应的吸附气体积为: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式中:P1为第一次向标准室中注入气体的压力,MPa;P2为样品室第一个吸附平衡压力,MPa;Psc为 标准大气压,MPa;Vh为标准室体积,m3 ;Vφ为样品室孔隙体积,m3 ;Z1、Z2分别为压力P1和P2 对应的真实气体压缩系数。
第n个吸附平衡压力点P2(n)对应的气体吸附体积: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气体吸附量: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式中,m为样品质量,kg。
气体解吸量: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式中,Q解为甲烷解吸量,m3/kg;V为甲烷解吸体积,m3。
3.2 页岩吸附等温线测定
在25℃条件下,测量了甲烷气体在页岩样品SN121中的 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甲 烷的吸附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压力影响气体吸附能力。在 平衡压力为10.99MPa时,岩样品的吸附量可达4.85cm3/g。
3.3 不同气体在页岩中的吸附实验结果及讨论
图3 25℃时SN121页岩样品 甲烷吸附等温线
实验分别测定了25℃条件下,甲烷、二氧化碳在同一种 页岩样品中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在25℃和5.08MPa下,CH4、CO2在页岩SN121中的吸附气 量分别是3.39cm3/g、10.65cm3/g,二氧化碳在页岩中的吸附能力大约是甲烷的3倍,表明二氧化碳对 页岩的吸附能力大于甲烷。而且,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规律都基本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Langmuir方程的拟合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Langmuir方程拟合参数
图4 25℃条件下SN121页岩甲烷、二氧化碳等温 吸附线及Langmuir拟合曲线
3.4 页岩吸附解吸曲线测量结果及讨论
选取两种不同的页岩样品SN3、SN121进行 了甲烷吸附解吸等温实验,结果如图5和图6 所示。
由图5可见,甲烷在页岩样品中的吸附曲线 和解吸曲线并不重合,说明气体在页岩中吸附和 解吸在机理上存在明显差异,存在一定的滞后 效应。
由图6可见,随着压力的降低,甲烷的解吸 量增大,在压力较高时,曲线下降变陡,解吸量 较低压下增幅变大,压力越低,解吸量变化变 缓。当压力从11.46MPa降低到8.32MPa,解吸 量是2.46cm3/g;压力从3.24MPa降低到 0.14MPa,解吸量是1.17cm3/g。高压下解吸量较大,说明快速降低地层压力有利于促进甲烷在页岩中 的解吸。
图5 25℃条件下,SN3、SN121页岩样品 甲烷吸附解吸等温线
图6 25℃条件下SN3页岩样品 甲烷解吸等温线
4 结论
(1)在等温条件下,页岩吸附甲烷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在低压时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较快,当压 力增大到一定值后,吸附量增加变缓。
(2)二氧化碳在页岩中吸附能力大于甲烷。
(3)甲烷、二氧化碳在页岩中吸附规律基本符合Langmuir方程,因而可以用Langmuir模型预测页 岩气在页岩中的吸附。
(4)随压力降低,甲烷解吸量增大,在压力较低时,解吸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压力较高时,曲线下 降变陡,解吸量较低压下增幅变大。甲烷解吸曲线与其吸附曲线不重合。
参考文献
[1]Folk,R.L..Petrology of Sedimentary Rocks,Hemphill Publishing Company,Austin,TX,1974.
[2]张金川,薛会.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J].现代地质,2003,17(4):466
[3]Javadpour,F.Nanopores and apparent permeability of gas flow in mud rocks(shales and siltstone);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2009,48(8):16-21.
[4]Thomas,J.J,and Frost,R.R.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studies of gases through shales.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New Albany Shale Group(Debonian-Missippian)in Illinois,R.E.Bergstrom and N.F.Shimp,(eds.),U.S.DOE/METC/12142-0026,Morgantown,WV,1980.
[5]Schettler,P.D.and Parmely,C.R.Contributions to Total Storage Capacity in Devonian Shales.SPE 23422,1991
[6]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业,2004,24(7):15~18.
[7]李新景,胡素云,程克明.北美裂缝性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4):392~400.
[8]李玉喜,乔德武,姜文利,等.页岩气含气量和页岩气地质评价综述[J].地质通报,2011,30(20):308~317.
[9]Li,F.C.Methane Adsorption on Devonian Shales,MSc thesis,Texas A&M University,1992.
[10]Lane,H.S.,Watson,A.T.and Lancaster,D.E.Identifying and estimating desorption from Devonian shale gas production data,SPE 19794,1989.
[11]E.Shtepani,L.A.Noll,L.W.Elrod,et al.A New Regression-Based method for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Coal and Shale Gas Content.SPE 115405,2008
[12]Daniel J.K.,R.Marc Bustin.The importance of shale compo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 upon gas storage potential of shale gas reservoir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9,26:916-927.
[13]Ross,D.J.K.,Bustin,R.M..Shale gas potential of the lower Jurassic Gordondale Member,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Canada.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2007,55:51-75
[14]Aringhieri,R..Nano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natural clay minerals and soils.Clays Clay Miner,2004,52:700-704
[15]Cheng,A.L.,Huang,W.L..Selective adsorption of hydrocarbon gases on clays and organic matter.Org.Geochem,2004,35:413-423
[16]Chalmers,G.R L.,Bustin,R.M..The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methane capacity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strata of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Int.J.Coal Geol,2007,70:223-239.
[17]Chalmers,G.R.L.,Bustin,R M..On the effects of petrographic composition on coalbed methane sorption.Int.J.Coal Geol,2007,69:288-304.
[18]Wang,C.C.,Juang,L.C.,Lee,C.K.,et al.Effects of exchangee surfactant cations on the pore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tmorillonite.J.Colloid Interface Sci,2004,280:27-35.
[19]Xiao-Chun Lu,Fan-Chang Li,Ted Watson.Adsorption measurements in Devonian shales.Fuel,1995,74:599-604.
薛华庆 王红岩 郑德温 方朝合 闫 刚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廊坊分院新能源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7)
摘 要:我国油页岩资源量为11602×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500~1500m的油页岩资源量为6813×108t,原位开采技术是开发该部分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完成了不同温度 下油页岩微观孔隙和渗透变化规律研究,电加热和蒸汽加热原位开采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等。研究 表明,电加热和蒸汽加热开采方式都具有可行性。设计了电加热器、注蒸汽井、生产井,为油页岩原位开采 现场试验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蒸汽加热
The Key Technique of Oil Shale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
Xue Huaqing,Wang Hongyan,Zhen Dewen,Fang Chaohe,Yan Gang
(New Energy Department,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Langng,Langfang 065007,Hebei,China)
Abstract:The oil shale resources,bury in 500-1000m,are about 0.7 trillion tones in China,which count for 59% of total resources and only are developed by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The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 are still in infancy in China.The regularity of oil shale micropores and permeability were studie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the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also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d in electrical heating and steam heating method of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As a result,both methods are available.The electrical heating well,injection steam well and producer well were designed,which provide the technique support for field test.
Key words:oil shale,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electrical heating,steam heating
引言
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其有机物主要为干酪根。在隔 绝空气或氧气的情况下,被加热至400~500℃,油页岩中的干酪根可热解,产生页岩油、干馏气、固 体含碳残渣及少量的热解水。目前油页岩开发的主要有两种方式:原位开采和地面干馏。原位开采是指 埋藏于地下的油页岩不经开采,直接在地下设法加热干馏,地下页岩分解,生产页岩油气被导至地面。地面干馏则是指油页岩经露天开采或井下开采,送至地面,经破碎筛分至所需粒度或块度,进入干馏炉 内加热干馏,生成页岩油气及页岩半焦或页岩灰渣。与地面干馏相比,原位开采具有节省露天开采费用 和降低地面植被破坏程度,占地面积少等优点[1]。
中国油页岩资源储量非常丰富。2004~2006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估结果显示[2,3],全国油页 岩资源为7199.4×108t,折算成页岩油资源476.4×108t,其中埋深500~1000m的油页岩资源量占全国 的36%。该部分资源无法用成熟的地面干馏工艺进行开发,只有通过原位开采工艺才能得到有效的开 发和利用。目前,国际上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大部分都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只有壳牌公司开展了现 场试验[4]。我国油页岩原位开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 18“页岩油有效开采关键技术” 的支撑下,研发了多台(套)油页岩原位开采模拟实验装备,开展了 油页岩微观孔隙变化、物理模拟实验和开采数值模拟研究等,沉淀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我国油页岩原位 开采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1 国内外原位开采技术
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种类较多,根据传热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直接传导加热、对流加 热和辐射加热[5],详见表1。
表1 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
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直接传导加热研究的单位主要有4家,加热载体包括电加热棒、导电介质、 燃料电池等。壳牌公司的ICP技术(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是直接将电加热棒插入井内,对地下 油页岩矿层进行加热,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代电热棒(三元复合电加热棒)的现场试验研究[4,6]。埃 克森美孚公司的ElectrofracTM技术是指对地下页岩层进行水力压裂造缝,将导电介质(如煅烧后的 石油焦炭)注入裂缝中,通电后导电介质成为加热体,该公司正在考虑进行现场试验[7]。美国独立 能源公司(Independent Energy Partners)的GFC技术(Geothermic Fuel Cell)是利用地热能持续为燃 料电池反应堆提供能量,反应堆放热来加热页岩层,油页岩热解生产的液态烃类和气体从生产井排 出,部分气体和其它剩余的烃类物质返回燃料电池反应堆[7]。EGL能源公司(EGL Resources)是将 高温空气注入到封闭循环管道中,通过被加热的管道对地下页岩层加热,因此也归属于直接传导 加热[8]。
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对流加热研究的单位主要有4家,加热载体主要为高温水蒸气、二氧化碳、空 气、烃类气体等。太原理工大学的水蒸气加热技术是通过常规油气开采中的水力压裂对页岩层造缝后,将高温水蒸气注入页岩层中加热,同时高温流体将热解产生的页岩油和烃类气体携带至生产井[9]。雪 弗龙公司的CRUSH技术[7,10]也是利用压裂技术对页岩层进行改造,提高裂缝发育程度,其中压裂液为 二氧化碳,然后将压缩后的高温空气注入加热井中对页岩层加热。美国地球科学探索公司(Earth Search Sciences)方法是将空气在地表的锅炉中预热后注入井下,对油页岩中干酪根进行气化[7]。美国 西山能源公司(Mountain West Energy)的IGE技术(In-Situ Gas Extraction)是将高温天然气注入目标 页岩层中,通过对流方式来加热页岩层[7]。
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辐射加热研究的单位主要有3家,加热载体主要为无线射频和微波等。20世 纪70年代后,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利用无线电波加热油页岩,随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对该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将射频传送至直井中直接对地下页岩 层进行加热[11,12]。雷神公司(Raython)与海德公园公司(Hyde Park)联合研发了RF/CF(Radio Frequency/Critical Fluids)技术,目前已经被斯伦贝谢公司收购[7]。该技术利用射频加热页岩层,通过 注入二氧化碳来实现超临界流体提高页岩油的采收率的效果。怀俄明凤凰公司(Phoenix Wyoming)是 将微波传送至地下,对页岩层加热,研究发现微波加热的速度是电加热棒的50倍以上,但对微波源的 要求很高[7]。
2 中深层油页岩勘探现状
我国埋深0~1500m的油页岩资源为11602×108t,折算成页岩油626×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 500~1000m油页岩资源量为3489×108t,页岩油资源量为185×108t,1000~1500m资源量为3324× 108t,页岩油资源量为155×108t。比2005年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的油页岩资源量7200× 108t多了4402×108t,主要增加了埋深1000~1500m资源量。
我国油页岩资源分布与常规油气资源相似,主要分布于北方,均表现为北富南贫。东部地区油页岩 资源主要集中于松辽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47%;中部地区油页岩资源集中于鄂尔多斯盆地,占全国 总资源的37%;西部地区油页岩资源主要集中于准噶尔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9%;南方地区主要集中 分布于茂名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2%;西藏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伦坡拉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5%。我国埋深500~1500m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占总资源量的59%,该部分资源只能通过原位开采技术才 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3 油页岩原位开采开发技术现状
3.1 油页岩原位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1.1 热破裂规律研究
油页岩在热解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孔隙、裂隙,不仅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性,而且也为页岩油排采提 供了渗流的通道,使得原位开采技术开发中深层油页岩资源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当加热到105℃左右时,油页岩的主要变化时干燥脱水,待油页岩水分脱出后,温度 逐渐升高,在180℃左右,放出油页岩中包藏的少量气体。在这两个阶段油页岩内部的裂隙多发育于 层理面及矿物颗粒的周围,形成的破裂面基本上都与层理面互相平行,且数量不多,宽度较小。随 着温度进一步升高至300℃以上时,油页岩内的有机质开始发生热解生产页岩油蒸气和热解气体。油页岩内部的裂隙数量、长度和宽度有了剧烈增加,裂隙面仍具有与层理面平行,同时也形成了 一些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微小裂隙。小裂隙与大裂隙相互连通,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 性[13~15](图1)。
3.1.2 热解后渗透规律实验研究
干馏前后的油页岩样品进行不同体积应力和孔隙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 现[15,16]:当体积应力不变时,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原因是孔隙压力的增高,页岩 内部的孔隙数量增加、裂隙更加发育,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体流量增大,即渗透系数增大。当孔隙 压力不变时,渗透系数随体积应力的增大而减小。主要原因为体积应力的增大,岩体发生收缩变形,页 岩内部的孔隙数量减少、有些发生裂隙会闭合,使油页岩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流体的渗流通道 减少,即渗透系数减小(图2,图3)。因此,在进行地下原位开采油页岩时,对油页岩地层渗透特性 的评价,必须考虑流体压力和地应力的影响。
图1 不同温度下油页岩裂缝发育情况
图2 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力的变化曲线
图3 渗透系数随体积应力的变化曲线
3.1.3 油页岩电加热原位开采模拟实验研究
电热原位开采与常规地面干馏工艺原理类似,都是通过直接传导方式将油页岩加热至热解温度。其 不同之处在于,原位开采工艺热解过程有地下水介质参与,反应系统存在一定压力,压力大小与页岩层 的埋藏深度有关。
马跃、李术元等[17]将油页岩与蒸馏水置于密闭的压力容器中,模拟油页岩原位开采热解反应。研 究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页岩油和气体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中间产物沥青的产率随温 度的升高先升高后减小。由于水介质的存在,降低了化学键断裂所需要的能量,促进了热解生烃过程,使油页岩的热解温度比无水条件时降低了约120℃。
3.1.4 油页岩蒸汽加热原位开采模拟实验研究
利用过热水蒸气对油页岩进行加热,干馏后的油页岩残渣中含油率约为0.30%,页岩油的回收率 达到铝甄干馏的90%以上[15]。因此高温水蒸气加热油页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能达到较高的采收 率。研究发现油页岩热解产生的气体主要以CH4、C2H4、H2、CO、CO2气体为主。对常温至300℃、 300~500℃、500~580℃三个温度段的干馏气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CH4和C2H4含 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呈现单调下降的趋势;CO2的含量呈逐渐下降,H2的含量一直上升的 趋势,CO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温度和压裂条件下,烃类气体、残炭、一氧化碳、二 氧化碳、水蒸气等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十分复杂。因此,针对实验过程中CH4、 C2H4、H2、CO、CO2的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2 油页岩原位开采数值研究
3.2.1 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数值研究[18,19]
基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技术的原理上,建立了油页岩热传导方程包括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 量方程,结合适当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得到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数学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该模型进行研究,其中加热井距为15m,运作周期为6年。通过研究油页岩矿层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 规律,加热时间为5年时矿层温度大部分超过440℃,即几乎所有的油页岩完全发生热解。
图4 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温蒸汽加热示意图
3.2.2 油页岩原位开采蒸汽加热数值研究[15,20]
油页岩是几乎不渗透的岩层,蒸汽很难注入,因此需要 引进常规油气的压裂技术对页岩层进行改造,制造裂缝,作 为注汽的良好通道,提高传热效率。然后向地下油页岩矿层 注入高温水蒸气,使矿层温度升高至油页岩热解温度。最 后,将油页岩热解形成油气,通过低温蒸汽或水携带至生产 井进行排采(图4)。
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温蒸气加热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 应过程,涉及热量的传递、固体变形、油页岩热解、油气的 产出和渗流等。赵阳升、康志勤等[12,16]考虑到诸多影响因 素的背景下,建立了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温蒸汽加热的固、 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通过对正九点井网的加热方式 的数值模拟研究,加热井距50m,加热周期为2.5年。通过 研究油页岩矿层温度随时间分布变化规律发现,加热时间为 2.5年时,地下油页岩地层的温度大部分都达到了500℃,完成热解。
仅从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高温水蒸气加热比电加热的效率更高,加热温度达到油页岩热解所需的时 间更短。
3.3 油页岩原位开采现场试验研究
3.3.1 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器与生产井设计
针对油页岩电加热原位开采技术专门设计了静态防爆电加热器,如图5。
图5 静态防爆电加热器
静态防爆电加热器的发热元件采用金属矿物绝缘加热电缆,它不同于一般管式电加热元件,其形状 属于线形,加热电缆发热芯体和金属护套之间温差很小,导热性能好。
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排采工艺与稠油开采相似,生产井结构包括隔热油管、泵、补偿器、封隔器、筛 管等(图6),将页岩油排采至地面后进行油、气、水分离。隔热油管用于防止温度下降后页岩油的流 动性降低,筛管与封隔器起到防砂的作用。该生产井同时适用于电加热和蒸汽加热原位开采技术。
3.3.2 蒸汽加热井设计
蒸汽加热井与注蒸汽开采稠油的结构相似,主要由隔热油管、补偿器、封隔器、分层注汽阀、死堵 等部分组成(图7)。蒸汽加热井的最关键技术是井筒隔热与密封技术,其中井筒隔热总系统包括隔热 油管、耐高温的封隔器、补偿器等。蒸汽通过注汽阀(分层注汽阀)进入地层,通过封隔器实现不同 层选注,有效的提高的热量利用效率。
图6 生产井
图7 蒸汽加热井
4 结束语
我国500~1500m的油页岩资源丰富,只能通过原位开采技术才能加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该部分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促进我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油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也大大提 高了我国石油的供给能力。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油页岩电加热与蒸汽加热原位开采 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电加热工艺相对简单,加热速度较慢,能耗大等特点,蒸汽加热工艺加热速 率快,高温蒸汽对设备的要求较高等。“十二五” 期间,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的 投入力度,加快原位开采现场试验装备的研发,推动现场试验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 支撑。
参考文献
[1]钱家麟,尹亮.油页岩——石油的补充能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137~138.
[2]刘招君,董清水,叶松青等.中国油页岩资源现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6):869~876.
[3]车长波,杨虎林,刘招君等.我国油页岩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中国矿业,2008,17(9):1~4.
[4]Shell Frontier Oil and Gas Inc.E-ICP Test Project Oil Sha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R].Houston: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U.S.A.2006-02-15.
[5]刘德勋,王红岩,郑德温等.世界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9,29(5):128~132.
[6]Shell Frontier Oil and Gas Inc.For 2nd Generation ICP Project Oil Sha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R].Houston: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U.S.A.2006-02-15.
[7]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ecure Fuels from Domestic Resources: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America“s Oil Shale and Tar Sands Industries[R].2007.
[8]E.G.L.Resources,Inc.Oil Shale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R,D/D)Tract.[R]Houston: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U.S.A.2006.
[9]赵阳升,冯增朝,杨栋.对流加热油页岩开采油气方法:中国,200510012473[P].2005-10-01.
[10]Chevron USA Inc.Oil Shale Research,Development & Demonstration Project Plan of Operations.[R].Houston: Cordilleran Compliance Services,Inc.2006-02-15.
[11]A.K.Burnham.Slow Radio-Frequency Processing of Large Oil Shale Volumes to Produce Petroleum-like Shale Oil[R].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2003-8-20:UCRL-ID-155045.
[12]A.K.Burnham,J.R.McConaghy Comparison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Various Oil Shale Processes.26th Oil Shale Symposium[C].Colorado:2006.
[13]康志勤,赵阳升,杨栋.油页岩热破裂规律分形理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1):90~96.
[14]孟巧荣,康志勤,赵阳升等.油页岩热破裂及起裂机制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89~98.
[15]康志勤.油页岩热解特性及原位注热开采油气的模拟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08.
[16]杨栋,茸晋霞,康志勤等.抚顺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22~25.
[17]马跃,李术元,王娟等.饱和水介质条件下油页岩热解动力学[J].化工学报.2010,61(9):2474~2479.
[18]薛晋霞.油页岩物理力学特性实验及其原位开采非稳态热传导数学模型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07.
[19]康志勤,赵阳升,杨栋.利用原位电法加热技术开发油页岩的物理原理及数值分析[J].石油学报.2008,29(4):592~597.
[20]康志勤,吕兆兴,杨栋等.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30~36.
一、内容概述
地震勘探方法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页岩气勘探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复杂构造、页岩储层分布以及页岩储层物性、含气性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运用地震信息中的弹性参数以及各种波场、速度资料研究储层的裂缝或裂隙特征、应力场分布等。地震作为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增产改造的关键技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页岩气勘探中最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由于泥页岩地层与上下围岩的地震传播速度不同,在泥页岩的顶、底界面会产生较强的波阻抗界面,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识别可以解释泥页岩,进行构造描述。在页岩气勘探中,可以通过测井解释等手段进行储层评价和裂缝预测。目前在页岩气藏钻探和开发中应用最多的地震技术是基于三维地震解释的水平井轨迹设计技术和微地震监测技术,它们对提高页岩气井产能和采收率起到重要作用。
页岩气地震描述及气藏评价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层特征包括目标泥页岩层发育特征、埋深及横向变化及可能存在的水层、岩溶和隔挡层。
2)构造特征包括目标泥页岩层区块地层构造位置、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发育特征。
3)区域沉积特征包括目标泥页岩层区域地层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划分。
4)页岩气层段分布特征包括页岩气层段纵、横向分布变化及埋藏深度。
5)页岩气层段储层特征包括页岩气层段孔隙、裂缝发育及展布特征。
6)岩石力学特征包括目标页岩气层段弹性参数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及地层应力特征。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即二维地震勘探主要是为页岩气勘探选区工作提供方向,三维地震勘探才是页岩气勘探的有效途径,可通过页岩裂缝带图的绘制准确认识复杂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裂缝发育带,并为水平井的部署和提高单井产量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由于泥页岩地层与上、下围岩的地震传播速度不同,在泥页岩的顶、底界面会产生较强的波阻抗界面,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识别解释泥页岩,进行构造描述并不难。裂缝的存在会引起地震反射特征的改变,应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可以依据反射特征的差异识别预测裂缝。利用三维地震绘制页岩裂缝带图主要是通过相干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层时间切片等预测泥页岩裂缝。裂缝预测技术对井位优化也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开展最多的是基于三维地震解释的水平井轨迹设计技术。为了更好地利用泥页岩储层中的天然裂缝,并且使井筒穿越更多裂缝,在页岩气藏钻探和开发中,越来越多的作业者都在应用水平钻井技术。该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它对提高页岩气开发成功率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水平井中获得的最终采收率是直井的3倍,而费用只相当于直井的2倍。采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进行井轨迹设计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尤其是基于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技术可以设计和优化水平井轨迹。
而页岩气井中地震技术能有效监测压裂效果,为压裂工艺提供部署优化技术支撑,这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必要手段。
其中,微地震监测是一种用于油气田开发的新地震方法,它是一项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之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开发领域,该方法主要用于油田低渗透储层压裂的裂缝动态成像和油田开发过程的动态监测。该方法优于利用测井方法监测压裂裂缝效果(图1),在压裂施工中,可在邻井(或在增产压裂措施井中)布置井下地震检波器,也可在地面布设常规地震检波器,监测压裂过程中地下岩石破裂所产生的微地震事件,记录在压裂期间由岩石剪切造成的微地震或声波传播情况,通过处理微地震数据确定压裂效果,实时提供压裂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裂缝位置、裂缝方位、裂缝大小(长度、宽度和高度)、裂缝复杂程度,评价增产方案的有效性,并优化页岩气藏多级改造的方案。此外,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可识别解释泥页岩,进行构造描述。微地震监测分为地面监测和井中监测两种方式。地面监测就是在监测目标区域(比如压裂井)周围的地面上,布置若干接收点进行微地震监测。井中监测就是在监测目标区域周围临近的一口或几口井中布置接收排列,进行微地震监测。由于地层吸收、传播路径复杂化等原因,与井中监测相比,地面监测所得到的资料存在微震事件少、信噪比低、反演可靠性差等缺点。
图1 用来验证Pinnacle 技术公司裂隙几何形状的微地震成像技术
由零偏移距VSP(垂直地震剖面法)、偏移距VSP、变偏移距VSP、环测VSP逐步发展到三维VSP技术,都是较为成熟的井中地震技术。其中,三维VSP技术和微地震采集配套施工配合监测储层改造人工裂缝发育分布状况是国外石油大公司的通常做法。三维VSP观测是一种可靠的识别裂隙方向和裂隙密度分布的方法,三维VSP P-P和P-S成像用于陆上构造解释,可大大改善纵、横向分辨率和断裂系统分辨率。三维VSP测井与地面地震结合体现了综合地震勘探能力。此外,四维地震可用于检测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变化,页岩气(游离气及吸附气)的变化情况,以助页岩气开发优化开采。井驱动地震数据处理是一种提高地震数据处理水平和质量的手段,也是发展趋势,使用这种技术配套,需要提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1.三维地震在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
Paddock et al.在2008年利用一个全方位角、用单组成的垂直速度检波器去记录页岩探测中的模型转换剪切波与传统记录三维地震探测。他们的目的是:①去鉴别裂缝是含气的开放性裂缝还是封闭的次生裂缝;②去鉴别这些页岩区域的高SiO2集中区域,可以提供很高的页岩脆度(提高了次生裂缝的生长)和高的孔隙度区域,可以储存更多的气体量。他们认为S波分裂可以为第一个目的提供解决的办法,而泊松比可以为第二个目的提供解决的办法。他们还想整合这些资料,使它们更连贯,以提供去鉴别主要的和次要的断层。他们创造了两种全方位的三维容积:一种是前叠加容积运用于S波的分裂和反演,一种是层积容积运用于连贯的特征计算。在这个工程实例中运用了“蚂蚁踪迹”。这里存在的裂缝预测是一种封闭式的,S波分裂在一个全方位角上运行。由于页岩(致密砂岩)具有一些开放性裂缝,说明了三维数据应该运用两种正交反演集合,一种是在高速度的方向,另外一种是在低速度方向。高速的方向上,提供影响岩性、孔隙度和气体饱和度的充填物;低速方向测量了开放性裂缝充气后的影响。解释了的层位被用来确定含气页岩的顶部和基部,然后确定出vp和vs层间速度和其他反演数据。
2.微地震在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
目前CGGVeritas(图2)、斯伦贝谢、贝克休斯、道达尔、哈里伯顿等多家公司推出微地震技术服务。道达尔公司在中东和南美分别进行了注蒸汽微地震监测研究。一些专门从事微地震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微地震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一套基于地表的微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其专有的FracStar技术在非常规资源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储集层中进行实时压裂监测效果显著,贝克休斯公司采用IntelliFrac服务解决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时监测难题。
对地下裂缝不发育的气井进行二次压裂可以提高产气量。在得克萨斯的福特沃斯北部气田的Barnett页岩地层进行了二次压裂的现场试验。使用一系列的地面测斜仪监测压裂过程。结果显示,二次压裂中井A和井B的裂缝方位都发生较大的转向。通过生产数据可以看出,两口井二次压裂后产量都大幅度增加。这一地区其他井二次压裂后情况类似,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对井A的原始生产数据进行历史拟合,利用拟合结果进行预测,预计二次压裂诱发裂缝的长度约为一次压裂缝长的40% ~80%。压裂之后井A的产气量由501Mscf/d增加到750Mscf/d,6个月后产量稳定在300Mscf/d。压裂6 个月后的稳定产量进一步证实了二次压裂裂缝长度为一次压裂裂缝长度的40%是比较准确的。二次压裂的成本已从增加的产量中收回。
图2 CGGVeritas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所开发的先进地震加工和分析工具在确定页岩气“甜点”中的应用
(资料来源:)
三、资料来源
Daniel J K R,Bustin R M.2008.Characterizing the shale gas resource potential of Devonian⁃Mississippian strata in the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ted formation evaluation.AAPG Bulletin,92:87~125
Julia F W G,Robert M R,Jon H.2007.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Barnett Shale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hydraulic fracture treatments.AAPG Bulletin,91(4):603~622
Maxwell S et al.2012.Enhancing shale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using hydraulic fracture microseismic data.First Break,30:95~101
Michael Binnion.2012.How the tech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hale gas and conventional gas projects lead to a new business model being required to be successful.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31:3~7
Paddock,David,Christian Stolte et al.2008.Seis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a Gas Shale Utilizing Azimuthal Data Processing,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and Ant Tracking.AAPG Annual Convention,San Antonio,Texas
体积压裂的地层条件1)天然裂缝发育,且天然裂缝方位与最小主地应力方位一致。在此情况下,压裂裂缝方位与天然裂缝方位垂直,容易形成相互交错的网络裂缝。天然裂缝的开启所需要的净压力较岩石基质破裂压力低50%。同样,有模型研究复杂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关系,以及天然裂缝开启的应力变化等,建立了天然裂缝发育与扩展模型,研究表明,在体积改造中,天然裂缝系统会更容易先于基岩开启,原生和次生裂缝的存在能够增加复杂裂缝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增大改造体积。图2(左)为西南某储层的页岩露头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缝网,图2(右)是体现体积改造形成既有主缝,又有分枝缝,以及纵横交错缝网系统的示意图。而这些天然裂缝的开启以及是否能够形成缝网,与储层的岩石力学参数也有密切的关系。2)岩石硅质含量高(大于35%),脆性系数高。岩石硅质(石英和长石)含量高,使得岩石在压裂过程中产生剪切破坏,不是形成单一裂缝,而是有利于形成复杂的网状缝,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裂缝体积。3)敏感性不强,适合大型滑溜水压裂。弱水敏地层,有利于提高压裂液用液规模,同时使用滑溜水压裂,滑溜水黏度低,可以进入天然裂缝中,迫使天然裂缝扩展到更大范围,大大扩大改造体积。图3为滑溜水压裂和交联冻胶压裂改造范围比较曲线。
我国加入“WTO”后,石油钻采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在市场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融入国际大市场参与世界同行业的竞争,是各企业面临的生死存亡问题。为提高竞争力,行业中各企业纷纷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企业结构调整、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开拓国际市场上下功夫,成果十分显著。 一、石油钻采设备技术水平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取得突破。一批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项目的石油设备研制获得成果:宝鸡石油机械厂研制的ZJ70DB钻机,采用全数字控制交流变频等多项新技术,进入国际先进钻机行列;宏华公司研制的ZJ40DBS钻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汉石油四机厂研制的2000型成套压裂设备通过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山西永济电机厂研制的YZ08、YZ08A石油钻井直流电动机由国家科技部授《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江钻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获得“单牙轮钻头”等国家专利21项。该公司现共拥有国家专利56项,美国、伊朗专利5项。极大地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荣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成功F35-105防喷器,能满足深井、超深井钻探的井控工艺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至此,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有能力实现对防喷器生产的全系列覆盖。该公司研制成功高压注水井带压作业装置,有效地解决了油田中后期开发过程中高压注水井带压作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宝鸡机械厂下属公司研制成功的BSJ5080TSJ60油田专用试井车体积小、用途广、适应性强;华北油田第一机械厂研制的新一代节能抽油机获得中国、印尼、和加拿大三国专利;胜岛石油机械厂成功推出液压反馈式抽稠油泵、长柱塞防砂泵、高效旋流泵三种抽油泵;华北油田大卡热能技术开发公司研制的ZXCY系列直线电机抽油机通过河北省产品鉴定。该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量和占地面积仅为常规抽油机的50%,且节能效果很好;在海洋石油方面,胜利油田自行建成我国国内最大吨位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赵东一号、生产平台——赵东二号主体结构,胜利油田钢结构承造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兰石国民油井公司承包建造的重达1700吨的南海油田自升式井架钻井模块于3月23日完成陆地建造。该钻井模块用于香港正南20公里海域的南海油田作业的番禹4—2和5—1项目。井架可以依托安装在井架下端的导向轮滑行分段起升,无须重型起重设备,在海洋设备安装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进来,由中石油管道局承担的“大口径弯管及装备国产化研制”、“西气东输工程用感应加热弯管技术条件”、华北石油第一机械厂承担的“大口径感应加热弯管制造工艺的研究”、吉林化建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感应加热煨制X70钢级、直径1016大弯管工艺研究”4项课题通过中石油鉴定,技术条件达到国际同类标准的先进水平、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胜利油田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口径管道全自动开孔机,满足管道、容器带压下开孔、接口、碰头等施工作业。中石油管道局为西气东输工程组织开展了125项科技攻关,其中“PAW-2000型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机”“PFM3640管道坡口整形机”“PPC3640管道气动内对口器”技术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总体来说,我国石油钻采设备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 二、化工设备的科研新产品取得较大成果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化工设备的科研新产品取得较大成果。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在大连石化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具备了世界级大型催化裂化装置的工程设计、制造和建设实力。由中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一重、齐鲁石化共同设计制造的千吨级加氢反应器通过中石化技术鉴定,标志着我国迈入大型加氢反应器设计与制造商行列。由中石化和美国鲁姆斯公司合作开发的10万吨/年大型乙烯裂解炉已在中石化各乙烯装置中使用。正在共同着手开发单炉生产能力15~18万吨/年大型乙烯裂解炉,以满足建设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装置的需要。杭州制氧机厂设计制造的乙烯冷箱在燕化71万吨/年乙烯装置运行正常,实现了大型乙烯冷箱国产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沈阳鼓风机厂制造的上海石化7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2002年4月12日正式投料运行,达到国外机组水平。由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创新项目:1万m3天然气球罐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由茂名石化设计院设计、茂名石化建设公司施工的12.5万m3原油储罐在茂名兴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原油储罐。南化机成功制造国内最大的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关健设备—二氧化碳吸收塔。抚顺机械炼化设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辽阳石油化纤公司机械厂研制成功聚酯装置用重型压力离心机,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国内各企业在努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如华北石油一机厂为保证其专利产品异型游梁式抽油机的质量,满足批量出口美国等的需要,打破常规,配套产品由原来招标改为联合国内几家获得国际API资格的厂家进行共同攻关,发挥联合优势叫响国产品牌;山西永济电机厂的石油钻井直流电动机由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授予《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一些产品质量好、受到用户欢迎、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的专业厂。如:荣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防喷器产品占据国内市场80%销售份额,跻身于世界4大防喷器制造商行列;江苏阜宁宏达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地方小厂,公司推出的四款新采油工具QS型系列可取式桥塞、KYLM型系列液力锚、DS90-Y241型组合式油层保护封隔器和Y341型系列软卡瓦封隔器,大大提高了采油作业的成功率,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受到油田用户的欢迎。山西永济电机厂生产的直、交流系列石油钻井电动机已达30多种,国内油田钻机所用配套电机的98%来自该厂。 四、国际通用标准和信息化受到重视 北京石油机械厂获得API 16D会标使用权(API 16D是美国石油学会关于钻井控制设备控制系统规范),北京石油机械厂是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九家拥有API 16D会标使用权的厂家。 经过近15年的努力,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形成了面向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钻采设备、材料标准体系。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中,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27项。目前,我国通过API认证的石油设备制造企业已达196家。宝鸡石油机械厂已获得API认证达8大类55项,是我国取得API认证最多的石油设备制造企业。为我国的石油机械装备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世界级制造商的目标,江钻股份公司一直把信息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江钻股份公司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在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2002年成为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企业。 五、企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上海神开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成功购并上海第一石油机械厂、上海第二石油机械厂、上海石油仪器厂、上海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研究所等。由上海神开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参股60%、上海电器集团总公司参股20%、个人参股20%,成立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功改制为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并全面启动耗资7000万元的钻机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具有50年历史,生产炼油、化工设备的抚顺机械厂与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一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蹒跚,举步维艰。近年来,虽几经努力,但亏损不断加剧。在得到员工的支持和认可、在市委、市政府指导组的协调指导下,采取国有民营策略,顺利实现企业转制;原华北石油二机厂的产品85%以上的市场在华北石油管理局外,由于体制的束缚,经营陷入困境。2002年顺利完成了整体带资分流改制工作,新成立了河北华北石油荣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六、石油钻采设备向海外进军取得成效。 江钻股份公司是世界石油钻头三强之一,石油钻头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19个国家和地区;宏华公司已交付中亚ZJ70D钻机5台,又新接中亚国家的10台ZJ50DBS电动钻机订单;南阳石油机械厂先后有7台3000米车装钻机随长城钻井公司和大港油田等用户赴墨西哥作业,其钻机性能给用户留下了良好印象。2002年,750马力电动拖挂式钻机在墨西哥中标;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向土库曼出口成套钻机及其外围设备;中原油田特车修造总厂石油钻采特车出口土库曼、格鲁吉亚、哈萨克;新疆石油局采研院研制的一批固井工具、抽油泵出口哈萨克;四川射孔器材公司批量射孔器材出口哈萨克等。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由于页岩气储层较致密气渗透率更低,不采取工艺措施气体难以流入井筒,因此页岩气储层改造的理念完全不同于常规油气,需要完全打碎储层,形成“人工”裂缝渗透率,从而实现页岩气的开发。该理念即为提高储层改造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的水力压裂方式,也称为体积改造,即通过压裂的方式将可以进行渗流的有效储集体“打碎”,形成网络裂缝,裂缝壁面与储层基质的接触面积最大,使得油气从任意方向的基质向裂缝的渗流距离最短,可极大地提高储层整体渗透率,实现对储层在长、宽、高三维方向的“立体改造”。该技术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技术特色为“长水平井段+分段多簇压裂改造”,技术系列包括:①大型滑溜水压裂技术;②多段多簇射孔技术;③同步/交叉压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