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化学军事论文参考文献与化学与化妆品的论文参考文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求几个军事论文的参考文献。。。急急。。。谢谢

建议你到知网里搜索关键词,出来许多,找相关度高的,时间新的,弄完参考文献即可。追问

能帮我找找嘛???多谢了。。。追答

输入中国知网的网址,里面找,不用下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2、化学参考文献问题

文献出版时间为1986年,第四卷,第三期,第八页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2.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3.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6.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1986,4 (3),8 年 卷 期 页

3、化学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查询

国外文献一般我们都上scifinder查文献,有时候也直接上acs查。国内文献我们一般不看,价值不大而且滥竽充数的很多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4、军事理论的论文如何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woyezaizhao自己搜搜看,网上有很多的。。。

5、军事理论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帮忙看下有什么要修改的。

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带入新世纪,是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愿望。处在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中国需要并十分珍惜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作出不懈的努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一、国防概念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1、国防的主体:国家。2、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3、国防的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4、国防的对象:侵略和武装颠覆。5、地位和作用:⑴国家安全保障。⑵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⑶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我国古代国防: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⑴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我国古代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一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二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三是“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遵循这些思想,使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国防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⑵古代的兵制建设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的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国王一般亲自主持军政,领兵作战。春秋末期,国家机构出现将相制,以将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独立统兵作战已很普遍。秦统一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最高的军事官员称太尉。隋朝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专门设立了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宋朝为了防止“权将”拥兵自重,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枢密院对军队有调遣权,但无指挥权;将军对军队有指挥权,但又不能调遣军队,造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皇权至上,军队的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⑶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筑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样式之一。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眺(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隋炀帝时在原有的旧河道上开凿连贯。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对军事交通运输和“南粮北运”起到了积极作用。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袭扰,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第一阶段:(1949—1953)外御侵略,内治创伤的恢复时期。第二阶段:(1953—1966)调整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第四阶段:(1977—1989)现代化建设时期。国防历史启示:⑴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平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科技进步,对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现行的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职权。(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6)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武装力量体制:(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国防动员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要求。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国防动员体制的功能状态,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内容:(1)武装力量动员。(2)国民经济动员。(3)人民防空动员。(4)国防交通动员。(5)政治动员.我国国防的政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是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来侵略服务的,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完全是为了自卫.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是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中国的国防政策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中国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发展与安全的统一,努力提高国家战略能力,运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综合安全。三、国防法规概述:特征:(1)调整对象军事性。(2)公共程度有限度。(3)司法连用的优先性。(4)处罚措施严厉性。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介:〈一〉国防活动基本原则:①维护国家利益。②统一领导。③协调发展。④独立自主。⑤积极防卫。⑥全民自卫。〈二〉公民、组织国防义务和权利。第五十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各级兵役机关和基层人民武装机构应当依法兵役工作,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完成征兵工作,保证兵员质量。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完成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协助兵役机关完成征兵工作。第五十四条公民和组织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有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兵役制度: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2、民兵与预备兵相结合。平时征集:1、征集年龄。2、征集程度。3、缓征与不征。学生军事训练:学生军训工作是依据《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开展进行的。组织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国家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每年有1660所高等学校、27000所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训练学生达1200万人。学生军训工作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军训,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强化,组织纪律性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得到磨练,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朴素作风得到弘扬。近年来,青年学生要求入党、参军和报考国防生的人数明显增加。各地普遍反映,学生军训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军的大事好事,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替代的。这项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各界的普遍欢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颁布,确保了学生军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将有力促进学生军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国防教育法: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国防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法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国防教育法》在第三条中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观念是指人们对国防的认识和态度;国防知识是指有关国防的基本理论、常识;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学习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知识和个人防护器材的使用,人民防空知识和战场救护知识常识,开展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事训练活动,以及越野、跳伞、滑翔、航海、驾驶等军事体育运动。因此,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凡是与国防有关的理论、知识、精神等,都是国防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从完整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来讲,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理论教育是较高层次的国防教育,大体上包括国防地位和作用、国防构成、国防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国防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有灿烂和曲折两个方面,正确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后人进行教育,可以起到激励精神、催人奋进的作用,国防历史教育最有震憾力和影响力。国防常识。国防常识是指国民应该了解的国防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国家防卫知识,如领土、领海、领空的基本概念,防卫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等。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战时动员对国民的要求,以及形势战备、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如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主要职责任务,国防科普知识等。国防精神。国防精神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等三个方面。此外,国防法制、国防科技、国防经济、国防外交与形势、国防体育等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的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五、我心中国防。在我的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高尚的事业,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与伟大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变得更加文明。国家、种族的界限日益缩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众所周知,落后便要挨打。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横行。由于一次海湾战争,原本风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个经济强国,但现在却只能任人宰割,前几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他们拥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后盾,还会任人宰割吗?假如美国等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他们能够肆意的挑起战火吗?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蓝图,可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威胁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能与霸权主义斗争到底;没有他们,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摘自:其他参考资料:.cn/Periodical_jslsyj200203016.aspx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或出版地,起止页码. 你的就差时间和页码。一般如这样:刘国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J].商业经济,2001,(9):10-18)前沿就是摘要,文章摘要。就是提炼一下文章所写内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军事理论论文的参考文献,你就自己随便写一写就行了,或者从网上找一找

6、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工业10-2 姓名:朱少栋 学号:10024090245美国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摘要: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大的国家,目前平均每天消耗将近全球1/4的石油供应。因此发展替代能源一直是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宗旨是确保能源安全,减少石油进口,保护环境,维护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从《2005年能源政策法》到2007年的《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再到《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来看,美国出台的主要政策法规都有各自配套的激励措施和投资计划。相比之下,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强国,依靠最近几年的能源出口致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能源处于“卖方市场”,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俄开展能源合作。关键词:美国、俄罗斯、能源、政策、外交美国的能源战略美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同时也是拥有最多先进能源技术的大国。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减少石油进口,保护环境,维护美国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是美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宗旨。美国一直实行全球性的能源战略,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通过“开源”和“保源”,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美国在外交上,加强与石油生产大国的对话;在军事上,依靠军事力量保护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在对外贸易关系上,美国鼓动产油国开放能源行业,主张减少能源贸易和投资壁垒;在石油储备方面,美国不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的数量,并严格限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以应对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小布什政府任内通过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宗旨是确保美国的能源供给、保护环境,维护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其主要内容为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保障能源供应;3、增加财政拨款,促进能源科学研究4、改进汽车燃油利用状态。《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能源改革拉开了序幕。其规定了汽车工业的能耗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订更为严格的能效标准。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节能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但是事实上,小布什政府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视的程度并不高。奥巴马上台后,一改小布什政府的做法,将能源改革放在其各项政策的优先位置上,提出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并刺激经济增长的能源政策新目标。2009年,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草案,旨在通过节能增效、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允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并高效运行。}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规划未来新能源经济的发展。该法案不仅是新世纪美国能源战略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法律文件,而且是美国第一个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法案。这是首次对企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限制,同时要求逐步提高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对排放指标、分配额度做出了规定,并引入排放配额交易制度。俄罗斯能源战略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强国,依靠最近几年的能源出口致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能源处于“卖方市场”,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俄开展能源合作。从俄罗斯独立开始,俄罗斯政府就对发挥能源优势、振兴能源和发展能源赋予了头等战略意义,并将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源产业现代化、国内能源安全和国际能源大国地位确立与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有以下几个要点:1、利用地缘关系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输出;2、实行石油出口多元化战略;3、加强国家对石油开发的控制,削弱私营公司力量。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俄罗斯充分利用自身地缘政治优势。这些地区没有出海口,地理位置封闭。产油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只能通过俄罗斯输往外地。但这些国家不仅在石油出口上依赖俄罗斯,而且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不能摆脱与俄罗斯的干系。俄罗斯政府利用这种特殊关系积极推行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进一步控制相关国家的能源和油气输出管道。俄罗斯致力于出口市场的扩大。用了近4年时间来稳定西欧石油市场,同时在中东欧输出管线,以扩大市场。俄罗斯石油业决心到2010年保障美国13%的石油需求,4家俄罗斯公司筹划的可直通美国的“新西伯利亚—摩尔曼斯克输油管”项目也在加紧进行。保持能源出口的力度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重大。由于油价上涨,俄罗斯2002年的盈余达到了50亿美元。俄罗斯主导下的俄罗斯石油战略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国内石油私营公司与国家石油战略发生利益冲突时,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国家。尤科斯显然是一个代表。俄罗斯能源战略中的两个倾向“加大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以及“扶持国有企业,削弱私营企业”已显露无遗。俄罗斯为使能源综合体得到健康发展,担当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振兴国家经济大任,综合国内外各种因素,先后制订出台了《201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和《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从俄罗斯不同时期出台的能源战略来看,尽管具体的产出指标预测以及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有所变化,但俄罗斯将油气产业的稳健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复兴支柱和重新崛起的引擎的愿望和雄心却是不变的主题。美国与俄罗斯资源上的比较美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的国家,能源资源比如石油资源非常丰富。2008年07月15日...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公布的统计数字,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09亿桶,居世界第11位;2007年美国石油日产量达510万桶,居世界第三。但是同时,美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也是拥有最多先进能源技术的大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据统计,2007年美国日均石油消费2069.7万桶,日均进口石油1221万桶,一半以上依赖海外石油。减少石油进口、增加能源安全,一直是美国朝野都赞成的能源政策尽管美国近海富含油气资源,但美国国会1981年通过的近海石油禁采法律,以及1990年老布什总统签署的行政禁采令,却使美国近海油气开采被完全冻结。美国在石油自给问题上“自废武功”,有其多重考虑。相比美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俄罗斯是能源资源极丰富的国家,是世界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据俄罗斯的新能源战略评估,俄罗斯境内集中了世界石油储量的1/10。从已探明储量来看,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保障能力在25~30年之间,预测储量可保障70年左右。根据《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纲要》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大约为440亿吨,可在主要石油开采国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俄罗斯每年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1亿吨原油,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大约6%。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境内集中了世界天然气储量的1/3,按照天然气探明储量,其保障能力在90年左右,预测储量将超过100年。尽管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丰富,但出于长远考虑俄罗斯仍将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视作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俄罗斯境内共有10座核电站、30个正运行的核反应堆,占俄罗斯能源产量比重的15%左右。根据规划,俄今后10年将投资数百亿美元新建10个核反应堆以增加核能产量。但在发展核能的过程中,俄遇到了铀矿相对匮乏这一瓶颈的制约。俄以60万吨的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七,但具有开采价值的铀矿仅占28%。俄每年消耗铀矿1.5万吨,但开采量却只有0.33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为保持核能利用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俄一直尝试购买和垄断哈、乌等中亚国家的铀矿开采权,其中储量世界第三的哈萨克斯坦是俄首要关注目标。俄哈核能合资公司今年4月成立,两国联手在哈开采、加工铀矿。俄的战略目标是,极力排挤美、欧、日等国,以期望更大程度地拥有哈的铀矿资源。 为应对地球能源日益枯竭局面,俄还制定了到月球求能源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俄“能源”火箭航天集团打算耗资高达20亿美元,在月球提炼出用作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虽然在能源战略的大方向上迥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与美国都是全球矿产资源品种较全、储量丰富、人均占有储量较多的国家。俄罗斯的能源强国与美国的新能源战略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动力资源是俄罗斯特有的禀赋竞争优势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潜能所在。对于需要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不间断供暖和供热的国家来说,能源供给对于国家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燃料动力部门是国家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创造国家1/3的产出、65%的出口和50%的联邦政府预算收入。由于能源综合体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保持能源综合体稳定、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俄罗斯国内经济正常运转与否,还是俄罗斯大国复兴和赶超发展的引擎。俄罗斯的能源强国战略分为以下几部分:能源主导外交 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俄罗斯充分利用自身地缘政治优势。这些地区没有出海口,地理位置封闭。产油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只能通过俄罗斯输往外地。但这些国家不仅在石油出口上依赖俄罗斯,而且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不能摆脱与俄罗斯的干系。普京利用这种特殊关系积极推行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进一步控制相关国家的能源和油气输出管道。且致力于出口市场的扩大。用了近4年时间来稳定西欧石油市场,同时在中东欧输出管线,以扩大市场。俄罗斯石油业决心到2010年保障美国13%的石油需求,4家俄罗斯公司筹划的可直通美国的“新西伯利亚—摩尔曼斯克输油管”项目也在加紧进行。保持能源出口的力度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重大。建立国内油气工业垄断与竞争的基本规范与监督机制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充分利用世界能源科研成果,实施国家能源科技优先发展项目,发展能源创新,促进能源工业现代化,注重生态安全。如要求提高石油产品质量,保证能源使用效率;控制能源开发、运输和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利用经济杠杆刺激无污染生产,建立国家燃料动力平衡系统,使初级能源、热能、电力、工艺、设备和服务等供求平衡。尽管俄罗斯油气等能源储量丰富,但为应对未来地球能源日益枯竭的局面,俄罗斯仍把水利资源、核能、开发月球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视为长期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 为给矿藏开采者创造合适的法律环境,俄罗斯不断修订完善油气法律,调整产品分成协议的实施政策,调整石油税收、公司政策和对外合作政策等。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国家与企业间的关系。逐步提高国内市场天然气的价格,以便保障天然气市场各主要主体自负盈亏。相比俄罗斯的能源强国战略,本国能源充足却过度依赖进口能源的美国却将大方向指向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开发全新能源,降低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从布什政府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开始,美国能源战略便是确保美国的能源供给、保护环境,维护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其主要内容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保障能源供应;增加财政拨款,促进能源科学研究;改进汽车燃油利用状态。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更是将能源改革放在其各项政策的优先位置上,提出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并刺激经济增长的能源政策新目标。200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也提出了通过节能增效、发展智能电网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规划未来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1、《从“能源救国”到“能源强国” 俄罗斯能源战略大延伸》中国财经报2008-07-232、《大国石油战略之俄罗斯:玩转石油筹码》2005-03-073、《美国能源战略现重大转折20余年禁采令终结》经济参考报2010-04-06这是我的一部作品,希望能给你点参考价值···: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谭炳煌,1982.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Guinier A,施士元译,1959. 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Pettetssen S, 1941. Introduction to Meterc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李薰,1964.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Bachmann W , 1973. 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Schallstreuung.Acustica, 28 (4):223-228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多著者的参考文献标注,在著录文献的著者时,如著者为三人以内,全部著录,如为四人以上,只著录至第三著者,加“et al.,著者最后的两人之间,不加“&”、“和”等类似的连接词。(摘自 《环境化学》,原文:“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参考文献: 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上标此编号,注明引文出处:作者、标题、出版社、日期<刊期>页码(宋体,5号)

7、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国外文献一般我们都上Scifinder查文献,有时候也直接上ACS查。国内文献我们一般不看,价值不大而且滥竽充数的很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你参考了啥就写啥。

8、怎么写军事理论论文?

  经济学视角解读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博弈发展  摘要:哲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螺旋向前发展如同商品需求与商品供给的博弈竞争,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又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竞争发展又与一国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与视角;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博弈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人类战争实践的不同历史时期,二者的发展并不平衡。人类战争实践既需要军事技术,也需要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是手段,军事理论是指南,缺乏军事理论指导的军事技术发展只能是无的放矢,缺乏军事技术支撑的军事理论研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和一国经济基础有着密切关系。  一、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内涵以及经济学视角下二者发展关系解析  军事理论通常也指军事思想是指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军事技术是物化技术与观念技术的结合。按照从古至今的军事技术发展,依据其不同的能量传递或转换关系,可明显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机械能→化学能→核能。从横向关系看,军事技术体系是一种壳层结构,由外至内为生活装备技术、运输通信技术、军事工程技术、武器技术,军事技术的核心部分是武器技术。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达到目标,即达到政治目的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战争是唯一的手段,因此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法则。”[1]战争不仅需要军事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军事理论的支撑,研究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关系很有现实意义。  二、经济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在博弈中发展  (一)军事理论发展的需求创造军事技术的供给  军事理论发展对军事技术产生需求时,各种资源就会流入军事技术部门促进其发展,生产军事技术消费品以满足需求。这是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军事科技有牵引和拉动并且刺激其发展的作用。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利润。马克思说过:“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4]  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看,那种只重视军事技术、轻视军事理论不考虑需求的倾向使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军事技术是非常错误而且有害的。没有军事思想的指引,军事技术的长远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军事技术的供给会创造对军事理论发展的需求  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是逐步由低层向高层辐射、扩散的,如同商品开发市场一样逐步开发占领。首先受其影响的通常是技击理论,《墨子》中的守城方法、戚继光的练兵理论,都讲到了战斗人员对兵器的掌握和使用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样,商品都是先打开本地市场的。其次,军事科技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影响到战术、战法的变革。如有了车兵,就必须有车战之术;有了骑兵,就必须要讲究骑战之法;有了水军,则一定要有水战之规;冷兵器时代交战多用密集队形,而火器时代交战则须用疏散队形等。总之,战役战术一般都要随着新兵器的大量使用而不断发生变化,就像商品稳定本地市场后会开发区域市场。再次,军事科技还会进而影响到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战略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大战略层面的理论研究和顶层的“庙堂”设计,就像商品会进一步开发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如汉代的大集团骑兵远距离奔袭作战决策,唐太宗的轻骑兵灵活机动作战理论,明清时期的火器作战指导思想,近代的海防战略等,都是以当时的军事科技条件为基础才出现的。远交近攻是冷兵器时代强国只能采取的扩张性国家战略;但到了近现代,运载工具高度发达,这一原则已不再是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时的唯一战略选择,它们为了国家利益而实施远攻的事例,在近现代已并不少见,如美国攻击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这一原理,如同产品设计成熟,国内市场稳定后必然要开发国际市场一样。  (三)军事技术以及军事理论发展与经济发展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发展必须与一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论是军事技术促进军事理论发展还是军事理论引导军事技术发展,都不能脱离经济的支持。军事建设的发展脱离经济发展能力的支持,欲速则不达。冷战曾促使苏联发展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冷战又给苏联以深刻的消极影响。冷战后很长时间,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在与美国竞争中都处于下风,甚至停滞不前。美国也有类似案例,由于成本上升,军方不得不停止“十字军”火炮项目的采办。航母具有巨大作战效能,在发展航母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时不能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编队全寿命费用高达430多亿美元,若按20%的通货膨胀率来计算,将近600亿美元,年均耗资20多亿美元,称为“吞金怪兽”毫不为过。  在中国,毛泽东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凭借劣势技术装备运用先进军事理论,在经济不发达条件下打赢了三大战争。胡主席则强调指出,要着眼于立足现有装备打仗,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提高指挥艺术,努力摸索和掌握对付高技术对手的有效方法。可见,军事理论以及军事技术与经济发展有内在关系。各国在推进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发展时要找到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以实现最优化与均衡发展。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4]国防经济实力是军事技术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军事技术的经济价值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发展的外部性  (一)军事技术发展的外部性  联邦德国前国防副部长施特劳斯指出:“凡是技术和工业有所突破的领域,都是同重整军备有关的——这是一个古老的,也是痛苦的——真理。”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在他著名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写道:“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2]苏联军事史教授M.M.基里扬也断言:“目前,实际上任何一个自然和技术部门都与武器的制造有联系。”[3]  现代核能技术的广泛利用也是美国“曼哈顿工程”的溢出效应。军事技术运用于战争则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负的外部性效应。1945年8月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使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基本上夷为平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日本先后在中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化学毒剂达1 600多次,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伤亡。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理论,在经济学视角中,则可以看成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理论。  (二)军事理论发展的外部性  在中国,军事理论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在世界上也是如此。把中国古老的《孙子兵法》与现代的经商之道结合起来,是几年来在西方挺时髦的研究做派。美作家潘威廉在其著书《企业兵法教程——战略分析、设计与实施》开头写下:“从西点军校的教官、美国工业界巨头、日本商业界的战略家们到全美最出色的篮球教练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看《孙子兵法》。”因为,凡事要获得成功,不论是商业、体育或者是战争,战略乃是关键之所在。美国西点军校不仅造就了麦克阿瑟、布莱德雷、史迪威、巴顿等一大批声赫世界的军事人物,还造就了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两名总统以及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外交官等政坛要人,而且造就了大批科技名流和商企巨贾,如土木工程创始人马汉·米基,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格罗夫斯,火药大王亨利·杜邦、曾任国际银行主席兼董事长的乔治·H.奥姆斯特德等。可见,军事思想发展的外部性是很大的,发展军事理论不仅是为战争作准备,而且可以推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向前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战争是充满未知、对抗激烈的领域,也是最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大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创新,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两个创新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军事理论创新是先导,军事技术创新是基础。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军事理论的创新必须敢于迎接技术的挑战,同时也要善于引导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思路,更远大的眼光,要善于引导装备建设广泛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才能避免步人后尘,达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才能有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展开。  需求需要供给提供支撑而得以满足,供给需要需求提供支撑而得以生存。在军事领域同样如此,以军事技术发展推动军事理论创新,以军事理论创新推进军事技术发展,促进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螺旋上升发展。军事建设中,避免因为军事理论的落后而被动挨打,避免军事技术的滞后而在技术、装备方面和敌人进行不对称竞争。战争要考虑国家经济的承受力和支撑力,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发展也要考虑国家的承受力和支撑力。军事理论太过超前,则变成无用甚至有害的理论;军事技术超过财力支撑,则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军事技术、军事理论以及国家经济应该优化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4.  [2]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1.  [3] M.M.基里扬.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M].中译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中译本.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5] 刘戟峰.军事技术史[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  [6] 刘戟峰,赵阳辉,等.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周来.现代国防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9] 于大清.目击西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天下论文一大抄,那些专家学者们的论文都经常爆料是抄袭而来的,我们大可模仿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写论文的话要看你写的是什么内容的,先查资料,网上的图书馆的都行,现在胸中打好腹稿,我这篇文章到底要写什么,写那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写多详细,最好列个提纲。然后就开始动笔了。写时参照你查好的资料,不行就东一块西一块的往起凑,其实军事理论论文很好写的,不用担心字数不够,只要你开始动笔到最后你定会发现自己已经HOLD不住了,我就写了5000多字,压缩版的。

9、一篇关于军事的论文参考文献都有什么呀

比较权威的有:中国人名解放军军语和军事百科全书



国防 能源 俄罗斯 军事 美国 国家 技术

上一篇:论文参考文献有两行与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编号
下一篇:论文什么时参考文献与论文参考文献中的M J N分别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