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酒文化与中国诗词参考文献与酒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酒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千年酒文化是怎样的?

酒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关于酒的起源和传说也是不胜枚举,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让酒文化具有了最初的模样:因为人们热衷于酒才会忍不住想象关于它的各种故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先秦时期是酒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高峰期,禾、麻、菽、麦等农作物的广泛种植,使酿酒的原料充足,也推动了酿酒技术的进步,酒蘖、酒曲等发酵工艺,就是在先秦时期形成的。酿酒技术的成熟催生了各种风味迥异的美酒,让人们更加喜欢饮酒,并且在天长日久的饮酒中,把酒运用到了祭祀礼仪、政治制度和乡间民俗当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酒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酒文化流传千年

酒的传说与探索

  • 神话传说

酒究竟起源于何时,第一个传说就是"仪狄酿酒",因为"仪狄酿酒"的故事,还间接催生了西周时期"酒政"的诞生。传说仪狄是夏王大禹宫中的一个女官,有一天她在工作之余闲来无事,就开始制造一些奇怪的液体,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酿出了美酒,仪狄把美酒献给大禹品尝,大禹觉得此酒入口醇厚且回味无穷,是一款上好的佳酿。但是大禹酒过三巡感到了些许醉意,因此觉得饮酒过多会让清醒的人变糊涂,从而做出事后懊恼的事情,于是他疏远了仪狄,也不怎么喝酒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神话传说,却一直被后世拿来举例,用大禹的英明和桀纣的荒唐作对比,突出饮酒过度的危害,让后世君主不至于因为饮酒而误国误民。周公实行的"酒政"也是从"仪狄酿酒"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从而颁布了禁止饮酒过度的《酒诰》,提倡适度饮酒,严禁过度饮酒。可见这个关于酒的神话传说实在是有着不小的能量,让后人始终铭记。

第二个传说就是我们熟知的"杜康酿酒"。杜康把没吃完的饭放在空桑竹当中,过了几天打开一看,居然流出了一股清澈的液体,还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品尝起来味道十分鲜美,于是从中得到启发,经过不断地试验制成了酒。

在杜康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历史记载,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就是杜康酿造了酒,后来又诞生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佳句,直接把杜康作为酒的代名词,可见杜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杜康酿酒

  • 科学探索

尽管有着很多关于酒的传说,崇尚科学的中国人还是没有放弃对酒的真正起源的探索,人们最初根据史书的记载:夏朝人喜欢喝酒,经常通宵达旦。因此得出酒最早产生于夏朝的结论,但是很快就被一场考古发掘所推翻。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大汶口遗址中,发现了酿造酒所需要的谷物原料以及盛酒所用的酒器,这充分证明了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酿酒和饮酒了。也许在某一个篝火通明的夜晚,他们都举着酒杯,和众人一起载歌载舞,然后喝得酩酊大醉。

大汶口文化陶制酒器

通过美好的神话传说和真实的考古探索,人们终于揭开了酒的起源问题,但是那时候的酒还只是一种单纯的饮品,不具有酒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酒和酒文化同步发现的时期,是在先秦时期。那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酿酒的原料和技术都在与时俱进,催生了酒文化的诞生。

先秦时期的农业发展与酿酒工艺

  • 丰富的酿酒原料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各种文明孕育的大时代,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农业文明。中国最初的农作物只有小米和水稻,从夏商到周代,经过无数农民上百年的努力,终于种植出了黍、稷、麦、菽、麻,俗称"五谷"的农作物,这也是今天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粮食。虽然这些农作物和后世比起来还不算种类丰富,但是用来酿酒绝对是足够了,周代的家家户户都会用粮食酿酒,每年酿酒所需要的粮食都不可计数,好在那时的农业相当发达,为人们酿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农作物。

传统五谷

  • 独特的酿酒技术

人们在长时间的酿酒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酿酒方法,古人称之为"曲"和"蘖"。"蘖"就是长芽的谷物,这种谷物中含有一种叫糖化酵素的物质,可以让淀粉通过水解反应转化为葡萄糖,这种方法最初是用来制作麦芽糖的,后来被用于酒的生产,造出了一款叫做"醴"的甜酒,可是因为人们对"蘖"的掌握不够成熟,造出来的"醴"很难喝,于是这种酿酒技术逐渐被抛弃,后来就失传了。

与"蘖"的短暂相比,"曲"则流传了上千年,"酒曲"一直是酿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曲"的发明,是中国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曲"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具有很强的酒化能力和糖化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谷物通过化学变化直接转化为酒,现代人称之为"复式发酵法"。酒曲工艺自诞生以来,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良和加工,无论后世的酒如何变化,酒曲都是酿酒过程中永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酒曲

  • 常饮酒的种类

根据酿酒技术的成熟来划分,主要有泛齐、醴齐、醪、盎齐、缇齐五种酒,这些酒由最初的混浊到后来的清澈,见证了酿酒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酿酒工艺的不断成熟。除了这五种酒,还有用黑黍酿造的"鬯酒",是一款用纯粮酿造的酒,因为黑黍在当时非常珍贵,所以鬯酒只能供贵族饮用。

平民百姓经常饮用的是叫做"浆"的梅子酒,带有一点酒精度数,实际上就相当于酸梅味的饮料,他们还把杏核、桃核、李核等水果的核用来泡酒,制成果酒或是药酒,有强身健体的效果。

民间饮酒

先秦时期酒文化的发展

  • 酒政

酿酒技术和工艺的成熟,让更多人喜欢上了饮酒,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都以饮酒为人生第一乐事,然而这在很多有识之士的眼中,饮酒却成为了一种隐患。

周朝初建,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就总结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酗酒无度,周公也从"大禹疏远仪狄和酒"的神话传说中得到警示,意识到了过多饮酒的危害。为了不让周朝重蹈覆辙,周公颁布了《酒诰》,对那些酒后狂悖之人给予严厉的惩罚,并且强制他们戒酒,即使是天潢贵胄也不能违反法律。但是这种饮酒令并不是绝对的,周公也规定了人们在祭祀祖先、婚丧嫁娶,以及各种重大节日中都可以饮酒。这种规定出台之后,果然人人都有序饮酒,社会呈现出了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政通人和

  • 重要场合的饮酒礼仪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饮酒礼仪当然也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乡饮酒礼,体现的就是一种礼仪尊卑和等级秩序。在进行乡饮酒礼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以表示长幼有序,在乡饮酒礼结束时也要长辈先退席,然后晚辈再依次退席,与长辈作揖表示告别。

乡饮酒礼不仅有表达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意思,还有增添乡邻之间感情,和睦乡里的作用,乡饮酒礼中的一杯酒,代表的也是数千年来中国的乡村文化。

《诗经.氓》中有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讲的就是先秦时期的婚俗,男方去女方家送礼提亲,如果双方都同意,那么就可以举办婚礼,古人称之为"迎亲"。在婚礼中有"合卺"的习俗,就是把一个葫芦分成两半,夫妻二人各自饮尽自己葫芦中的酒,然后再把分开的葫芦合在一起,寓意夫妻今后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后来人们又称这种饮酒方式为"合欢酒"。

合欢酒

  • 娱乐活动中的酒文化

先秦时期的娱乐活动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枯燥,古人们有很多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也有很多是离不开用酒来助兴的。第一种就是行酒令,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喝酒猜拳",这种活动主要是"气氛组"来执行的,只不过西周的时候行酒令是一个人作诗,然后另一个人接上去,比较富有文艺色彩。一旦有人因为知识储备不够接不上别人的诗句,那么就要被罚酒,看似热闹的活动还要考验人的才学和智商,不得不说古人们才是最会玩的。

人生一大乐事

还有一种活动叫做"燕射",规则非常简单,每个人在酒宴高潮时轮流出席射箭,射中次数最多的人可以回到座位接着喝酒,而射箭技术不佳的人就被惩罚站着喝酒,此举并没有羞辱任何人的意思,仅仅是为酒宴增加兴趣而已。

为了增加酒宴的气氛,人们又发明了"投壶",每个人拿着投壶专用的箭往壶里扔,扔得最少的人仍然要站着喝酒。这种方法很公平,因为会射箭并不代表投壶的技术就很高超,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投进去太多,大家一起站着喝酒,气氛就更加活跃了。发展到后来,已经没有什么饮酒的惩罚了,大家在投壶的时候都会饮酒助兴,有时候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也来参加投壶游戏,让人捧腹大笑。

投壶

结语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实地的考古发掘之中,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拥有的美味饮品。先秦时代发达的农业,让酿酒技术有了栖息的土壤,由此诞生的"复式发酵法"中的微生物酿酒技术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酿酒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数千年来酒文化的一个缩影。

酒文化在酿酒技术的成熟和人们的喜爱中逐渐形成酒文化,用来弘扬尊老爱幼的乡间美德、成为展现重大节日和娱乐活动的催化剂,处处体现出古人的淳朴风俗和精神面貌。时至今日,酒文化早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饮品,更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载体。

参考文献:《礼记》《诗经》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最初古人是用谷物发酵后泡酒,后来开始用曲酿酒,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还和西方进行文化互通,正式发明蒸馏酒是在北宋到晚清的那段时期。18世纪后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酒,使酿酒业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目前白酒技术相当成熟,已经走向全世界。酒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千年酒文化其实就是用我们的粮食来制造出的,然后通过发酵,然后造成了如今的酒。中国千年酒文化肯定是香啊,我老家那边是红薯酒最出名,在农村基本家家都会酿红薯酒,都是满满的回忆

揭秘中国古代酒文化:酒的起源和变迁

2、求酒与酒文化论文~~2000至3000字,要引入三篇文献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最后是“品位”误区。“品位”不同于“品味”,前者是指某事达到的人文高度和水准,主要侧重其社会价值,如“某节目的艺术品位很高”,而后者是指“尝试滋味”,主要强调个体感受,如“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酒作为情感交流、精神表达和文化张扬的介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饮酒时,每个人的品味可以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品位却有高有低。“借酒消愁”和“借酒撒疯”不在一个档次上,“把酒抒怀”与“划拳行令”也不在一个水平上,“以酒会友”与“以酒行贿”更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生活中许多人错把“品位”当“品味”了,结果造成酒文化整体品位不高。应当指出是,企业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企业则在引导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市场化色彩。如过分宣扬酒的社会功利性,所谓送礼佳品云云,或强调高档、至尊,把一种帝王之气、等级观念强加给消费者,好像喝XO就高贵,喝二锅头就贫贱,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在当前人们对酒文化还知之不多、不深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承担起宣传酒文化,进一步提升公众酒文化品位的责任,为发展和繁荣酒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潘先生最后指出,上述误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与人们对酒文化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中国的酒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这些误区,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确酒的市场定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中国酒才有希望,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洋酒冲击和挑战。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3、研究性学习:古诗词中的酒文化

何谓中国古诗词中的酒文化?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没有显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深远的潜在影响。陶渊明饮酒诗(之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作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杜甫受酒后,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 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苏东坡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诗人的笔下,对酒多有赞誉:酒为古人情感的载体,在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李白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况且“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劝君为我倾耳听”。陶渊明的“酒中有深味”;“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元好问);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友朋会聚时诗酒相酬,一人独饮时飞觞邀月,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而怀素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觉让诗人们抒发了“共将诗酒趁年华”的才情,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朋诗侣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篇,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

4、中西方酒文化参考文献

周景勤. 文化营销——酒文化面面观[J]. 出版参考 , 2006,(3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 万晓艳 甘肃科技纵横 2009/03 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巩玉丽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5、想找一些有关李白与酒文化的外文参考文献 写论文用 必须两个以上 详细一些的 急啊 跪求

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用心作笔,写下了许多令人心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在诗坛上成为一件又一件亮丽的瑰宝。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但为国立功的理想和不满黑暗现实的秉性,又构成了他特有的“诗酒”人生。

李白嗜酒,人称“醉圣”“酒仙”史书上记载他“每醉为文章,为少差错,与醉之人相谈议事,皆不出其所见.”客居任城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张叔明、裴政、陶沔在徂徕山,日日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虚”。

杜甫《饮中八仙歌》赞之:“李白斗酒诗百篇”又有人称其诗:“《乐府》之外,……,言酒者固多。”保留下来的1500多首诗中,写到饮酒的达700多首,其他的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的酒味。其中的《独酌》、《将进酒》、《襄阳歌》等流传甚广。

扩展资料:

酒文化其他名人

1、 杜康。

《尚书 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唐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云:“杜康造酒。”杜康因为造酒,还曾被当作酒的代名词。有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曹操(“说曹操,曹操到”)的诗句为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河南陕西一带还有以“杜康”命名的酒。

2、纣王。

作为商朝的末代皇帝,他是臭名昭著的人物。他发明了利用酒进行宫廷娱乐的方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场面之壮观,可以跟罗马帝国凯撒大帝相媲美。

3、孔子。

孔子虽然贵为圣人,被称作万世师表,而实际上,他也有不少凡夫俗子的小嗜好,比如饮酒。孔子是主张饮酒的。《论语》中“酒”字一共出现过五次,其中四次出自孔子之口,可以证明他老先生平时是喜欢饮酒的。

6、有关中国酒的著作

本书借鉴多学科理论,从中西文化比较为背景,抓住中国酒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着重论述两者同生同长、融合互动、共同发展的七个主要方面及历史脉络。并剖析了两者的基础、本质及其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并指出其不足。

作品名称:中国酒与传统文化

作品分类:科技类作者:徐少华

作品语言:简体中文ISBN:7-5019-3982-9/TS.2369

版权状况:详细出版机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字数:开本:大32页数:470

图书目录:

第一章概论1

第一节关于"酒文化"的研究2

第二节中国酒文化--中国酒与传统文化

融合互动的结晶8

第三节酒德酒礼--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思想21

第四节道家逍遥自由的人生哲学与中国酒神精神29

第五节佛家戒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融合40

第六节酒政--酒与制度文化的产物49

第七节酒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57

第八节醉态文艺--酒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审美67

第九节会通精神--中国酒与传统文化不断

发展的重要条件76

第十节反思与展望82

第二章醪礼酒事映社情

--酒与礼俗90

第一节古代饮酒礼仪90

第二节古代饮酒风俗97

第三节节日酒俗103

第四节婚丧酒俗111

第三章我欲诗成醉墨翻

--酒与诗词118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酒诗120

第二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诗123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的酒诗酒词131

第四节宋金元时期的酒诗酒词143

第五节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的酒诗酒词152

第六节名酒诗赞157

第四章壶中日月面面观

--酒与小说168

第一节唐以前的酒小说169

第二节明代的酒小说175

第三节清代以来的酒小说188

第五章佳联巧对溢酒香

--酒与楹联204

第一节赞酒类206

第二节酒厂类210

第三节店馆类212

第四节节俗类216

第五节婚庆类219

第六节祝寿类222

第七节哀挽类226

第八节文学类228

第九节名胜类232

第十节遣兴类234

第十一节谐趣类237

第十二节题赠类240

第十三节讽喻类243

第十四节慎饮类246

第十五节其它类248

第六章言简意赅词醉人

--酒与成语252

第一节与酒名有关的成语252

第二节与酒器有关的成语253

第三节与酒色有关的成语254

第四节与酒香有关的成语255

第五节与酒量有关的成语255

第六节与菜肴有关的成语256

第七节与酒功有关的成语257

第八节与酒过有关的成语258

第九节与酒兴有关的成语261

第十节与酒喻有关的成语262

第七章酒酣书丹皆神助

--酒与书画266

第一节酒与书法268

第二节酒与绘画275

第八章佐酒助兴显智趣

--酒令概谈293

第一节历史悠久293

第二节大众酒令296

第三节文人酒令301

第四节酒令故事317

第五节酒令与传统文化333

第九章异族醴俗千百态

--少数民族酒俗简述337

第一节民族特色酒337

第二节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344

第三节南方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351

第四节少数民族酒俗的文化特点380

第十章中国酒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纪元386第一节工艺科技研究促进了新中国酒业的巨大发展386

第二节酒文化研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硕果391

第三节文化酒--中国酒与传统文化融合

发展的必然结晶399

第四节文化营销--促进中国酒业发展的新动力401

第五节中国酒文化的发展方向413

第十一章企业家纵论文化酒417

迎接文化酒的春天袁仁国417

统治酒类销售的是文化袁秀平425

西凤酒的文化价值探讨张中屹432

杏花村里酒如泉郭双威438

太白酒文化探源张吉焕445

参考文献453

后记458

这里有不少/book.jsp?query=%E4%B8%AD%E5%9B%BD+%E9%85%92%E7%9A%84%E5%8E%86%E5%8F%B2&sale=0

7、诗词中的酒文化

诗词中的酒文化分析如下诗与酒,如同文化中的宝黛。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酒无瑕。诗词之中蕴含的酒文化又别有一番天地。1、豪迈之酒:浊酒一杯家万里,身在边关,一杯浊酒,想起家乡与父母,但大业未成,国家未安,身负重任,不知归期。不只朝代频繁更迭的封建年代,如今的中国,又有多少远在中国边境线的将士,亦或者近在身边的服务我们归家的春运工作者,年关将至,却不知归期。他们每年的冬天,会不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细品之,思念之。2、伤春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让人流离失所;封建君主,伴君伴虎让人流放贬谪。古时候的人,“大家”不和平,“小家”也不和美。离别之闷郁结在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楼阁仍在,亭台依旧,但似乎一切已经与过去不一样了。时间证明一切,又改变一切。物是人非又怎么能让人没有微微的伤感呢?3、豁达之酒:将进酒,杯莫停,中国以农业起家,小农经济为始。田园生活的浸染让国人始终保留着一种豁达。酒,古往今来是人情绪的寄托。古人以酒入诗,赋予了酒太多的情感。豪放时饮酒,报国时饮酒,送别时饮酒,思乡时饮酒,不得志时也喝一杯酒。如今,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古人以酒入诗,我们何尝不能吟诗入酒?酒与中国古典诗词呈现的是形影不离之态。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文人墨客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鉴于此,小编邀您一起畅游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追寻其文背后的点滴事迹,细数那些如痴如醉的饮酒名篇,虽挂一漏万,但愿能勾起您的诗酒之兴,聊做一块引玉之砖。魏晋诗词中的酒文化从东汉至魏晋的二百年间,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政治党派对立,党锢之祸时常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魏晋文学分为几大流派,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正史文学,以及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诗歌。他们虽文学主张不同,风格各异,但皆有以酒为“酵母”引发的佳作,在他们的“酒”文字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了他们对时代的情感。曹操的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便是“魏晋风流”的真实写照——沉溺酒中,无为而任性。魏晋文人纵情于酒,但“文人雅客”的身份让他们对饮酒的环境、对酌对象和对饮方式等都有着独特的追求。百酒图在环境上,遵循“春饮宜郊,夏饮宜庭,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的原则。如张正见的《饮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集天地人和四素于一体,只为莫负杯中美酒。魏晋文人不仅追求饮酒环境的优雅,也强调“合适”的对饮之人。沈约送别范公时,曾邀其共饮,并赋诗作别曰:“勿言一杯酒,明日难再持。”别说这小小的一杯酒,待老兄你走后想与你共饮都难再持杯了,离别的感伤不言而喻。在饮酒方式上,追求高雅的境界,必须琴瑟和鸣,诗酒共饮。嵇康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想必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简单而理想的生活。唐诗中的酒文化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唐朝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映衬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琉璃堂人物图》唐诗中饮酒场合十分丰富。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为临行好友设饯行宴。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唐朝诗人在月明之夜设饯行酒为好友饯行再次,犒赏将士,歌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般;“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还有《将进酒》的豪迈,《登宣州谢朓楼》的慷慨等等。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渲染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发展至今,中国诗词文化也熠熠闪耀于中国文化中不息不灭。诗与酒,如同文化中的宝黛。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酒无瑕。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诗酒趁年华“。若说诗酒无奇缘,怎得文人骚客萦于笔下?走进诗与酒的世界,仙葩美酒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图源网络豪迈之酒:浊酒一杯家万里李白称酒“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意思是清酒为圣,浊酒为贤。古代的清酒浊酒,大多是糯米,黄米酿制成的酒类。度数不高,但颇有驱寒暖身之效。何况浊酒大多佳酿,也更容易触动思乡之情。冬之寒,边塞更甚。冬日的寒冷最容易触动守边将士的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身在边关,一杯浊酒,想起家乡与父母,但大业未成,国家未安,身负重任,不知归期。不只朝代频繁更迭的封建年代,如今的中国,又有多少远在中国边境线的将士,亦或者近在身边的服务我们归家的春运工作者,年关将至,却不知归期。他们每年的冬天,会不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细品之,思念之。壶和白酒杯中国的国酒是白酒。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在唐代文献《国史补》中:“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白酒在唐代,别名烧酒。烧酒比之如今,算是低度酒的一种。但比之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烧酒要更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知让辛弃疾醉倒写下豪壮之词的酒是什么酒,深夜独自吃酒竟梦回当年杀敌报国的战场。能让他写下如此的悲壮军歌,大概是烧酒吧。诗与烈酒的结合,对于战场的描写,让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跃然于词上。坚毅威猛的战士与生而性烈的酒,是与刀光剑影结合起来的主旋律。休闲之余,曾看到一篇“粉丝为韩国服役偶像军队应援”的文章。某韩国男星服役于韩国“猛虎部队”,中国粉丝为其购买军用物品送温暖,并对韩国军队寄于“崇高的敬意”。想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想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想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想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我只觉得无言。身为中国人,却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为军队应援,已经超出了一个公民的权利范围。守卫国家安全的将士,如若看到此消息,将会多么心寒?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想谁都没有那个权力去为别的国家应援。因为世界本没有绝对和平,出生在中国,才有了和平。护你无忧一生的,是中国军人。宁波武警海岛练兵挑战极限场面震撼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对酒》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动荡,满清王朝腐败不堪,女侠秋瑾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闺阁的弱女子,她义无反顾卖掉身家,抛掉身后一切前往日本留学,探索救亡途径。或许只有这酒,才配得上秋瑾的一片赤血爱国的丹心。白酒性烈,作为中国国酒,来代表中国人刚烈的性格,当之无愧。白酒性烈,用来表达万丈豪情,当之,也无愧。伤春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国人向来崇尚“和”文化。“和”是"大家"和平,"小家"和美。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让人流离失所;封建君主,伴君伴虎让人流放贬谪。古时候的人,“大家”不和平,“小家”也不和美。离别之闷郁结在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这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兜兜转转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但此次任命官位之低,路途之远,让陆游难抒愤懑之情。于是立春之日,酩酊大醉,借酒消愁,好一个“不是人间偏我老”,生生为职场的不得志平添一股岁月流逝,时光如梭的新愁。陆游尚且“举杯消愁愁更愁”,何况每一位职场摸爬滚打,努力生活的人?酒与诗的结合,更是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心情愁闷,请饮一杯酒吧,冽酒下肚,但愿能洗去些心情的愁闷。

8、急求一篇跟中国酒文化相关的论文1000以上,至少20篇参考文献

ffg方法覆盖

9、酒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八百字作文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古国。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而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历史几千年。也就是说,“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酒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天上酒醒掌酒、人间杜康精心酿酒、神农氏制酒等。    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生活的价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作用,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得酒自得诗词,有酒而诗词自成。“陶翁一生诗酒相伴,以诗酒会友,酒中抚琴,琴后赋诗,醉意蒙蒙之中留下《饮酒二十首》诗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首便是其中佳作”。[1]连陶渊明这种世之隐居者,都作文不离酒,可见酒对文人的创作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酒的作用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外,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众多的篇章佳句中都可以发现酒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酒用于祭祀、庆贺、赠别、解忧等等。通过酒的催化作用而成文,挥笔则文思成而诗词即成。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酒发挥着宗庙祭祀的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表现得极为显著。《礼记·礼运》中记载祭祀时:“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棠,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①对于酒用于祭祀也有诸多文献可考。唐代诗人王驾的题为《社日》的诗中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指在祭祀上喝醉,人人熏然由人扶着的场面。中国是礼仪之邦,酒用于祭祀活动中,也是体现中国的礼。至今的祭祀桌上,仍要用酒,而且必不可少的。酒的这种作用称为“酒祭”。酒祭神和祭祖,《战国策》中有“仪狄②造旨酒”的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这一时期的酒的祭祀作用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此时的诗词创作并不流行,并且少见,因此,通常是以记录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文章把酒用于祭祀的这一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且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考证价值等。    从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词中可以发现,酒常常是用于表庆贺的。一杯美酒,既淳且香,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琼浆玉液、玉液金波正是庆贺的上上之选。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这时酒就成了必要的助兴良品,用于表达喜悦之情,酒对中国古代文人们之间,是表达情感的联络剂,促进诗词创作的催化剂。文人们许久未见,一见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酒是战场上预祝凯旋而归的军事动员令,是胜利的凯歌,凯旋后的祝捷酒。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李白的“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等著名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酒的庆贺作用。用酒庆贺喜悦之事,更能助兴,兴起而文思自起,进而成就一篇篇的诗词。“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应招入京当官的时候,为了庆祝这一喜事,就饮酒庆贺,此时作《南陵别儿童入京》,留下千古名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首诗中,体现酒用于庆贺,而体现出的不仅是庆贺,还有助兴,诗酒相互依存。    离别是文人之间常有的现象,文人间的离别总是比较伤感、凄凉的。他们为了化解或是减弱伤楚,常是以酒赠别,把离别的浓浓感伤融于酒中,也是以此作为预祝远行之人的饯别方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赠别情融于酒中,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材料、灵感和兴致。南朝的沈约《别范安成》,表现的是老者离别不舍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离别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何以慰相思。”把酒作为日后相思的慰藉,此时的酒不但为创作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即兴、即情作诗。以酒送行从周至明清时代,一直是主要的送别方式。在此期间,也因此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离别之作在魏晋、唐、宋时期具有相当多的,而以酒入诗词,或者是以饮酒为背景而作的诗词亦是不胜枚举的。酒、诗词与赠别,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酒赠别的诗词,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的诗词也常体现就的赠别作用。    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道尽酒的解忧之功效。“酒助文兴,文助酒香,酒文为伍,似体魂相伴。”[3]从诗中可以看出酒是解忧的良药,也只有酒才能就有,酒与诗词是密切关联的。中国酒业发展到唐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这时期的酒文化体现的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的特征。借酒浇愁的千古名句更是空前的繁多,不胜枚举。最为耳熟能详的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了”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以酒解忧的习惯和依赖性。虽然不能达到解忧的目的,但却是忧愁之人的一种寄托、一种自我慰藉。在借酒解忧的时候,写成了一篇篇的诗词佳作。辛弃疾在壮志难酬,倍感失意之时,流连于酒堆,写成了《西江月·遣兴》词一首:“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竟是酒催化了诗词的创作,诗词中体现了酒的解忧功效。酒、诗词与解忧,三者密切联系,酒助诗词兴,以酒解忧,诗词中体现以酒解忧。    众多的文人墨客尚酒,而他们又是诗词的创造者,这就注定了酒与中国古代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就促进了诗词作品的产生、创作和发展。同时,诗词作品中体现了酒的各种作用,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真可谓是酒助文兴佳章多,文助酒文化的传播并体现其存在的历史及作用。    

10、急求一篇1500—2000字的“唐诗的酒文化”论文

诗酒情——唐诗中的酒文化诗,自产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之诗与酒可谓浑然天成,诗中情也尽化酒中。历数之当以魏晋、唐宋为最。诗中有诗仙、诗圣、诗丐、诗魔,酒中也不乏酒圣、酒痴,更有酒中八仙,分别是贺知章、李王进、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均为唐朝人)。杜甫在其《饮中八仙歌》中对此八人均有具体描述。古之文人离不开酒,古之诗人离不开酒,古之诗词也离不开酒。魏武帝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体现了酒对文人的影响。到了唐代,文人饮酒做诗,更是蔚然成风,可谓无酒不成诗。酒之千秋功过,在文人来说大都充当了一种情感的消遣、排解之物,他们借酒吟诗,也借酒抒情。古之送别有酒,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古之相思亦有酒:范仲淹“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古之愁也有酒: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古之悲也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古之壮怀也有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至于《自遣》中著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是表现了抛却人生得失的旷达情怀。酒,有英雄之酒,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酒,有莽汉之酒,如张飞牛饮,李逵豪灌。就连赵匡胤一代帝王,也借酒一用,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酒好,酒的佳话更好。汉之郦食自号“高阳酒徒”,为大汉建立,立下了杯酒功劳。卓文君当垆卖酒,可谓千古流传。“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更是“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并作《酒德颂》。而将诗与酒二者连为一体的,始于陶渊明,他以酒入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梁萧统)。著名的“白衣送酒”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对酒的如痴如狂。进入唐代,酒香之浓郁更是在诗人们笔下发挥到了及至。历数之,当有孟浩然、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常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倾饮三百杯”。《饮中八仙歌》这样称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世人皆知李白是诗中仙,殊不知他也是酒中仙。而杜甫也是如此,每做诗常借助酒力,自称“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对酒的痴狂钟情,到老年为甚,但常常因囊中羞涩,不得已典衣沽酒,其死说法之一,也与酒有莫大的关系。白居易是饮者之中长寿的一位,在诗酒方面,白居易几乎是陶渊明再世,著名的酒赋《酒功赞》便是他嗜酒如命的最好见证。他的《劝酒》之作,更是让饮酒之人酒兴倍增,不饮酒之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品尝酒味。至于张旭的醉中狂草更是少酒不可。酒能使人的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调动起人的记忆和平时积淀在头脑中的各种信息,催发灵感。因而古之文人骚客若杯酒不沾,清醒理智,那么令人所津津乐道的《将进酒》、《月下独酌》、《饮酒》等诗篇,概不会出现。时过境迁,古人如此,那现代人又当如何看待酒,如何看待古诗中的酒意呢? 又如何看待酒意中的情怀呢?酒对诗可以说是一种发扬,诗对酒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情感的抒发。“ 来源秋雁南回( www.backbird.com ) 原文: “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opener">www.backbird.com/dispbbs_9_70237.html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长久为人们所传诵。它不仅是中国古今诗歌的高峰,在唐诗中也体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我觉得其中最出条而吸引人的就是酒文化了。 唐代诗人多嗜酒,杜就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而酒仙李白更是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说到酒,首先就要提到新丰酒。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诗人们常常以此来代表豪纵风流的气魄。王维在《少年行》中就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而增色。再者,传说古时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始醒,于是又有了中山浆。同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喝白酒,以及西域盛产的葡萄酒,而诗人皮日休在《春夕酒醒》中还提到过一种酃禄酒,据说是湘东酃县的酃水能酿出一种美酒,此酒酒气扑鼻,香味历时不散,因此得名。还有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而成的,带有醇浓的香味和金黄色如琥珀般的光艳,难怪李白喝过后要“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喝酒、品酒,自然少不了酒器,唐诗中多把那些精致的酒器称为金樽,而事实上酒器的品种实在是种类繁多。最朴实的是葫芦,古诗文习称瓢。今人所知的比如白玉杯、白玉碗、白玉壶、琉璃锺能在品酒时衬托出酒的色泽,相传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可谓白玉杯中的精品。李白在《襄阳歌》中也提到了很多酒器,如鸬鹚勺,这是一种形如长颈水鸟鸬鹚的长柄酒勺,还提到了形状和颜色像鹦鹉嘴的螺壳制成的鹦鹉杯及金雷等等。古代还有一种叫金屈卮的名贵酒器,用它敬酒,可以表示对人的尊重。 古人饮酒还有一些与今人不同的说法。比如,他们把饯别之酒称为别筵,把劝酒称为催,把酒肆称为旗亭,还有粕醅是指重酿而未过滤过的酒。诗人在诗句中有时也以绿来代替酒字,这是因为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着一层微绿色的酒渣,远看似蚂蚁,称为绿蚁,用得多了,就变成绿了。除此之外,当酒斟满时,捧觞必蘸指甲,故古人称斟满酒为蘸甲。那些不喝浊酒的人还被叫做避贤。这些词,在现代都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我以为,唐诗所包含的酒文化正如一个巨大的宝藏,想让人永远探索下去,更不用说其他文化了。也许通过多读多看,每个人都可从中看到很多珍贵的古文化,蕴含其中。



酒文化 中国 杜康 文化 诗词 李白 时期

上一篇:如何按拼音对参考文献排序与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拼音排序
下一篇:有关信息技术的参考文献与小学信息技术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