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知道期间费用的含义啊。期间费用一般是无法直接归集到具体产品中去的,要经过事先的归集,然后再在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摊。我觉得,你可以买一本中级会计实务看看。但是里面没有详细介绍期间费用的,毕竟期间费用包含了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几大块,我不知道基础会计学中是否有其介绍。或者可以百度一下看看有没有名师写的相关的文章或论文。希望能帮助你。
参考文献 [1]池海文,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研克[D],暨南大学,2003 [2]吕亚奇,SDM公司精益生产理论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袁泉,CAF公司精益生产体系中的工住过程控制[D],重庆大学2005 [4]孙绍亭,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冶金,2003(3)
现代管理、服务科学和管理、这两本刊物你可以看看,汉斯的OA期刊现代企业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由黄诗义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2)《现代企业管理》课程选用了多本国内外优秀参考书。如: [1]《现代企业管理》季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2]《管理学》(第七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美]加里·德斯勒著,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徐二明著:《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 哈罗德孔茨· 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 [6] 龚益鸣主编:《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 [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石后芬著:《中国企业营销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案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这道题之所以是错误的,问题出在“生产费用”这几个字.后面的定义是相对于“产品成本”而言的,而不是生产费用.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项
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
1、直接支出:
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
2、制造费用:
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拓展资料:
1、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
亦称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生产成本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成本是衡量生产消耗的补偿尺度,企业必须以产品销售收入抵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支出,才能确定盈利,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生产成本的控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生产成本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用生产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只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作为当期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张建华.会计信息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2.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3.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直接材料不包括燃料和动力可以参考/view/331755.htm
参考资料:/view/331755.htm
生产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账户一般要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二级账户,按照成本项目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分别归集和核算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制造费用主要用于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间接生产费用,这些费用不能直接对象化为各成本计算对象,而需要归集后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各成本计算对象负担,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停工损失等。管理费用包括管理及后勤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理费、业务活动费、物料消耗、待摊费用及递延费用的摊销、职工教育及工会经费、劳动保险及财产保险费用、研究开发费用以及坏账损失等。
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就是将企业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为了正确进行成本核算,首先需要对生产费用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生产费用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为了进行成本核算,生产费用一般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一)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进行分类,回答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什么。消耗了多少活劳动,消耗了那些物化劳动。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称为费用要素。凡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开支的货币资金以及消耗的各项实物资产,均称为费用要素。工业加工业的生产费用一般可分为以下6项要素费用。1.外购材料: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而消耗的由外部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周转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2.外购燃料: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耗用的一切外购的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燃料。3.外购动力: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耗用的一切由外部购入的电力、蒸汽等各种动力。4.职工薪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职工工资、福利费、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5.折旧费:指企业的生产单位(车间、分厂)按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6.其他支出: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不属于以上要素费用的费用支出。如车间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保险费等。上述是对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是指对那些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的所进行的分类。没有包括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情况。(二)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生产费用的经济用途,是指生产费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的实际用途。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通常称为成本项目。也就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项目。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成本),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成本项目。1.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设备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2.直接人工:包括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薪酬、福利费、以及企业为职工计提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3.制造费用:指生产单位(车间、分厂等)为组织和管理生产发生的间接费用,和一部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费用(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制造费用包括企业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办公费、劳保费、运输费、保险费等等。以上是生产成本的三个主要的成本项目。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企业管理的要求适当增加一些成本项目,如“燃料和动力”、“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项目。(三)生产费用按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分类生产费用按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分类,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类。1.直接费用:指消耗以后能够形成产品实体或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费用,如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器设备折旧费等。2.间接费用:指消耗后与产品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车间办公费、保险费、取暖费等等。(四)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两类:1.直接计入费用:指发生后能分清是哪种产品耗用的、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如A产品耗用了甲材料500公斤,材料费4000元。2.间接计入费用:指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而且不能直接分清哪种产品耗用了多少的生产费用。间接计入费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先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配,然后将分配结果分别计入各种产品成本。
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选择的书记不同,我想就近的话,你该看看中国金融了,金融时报了 参考下: 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例如,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为产品生产成本;为了取得存货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为存货成本。一般来说,资金成本是指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即为了取得并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牺牲。 由于资金的来源不同,其成本的构成也有所不同。借入资金的成本主要是借款费用;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成本主要是分配的股利。此外,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项目投入资金的选择,不同项目可能带来不同的效益,因此,在确认资金成本时,还要考虑一笔资金投入一个项目而放弃其他项目形成的资金使用机会成本。 企业在进行资金成本的控制时需要考虑下列原则: 1.保障性原则。企业取得资金,首先要考虑资金的使用目的。企业投资项目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资金的使用量。因此,进行资金成本的控制,首先要满足企业投资项目的最低使用量,即在满足了最低资金使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资金成本。 2.效益性原则。在资金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力求使资金成本最低;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筹措的资金能够取得最大效益的情况下,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3时效性原则。企业为了追求较低的资金成本,有时会延误资金取得的时间,丧失取得经济利益的机会。为了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资金成本控制时,还要考虑资金取得的时效性,在保证资金及时取得的情况下,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4.风险性原则。低成本的资金不一定是最好的资金。企业取得资金时,还要考虑企业未来的风险。企业取得资金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来偿债的风险。短期借款的利息要低于长期借款的利息,但偿还期也要低于长期借款。在未来的偿还日,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则面临着清算的风险。(2)企业信誉的风险。企业以增发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不必支付利息。但是,如果新增资本的利润率低于原有的净资产利润率,则会导致总体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降。尽管企业降低了资金成本,但由于净资产利润率下降,可能致使企业分配现金股利水平的下降,从而使企业的信誉受损。为此,企业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的风险性,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一、借入资金成本的控制 企业借入资金按照偿还期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借入资金和长期借入资金。不论短期借入资金还是长期借入资金,其资金成本一般均包括筹资成本和借款利息两部分。筹资成本为借入资金的一次性成本,包括谈判费用、手续费等,属于借入资金的抵减项目,实际取得的资金为借入资金扣除筹资费用的余额。借款利息为资金使用过程中根据借入资金数额、约定利率以及使用时间发生的成本。然而,由于借入资金时间长短不同,资金成本的控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短期借入资金的控制 短期借入资金的偿还期一般在一年以内。短期借入资金按照是否发生使用成本分类,可以分为无偿借入资金和有偿借入资金。 无偿借入资金主要包括预收账款、应付账款、不带息应付票据、应交税金等。这些资金企业能够在一定期间内无偿占用,筹资成本一般也较低,但这些资金的取得是有一定条件的,主要受产品销售市场以及税收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预收账款在产品属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形成,在预收账款日到产品交付日期间企业可以无偿占用。其形成的存款利息属于资金的负成本。为此,企业应在不影响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卖方市场的优势,提高预收账款的比例;同时,根据货币资金的使用情况,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方式,提高资金收益,相对降低资金成本。应付账款和不带息应付票据则在产品属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形成,在购货日到支付货款日期间企业可以无偿占用。应付账款和不带息应付票据递延了企业货币资金的支付,能够相对增加企业的货币资金存量,增加存款利息,或相对减少短期借款,减少借款利息。为此,企业应在不影响存货购入的情况下,尽量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提高应付账款和不带息应付票据的比例;同时,增加货币资金收益,相对降低资金成本。应交税金属于税收政策影响下的暂时滞留资金。一般来说,税金的交纳有固定的期限,总有一部分税金滞留在企业。为此,企业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合理调配货币资金,如采用七天存款等方式,提高货币资金收益,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有偿占用的短期借入资金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和带息应付票据等。企业取得的短期借款,一般来说,期限越短则利率越低。此外,短期借款的利率受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到上浮40%。企业进行资金成本控制时,一方面应力求以最低利率取得短期借款;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短期借款偿还期的风险性和资金的保障性。企业与银行商谈短期借款利率时,确定的目标利率越低,则谈判成本越高,谈判时间越长。在能够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金需求前的时间,以求最低的利率。但是,应考虑谈判成本的发生与降低利率可能性的关系。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以后,确认银行无法再降低利率时,则不必要再耗费无谓的谈判成本。在力求最低短期借款利率的前提下,企业控制短期借款成本,主要控制短期借款的偿还期,避免到期时的偿债风险。此外,企业还要考虑资金需求的时间性。有时,企业为了及时取得资金,可能会接受较高利率的短期借款。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资金后新增收益大于其取得成本,就可以相对降低总体资金成本。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大多低于短期借款的利息,但要支付手续费。由于企业取得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的程序基本相同,为此,企业应综合考虑并比较短期借款和带息应付票据的资金成本,采用较低资金成本的方式。 (二)长期借入资金的控制 企业取得长期借入资金,主要用于长期投资项目。企业长期投资项目既包括对外投资,也包括对内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借入资金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发行长期企业债券以及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企业进行长期借入资金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根据资金需求的目的,考虑不同方式借入资金的选择。 采用长期借款方式取得资金,效率最高,但资金成本也可能较高。采用发行企业债券方式取得资金,可以通过发行不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债券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可能减低资金成本,尤其是可转换债券,其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借款利率和不可转换债券。但是,发行债券本身受到我国金融政策的限制,有多种企业不可控因素。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其内含利率受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大,资金成本的控制区间也较大。为此,进行长期借入资金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将不同的资金方式进行比较,力求取得最低成本的长期借入资金。 二、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的控制 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主要包括前期筹资成本和分配的现金股利。 前期筹资成本主要应根据筹资量控制筹资成本总额,可以采用招投标方式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降低单位资金筹资成本。所有者实际投入资金为投入的资金总量扣除筹资成本后的余额。 分配现金股利涉及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如果现金股利的分配额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信誉,但会形成较高的资金成本,很可能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果现金股利的分配额较低,尽管能够降低资金成本,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度。为此,企业在控制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时,应考虑投入资金的回报率,即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分配现金股利,尽管提高了资金成本,但在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净利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企业净资产,提高净资产利润率,使投资人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综合资金成本的控制 企业借入长期资金与接受新增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采用何种方式融资,主要应考虑风险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即以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借入长期资金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就可以提高净资产利润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首选借入长期资金;反之,如果借入长期资金有可能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则需要考虑新增资本,降低资金成本,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总之,企业降低资金成本,应进行综合考虑。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一方面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收益水平。华北地区:北京大学 /GetThread.do?id=315703771
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选择的书记不同,我想就近的话,你该看看中国金融了,金融时报了 参考下: 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例如,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为产品生产成本;为了取得存货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为存货成本。一般来说,资金成本是指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即为了取得并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牺牲。 由于资金的来源不同,其成本的构成也有所不同。借入资金的成本主要是借款费用;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成本主要是分配的股利。此外,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项目投入资金的选择,不同项目可能带来不同的效益,因此,在确认资金成本时,还要考虑一笔资金投入一个项目而放弃其他项目形成的资金使用机会成本。 企业在进行资金成本的控制时需要考虑下列原则: 1.保障性原则。企业取得资金,首先要考虑资金的使用目的。企业投资项目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资金的使用量。因此,进行资金成本的控制,首先要满足企业投资项目的最低使用量,即在满足了最低资金使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资金成本。 2.效益性原则。在资金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力求使资金成本最低;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筹措的资金能够取得最大效益的情况下,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3时效性原则。企业为了追求较低的资金成本,有时会延误资金取得的时间,丧失取得经济利益的机会。为了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资金成本控制时,还要考虑资金取得的时效性,在保证资金及时取得的情况下,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4.风险性原则。低成本的资金不一定是最好的资金。企业取得资金时,还要考虑企业未来的风险。企业取得资金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来偿债的风险。短期借款的利息要低于长期借款的利息,但偿还期也要低于长期借款。在未来的偿还日,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则面临着清算的风险。(2)企业信誉的风险。企业以增发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不必支付利息。但是,如果新增资本的利润率低于原有的净资产利润率,则会导致总体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降。尽管企业降低了资金成本,但由于净资产利润率下降,可能致使企业分配现金股利水平的下降,从而使企业的信誉受损。为此,企业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的风险性,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一、借入资金成本的控制 企业借入资金按照偿还期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借入资金和长期借入资金。不论短期借入资金还是长期借入资金,其资金成本一般均包括筹资成本和借款利息两部分。筹资成本为借入资金的一次性成本,包括谈判费用、手续费等,属于借入资金的抵减项目,实际取得的资金为借入资金扣除筹资费用的余额。借款利息为资金使用过程中根据借入资金数额、约定利率以及使用时间发生的成本。然而,由于借入资金时间长短不同,资金成本的控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短期借入资金的控制 短期借入资金的偿还期一般在一年以内。短期借入资金按照是否发生使用成本分类,可以分为无偿借入资金和有偿借入资金。 无偿借入资金主要包括预收账款、应付账款、不带息应付票据、应交税金等。这些资金企业能够在一定期间内无偿占用,筹资成本一般也较低,但这些资金的取得是有一定条件的,主要受产品销售市场以及税收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预收账款在产品属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形成,在预收账款日到产品交付日期间企业可以无偿占用。其形成的存款利息属于资金的负成本。为此,企业应在不影响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卖方市场的优势,提高预收账款的比例;同时,根据货币资金的使用情况,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方式,提高资金收益,相对降低资金成本。应付账款和不带息应付票据则在产品属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形成,在购货日到支付货款日期间企业可以无偿占用。应付账款和不带息应付票据递延了企业货币资金的支付,能够相对增加企业的货币资金存量,增加存款利息,或相对减少短期借款,减少借款利息。为此,企业应在不影响存货购入的情况下,尽量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提高应付账款和不带息应付票据的比例;同时,增加货币资金收益,相对降低资金成本。应交税金属于税收政策影响下的暂时滞留资金。一般来说,税金的交纳有固定的期限,总有一部分税金滞留在企业。为此,企业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合理调配货币资金,如采用七天存款等方式,提高货币资金收益,相对降低资金成本。 有偿占用的短期借入资金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和带息应付票据等。企业取得的短期借款,一般来说,期限越短则利率越低。此外,短期借款的利率受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到上浮40%。企业进行资金成本控制时,一方面应力求以最低利率取得短期借款;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短期借款偿还期的风险性和资金的保障性。企业与银行商谈短期借款利率时,确定的目标利率越低,则谈判成本越高,谈判时间越长。在能够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金需求前的时间,以求最低的利率。但是,应考虑谈判成本的发生与降低利率可能性的关系。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以后,确认银行无法再降低利率时,则不必要再耗费无谓的谈判成本。在力求最低短期借款利率的前提下,企业控制短期借款成本,主要控制短期借款的偿还期,避免到期时的偿债风险。此外,企业还要考虑资金需求的时间性。有时,企业为了及时取得资金,可能会接受较高利率的短期借款。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资金后新增收益大于其取得成本,就可以相对降低总体资金成本。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大多低于短期借款的利息,但要支付手续费。由于企业取得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的程序基本相同,为此,企业应综合考虑并比较短期借款和带息应付票据的资金成本,采用较低资金成本的方式。 (二)长期借入资金的控制 企业取得长期借入资金,主要用于长期投资项目。企业长期投资项目既包括对外投资,也包括对内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借入资金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发行长期企业债券以及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企业进行长期借入资金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根据资金需求的目的,考虑不同方式借入资金的选择。 采用长期借款方式取得资金,效率最高,但资金成本也可能较高。采用发行企业债券方式取得资金,可以通过发行不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债券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可能减低资金成本,尤其是可转换债券,其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借款利率和不可转换债券。但是,发行债券本身受到我国金融政策的限制,有多种企业不可控因素。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其内含利率受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大,资金成本的控制区间也较大。为此,进行长期借入资金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将不同的资金方式进行比较,力求取得最低成本的长期借入资金。 二、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的控制 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主要包括前期筹资成本和分配的现金股利。 前期筹资成本主要应根据筹资量控制筹资成本总额,可以采用招投标方式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降低单位资金筹资成本。所有者实际投入资金为投入的资金总量扣除筹资成本后的余额。 分配现金股利涉及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如果现金股利的分配额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信誉,但会形成较高的资金成本,很可能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果现金股利的分配额较低,尽管能够降低资金成本,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度。为此,企业在控制所有者投入资金成本时,应考虑投入资金的回报率,即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分配现金股利,尽管提高了资金成本,但在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净利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企业净资产,提高净资产利润率,使投资人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综合资金成本的控制 企业借入长期资金与接受新增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采用何种方式融资,主要应考虑风险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即以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借入长期资金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就可以提高净资产利润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首选借入长期资金;反之,如果借入长期资金有可能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则需要考虑新增资本,降低资金成本,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总之,企业降低资金成本,应进行综合考虑。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一方面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收益水平。华北地区:北京大学 /GetThread.do?id=315703771
资金 成本 企业 费用 产品 利率 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