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饮食,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蔬菜、鱼与肉为副食的日本式餐点,而且西欧中国餐点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餐食。日本是一个优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卫生设施也很完善,所以自来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饮用。现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
女孩子们在学习自古以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时,也跳迪斯科。观览市区、古老寺院和高层建筑相邻而建的情景并不稀奇。故而现代的日本文化是结合了古老的、新兴的、西洋的和东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爱食用生鱼,因而盖着生鱼片的寿司是日本国内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过多调料,以清淡为主。对菜肴的色面尤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样非常精致的盛器来装食物,对食物的形状、排列、颜色搭配也都有很细腻的考虑。看着那一道道精细得有如风景画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游客往往不忍破坏那份美丽。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日本的酒类
啤 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 士 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烧 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
标准的日本菜:
Sukiyaki:祸置于餐桌上,在祸汤内不断放入牛肉片,蔬菜,豆腐等等,且煮且食。天妇罗(Tempura):在麦粉中加入鸡蛋和冷水,拌成麦粉浆,然后把虾,鱼,蔬菜等等,放入锅内油煎。
寿司(Sushi):在有醋昧的饭团上,加以各种生鱼片。
生鱼片(Sashimi):生的鱼片,用酱油佐食。
怀石菜(Kaiseki):被认为是日本烹调技术的精华。利用蔬菜,鱼介,海草等精制而成,味道异常鲜美。
串烧(Yakitori):一串串的鸡肉或肝脏,巨火烘熟。
炸猪排(Tonkatsu):猪肉片在面包屑里一滚,然后用油煎 !
扩展资料:
日本把菜肴叫做料理,因此日本菜日语称为日本料理,中国菜称为中国料理或中华料理,西餐统称为西洋料理。另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的称谓和食,西洋菜称为洋食,日语中几乎不说中食,但是饮食文化在日本呈和,中,洋三足鼎立之势。
关于日本料理我想大家可以在中文或日文的网站上搜索到很多。对蔗民百姓来说中国人是这样的,注重形式的日本人来看也不例外。首先,我个人虽然来日本已经10多年了,说实话我对日本料理持批判和不屑的态度大概占了2/3的年头,如果我一个人吃饭,不是应酬,我选择日本料理得概率几乎接近零。
日本料理生食很多,从生理上讲我对那种软绵绵,滑腻腻的东西通过我的喉咙至今无法容忍,虽然在日本,因为很多场合不得不应酬,但是大多是让这些生东西穿喉而过,从不多细细品味,因为我怕自己条件反射的打恶心反而在客户面前显得失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的饮食
由于日本是海岛型国家,日本人相当喜好海产品,──包含鱼、贝类、章鱼、虾蟹类,和海草。日本的主菜是鱼,日本人烹煮鱼类的方法多为低温煮熟、清蒸等,并且选用的鱼类都是健康的海鱼。“生鱼片”、“寿司”在日本很受欢迎。
在饮食习惯上,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日本人爱饮酒,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是日本清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设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扩展资料
日本的“和食”已经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本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而且材料和调理法重视季节感。传统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饭,然后再配上其他菜肴——鱼、肉、蔬菜、酱菜,以及汤。
日本政府提出和食申遗的理念是,“和食”体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是与饮食相关的“社会习俗”。
具体内容是:日本料理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原味,注重多样性;追求营养均衡,是健康的饮食方式;体现了自然之美以及节气的变化;并且与传统节日活动紧密相关;作为饮食文化体现了日本特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传统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一)日本饮食文化之“精,少,淡”。
所谓“精”。
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
2.日本料理的 “少”。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
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
3.“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 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
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二)日本文化之“生”和“鲜”。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扩展资料
日本料理主要分为三类:本膳料理、怀石料理和会席料理。
本膳料理
以传统的文化、习惯为基础的料理体系。源自室町时代,是日本理法制度下的产物。正式的「本膳料理」已不多见,大约只出现在少数的正式场合,如婚丧喜庆、成年仪式及祭典宴会上,菜色由五菜二汤到七菜三汤不等。
怀石料理
在茶道会之前给客人准备的精美菜肴。在中世日本(指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茶道形成了,有此而产生了怀石料理,这是以十分严格的规则为基础而形成的。
日本菜系中,最早最正统的烹调系统是“怀石料理”,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日本古老的传说,“怀石”一词是由禅僧的“温石”而来。
那时候,修行中的禅僧必须遵行的戒律是只食用早餐和午餐,下午不必吃饭。可是年轻的僧侣耐不住饥饿和寒冷,将加热的石头包于碎布中称为“温石”,揣到怀里,顶在胃部以耐饥寒。
后来逐步发展为少吃一点东西,起到“温石”御饥寒的作用,详情大家可以浏览日本料理专门网进行查阅。
会席料理
随着日本普通市民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料理店,形成了会席料理。可能是由本膳料理和怀石料理为基础,简化而成的。其中也包括各种乡土料理。会席料理通常在专门做日本菜的饭馆里可以品尝到。
桌袱料理
桌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桌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的饭菜都放在一张桌子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料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日本料理的调味以甜、咸为主,讲究菜肴的色泽鲜艳、清淡而少油腻,保持原料固有的味道及特性。
日本料理在口味上比较注重因时而调、因时而变,选料和口味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春夏多以海鲜及时令蔬菜为主,再配以时令花叶作为点缀;秋季则利用银杏、松枝等作为装饰,看上去色泽柔和、舒畅,给人以艺术享受。日本人吃鱼,讲究春季吃鲷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鲭花鱼,仲秋吃刀鱼,冬天吃鲫鱼和河豚。
扩展资料:
日本料理讲究菜肴与盛器的配合,不拘一格,形色之美闻名世界。菜肴造型、拼摆多以山、川、船、岛等为图案,以三、五、七单数摆列,品种多、数量少、自然和谐。餐器具以瓷质和木质居多,型制多变,常见的如:方形、圆形、船形、五角形、兽形、仿古形等等。餐器具的整体格调以高雅、大方、古朴为特色,实用而不失美观。
参考资料:日本料理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一、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二、 茶道以"茶道"为例,大体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展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quot;小东洋"。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说它无形是说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那种只有当事人咱当时的环境下才能感觉到的艺术美的瞬间再也不会重现。说它又是永久性的,是说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钢琴演奏家在演奏钢琴时是舞台上的艺术家,下台以后可以过平常人同样的生活。而茶人则不同,茶事完了之后的日常生活也需谨慎自制,早起修行,慎于酒色,茶人的日常生活是茶事的继续。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人,之后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洽。为了办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据说有的茶人在清扫完毕之后将抹布(当然是雪白的)打开平托在胸前,然后在茶室里渡来渡去,为带走茶室里的浮尘。从日本茶人准备茶事的态度,我们便可探知大和民族的待客之道。他们体贴地在事前为客人收拾好一切,尽最大的努力使客人感到舒适。因为日本人天生内敛的性格,使他们看起有礼而生疏,当从他们所作的一切,就不难发现他们待客的热情。同时,从茶人们细致入微的事前准备,我们也能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是怎样的认真、谨慎。茶是开始之后,客人们要膝行进入茶室,在壁前跪坐,将小扇子放在膝前,向挂轴行礼,表示对挂轴者的信仰,在拜读之后,再拜看茶字句、欣赏裱褙配色、绢快的花纹等,最后再行一礼,之后拜看茶室里其余的装饰。主人进茶室后,主客免不了一番寒暄客套,虽曰是主客间彼此尊重,但仍不觉让人联想到大和民族礼节的繁褥,同时也觉得过分虚伪的做作。稍事停顿之后,主人为客人端来食案,用餐。其间,用餐动作要求一致,并因先欣赏碗中的艺术造型、艺术色彩,享受食物发出的香气。用完点心之后,又是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值得一提的是,茶道的一般程序都是从左的,足见的日本人对历史的重视,否则,在日本这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里,就不会存在京都、奈良这样于千年前无大差异的左都存在了。而日本人的审美观,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与一般点心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最大的茶点心不过鸡蛋那么大。江户果子司铃木越后的后裔,第十七代铃木宗康提出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第一是视觉。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人们从点心的外形上可以感觉到季节的变换。第二是触觉。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第三是味觉。茶点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张加过多的配料,主要原材料为江米粉、米粉、小豆、砂糖、山芋等。要选用新鲜的材料,使客人感觉到每一种材料的香味。第四是嗅觉。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皮之类做外皮。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第五是听觉。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初雁"(一例)。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奇妙的回味。而茶食以"和敬清寂"为宗旨,不提倡用于时节不合的山珍海味,反对用昂贵稀有的材料。茶食尊崇自然、强调季节性和包荣性。即宜采用时令蔬菜,同时既要有山货也要有海味,还要有原野的东西,荤素的搭配也要十分的小心。茶食的色彩比较素雅,反对浓重的修饰,崇尚简素之情,茶食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用调料,以尊重材料本身的味道,而日本人多喜生食也是处于这个原因。茶道用花要求用时令花木,且必须尊崇花木的本来面目,反对过分摆弄。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的饮食文化名胜之一,然而说到日本的饮食,人们的脑海中便立刻跳出"寿司"二字。是的,寿司在日本的地位就如米饭在中国一样举足轻重。那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上的又一瑰宝-寿司。三、 寿司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而事实上寿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它说清楚。而我们现在对寿司的认识已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寿司名称的来历。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鮓,也有的写成。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 shi)"。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中文里也有"鮓"字和"鮨"字,原来也具有那样的含义。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这两个字的使用似乎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都是?quot;鮨"字。"鮓"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洒糟把鱼腌起来。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鮓"里并没有米饭。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存。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加入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媒介"。这种目的在于保存的寿司被称为"驯寿司"。然而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的米饭团上放新鲜的鱼虾之类的海鲜,蘸着酱油和绿芥茉吃的一种食品。其实在日本各地寿司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大多数都与上述寿司形状完全不一样。例如:三重县伊势地区有被称?quot;手捏寿司"的家乡饭。这种寿司是把金枪鱼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和紫菜及加醋米饭拌在一起吃。这种寿司没有什么特定的形状,也不用手把米饭攥成米饭团。而平时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攥寿司"。实际上,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寿司,有饭团 、寿司卷 、什锦饭团、油炸豆腐饭卷、茶巾鮨等。但是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攥寿司。追溯攥寿司的来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久远。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米饭攥在一起吃。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一种新的尝试。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的原型,这种说法早已成为定论。在东京及近郊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挂着"华屋与兵卫"字号的日式餐馆连锁店,其名称即来源于此。这也就是说,现在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寿司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在那之前所说的寿司时并不是指这种攥寿司,而是指"驯寿司"。)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卷起来"的寿司,这是指"海苔卷"。寿司卷通常一根用米九十克,煮成饭大约二百克,用紫菜包后食用。有时也可用薄炒蛋皮替代紫菜。用一整张紫菜包的寿司卷叫「太卷」(即粗卷),只用半张包的就叫「细卷」。寿司卷里一般夹煮过的甜寒天、蘑菇、炒蛋皮、鱼松或鸭儿芹。但是其中把煮好的干胡萝条卷起来的"干瓢卷"是从江户时代起就有的。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又有了把金枪鱼的红色鱼肉卷进去的"铁火卷"。(为什么叫"铁火卷"呢?在日本,过去称赌博和赌徒为"铁火打"。据说在十八世纪时,许多日本赌徒终日流连赌场�Tekkaba ,赌得性起,又怕捱饿,便把吞拿鱼肉放进饭中,用紫菜将之卷起来,可以大口大口地吃,又避免饭粒黏着扑克和手指,一举两得,深受赌徒欢迎,以后渐渐演变为今日的手卷。)下面是一种简单的卷寿司的制法。朋友聚会时,就可以自制寿司款待宾客。这种家庭寿司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刚刚蒸好的米饭放在笸箩内打散,放入少量的食醋、盐,充分拌开,然后乘热将适量的米饭放入似筚廉上摊开,再把筚廉紧紧地卷起来。将卷好的米饭条块切成小块,上面放上生鱼片、生虾片,也可在卷米饭条块的时候加入烤紫菜或者鸡蛋片、咸菜之类一起卷,制出的寿司黑白、黄白、红白相间十分好看。至于寿司的材料,从今天的常识来看,也没有长远的历史渊源。在攥司寿出现时,当时只有鱼肉为白色的鱼作材料。据说,使用红色的金枪鱼作寿司,始于江户幕府时代晚期的安政年间(1854年至1859年)。用金枪鱼的肥肉部分作寿司始于大正时代;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海胆酱和鲑鱼子也成了作寿司的常用材料。而现在一般寿司用的金枪鱼、鲷、鲻、赤贝、墨鱼等都是生鲜的。而星鳗则需蘸上酱,烤了以后再用。八爪鱼、虾、鲍鱼之类则大都用开水烫熟或蒸熟后再用。在用生鲜鱼蚧类做寿司时,通常要在鱼蚧类和饭之间放上芥末。这里谈谈绿芥末。寿司原来是一种倾向于甜味的食品,所以绿芥末与寿司饭团一起食用的历史也很浅。原来的想法是利用芥末的辛辣来保持寿司材料的新鲜程度。渌��缱喜恕⒂闼伞⒊吹暗纫渤S糜谑偎尽?br>现在,寿司成了高级饭菜的代名词,可是,最初寿司是小摊上的一种"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快餐"。甚至到了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仍没有隔开,寿司师傅就在站在柜台里当着客人的面用手攥寿司。有的寿司店在柜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样子的装饰物,保留着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风。想吃寿司,不一定非要去寿司店。可以让店里的人把订的寿司送到家中享用。这时,可以看到盛寿司的器具或寿司饭盒里有绿叶作装饰。过去我也只把它当做一种装饰而已。可是通过这次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寿司店为让送货人便于了解寿司应该送往何处而放的标致。在江户时代识字的人还不多,用文字写明送往何处是一件困难的事。而用绿叶剪成对方家纹的样子便可以一目了然。而在坐电车旅行时,其乐趣之一就是尝一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有种各样的寿司便当。我们找到了几种具代表性的和罕见的寿司。"粥鮨"(山形县):这是该县酒田地方的家乡风味,以干青鱼子和咸大马哈鱼子为中心加上山菜,然后再加上大量的米饭和酒进行发酵。最后成粥状,所以不能用拿着吃,只能用羹匙来吃,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寿司。"下鮨"(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就现在来看,是一种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盐和米饭放在一起进行自然发酵,可以说这就是鮨的原型。这一点与上面谈到滋贺县的"鲋鮨"有共同之处。在米饭上撒盐,用手捏到发粘为止,然后和用盐腌过的鱼放在一起,用柿叶等包起来,上面压上很重的石块,发酵半个月左右。"酒鮨"(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饭上加上酒,然后把鱼贝类、笋、胡萝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饭上叠成五层,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块压住。除了比较高级的寿司以外,普通日本人家庭外出郊游或者上班带饭时,也自制饭团子,饭团子是将白米饭捏成三角形,有的外面包一层烤紫菜,因这种饭团子吃时不用加热,所以是比较普及的食品。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过去日本极为缺少食物,想获得新鲜的动物蛋白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国过去没有做寿司的必要,在日本寿司则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这一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从日本人的餐饮习惯足以体现日本文化的精髓,那就是:传统与现在充分结合,崇尚自然并且兼并东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日本饮食文化琐谈摘要日本的餐饮业比较发达,除日本自有的传统料理外,中国料理、韩国料理、法国料理、意大利料理等在日本也很多见。这种饮食文化体现了日水民族的双重性格,既喜欢追求新事物并加以吸收,又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关键词料理;寿司;天然感;健康日本的饮食文化,很能体现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善于追求新事物、新观念、喜好模仿,并能巧妙地将他人的东西有机地调合、吸收,变为己有、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顽固地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选择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冲突的、并可以完善自己的东西,日本饮食文化中对外国料理的态度就显露了这一点。,一、外国料理在日本在日本各自家庭里最为普及的外国料理是:煎荷包蛋、汉堡牛肉饼、咖哩饭、意大利细挂面等。喜欢牛排的人也很多,但由于牛肉价格昂贵,不能说是日常料理。(由于日本养牛需要特别的精饲料,所以烤肉味道鲜美,但价格特别昂贵。)在日本较普及的外国料理有以下几种:中国料理、韩国料理、法国料理、意大利料理、印度料理、巴西料理。由此可见,不用出国远游,在日本就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国的正宗风味。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集中了世界各国的风味餐厅。·多种美食杂志上也满载着意大利、法国、中国、非州、阿拉伯、俄罗斯、南美洲等世界各地风味餐厅的信息。最早进入日本,并且赢得了日本人的喜爱的是中餐,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尤其是中日恢复邦交之后,中餐的影响愈来愈大。因公出差或旅游去中国体验过正宗中餐风味的人,又推动了日本的中式餐厅日益向正宗口味看齐。现在,单纯用“中式餐厅”一句话己经很难概括日本饮食行业的这一巨大体系。因为它下面又可分为跟北京餐厅协作经营的正宗北京烤鸭店,聘请香港一流厨师掌勺的鸿式餐厅,专营饮茶、点心的茶楼,台湾小吃店、客家餐厅、药膳餐厅等多种分支。当今,咖哩饭、意大利式细面条、神面、麻婆豆腐等东西方食品按照日本人的口味进行了改造,并且,制成了种种方便食品,成为家常菜谱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二、日本料理日本料理是在日本列岛诞生发展起来的有其日本独特风味的菜肴。现在,日本料理正在世界不少地方走红。四喜饭(寿司)、天妇罗、鸡素烧、烧鸡肉串,成了代表性的日本料理的品种,甚至,日语的发音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英语的菜单上。日本菜的一大特点就是保持新鲜鱼介类原味,含热量低,营养平衡,并且餐具与摆盘都十分讲究。具有日本的饭菜是用眼睛欣赏的饭菜特点。向时,日本饭菜引起了经济发达国家那些苦于过分肥胖和被血液循环器官疾病纠缠的“美食家们”的关注,许多日本人也因此而陶醉。日本除了米饭、汁、香食之外,还有垫席菜、生鱼片、烧烤食品、油炸食品、炖菜、拌凉菜、醋拌凉菜(鱼肉、蔬菜相拌)等。这些料理在保持材料原味的基础上,用酱油、洒、醋、沙糖等进行调味。但调味不能太浓。外国人所喜欢的日本料理有寿司、油炸大虾、鸡素烧等。在以米为原料的日本烹调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寿司”了。“寿司”一词的词源是寿(在日语中与醋为同一读音),也就是说“寿司”原是一种把鱼和贝类加盐发酵后带酸味的保存食品。后来为促进发酵又加入米饭,有些地方习惯把鱼和米饭一起腌渍并发酵后做成寿司,如滋贺县的“鱼即鱼寿司”等。由原来的保存食品发展到今天一般吃的那种不发酵的寿司是在江户、大坂等城市形成的。17世纪左右,在米饭中拌上醋、盐、砂糖做成寿司,例如,放上鱼介类捏成的“握寿司”,用紫菜卷成的“卷寿司”,还有用鱼介类、鸡蛋、蔬菜点缀的“散寿司”等等。其中的“散寿司”即美观又有营养。今天,无论什么季节,人们经常在家中制作“散寿司”。特别是在每年3月3日的“女孩节”、“散寿司”是不可缺少的佳肴。在这一天,人们摆上偶人娃娃,并备上用米或曲霉做的甜洒,家人一起吃“散寿司”,文蛤汤及贝肉和葱拌成的凉菜等。油炸大虾,是把鱼介类,蔬菜类裹在稀释的面糊里用油炸的食品。鸡素烧虽说不是日本传统料理,但在19世纪后半期已得到了普及。把牛肉切成薄片与蔬菜等一起烹调,主要用酱油和砂糖调味。日本人喜庆之事时吃的料理有红饭和用鳃烤的带头尾的烤鱼。红饭即是在糯米里加入小豆蒸出的米饭。小豆的颜色贴在米上就成为红饭了。红色象征着火和太阳,是由历史缘起的美好吉祥颜色。鳃的日语发音与可喜可贺相同,颜色也是被看成红色缘起的美好良色的鱼。在庆祝的宴席上,从头到尾都是完整的形状。这意味着以完整的形象祝福着人类。当今的日本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正在逐渐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例如:做为消遣之一的手工制作爱好,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基础。“男子汉不下厨房”的观念开始淡薄,男人们羞于独自一人去市场买菜的状况渐渐消失了。七十年代后期“男子汉的烹调手艺开始走向高潮”。三、酒与饮料日本酒是由米制作而成的酿造酒。全国各地都能生产,有好水好米的地方称为名酒产地。其中兵库县的滩、京都的伏见、广岛的西条等地是闻名的日本酒产地。日本的啤酒几乎都是国产的,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喝威士忌和葡萄酒的人也相当多。这些酒除了国产之外,多数从外国引进。还有白兰地、茅台酒、伏特加等也是由外国引进的。日本酒的生产量据1985年统计为每年698万公升,消费量是724万公升。其中啤酒为65%,日本酒为18%,白酒为8%。在饮酒方面,日本人习惯适可而止,酒杯干了,只要说一声“已经可以了”。主客双方就不在饮了。日本人不讲究请客。他们盛行的是“打平”。就是喝完之后共同分摊酒钱。这是日本人喝酒的常见方式。在饮料方面最大众化的是绿茶。茶质在原料的使用上大致可分为玉露(上等茶)、煎茶、番茶。玉露用不太热的水沏。煎茶、番茶要使用高温水。还有把玉露级的优质茶磨成粉状注入水不过滤直接喝的抹茶。咖啡也受到日本人的广泛喜好。爱喝咖啡的人,喜欢买咖啡豆在自家调整着喝,也有常在咖啡店喝的。出现方便咖啡后家庭喝咖啡的习惯得以增多。红茶也广泛地得到了普及,各种名牌受到青睐。苏丹可乐果在80年代前半叶也得到了普及。最近除了罐装咖啡之外,各种体育保健饮料、果汁、乌龙茶等都以成为品类繁多的罐装饮料。现在日本每年大约销售150亿听罐装饮料。其中大约80%为自动售物机销售的。四、饮食与健康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自1984年就一直高居世界首位。男性平均寿命达到了76.57岁,女性高达82.98岁。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己经占人口的14%,完全进入了高龄的社会。这一现象标明饮食质量是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的。饮食质量的提高改变了日本人的体格和体形。以年满20岁的成年人平均身高和体重为基准来观察,1949年男性身高为163.5厘米,体重55公斤。女性身高巧3.6厘米,体重51.1公斤。而1993年的统计结果是男性身高达到了171.4厘米,体重64.3公斤。女性身高为158.4厘米,体重51.4公斤。44年的时间里男性身高增加了7.9厘米,女性增加了4.8厘米。在体形上,男性的身高和腿长的比例1983年为47.3%。虽说变化微乎其微。但也证明了日本人开始摆脱“身长腿短”的传统形象了。女性的身高也有所增加,但体重几乎没有变化,不管是年轻的男性还是女性都日益变得细瘦苗条,接近欧美人的体形了。这是由于战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发生了从数量到质量上的转变。卫生和营养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肉类、鱼类的摄取量比过去大大增加。所有蛋白质中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三十年代是12.8%,1984上升到493%。这就出现了身体内部摄取了过多的蛋白质和糖分。同时又出现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再加上摄取过多的高热量食品、运动不足、单独进食机会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上升等种种原因。成人病也开始不断增加,中年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者相当多,而且成人病的患者的年龄也在不断地向下推移。小学里肥肥胖胖的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七十年代社会上就出现了健康热。绿色食品、天然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高涨,健康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强化了的铁质和钙质的牛奶、饼干以及含有纤维质的饮料、维生素水果糖等,在任何一家便利店的货架上都很容易找到。低热量食品深受糖尿病患者和刻意减肥的女士的欢迎。由此可见,日本人也摆脱着自我中心主义的饮食生活样式,开始立足于全球,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平心静气地考虑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为富裕生活。参考文献[1]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能力开发室·[J]日本:1998[2]松下幸之助·关于日本和日本人[M]你可以用百度搜一下 有很多的说到饮食,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蔬菜、鱼与肉为副食的日本式餐点,而且西欧中国餐点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餐食。日本是一个优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卫生设施也很完善,所以自来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饮用。现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们在学习自古以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时,也跳迪斯科。观览市区、古老寺院和高层建筑相邻而建的情景并不稀奇。故而现代的日本文化是结合了古老的、新兴的、西洋的和东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爱食用生鱼,因而盖着生鱼片的寿司是日本国内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过多调料,以清淡为主。对菜肴的色面尤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样非常精致的盛器来装食物,对食物的形状、排列、颜色搭配也都有很细腻的考虑。看着那一道道精细得有如风景画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游客往往不忍破坏那份美丽。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夜生活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总会。 日本的酒类啤 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威 士 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烧 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 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标准的日本菜: Sukiyaki:祸置于餐桌上,在祸汤内不断放入牛肉片,蔬菜,豆腐等等,且煮且食。天妇罗(Tempura):在麦粉中加入鸡蛋和冷水,拌成麦粉浆,然后把虾,鱼,蔬菜等等,放入锅内油煎。 寿司(Sushi):在有醋昧的饭团上,加以各种生鱼片。 生鱼片(Sashimi):生的鱼片,用酱油佐食。 怀石菜(Kaiseki):被认为是日本烹调技术的精华。利用蔬菜,鱼介,海草等精制而成,味道异常鲜美。 串烧(Yakitori):一串串的鸡肉或肝脏,巨火烘熟。 炸猪排(Tonkatsu):猪肉片在面包屑里一滚,然后用油煎 ! 日本菜的拼摆 日本菜的拼摆独具一格,多喜欢摆成山、川、船形状,有高有低,层次分明。有人用插花来比喻日菜的拼摆,叫做“真、行、草”。“真”为主, “行”为附,“草”为装饰、点缀。摆出的菜要有主,有次,有点缀。一份拼摆得法的日餐菜点,犹如一件艺术佳作,色泽自然,色调柔和,情趣高雅,悦目清心,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心情舒畅,增加食欲。 日菜的刀法和切出的形状与中餐、西餐不同。日菜的加工多采用带棱角、直线条的刀法,尽量保持食品原有的形状和色泽,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原料。用不同季节的树叶、松枝或鲜花点缀,既丰富了色彩,又加强了季节感。 例如:秋季喜欢用柿子叶、小菊花、芦苇穗等,突出秋季的特点。 同时,拼摆的数量一般用单数,偶数的“二”可以用,“四”是绝对不能用的,原因是“四”与日语“死”的发音相同。一般多采用三种、五种、七种。 各种菜点要摆成三角形,如果三种小菜即采用一大二小。五种则采用二大三小,看起来是三角形。
第一章 绪论:日本饮食文化的源流与特点第二章 上古时代日本人的食生活第三章 大陆色彩浓郁的饮食样态——奈良和平安时期(8-12世纪)第四章 日本料理的早期展开——镰仓和室町时期(13-16世纪)第一节 武家文化的登场与镰仓时期的饮食第二节 室町时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三节 海外来风:精进料理和南蛮料理第五章 和食(日本料理)的完成期——江户时期(17-19世纪中叶)第六章 从传统走向近代:日本饮食文化的重大变革(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中叶)第七章 现代日本人食生活面面观第八章 日本的酒文化第九章 日本的茶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1、鱼与爱情有关 基于第一点的论述,我们也就能很容易理解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这一做法了。当然,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还因为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不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就如鱼水关系吗? 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以说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嬉戏的情诗。 2、可以借鱼来表达思念 古代传说大雁和鱼均可传递书信。据《汉书》载,匈奴扣留苏武,并谎称已死。汉使得知苏武没死的消息后,对匈奴单于说:“天子射猎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单于只好把苏武送归汉朝。另外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就是鱼雁传书的来历。 《西厢记》中有这样的一段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其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就使用了"鱼雁传书"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崔莺莺希望张生勤来书信,珍惜爱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3、鱼表现了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对自由的追求 在《庄子·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且经典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修”字以“黑”代“彡”音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国民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世界上日 本人以聪明长寿著称,除了悠久的文化因素外,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合理的膳食结构对 日本整个民族的高素质有重要影响。在日本人的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中鱼类所占的比 例最大,是世界上国民吃鱼最多的国家之一。有专家认为日本人长寿的一个秘决就是—— 多吃鱼。 吃鱼有利于智力增长,有利于长寿,这跟鱼独特的营养价值相关。 首先,鱼类是动物肉类中最容易消化吸收的一种。鱼肉中的蛋白质83—90%可为人体吸 收,禽肉制品仅为75%;鱼肉在烹饪过程中损失20%的水分,而家禽肉要损失40%;鱼肉在胃 中仅需2—3小时即可消化,牛肉则需5小时。 鱼类中所含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DHA)是智慧的催化剂、聪明的原动力。DHA等 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更是一种极其关键的健脑物质。大服中有60%是 脂肪,而大脑脂肪中25%就是DHA。DHA对婴儿的智力、视力发育直到了关键性作用。1991年 一群科学家在日本奄美岛考察时发现一个仅有200多户的渔村中竟然出现了许多位博士及教 授,原来岛民食用的鱼类中含有丰富的DHA。除了不饱和脂肪酸,鱼肉中还含有人体所需的 多种氨基酸;含有钾、钠、钙、镁、磷、铜、铁等丰富的无机盐,特别是碘,比禽类多10 —50倍,是人体摄取碘的主要来源;另外,鱼体中维生素的含量也相当高。 日本的饮食专家指出,人到中年后摄入鱼的量应为肉的两倍,摄入肉40毫克的话,应 摄入80毫克的鱼。这对于健康长寿和健脑益智十分有利。 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人鱼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不仅人们的饮食有浓烈的“海的味道”,而且与还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追问
能不能帮我列成 文献格式的
不知你要几篇, 你看看够么?[1] 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04) . [2] 徐静波.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 日本学刊, 2008, (05) . [3] 徐静波. 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J]. 日本研究, 2010, (01) . [4] 贺亚芹,隋国荣. 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 [5] 张婕. 浅谈饮食与健康[J]. 技术与市场, 2009, (07) . [6]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04) . [7]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 (12) . [8] 尹文华. 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 [9] 时志中. 浅析“鱼文化”现象[J]. 中国钓鱼, 1995, (11) . [10]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 (06) .
[1] 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04) . [2] 徐静波.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 日本学刊, 2008, (05) . [3] 徐静波. 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J]. 日本研究, 2010, (01) . [4] 贺亚芹,隋国荣. 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 [5] 张婕. 浅谈饮食与健康[J]. 技术与市场, 2009, (07) . [6]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7]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 (12) . [8] 尹文华. 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 [9] 时志中. 浅析“鱼文化”现象[J]. 中国钓鱼, 1995, (11) . [10]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 (06) .
通过你们学校局域网,在图书馆上中国知网来下载,一般可找到1994年及以后的资料,很简单的。试试吧,去年我的学生交了一篇文章,估计糅合了好几篇文献, 可惜是纸质的, 没发与你分享。自己试试吧,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怎么办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生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统美食,总括来说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阁下一生之中最难忘之事。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夜生活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总会。 日本的酒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饮酒的礼仪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 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05) . [2] 边文竞. 饮食文化影响下的餐具设计[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11) . [3] 黎力. 中西菜谱及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2,(01) . [4] 朱基富. 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5) . [5] 杨茗.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消费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4) . [6] 赵玫.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7] 李智瑛. 宋代饮食器的造型设计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4,(04) . [8] 王瑜. 长江上游饮食文化的旅游区位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04) . [9] 姚远.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10) . [10] 柴波. 秦汉饮食文化[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2,(01) . [11]刘瑞新. 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3,(04) . [12]刘凤玲. 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礼记》《本草纲目》你都那么苗条了,不需要注意了,嘎嘎!!!
一、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绝对准确的资料(摆度)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满意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日本人的饮食,像海鲜之类的,应该是地理原因形成的,日本产粮不高但却守着大海,但为什么生鱼片会变成如此经典呢?维基百科上说(参考的是一本日文书),人类原本就是茹毛饮血的,日本只是把这种习惯延续了,这是一种独立发展的饮食习惯。我觉得可能是他们的祖先们出海打渔,没什么条件或者打到了鱼太饿了,来不及煮,就把生的切切沾酱油吃了,然后觉得很鲜美,就保留下了这个传统,不要笑哦,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其实吃生的国家还是有不少,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爱斯基摩人就生吃刚猎到的海豹的肝脏,韩国人也吃生的长脚章鱼,这些都应该和艰苦或者不太艰苦的打猎打渔生活有关。另外,虽然我们一直觉得日本人是徐福或者杨贵妃的后代,日本人却认为他们是北边来得欧洲人和亚洲人的混合,我觉得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日本有些人的轮廓很深,中国人一般长不出这么深的轮廓。所以,也说不定是刺身继承了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当然这个理由是我自己猜的,可能不怎么靠谱。 除了刺身以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生食就是生鸡蛋,当然他们也吃熟的,只是出现生的频率大大高于国内,这就不知道为什么了。另外,蔬菜也有可能是生的,要看搭配了,主要是刺身的配菜,还有沙拉会出现生菜。日本的生活受西方影响比较大,西餐在日本比较普遍,所以有些可能也受西餐的影响,比如煎的半生不熟的鸡蛋或者肉,我有吃到寿司上稍微煎过一点的虾或者鱼。牛排煎生一点可以保持肉的汁和鲜嫩的口感,不知道刺身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既然日本人都认为生食是对原始生活习惯的延续,原始人应该不会为了肉汁和口感而吃生的。 其实日本料理的生食也没有特别多,可能是公关做的比较好,以至于日本料理在饮食界有些地位,所以刺身也随着出名了。话又说回来,日本传统饮食也没几样东西,米饭,腌菜,煮锅,味增,刺身,寿司,炸的东西(这个很怀疑是不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基本也就这样了,除了刺身之外,其他也都是熟的。 通过日本饮食,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不光体现在饮食方面,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特点是,注重细节。可能是材料本来就少,所以就要细细的做,食物的形状,摆盘,搭配,甚至刀在鱼身上的划痕都要讲究,看日本一个电视剧,连做味增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的选出来的,这是连一向追求美食的我们都不会注意到这么细的。在我们看来,这有时候真的是够啰嗦,但是日本之所以崛起,不光是因为一代人的辛勤工作,也应该和他们注重细节分不开,这样他们提供给了世界制作精良的各种产品(我们提供的却是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同时他们自己的企业和国家也非常有序。在日本,随处都可以观察到他们对于细节的注重。 另外一个特点,我观察可能没那么到位,我觉得是注重传统,用“注重”可能也不太恰当,但是找不到什么准确的词。就比如说刚才那本讲刺身的书,如果我来讲刺身的起源,我就会想到以前的劳动和生活,他们却说原始人就是吃生的,日本人把这种习惯继承下来了。我可能是受马克思的影响,日本人就比较喜欢给自己找个靠得住的祖先,并以此为荣。可能正因如此,有些传统可以保留,比如左边转两下,右边转两下的喝茶方式,比如,和服还是出现在一些的场合。看到那些毕业典礼时穿和服的女孩子,其实我很羡慕,想来有些惋惜清朝是满族统治的,如果是汉族的话,汉服应该会是我们传统的服装了,这仅仅是对于服装的想法,因为我比较喜欢宽袍大袖的汉服,可是,我从心底觉得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千万别见外哈。刚才说了一些题外话,我想正是日本的这个特点,让我们看到,接受了这么多西方文化的日本,一幢房子,一间是和室,一件是洋式。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我的回答是 日本料理挺好吃的 就是太清淡了
日本人的饮食观可以参照中国唐朝的文献,其实日本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比大陆稍显正统,参照儒家的自然观估计有一定的帮助。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日本 寿司 日本人 饮食文化 菜肴 中国 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