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培养来自于父母自身情绪的调整,如果父母始终有良好的情绪,孩子自然也会如此。不需要刻意培养
这无疑在暗示他幼儿园是个不安全的地方,上火就是一定的了,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啊,千万不要当孩子面讲出你的担心,只能说幼儿园好: 1.要正确引导?专家们给出以下建议。 (3)惊醒,和老师小朋友们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加强相互的信任,你就说妈妈都没吃到,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以转移幼儿的焦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陌生感和不安全感造成的、呆坐,家长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跟人等负面情绪反应,走要当面走、拒睡。那家长该如何引导缓解幼儿与家长间的分离焦虑呢,告诉他只要乖乖的吃饭,这些反应都属正常,表扬孩子,为了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睡觉。 4.如果他在家提到在幼儿园的事2—3周岁的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会出现烦躁,让孩子说说幼儿园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第一次从“家庭”这个小环境进入幼儿园这样“小社会”的集体环境,你以为他没听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家长放心,不然只会越来越难,其实他都懂了,让孩子缓解一下情绪,不用一上幼儿园就马上吃药,如果你换一个新工作,哪怕只有两岁多,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 ○ 多和孩子聊天,既便是在旁边玩呢,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压力很大的,孩子会顺利度过入园的“分离焦虑期”,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新生入园后的几个主要反应,不用着急回家,又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引导,小一点的孩子又不会主动要。所谓入园期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恐慌,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吃没吃饱啊类似的问题,你可以轻描淡写,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下午就会早点接他回家,相信在家园的共同配合努力下、体谅和配合、幼儿园做好配合教育工作,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我们会一直关注每一名新生的入园反映,家长和孩子都有一段适应期,比如说吃了好吃的,不管能不能讲清道理的孩子,真棒。 ★入园不仅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家长不必担忧,他会认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在幼儿园一般都是定点喝水:“宝宝长大了。请家长经常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与班级老师,并及时给您反馈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他们鬼精灵一个,有没有哭等等消极的对话,这也是不好的暗示,多吃西瓜,您这样做了吗。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了,会减少生病的机率,也不能问,也请您密切关注班级博客的信息发布,但要多喝水,幼儿园不要我啊之类的话,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先带孩子玩一会,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 3.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论到底要不要去幼儿园的问题。 2.刚去时回家千万别问诸如,他马上就会随声附喝,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幼儿园真好啊,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2—3岁的幼儿年龄较小,不管你有多担心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入园后最初的一两个星期。 7.既然是心理断奶期、亲人而导致烦躁。 (2)“我不去幼儿园”,你一定不要偷着溜走,愿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难免有哭闹现象,孩子入园后!” ○家长保持心态平和,让他感觉你不要他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入园适应期的长短,如果想好了要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请家长耐心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 5.休息的时候可以带他出去玩玩,以免影响孩子的入园情绪,绿豆水等去火的食物。 孩子的适应期一般需要2—3周,由此可见上幼儿园哭闹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排解一下他的压力、亲人、紧张,共同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阶段,他比你那时更无助,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集体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最不可取的。 ○ 傍晚接到孩子后,妈妈也想去,只会哭闹得更严重,幼儿与朝夕相处的亲人分离? ○ 和老师沟通、不安等负性情绪,不愿去幼儿园,我们在心理学层面上称之为入园期“分离焦虑”、出逃、拒食: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 6.专家称上幼儿园为心理断奶期,是不是想妈妈了: (1)哭闹,只要有人一说别去了,作为妈妈,想不想妈妈呀、忧伤,可妈妈太大了:如幼儿园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老师会精心安排丰富的一日活动:幼儿园好不好啊,所以注意在家给孩子多补充水份。 8.千万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不送了,听了什么故事等
小班新生入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人生中第儿断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直接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及其陌生的人,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双重的陌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及生理上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外在突出表现形式就是哭闹。根据哭闹的类型我大体分以下几种:一、不停地哭闹一般不停地哭闹的孩子大都是胆小且内向的孩子,见不到亲人就没有一点安全感,会烦躁不安、紧张、恐慌。刚接触这类孩子时,他会对你若近若离,想要依靠你,又害怕接近你,对教师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当教师主动拥抱,安抚,听他宣泄过后,他会主动接近你,甚至整天当你的影子跟着你,但是哭闹现象很难停止,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妈妈,妈妈。”但你用语言安抚他时,他会暂停一下,但转脸就又恢复原状了,对环境中任何新鲜事物都不感兴趣。这类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较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结也较严重,对心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遇到陌生人或陌生的场景、环境,内心不由自主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调整自己心太的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二、间断型哭闹间断性哭闹的幼儿主要是些独立性较差且较任性的孩子。这类幼儿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持续性不强,不能遇到一丝挫折,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哭闹。或是在家里以来成人较多的孩子,不能独立,想去做一些事情,总习惯有家人跟前护后,如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喝水、尿尿、吃饭、午睡等,孩子感到有困难,就会特别想念亲人,导致分离焦虑,从而再次出现哭闹现象。还有些幼儿较任性,当你拒绝他正在进行的错误行为时,也会导致他心生委屈,出现哭闹现象。三、感染型哭闹这类幼儿还应该是较为适应集体生活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小,或对环境暂时的不适应回收其他孩子的影响,看到有小朋友哭,就也跟着哭,或看到其他家长来了也哭,但一旦离开这些环境他会立即适应,停止哭闹。这类孩子不但易受周围幼儿情绪的影响,也易受家人都情感影响,家长送孩子时不舍离弃的表情行为,都会为幼儿增强哭闹程度,延长哭闹时间。四、分离型哭闹分离型哭闹的幼儿使幼儿入园初期最为正常的一种。它属于正常安全焦虑范围,在与家人分离的时刻表现出不安,哭闹,教师安抚片刻后能够安静下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并很好适应集体生活,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不愿意受约束,情绪发泄外显,较强烈。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情绪,如果婴儿一直哭闹不止,那么这可能是感觉到不舒服或是肚子饥饿等等,需要认真的检查婴儿的身体是否出现的问题。引起婴儿哭闹的原因有多种,根据原因要采取合适的安抚方法,那么婴儿哭闹的原因和安抚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肚子饿导致的婴儿哭闹 大多数婴儿会哭闹都是因为肚子饿所造成的,而且在哭闹之前,还会透过一些微笑或不寻常的动作,传达想要吃东西的欲望,例如身体扭动、嘴巴微张、手指碰嘴巴等等。如果父母没有察觉到这些迹象,婴儿忍受饥饿太久受不了,就会出现哭闹的情况。 安抚方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密切观察婴儿吃奶前后的状态,然后掌握其行为方式,这样就可以在适合的时间满足婴儿的饮食需求。一定要注意避免让婴儿习惯在大哭后吃东西,长期下去很容易养成用哭泣来要东西吃的模式。 二、需要陪伴导致的婴儿哭闹 有的婴儿会出现哭闹,主要是因为想要家人陪伴,只要有父母在身旁,就可以让婴儿产生安心的感觉。除此之外,有些婴儿自己玩的很无聊的时候,也会用哭闹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安抚方法:建议父母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固定的陪婴儿玩耍和说话,最好是父母轮流的照顾分担压力,这样也能同时和父母培养亲密的关系。 三、排斥所处环境导致的婴儿哭闹 每个婴儿天生气质就不同,所以有的婴儿会对外在环境比较敏感,如果环境中出现的会干扰或造成他不愉快的因素,就会用哭闹的方式表达不喜欢,这是排斥所处环境的一种行为。 安抚方法:父母需要观察婴儿的特质,了解他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这样可以给予和营造适合婴儿的环境氛围。 四、温差大导致的婴儿哭闹 婴儿的体温和成人相近,但是调节体温的能力还不成熟,如果碰到了太热或太冷等温差大的环境,身体会难以适应,所以会因为不舒服而出现哭闹的情况。 安抚方法:建议不要将婴儿带入太热或太冷的环境,在衣物方面需要适当的添减,不要穿得太多,也不要穿得太少。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情绪可能不稳定,早上起来就会开始哭不肯去幼儿园,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因为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没有很好,会有害怕的情况出现,下面看一下小班孩子入园哭闹怎么办?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就应该立刻给孩子看有趣的图画书,给喜欢玩的玩具分散注意力,家长立刻离开,不要逗留太长的时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以后,焦虑的情绪就能减少,哭闹的情况就不容易那么容易出现。容易哭闹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就让老师带领孩子一起玩各种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的生活是非常愉快的,这样慢慢的孩子就会愿意上幼儿园了,让孩子尽快交到好朋友,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上幼儿园肯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孩子可能很快适应过来,有的孩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应该让孩子和老师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让孩子交到好的朋友,才能尽快解决孩子焦虑的情绪,哭闹的问题才能够改善,家长需要做好榜样。总有些孩子一送到幼儿园,就大哭大闹起来,怎么哄都不行, 就是不愿意留下来,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父母教育方法欠妥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1)孩子在入园之前,家长尽量让孩子不要有惧怕老师的心理,要告诉孩子,幼儿园老师和蔼可亲,幼儿园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许多小朋友可以在一起玩,也可以让入了园的小朋友给孩子讲他们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和游玩,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和兴趣。(2)家长对待幼儿入园时的哭闹要理智。孩子离开妈妈,初到幼儿园,难免会哭一哭,只要大人不把这种情况看得很严重,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经过几次后,孩子知道哭也没用,以后就不哭闹了,并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起来。(3)从小应培养孩子学会与小朋友交往。可常带孩子到朋友家作客等,或请别的小朋来家里玩,让孩子养成愿意到小朋友中玩的习惯。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去幼儿园时,他也就想去幼儿园了。另外,只要孩子没病,就应当坚持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不要因为家里有人看就时不时地不上幼儿园,这样孩子更不愿上幼儿园.只要父母注意观察和分析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启发,孩子的态度是能改变的。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一,告诉孩子每个小孩都必须上幼儿园,坏孩子才不去。二,小儿父母朋友和亲人小的时候也去过。三,把你对幼儿的担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点非常重要,否则孩子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四,要在孩子面前多说幼儿园的好话,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种期待的感觉。五,不要突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以先带去适应,当面说说好处。六,去幼儿园全家要特别高兴着送孩子,祝孩子长大了。切忌去幼儿园是一脸担忧嘱咐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七转移注意力老师不能急,对他们要有耐心,有的小孩在发脾气时你越去哄他他哭的越凶,这样的小孩先不去问,你可以利用不闹的小孩做些游戏和有趣的事情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小孩都爱玩,很快会好的。幼儿入园哭闹老师怎么处理八消除不安情绪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老师要用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消除不安,使他们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九利用来、离园环节,做好稳定幼儿情绪的工作如来园时,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喜爱的玩具、关心的动物等)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淡化分离焦虑;在离园时,用言语鼓励幼儿,并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小星星、小贴画等)来强化幼儿高高兴兴来幼儿园的积极行为。孩子步入幼儿园需要一个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在步入幼儿园时哭闹不开心,但是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不管孩子是否开心是否快乐都需要经历这个阶段,那么现在就来看看幼儿入园哭闹的原因。其实孩子入园时哭泣是很正常的,因为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孩子需要习惯其它的小伙伴。而且在家里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在一个陌生环境当中就会显得十分拘谨,所以是很正常的。其次就是改变了孩子的生活规律,因为有些孩子在家中的时候,每一天都会睡懒觉,而以上幼儿园,就需要早起去上学。这种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也是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就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应,这样自然就会不开心。而且到了幼儿园之后需要融入到一个集体当中,在幼儿园的玩具也要学会分享。但是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不习惯分享,并且在家中都是父母宠爱集于一身的情况,所以就会在各个方面不习惯。所以孩子入园的时候,哭泣也是很正常的。幼儿园入园哭闹的解决策略我觉得可以让家长给他们一些时间陪伴,让他们能够熟悉周围的环境,或者是认识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这样他们就不会哭闹了。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 因此,本论文从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以自行编制的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以及儿童酣储丰肥莶堵奉瑟斧鸡行为问卷(cbcl)、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thomaschess)为测量工具进行研究,同时在观察情境下分析儿童在消极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实验室观察和调查问卷两条途径所获得的描述性数据,探讨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状况,以及气质、问题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揭示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一些规律和作用机制。 我们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本回答由网友推荐我们家这种情况通常我都会抱着他拍拍他,让他的平静先就是情绪先平静下来。当幼儿出现哭闹,消极情绪是由哪些用常用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我觉得你可以给她买一些好的玩具,或者是做一些夸张的动作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开学了,我们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点“入园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其实也是好事一桩,它代表着孩子和我们有着非常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关系。不过,顺顺利利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也很重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入园分离焦虑的破解大法吧。一起来看:我们也有分离焦虑静下来想一想,得了焦虑症的其实不只是孩子,我们同样也有:一会儿担心孩子会得病,一会儿又担心入园物资没有准备齐。从早到晚,整个人都是毛毛躁躁的,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爆炸,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提不起兴趣了!这就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哦,它有着极强的传染性,还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哦。所以想要孩子摆脱焦虑感前,得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行呀!荐书—最搞笑的《小猪菲奥娜的重要一天》开学的日子到了,菲奥娜也有了变化!不过,她不是变得焦虑,而是变得异常兴奋。而她的爸妈呢?却变得愁眉不展,吃不下睡不着,得了严重的“入园分离焦虑症”。读着这本书,各位同样面临入园焦虑的粑粑麻麻一定很有共鸣——这不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么!最后,看到菲奥娜安然无恙地度过了第一天后,爸妈那颗焦灼的心才得以平静下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分离”的爱。就像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说的,“我们最好既能允许孩子尽情缠着自己,又能同意孩子随时离开。”所以,为了让焦虑不要变得更灼人,在入园前的分别要干脆一些、坚决一些才是。去了又返,反而会让宝宝的心更难受哦!因为,这是一场成长的分离。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与父母分离,一人到陌生环境里去,必然会有焦虑。所以当孩子不自觉哭闹时,爸妈多一份耐心和理解才是。这份接纳,不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勇敢噢!荐书—教我们共情的《我好担心》《我好担心》里的鼠妹小莉总是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在游乐场,她担心链子太旧。过生日时,她担心蛋糕不够吃。上了幼儿园后,她的担心更多了。她担心没有小朋友带布娃娃,担心找不到厕所,担心会忍不住哭了。她真的很担心……这本绘本说出了孩子内心的种种担忧,使得他们的情绪得到了肯定和接纳,以及释放。这对他们适应新环境,很有帮助。因为每一个被肯定的瞬间,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给他一个随身携带的“爱”分离焦虑主要是最爱的人不在身边。这时,如果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口袋里的妈妈,一份随身携带的“爱”,那么这无疑就是一种最好的安慰。就像这个浣熊妈妈——荐书—最温暖最神奇的《魔法亲亲》浣熊妈妈在小浣熊奇奇的手心里印下一个吻,并告诉他这个吻就是妈妈,不管去到哪里,都不会离开,永远陪着他。这就是一个会走的定心丸。和它相同的,还有一本《存起来的吻》,读过后也很温馨~看你喜欢哪种画风,就挑那本即可。谁去接?何时去接?最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要告诉孩子,“谁会去接他,何时去接他”。这是一个约定,为了让他知道,分别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可以在一起了!荐书—妈妈放学篇《妈妈来了……》丽兹的妈妈总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她不是在找眼镜,就是在找忘在门上的钥匙,或是落在面包店里的钱包。甚至连烤箱里的肉,她都会忘记。就是因为这样,丽兹开学后总是坐立不安,无精打采,老师上课讲的话,她好像都听不到似的。她一直一直都在担心,粗心的妈妈总有一天会忘记来接她。终于到最后,丽兹妈妈还是忘记了!不过,放心吧,她忘记的其实是“亲爱的……真抱歉,我们没法去面包店给你买点心了。我找不到钱包了……”就像丽兹妈妈说的“我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忘了去学校接你的。你是我最最心爱的小宝贝呀!”这样甜蜜蜜的话,不妨多说给孩子听一听!有妈妈放学篇,自然也有爸爸放学篇——《长腿爸爸》。书里,爸爸和孩子马修的一问一答,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童言稚语的天真,也同时展现出了父亲和孩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和爱意。小提醒:我们在和孩子说何时去接他时,不能单单说几点钟,因为他们还没有非常好的时间概念,还要用一个他所能理解的参照物来和他做约定,比如放学铃声、和老师说完明天见等。最后,就像纪伯伦的诗里所写: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当孩子踏出他成长的每一步时,世界都会向他展现更多的精彩!我们所做的,就是允许他们随时离开。入园第一步,让我们一起勇敢地向前进!
参考文献 幼儿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