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给你一个例子!!!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何影响进出口贸易 悬赏分:40 - 解决时间:2006-12-4 00:06主要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方面的,谢谢!!!提问者: ryoryo1103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国和东盟国家纺织品贸易不同于和欧洲、美国等消费地区的贸易,双方主要是一种跨国界、区域性合作的关系。我国对外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纺织行业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产业,由于具备区位、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东盟地区将是我国实施这一战略的重点所在。随着东盟国家逐步降低纺织品进口关税税率,我国与东盟国家纺织品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对其主要出口中间产品性质的纺织品的状况将持续下去。 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发展的机遇,对此东盟国家也有所期待。泰国坚持对大量的纺织品制定特定的原产地标准,降低自贸区原产地的要求,以扩大对我国的出口,就体现了对方的这种搭上中国发展快车的愿望。 但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市场所遭遇的限制及限制的威胁也使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对发展前景不稳定的预期将阻碍自贸区内产业的转移,并对我国与东盟间的产业合作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但是这种我国主要生产纺织品等中间产品、东盟国家加工服装等制成品的合作方式也将进一步强化我国纺织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困境,从长远看又会对我国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也是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回答者: jack3162 - 经理 四级 11-27 17:38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都收费的哦,请参考这篇吧论文提要] 本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定性的分析了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的分析了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导向率对总产出有促进作用,进口渗透率对总产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净出口额增量占GDP比值对就业人数增长率有积极的拉动作用。表明FTA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总产出;就业增长率; 一、引言 世贸组织机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现在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程序之争,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达成一种均衡。国际贸易政策向强化双边贸易关系倾斜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能力弱化时,另一类实惠的国际性合作机制开始快速发展,这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各国的发展中,国际贸易对决定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能力,以及一国经济地位的强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间交易日趋增加,各国都力图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这可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利用“两种资源”和打开“两个市场”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积极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学会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使我国对外经贸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长了30倍。2002年我国外贸总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半。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上升新台阶,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GDP增长中稳稳占据着三驾马车之一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可以说,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总之,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对外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充分发挥了“发动机”效应,这也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基本上达成的共识。 但是,中国入世后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宽松,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经济集团会发挥更大优势的国际市场。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大陆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量的扩张是有限的,特别是它无法满足旧经济行业的销售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传统市场马上就将陷入饱和状态。如果中国大陆与有关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某个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抑或某项专项市场的共同开发计划,那么中国产品在海外主要市场上的境遇就会大不相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南非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节奏加快,从此中国步入“后WTO时代”。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据WTO统计,到2002年底,全球有255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其中超过170个RTA已经实施。在所有RTA中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全球新建立19个双边FTA,另有70多个双边或区域FTA正在谈判准备实施之中。WTO估计,按照目前的态势,到2005年底,全球RTA将到达300个。但是,相比而言,中国到目前为此,仍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显然与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保持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逐步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内外经济相互融合的开放性经济体制,我国除了继续通过参与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获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更多机会之外,还应当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本文将先从理论上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定量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衡量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使用总产出和就业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其影响。最后得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作用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写为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则指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签署FTA的实质就是双方根据各自的条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减少政府对贸易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步扩大开放程度,将一种受保护的贸易体制转向自由的贸易体制。这几年FTA的范围也扩大了,不仅包括商品贸易市场的开放,而且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 FTA对自由贸易与经济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由于自由贸易区域内成员相互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各成员间贸易增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二类是贸易自由化后,资源可以在区域内重新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用。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常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来描述第一类影响。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的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代替以及本国的低成本商品在贸易限制取消后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贸易需求,使区域内各成员的产业分工更加合理,进而推动各成员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Y=C+I+G+X-M ( Y代表总产出,C代表居民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我们知道,出口对总产出有正向作用,进口对总产出有负向作用。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总产出将增加;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总产出将减少。就业与总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总产出增加,就业率将上升;总产出减少,就业率将下降。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这样区域内成员就可以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各成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第二类影响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市场扩张效应是指贸易规模扩大,使生产和流通产生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促进竞争效应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率。根据C-D生产函数Y=AγKαLβ( K是资本存量,L是劳动力数量,A是技术水平),我们知道,技术水平提高,总产出将增加。假定用市场效率来代指技术水平,则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就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进而促进区域内各成员总产出的增长。 三、实证分析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就是使协议双方之间的贸易尽可能的自由化,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直接度量为关税的下降,非关税措施和其它贸易限制的减少。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往往存在巨大差异,且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定量化存在困难,数据难以收集,因此许多经济学者用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来近似地表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本文中,我们采用进口渗透率(进口额与总产出的比值)和出口导向率(出口额与总产出的比值)作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双边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标。 1、总产出的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总产出的影响,本文采用了Solow提出的含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此模型把技术进步要素作为一个变量,体现出其他要素质量的提高使得相同数量的要素投入量具有不同的产出效果。生产函数模型为:Yt=AγtKαtLβt (1)式中,Yt为T期的总产量,Kt是T期的资本存量,Lt是T期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参数α、β、γ分别是资本,劳动力与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At是T期的技术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量,根据Romer(1986)、Lucas(1988)等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采用Hine和Wright(1998)创建的模型,即:At=eλ(M/Y)ηt(X/Y)δt (2) 式中M/Y为T期的进口渗透率,X/Y为T期的出口导向率,λ、η、δ为参数。 我们将(2)式代入(1)式,并对方程取对数,可推出总产出与进口渗透率,出口导向率,资本存量及劳动力数量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回归方程:LnY=C(1)+C(2)Ln(M/Y)+C(3)Ln(X/Y)+C(4)LnK+C(5)LnL (3) 2、 就业增长率的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就业增长率的影响,我们先引用恒等式:Y=C+I+G+XN (4) 式中,Y代表GDP,C代表居民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N代表净出口额,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C=a+b(1-t)Y ,其中a为常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我们可以得到方程:Y=a+b(1-t)Y+I+G+XN (5)令1/[1-b(1-t)]=λ,我们可以得到方程(5)的全微分方程:ΔY=λΔI+λΔG+λΔXN (6) 式中,ΔY代表GDP的增量,ΔI代表投资的增量,ΔG代表政府支出的增量,ΔXN代表净出口的增量。我们假定经济增长符合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即ΔY/Y=αΔA/A+βΔN/N+γΔK/K (7)ΔY/Y是产出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ΔA/A是技术进步率,ΔL/L是劳动力增长率,ΔK/K是资本增长率。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率ΔA/A可以被内生化,它能被经济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源所占份额所影响。许多实证证据证明在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上的投资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技术的长期增长率依赖于参与技术生产的人员数量,因而我们假定,ΔA/A=CNA (8)其中NA为参与技术生产的人员数量,C为系数。由方程(6)(7)(8)我们可以建立就业增长率的回归方程:ΔL/L=C(1)+C(2)ΔI/Y+C(3)ΔG/Y+C(4)ΔXN/Y+C(5)NA+C(6)ΔK/K (9)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中国1988——2002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应的年份。在数据选取中,资本存量取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取当年的资本形成总额减去上一年资本形成总额所得的值,劳动力数量取全国各行业年底从业人员数,参与技术生产的人员数量因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只好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代替。在1995——2001年期间,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货币贬值,使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从而较大影响了中国商品的进出口。美国的9.11事件及其后的一系列反恐行动都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各种体制改革也在加大力度,通货紧缩和内需不足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不少国有企业出现不景气的现象,从而造成不少工人下岗和失业,对于这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总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年度虚拟变量,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对总产出和就业造成的影响分离开来。为此两计量经济模型重新表示为: LnY=C(1)+C(2)Ln(M/Y)+C(3)Ln(X/Y)+C(4)LnK+C(5)LnL+C(6)D96+C(7)D97+C(8)D98+…+C(9)D99+C(10)D2000+C(11)D2001+μ (10)ΔL/L=C(1)+C(2)△I/Y+C(3)△G/Y+C(4)△XN/Y+C(5)NA+C(6)△K/K+C(8)D96+C(9)D97+……+C(10)D98+C(11)D99+C(12)D2000+C(12)D2001+μ (11) 其中以1995年为基础,D96,D97,D98,D99,D2000,D2001分别为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的年度虚拟变量,它们可以反映不同年宏观经济变量对总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回归变量的系数和常数项用C(N)表示,N=1,2,3………12。 4、 回归结果 本文通过对中国1988——2002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两个回归模型,总产出计量经济模型: LnY=-16.692-0.704Ln(M/Y)+0.578Ln(X/Y)+0.848LnK+1.693LnL+…… (-4.70) (-4.219) (4.121) (14.978) (5.020) -0.071D97 - 0.078D98 + 0.073D2000 + [AR(1)=0.405] (-1.89) (-1.969) (2.577) (1.857) R-squared =0.998 D-W =2.102 Adjusted R-squared = 0.995 F = 305.927 就业增长率计量经济模型:△L/L=4.970-5.532△I/Y-64.456△G/Y+4.161△Xn/Y+1.692△K/K-0.027NA+… (8.393)(-6.916) (-8.722) (3.873) (6.433) (-8.136)+0.077D96+0.232D97+0.129D98+0.244D99+0.291D2000 (3.888) (6.290) (4.805) (6.318) (6.718) R-squared =0.977 D-W =2.137Adjusted R-squared =0.90 F =12.745 从数据来看,两模型回归结果很满意,方程拟合度高,T、F检验合格,变量和方程的显著性水平符合要求。但总产出计量经济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我们采用处理自相关模型的标准方法迭代法,即在解释变量中添入AR(1)项,再检验模型,此时D-W检验值为2.10,已消除了序列自相关。就业增长率计量经济模型D-W检验值为2.13,不存在序列自相关。我们还采用戈德菲尔特—夸特检验两模型的异方差性问题,发现其无异方差性问题。 由总产出计量经济模型可知,劳动力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每增加1%,总产出就增加1.693%,这说明我国经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率对总产出有促进作用,出口导向率每增加1%,总产出就增加0.578%,进口渗透率对总产出有抑制作用,进口渗透率每增加1%,总产出就下降0.704%,资本对总产出也有正向作用。 由就业增长率计量经济模型可知,净出口额增量占GDP比值△Xn/Y和资本增长率△K/K的增加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其中净出口额增量占GDP比值△Xn/Y对就业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每增加1%,就业人数增长率△L/L增加4.16%。但是投资增量和政府支出增量占GDP比值的增加反而对就业人数增长率有负面影响,这可能跟政府最近几年大力实施人事改革,闲置人员分流,以及鼓励国企引入私人投资,虽然投资增加却造成不少国企职工下岗等原因有关。参与技术生产的人员增加对就业人数增长率也有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参与技术生产人员的增加就意味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可以减少劳动量的需求。 四、结论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各国都努力组成一些经济联合体,以便更好地为本国经济服务。根据本文的分析,出口导向率的增加对总产出有正面影响,进口渗透率对总产出有负面影响,净出口额增量占GDP比值对就业人数增长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表明中国与外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的经济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途径,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目标,中国可以将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但不应仅限于东亚地区。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利益,同世界上重要贸易伙伴探索建立双边经济合作或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中国要走出困境,仅加入WTO还不够,必须在构筑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体制方面作出努力。以下的调整对中国来说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制定中国在整体外贸中的基本定位,坚持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急需进入全球化与区域化贸易交流这样一个定位,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政策取向和尺度。其次,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迅速完善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体系,同时建立非关税壁垒的启动机制,包括信息获取、对策研究、决策等机制。对于非关税壁垒贸易纠纷,中国政府要协助企业积极参与,并积累经验。第三,积极参与强化双边贸易的活动,如各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时采取平等务实的政策取向,以谋求互惠为基本目的,不宜过早体现出主导区域合作的特点。尤其是对于东盟国家的合作,要打消他们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本能的警惕。第四,对内清理与世贸组织不相称的规则的同时,要积极协助企业进行改革与改造,为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更好的条件与支持。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真正有能力的中介组织。如果说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应是一项基本战略,那么加强双边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就应该作为优先策略。参考文献:[1]赵晋平:《从推进FTA起步:——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J],《国际贸易》2003 (6).[2]Rudiger. Dornbusc、Stanley. Fischer: Macroeconomics(eighth edition)[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Lucas. R .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 1. pp3—42 .[4]Hine.R and Wrighr.P:Trade with Low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city in UK Manufacturing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8. September.[5]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网站首页 | 免费教案 | 免费论文 | 免费文书 | 免费课件 | 保先教育 | 成语词典 | 雁过留声 |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免费教育资源网 >> 免费论文 >> 证券金融 >> 论文正文 免费证券金融网>>《欧元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教学论文_教育论文_毕业论文下载 《欧元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8 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是迄今为止区域货币合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特别是欧元的实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合作提供了典范。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已经走向世界,与欧洲经济、金融合作日益密切,欧元的实施必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欧元实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欧元的实施在使欧洲金融市场扩张与发展,对全球金融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考验和新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直接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为了效益和竞争,德国的全能型银行制度将流行于欧洲市场,能够全面提供银行、保险、证券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大大增强欧盟成员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欧洲又是我国金融跨国经营的中心区域,这对我国稚幼的金融业的冲击将在三层次展开:在欧盟内的经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外部,例如在东南亚、北美、东欧或中东,欧盟金融机构都将增强业务开拓的力度;在我国国内,必然进一步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将作为一个集合体,对我国金融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二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现有欧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外汇业务面临着调整,银行的货币兑换收益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不能再简单地依赖货币兑换来赚取可观的中间收入。三是使我国银行业额外增加一笔技术、设施更换费用,原有的欧币业务要转换为以欧元计价的对应业务。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支付因电脑程序、收付清算、会计系统的修改,统计、税务等方面的变更以及员工培训费用等。二、我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一)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1 目前针对全能型银行制度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根据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或解除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经营限制。当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严格实行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并且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行业实行分业管理。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预警、监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综合化经营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在最终解除分业经营限制之前的过渡期间,可以采取混业管理,分业经营的方式,成立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保集团为主体的集团控股公司,各集团控股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开展业务经营,并对其下属的各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2 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银行竞争中技术因素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银行技术水平同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加大银行业的技术投入,加速电子化、网络化进程显得非常迫切。3 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竞争。1999年,我国共有7家银行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行列,比1998年增加了一家;有2家银行进入前20名,总的排名也好于去年。其中,工商银行从第22位升至第6位,中国银行从27位升至第8位。这表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但从人均资本额看,我国银行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居前4名银行的人均资本额从215 690美元到331 870美元,而我国银行中人均资本额最高的中国银行仅为72 780美元。另外,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堪忧,在资本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经营绩效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较低水平。如工商银行的员工数是全世界银行中最多的,但人均利润率仅有740美元,农行是180美元,而英国汇丰银行为49820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为50130美元,差距非常明显。不仅如此,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率下降,银行的经营更加困难,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已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银行在资本规模、人员、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劣势更为突出。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8月我国政府通过增发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方式给国有独资银行增补资本金,使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快增长。如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5 68%,中国银行达到4 92%。但这种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以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很低的基点上的,我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应通过让商业银行发行债券以增加附属资本金,扩充资本实力,提高竞争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还应以国际并购的方式扩展海外金融市场,扩大服务领域,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超级国际银行。国内各银行要结合各自在欧洲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战略,突出自身特点,加强与欧洲各金融机构的内部分工与协作。4 妥善处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的解决思路是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AMC),AMC以发行财政部担保债券、金融债券或中央银行贷款为资金来源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然后通过债权转股权、证券化、出售、置换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对已确定为无法收回的呆帐贷款,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呆帐准备金冲销。1999年4月20日,我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开始了我国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探索。(二)调整我国在欧洲设立金融机构的格局。根据欧盟的规划,1999年之后,欧盟各国中央银行的职权将移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职能将由欧洲中央银行来行使,而金融监管职能仍由各国来行使。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若想涉足欧洲或在欧洲谋求发展,就必须研究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采用哪些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内部决策时如何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如何与公众及市场在政策方面沟通,各国市场准入条件的宽严等,这些都与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益直接相关。另外,欧洲中央银行总行设在法兰克福,这就意味着法兰克福的金融地位进一步上升,欧洲中央银行未来的公开市场操作会以法兰克福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双重中心,后起之秀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贴现所、票据交易中心的席位将成为国际银行业必争之地。为此,我国金融业应调整自己的欧洲区位战略,改变过去仅以伦敦为中心的格局,加强在法兰克福的力量和投入,并考虑在欧元区之外的国家(如瑞士)设立机构。(三)努力开拓新的金融业务。欧元推出以前欧洲国家的各种货币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外汇交易,欧元推出后,欧元区内货币兑换方面的业务全部消失,估计这部分业务占全球外汇交易的10%左右。兑换收入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欧币的统一则使这项收益不复存在。不过,欧元出现后,欧元与美元、日元的交易量会大大增加,据国外银行推算,未来欧元交易会占全球日外汇成交额的55%。凡此种种业务变化都应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在其经营策略上作必要的调整。随着欧元的推行,欧元区内的资本市场将会有较大变化,银行及企业间的竞争将加剧,有关的商人银行业务将增多,这样,我国银行应合理安排欧洲各分支行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并努力寻求更多的商人银行业务机会。欧元债券、欧元股票、欧元大额存单等新金融工具的相继出现,也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在国际结算方面,欧盟8个核心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将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7%,考虑到德国出口贸易规模和马克作为贸易计价的情况,今后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可望达到25%左右。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必须适应结算货币的转变,开拓欧元结算业务。(四)加强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监管。欧元问世带来的负效应之一即为短期游资大量移动,随着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对资产的重新组合,估计有5,000―10,000亿美元的资产将从美元转移成欧元,如此数额巨大的资产转移将给国际投机力量起到示范作用,而原先专门炒作欧洲货币汇率的数十亿投机资金如量子基金等正在捕猎下一个目标。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游资东移的证明,即为前车之鉴。因此,从欧盟转移或撤出的这些巨额资金或游资,势必造成货币币值的强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这些游资还可能对香港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和基本上钉住美元的人民币发起冲击。我国在1996年底成功地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随着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经济实力,循序渐进,逐步放开资本市场。因为资本管制是抵御国际游资和货币投机的“防火墙”,当资本帐户自由化拆除了这堵防火墙之后,一国经济和一国银行体系将暴露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之中,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目前对资本项目应严格控制,并要保证监管到位,不可让巨额投机资本混入经常项目结汇,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秩序造成冲击。同时应加强与亚太地区央行的合作及签订回购协议,用多边机制确保未来的干预能力与效果,以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免费教育资源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免费的交流平台,任何人不得利用本站资源从事商业出版或发行。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对这部分资源不拥有版权,如果侵犯了您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将其从站上撤下。谢谢合作! 论文录入:阿江 责任编辑:阿江 上一篇论文: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四)下一篇论文: 从会员制到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趋势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制度主义的兴起与整合—…我国公有制经济实行生产…公有制企业的性质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公…虚拟经济研究的行为金融…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对策浅论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我国铁路运输营销信息咨…西北铁路客运市场营销难…| 论文首页 | 语文论文 | 数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物理论文 | 化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历史论文 | 地理论文 | 生物论文 | 班 主 任 | | 音乐论文 | 体育论文 | 自然论文 | 劳技论文 | 农村教育 | 德育论文 | 素质教育 | 信息技术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法律论文 | | 理工论文 | 哲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公共管理 | 医学论文 | 计划生育 | 会计审计 | 美术论文 | 公安论文 | 工商管理 | 更多>>>>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 2005-2008, YYJS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304080100℡版权所有:免费教育资源网 空间提供:西部数码备案编号:湘ICP备06002198号 [WinOpen.CN 流量交换]
1.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西部大开发健康发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 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 天府新论 2007/S2 3. 东西合作的新探索——西部大开发中的“浙江模式”初探 中国金融 2008/04 4.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科技与经济画报 2007/06 5. 非公经济管理对西部大开发质量的影响 武警学院学报 2007/01 6. 投资主体转换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 发展县域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 特区经济 2007/02 8.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外资引进问题 甘肃农业 2007/04 9. 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几点思考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7/01 10. 试论经济法视野中的西部大开发 科学时代 2007/01 11.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 2007/04 12.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评价 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03 13. 如何实施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3 14.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法律思考 时代金融 2006/02 15. 略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经济观念和文化观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16. 西部大开发经济增长极的抉择和构筑——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思考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17. 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与银行信贷资金有效配置问题研究 青海金融 2002/06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麻烦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不能把你的论?z
[转发]关于召开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和征集大会论文的通知 [日期:2009年04月08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 -------------------------------------------------------------------------------- 中国经济学年会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首届年会于2001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二至第六届年会分别在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召开,第七届年会在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香港大学召开,第八届年会则是在重庆大学和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隆重举行。走过八年的发展历程,年会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术地位愈发重要。中国经济学年会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政府部门以及新闻界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学术盛会。 根据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会决议,第九届(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将于2009年12月12至13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年会将根据提交的论文举行25-30场专题讨论。任何经济学领域中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论文都可向大会提交。此外特别增设“动荡的全球金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专题和“新政治经济学”专题。准备向大会提交论文的学者请于2009年 7月31日前将论文或论文初稿的电子版上传至/ceac, 并将打印稿邮寄到年会秘书处(邮寄地址见文末)。年会的主要目的是最新研究的讨论交流,不接受已正式发表的论文。秘书处将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论文进行匿名评选,并根据评选出来的论文确定会议程序。今年将继续开设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专场。 所提交的论文格式:①200字左右的中英文内容提要;②3—5个关键词;③正文;④注明参考文献;⑤请在文章的首页注明研究领域(经济学年会论文投稿领域分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卫生经济学,劳动、人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律与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国防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世界经济研究,经济学教育,行为经济学,其他领域),特别提交给专题的请在文章的首页注明专题(动荡的全球金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专题、新政治经济学专题);⑥请在文章的结尾注明作者详细联系方式、电话和电子邮件。 年会期间将继续举行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大会论坛、经济学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议以及交流教学科研管理经验的见面会,同时鼓励出版社参会介绍和征订经济学教材和学术著作。 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 2009年2月16日 年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中国 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 电话:010-6276-6005 传真:010-6275-1474 Email::cea@ccer.edu.cn 或 /ceac本回答由网友推荐非常感谢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已经发表过了,给你做一下参考吧,你可以上再网查一下,多找点儿资料,自己攒一篇出来就行,挺好整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1.1 从国内来说 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1.2 从国际来说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 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 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 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2]李光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8—40.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6.[3] [4]李光.我国加入WTO面临科技与管理的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0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1.1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1.2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2]赵奕凌.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性分析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王德第.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重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4]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杂志,2010(2)[5]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
期刊杂志:1、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 刘伟,李绍荣 献来自: 中国工业经济 2005年 第04期2、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抉择 傅维利 教育研究 1995年 第04期 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距的解释力分析 郑炎成,鲁德银 财经研究 2004年 第07期 4、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的影响 吴开俊 教育与经济 2001年 第01期 5、中部地区经济非平衡发展战略 段远鸿 发展研究 2004年 第01期 6、调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对策 沈立人 经济学家 1995年 第04期 7、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沈玉芳,罗余红 世界地理研究 2000年 第02期 8、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章奇 管理世界 2001年 第01期 9、广东省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分析 蒋建业,陈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年 第03期 10、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刘虹,赵淑芝 地理科学 1997年 第02期 1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高校生源结构的影响 廖君瞒 中国市场 2005年 第32期 12、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陈计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3期 13、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沈玉芳,陈江岚,张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02期 14、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 鲁西奇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7年 第01期 15、 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陈映 云南社会科学 2004年 第06期16、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陆大道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7年 第01期 17、 效率与公平: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 郑京平,张英香,严于龙 企业经济 1995年 第12期 18、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 刘旭华,王劲峰,孟斌 地理研究 2004年 第04期 19、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 郭熙保,陈澍 教学与研究 1998年 第05期 20、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宋德勇,许新华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 第01期 21、JOBS, PRODUCTIVITY,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IMPLICATIONS DOES ECONOMIC RESEARCHTJ BARTIK - National Tax Journal, 1994 22、Balanced 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s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 JM Litwack, Y Qian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 23、Regional growth and economic potential—A dynamic analysis A Peaker - Regional Studies, 1971 - Taylor & Francis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scholar?q=%E5%9C%B0%E5%8C%BA%E7%BB%8F%E6%B5%8E%E5%8F%91%E5%B1%95%E4%B8%8D%E5%B9%B3%E8%A1%A1%E7%9A%84%E6%96%87%E7%8C%AE&hl=zh-CN&lr=&btnG=%E6%90%9C%E7%B4%A2&lr=里面很多
摘要 2002年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特别是美国为了扭转其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强烈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约2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关系的关界对人民币实际汇注开始升温,很多学者担心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会给我国贸易收支带来严重冲击,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 上述判断正确与否,基于我们对以下问题的我国贸回答: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作用机制;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易收支影响的方式、方向、程度以及作纳条件在长期内是否成立;在短期内,是否用发挥的时滞;马歇尔-勒存在“J”曲线效应。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利用1994—2005年我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收支数据来研究实际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即我们在研究中试存在“J”曲线效应;实际汇率、实际收入等经济变量对我国进出口及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以图确定:马歇尔-勒纳条件在长期内是否成立;短期内双边贸易收支是否及各自作用发挥的时滞等。 本文使用的方法包括协整分析、向M)、误冲量模型(VEC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差纠正脉等。我们通过协整分析来研究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的长期影响。为了研究实际汇率、实际收入对贸易收支影响的,我们使用了向量误差纠正模型(VECM)短调整机期动态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一、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及贸易收支的影响还比较小,甚至有些在统计上还不显著,表明当前我国还不能通过实际汇率的变化来有效地调节贸易收支。反映出当前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规化贸易收支方程中化程度低、进出口商对汇率变化的反应不敏感、以及进出口商品的替代性弱的现状。但是,正实际汇率所对应的正的参数还是表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在长期内成立。 二、脉冲分析显的“J”曲线效应,滞后期大约为一年表明:中美贸易收支存在非常明左右。 三、方差分解表明:实际汇率冲击对贸易收支变化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实际收入冲击对贸易收支变化的支的方差分解,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我国与美国贸易收支的变化主要受美国实际收入变化的影响;通过对与美国贸易收影响,即便考虑到两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结论依然成立。Abstract Since 2002, the call for appreciation of RMB has surged upward unceasingly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 Specially, US strongly requests China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RMB to US dollar in order to reverse its large trade deficit to China. On July 21,2005,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nounced that, th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with the management will be implemented in China on the base of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And a basket currency will act as a information referred when having an adjustment to RMB exchange rate. At the same time, exchange rate of RMB to US dollar is adjusted to 8.11 Yuan per US dollar, approximately 2 percentage points added in value.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 theorists put the more atten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RMB exchange rate and Chinese trade balance. Many scholars worried that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will give Chinese trade balance a serious impact and will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f we want to know whether the above judgment is correct, we must answer the next questions: What is the mechanism that real RMB exchange rate affect Chinese trade balance by ? Does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hold from a long run ? Does the "J" curve effect exist in China from a short run ?How does real RMB exchange rate affect Chinese trade Balance ? On which direction and what degree do real RMB exchange rate affect Chinese trade Balance? How long will Chinese trade Balance be influenced after real RMB exchange rate begin to change ?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 to guide the curr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through researching these questions.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long run relationship and short 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RMB exchange rate and Chinese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4 to 2004.Namely, we try to judge whether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hold from a long run and whether the "J" curve effect exist in China from a short run . we try to judge the effect and time lag that the economical variables such as real RMB exchange rate and real income have an influence on Chinese import amounts ,export amounts and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 We research the long run effect that the real exchange rate to the import ,export and trade balance through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influence. 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that the real exchange rate, the real income influence trade balance from a short run, we used the vector error correct model(VECM), the pulse response analysis and the variance decomposition.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including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 the Vector Error Correct Model (VECM), the Pulse Response Analysis and th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obtain the next results : Firstly, The effect that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fluences the import ,export and the trade balance is small, even is not remarkable in the statistics. It reflects there is a low degree of substitute between the imported goods and the exported goods as well. But, the positive parameter of the real RMB exchange rate in the standardized trade balance equation indicat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hold. It indicates we cannot effectively adjust the trade balance through the real exchange rate now. It reflects a low market degree in pricing foreign exchange, and the importer and exporter is in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the exchange rate. Secondly, the puls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J" curve effect displays extremely obviously, the period lagged is about a year. we discovered, regardless of in the short-term or in long-term, Chinese trade balance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real American income, even if th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both countries considered. Thirdly, th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indicated that the real RMB exchange rate has much smaller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e balance than the real income .
英文 参考文献 论文 区域经济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