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柏茹. 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 硅谷, 2009,(05) . [2] 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 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3] 陈正耀. 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 北方交通, 2009,(05) . [4] 姜华根. 双点导线测量[J]. 科技资讯, 2009,(15) . [5] 王汉存. 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 中国煤炭地质, 2009,(11) . [6] 焦建新,沈荣林,闫玮. 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7] 王海明. 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09,(09) . [8] 孟令涛. 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 现代测绘, 2009,(04) . [9] 黄艳立,高怡. 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04) . [10] 张小诺,李彦阳. 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 熊法堂. 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 人民长江, 2000,(05) [2] 景德广. 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 测绘技术装备, 2003,(02) [3] 尚海旺, 王水林. 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 科技信息, 2010,(01) [4] 吴家乃. 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 工程勘察, 1981,(02) [5] 陈章明. 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 引进与咨询, 2000,(04) [6] 黄林. 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 地矿测绘, 1996,(02) [7] 蔡群. 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1) [8] 宁卫远, 焦利伟, 刘艳玲. 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 中州煤炭, 2004,(06) [9] 陈玉平, 胡奎. 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 矿山测量, 1998,(02) [10] H.H.斯列涅夫斯基, B.H.卡拜斯基, 刘志源. 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 矿山测量, 1980,(03)自己就想了
A construction-led design process for tubular trussesDesign Studies, Volume 15, Issue 3, July 1994, Pages 248-259Walid M.K. Tizani, Gwynne Davies, Timothy J. McCarthy2.Construc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safety regulations in practice—progress on implem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ume 18, Issue 1, February 2000, Pages 33-40Tony Baxendale, Owain Jones 3.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concrete floating berthEngineering Structures, Volume 18, Issue 11, November 1996, Pages 837-841P. Starr, D. A. Wainwright4.Design, construction and testing of an air-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road trans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ume 27, Issue 5, August 2004, Pages 503-510Stephen W. T. Spence, W. John Doran, David W. Artt 5.Design, construction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integrated solar roof collectors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ume 21, Issue 5, May 2007, Pages 1069-1078Marwa M. Hassan, Yvan Beliveau
引言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这种战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这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建筑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已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办法,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工程地质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工程地质的研究是解决“工程与地质”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工程是人为事物,地质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也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解决这种关系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不管将来的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或什么样的“经济”,这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到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惩罚和报复,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国非常重视,及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在生产和生活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中的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以下就建筑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某些看法。
一、区划
区划是地学中的基础研究,为某一部门和专业服务的区划是应用基础研究,为工程服务的工程地质区划,即区域工程地质或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原始创新,是孕育新技术的土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在地质部门,是综合的,如刘国昌、姜达权等的论著。在铁道部门,是部门的,如郑象铣的编著。在建筑部门,区域工程地质也有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编制规范规程方面,那时为了建设大西北,我们在编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时,就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外的试验,从气候、地貌、地层、水文地质、动力地质和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即建筑工程地质分区,亦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为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黄土规范”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如兰州、西安两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虽有差别,但都不大,而两地出现的湿陷性灾害则显著不同,这种现象,只有从区域系统的地质成因及其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区域系统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湿陷类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术。这项成果还概括成简图和简表列入“黄土规范”的附录中,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宏观的先导性的认识和资料。在以后“黄土规范”的历次修订中,都对这个简图和简表进行了研究、完善和扩展,至今继续随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之后,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黄土地下建筑技术条例》,70年代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80年代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进行了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都及时为这些规范的编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城市工程地质图及其区划的编制,在8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工作,有些城市还随时代试着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总结这个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仅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地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是区域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大大小小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建筑工程地质区划就是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和资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标,放到区域地质背景下考察和判断,会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达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建筑工程地质体系,加强这类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电子显微镜、人工智能等的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使用,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建立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即工程地质数据库,也是发挥区域工程地质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规划
规划通常称为基本建设的龙头,规划需要基础资料才能做,基础资料愈科学愈详细,规划也就会做得愈合理愈实用。建筑工程地质区划是做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实际上是在做规划的基础工作,区划可称得上是龙头的龙头。建筑工程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需要的对策和技术经济的能力,也就是说规划是对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协调,达到整体的效益。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分布在低阶地上,而低阶地是宝贵的可耕地,这就占据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显然这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产物,那时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就显现了。现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不管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不应该去占良田,要让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种的土地去搞建设才对,较高的阶地和丘陵,甚至低缓的山地,都将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实际上,许多的城乡建设都这样做了,如西北的黄土地区和西南的红土地区,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就增多了,因为丘陵山地与低阶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质条件远比后者复杂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等,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以保证既节约土地又能顺利建设。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它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能源,还有军事用途等。我国利用地下空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黄土民间窑洞在广阔的黄土地区到处可见。现在,全国的地下仓库、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业与公共建筑也不少,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它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稳定等,也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因此,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动力地质学的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地质灾害的判别、评价、监测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期工作,选择的余地大,对地质灾害要尽量避开,规划得好,对后期工作影响很大,好的规划对后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共处的前提,是客观反映建设的环境。按照国家规定,任何工程建设不做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这就明确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为确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质量,建设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许多进行勘察工作的规范规程。但这些规范规程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技术文件,属于理论性的成果,当用这些技术文件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据鲜活的实际情况,创造发展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优秀的工作者,总是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创新。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km 2,受三大阶梯和海陆位置的共同影响,构成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成果,会提供许多新的线索和启示,供人们去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勘察工作需要对建筑场地作地貌地质的调查,但更需要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目前的测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发展很快,可供人们选择和代替的机会增多,没有代替就没有经济学,用代替来提高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载力参数是建筑地基评价中最基础的参数,目前,可靠的测试技术是压板试验,也就是载荷试验,因为它与建筑地基的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试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而其他测试技术的试验结果,距实际较远,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横压试验、取土试验等。但做载荷试验比较笨重,费时费力费钱,相反,其他试验技术就比较轻便,省时省力省钱。能不能既轻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这就要在同一个工程地质条件下做载荷试验,与其他各种试验的对比研究,建立它们之间试验数据的关系,从而获得代替,取得效益。我们在进行我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研究时,曾在我国膨胀土的区划和分类的基础上,做这样的试验,得到了代替,这项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国的《工程地质手册》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地应用它们,做不断地代替工作,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电测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微电脑技术等。
四、设计
设计是综合技术,选择的空间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挖自然的潜力,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设计就不准施工,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确的。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构思由概括到具体,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也是分相应的阶段,由浅入深,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建筑场地位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工作的好坏,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在选择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是地质灾害的有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初步设计是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在选定的建筑场地上思考,也可称为场地设计或景观设计,这个阶段要选定各种建筑物和构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动和平衡,原始地貌会有变化,将呈现新的景观。技术设计是针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建筑要考虑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筑要考虑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达到结构整体的协调,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评价和计算,围岩的评价和计算,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质体的性质太复杂,用纯数学力学很难完全表达。目前在建设的规范规程中所提供的评价和计算方法,虽然它们都是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供当前使用,但它们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经验要继续积累,理论要深入研究,从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走模型论的道路,会是一条前进的大道。施工图设计,如果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简单多了,只做工程地质的验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紧张的城市,要建高层建筑,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设计,即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桩基法,但桩基一般比较昂贵,费时费力费钱,就是桩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种方法,至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下部地基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或局限性,这许多可考虑的因素,使地基的处理方法,能选择和代替的余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费也很大。好的地基处理,不仅能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废弃的污染物,如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等材料制成挤密桩,城建废料的碎砖瓦块等垃圾制成夯实桩等,能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废为宝,节约土地,改善环境。地基设计和处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很强,科学讲共性,艺术讲个性,地基的设计和处理,既有科学又有艺术,要有以地学和力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有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到实处。场地的工程地质的情况,经过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质的预测资料,但预测也不是没有意外,有时甚至要做补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阶段,工程地质的监测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要做地基处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可用的测试方法有,岩体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选用它们的一种或数种,监控施工时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勘察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此做,不仅对工程直接有利,而且总结了经验,对今后的岩土工作大有好处。施工是实际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劳动大军和动用各种设备和机具,这些活动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响或破坏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坏肥沃的土地,保证地表径流的通畅,施工用水不能乱流,建筑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处理等,要有环保意识,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
六、运营
运营即物业管理,许多建筑物建好了,使用了,但远未到达寿命周期就遭到破坏,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当。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缺乏了解,不知道,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质条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体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湿,水浸湿到哪儿,哪儿地基就下沉,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裂缝、破坏,过去这样的湿陷灾害出现不少,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问题。又如膨胀土地基,虽然也是由水引起的问题,但它更是敏感的土类,能够随干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反复的胀缩变形,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再如冻土地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点。因此,对居民普及建筑工程地质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1992.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五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部.199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部.196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姜达权等.1959.中国综合工程地质图(初编)的编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刘国昌.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编(郑象铣等).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吴恒,肖明贵.1988.数据率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翟礼生.1983.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礼生等.1990.中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选用.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本文原载:《 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页)
肖复兴简介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主要经历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参考资料:xcdfv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问题 【摘 要】作者根据多年来专职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行业的实践和体会,认为工程质量存在不少问题,现状不容 乐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 不到位。这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行业主管 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招标代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监理 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等,特别是行业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大家共同努力,为 提高行业信誉,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尽一份力。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设计 施工 现状 问题 1 概述 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 业。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到广大建设单位、行业从 业人员,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 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本人 多年来专职从事这个行业的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主 要存在以下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 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 收不到位。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 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从目前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看, 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的,建设单位满意的较少。这需要 广大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2 设计不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 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 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 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1)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 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 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目前从事智能化设 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 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更何况智能化 技术并非专一,有建筑设备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 布线、安防监控、防盗、门禁、停车库管理、公共显 示、电视、广播音响、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本 身又涉及到弱电系统的各子专业,要有这么广泛知识 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 要熟悉设备产品。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 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 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 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 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如果由电气专业设计人员 兼设计智能化,则施工图质量问题更严重。 (2)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 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 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 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 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 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 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本人曾受建设 单位委托,审阅过几家系统集成商的智能化系统工程 施工图,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 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 设口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 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我至今未见到 过系统集成商设计项目完整的校审单,在图签栏中签 字的校对、审核、审定人甚至可能连图纸也未看过。 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 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 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 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我认为 这些规范功能论述较多,做什么谈得较多,但怎么做 不够具体。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手头缺少一本类似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一册工具书。目前国 家现行智能化系统技术设计规范并非覆盖智能化技术 的子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 媒体技术、一卡通技术、公共显示技术、系统集成、 机房工程等均缺少相应设计规范。 (4)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 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 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 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 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 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 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 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 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5)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 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 设部门组织的评审。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 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部分工程项 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 为有关主管部门,如规划、建设、环保、消防、交通、 市政、电力等,连电信、广电部门也未参与,以致智能 化部分无人评审。如果建设单位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 组织有关部门、行业专家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评 审,则必定对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3 施工不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单位是系统集成商, 系统集成商在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方面具有重大责 任。系统集成商承担深化设计、设备材料采购、安装 调试试运行,并要负责质保期内维护、业主管理人员 培训等,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影响施工质量 的原因也很多。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地下室防水施工与监理 【作者中文名】 卢滨; 【作者单位】 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文献出处】 广东建材, Guangdong Building Materials,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地下室防水; 防水混凝土; 卷材防水; 施工缝;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某大厦地下室防水的施工案例,介绍防水混凝土、卷材防水及、施工缝的施工工艺,并结合现场施工做法和监理工作进行分析。 【DOI】 CNKI:SUN:GDJC.0.2008-01-059 【相似文献】[1] 梁柳林. 谈谈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及配合比设计[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08) [2] 李耀扬, 汤衍祥. 地下室防水工艺的改革[J]. 铁道建筑, 1993,(02) [3] 李政, 刘福春. 鞍山阳光大厦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施工[J]. 建筑技术, 2000,(04) [4] 赵志军, 孔柏玉, 谷晓辉. 地下室防水新理念与技术的成功实践[J]. 重庆建筑, 2003,(04) [5] 杨文田. 防水混凝土的配制与施工要求[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1996,(02) [6] 檀文斌. 广州新大厦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J]. 广东建材, 2006,(04) [7] 卢滨. 地下室防水施工与监理[J]. 广东建材, 2008,(01) [8] 扬邦治. 防水混凝土的研究[J]. 铁道建筑, 1986,(05) [9] 陈业明.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工程质量监理要点[J]. 建设监理, 1996,(02) [10] 王勇. 地下室防水新技术与应用[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地下室防水设计 【作者中文名】 高翠凤;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工业加工区开发总公司 福建漳州; 【文献出处】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7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地下室防水设计; 等级; 难点; 【摘要】 地下室的围护结构经常受到各种水的侵蚀,为保证地下室具有良好的使用环境、使用条件和使用年限,应做好地下室防水设计。本文主要针对地下室防水设计的问题展开论述。 【DOI】 CNKI:SUN:ZXLJ.0.2008-07-069 【相似文献】 [1] 高翠凤. 地下室防水设计[J]. 科技资讯, 2008,(07) [2] 梁琪瑶, 古永保, 易伟霞, 陈建新, 温洛, 郭志勇, 贺小西, 郑绍勋. 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J]. 河南气象, 2001,(02) [3] 邵奎仲. 等级面粉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 黑河科技, 2003,(02) [4] 邢志栋, 刘兴昌. 泥石流区域环境量化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 [5] 王升堂. 安徽省舒城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 1999,(02) [6] 代学珍. 河北省区域开发增长极系统的确定[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4) [7] 张田林. 电表读数要考虑电表的准确度[J]. 物理实验, 2000,(05) [8] 孙振营, 胡洪安. 定量型多指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探讨[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 [9] 孙波, 赵怡. 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数学模型及算法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1,(04) [10] 焦明连. 论低等光电测距导线的技术标准[J]. 化工矿物与加工, 1998,(05)
后现代建筑语言建构文化研究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建筑乌托邦锚固大跃进小号 中号 大号 特大号说园园冶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 建筑工程中环保问题的分析及改良随着建筑工程的规模逐年加大,在建筑工程中环保问题也日益得到了工程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建筑工程对于环保管理的不够重视,导致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质量和基础管理上来。文章就目前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以及一些具体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以供同仁们参考。建筑工程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不断发展壮大的建筑工程如果要想保持长效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面临资源和环保高度突出的局面,在建筑工程的环境保护,资源耗费,建筑垃圾产生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问题已经成了建筑工程中的基础管理项目。因此,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的高跨度长效发展就要清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改良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只有从根本上治理这些问题,改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相应的举措,才能确保建筑工程长远发展。下面本人简单谈几点看法。一、建筑工程施工中环保的现状建筑工程施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最为普及的建筑模式,其作用和规模已经日趋具有代表性。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地在施工中暴露的越来越多,因为各个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较差,对于因施工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不够重视,甚至有的是对此视而不见,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先进理念和工程施工的基础管理。随着大批的建筑工程的上马,相应而出的是建筑垃圾的产生,对于施工料材的耗费,尽管这样的耗费是无意识的,却由于对环境保护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认识不足,使的建筑垃圾和建筑原料的耗费同样成了建筑工程与质量管理一项重要问题。目前国内的72.3%的建筑工程项目或多或少存在着资源耗费的现象;其中85%的建筑垃圾因为得不到妥善的处置和再利用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还有38%的建筑单位并没有针对建筑垃圾而带来的问题采取任何措施。由此我们必须看到治理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资源的耗费,打造生态施工环境已经迫在眉睫。二、工程建筑中存在的主要的环保问题1) 施工噪音严重扰民。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现在位置基本上处在城市或者城乡结合部,类似的地点的显著特点就是居民相对集中。从“人本”的角度上来说,噪音对施工地点所居住的居民,工作的民众已经形成了生活影响,尤其是夜间施工。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因为噪音而遭遇投诉的施工企业在2004年就多达2000余家。2) 建筑垃圾带来安全隐患。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垃圾的产生首先是从工程的拆迁就开始了,继而是施工的开始,原料的耗费也相应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尤其在工程施工中,因为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不妥当,不仅没有使本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建筑垃圾的清除,转运不及时还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3) 环保意识差加巨了施工成本。无论是什么工程,安全管理是重要的 ,质量管理也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管理依旧应该是工程的成本,对于环保问题的认识不足,在建筑垃圾的转运,清理方面长期忽视。加上对于施工中的有毒害原料的控制不严,一方面使原料的耗费过大,另外一方面也使原料的泄露,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在紧接着处理这些遗留问题的时候,工程施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4) 排减技术不能够科学运用。在建筑工程中,有效的排减技术是保证施工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很多的施工单位对现代化的科学的排减技术理解和掌握不够,有的甚至缺乏专业的管理,在实际的施工中不能做好排减工作,因此对工程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5) 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绿地的保护,有的建筑项目开工过快,对于项目的绿化项目规划不合理,往往是先破坏,再改造,使得项目本身的环境生态平衡得到了破坏,而且改造的周期比较长,在建筑施工中,对未破坏的环境也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整个施工项目中,无疑加大了对环境管理的投资。三、关于建筑工程中环保问题改良的几点思考为了改善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防止由建筑工地的施工造成的作业污染,施工噪音,排减物体,建筑垃圾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本人认为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和环境改良,以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1) 加强环保管理,促进建筑工程综合管理。环保管理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或者说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在施工中由于环保问题的不够重视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却屡见不鲜。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处理的问题。它已经延伸到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上,对此,加强施工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地做到组织机构高度负责,落实到人,对于管理职责明确而具体,是加强管理的根本办法。2) 加强设施建设,防止作业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现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的现象主要集中体现在排减设施,物流运输通路,电力设施,运输工具的停放场所,作业工具的仓储场所等环节的完善和建设,尤其是具有危害性的,污染性的设施更要从严治理,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从施工工地由内到外的蔓延。3) 加强废旧材料的处理和再利用对于拆除而来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中的施工料材,工程管理中应当注重对于该类物品的管理和妥当处置。可能转化为成本作为基础的设施材料的废旧物品,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转换,不仅能使工程项目的成本能节省下来,更重要的是对于建筑垃圾是一个更好的利用,对于环境保护省去了必要的处置,无形中为工程施工节约了时间。4)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环保知识培训对所有的作业人员要进行环保培训,在实际的操作中,要高度把环保理念融与实际的作业中。尤其是对工程施工中可能被破坏的绿地以及生态环境要尽量的保护,及时根据图纸进行避让。对于工程施工中的绿地再建设,要切合实际,不科盲木地赶时髦而导致生态失衡。培养全员的环保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施工种出现的环保问题要及时的对待,并进行研究,使得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内部解决。5) 有效控制工程投入成本。加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成本投入,并加大环境保护预算,切实做到环保问题不因为资金投入的问题被忽视或者不予解决,否则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工程的成本,而且为工程的质量也留下了隐患。四、具体举措1) 实现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转换,使可能对环保产生影响的建筑垃圾要做到处理得当,合理科学的再利用。2) 对施工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经常洒水,减少粉尘的污染。3) 进行有粉尘的作业时,要尽可能地封闭进行。4) 建筑脚手架要进行封闭,防止污染物的泄露。5) 严禁向建筑地外抛洒垃圾,对于运输车辆要有专人进行清洗,保障作业中不污染环境和道路。6) 加强建筑中的噪音控制措施,一是要采用低噪音的工艺和施工办法;二是要建立定期的噪音监测制度,发现噪音,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三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噪音超标,应当向当地的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得到核准后再继续施工。7) 做好排水设施的建设,对工地道路进行全面整改,,保证工程废水的流通顺畅。要在工地建设明显坡度的排水渠道,并要在明沟上加盖钢板,并做好标识。8) 加强对绿地的保护和改造工作。建筑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专业人员更应该遵循实际,切实制定出合理解决办法,把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好,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二、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 (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去知网、万方、维普、超星、pqdd、sd找找。
参考文献 建筑 论文 可持续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