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交响乐课的论文题目与劳动课论文题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请问有谁知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的任选课交响乐欣赏的考试论文的题目的吗?

是田园老师的课堂的吗?有四个: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韦伯《邀舞》,鲍罗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写听后感,不少于800字,最好手写,要标明在这个课堂的序号,还有姓名、学号、院系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鲍罗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韦伯《邀舞》,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四选一,写出作品用了哪些形式以及你的听后感,不少于800字。作业上要有你的课堂序号,在教务部的网站上可以查到。

2、交响乐议论文

可以从交响乐大师的人生历程谈谈他们的作品风格以及对你的影响

3、求以交响乐为题的 议论文 (字数800)

《英雄交响乐》;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瘫痪中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不顾旁人的流言蜚语和创业的艰辛,毅然为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所以他成功了不会写

4、公选课交响乐的论文题目是什么呢

包容度强的人,嘉善而矜不能,“异乎吾所闻,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以群分”。子张听后表示,心胸广阔,而子夏的学生们问子张交朋友的问题时;其次取决于各人的包容度,交朋友会更为广泛,子张反问“子夏云何”,首先取决于各人的好恶,不仅仅限于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对于交朋友问题,《论语》中也没有统一标准,人将拒我。可见,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子夏的学生们回答说“子夏曰,毕竟“物以类聚。君子尊贤而容众,其不可者拒之”:可者与之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之大贤与

5、急需一篇上音乐鉴赏课的感想论文~~~关于交响乐的~~谢谢大家,帮帮忙啊

交响乐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也可以说,交响乐就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 最初,交响乐是各种多声部乐曲的泛称,到了18世纪,通常是指意大利式的歌剧序曲。歌剧序曲的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逐步发展成三个乐章,再加上一个“小步舞曲”乐章,便成为四个乐章的古典交响乐的典型形式。古典交响乐是在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手上奠定基础的,他创作了104部交响乐,有“交响乐之父”的称号。 贝多芬是古典交响乐的革新者,创作了《英雄交响乐》和《命运交响乐》,使交响乐成为表现反对专制暴政、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音乐体裁。继贝多芬以后,19世纪的浪漫派作曲家,把交响乐引向新的广阔世界,加强了标题性,使音乐创作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密切结合起来。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以德国待人歌德著作中的作物为题材,创作了《浮士德交响乐》。 交响乐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快板的奏鸣曲式,表现人们的斗争充满戏剧性。全部音乐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的对比和发展上。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内容往往与深刻的内心感觉及哲学思考有关。第三乐章通常为中速的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大多采用快板的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式,表现群众生活、风俗的场面和人民胜利。 不同时期交响乐的乐队规模是不一样的。早期单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成员有五六十人。浪漫时期的交响乐,常用三管、四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成员多达一百几十人。 例文: 我对交响乐的认识 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音乐的四大要素是旋律、和声、节奏以及音色,欣赏音乐包括纯美感享受、想象与联想、纯音乐鉴赏。交响乐萌芽于十六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最后定型,巴赫、亨德尔确立了弦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交响乐的基本形式由海顿创始并由莫扎特最终确立,贝多芬使交响乐发展到了最高峰。现代意义的交响曲是指一种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的最高形式,它能表现重大的题材,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从创作到演奏都要求较高超的技巧。为此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交响乐队由四个部分组成:1、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2、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3、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镲、钢琴、竖琴)。4、弓弦乐器组(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一部交响乐作品,一般有四个乐章(但也有三个或多于四个乐章的)。第一乐章为快板,多用奏鸣曲式谱写,很有戏剧性;第二乐章为慢板,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是中快板,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谱写,节奏一般清晰明快,气氛热烈。一部交响乐,大约演奏40分钟左右。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 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程教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真的很喜欢这门课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交响乐。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6、交响乐论文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  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之后,一个庞大的二重合唱赋格,以插部形式出现了“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  这个主题先由长号奏出,继而合唱,之后又与欢乐主题构成二重赋格。最后以强烈、欢腾的尾声,把乐章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7、求以‘交响乐’为题的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是不是暑假作文啊。哈哈哈哈我也在查我也想要解决啊

8、大学选修课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我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各式各样的音乐那将是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姐姐家,在那里我可以一边听姐姐弹琴一边晒着太阳,很享受、很惬意的感觉。如果说姐姐是我的音乐启蒙,那么我哥哥则让我知道了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性格。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听摇滚乐,我当时最喜欢的是美国的“GUNS N’ ROSES”,因为作为一支摇滚乐队他们在背景音乐的处理上大胆地使用了管铉乐和女声和声,也许他们这种风格是受Elton John的影响,但正是风格使他们成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气质的摇滚乐队,其代表作“November Rain”更是成为了摇滚界里程碑式的作品。上了中学后我开始接触更多种类的音乐,从各种类型的metal到new age这样的纯音乐,听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其间我也听过一些交响作品,不过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当时并不能理解那些音乐。为什么同一部交响作品内有些段落如此的激昂,有些却是如此的悲怆,尽管交响乐气势磅礴,表现力是其它音乐很难比拟的,但当时的我很不喜欢被音乐控制心情的感觉,所以之后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听交响乐。  直到上了大学,一支叫Dream Theater的乐队将我沉寂了的音乐细胞再度唤醒。他们的编曲经常给我一种错觉,他们好像就是演奏前卫音乐的插电的交响乐团。更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厚重有内涵、极具表现力以及充满复杂变化的音乐竟然只是由4个人演奏的,可见他们的演奏技巧是什么样的水平。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之前听过的一些交响乐的影子,那就是变化。我那时才渐渐理解了交响乐里渗透着的作曲者的感情和想法,了解了为什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情感。  与此同时,我接触到的另一支乐队激发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那就是来自歌剧之国意大利的Rhapsody (狂想曲)乐队。他们结合数位作曲家如巴赫、帕基尼尼、维瓦尔蒂等的作曲风格,整支管铉乐队配以现代金属乐的表现技巧和充满浪漫幻想的歌词内容,演绎出一种介于古典音乐、巴洛克音乐以及金属乐之间的全新音乐。由于在作曲方面的高超技巧以及在配乐方面对管铉乐队的合理使用,他们的作品气势恢宏,旋律优美,极具英雄和神话色彩,被人们称为史诗般的交响金属。是这支乐队使我喜欢上了古钢琴优美的声音;是他们使我想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偶像: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等这些我原本熟悉但不是很了解的音乐大师。  之后,一位非常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借给我几张卡拉张、哈农库特以及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作品。听了一段时间发现贝多芬的音乐要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约束,不过我的那个朋友说贝多芬的作品是很难演奏的,不是技法上面的困难,而是情感上的,就好像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每个指挥家指挥出的贝多芬作品都不尽相同。  我个人比较喜欢D大调第二交响曲,原因是朋友的一再推荐,说这是一部非常冷门的曲子。 这部作品中似乎隐藏着一丝忏悔的呢喃。个人感觉富特文格勒好象并不是很在意这首曲子,他没有象指挥贝多芬的其他交响乐作品那样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溶入到音乐之中去。后来听朋友说,富特文格勒认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而对我来说,这部作品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第二交响曲才是这九部作品中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一部。 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有时候,从我朋友的言语中我可以感觉到,对于像我朋友这样的音乐发烧友来说,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任何演奏不出这一点的指挥家都是让人感到失望的。但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能从音乐中察觉到的就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跳跃给我带来如此的跌宕起伏,但这种跳跃却又让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无限敬意。

9、求关于上交响乐赏析选修课心得体会的论文

交响乐学习的杂忆与杂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交响乐(SYMPHONY),人们常把它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而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那么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呢?音乐美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无一例外的是音乐的美只有在音乐的格调中静心体味才能完全领会而不是只凭苍白枯燥的文字能加以描绘的。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还记得当巩老师给我们上交响乐发展历程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喜欢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贝多芬。在其生命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就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喜欢那种逆境中挣扎后迎来的阳光,喜欢的是那种人性的坚持和生命的阳光与安宁。历经7年完成的音乐,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丰子恺赞叹道:“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培根说:“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浪漫主义是感性多于理性、想象超越现实、本能超过理智。从古典音乐中陶冶高雅情趣;从对巴罗克音乐之逻辑与秩序的抽象感觉中,可以找寻到人类智慧的崇高;从宏伟、气派、壮丽的音响里,可以体会英雄的人类形象;从富有动力感的节奏中,可以体验人类明确的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对理想彼岸的向往;从乐思精美的演变中,可以体会人类的创造力及追求高雅;从小提琴音乐中寻找隐藏在乐谱中的色彩;在圆舞曲中踏着节拍与音符起舞;在诙谐曲中捕捉音乐丰富的喜怒哀乐……我喜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喜欢把小提琴乐器领入到“乐器之皇后”的位置的意大利小提琴巨匠帕哥尼尼。喜欢他之后的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西贝柳斯等等名流青史的人物。浪漫主义时期带来了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可以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又归于感性。但是,这种感情不是肆无忌惮的,它也遵守着自己的结构框架,只是形式上更为自由。同时,音乐理论、和声、演奏的发展也让表达更多情感成为可能,标题音乐的繁荣放飞了人们的想象:乐句也可以自如地描述故事,描绘风景。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也拉动了整个欧洲民族音乐的发展,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格林卡……民族音乐的代表层出不穷。同时,音乐先驱与保守派人士并存,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怎样,他们都在音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情感、自然……一切都在音符中或舒缓、或豪放地流淌,淌出了一条不朽的音乐之河。音乐总是在不断地超越。斯塔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让多少人为那些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音符、和弦所震撼;勋伯格将十二音音乐推上了历史舞台,音乐变成了形式主义创作;梅西安与布列兹玩起了序列音乐,音乐创作也是在做数学题;施托克豪森更是让电子音乐也展露头角,“古典”这两个字都快要被踢翻了。十二音音乐和序列音乐等,将音乐圈上了形式主义的套子,充分凸显了理性甚至科学规律般的色彩。欧洲音乐史,就是这样,一个经历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音乐家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音乐与人性、思想和生命的关系的过程。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充满了大量令人欣喜的和声和旋律,那些乐句或激昂、或柔情、或愤怒、或欣喜,它们都是作曲家细致入微的感情的外化表现。音乐便是拥有这样一种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的神奇。交响乐气势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宽广博大的胸怀,会让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洗礼。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古时有“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 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 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之说。而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音乐是高于语言的交流。音乐已成了我每日的必需。或早上一个人听着MP3或晚上躺在床上伴着音乐入眠……自己对交响乐有什么高深独到的见解我只是愿意在音乐的世界里守着一片宁静,遗世独立……它流泪、微笑、震撼、放纵、思考……参考文献:《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交响乐赏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ls的回答真是好假好空洞没内容= =



题目 劳动课 论文 交响乐

上一篇:微信热点营销论文题目
下一篇:关的修辞学的论文题目与关于修辞学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