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一登上文坛就以其全新的风格引起巨大的震动。小说《沉沦》奠定了郁达夫早期文学创作的基调,也是其备受争议的代表作。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评论《沉沦》时指出了“忧郁症”在该小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郁达夫对于性事的自咎感,而这自咎感是与国家和种族的屈辱有关。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主人公忧郁症病症流程的探讨,来解读这部小说。 《沉沦》共有八个小节。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即《沉沦》里的主人公总是以泪洗面。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作家非常善于,也非常乐于写男主人公的“哭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以《沉沦》主人公的“清泪”为线索,对其忧郁症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小说开篇,郁达夫便写道:“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境遇使得“他”感到“与世人绝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节中,郁达夫竟两次写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后,他又“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里的书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感到些许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总是忧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见的样子”。由此,作家把一个性格忧郁、充满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节开头写道:“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孤寂,多疑。“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到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与两个日本女学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忧郁症,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他是伤心到极点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独白:“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此时,我们终于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忧郁源于爱的不可得,源于对正当情欲的压抑。在人前他装做清新寡欲,却把炽热的欲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记里。 第三节笔锋一转,开始叙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经历,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其忧郁症的起源。原来“他”是个“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学校的频繁转学,体现出“他”对自我认知的混乱。退学在家蛰居的日子,提供了一个让“他”广泛阅读的机会,也使得“他的幻想,愈来愈大了,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时候培养成的”。家庭教育,没有给与他对于情欲问题的正确指导。因此,他只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取“性”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这在之后的章节中得到了印证。第四节里,在一个人从东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觉得热起来了”。随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没有情人留在东京,你也没有弟兄知己住在东京,你的眼泪究竟是为谁洒的呀!”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极其脆弱的内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与自然更加亲近,也使他“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一日日的增长。由于性的苦闷无处释放,“他”只好采取自慰的方式来排遣膨胀的情欲。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对于从小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万恶淫为首的“圣训”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这种罪恶感,并非来自外在的压力,因为除了主人公自己并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关键在于其已经把儒家对于性欲的压抑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典范,在他身上始终充满着欲望与理智的冲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欲望都冲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暑假过后,“他的两颊的颧骨更高起来,他的青灰色的眼窝更大起来,他的一双灵活的瞳仁,变了同死鱼的眼睛一样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忧郁症的发展中,极其重要。对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罪恶感,令他受尽自我内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对爱情的渴望,已经从纯精神的安慰转为对肉体的快感的渴求。这种渴求,首先诉诸于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满足。这就不难理解主人公日后的偷窥事件,是其人生轨迹之必然。 从第五节起,郁达夫把我们从对主人公过去生活的叙述中带回到现实中来,也就是说,自慰事件发生在他与两个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过后,秋天到来,而“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过”。此时,他感到,不仅日本人无法同情他,连他的中国同学竟也无法理解他了。身在异国他乡,他感到双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异族人的接纳,又遭到同族人的遗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爱上了旅馆房东的女儿。然而,虽然他心里非常爱她,非常想同她说说话,却总是装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样子,为了压抑自己的情欲,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来。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和行为,是病态的,也是变态的。这种变态情欲最终在对房东女儿洗澡的偷窥事件中爆发。“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肌肉,都发起痉挛来了”。赤裸裸的欲望,如洪水般一泻无余,彻底淹没了主人公的理智,这绝对是对孔孟之道最强烈的嘲讽!曾经在“他”脑海中幻想过的女人的裸体的形象,此时,已成为活生生的人体曲线呈现在眼前。从书本中得到的关于“性”的认知,第一次在现实中得到认证。这种畸形的认证,给主人公的身心以极大的伤害,也使读者难以对“他”产生宽容与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琐的烙印。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旅馆搬到了梅园。第六节中在梅园的生活,使“他的忧郁症(Hypochondria)又变起形状来了”。这一节的内容,是对前一节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来。从与中国同学的决裂,竟然发展到与自家亲兄弟的决裂。这让“他”越发自哀自怨起来了。主人公的自虐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留下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在那里”。天气日益寒冷,“他”也日渐适应了与长兄决裂后的生活。正当“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两泓清泪”,决定饶恕世人的罪恶之时,竟然遇到了一对在野外约会的情人。偷窥女子洗澡的事件,在这一节中以偷听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就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随着这对情人情欲的高涨,“他”的变态情欲再一次得到得到释放。在对二人情事的偷听中,“他”把自己幻想为当事人,通过他人情欲的满足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通过肖像描写,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欲望的炽烈和扭曲。读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饶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变态和下流!同时,他也是如此可怜与可悲!正常的欲望,他既不敢表达,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过非正当的形式舒缓。人性的扭曲,心灵的扭曲,触目惊心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堕落更加无药可救,也更加欲罢不能。 第七、八节里,主人公的忧郁症达到了高潮。在偷听事件之后,他乘车离开梅园,却在路上遇到了招徕客人的妓女。郁达夫细致地刻画出主人公宿娼时的心理:“要想进去又不能进去,要想出来又不得出来;可怜他那同兔儿似的小胆,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个大大的难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对妓女,《沉沦》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这两节中,作家多次写到了主人公的“哭”。当“他”终于决定走进妓院的时候,“他”“几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来了”。当侍女问起“他”从何处来时,“他全身发起抖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承认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种彻骨的痛楚,在一个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与侍女调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却总是不敢放纵自己。在一个能够释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装作圣人;在不能够表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以偷听偷窥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压抑。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最后一节里,主人公对于自己宿娼的行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想到这里,他的眼泪就连连续续的滴了下来。”在对祖国富强的热切呼号中,“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主人公最终沉沦在茫茫大海之中。 综上所述,《沉沦》中的主人公,其忧郁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于退学在家蛰居时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对于性的认识停留于纯精神层面(第三节)。离开中国到日本学习,从东京转到N市,随着春季的到来,开始自慰。变态情欲由纯精神层面转向对肉欲的渴望,主要诉诸于自身(第四节)。秋季到来,学校开学,日益自怨自艾,觉得与世人所不容,这是其循环性忧郁症的开始(第一节)。路上偶遇两个日本女学生,使他的忧郁症日益严重,在日记中首次抒发了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第二节)。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并偷窥这个女子洗澡。变态情欲从自身转向他人,从想象转到现实(第五节)。为避免受到指责,搬进梅园。一个偶然的机会偷听了别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欲在这对情人情欲的满足中获得满足,变态情欲由现实转回想象(第六节)。离开梅园,遇到招徕客人的妓女,变态情欲由想象再次转回现实。主人公压抑已久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尽头(第七、八节)。郁达夫喜欢称他在性事上的挫折为“忧郁症”,因此“忧郁症”是作家笔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解释《沉沦》主人公对此抱有的过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沦》抒发的不仅仅是性的苦闷,还是时代的苦闷。作家把爱情当作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时代病”的一种突出症状予以表现。可以这样说,“他”总是把自己爱情苦闷的根源归咎于国家、民族的衰败。然而,《沉沦》主人公把自己的死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真实性?我认为,时代的苦闷、国家民族的苦闷,只是作为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层的原因要从主人公内在的心理特质方面来寻找。中日甲午战争里,昔日的“弹丸之地”竟然将“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切肤之痛。因此,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蔑视是必然的事实。然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还有很多贫民阶层。有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很优越的日本女孩子,还是非常乐意与中国留学生恋爱乃至结婚的。正如李欧梵在《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说,当郁达夫还在为爱情而踌躇烦恼苦闷不已的时候,郭沫若却已经流连于与众多日本女子的爱情之中了。《沉沦》的主人公,在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短暂一生中,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始终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上课,身处众多日本同学之中,却无法融入其人际交往圈时,这位少年想到“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在懊悔与两位日本女学生偶遇时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并不是为自己而送时,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在循环性的忧郁症困扰之下,他“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双重的孤寂。在与长兄决裂之后,“他因为想复他长兄的仇”而弃医从文,以此来“永远敌视”他的长兄。偷听别人的情事之后,这位少年竟以与年轻侍女“宣战”的姿态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后心里骂道:“狗才!俗物!你们都赶来欺侮我么?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可以说,《沉沦》的主人公对周遭的人事一直怀有敌视之心。当他在现实中受挫时,便要向周围的一切复仇。可是,这种复仇,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效果。他并没有给周围人造成伤害,甚至没有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他所谓的复仇,只是自我的一种精神慰藉,一种顾影自怜的哀叹罢了。现实的苦闷给他造成的精神创伤,在不断幻想着的复仇心态中得到了缓解。一句句空喊的复仇口号,只能证明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势地位,证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态便成为他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沦》里的少年,面对人生的苦闷,所想到的并非是抗争,而是逃避。在中国时,他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却始终不能如意。因此,他离开中国来到日本。预科卒业后,离开东京来到产美人的N市,和周围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为他的“避难所”。在现实中,他不敢面对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记中释放自己对于爱情的热望。偷窥房东女儿洗澡之后,惊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馆搬进了梅园。在梅园中偶然偷听到别人的情事后,他坐上不知是开往哪里的电车逃离了梅园。这次逃离却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经历,由于无法自己所犯的罪恶,他最后投身于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这位少年的逃亡终于划上了句号。从中国到日本,从东京到N市,从旅馆到梅园,从梅园到妓院,从妓院到大海,面对自己的堕落,他从来不曾勇敢的直面过。遇到问题,犯了错误,立刻逃之夭夭。郁达夫小说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总是很喜欢乘上不知到达何处的电车逃离目前的生活困境。这种典型的逃避心态,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内心世界,似乎“逃离”便可解决所有的问题,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沦》主人公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讽刺的是,这种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沦的开始。无法摆脱生存困境的现实,不仅让主人公的逃避心态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对周围人事的复仇心态。无论是逃避,还是复仇,都根源于主人公的自悼心态。作为弱质男子,他并不能够自食其力,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沉沦》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自虐心理,他乐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丧漂泊的失败者。在充满自怨自艾的哀叹中,他首先需要的是来自异性的爱怜和同情。对于自己过分的怜爱,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他的感伤,既是弱国子民的感伤,也是个人的身心俱疲。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非常悲惨的个人生活幻像,并沉沦其中难以自拔。因此,《沉沦》的主人公便呈现出一种为郁达夫笔下人物所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他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心理言行,是细致而真实的。 郁达夫的小说,以其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心理剖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在对《沉沦》主人公忧郁症的梳理之后,我们感受到交织在其内心世界的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三者之间所构成的张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为“在场者”,是我们解读《沉沦》的关键,任何过度的臧否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就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人格层次中无意识遵循追求欢乐原则的本我驱使着自我不断的寻求自身肉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打击,于是主人公产生了畸形变态的心理与行为。但“他”的内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灭,在他每次陷于诱惑之中,超我又不时使“他”自愧自惭,谴责自己“下流”,在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中,最终因此而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因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他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处在危机与变革的中国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曾试图去改变。面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性的懦弱,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国的劣弱,,让人几乎失去了救亡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只能停留在内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视让他更产生了弱国子民自卑的心理,这些使他开始自戕自贱,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日本小说家与郁达夫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家,在他不长的文学生涯中,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文章。其生前好友刘海粟先生评价他的成就时说:“诗歌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但使郁达夫享誉文坛的不是其诗歌、散文而是凭借大胆真率的小说。由于留日时期曾广泛地阅读德、英、日、俄等国的文学作品,所以他的小说创作深受这些域外文学的影响。笔者通过郁达夫全集的阅读,发现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观虽然也受到欧洲作家卢梭、屠格涅夫等人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了多位日本小说家的文学元素,所以本论文力求以重原典材料和科学实证的“影响研究”为主、审美评价为辅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郁达夫的文学观及小说创作受几位日本近代小说家影响之事实。论文由导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述及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难点及结构安排。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写郁达夫留学时期所处的流派纷呈、争奇斗艳的日本文学语境。第二章简要介绍田山花袋的生平及其所受到的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及相关文学理论的影响。通过两位作家小说文本的比较,指出郁达夫的相关小说在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下载地址:/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QueryID=0&CurRec=9&dbname=CDFDLAST2010&filename=2009256100.nh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内容上,,主要是讲一个不甘沉沦却又一步步沉沦的中国人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些事情。。。艺术上,,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某些方面,特别是对性爱的描写惹起了很多非议,,,但郁达夫自己说他并不是为色情而写色情,重在唤起人们的正义。文章是一部自叙性的小说,有作者的影子在其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浅析郁达夫小说《沉沦》千里月明02-15 ·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既真实大胆,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令人心折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早期小说《沉沦》的艺术手法更具有作家突出的个性特征,更能体现其创作的艺术成就,更能使读者情有独钟。其小说的艺术手法着重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表现手法,行文的结构特色,优美诗句的运用以及小说意境的设置等多方面。 一、人物形象着重塑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首先,郁达夫的《沉沦》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影子。法朗仕曾经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推广了这一观点,作品中基本上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影子。他在作品中直接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使我们毫不犹豫地联想到作者本人,增强了读者的真实感。如《沉沦》中的“我”为中国的国事和自己的家事“愁闷极了”。当然,作者小说中塑造的自我的人物与作者本人的某种程度的叠合,交融,我们并不能就此断定这是作者在自我回忆,为自己写传,郁达夫这时塑造的人物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沾染了“时代病”而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其次,郁达夫的《沉沦》注重变态心境的人物塑造。其塑造的主人公属一种变态心境的人物,一是历史的经验,二是对知识进化论或者说文化进化论的确信。郁达夫留过学,他接受了近代变态心理学理论,明确肯定人的潜意识本能,向一切阻碍人性的社会原则提出抗议,他进一步确证变态创作心境在现代中国文坛的合理性,由此塑造了一大批变态心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沉沦》中“他”的自读、窥浴。他们是作者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必然结果,却被道德家们冠之为“黄色大师”。 再次,郁达夫的《沉沦》塑造的人物都倾注着爱国的情感。如《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在自杀前长叹:“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他”的这一呼喊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极为愤懑,这也是郁达夫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的。 二、小说重在感情,并视为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旧中国积贫积弱,郁达夫的小说始终扣紧时代的脉搏,体现的是一个弱国子民的辛酸和悲哀,所以作者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凉的情怀。他在《沉沦》中写道:“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他谈《沉沦》创作经过时说过:“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政的岛国过的,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失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很惹起许多非难的《沉沦》。”总之,郁达夫重视情感的抒发,悲苦的宣泄,迷恋自然,以感伤的喟叹和悲愤的控诉表现对压抑的不满,这就成就了他创作《沉沦》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三、不注重行文结构 有人认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只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片段,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注重结构,很随意,其实不然,巴金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技巧”,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注重以自传体的形式重现生活的原貌,追求的是那种质朴自然,而少有刻意的斧凿之痕,这也难免让人误会。 四 、注重古代的文化气息 郁达夫在写《沉沦》时写出了大量的诗歌或引用别人的诗歌作为小说的有效组成部分。如“他”用铅笔写了一首诗寄给“他”东京的朋友: 峨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 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 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空凭只旧书。 夜夜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鱼。 《沉沦》中还引用了渭迟渥斯的两节诗《孤寂的高原刘稻者》,海涅的诗以及“他”放大嗓子唱著带有诗意的日本歌。 五、重视小说的意境 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一个突出的语言特色就是语言的诗化和散文化,所以他的小说就是一首感情真挚的诗,形式优美的散文,它同普通的诗歌和散文等抒情性作品一样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在自杀前“他向西面一看,那灯台的光,一霎变了红,一霎变了绿的,在那里尽它的本质。那绿的光射到海面上的时候,海面就现出一条淡青的路来”。“他”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体现了“他”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的怀恋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小说中景为情设,情于景动,景美情更浓,同时语言也更美。 总而言之,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在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在社会上深受读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与郁达夫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全篇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这种中外文化相碰撞的结晶,显示出了独特性,而使其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盏闪亮的明灯。
心理内涵与艺术特色郁达夫的中篇小说《沉沦》是从沉沦中奋起的一部心理史。,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这部小说是采用第三人称,以“自叙传”式的写法,注重心理分析,无所顾忌地抒发主观感情,大胆地暴露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描写,表现出了由于屡受歧视,精神忧郁甚至变态了但最后还不忘自己的祖国。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做参考用吗?回头给你找找。
希望对你有帮助 哪怕一点点/f?kz=102915682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最近读了郁达夫的《沉沦》。很有感触。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对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比较露骨的性描写和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沉沦》的一个特点。也是小说引起非议和被指斥为不道德的一个主要之点。对这些非议和指责不能笼统对待,必须具体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中虽然有不少色情描写,但它并非是那种专门描写性生活的作品。他更测重于人的自省,是灵魂的博斗和抗争,他从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感受到生的痛苦,并企图从这种苦痛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郁达夫的性描写与性心理的刻画,并非只是《沉沦》一部作品的特点。后来这种倾向还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延续着发展着,有的与作品情节发展有联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他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这种描写,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结果,是在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同时,向扼杀人性扼杀美好人情的社会发出控诉。 郁达夫在表现“灵与欲”的冲突时,不免流露出的颓废气息和世纪末情调,是身受东方古国名士风流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对于那个窒息时代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是一定的消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积极意义的相随相生。《沉沦》是与时代精神合拍的。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要求和社会思潮。也正是因为“惊人”和“大胆”,才很难为同时代的某些人所理解,这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不幸。再读《沉沦》,感觉着他的忧郁症,恐惧症,幻想狂妄症。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他动不动就“流出几滴清泪”来的样子。虽然我也认同他写出一部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并且有些(比如个人与社会之间无力的对抗)特点具有历史穿透性,与当下知识分子也有某些共性特征。他仍然把所有病症责恨于别人,同时责恨于当下中国。我通过这篇文字,看出作者本人的某些那时的思想感受。是文人的弊病,外加这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缺陷。于是我想在那么残酷闭闷的时代,为什么有人就会自杀,有人却会悲哀,冷酷,依然未曾放弃挣扎的活着,抵抗着。我想国之符合个人理想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于是如何完善我们自身才是当务之急。那么那样一个存在诸多残缺的时代青年,要如何找到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医生,先去医治他的病呢。有时候,靠自己,我会感觉无能为力的。假如作者本人知道,那么那个“他”是否也就不会去自取灭亡了呢。我觉得那种心如止水的孤独,非常,非常可耻。郁达夫本人凭借文字方式来对抗自己那样忧郁的自我,尽管文字轰然爆炸给他带来宣泄,那这本身情状,他是否会来愈加痛苦承受这证明自己苦闷的文字呢。郁达夫作品所传达的东西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点的,但这些东西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会成为主流,它属于边缘地带,但边缘地带的东西往往能更加清晰的反映一个时代。郁达夫的弊病,他的苦闷,他的 忧郁,他的压抑,好象他都归于了自身之外的自己祖国。他抱怨他之所以不能好好的爱,那都是因为自己的 国家不强大,被凌辱,以至于自己在他乡没有地位,没能获得异性的青睐。虽然外部的客观环境对他的情感有着密切相关,但全不的不是寄托在了遥远祖国的身上,无疑是对自己本身弱点视角的转移和对自己的欺骗。达夫还是有看出自己的弊病的,他的东张西望,他的有犹豫,他的心理的挣扎,他很明白一切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心灵脆弱造成的。可是他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任之病态的心理发展,待到要自己发泄胸中的苦闷时他就把这种情绪转嫁给了外部的因素。读郁达夫的文章觉得有一种深深地苦闷感,他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社会“零余者”的形象。从描写他们的苦闷人生来折射整个二三十年代青年的心路里程。“苦闷”是郁达夫的小说中常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作者十分注重这种精神病态描写,把灵与肉的苦楚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些又都顺应了“五四”时代整个社会的心理与氛围——旧秩序对新的压抑与在旧制下蠢蠢欲动新的创造两者间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形象正是这个时代的产儿。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郭沫若说“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郁达夫主张接受新旧浪漫主义,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叙性”。他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之处就在于常常一展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可能正如他所说的,这样写才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郁达夫的小说在暴露病态心理方面以及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描写,明显地受到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他的小说中,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与自尊、自傲相纠结。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表现人的精神病态,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 有人把郁达夫说成是颓废派,这种说法只见郁达夫的一面,而未见其反抗与追求的一面,不能作为对郁达夫全人的评价。但郁达夫的作品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绪,这是确实的,《沉沦》是这样的,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也是这样。这是郁达夫浪漫主义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一个主要弱点。郁达夫的感伤和颓废的情绪,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密切相关,也不能否认这种情绪有其一定的时代的背景。郁达夫有着强烈的改造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愿望,但在浓重的黑暗势力的包围中,他没有看到指路的灯光,对人生和社会 的改造存在着深深的疑虑,这正是“五四”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共同思想特征,也是形成郁达夫悲剧性格的重要的思想上的根源。《沉沦》就是这种思想性格最初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处女作《沉沦》的主观抒情到《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观抒情与客观描写参半,再到《出奔》的较为冷静的客观描写,郁达夫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扩展。他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创作题材从个人遭际扩展到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的生活,塑造了几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动者的形象,从更深广的意义上,对旧社会提出了抗争,突破了创造社作品历来的自我表现的局面。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从精神状态上说,郁达夫始终保持了五四知识分子和许多特色,“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①。这是他的长处。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对人生的态度全部诚恳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很彻底的民主使者。他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深沉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奔腾在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 ②达夫笔下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以后某些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反抗礼教而又不能完全摆脱旧知识分子的积习,同情苦难同胞却又不能为他们找到出路,带着呐喊后听不到回声的时代寂寞感,向往个性解放,但又无处使用自己的力量,不甘沉没却又难以奋飞。他们的心中都交集着个人的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知识者审视自身的伤痕和民族的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他的小说鲜明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以留日生活为题材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揭露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使作品显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在他感到报国无门时,在感到不被人理解时,也有抱怨,有伤感,有逃避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泪。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地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郭沫若《论郁达夫》④郁达夫,终其一生是郁而不得的。但他的声音却似乎穿透时空,至今仍然回响。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近视,与年龄有关系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并调查询问同学,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近视的主要原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8 不合理饮食; 9 在车厢里看书 10 遗传因素 11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2)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 1看书时作姿要端正,读书或写字时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也不要躺下看书。(三)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3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4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最近读了郁达夫的《沉沦》。很有感触。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对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比较露骨的性描写和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沉沦》的一个特点。也是小说引起非议和被指斥为不道德的一个主要之点。对这些非议和指责不能笼统对待,必须具体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中虽然有不少色情描写,但它并非是那种专门描写性生活的作品。他更测重于人的自省,是灵魂的博斗和抗争,他从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感受到生的痛苦,并企图从这种苦痛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郁达夫的性描写与性心理的刻画,并非只是《沉沦》一部作品的特点。后来这种倾向还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延续着发展着,有的与作品情节发展有联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他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这种描写,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结果,是在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同时,向扼杀人性扼杀美好人情的社会发出控诉。 郁达夫在表现“灵与欲”的冲突时,不免流露出的颓废气息和世纪末情调,是身受东方古国名士风流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对于那个窒息时代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是一定的消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积极意义的相随相生。《沉沦》是与时代精神合拍的。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要求和社会思潮。也正是因为“惊人”和“大胆”,才很难为同时代的某些人所理解,这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不幸。再读《沉沦》,感觉着他的忧郁症,恐惧症,幻想狂妄症。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他动不动就“流出几滴清泪”来的样子。虽然我也认同他写出一部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并且有些(比如个人与社会之间无力的对抗)特点具有历史穿透性,与当下知识分子也有某些共性特征。他仍然把所有病症责恨于别人,同时责恨于当下中国。我通过这篇文字,看出作者本人的某些那时的思想感受。是文人的弊病,外加这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缺陷。于是我想在那么残酷闭闷的时代,为什么有人就会自杀,有人却会悲哀,冷酷,依然未曾放弃挣扎的活着,抵抗着。我想国之符合个人理想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于是如何完善我们自身才是当务之急。那么那样一个存在诸多残缺的时代青年,要如何找到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医生,先去医治他的病呢。有时候,靠自己,我会感觉无能为力的。假如作者本人知道,那么那个“他”是否也就不会去自取灭亡了呢。我觉得那种心如止水的孤独,非常,非常可耻。郁达夫本人凭借文字方式来对抗自己那样忧郁的自我,尽管文字轰然爆炸给他带来宣泄,那这本身情状,他是否会来愈加痛苦承受这证明自己苦闷的文字呢。郁达夫作品所传达的东西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点的,但这些东西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会成为主流,它属于边缘地带,但边缘地带的东西往往能更加清晰的反映一个时代。郁达夫的弊病,他的苦闷,他的 忧郁,他的压抑,好象他都归于了自身之外的自己祖国。他抱怨他之所以不能好好的爱,那都是因为自己的 国家不强大,被凌辱,以至于自己在他乡没有地位,没能获得异性的青睐。虽然外部的客观环境对他的情感有着密切相关,但全不的不是寄托在了遥远祖国的身上,无疑是对自己本身弱点视角的转移和对自己的欺骗。达夫还是有看出自己的弊病的,他的东张西望,他的有犹豫,他的心理的挣扎,他很明白一切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心灵脆弱造成的。可是他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任之病态的心理发展,待到要自己发泄胸中的苦闷时他就把这种情绪转嫁给了外部的因素。读郁达夫的文章觉得有一种深深地苦闷感,他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社会“零余者”的形象。从描写他们的苦闷人生来折射整个二三十年代青年的心路里程。“苦闷”是郁达夫的小说中常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作者十分注重这种精神病态描写,把灵与肉的苦楚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些又都顺应了“五四”时代整个社会的心理与氛围——旧秩序对新的压抑与在旧制下蠢蠢欲动新的创造两者间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形象正是这个时代的产儿。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郭沫若说“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郁达夫主张接受新旧浪漫主义,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叙性”。他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之处就在于常常一展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可能正如他所说的,这样写才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郁达夫的小说在暴露病态心理方面以及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描写,明显地受到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他的小说中,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与自尊、自傲相纠结。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表现人的精神病态,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 有人把郁达夫说成是颓废派,这种说法只见郁达夫的一面,而未见其反抗与追求的一面,不能作为对郁达夫全人的评价。但郁达夫的作品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绪,这是确实的,《沉沦》是这样的,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也是这样。这是郁达夫浪漫主义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一个主要弱点。郁达夫的感伤和颓废的情绪,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密切相关,也不能否认这种情绪有其一定的时代的背景。郁达夫有着强烈的改造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愿望,但在浓重的黑暗势力的包围中,他没有看到指路的灯光,对人生和社会 的改造存在着深深的疑虑,这正是“五四”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共同思想特征,也是形成郁达夫悲剧性格的重要的思想上的根源。《沉沦》就是这种思想性格最初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处女作《沉沦》的主观抒情到《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观抒情与客观描写参半,再到《出奔》的较为冷静的客观描写,郁达夫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扩展。他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创作题材从个人遭际扩展到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的生活,塑造了几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动者的形象,从更深广的意义上,对旧社会提出了抗争,突破了创造社作品历来的自我表现的局面。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从精神状态上说,郁达夫始终保持了五四知识分子和许多特色,“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①。这是他的长处。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对人生的态度全部诚恳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很彻底的民主使者。他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深沉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奔腾在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 ②达夫笔下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以后某些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反抗礼教而又不能完全摆脱旧知识分子的积习,同情苦难同胞却又不能为他们找到出路,带着呐喊后听不到回声的时代寂寞感,向往个性解放,但又无处使用自己的力量,不甘沉没却又难以奋飞。他们的心中都交集着个人的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知识者审视自身的伤痕和民族的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他的小说鲜明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以留日生活为题材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揭露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使作品显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在他感到报国无门时,在感到不被人理解时,也有抱怨,有伤感,有逃避的幻想,甚至也有过病态的自我嘲弄。“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泪。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地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郭沫若《论郁达夫》④郁达夫,终其一生是郁而不得的。但他的声音却似乎穿透时空,至今仍然回响。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近视,与年龄有关系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并调查询问同学,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近视的主要原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8 不合理饮食; 9 在车厢里看书 10 遗传因素 11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2)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 1看书时作姿要端正,读书或写字时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也不要躺下看书。(三)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3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4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题目 达夫 论文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