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看来要到台湾找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什么是论点呢?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必须做到鲜明、正确。鲜明,就是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背景:日本法西斯全国侵华.中国共产党提倡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法西斯的侵略在初期得逞,加剧了同世界大国的矛盾.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法,美,苏,中等国走向联合.经验: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1937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连续发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日侵略矛头又华北,东北转向四大家族势力集中的华东地区,蒋介石做为四大家族和大地主,官僚资本家的代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大背景即是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膨胀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把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 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对法西斯三国同盟成员国及仆从国家作战,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宣言。亦称《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由对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作战的26个国家,即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占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南斯拉夫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至1945年5月1日,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利比里亚、墨西哥、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等21国陆续加入本宣言。 宣言由序言和两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是:签字各国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各国政府保证对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共附从者使用其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加入宣言。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英美表示支持苏联抵抗法西斯侵略。同年8月,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条件成熟。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召开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商讨两国的全球战略。会议期间,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经与英苏磋商并修改后,宣言草案分送各国政府。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至此,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国共第一次合作方式形成分析 摘 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对中国革命的局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国共合作方式最终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国共合作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当时苏俄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国民党三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的关键所在。 1.早在国共合作酝酿时期,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曾向孙中山提出国共实现两党平行合作的“党外合作”建议,但被孙中山拒绝。 首先,“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思想根源。“以党治国”,其实质是一党治国,即要以他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或中国国民党来治国。早在创建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就曾指出:“非本党不得干涉政权,不得有选举权,故将来各埠选派代表,非本党人不可。”同时,将革命阶段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提出此期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这就比较明确地体现了以中华革命党一党革命的思想。改组国民党后,他秉承中华革命党的主旨,强调依靠改组后的国民党去改造国家。因此,孙中山在与国际代表商谈国共合作方式时,强调:“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由此,也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况且,孙中山只将中国共产党当成“共产派”,孙中山在谈及国共两党相互关系时曾讲:“国民党系我创立唯一之政党,而共产派则为赞成俄国列宁主义学者有志之一派,国民党固有加入该派者,然国民党始终为国民党,共产派始终为共产派,而为其独特活动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可见在孙中山看来,中共只不过是羡慕俄式革命的有志青年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同时,孙中山对中共信奉的共产主义认识也是模糊的。他有时认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成功,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而且,他有时又认为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不能适用于中国。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使他不能平等地对待共产党,并拒绝两党平行合作。 另外,担心领导权旁落,也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对外联合苏俄,对内改组国民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力量基础,不希望看到共产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强大起来,与其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因此,他在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同时,又时刻警惕中共“包揽俄国外交”,“独得俄援而自树一帜”。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张国焘回忆说:“孙先生素来自视为中国革命的唯一领袖,在他的旗帜下,可以包容一切革命分子。”但是,要“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却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他虽然“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但决不容许“朋友”成为主人,共产党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否则,“我必弃之”。 孙中山坚持认为,国共合作必须以国民党为主体核心,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国民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及其领导权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而拒绝两党平行联合,正是该立场的集中体现。 2.苏俄及共产国际竭力促使中共接受“两党合并”的方式。孙中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又提出实行“两党合并”的新方案就是指“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清楚:两党如此“合并”,将使共产党的独立性荡然无存,最终党的组织也将被无形取消。苏俄及共产国际代表自然深知这种严重后果,之所以还执意作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实际了解不甚清楚,有明显的轻视共产党而重视国民党的倾向。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眼里,当时中国似乎不具备产生共产党的必需条件:“中国极为落后,从经济状况看,要在当前建立一个共产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只有在国民运动进一步发展时才能产生共产党”,中共“诞生的太早了”。他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情况时说:中共是由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所组成;他们“从来没有同工人阶级有过紧密的联系”,“也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因此,马林反对国共平行合作的方式,认为中共既同“国民党一道工作,但又对其保持独立,这必然会使那个小团体的人们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宗派。”所以,他极力主张中共放弃“对于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否则,“前途是暗淡的”。相反,马林看不到国民党软弱涣散、成份复杂的弱点,过高地估计了其力量。他认为,国民党是知识分子、华侨、士兵和工人组成的一个多阶级联合的松散组织;由于孙中山长期和工人有接触,因此这个党与工人群众的联系十分紧密。他甚至认为,国民党领导层中“有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人”,他们“决不比我们共产主义团体中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者逊色”。 其次,苏俄及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它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勿庸置疑,列宁及苏维埃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帮助是真诚的。但是不可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急于和孙中山国民党实行合作,关键是出于对其新政权安全所作的考虑。当时,苏俄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急欲在东方特别是毗邻的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它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取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好感。苏俄的目的,一是近期的,即指望孙承认其继续驻兵外蒙,并维护其在中东铁路上的管理权益;二是从长计议,指望孙中山的国民党控制了中央政府以后,“承认苏俄并与它订立同盟条约”,以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因此,苏俄在1923年1月的《孙文越飞宣言》中以“国际纪律”强压中共接受“两党合并”方式。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必须服务于苏俄的外交政策,要求中共“在国民党内竭力反对孙中山与军阀的军事勾结”,因为“这些军阀是敌视苏俄的外国资本的代理人”;“中国共产党应当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以期将它和苏维埃俄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欧洲、美国、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可见,中共在苏俄和国民党面前只不过是二者利益交换的一个筹码。 3.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从实际出发探寻出“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 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问题。会上,马林为促使“国共合并”,进一步向与会者施压;而绝大多数与会者依然强调:这样做势必“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就在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时刻,李大钊提出了一个新建议:即共产党员有条件地加入国民党,并以少数领导人的率先加入作为两党实现合作的桥梁。这个意见化解了争论双方的尖锐矛盾,使大家心平气和起来,会议由此出现了转机。经过进一步协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党内合作”。这一方式与马林提出的“两党合并”相似,但二者间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一部分党员独立于国民党组织之外,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1923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采纳了中共提出的“党内合作”方式。决议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斗争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揭开了国共“党内合作”的序幕。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进程也是有利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体方式问题的解决,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尝试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合作方式短期性、策略性很强,这也为双方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 时代 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 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 理论 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 规律 和价值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征上是民族的,它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 语言和风格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总是渗透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特色。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它解决中国 经济 社会发展 问题 的同时,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体现着时代主题的要求,提升着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在动荡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合作,促进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想:
《形式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敌对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它同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许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仅仅是以抗日为目标的联盟,两党合作的基础实际上仅仅是抗日而没有两党公认的合作的共同纲领和具体组织形式。 第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两党的武装联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一方面开辟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国共两党的武装联盟是两个敌对阶级间的联盟,因此,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而且以局部的武装冲突表现出来。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斗争原则,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保存和发展了革命阵地。 第三、中共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各个革命阶级同本来是阶级敌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合作,因而,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这种联盟之所以能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表现出的两面性决定的。因此,也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它不仅表现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且还表现为激烈的军事斗争。由于我党制定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才粉碎了蒋介石从各方面的进攻,坚持了国共合作。参考资料:/html/duhougan/chenggongjiaoyuxue/20070326/032A55392007.html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其政治基础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合作主要是有共同的敌人北洋军阀政府。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于1937年,没有政治基础,合作主要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抗击日本人。
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部中国现代史,可以说也就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从总体看,从1924年至1949 年,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即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这四个阶段,其中两党的两次合作经历更是引人注目的焦点。明史可以知兴衰,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研究兴趣。 从总体上来看,两次国共合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关于哪些是相同点,哪些是不同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慧。笔者在博采众家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次国共合作都有着反帝的成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的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矛头直指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两次合作,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成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在国际上,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两次合作对革命都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平定了商团叛乱,剿灭了陈炯明集团,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势力,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使革命区域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如火如荼的局面。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笔者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全国人民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背景下发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灭亡中国为目的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广泛,它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还包括其他的爱国反日人士,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存在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斗争经验,党中央放弃革命的领导权;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党已经积累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合作才能共赢。当前,台独势力妄图分裂祖国,依笔者愚见,他们没有深刻研究中国现代史,至少,他们忽视了两点,一是国共合作史,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任何一个对中国现代史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会明白,合作,对海峡两岸都有好处,分裂及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view/0cfabba00029bd64783e2c2f.html
参考资料:/view/0cfabba00029bd64783e2c2f.html
历史是一幅画,国民参政会就像是以国共两党为主题的流动画卷,向世人展示了各种政治力量的交织、组合;历史是一面镜子,国民参政会的发展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的兴衰和共产党政策的好坏。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中国国民党在全国抗战民主呼声不断高涨的形式下,不得不设立的一个具有相当民意的国家机构,在旷日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动员全国抗日力量,共赴国难的作用。为了清楚表达国民参政会与国共两党关系中的有关问题,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一、初期国民参政会与国共两党关系 这一部分论述了在国民参政会初期(从一届一次到一届五次国民参政会),国民党发挥国民参政会职能开启民主团结抗日,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比较积极的采纳民主内政建设提案,调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共产党则依托国民参政会推动反奸斗争和宪政运动,抵制了国民党投降的危险,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治的发展。论文肯定了初期国民参政会的准民意性,既论述了其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其不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国共合作 文献 小论文 论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