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苔丝论文研究现状与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查资料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德伯家的苔丝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研究动态 急!

我不知道这个对你有没有用···你看看吧···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 pure Woman Faithfully Portrayed……is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book.It tells the tragic life story of a beautiful country girl,Tess Durbeyfield.Tess is the daughter of the poor John Durberfield who learns that his family is relatde to ancient nobility,being the last of the family the D’Urbervilles.In trying to make use of this connection,Tess is sent to pursue the son of the local family of Mrs D’Urberfield.The Tess becomes involved with her son Alec who takes advantage of her and seduces her.The second stage of the novel concerns Angel.At the Dairy,Tess meets a man named Angel Clare with whom she falls in love.But she is troubled by pangs of conscience and feels she should tell Angel about her past.She tries to write him a confessional note but unfortunately Angel never sees it.After their wedding,Angel and Tess both confess indiscretion:Angel tells Tess about an affair he had with an old woman in London,and Tess tells Aangel about her history and Alec.Tess forgives Angel,but Angel cannnot.When Tess is in trouble,Alec’s second attempt to ensnare Tess leads to the murder,escape and superficial impurity on the part of Tess who is finally brought to “Justice”.

2、写有关苔丝的悲剧分析的论文,文献综述应该怎么写啊??!!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3、关于毕业论文(苔丝)

四季更替的象征和悬石坛(stonehenge)祭坛(Altar)的象征最好放在第二部分环境象征里,我觉得啊~悬石坛(stonehenge)祭坛(Altar)不是地名,也非动物,笼统地算环境吧。四季更替主要就是用描写环境来表现的,应该算是环境吧。你觉得呢?

4、国外对《苔丝》的研究现状

只搜到这几篇论文的名称,但内容没找到《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主义手法研究安吉尔离开苔丝的原因新探悲剧性时代的必然悲剧——《苔丝》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哈代《苔丝》中的典故和神话/question/93628585.html国内:《苔丝》研究1、《苔丝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4 年 01 期 黄利玲2、《绘画艺术与文学语境锻造——透视〈德伯家的苔丝〉的景物描写》 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 年 03 期,余勤3、《两个性格 两种命运——简·爱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年 06 期侯秀杰4、《〈红楼梦〉与〈德伯家的苔丝〉女性人物肖像刻画的对比分析》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年 02 期 易淑琼5、《〈德伯家的苔丝〉叙事风格谈片》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 年 04 期张剑平 ,杜湖湘6、《论苔丝悲剧之根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2 年 S3 期 李有华7、《苔丝悲剧必然性之探讨》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年 02 期 魏江华8、《社会、人性、人生——苔丝的悲剧剖析》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年 11 期 谭晓援9、《略论〈苔丝〉创作手法的悲剧意味》, 齐鲁学刊 , 2002 年 05 期 吴钧10 、《文字之外的解读——比较〈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娄底师专学报 , 2002 年03 期,龚璇11 、《〈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年 01 期,黄秀君12 、《〈苔丝〉中的自然意象与象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年02 期 牛建伟13 、《〈苔丝〉的叙述视角简论》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年 06 期 ,牛建伟14 、《悲剧的超越——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年 01 期 杜丽琴15 、《〈德伯家的苔丝〉中神话原型探讨》 远程教育杂志 , 2001 年 02 期 应悦 ,丁晓16 、《论〈苔丝〉中的原型象征》 固原师专学报 , 2001 年 04 期, 胡笑瑛17 、《从苔丝的命运看哈代的宗教意识》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年 01 期马士奎 , 朱士东18 、《论〈苔丝〉的叙事节奏》,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0 年 02 期 ,王录19 、《不同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精神回归——玛丝洛娃与苔丝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年 08 期,马林贤20 、《论〈苔丝〉中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 2000 年 04 期,梁巧娜21 、《从〈苔丝〉看哈代对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的张扬》,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999 年 04 期22 、《试析〈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 年 02 期 陈遐

5、跪求有关《德伯家的苔丝》的国外研究现状,最好有作者及作品名称,急急急

你上CNKI中国知网搜一下 全部研究成果都有托马斯。哈代!这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了!具体百度吧 呵呵 我也知道这么多!

6、苔丝心理分析的论文综述怎么写啊? 急

小说《苔丝》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小说创作中最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多集中于这部小说所采用的不同寻常的叙述技巧。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普遍运用所谓“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方式来完成故事叙述,即在叙述中描述与评论,感觉与理性,过程与结局是统一的,不会自相矛盾。而哈代则不然,他在《苔丝》这部小说中,采用叙述逻辑的前后矛盾,叙述角度的突然转化,叙述声音的不一致这样一种非传统的独特叙述技巧,为读者解读人物命运及其必然性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苔丝的悲剧提供了可能性,这一解读的完成必须借助克里斯多娃,弗洛伊德和福柯关于心理对“象征秩序”的屈从理论。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克里斯多娃根据拉康的“镜像期”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前俄迪浦斯阶段”心理状态。这为人心理对“象征秩序”的倾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中,除了有为身份的确立提供了介质的“俄迪浦斯情结”,还有使得“超我”得以构建的“死亡本能”的描述。这些解释说明了人心理“超我”的建构过程,也是人通过对社会统治秩序的认同来获得性别身份的过程。福柯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过程的矛盾性:个体身份的获得往往是以屈从于一定的社会规则为代价的,而限制不是由外界强行施加的,社会利用了人对象征秩序的心理倾向,通过给良知灌输一种规训的理想图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自己灵魂的囚徒”。哈代的创作生涯处于从维多利亚传统向现代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探询个人心理和女性社会存在状态方面,与他的前辈相比,哈代的洞察更加深。。。。。。本回答由网友推荐我都记不清小说的情节了。。。。

7、关于苔丝悲剧成因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我觉得苔丝的悲剧起初来自她的无知,她还不懂保护自己,所以会被诱奸。其中一部分责任来自她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后来的悲剧缘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她爱人的处女情结,既然他曾经做过同样的事,为何又不能原谅苔丝,而后的悲剧就是所谓的巧合了,她爱人生病而耽搁没能赶回去,然而社会原因占主导地位,同样不可忽略人们心中的贪婪虚荣(这一点体现在其家人)。然而结局确实不是那么富于悲剧性,因为她为了争取最后一点小小的幸福,勇敢的反抗了,尽管结局并不完美,但是却给主人公增添了亮点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中,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典范,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说家的声誉。《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一、 命运悲剧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在苔丝的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人物的嘲笑,苔丝是天命或宿命的牺牲品;同时,作者也稍微夸大了偶然性在人们生活里的作用,例如老马的死;苔丝跟亚历克的相遇成为她生活中的转折点;苔丝在与安吉尔结婚前夕写给他的信产生了悲剧的误会;安吉尔最后的悔改返回等等。但是这种命运的描写却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正如劳伦斯所说:“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觉、他对美感的掌握……是非常伟大和深刻的。”○1二、 社会悲剧照哈代所说 ,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哈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由于同传统的伦理观或道德观相抵触,总是以悲剧结束。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在他们自身的范围内或许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却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在《苔丝》出版后,曾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淫”,因为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在作品中,哈代试图把苔丝和安吉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狭小的小市民特征。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象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三、 性格悲剧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2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四、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她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也不只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参考文献:[1] 托马斯•哈代. 苔丝. . .[2] 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3]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4]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5] 秦玲. 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南阳师范学院. 2005[6] 王梅兰[7] 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8]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注释:○1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2《早年的哈代》第230页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8、急求苔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国内外研究苔丝的悲剧的研究有很多1、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 刘茂生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6 2、 国内哈代悲剧小说研究简述 陈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3、 《苔丝》三种译本的比较研究 范祥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悲惨的世界 悲情的一生——苔丝的悲剧根源体现可以研究三个不同译本的翻译也可以研究苔丝的悲剧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启迪

9、急求苔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从绘画的角度来研究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横向选取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这两部分,纵向联合悲剧主题和人物命运考察绘画色彩的动态变化。最后在结语中对十九世纪的绘画尤其是英国的风景画做了简单梳理,结合哈代所生活的环境和小说创作的年代特征,以及作家本人的经历与爱好,阐述他和绘画的渊源,从而解释小说中为何有这些绘画特色。本文分三章: 第一章:本章考察环境描写中的绘画特色,这也是哈代绘画特色体现最明显的地方。本章分两节来探讨,一是考察自然风景描写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受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的影响;二是探讨场景描写中的印象派风格,有着明显雷诺阿、莫奈这些印象派大师的影子。本章将风景和场景细分出来,不仅指出具有画面美的环境描写,更在于研究哈代如何将那些同时代著名画派的绘画手法运用到文学中的。 第二章:本章考察人物描写的绘画特色,哈代的人物描写同样也深具绘画美。本章分三节来探讨,一是分析人物肖像画,充分运用了印象派的绘画元素使人物具有高贵的“浮雕”美;二是分析哈代如何将人物心理情感通过可视性的图景表现出来;三是研究哈代如何大量地运用色彩象征来暗示人物性格,将正反人物的塑造和白黑等颜色的象征义结合起...

参考资料:/question/52804956.html

只搜到这几篇论文的名称,但内容没找到《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主义手法研究 安吉尔离开苔丝的原因新探 悲剧性时代的必然悲剧——《苔丝》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哈代《苔丝》中的典故和神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现状 论文 国内外 苔丝 资料

上一篇:研究生出国发论文署名导师与联合培养研究生论文署名单位
下一篇:关于学生早餐饮食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