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苗族芦笙舞的研究论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苗族芦笙舞的介绍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12006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以苗族芦笙的制作及其发展历程为题目,怎么写提纲或开题报告

你的苗族芦笙的制作及其发展历程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我可以帮你写,需要可以问我

3、苗族芦笙舞的风格特色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们等等场景的再现。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声,舞蹈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芦笙舞除探路步、双踏浪等稍为简单点的动作外,还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一些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和组合。要跳完一组芦笙舞,要求舞者必需具备一定的功夫和体力。所以,芦笙舞多在青少年和部份中年人间流传,一般老年人因年岁已高,逐渐退出了舞者行列。故芦笙舞还不像笛子调那样,不论年纪大小皆能随音乐起舞。以最为普及的自娱性芦笙舞为例。一年四季都可以跳,特别是春节跳得更欢。年三十那天,谁家的年饭先吃毕,这家喜好跳舞者就吹起芦笙到一家去约舞伴,到了人家家门口就跳起芦笙舞,一是表示约舞伴,二是给这户人家拜个年。倘若这一家备好年饭还未吃,主家就要邀请客人与他家共尝年饭,若客人再三推辞,主人就要挟几块肥肉送给客人,客人当时吃不下,主人就将肉放在其芦笙顶部的一个小葫芦里。主人家吃过饭,愿跳舞者,带上自己的乐器,换上节日的盛装跟随来约伴的人再跳到另一家去。待全村跑完,跳笙队伍已占全村大半数人了。最后,舞者全都集中到村中大场上,随乐起舞,直跳到晨曦微露才散。芦笙是苗族古老的吹奏乐器,苗家人吹奏芦笙,必定要以舞蹈配合。芦笙舞由十几甚至几十人盛装打扮的芦笙手围称圆圈,边吹边跳,又称“踩堂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芦笙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珍贵的艺术财富。智慧的苗家人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芦笙的内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芦笙舞种类第一种群众性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来临之时,人们都到芦笙场上跳芦笙舞。芦笙舞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者由芦笙队带领,群众围着芦笙队形成圆圈舞蹈。这种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随着芦笙吹奏的乐曲而变化。随着苗家姑娘的跳动,身上佩戴的银饰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具有浓郁的苗家风情。第二种是表演性芦笙舞,苗语中叫“丢捞比给”。这种芦笙舞是男子竞技性的舞蹈,一般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技术性比较高,多数是各村里的芦笙能手才能参加比赛。第三种是风俗性芦笙舞,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姑娘把自己绣的花腰带一头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芦笙上,自己牵着花腰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跳舞。有时一个男青年身后有好几个姑娘牵着花腰带,队形好像孔雀开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十分有趣。 芦笙舞·锦鸡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民间锦鸡舞多以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等四支规格不同的芦笙为主要吹奏乐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节奏有序、欢快、流畅,音质委婉悠扬,似若高山流水之声,苗语称之给拉(GiX LaL),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一百多首,演奏起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 跳舞时,男性青年(少者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以姑娘和中年妇女为主,七八十岁的老人、五六岁的孩童均可随意参加)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随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有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有时或进或退漫舞。舞蹈动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腿上动作多、上肢动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妇女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仅以四步舞为例,以左脚为先,左脚先向左侧轻迈一步,右脚跟着左脚靠拢,然后右脚向右轻迈一步,左脚则又向右脚靠拢,之后又轮到左脚向左迈步,右脚跟上,反复四次后即转换跳六步顺时针转身(转180度),如此往返,逐步侧身相随围成圆圈缓缓前行。每跳一步,双膝同时自然向前嬗动,犹如蜻蜓点水;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人多时,芦笙手在中间围成圆圈吹跳,女性在外围成圆圈漫舞。 民间锦鸡舞的芦笙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有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何云、简其华、张淑珍编著出版的《苗族芦笙》一书就收录了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芦笙手吹奏的锦鸡舞乐曲,誉麻鸟为芦笙音乐之乡。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谷撒村苗族自古以来崇拜龙,龙能呼风唤雨、龙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每逢收获季节,就用歌舞庆祝丰收、表达爱情,并把自己装扮成龙的模样,身穿黑色长衫,头顶龙面斗角图腾、插野鸡翎,口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粗长芦笙管,自吹自跳。伴随流畅的芦笙旋律,银饰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出悦耳的叮当声,《龙斗角》、《吐水》、《出洞》等舞蹈,韵味古朴、感情真挚、刚健柔韧,让人赞不绝口。长衫龙这种苗族芦笙舞仅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如今则每逢重大节日集会、婚嫁、立房、跳月等传统民族活动都要表演此舞。此舞用于丧葬时,于出殡队伍的最前列表演;用于祭寨神时,则于阳历二月初一这一天在杀牛祭祖踩场之际表演;用于立房时,往往在踩屋基时进行;用于跳月时,则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场活动中表演。 种类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头插2根野鸡翎、头顶龙面牛角图腾、口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手执芦笙,自吹自跳,随着流畅的芦笙旋律,舞着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洞、龙飞膀子、莲花、拜见等动作。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舞蹈风格和谐迤丽、刚柔兼蓄、韵味古朴、感情真挚;舞姿矫若游龙、扇若惊鸿、上下稳活、刚健柔韧,人的拟龙化、龙的形象、龙的动态,体现一种深沉古朴的韵味。该舞伴奏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浑厚,音乐节奏鲜明,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为一体,和谐流畅,潇洒大方,表现为苗族芦笙舞的独特风格。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 芦笙舞·滚山珠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滚山珠,本是用形体模仿箐鸡(当地的一种野鸡)在山林中嬉戏的一种欢快的芦笙舞,所以其技巧与形体造型的写实性较强。表演者头戴插箐鸡尾的帽子(雄性箐鸡的标志)或红线花帽(雌性箐鸡的标志),边吹芦笙边舞,显然是对生活的再现。舞台上,对脚掌、扣肩倒立、跪步、点将等技巧,不时引起台下阵阵喝彩,尤其是滚山珠(又称刀丛滚身)这一招,总会引起观众的一阵阵叫好声。地龙滚荆以前动作比较单一,古朴稚拙,以再现当年年轻人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为主,一人数人均可表演。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木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持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梭镖或水碗翻滚,碗中水不能倾泻,这样的表演难度极大,异常惊险。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步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技巧,融汇到芦笙舞蹈中,不断改进完善。滚山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进各种技巧,不断完善。到1989年,芦笙舞滚山珠由以往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6至8人同时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时而以头为足,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场面。

4、什么是苗族芦笙舞

朋友,你知道何谓芦笙舞?简言之,就是由舞者持芦笙边奏边舞,故而得名。苗族芦笙舞,也称“踩芦笙”。尤以贵州台江、丹寨、黄平、雷山、大方、水城及湘西等地苗族民间盛行。多在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重阳等传统节日及造房、丰收、迎亲等喜庆日举行。乐、舞合一,舞姿多重于下肢变化,以四步最为常见,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及左右转动等步法。较为规范常见的组合有搅稀饭、客(蛤)妈(蟆)晒肚、翻刀、燕子耍、抽天柱、滚刀、滚坡等数十种。苗族芦笙舞有多种形式:一种是群众性芦笙舞(即踩芦笙)。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或均为女子,或全为吹笙男子)分别成圆圈,人数不拘,无芦笙者或女舞者手拉手(或手搭前舞者户上)踏乐而舞。场面极其壮观,气势热烈。夜晚举行则在圆圈中燃篝火助兴。双膝颤动为动作特点。每首乐曲均有邀请、感谢、号召、赞美等特定程序。竞赛性芦笙舞。在集会或节日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子表演。参赛芦笙队各列“一”字形。轮流由集体或个人竞赛表演。舞者一般为二至四人,动作以腿部为主,兼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度动作。风俗性芦笙舞(即跳花)。以青年男女相交为内容,以讨花形式共舞。在舞蹈进行中,姑娘可将精心刺绣的花带搭在意中人的芦笙上以示定情。女子芦笙舞。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往日,苗族有女不吹笙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吹笙并与男子同舞已屡见不鲜。其动作、乐曲均与男性芦笙舞大同小异。另外,大鼓芦笙舞流传于黔西一带,在舞者围成的圆圈中央横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司槌,其他人围鼓起舞。据传,源于古代哀悼御敌阵亡者的仪式。今已鲜见。

5、以“以我心目中的贵州文化”为题,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先说论点,再用

我心目中的贵州文化 摘要:贵州一个神奇的地方,早在二十四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南蛮地区的大国。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朝,贵州疆域基本行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9年11月15日,贵州县贵阳解放。同时,贵州是一个三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会。 关键词:心目 中 引论:作为一名贵州人明明知道贵州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一块宝地,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充满发展情景的山区省份。那为什么我们不去了解、查阅、论证我们的家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步伐我们一起了解贵州的文化、民族、美食、旅游吧! 一、 贵州的历史文化 贵州一个神秘而历史悠久的地方。尽管贵州有“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里平。”的记载,后来又有“人无三分银”之说, 但是贵州有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大家知道贵州的八大名产:仁怀茅台酒、安顺腊染、镇宁波波糖、威宁火腿、大方漆器、独山盐酸、玉屏筲笛、都匀毛尖。就说仁怀茅台酒,那是世界闻名的名酒。仁怀茅台酒的著名不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我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不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更因为他被国际一致认为与“白兰地”,“威士地”比肩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 同时,贵州的文化以多元包容著称,贵州本土的苗、布依、侗、彝等十多个民族, 大多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音乐、舞蹈、刺绣、蜡染、傩戏、水书等等,都曾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看好。 这就是贵州,美丽神奇的贵州。 二、 贵州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贵州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布衣、侗、彝、仡佬、水、穿青人等共18个民族。 各民族共同繁衍,共同生效息,为贵州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很大贡献。贵州大多数少数民族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都通晓汉语普通话,并以其作为民族交流的工具。 同时,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矫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就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生而不原始,粗犷而不粗俗,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原生态展现,更不是猎奇和迎合时尚,它是一种人性本真意义上的艺术升华,为贵州本土文化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出名。也因如此它具有许多荣誉,如1990年9月,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贵州省高原明珠”; 1992年6月,随贵州省民族民间艺术团,赴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到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演出,受到空前赞誉;1994年4月,参加在贵州省大方县举行的百里杜鹃花节,之后又于10月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第一名,获一等奖,11月应国家民委邀请到北京进行对外接待文艺表演; 2011年9月10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第一名等等。 《滚山珠》就是这样原滋原味的东西,让人们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因此, 2006年纳雍县《滚山珠》经申请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并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三、 贵州的城市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贵州的城市美食文化非常丰富。 辣香是贵州菜的主要特点,著名菜点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如宫保鸡丁、各类火锅、肠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来调味,黔菜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贵州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 贵阳有花溪牛肉粉,肠旺面,青岩豆腐,卤味,丝娃娃,洋芋粑,青岩卤猪脚,青岩鸡辣角,清镇黄粑,青岩玫瑰糖,息烽阳朗辣子鸡; 遵义有羊肉粉,豆花面,豆腐皮火锅,赤水竹笋,绥阳空心面条,遵义鸡蛋糕 ;兴义有刷把头,兴义鸡肉汤圆,安龙凉剪粉,贞丰糯米;兴仁有兴仁盒子粑;安顺有安顺镇宁波波糖,安顺荞凉粉,安顺裹卷,鸡肉饼, 毕节汤圆,威宁火腿,威宁荞酥;黄平牛肉干一品大包等等 。 贵州菜主要属于川菜系列,但贵州菜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四川主要是麻辣型,云南为甜辣型,而贵州主要是鲜辣、酸辣为主要特色。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风味。吃不惯的朋友可以提出少放油和辣椒。贵州的干锅系列再加上农家自酿的米酒,农家风味地道醇厚。贵州菜的酸不像山西靠醋来调味,而是酸汤。酸汤是苗族饮食的一大特色,为火锅系列,尤其以酸汤鱼最为好吃。 终而言之,贵州的食文化非常丰富的。如果你来贵州可别错过哦! 四、 贵州的旅游文化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风光尤其著名。在里有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就坐落在安顺境内。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川、河流、溶洞、瀑布众多,北部有国家历史名城遵义,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遗址形成了独特的黔北的红色之旅,省会贵阳打造避暑之都,毕节市的草海以及百里杜鹃,铜仁地区的梵净山,黔西南地区的马岭河峡谷,安顺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黔东南和黔南地区的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都独具特色,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结语:随着西部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完善,亟待揭谜的是西部人文景观。为了寻求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民族人文风情、旅游景观,我们不妨一同踏上这方热土,一起去感受这个花的世界、鸟的天堂、人类的天堂的多彩的贵州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贵州,一个神奇美丽的家园,正如广告上说的:“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

6、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意义

芦笙舞·锦鸡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如今,锦鸡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已逐步演变。经丹寨文艺工作者的再创造,其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的锦鸡动作,有锦鸡觅食、嬉戏、展翅翱翔等,其动作轻盈流畅、优雅自然,很受人们的喜爱。 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鼓龙鼓虎-长衫龙历史悠久,舞蹈形式独特,是一种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劳动中体现出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芦笙舞·滚山珠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猪场乡的滚山珠开始沉寂下来。如今,苗族的芦笙舞已经从单一的律动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律动,已发展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是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结晶,是中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苗族的芦笙舞还会持续的发展着。

7、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沿革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阿卯古史传说》记载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民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激战历不能胜敌人,于是迁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迁移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入夜,先过河的人唯恐后来者失散,就吹起芦笙燃起篝火将人们召集拢。为驱除寒气,人们伴随芦笙旋律,纷纷跳起了芦笙舞。芦笙跟笛子一样,是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伙伴。在苗家舞场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糜一时了。 芦笙舞·锦鸡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苗族锦鸡舞源远流长。传说嘎闹支系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和创造欢乐的飞歌。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纪念先祖和怀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美丽的锦鸡。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流传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们特别是女性同胞除了劳作外,闲时都精心地用各种各样有色花线绣成各种花鸟纹图案,缝制百鸟衣裙,编织花带,刺绣花鞋,制备银饰。节日喜庆时,尤其是在芦笙会上,只见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上身穿开襟短绣衣,下身外着绣花超短百褶裙(有的着彩绣短百褶裙,有的着绣花百褶长裙),裙前后各系一张长方形花围腰,后腰上面挂满各色手织花带,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有的在脚腕系上小巧玲珑的银铃),打扮得象美丽的锦鸡一样,花枝招展。跳芦笙舞时,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妇女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记载的鹨鹆舞。是故,民间称之为锦鸡舞。 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鼓龙鼓虎-长衫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源于花苗自古崇拜龙,龙能呼风唤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为苗族消灾解难,是他们崇拜的神。据传花苗老祖公们之所以能找到谷撒这块宝地,繁衍几十代子子孙孙,兴旺发达,全得力于龙神的帮助和保佑。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后被流放贵州,经开阳县江边迁徙至贵定县萝卜寨,在一次农事活动中,老祖公听一片秧鸡叫声,估摸有水源,逐循声探寻,发现有一天然龙形水井穴,他们认为是龙神相助指路,迁寨开荒于此,建成了谷撒寨(村)。为感谢龙神的恩赐,老祖公定下寨规:每年阳历二月初一,封寨(不准陌生人和外族人进寨)杀牛祭龙神,他们把自己模拟打扮成龙,学着龙的模样跳起舞来祈求龙福佑。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神灵便教会他们制作芦笙,并传授了龙舞与芦笙舞相结合的长衫龙芦笙舞,舞蹈从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传开来。这是关于鼓龙鼓虎-长衫龙来源的众多传说中的一个。据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兴史话》记载,宋代,黑蛮龙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他痛哭几日绝食而死。人们以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舞蹈纪念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芦笙舞·滚山珠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时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赞为贵州高原明珠。

8、苗族芦笙舞的传承现状

芦笙舞·锦鸡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在深闺人未识的锦鸡舞从山旮旯里走进了都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锦鸡舞自搬上舞台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久演不衰。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焕发出了艺术魅力的生机,被黔东南州歌舞团采编后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博得了西方观众的阵阵喝彩;1989年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带到大连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赞赏;1995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为《锦鸡舞》节目颁发创作一等奖。2002年10月,丹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将《锦鸡舞》带到凯里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暨民族服饰文化节表演,一举夺得了芦笙舞蹈艺术大赛一等奖,为丹寨,为黔东南,为贵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相传三百多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热情质朴、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苗族同胞心中的理想和希望。该舞1988年参加全国首届斗牛大赛开幕式演出,1991年参加中国西南艺术节开幕式演出,2002年8月参加中国都匀国际摄博会开幕式演出,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2003年10月受第六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邀请,作为贵州唯一原汁原味少数民族舞蹈表演团赴京参加北京市政府、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向海内外同胞、外国艺术家、世界人民展示古老悠久的长衫龙苗族芦笙歌舞,展示民族文化土、特、神、奇、绝,展示民族服饰的艺术,民族芦笙舞的展演得到首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肯定和认可,赢得了国内外艺术家们的高度赞誉。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苗寨多有影响和冲击,现只有一个寨子不足三十人会跳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芦笙舞·滚山珠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它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节,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滚山珠曾于1957年晋京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1984年,猪场乡7岁的苗族儿童王景全表演的滚山珠摘取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桂冠。1990年,滚山珠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连演28场,成为贵州艺术团的压轴戏。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队夺得唯一的艺术表演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枚金牌。1991年,滚山珠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金山杖奖。

9、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乐一般由数人成组地执大、中、小各型芦笙边舞边吹,曲目全为舞曲。其中丹寨一带的同时要加入只吹单音的五种低音芒筒,音乐雄伟而富有气势。常用曲目有《舞曲》、《踩芦笙》、《二步舞》、《三步舞》、《五步舞》、《母曲》、《古调》等,织体具有主调音乐特征,和声型态主要是主旋律的节奏型配奏和低音部持续长音衬托。



苗族 芦笙 论文

上一篇: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论文与流动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下一篇:中学政治课题研究论文与中学政治课题研究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