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487天

农村合作医疗管路研究论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求: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论文

1 以户参保与一人多保的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章程一般规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缴费必须以户为单位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碰到许多具体问题:如农户家庭中,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都是农民,有中、小学生;有外出务工者;有乡镇企业职工;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等。现在在校学生,学校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平安医疗保险(一般属保险公司承办的商业保险);外出务工人员由于保险意识的增强,他们参加商业保险者居多;乡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参加了社保局举办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低保和优抚对象,当地民政部门也为其办理了医疗保险;各种保险五花八门、相互交错。如果不区别情况认真对待,一味强调以户为单位,筹集资金时阻力比较大,农民认为当地政府不尊从自愿的原则。当然,那些已经参加了某种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老弱病残者,很乐意再参加一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因为缴费少生病时可以得到双重保险,享受多次补偿的福利待遇。如果不以户为单位,又极易形成“逆选择”,即筹资时,年轻人身强力壮者不参加,老弱病残、常年患病体质差的农民主动参加,这样就会造成筹资不足开支大、互济性差。   实践证明:一人多保补偿结报时有种种弊端。首先因为参保人患病就诊后,医院只能开 出一次票据及相关就诊记录手续,而不可能多次开出票据及相关记录。参保人凭什么合法手续去几家投保部门进行补偿结报呢?那么只有使用复印件或医疗单位重新出具就诊票据证明。这就给参保人有空可钻,可能弄虚作假。结报过程中,我们发现使用虚假复印件、虚假证明、涂改复印件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伪造的彩色复印件等诸多问题相继暴露出来,给审核补偿结报工作带来麻烦,给监管和控制增加了许多困难。其次,一人多保参保人有时在几家投保部门获取的补偿金总额,竟然高于实际支付的医疗费总额, 有人笑话:“生病反而可以致富”。   再论那些一人多保中的既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 患病后既享受城镇职工医保的报销,又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偿。他们把本来医保部门不予报销,该由个人承担的部分住院费用,门诊就诊应该由个人帐户支付的费用, 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补偿,享受着不该享受的双重福利待遇,有人称这种现象为“与农民争利”、“揩农民的油”,这有悖于政府举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本来宗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大力 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遏制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以户参保和一人多保的关系,严格区分不同参保对 象,选择不同的参保类型。既坚持以户为单位,又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人员区别对待。对那些已经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人员,一般不得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保险,以免发生“与农民争利、揩农民油”的现象。因为这两种保险都有政府和单位投入,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如果当事人要求参加,应该制定不同的筹资标准。补偿报销时, 城镇职工医保部门规定不予报销应该自费的医疗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不得补偿,同时还应扣除另一保险部门已经补偿的金额,不得重复补偿报销。对于中、小学学生,外出 务工农民还是以户为单位,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自愿选择参加其它商业保险为好。补偿结报时,要规范结报手续和结报程序,做好相关保险经办机构的对接工作,防止套 取和骗取补偿金。   另外为了满足参保农民多层次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根据参保农民经济收入的 不同,设置不同的筹资水平、不同报销比例、不同报销最高限额的多种福利包,供农民自主选择。要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民心”工程,真正深得人心,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千 万不能伤民心、损民利。   2 门诊医药费与住院医药费补偿的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参保农民的门诊医药费与住院医药费补 偿的关系。笔者所知,有些试点县(市)合作医疗章程规定,只补偿参保农民的住院医药费而不补偿门诊医药费;有些试点县(市)合作医疗参保农民门诊医药费虽然可以补偿,但条 件比较苛刻,简称“一高二低两不补”。一是门诊医疗费比住院医疗费起报点高;二是门诊医疗费比住院医疗费补偿比例低(门诊补偿比例一般在10%~25%,而住院补偿比例一般在25 %~50%);三是门诊医疗费比住院医疗费补偿最高封顶低(门诊补偿最高封

2、论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你自己去幸福校园论文网里去找找 很多呢 我也在写 就是从那找的 你可以去搜搜看 参考一下[原文]一、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足迹,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初级卫生人员的提法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人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式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为: 1、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我们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是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

3、关于医疗卫生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如何写比较好?朋友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啊!

  第一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双向互动性.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定位为: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既满足人民眼前需求,又有利于人类长远健康目标的实现.  第二 要大力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虽然突出大病医疗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在医疗资源约束条件不破解农民大病医疗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必须考虑我市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际承载力,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医疗需求。应该在大病统筹的前提下,更多兼顾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农村公共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同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也要坚持“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定位,市县两级政府的农村公共卫生财政应给予倾斜。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医职救助体系。  解决我市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型合作医疗并非单纯等同于医疗救助扶贫,所以,也不应以合作医疗基金这一单渠道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例如:对于部分如尿毒症、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特殊病种患者的医疗救助,在保证其基本医疗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红十字博爱”救助、“社会爱心工程”救助、探索引入风险管理办法或通过保险市场化等手段多元化、社会化手段来解决。  第三,科学分配农民个人资金在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合理比例。  合作医疗制度在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的同时,也应考虑建立农民家庭医疗保健财产,通过合理分配个人筹资在大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健的比例,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大病统筹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功能整合。为此,我市财政应大力扶持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医疗器械、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资金投入。农民个人筹资的大部分应用于充实家庭财产的同时,农民个人也必须有部分资金用于大病医疗保险,以此,强化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有效监管医疗服务机构,保障农民获得医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首先,在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方面,财政必须给予公共资金的支持。我市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有限,甚至有些还较贫困,为此,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共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以此提高我市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与水平,对永泰、平潭、闽清等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公共卫生资金的导向作用,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间投入责任,切实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其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要严格规范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标准,坚决杜绝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编高等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加大对我市各类乡镇卫生院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其医疗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应建立一个专职的、独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机构,代表农民的利益进行合作医疗的融资、管理、监督以及组织医疗服务等,政府的卫生部门则重点行使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监督体系,在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监督,诸如立法、纪检、审计、社会监督等等,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率,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资料供您参考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的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动态怎么写,写些什么

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特别是乡村)并没有把真正的实惠告诉百姓,而农民思想中并没有 保险这样的名词,导致当让农民拿出钱来购买时,显得犹豫。当然这主要是现在百姓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的原因。另外农村合作医疗,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根本没有拿钱出来为农民办理。对策就是中央要严格执行制度,做好媒体、群众的监督工作,组织专门部门审查,让每个农民都有属于自己的医疗保险。我可以给你提供优秀毕业论文版面格式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要的话(QQ)加为好友就行 :16 7085 21075忧毕业设计网,里面看看有没有你要的,没有可以找我。我有你的现成论文

5、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之摘要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就出现过农民集资兴办的合作医疗。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土地改革后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发下,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亦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要负责医疗,并且要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从而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后,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可以说,从建国到5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处于各地自发举建的阶段。 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后,这一制度遂在广大农村逐步扩大。1965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到1965后底,全国已有山西、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部分市县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并进一步走向普及化;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合作医疗深受农民欢迎,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从而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村社会成员看病难的问题,为新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不过,在70年代末期以后,农村合作医疗遭到了破坏,并开始走向低潮。1979年12月,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各地又根据这个章程对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和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整顿,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强调参加自愿,退出自由,同时改进了资金筹集办法。此后,虽然少数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随着80年代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村公共积累下降,管理不得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又未能及时加强引导,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遭到解体或停办的厄运,绝大部分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据1985年全国10省45个县的调查,农村居民中仍参加合作医疗的仅占9.6%,而自费医疗则占到81%,1986年支持合作医疗的村继续下降到5%左右,当时只有上海的郊县、山东的招远、湖北的武穴、江苏的吴县、无锡、常熟等为数不多的地区继续坚持合作医疗。 进入80年代后期,农村社会成员的医疗问题又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一些地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的发展变化,亦对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因地制宜作了改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一个方面,已被列入国家卫生部门的发展计划,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 综上可见,中国的合作医疗事业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之失去了集体经济基础,同时又无得力的政策引导所致,其后果就是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社会成员1976年占农村人口的90%锐减到1986年的5%左右,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陷入困境、绝境的现象。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曲折发展的这一过程,应当成为中国现阶段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一个深刻教训。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6、求一篇2000字关于新农合的论文...

关于“新农合”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而新农合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满意度低。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 二、保障水平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 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我区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为了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规范村干部补贴标准,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适当提高村干部财政补贴标准。 广西南宁对出租汽车经营者增加财政补贴。一、增加地方财政补贴支出,提高广西城市出租车用油财政补贴标准。二、继续执行对我区出租车相关优惠政策,减轻出租车经营者负担。 宾阳人购房可领到政府财政补贴。购买17层(含17层)以上高层建筑房子,政府给予总购房款0.5%财政补贴,以拉动房产业发展。 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统筹国内外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我对新农合提些意见:希望农村的新农合能有个统一的标准,如:门诊和住院哪些项目可以报,哪些项目不可以报,可以报多少等。要减少审批程序:农民本来知识又少,对国家关于新农合政策了解也不多,因此审批程序太复杂让农民感到办事很难。要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发一个宣传材料到各农户,让农民学习,要让他们自已能算,会算,做到清楚明白。新农合应当加大农民对大病的补助。

7、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措施论文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截至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2007年试点范围推进到80%以上的县(市、区),已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宜昌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自2003年开展以来,总体进展顺利,运行健康有序,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的特点明显,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创新;二是保障力度不断加强,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三是受益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四是卫生投入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了市、乡(镇)两级医疗事业的发展。  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不少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疑虑、偏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参合意愿不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农民健康投资观念、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淡薄;同时,存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者不信任和对政策稳定性的怀疑。客观上,卫生院医疗卫生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住院增长的卫生需求;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合意愿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还不富裕的边远村,农民希望有新农合,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随机的,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此外,由于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着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思考,制度投入上,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执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指示,没有较好地为明确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远期发展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工作措施和政策保障。使农民感受不到“参保究竟给我能带来多大好处”,从而削弱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  (二)医疗补偿水平偏低。农民不愿看病、不敢看病现象仍然存在。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农民普遍反映报销的比例偏低,一般只能达到医疗总费用的20%左右,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造成报销比例偏低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规定的可报销目录品种太单调、范围太小,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导致很大一部分用药不在报销范围,影响农民受益。二是县级以上医院实际使用的药品不在上述药品目录中的很多,致使不可报销的费用增加,从而降低报销比例。三是受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转诊率较高,区外治疗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加之区外定点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过多、超标准收费等等原因,区外转诊患者的实际报销比例较低。  (三)医疗行为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看,具体表现为“降低标准收入院、扩大范围做检查、不按梯次乱用药、诱导需求乱用药”。参合农民发生的药品费用在获得合作医疗报销后,有的药品还是高于药店零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农民抱怨“药费太贵”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农民认为参加新农合后住院报销那点钱就被医院赚去了。  (四)乡村卫生院医疗条件较差。 乡村卫生院条件差,难以承担起在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农村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是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一级医院。参保农民必须首先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然后才能逐级转诊到上级医院。但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大城市医院的建设和医疗设备投资,对农村卫生院的投资很少。多数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乡镇的卫生款往往不能足额到位。乡镇卫生院资金不足,设施、设备条件极其简陋,人员素质不高,医技人员严重缺乏,诊疗技术严重落后。80%的乡镇医院没有检验、急救和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就是听诊器、血压计和温度计,连一些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削弱了群众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农民对现有医疗条件不满意,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在医疗服务体系上,医疗队伍、医疗服务方式和医疗水平有待改进,需要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要通过宣传,提高广大农民自我预防保健意识,加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增强“互助共济”的协作精神。使农民认识到,参加合作医疗是他们所必需的一种预期卫生消费,能够为自身疾病风险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对这一制度的支持。  (二)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补偿水平和受益面。一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将政府资助资金实行制度化,对个人或家庭的缴费采取一定的强制。二是提高筹资水平。目前的新农合医疗补偿水平低,而补偿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筹资水平低。为提高水平,必须相应提高筹资水平。三是合理补偿医疗费用。医疗补偿应本着“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住院费用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比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既要防止因报销标准收的过紧造成资金沉淀,妨碍农民受益,又要防止因放得太松发生透支现象。  (三)加大农村卫生资源投入,提高对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一是要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金的投入;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在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起承上启下纽带作用的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加大对乡镇医院的投入,应该建立公共卫生经费分级承担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到农村医疗事业的比例。其二,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的教育投入,提高卫生质量。政府应建立农村医务人员的医疗准人制度,加强对农村医疗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可以在医学院校设置专门针对农村医务人员的专业,培养适应农村的专业人才;对贫困地区卫生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应该进行财政支持;采取措施鼓励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制度,注重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四)规范卫生行为,加强对定点卫生机构的管理。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的原因众多,但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当属首要因素。为此,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建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制度,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针对“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和合理收费”问题,建立并推行切实有效的费用控制制度、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制度、专家考核评议制度和定期医疗卫生信息发布等制度,致力源头治理,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制建设。当前,国家应尽快出台农村合作医疗保健方面的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国家应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互助共济的前提下,为广大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偿,防止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对于保护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的性质。因此,要把它纳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使之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保障和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摘要] 黑龙江省自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完善;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7)06-0036-02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l0年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黑龙江省,为使中央决定落到实处,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继续执行并完善“大数法则”等五大方针。  要依据大数法则、保大兼小、预防为主、质量效益和以民为本五个方针,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大数法则”方针,积极引导动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实行“保大兼小”方针,在坚持大病统筹的前提下,兼顾小病。既要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大病住院医疗费进行补贴,还要补助农民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就诊时的门诊费;实行“预防为主”方针,让广大农民了解、掌握健康知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实行“质量效益”方针,规范医疗机构行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在本县范围内就医,有充分选择医院的权利,在同级医疗机构就医,补贴比例要相同;实行“以民为本”的方针,处处为农民着想。  (二)坚持实行“两公开”与实施“一证通”制度。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实行“两公开”,即:常用药品价格、诊疗项目及价格、报销范围及补偿比例公开;住院期间费用公开,告知每天发生的医药费。县(市、区)域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垫付制,即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实施初步审核,按照补偿方案直接支付农民应得的补偿费用,县(市、区)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补偿的情况进行统一审核和报销。同时,全省县域内要取消县和乡镇之间参合患者看病的界限,实施“一证通”,让参合农民自主选择服务好、价格低、距离近的定点医疗机构。对应转诊而不予转诊或拖延转诊造成严重后果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三)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合率。  一是科学制定补偿方案,按照新农合用药目录和资金筹集额度,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既要控制基金风险,又要防止基金沉淀过多,切实让参合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全面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制,形成相应制约机制,确保定点医院对新农合经费的保障。强调合理用药,限制大型设备检查费用,特别要控制过度医疗,要简化补偿手续,方便参合农民。开通试点县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就医转诊的绿色通道,对参合农民实现医药费用部分减免政策,特别是对试点县的特困群体实行大幅度的减免政策,使农民真正感到参合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三是制定保障合作医疗基金的相关政策,将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纳入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与红十字会、民政、残联、慈善会等机构和组织的关系,利用好相关部门的医疗救助资金,作为新农合基金的补充,提高参合农民特别是贫困人群的受益水平。  (四)逐步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体制。  黑龙江省要从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市和县按照国家确定财政补助标准,自筹资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合理、多样、简便的个人缴费方式,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使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科学化、合理化,应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量,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集体经济的承受能力,通过确定适宜的补偿比例,测算人均基金筹资标准;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要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支持、集体扶持、个人投入为主”的筹资体制。在政府引导支持方面,黑龙江省要建立初级卫生保健专项资金,确立一定的额度,其中拿出大部分作为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年度下拨。在集体扶持方面,要在村提留公益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合作医疗;在乡镇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鼓励增加对合作医疗经费的支持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将乡村医生的报酬纳入集体经济分配范畴。个人对健康投入的经费,黑龙江省一些地方在动员群众自愿参加的基础上,纯农户采取上门收费的办法或与农业部门协调采取在签订合作医疗合同的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统一由乡经管站代办;乡村企业职工由地税部门在职工工资福利中扣除,个体工商业者由工商部门协助收缴。  (五)要规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  对未经患者同意违规使用《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基本药物目录》以外药品,以及诱导参合农民过度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一经查实,给予通报批评,受到3次通报批评将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定点医疗机构发生严重套取或变相套取合作医疗基金,以及为患者提供过度医疗且情节严重的,将被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3年内不能再次申请成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加强和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城市医生晋升主治或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在县或乡医疗机构累计服务满1年。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在获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分期分批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1年,服务期限可以计算为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或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农村服务的时间。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三是要把合作医疗工作与农村卫生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区、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建设。  四是完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制度和诊疗规范,实行县乡双向转诊制度,严格控制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机构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端正医德医风,深入到农民家庭开展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千方百计为农民节约合作医疗经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是加强对医疗机构药价、仪器检查价格的统一管理,不应发生同一药品、同样的仪器检查在不同的医院差价太大,尽量达到农民接受程度。严格管理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相同的配方、药理性质,不同的药品名称和生产厂家药价相差不能太悬殊,切实保护农民寻医问药的利益。  (七)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方面,要逐步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合作医疗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2004年,一种专门用于合作医疗信息化的联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已在林口县进行试点,该县30万农民信息都已录入系统。通过两年多来不断改进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电子化运行。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为全省33个试点县、乡两级机构装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协调省级财政落实软件资金,力争全省33个试点县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化运行,有效解决大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同时,继续探索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大平台的可行性,促进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康发展。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农村合作医疗方案

9、求“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建设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李皎[摘要]:自2003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对它的研究工作就从未停止过,这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是一项创造性的尝试。因此,我想就近三年来的研究作一个文献综述,分别从宏观制度研究、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研究、对地方典型案例的研究三个角度进行总结评述。 中国人口80%以上生活在农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没有农村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在农村一直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在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延长农村人口平均寿命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制度本身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趋向瓦解,医药费成为农村居民的沉重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9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一些地方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医疗形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合作医疗模式。2003年底,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新制度实行以县为统筹单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经济连续地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新阶段,中央于 2003年在农村开展建设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的全面试点工作,要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试点县按农村人口每人出资10元,农民自筹不低于10元,按每人筹资不低于30元的水平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基金,批准在全国620个县和大约覆盖农村人口21%的地区展开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自这项制度推行以来,对于它的研究工作就从未停止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一项创造性的尝试,一出现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的极大关注和学术界的研究兴趣。关于这一制度的研究,有从纯理论角度宏观研究这一制度本身的,有从这一制度的立法角度研究的,有从筹资机制角度出发的,有通过实地调查进行研究的,还有从商业保险参与的角度研究的等等。因此,我觉得就近三年来对这一制度的研究作一个文献综述,是非常必要的。 (一)宏观制度研究 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旧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一个“新”字,与过去实行的旧合作医疗制度有许多不同点, 钟建英认为主要有五点不同:一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是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则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行组织; 二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具体的筹资比例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占1/3,农民个人缴纳1/3,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也要给予资金扶持;而过去的合作医疗资金,主要靠个人缴纳和村级集体经济补贴,政府各级财政不负筹资责任”; 三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主要解决小伤小病,抗风险能力差; 四是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一个县的人口,大县有一百多万,小县也有二三十万,统筹的范围大,互助共济的作用就大;而过去的合作医疗一般都以村为单位(2000左右人口)统筹,少数以乡为单位(二三万人口)统筹,互助共济的能力较小; 五是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设立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资的专项基金,对农村贫困家庭和“五保户”进行医疗救助,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还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宏观框架,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其缺点与弊端所在,并提出来许多建议和措施。我总结发现,他们共同的关注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差;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存在漏洞;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问题上的职责不够明确。马姣艳还认为新型合作医疗某种意义上形成新的垄断,导致药价过高。 对有些意见笔者却不太同意,一是有人认为多数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有一定难度,地方政府无力全面承担救助任务。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太夸大了,从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一年只需每人交10元钱,就可参加合作医疗,我相信绝大多数农民都是有这个能力的,这对农民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负担。二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理解和接受难,少数群众对这一制度持怀疑态度,存在侥幸心理和等待、观望的思想。这样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合作医疗都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广大群众早就体会到了它的实惠和好处,据我所知,就连很多离乡多年已经搬到城里居住的城镇人口,都纷纷参加了合作医疗。尽管这项制度还有它不完善的地方,但确实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积极参与。 针对以上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根据农村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医疗保障模式;转变增长观念,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的职责;完善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规范对合作医疗基金的运作和监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积极为最广大的农民服务。马姣艳认为要适当引入合作医疗竞争机制,打破医疗垄断,确保最广大农民利益。 此外,还有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赵丕和李学军认为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困境在于多方博弈。一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农与农民利益的博弈困境;二是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困境,主要有三点,“地方套中央的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落实的困境,定点医院是否成为垄断的困境。而对于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他们并没有提出实质的解决办法,只是提出了一些象征性的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以及卫生扶贫、卫生支农的力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于新农合的筹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多元筹资渠道的建议,而肖湘雄等特别提到了西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筹资方式:一是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二是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三是以外援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四是三种筹资方式的集成模式。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研究关于商业保险能不能参加新农合制度,主要有两种声音,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应该大力鼓励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也有一部分的学者则持否定态度。 汪早立等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十分有限,现阶段将农民的健康保障纳入商业保险的条件尚不成熟,以保险的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还为时尚早。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保险公司的运行状况和信誉很难取得农民的信任;二是保险公司缺乏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引导、支持功能;三是保险公司难以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殊性。 我觉得商业保险可以参与新农合,但新农合不能完全商业保险化。对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持否定态度的人是比较保守的,缺乏对实践的调查认知,他们列出的三点主要原因是缺乏说服力的。其一,保险公司成立几十年以来,它的信誉和功能已经得到了农民的承认,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逐渐信任保险公司并参保;其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并不等于是新农合制度商业保险化,商业保险参与而不是起主导作用,具体的参与模式可以和政府一起研究。 有关统计表明,到2005年6月底,全国共有6家保险公司在江苏、河南等8个省(区)的6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涉及参合农民1765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4%。其中,38个县(市、区)被各级政府列入试点范围,占全国641个新农合试点县(市、区)的6%。2003年以来,保险公司累计为518.86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 卫敏认为,两年多来,保险业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新农合。第一种是基金管理方式,第二种是保险合同方式,第三种是混合方式。她认为商业保险参与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有利于加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2.有利于节约政府成本;3.有利于控制运行风险;4.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5.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安全。 同时,卫敏认为,保险业参与新农合试点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农合在试点工作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成为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必须要面对的基本现实。农村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不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得不到解决。加之新农合筹资水平低,筹资成本高,而由于缺乏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医药费用却上涨过快,所有这些,使得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次,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缺少政策定位和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新农合,都是新的尝试和探索。第三,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慎重选择和探索参与新农合的方式,以保险合同参与新农合的方式值得探讨。 此外,有人提出借鉴国外的模式——微型保险组织(以下简称微保组织)。赵亮认为,2002 年我国政府开始建立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其局限性也不断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探讨建立新的农村医疗制度来补充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国外,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微型保险组织模式值得借鉴。微保组织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体现社会公平;代表需求方的利益;降低经营成本;加强了对医疗中心的监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就在中国的可行性而言,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微保组织多成立于一些刚达到温饱的地区,所以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另外我们不得不注意,微保组织建立在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会员之间的信息充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组织内部会员的年龄结构要相对均衡,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性较低。 (三)对地方典型案例的研究各地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行探索,在国家和世界组织调研、探索的同时,许多地方也针对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医疗形式,樊国昌认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以下几个: (1)上海市嘉定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乡镇社会保障中心(集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劳动就业于一体)一并操作,使农村合作医疗成为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驾齐驱的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农民参加率达99.49%。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为主,集体扶持,政府支持”的原则。 (2)江苏省江阴市的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该制度最大的特色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参保对象覆盖了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农业人口、在江阴务工的外来人员,以市为单位,统一筹集和使用基金,入保者可在本地及周边地区自主择医。 (3)湖北省武穴市的合作医疗,武穴市坚持开展合作医疗已达48年,最大特点就是建立了农民合作医疗代表大会制度,由农民自己讨论合作医疗方案、审查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情况、监督合作医疗中的不正之风和医德医风,体现出让农民做主的思想,较好地解决了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问题。 (4)安徽省望江县的农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 ①权力制衡,即三家会签,一票否决——乡镇卫生院初审、乡政府二审、县卫生局终审并有否决权。②核查程序, 即随机抽查,一竿到底( 由上而下)—— 按报销户 10%的比例,由县卫生局直接派人到村入户核查;信息公开,张榜公布(由下而上)—— 各乡镇公开报销账目。③追究制度,即错一罚十,扣除拨款。 (5)重庆市巫溪县的合作医疗。该县于1999年起,利用英国政府赠款,实施 “乡办乡管,合医合药”的合作医疗。在资金管理上,遵循“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合理使用,科学管理,民主监督,滚动发展”的原则,由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管理,资金存入信用社, 由乡财政专人、专户管理,乡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在收集到的资料中,以对前两个地方的研究最多。张黎明等对上海市嘉定区进行了研究,认为上海市嘉定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立了个人账户、个人自付段和区、镇两级大病社会统筹的运作模式,即规定对每个参保人员都建立一个个人账户,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在看完个人账户后,医疗保险进入个人自付段,这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缓冲段,可以调整合作医疗资金的合理使用,当达到一定数额后,进入大病社会统筹,合理调整后的资金用来增强抗风险力度,缓解和防止因病致贫情况发生。该模式不仅采用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而且运用个人账户同区、镇两级大病社会统筹相结合的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似的机制,改变了以前合作医疗保小保不了大的弱点,或者保大不保小的缺点个人账户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区、镇两级大病社会统筹缓解和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为全面进入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都纷纷因地制宜,对新农合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我觉得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对于国家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却未必是件好事。其一,制度设计当然是尽量简单合理就好,而不应分割成太多块,太过复杂。如果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地方都各有特色,各成体系,实际上是不利于整个制度的制度设计和协调发展,随着地区差异逐渐的缩小,其弊端必将阻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其二,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公正,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理应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不应让各个地方“各具特色”,损害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参考资料:/ShowNews.asp?News_Id=683

10、【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看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的论文,不少于1500字

  医学体系改革是医改之正道  人类医学发展存在问题与医改的关系:  市场与医学结合造成不道德的医学,违反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生的道德原则''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而追逐利益的行为.以药养医,制造疾病.  导致23000多种慢性疑难病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医学不科学而造成的,如诸多医学研究没有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没有生命,生命本质,生命质量和遗传质量等概念,定义和内容,没有生命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等,因为生命问题从来就是研究医学的根本问题,没有医学理念,医学性质,发展方向等.这是医学研究的大忌,大错,更不符合医学伦理学的''科研道德''.所以对23000多种慢病查不出病因得不出结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人四处投医,向高层医院集中,形成看病难,长期看病,长期住院,长期吃药,长期花钱,形成看病贵,最后造成病人家庭人财两空,直至死亡.同时慢病每年还在不断递增.这永远不是医改投入钱多能解决的问题,叫做''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只有医学体系改革,提高科学的医学技术,消除慢病,才是上策.  抗生素的常用或滥用,导致疾病多多,慢病多多,[健康大讲坛]报吿;中国每年死于抗生素8万多人,当前人人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菌[超级细菌],抗生素[互动百科]明确指出,抗生素可直接残害儿童器官,伤害成人肝肾等脏,抑制骨髓功能,降低免疫功能,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分裂和进化.制造近远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吿;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问题之一.  看病难,看病贵,实质上是为看不好病而难,如果中下层医院能解决各种慢病,老百姓就不存在难了,看病贵主要是长期住院,终身吃药而贵,医院以药养医而贵.  存在诸多医学矛盾,各自奔向不同目标,如:中医''功能人论'',西医''生物抽象论'',行为医学''行为论'',心理医学''心理论'',社会医学''关系论'',灵魂医学''灵魂论'',现在又出现什么金水免疫医学''自愈论''等等.医学界相关同仁们认为,这些医学危机的总根源是没有正确的医学体系,研究对象.方向和路线,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同主义的医学矛盾.[医学论理学概论P87]明确指岀:''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和社会相联系的人,研究内容是关于人的生老病死之[生命]科学,所以它是整个科学园地里的[人学]''.真是''万法唯心,实相无相''.  综上所述,都是医学不科学而造成的恶果,积累23000多种慢病,无技术而无药医.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大降低小康社会幸福指数.如果不改观念,医学体系不改革一切医改是无效的,只会越改越难,越改越贵,最后是国民两难两贵外加一乱.正如上面所说的,叫做''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绝非危言,逆耳忠听.以上问题说明一切.假如一把草药治百病,不搞医改也安定.医改的本质是消除23000多种慢病和五大杀手病.只有医学体系改革,提高科学技术,才是医改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才能符合胡主席科学发展观思想.相对走的都是错路.  医改观念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是医学体系改革才是正道,人类科学的医学体系只有一个,就是医学''人学''的生命体系,主要看里面的科学内容,本人30多年历经艰辛,继承上辈中西医结合的光辉传统,总结诸多学述理论,联想感触,发扬光大,以整体人为研究对象,医学伦理学''科研道德''为指导思想,人的生命体系为研究本质内容,以现代医学,中医学和夸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研究范围,建立医学''人学''科学理论体系,命名为[中华医学], 解决了1.各种医学研究的桎梏问题,2.解决医学整合归真问题,3.解决中西医结合问题,4.解决诸多医学矛盾模糊问题.5.解决23000多种慢病问题.6.解决医改不用投资问题,消除慢病就是解决难贵,不需投资.7.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遗传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8.[中华医学]相关理论可转化利用,带动其它学科发展,如;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伦理学等.  [中华医学]对医改的指导意义  [中华医学]理论对人类生存.生命.社会发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十二五医改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华医学]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医学研究的方向,对象,内容和范围,不但解决了当前医学研究桎梏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西医学研究的疑难模糊问题和慢病问题,人类和后人生存质量问题,如何改变和发展医学科学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传统医学''发展到''现代医学''和[中华医学]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对几百年后的今天人类医学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时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我们当代医学者的肩上,这里的关键是要以医学''人学''为中心,中西医学和夸学科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加以发展和完善,并不断取得胜利,相反,如果再采取抽象的机械的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态度,必然会使医学发展事业遭到更大的挫折和失败,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当然在中西医研究发展时期,我们前辈医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控制了传染病,研究了抗生素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是医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美中还有不足,还有许许多多所谓疑难,杀手病等威胁着人类,同时又出现了抗生素的耐药菌[超级细菌],以后这些是抗生素等西药难以应对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当代医学者一定要有科学的眼光,要有科学预见性和科研道德性,具有近远期双重诊治效果,不能再走弯路或回头路,更不能走摸糊路,经过了不少的曲折与失误,经过了多少年医史路程实践总结和其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能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中华医学]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  [中华医学]理论是当代研究医学''人学''理论体系,是人类发展医学的新阶段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中华医学]理论,是因为,第一,[中华医学]理论坚持解放旧的医学思想,以医学伦理学''科研道德''为指导思想研究整体人,并继承中西医学相关理论基础,突破陈规,开拓了研究''整体人''的新境界.第二,[中华医学]理论坚持医学人学理论,抓住''什么是医学'',''什么是生命和生命质量'',怎样研究医学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地揭示''医学的本质''---生命体系,把对医学研究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中华医学]理论坚持用夸学科与中西医结合的宽广眼界观察研究整体人,是非常科学的系统的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总结了历史至今医学成果的得失,发现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结起来说;[中华医学]理论形成了崭新独特框架理论体系,它贯通了人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解剖学,疾病管理学,治疗学等领域,涵盖生命体系的人学,中医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医学科学体系,是人类医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整合归真的医学理论系统工程.不但为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相关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可为世界人类身体健康和相关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提高人类健康的幸福指数而努力.  要求国家医学体系改革  医学体系改革是当前人类医改工作中的重要之重,也是整个医改工作中的前提和本质内容及核心任务,是关系到13亿人民和全人类的生命问题,是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人类和谐发展的需要。人类生命质量有了保障,身体健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幸福。  人类真正的医学科学体系只有一个,就是生命体系的医学——人学,以整体人为研究对象,以医学伦理学[科研道德标准]为指导思想,以人学的生命体系为研究本质内容,以中医学,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跨学科为研究范围而建立起来的医学[人学]科学理论体系,是十二五医改的本质内容和核心任务,是一场人类的生命革命,是一场人类医学体系重新整合归真的改革,同时也影响多学科的一场科技改革,是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和人类医学使命。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近代医学的不同蔓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病种不断出现,但是,在医学给人类带来福址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当这些问题不断增多且越棘手时,就演变为人类生命质量没有保障的危机.进入21世纪初,危机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有许许多多危机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如,现代医学只能医治一种细菌病,其它90%的23500多种慢性疑难病都无法医治,分类包括:心脑血管病类、免疫病类、遗传病类、关节病类、精神病类,神经系统病类、血液病类、病毒病类、癌症病类等等,都被列入慢性疑难病范畴,这是科学医学吗?【健康大讲坛】报告;每年死于抗生素8万多人, 同时伤害或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分裂和进化,产生人体一系列近远期并发症,是导致疾病多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定义第五定律[预见性] 里说得很清楚, “凡是对人类生命造成近远期伤害和副作用的都不是科学的标准”.[世卫组织]报吿,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问题之一, 特别是中国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菌,(所谓超级细菌). 本人认为西方国家功利主义者研究的东西特别是医学根本就不符合医学伦学的[科研道德标准], 更不符合科学定义. 如, 抗生素的常用或滥用,癌症放化疗, 有80% 不该手术治疗的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都是不道德的利益性和应付性治疗. 这是人类生命的灾难.  国家卫生部2002年统计每年死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约700多万人,是日本大地震的多少倍,2003年又出现非典的人类危机、04年禽流感、05年的松花江污染、06年欣弗药品事件、07年的超级细菌发现至今.同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逐渐向青少年发展,这些许许多多的生命危机整个医学界无法面对,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老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明确指出难是难在治不好的病上,贵是贵在长期住院,终身吃药上.人类应该只有治不好病的医生,不应该有治不好的病.如果医学体系不改革,本质问题不解决,其它一切医改是无效的,只能是越改越难,越改越贵,最后是国民两难两贵外加一乱,人财两空, 不怪天,不怪地, 就怪医学无体系.一根银针治百病,不搞医改也安定. 所以医学政党要彻底改变观念, 重在防, 贵在治.消除23000多种慢病和杀手病,才是医改的正道和上策.  人类医学的发展,应该是人类医学的进步,面对如此众多的医学与人类生命的危机和自然危机的发展,这些危机无疑给人类带来了难以言表的困扰,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对人类的生命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人类的生存前景正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么这些医学与生命的危机总根源是什么呢?医学伦理学“科研道德”和医学界同仁们认为,这些危机的总根源来自于人类医学的发展没有正确的医学体系,方向路线和正确的研究对象,从而造成人类众多不同主义的医学,奔向不同的目标,造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医学矛盾。如,中医“功能人论”,西医“生物抽象论”,行为医学“行为论”,心理医学“心理论”,社会医学“关系论”,还有灵魂医学“灵魂论”, 自然医学”自愈论”.同时出现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方舟子“中医伪科学论”等等,“超级细菌又出现,慢性疑难病、杀手病不分老少增多,人类生命很快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这绝非危言耸听。  所以,人类迫切需要一个正确的医学“人学” 科学理论体系,迫切需要一个正确医学政党来领导人类医学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本文以“医学伦理学”和「曰」池田大作我的“人学”来推导和阐释. 什么祥医学[人学] 理论体系.  理论一 医学“人学”首先是“生命”伦理道德。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整体人】,要以医学伦理科学道德为指导思想,以人学生命体系为研究本质内容,因为生命问题从来就是医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不是微观的细胞或基因抽象问题。  一、生命道德的定义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什么?各个阶级、各个学派、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一门学科的科学家也都是按照本学科的需要来给生命下定义是不客观的,其实生命定义只有一个,下文医学[人学生命体系] 都有详细阐述.  恩格斯给生命下的定义是:“生命,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体的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这种情形和无生命物体所发生的不同,它不是由某种从外面造成的过程所引起的。相反地,生命,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为它的体现者——蛋白质所固有的、生来就具备的,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能存在。”  《新大英百科全书》给生命下的定义是:“生命就是能够完成吞咽、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繁育。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一些功能。”  医学伦理学也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自觉和理性的存在,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二)生命标准  生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医学伦理学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生命是从分娩并得到社会承认后开始的,但不是说对于分娩前的生物学生命就不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从生命质量说,我们要研究的分娩前的生物伦理学问题,许多是关于生命道德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关于生命的开始时间,医学伦理中大体上分两种观点:一种是个体/生物学标准,强调生物学存在。另一种是承认/授权标准,强调社会存在。  1.个体/生物学标准 个体/生物学标准又分为三种:早期说;晚期说;全期说。  早期说——从受精卵起,生命就开始了。  晚期说——把生命开始定为胎儿发育的晚期,即有了生活力之后,或者直到分娩才是生命的开始。  全期说——集个体/生物学标准之大成,认为怀孕的各个阶段都是生命的开始。由受精卵着床到胎儿发育、分娩以至分娩后的某些时间,即由受精到围产期都是人的生命开始的时间。  2、承认/授权标准,亲属标准说—胎儿必须得到父母和社会的接受才算生命开始。  本人认为不知生命定义就不知生命标准,事实上,生命标准应该是:  无形到有形,环境定终生。地气生蛋白,天时造基因。  碳氢氧氮硫,四二元素定。正负原子团,进化调平衡。  先是基因造,后有蛋白认。两者双聚合,生命才形成。  生物进化树,分枝也同根。定向生是人,异向动物分。  人人地球族,诸姓是老乡。不是神造人,原是天地生。  二、人类生命遗传与医学的责任  当前人类遗传的严重性,人们认为这是人类自己的责任问题,其实不然。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全人类特别是中国95%的人包括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菌”(超级细菌)遗传给后人,30%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遗传率,现在出现好多儿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先天缺陷的人逐年增多,世界卫生组织1968—1976年报告为6%,1977年报告为10.8%,据推算,我国先天愚型病人有160多万,血红蛋白异常的坏基因携带者有的地方高达3‰。  携带异常基因的人,特别是医学技术高度发展阶段,各种新药品种增多,新的问题相应更加突出,同时还有遗传缺陷的婴儿不实行早期检查后自然选择淘汰,而会在医疗保护下维持生命长大,甚至出生后长到婚育年龄,有人把医学称为劣生学,据医学伦理学遗传疾病现在发现已有4000多种,因此这些种种问题是谁的责任,是人类自己吗?是医生吗?所以造成了许多模糊的医学责任问题。  理论二 “人学”伦理道德  (一)医学伦理学认为“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和社会相联系的人,研究内容是关于人的生老病死之生命科学,所以它是整个科学园地里的“人学”(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伦理学概论P87)”,真是“万法唯心,实相无相”。  (二)[曰]池田大作,我的“人学”概念,“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实质上,“人学”是横跨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类的边缘学科,是对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所以,总结上述两个理论的[生命] 和[人学]的伦理道德,诸多学家都有不同的伦理观,出现许多不同的理论,甚至把“人学”的生命体系和思想体系 都分不清,混为一谈。生命体系是研究医学的主要体系和思想体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人学’ 是‘二元论’ 的物质科学和精神哲学,全世界科学家和哲学家把偏质的人学思想体系认为是人学的本质,在这里我顺便吿诉大家,人学的本质是物质科学的生命体系,不是哲学的思想体系,不能说科学哲学,哲学科学,只能说科学含盖哲学,但哲学不含盖科学,哲学不在科学的范畴,只有董得科学[五性定律]的定义才能分得清楚, 才能检验出是否科学真伪.正如开头所说,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理论才导致这些众多不同主义的医学,朝着不同主义的方向发展,从而出现诸多的医学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危机。  理论三 人类医学必须只有一个真正医学“人学”科学理论体系。  因为人类最终追求的是理想的医学,以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孕育后代质量及延长寿命为目标,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促进与维护人类健康这个神圣目的,所以任何医学以及任何党的理念都必须是为了这个共同目标和目的,都必须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唯有如此,人类医学才能不断深化发展,否则人类医学就不会进步,而只会倒退——当代医学各种的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切。  在当今世界各林林总总的医学中,无疑医学生命体系的“人学”主义是真正的医学体系,因为医学“人学”主义根本目标是为了人类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和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所以医学“人学”主义是当代最伟大和最科学的完整医学理论体系,是世界上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医学“人学”主义就是要坚持里面的内容。而其它非医学“人学”的内容则不属于医学“人学”主义,因为最真实科学医学只有一个,就是医学“人学”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古人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诚如文章开头所讲“超细菌的出现和杀手病不分老少增多,人类生命很快到了生命攸关的时刻”如果人类过得是多灾多难不幸福,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那么多发展,那么多科学,那么多政党又有何用呢?  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医学科学的归真,更加促进生产力及科研的快速发展。医学“人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还可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如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可相互转化利用,不但为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相关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可为世界人类身体健康和相关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类应该而且必须只有一个最真理的医学,即医学“人学”理论体系,这个科学的医学“人学”理论体系是有一定背景的……  医学“人学”理论体系是在跨学科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中医学、现代医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技术概论、人体奥秘与长寿、破译长寿密码、食品酶学等80多部科学论著,是以医学伦理学“医学科研道德”为指导思想,整体人为研究对象,人学生命体系为研究内容。以老一辈中医和现代医学及跨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研究范围建立了医学“人学”理论体系,这是一部科学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特色医学贡献,这是医学体系改革的需要,是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的历史使命。  .医改观念才是正道.  看病难,看病贵,慢病不除还是罪。  为何难,为何贵,集中大院去排队.  谁知道,还不行,人财两空要送命.  投入大,财政累,囯民损失四重废。  不怪天,不怪地,只怪医学无体系。  一根针,治百病,不搞医改也安定。  高科技,没人试,干部官僚太封闭。  医改体,医改制,卫生部委要深思.  Chen88101270@163.com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管路 农村合作医疗 论文

上一篇:邦典论文研究综述与论文国外研究综述怎么写
下一篇:和谐医患关系研究的论文与浅谈医患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