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宋代钧窑瓷器研究论文与故宫博物院宋代钧窑瓷器图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宋代钧窑得到怎样的发展?

钧窑在北宋以后,北方的金、元时代继续发展,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形或钧窑瓷系,但艺术上不如宋代精美。北宋时钧窑器型多为花盆、洗、炉、瓶、尊等,最有特色的是花盆,造型变化多样,有圆形、鼓形、海棠花形多种,具有独特的风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2、宋代瓷器的艺术评论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 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儿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3、钧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1、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窑因为釉面较厚,煅烧时釉面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面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窑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2、器型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3、纹饰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4、釉色宋代钧窑瓷器的釉具有釉层凝厚,釉质乳浊, 釉层纹理深沉,釉面流动的特点,厚莹的釉层泛出宝石般柔美的光泽。釉色主要有:月白釉、天蓝釉、天青釉、玫瑰紫釉、丁香紫、葡萄紫釉、海棠红。5、釉的特征钧瓷以釉色见长, 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向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的部分流人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典型。6、胎体特征官钧:宋代官钧的胎是一种浅灰胎,很致密。从胎体观察,钧瓷的原料选择很严,因为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没有杂质,没有颗粒不均匀的现象,也没有沙子。原料的加工相当精细严格,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是细密、均匀,没有断裂和大小不均匀的颗粒。捏练和陈腐均很到家,成型烧出的器物致密程度通体一致, 没有任何鼓泡、变形现象,也有紫口铁足的特点。民钧:胎质相差较大,有的叩之可有金属声,有的则是声音发糠,但总的倾向是胎质粗松。官钧在施釉上一般及底足,较少露胎,而民钧则露胎较多。7、器底宋钧窑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4、宋代钧瓷特征有哪些特点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5、钧窑瓷器的介绍

宋代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颜色釉,多窑变,陈设器多,花盆尤佳。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市,现在还在烧造,不乏精品。但要找宋钧,就得到博物馆看了,民间基本没有存货。了解基础知识,推荐看冯先明《中国陶瓷》,很权威的工具书。

6、北京书画鉴定

  京华书画家协会书画鉴评委员会  一、组织结构  主 任:臧敬儒  常务副主任:刘东瑞  副 主 任:营绍宽 兼办公室主任  委 员:杨臣彬 樊国强 海国林 杨丹霞  蒋文光 冯小琦 李 宏 于卓思  二、专家介绍  臧敬儒,笔名墨儒,男,汉族,一九三九年生人,原籍河北保定市人。原中国书画研究社法人社长。现为国际书画家联合总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京华书画家协会法人会长,中央书画院学术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学会艺委会委员,京华书画家协会书画鉴评委员会主任,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艺术美学研究会秘书长。艺术简历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辞典》等多种辞书。  臧敬儒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形成了自己的书画风格,受到专家的认可。他从50年代至70年代,主攻书法、兼习绘画。70年代以来,又主攻绘画、兼习书法。他精通真草隶篆,他写的李斯小篆,挺拔、秀丽,曾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专题报道。更有成就的是:臧敬儒独创的发墨书法,可谓是书法的大胆创新,在书写上,技法需求高,难度大,到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写这种写法。发墨书法得到国家领导人、专家的赞赏,收藏者甚多。  臧敬儒的绘画、以山水、竹、虾为主,兼习、草虫、花卉。他画出的虾,清新典雅,妙态盎然。  臧敬儒的作品参加国内外画展50多次,个展4次,如一九九五年十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征稿书画在赛,获奖作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他的八尺山水画,荣获全国大赛金奖。其作品被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博物馆或书画收藏家收藏。  臧敬儒对书画的鉴赏有很高的造诣,多次面向全国学者讲授书画鉴赏的知识,是国内少有的能书会画,又是鉴定专家的人才。  刘东瑞,男,1938年生人,汉族。1959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参加工作,197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目组,1989年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创办《博物馆》杂志,1984年调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任副处长,1986年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至2000年退休,2005年增聘为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鉴赏范围:瓷器玉器铜器杂项。  营绍宽,男,汉族。国内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现为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京华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记者调查网顾问,《文艺报》书画名家专刊艺术总监。  杨臣彬,男,1932年生,祖籍安徽怀远。职务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资格审核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  参与编著的主要书目《故宫文物大典》、《故宫博物院藏宝录》、《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中国书画鉴赏词典》、《董其昌》、《国宝》、《国宝荟萃》等。论文《个人风格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吴中三家书法》、《明清书画大师——恽寿平》、《谈明代书画作伪》、《古书画鉴定》、《苏轼书法管窥》、《恽寿平精品集》、《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等。  其他相关经历 在书画鉴定方面,作为徐邦达先生的入室大弟子,杨老赴各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大量的工作中总结出了具有很高权威性的鉴定规律。1988-1993年间,先后为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总店、公安部、陕西省文物局等文物单位鉴定各历史时期书画总计五千余件,发现了许多有珍贵艺术价值的作品。八十年代,曾于民间收藏中发现吴镇《松石图轴》,丰富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藏。  樊国强,男,书画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  海国林,男,国家博物馆馆员。出版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金铜佛像》。  杨丹霞,女,196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及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班毕业,现就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工作二十余年来,陆续发展并出版的专著及论文有:中国书画真伪识别》、《张大千》、《于非暗》、《近代名家书画真伪辨析》、《乾隆皇帝绘画概述》、《李世倬书画研究》、《历代小品画、人物卷》等。  蒋文光,男,1938年4月生,汉族,上海市人。杂项专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  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五年制)。自1963年起至今,一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从事碑帖、法书编目,鉴定和研究工作,同时研究其它文物和历史。为馆藏文物编目文字达900万字。  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由于长期专心从事历史和文物鉴定及研究工作,共撰著专著40多种。  主要著作有:《中国书法史》、《中国碑帖艺术论》、《初唐四大书法家》、《民国书法》、《中国碑林大观》、《蔡襄的书法艺术》、《李邕的书法艺术》、《碑帖鉴定与收藏》、《书法鉴定与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书大观》四大册,其中一册为碑刻卷,三册为法帖卷;《汉碑经典》、《历代名人临、摹、写兰亭序》、《隋代碑志百品》、《中国历代古陶瓷珍品图鉴》、《中国古代金银器珍品图鉴》、《中国历代名画鉴赏》。另外,历年来共发表论文150多篇,刊登于国内外报刊杂志上,文字达150万字。  冯小琦,男,1956年2月生于北京。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发表有关古陶瓷的研究文章、论文、译文近三十篇。主要有《王府款瓷器》、《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对外传播》、《纹章瓷》、《珠光青瓷》、《福建邵武青云窑调查纪略》、《白釉绿彩瓷器》、《顺治五彩瓷器》、《定窑》、《克拉克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宋代名窑瓷器与仿品的系列文章:《汝窑瓷器与仿品》、《钧窑瓷器与仿品》、《官窑瓷器与仿品》、《定窑瓷器与仿品》、《磁州窑瓷器与仿品》、《耀州窑瓷器与仿品》、《龙泉窑瓷器与仿品》等。译文有《印尼图班出土的中国陶瓷》、《大马士革收藏的中国明代青花盘座》等。  李 宏,男,北京市文物公司经理。  于卓思,女,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专业研究员。  三、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雍和大厦C座603室T>  邮 编:100007  电 话:010-82600707  电子邮箱:jinghuashuhua@163htm

宋代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纵有家产万贯,不如宋均一件”“均瓷不挂红,一生都受穷”工艺特点:灰胎,青灰色。铀色,天青,蜡光。宋代均瓷无积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痕迹。钧窑始于宋代,来源于唐代柴窑,他开辟了一代颜色釉瓷器。到目前为止钧窑瓷器很多,但是宋代的没几件,有几件真品的图片发给你看一下。谢谢钧窑鼓钉洗象耳瓶本烟行长期供应高仿品牌香烟,质量稳定全国快递送货,货到付==款的软包中华 240/条硬盒中华 220/条黄 芙 蓉王 120/条蓝芙 蓉王 200/条软包玉溪 120/条境界玉溪 380/条软包云烟 120/条印象云烟 220/条软金砂苏烟 180/条冬虫夏草 360/条和天下(极品) 380/条黄鹤楼1916(极品) 380/条九五至尊南京(极品) 380/条红河道(极品) 380/条黄鹤楼(漫天游硬盒(紫金软包) 木制条盒 350/条大熊猫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地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年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 可以说宋代瓷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不可否认宋代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颠峰,但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也是和宋代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政治因素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然后是政治影响。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世界的中国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宋瓷的发展,也引起了我们对宋瓷的思考,宋瓷的精美细致、如冰似玉、釉若凝脂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为何宋代之后的历代瓷器的发展都没有超过宋代的原因。可悲的是我们没有把这个“巅峰”延续下去,中国瓷器最终没有很大的创新,没有走向建筑艺术,更没有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而是让它慢慢衰落了。因为中国古代的陶瓷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怎样把宋瓷怎样用于现代陶瓷文化的发展,怎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也是我们要细细思考的。我们可以把宋瓷用于现代艺术各个领域,例如陶瓷介入环境艺术的途径和方式是丰富的,如造型、色彩、尺度、题材、材料的表面处理等等,但在笔者认为,对陶瓷艺术美的发掘是陶瓷雕塑与现代环境相吻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前面我们已经对宋瓷为何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高峰作了分析,也介绍了宋瓷的品种。这一切都表明了陶瓷与现代环境要求的适应性以及满足要求的丰富潜能。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陶瓷雕塑在构造现代环境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仿假设这样一个环境,在由四周高大建设物形成的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设置一件异型的略带长形或园型的陶瓷作品,表面色彩华丽且粗犷。材料上即打破了空间内的由钢筋混凝土造成的平整墙面的,单调冷漠气氛,造型上又可避免轮廊线上与建筑物垂直线条的重复。造型表面处理上又带给人视觉上轻松自然之享受,显得宁静;安定,使这半封闭环境幽美文雅。假如在这样的空间中,置设一尊金属或水泥的雕塑则显然显现出二种不同的气氛。容易产生单调呆板甚至不稳定的感觉,材料的类似,使得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很容易被高大建筑物所吞没,可以陶瓷雕塑在某些方面较之金属,水泥更多地具有"软"的情感因素。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也许,博古架上,它的工艺性决定了这种命运,在很多人的眼中陶艺家成了艺人。翻开雕塑艺术史,我们将不难找到大量惊人的和真正标新立异的大型陶瓷雕塑作品,但长期以来,陶瓷--这种似乎失去重要性的艺术手段,在环境艺术的创造中仍然表现的更为明显。其次是来自工艺技术上的局限;由于陶瓷雕塑在制作中有一个较复杂的工艺过程,在设计较大型的雕塑中易产生"缺陷",不尽人意。这也是陶瓷雕塑未能完全介入环境的因素之一,具有自然品格或具有启发自然性状之力量的造型艺术是现代环境迫切需要的。在一个新型建筑的客厅,幽雅舒适的卧室及一个组合式的现代家具的环境中,放进一个表面粗糙、朴质、风格古拙自然的陶瓷雕塑作品,再配上灯光,整个环境的气氛就会大不相同。在众多“硬性物”的衬托下,它们具有欢快活跃的性格,使室内环境充满自然,欢闹的情趣,从审美的作用来看、形、质、色是视觉领域同一层次的三大信息维量。质即肌理,是感受美的重要形式因素,在整个室内环境中,不仅具有悦目性,而且富有情感性。丰富的质地变化会激起审美的联想和想象,并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日新月异的现代环境要求我们有更多的创新精神。然而陶瓷雕塑作为现代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给人们以精神舒适和美的享受。结束语 不可否认宋瓷是中国瓷器史的最高峰,但怎样把它发扬光大,用于现代艺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因为宋瓷艺术有着极宽的表现领域和丰富的潜能,可以称它是构筑环境艺术中的钢琴。它可以华丽也可以淡雅,可以凝重质朴也可以晶莹璀粲,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是"致广大"也可以是"尽精微"。但尺管它们奉献如此丰存,其内在品格和潜能仍未受到重视和开发,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要求,迫使我们对传统的老观念提出反思。对宋瓷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再思考。 笔者认为宋瓷介入环境艺术的领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相信它必将在构造环境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参见《国工艺美术史》朱和平 编著参见《中外美术简史》李龙胜 刘超 编著参见《中国古代史》朝闻主编:《美学概论》32页参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引自《美术》85,11期,布正伟文有点长,但是请楼主还是看完。 毕竟有不少都是手打的啦,看总比打的快吧。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唐朝,其实不然。用已故著名学者邓广铭教授的话来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经济决定着上层建筑。宋的经济繁荣支撑了许多消费品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制瓷业。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艺术领域也是愈来愈成熟。使得瓷器在艺术上的创新有了可能。前辈们的经验也为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它是在唐等王朝的发展上的迈步。这并不是在贬低其它朝代,而是说,宋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拥有重要席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两宋的对外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广州、泉州一类港口城市。据西方史学家的研究,两宋的对外年贸易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同年的总和,中国商人几乎控制着从中国沿海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主要港口。在当时世界人的心目中,宋瓷的是相当华贵的奢侈品。贸易的需要与国人的需求,刺激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个人私见是宋成为巅峰的原因。(附,有关社会背景的官方看法: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然后是政治影响。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世界的中国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宋瓷的发展。) 而为什么把宋成为巅峰呢?我们都知道,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简言之,艺术上,登峰造极,单色釉,高度发展,这些都是之前的朝代不可比拟的。 而之后的朝代并不是没有发展,而是很难在突破宋瓷。就像唐诗,它将诗歌发展到一个巅峰,以后的朝代极难在超越。但是它们从别的方面赶超,比如词,宋的词就是被唐逼出来的。瓷器也一样,其实中国陶器,发明于伏羲神农之时,而瓷的名称,则始于汉代,真正成功于李唐。宋世,瓷业大盛,定、汝、官、哥、均,名垂千古。明人继之,宣德、成化之作,尤为特出。不是说没有发展,只是在这个方面超越困难,只是在宋才达到了大盛,人们就只记住了宋的辉煌。楼主你是要写论文吗,如果是,最好不要写的太泛,任选一个方面(原因或艺术成就,或前人的经验与阴影等)写个三四千字都很容易,只是要写的出彩难。呵呵,不说了,加油吧。宋朝是我国瓷器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全国有100多个县, 近千个窑口在烧制瓷器。不仅产生了定窑系、钧窑系、耀 州窑系、龙泉窑系、青白瓷窑系等等窑系,而且著名的代 表性窑口也非常多。以影青为典型的透明白瓷达到了极高 水平,青瓷突破了越窑的单一格局,并且把汝、官、龙泉 为代表的天青、粉青和梅子青颜色的青瓷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巅峰。宋朝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以来的彩绘瓷、黑 瓷和花釉瓷,而且还创新了酱釉、天蓝釉、红钧釉等等釉 下彩瓷系列品种。同时,宋朝的著名瓷器留下的难解之迷 和争议也是最的。 宋朝五大名窑瓷器的价值,一般以“汝哥官定钧”来排序。但是,明朝的人在五大名窑之前,还排列了一个所谓的“柴窑”,论其精美程度,犹胜于御用汝瓷。在五大名窑中,定窑和钧窑分别在宋朝和元朝形成了两大窑系,因此,定窑不仅要分官定和民定,而且要以窑口分涧滋村窑口和其他窑口以及南定与北定,钧窑也要分成北宋官钧和金钧与元钧。实际上,宋真宗时期的贡御影青瓷,对全国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受到贡御影青瓷的影响,北宋时期,影青瓷的生产风靡全国,“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形成了全国性的青白瓷窑系,并一直延续到元朝。不过,现在的人都把宋真宗时期的贡御影青瓷遗忘了。 北宋早期宫廷使用的影青瓷器和定窑瓷器,都是采用匣钵装烧,没有芒口,做工精细,釉质细滑。贡御影青的刻花工艺,远胜于定窑刻花,也胜于耀州刻花,影青瓷器的印花工艺与定窑印花工艺相似。北宋中期,生产贡御影青瓷的景德镇湖田窑和曲阳涧滋村的贡御定窑,改进装烧艺,为宫廷生产了一些芒口瓷,引起宫廷对芒口瓷的不满 意。于是,“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到了宋神宗时期,贡御汝窑出现以后,定窑芒口瓷和影 青芒口瓷(多用金、银、铜包边)不再被宫廷采用。因此,后来生产的芒口瓷都不是供应宫廷使用的瓷器。然而,现在的人在一些专家的误导下,把凡是包过金边、银边或者铜边的芒口定窑瓷器都视同宫廷用瓷,其交易价格高出真正的贡御影青瓷百倍以上,实在可笑。实际上,这些金属包边的芒口定窑瓷器,其工美艺术比非芒口贡御影青瓷相差甚远。可以说,耀州窑和龙泉窑的精细作品,都不逊于定窑的芒口精品瓷器。所以,不分精粗,一律把芒口定窑瓷当作五大名窑中的官用定窑瓷,确实是鱼目混珠。钧窑虽然在元朝也形成了一大窑系,但与北宋末期的官钧窑相比,在做工和质量上都有很大区别,人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都能比较清楚地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估。 附注:北宋9位皇帝共计167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北宋早期三帝: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登基,976年去 世;宋太宗赵光义,976年登基,997年底去世;宋真宗赵 恒,998年初登基,1022年去世。 北宋中期三帝: 宋仁宗赵桢,1022年登基,1063年去世;宋英宗 赵曙,1064年登 基,1067年去世;宋神宗赵顼,1067年 登基,1085年去世。 北宋晚期三帝: 宋哲宗赵煦,1086年登基,1100年去世;宋徽宗赵佶,1101年登基, 1125年交权;宋钦宗赵桓,1126年登基,1127年与徽宗一齐被金兵俘虏。北宋王朝倾覆,无一完卵。唐山/teapots/j/20061227/206.html

10、宋代钧窑有什么特点?

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神垕镇,禹县北宋时称阳翟县,金时更名为钧州,钧窑之各由此而来,鼎盛时期为北宋徽宗时期,至金元后继续盛烧。

钧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色在天青色基础上出现变化,具有绚丽多彩的色彩效果。在唐代,花釉瓷器已突破一件瓷器只有一种色彩的传统特征,但唐代的花釉仅仅局限于黑胎器物上,宋代不仅将这种技艺应用到青瓷工艺之中,而且出现前所未有的效果,其中最突出者属钧瓷。

钧窑瓷器釉色的基调本是浓淡不一,幽雅的天青色,所以钧瓷仍属青瓷,青瓷釉色中的呈色剂主要是铁,也许是偶然含有铜的釉料在一定温度下使天青色呈现出与铜红交织在一起的缤纷色彩,由于铜的成份不同又形成被誉为“海棠红”和“玫瑰紫”等不同的倾向,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联想。有如雨过天晴后天空中的彩虹一样绚丽灿烂,有人借用唐代诗句“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它。这是又一例宋代匠师利用工艺上的偶得,因势利导地发展出一种独具审美价值的制瓷工艺,这种别出心裁的创造力是钧匠师们对制瓷工艺的重大贡献,钧窑的这种工艺被称为“窑变”。以传世的宋代钧窑实物上可以看出,匠师们对烧成色彩把握的熟练程度,许多钧窑器如洗、尊、花盆等,在其口缘内侧的釉色含铜少,主要呈天青色只有少量泛红呈玫瑰紫色;而器外侧的釉面则含铜多出现海棠红和玫瑰紫交融在一起的效果。



宋代 瓷器 故宫博物院 论文 图片

上一篇:网络用语研究论文大纲
下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与论文研究方法和步骤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