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的高中必读书中的《西厢记》上面很清楚这里简要讲一下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但故事的结尾张抛弃了莺莺,故事不是十分完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后又有金元之际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尚不是典型元杂剧)结局作重大改变,张生和莺莺得以结合,为一喜剧结局。后来被王实甫的《西厢记》所沿袭,“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为了西厢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结局。一般说起西厢记的结局,就是指的这一种。但故事的矛盾在两个年轻之间展开,还牵扯了因果报恩的思想爱情上还不纯洁。 真正达到顶峰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辞优美,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宏大,故事去除了原来因果报恩的思想。剧本更加臻善。主要矛盾也转移到了两个年轻人和老夫人之间。此剧影响甚光。明带刊本有49种。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很有影响。 不过,以上只是针对文学本而言。从西厢记的表演上来看,自明代北曲西厢记已经不能演出,广泛流行的演出本是李日华的《南西厢记》。这个本子虽然在曲白和体制上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有所变动,但在故事内容上变化不大,结局依然是大团圆的。所以,以后舞台上演出的西厢记仍然是大团圆的结局,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样的。 西厢记还被改编成不少地方戏曲,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恐怕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反映吧。总接来说,西厢记是按 唐传奇 改元杂剧 改明清小说走的。和其他故事很像。(水浒传也是有元杂剧)
参考资料:部分内容引自西厢记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西厢记•长亭送别离愁别怨压莺莺——课文《长亭送别》唱词赏析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之“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别怨”之由来 王实甫的《西厢记》,产生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无疑,这是“别怨”之根本。《西厢记》中,“老夫人”在女儿莺莺和书生张生的婚姻问题上,许诺后,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封建家长制如大山一座,横亘在莺莺和张生面前,这是“别怨”的直接原因。更为特殊的是,人为的阻碍,使莺莺左右为难--如果不答应母亲的苛刻条件,则无法与心爱的人张生结合;答应了,张生便要赴京赶考而远离自己。面对横亘的高山,当时可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叫张生赴京赶考。但叫张生赶考,又会出现新的矛盾:考不中,满足不了母亲的要求;考中了,又担心张生“停妻再娶妻”……故莺莺处在矛盾的漩涡之中。“别怨”之多,“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别怨”之倾诉 正因为“别怨”太多,《长亭送别》一折,作者为主人公莺莺设计了十九支曲子,让莺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倾诉。这种倾诉之大胆,之直露,之炽烈,在古代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可说是让人耳目一新。莺莺本是名门闺秀,照常理,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谈及情爱,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在《长亭送别》一折戏中,莺莺离情别怨之倾诉,已是无所顾忌:大好秋景,却“总是离人泪”,别离之际,一下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清减了小腰围”;功名利禄,视为草芥粪土,“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莺莺在两下里”;就连夫妻之间的那份亲热,也没有回避,“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十九支曲子,唱得个倾肠倒肚,酣畅淋漓。莺莺对爱情的忠贞,向封建礼教斗争之坚决,在此已可见一斑。 “别怨”之魅力 “别怨”本身并无什么魅力可言,这里主要指作者在写剧中人物的别怨时高超的艺术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清人梁廷�《曲话》中记称,元大都(北京)剧作家王实甫,在写《西厢记》时竭智尽能,当写到“长亭送别”一折,莺莺所唱“正宫,端正好”,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时,居然“思竭,扑地遂死”。王实甫是否这样死去,倒不一定;此说的流传,可以说明王实甫在写作时,自己已“进入了角色”,或者是说自己先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了。果然,后人对这一句唱词备加赞赏。这一折戏里,“景为情设,情由景生”,作者调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诸如比喻、夸张、用典,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整部《西厢记》明确宣扬了“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观点,同时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因而触动了世世代代渴望爱情自由的青年男女之心。
参考资料:/Article/200604/98525html
一)情景交融。其中有的曲词句句景语,字字含情,如[端正好]:前三句写景,通过对暮秋时节的蓝天、白云、黄花、红叶、西风、大雁等萧瑟凄凉的景象的描绘,不仅表现了崔、张依依惜别的情景,更衬托出了莺莺的痛苦欲绝的心情。特别是枫叶经霜变红的自然现象,作者让莺莺将其设想为离人血泪所染造成,就使景物侵染了人即莺莺的浓重的离愁别恨之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还有的曲词因情见景,如[滚绣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莺莺欲与张生并行,便怨柳丝不能系住张生之马;莺莺不愿与张生分别,便恼恨疏林不能挂住夕阳!柳丝、疏林、夕阳,是客观景物,无所谓感情,但作者为了表现莺莺浓重的离愁别恨,偏让莺莺不可思议地设想它们有感情。这里,分明写的莺莺的情,但我们还同时见到“景”。(二)情深而词透。常见手法是集中一点,层层深入。如[快活三]先一句“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已然刻画出了莺莺感觉酒食如土似泥、难于下咽的痛苦心情,但作者并不就此住手,接着再补写一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通过莺莺酒食还不如泥土感觉,更深入一层地写出了莺莺因痛苦欲绝而心如死灰的心情。(三)直抒胸臆。如[叨叨令]一曲,将莺莺痛苦、绝望、愁闷、希望等等心情通过莺莺之口直接呼喊出来。(四)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叠字等修辞手法。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我国有关于男女爱情的三大名著,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到昆曲名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生,再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把男女间的爱情提升到了令人向往的“至情”上。小说中的主角都因为“至情”,而能从渺小的“自我”升华到“大我” (即自身的幸福源自二人世界的“大我”),最终达到愿意为所爱之人牺牲生命的“无我”。所以这三部书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那一时代的光辉。只要有文学,就有爱情的故事。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封建社会不同阶段的叛逆女性典型形象,分别处于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因此从她们身上恰好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妇女生活。由于各历史阶段的婚姻制度、社会状况不同,她们反抗的出发点、反抗的深度和广度,斗争的方式及结果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崔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爱情幸福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的母亲在官至相国的丈夫死后,为了挽救相府厄运,维护家世利益,执意要把女儿嫁给郑尚书的儿子,以借联姻的关系巩固与加强崔府的势力。崔莺莺却违抗母命,对才貌双全的张生一见钟情,以私情结合来反抗封建礼教,越过了高门贵族与布衣寒士之间的森严界限。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杜丽娘的处境比崔莺莺更为难堪。在太守府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因此杜丽娘为追求个性解教、个性自由的斗争也就更为艰苦了。为情而死,为情复生。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开始。爱情在她的身上,不仅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通过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幸福"梦而死"、"死而生"充满奇情异彩的浪漫故事,曲折地表现了那一时代的特征,更突出了人性与理学、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概括了那一时代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的艰苦性。 崔莺莺、杜丽娘,经过波澜曲折的斗争,最终与意中人结为秦晋,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建礼教牢固地统治着人们头脑的封建社会里,爱情胜利的本身,就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然而处于行将崩溃的封建社会末日的林黛玉却是以爱的悲剧结束。这个悲剧绝非林黛玉个人的悲剧,实质上反映了当时所存在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与封建人生道路的尖锐矛盾。林黛玉是封建社会妇女们苦痛的总结,也是新女性的萌芽。出身于"清贵之家",寄居贾府的林黛玉,她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她与宝玉的爱情不同于崔莺莺的"一见钟情",也不同于杜丽娘的"美梦成真",而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一致叛逆性格基础上的"志同道合",与历来作品中所描写的"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有着本质区别。它没有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奉旨完婚、夫荣妻贵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宝黛爱情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然而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林黛玉,在现存的桎梏未打破,在充满污秽肮脏的土地上,新的萌芽怎能开放出鲜艳的花朵?始终不愿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林黛玉,最后只有以泣血焚稿结束自己的一生向黑暗的封建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不仅在因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方面是一脉相承,"先赴后继",而且在其青春萌动,理想觉醒之初,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后者无一不受前者的启发与影响。《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出中曾为《西厢记》崔张的"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所感动,继而梦寐以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更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极力称赞《西厢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当她听到《牡丹亭》游园一出时,从"住步侧耳细听",到"不觉点头自叹",继而"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最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生动展现了从元到明再到清五百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生活、命运及追求解放、大胆抗争叛逆女性的发展规迹,时代印记,成为文学宝库中璀灿夺目的艺术明珠。 好的请采纳。。。谢谢红楼梦:刻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别人不同的生活情趣。迫于封建专制,他们最终谱写一出爱情悲剧。西厢记:女主人公崔莺莺与男主人公张生一见钟情。最后迫于封建压迫,张生只能考取功名才能娶得莺莺。我觉得结局应该算得上是喜剧,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贫寒书生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并生思念,也许是冥冥注定的缘分,杜丽娘也梦到柳梦梅向他求爱,从此一病不起,日渐消瘦,最后死了。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柳梦梅考取功名之后正巧拾到了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魂游后园,起死回生。经过一番挫折,柳梦梅和杜丽娘终于在一起。不同点:我觉得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结局,而西厢和牡丹亭是男女主角要经历一番挫折之后才能在一起。而西厢和牡丹亭的区别在于牡丹亭写的特别玄幻,西厢更在于写实。他们爱情的相同点在于:都用于追求美好的。希望给分,今年初三,谢谢。
参考资料:自己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有人做了统计,全剧运用的积极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之多,可以说是集我国古代戏曲修辞之大成,成为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想范本。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没有语言上这种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其文采灿然的语言特点,绝不是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它和形式主义的专门搞文字藻绘的作品毫无共同之处。全剧虽然华美,文采璀璨,却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因此明代戏曲评论家何元朗认为:“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四友斋从说》)王世贞云:“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曲藻》)吴文)作者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糅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俗话说“量体裁衣”,《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量体借衣”,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当我们读到“碧云天,黄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等句时,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是无须说的了。由于原材料都来自诗中的句篇、精华,于是据以熔炼而成的新产品当然是精品了。但是话说回来,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这里便有所谓化工和画工、神似和形似的区别。一个好的词语,一种好的意境或一种好的表现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借鉴,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例如《西厢记》中《送别》一折有“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思并不是王实甫创造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就有“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只因王实甫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必须易马为车,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话,但是写离愁之重却是一样的。董解元用马形容离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创造,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已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的比喻。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古诗词中载愁的工具多得很,骑马、乘车、坐船悉听尊便,但总的说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必须有助于人物刻画。能融会贯通臻于至境的是高手,否则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别人的东西。总之,《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杰出的。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两者奇妙的结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这却是《西厢记》获得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标志。)【摘要]《西厢记》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是文学苑地的"花间美人""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明代贾仲明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被誉为杂剧天下魁首,不仅是因为她首次提出了"愿普天下有隋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震骇世俗;以其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更因其独特优美的语言而院入耳目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妙享受,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人物语言是戏剧艺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个性化的语言,能反映出人物的独特身份,独特的经历,以及在社会生活的具体矛盾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同是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张生之语不能从莺莺口里说出,莺莺之言难从张生嘴里道;莺莺与红娘同处闺阁,而出语谈吐雅俗各异,文野自分最突出的例子是他们表达爱情的语言:张生向红娘自我介绍时说:"小生姓张名珙……并不曾娶妻",当听到老夫人说"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时,就马上自告奋勇地说"既是恁地,休吓了我浑家……俺自有退兵之策"——口无遮拦,显出天真烂漫,迂憨热情的性格又如"长亭送别"一折,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同处生离死别之际,呢喃之语却各不同,"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莺莺婉约含蓄地表达了对爱人的依恋期盼;"小生这一去白夺得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表现出了张生踌躇满志,一派大丈夫气慨张生生怕得罪老夫人,只是哀叹,显得无可奈何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老夫人背信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抗词慷慨,铮铮作响,理足词厉,敢说敢讲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当代美学概念批评》),典型性格确实是构成文学艺术美的主要因素二,用形象传神的语言,创造如诗似画的意境王文先生曾这样评价:《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用花娇月媚的文字,创设如诗似画的意境,是《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在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字句只能表现一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其直接含义是有限的106但经过熔铸提炼的字句,却可以包含更为丰富的情感,更为深刻的内容,所谓穷形极牛1,指的就是通过叙写,将人,事和景生动的呈现于读者面前,绐人淋漓尽致而又意味无穷的感受"这是《西厢记》善于叙事的典型例子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描绘莺莺美貌,不从正而落笔,而从侧面铺叙烘托,莺莺那有如罗敷的美貌勾人心魂,却又让人觉得笔墨经济,不落俗套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论文-《西厢记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西厢记 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