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2008-2009学年第2学期军事毒理学选修课试题 运用军事毒理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加强毒物防治对社会的现实意义。(1000字以上)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1/3。二战期间,化学武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新毒剂不断被研制成功。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虽然有众多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任何化学武器,但霸权主义者、战争狂人始终把化学武器当作一种威慑力量。面对着如此强大的威胁,军事毒理学应运而生。军事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军队平战时环境因素和军事作业中外源化学武器的有害作用及机理,防治和急救措施的科学。 按照军事毒理学的方法,化学毒剂按照毒害作用分为:1、神经性毒剂 它的出现取代了原来“物美价廉”的芥子气的地位。包括:沙林、梭曼、VX等。作为一类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物,人员可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多汗、全身痉挛等。 2、糜烂性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气,又称黄十字毒剂。能使细胞组织坏死溃烂。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中毒,毒害作用较缓慢,症状为炎症、溃疡。还包括路易氏气。 3、全身中毒性毒剂 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能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迅速,症状: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浓度大可使人立即死亡。 4、失能性毒剂 BZ等。能造成思维和运动功能障碍。使人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较迅速。症状:神经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等。 5、窒息性毒剂 光气等。能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造成窒息的毒剂。吸入中毒。作用缓慢。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6、刺激性毒剂 CS、苯氯乙酮、亚当氏气、CR等。能刺激眼睛、上呼吸道、皮肤的毒剂。吸入、接触中毒。作用迅速。症状:眼睛疼痛、流泪、喷嚏、咳嗽和皮肤有烧灼感。 如果已中上述几种毒,相应救治方法如下: 神经性毒剂:立即给中毒者注射解磷针。 糜烂性毒剂:皮肤中毒要局部消毒,食物中毒要催吐,对溃疡进行红外照射。 全身中毒性毒剂: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人工呼吸、静脉注射。 失能性毒剂:BZ中毒,可注射解毕灵,或口服依色林。高烧时降温给氧。 窒息性毒剂:带防毒面具,迅速离开毒区,保证呼吸通畅。可供氧,但严禁人工呼吸。 刺激性毒剂:一般不需要治疗。离开毒区。严重时吸入清凉剂。 除此外,化学武器使用过后,造成空气、地面、人员、物资的染毒,应及时洗消。 对人员的消毒:眼睛、口腔、伤口等部位染毒后,可用2%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 对服装消毒:对局部染有毒剂液滴的服装,先用棉花、布、纸等吸去表面上的毒液,再用纱布蘸取消毒液进行擦拭。吸附了毒剂蒸汽的服装,至于通风处数小时即可。染毒然中的服装,用2%碳酸钠溶液或草木灰水将毒剂冲下,再用水清水冲洗数次。 对技术装备消毒:根据毒剂种类、装备的质料来确定消毒液和方法。 对地面消毒:喷洒法、铲除法、覆盖法、火烧法、冲洗法。 对水的消毒:当确定水的染毒种类时,可用煮沸法消毒。如为路易氏气,先在水中加碱,每升水再加0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尼西亚时首次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1~4月,中毒伤亡者即达到14克明矾。氢氰酸等加入醋酸、食用醋或浓盐酸。 对食物的消毒:一般不可食用。铲除、通风、洗涤、掩埋法消毒。不论何种方法,最后需经过化验或试验,否则不可食用。 通过军事毒理学的应用,为保护人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最终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病毒能把人类毁灭,人类不能让病毒到处传播和发展,有积极防御打一场人民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同一时间毁灭他们,他们才不能繁殖泛滥下去,局部整治没有效果,而且是浪费消菌类的药物!!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生活健康!
也就是化学兵种的作用。有多少种毒气、毒药等,如何应用,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比较有效。
随着19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八大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人们对一些环境化学物如汞、镉和二氧化硫(SO2)等对健康危害的关注。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危害只停留在局部的、个别化学物对人体中毒作用的研究和预防阶段,对环境污染及其危害还没有足够地认识。由此可知,1950年代是环境毒理学产生的萌芽期。美国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的出版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广泛性及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和生态环境危害的严重性。这期间,医学和生物学家对杀虫剂、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和危害野生生物的问题开始进行大量研究。1966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成立了环境健康科学研究室(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并于3年后独立成所(NIEHS)。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在1968年成立了环境毒理学系。由此可知,环境毒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60年代。从上述环境毒理学早期研究内容及其产生根源可知,环境毒理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野生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绑在了一起,均作为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可以说,环境毒理学一开始就把生态毒理学涵盖于自己的领域之中,使这两个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导致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把生态毒理学研究论文和成果归属于环境毒理学的范畴,或者相反。尽管萨豪特(Truhaut R)在1969年提出了生态毒理学这一术语及其内涵,国际环境安全学会于1975年9月成立了国际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协会(ISEES),1977年学术刊物《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创刊[2,5-6 ]。但是,由于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历史渊源太深了,生态毒理学的内容一直被包括在环境毒理学的著作和教科书中。例如,在Cockerham and Shane的《基础环境毒理学》(1994)一书把生态毒理学导论和原理作为该书的开篇之章,把野生生物毒理学、外源化学物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危害等作为环境毒理学的分支学科。起初,我们在《环境毒理学》[2]一书中也把生态毒理学囊括于环境毒理学之中,认为:“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毒理学的任务不仅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的损害作用,而且要研究对生物群体、生态系统、甚至特定环境下的整个生物社会的损害作用及其防治对策。生态毒理学是环境毒理学的一部分,也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随着对生态毒理学研究范畴的进一步研究,三年后出版的《环境毒理学基础》[3]考虑到生态毒理学除了研究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之外,还应当研究环境污染物之外的其他毒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并提出环境生态毒理学概念,认为只有环境生态毒理学才是环境毒理学的一部分。于是在这一阶段,作为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大气环境毒理学也把大气污染物对所有生物的损伤作用作为其研究范畴[2-3]。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生态毒理学著作[7,8]认为,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引起生态系统损伤、破坏、甚至消亡的科学,不仅研究环境污染物对非哺乳类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且要研究对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的影响。有的还以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群体的,而环境毒理学是研究人体个体的说法来区分这两个学科。更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术语的定义正在趋于一致,把二者合而为一[9-10] 如何保持细胞全能性并控制向特别类型细胞转化? 即我们如何让胚胎干细胞发育成造血干细胞而不是发育成神经细胞或一个完整的个体。 而事实上在我们人类身体里面的干细胞会进行分化,不断分化成为我们身体所有的细胞类型,大约一个干细胞倾向分化为200多种身体里面的细胞类型,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来使这一种干细胞仅仅像我们所需要的细胞类型分化,仅仅分化为我们所需要的细胞类型,像脑细胞、心肌细胞或者是组合细胞。 现在的研究结果是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胚胎干细胞,那么他将发育成特定功能的细胞。 如: 胚胎干细胞---------胎牛血清 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造血细胞 胚胎干细胞---------基因转染-------------胰岛素分泌细胞 胚胎干细胞---------RA--------------神经细胞虽然实现部分定向转化,但这些培养基的配置,更多关于定向分化的问题有待解决,这是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不断地研究下去。 2伦理问题:用于肝细胞研究的胚胎来源困难。胚胎是一个未来的生命,不能因为进行科学研究而扼杀生命。再者说,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现在还只是停留在最初阶段,距离临床试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更不用说用于治疗疾病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有的胚胎不能发育成生命就残忍地在它们上面做试验。 支持者,他们指出,根据自愿的原则,利用一些废弃的胚胎扩大干细胞研究是正确的事情。干细胞研究被认为是找到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和大脑疾病新疗法的希望。 还有就是关于克隆问题,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争论中。如果用人体干细胞克隆出人,到底该不该,都涉及到伦理问题和人们道德承受的底线。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趋势:u 改善ES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建立更有效更简便的获得ES细胞的方法。l 定向诱导分化成特l定类型细胞,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并解决免疫排斥和潜在的致肿瘤的问题。 成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的能力以及与胚胎干细胞的比较,成体干细胞能否替代胚胎干细胞?l 对于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前景 :u 未来的再生医疗 《科技日报》2004年12月31日讯:通过显微镜人们发现,人体内有一种神秘的东西,他们宛如银河系中闪闪浮动的美妙“星体”,释放出神秘的光辉。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星体”,就是人类胚胎干细胞。 尽管目前的医术尚无法使有些病人起死回生,但采用再生医疗的手段或许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或再生,进而达到不使物种彻底灭绝的目的。虽然这是一项造福生命的好事,但从人类受精卵中提取胚胎干细胞的尝试,却使科学界与宗教界和政治界卷入一场无休止的争执之中,并在全球范围掀起了轩然大波。 独特的控制机制 199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Thomson等率先成功分离、克隆了人胚胎干细胞,并建立了细胞系,这一研究成果立刻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人ES细胞能够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同时能够在人早期胚胎发生、细胞组织分化以及基因调控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858,后两年虽然有些下落,但在2019年的影响因子也达到33周给结果,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 4)版面费:该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的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也可以选择OA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免版面费,OA模式的版面费为3420美元,约合人民币 23300元。 回答参考资料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外界各种有毒物质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毒物、认识毒物,直到研究毒物为人类所用,大约经历了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到20世纪发展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由此可见,现代毒理学整个发展过程即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古人对毒物和中毒过程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生,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常误食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中毒。我国古书籍《淮南子》的《修务训》篇中载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经过长期实践,古人通过对许多动植物、矿物的外形和颜色、味道等学会辨认毒物和非毒物,用文字加以记载。《周礼·天宫》称胆矾、丹砂、雄黄、紫石和磁石为“五毒”。古人还把毒物作为他们狩猎、战争和谋杀的工具,如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把毒物作为杀人工具,直到公元前82年,Sulla颁布法律,禁止用毒物为杀人工具。有关毒物的各种词汇,正是在古人实践过程中,逐渐创造和衍生出来的。如英文“toxic”这个词原来自希腊文“toxon”词意是弓箭,并由此派生出“toxicology”(毒理学),此期间在古埃及和西方的书籍中部有对毒物和中毒的记载。在和疾病作斗争中,人们逐步积累了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收载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共计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古人认为:上品“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斟酌为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并且知道毒副作用与服药疗程及剂量的关系。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有独特的见解。宋代宋慈著《洗免集录》提到因服毒(自杀或他杀)致死,较早地提出了如何进行毒物鉴定的方法,他被认为是法医学的鼻祖。明朝李时珍修《本草纲目》,历时20年,三易其稿而成书,是对我国及国际影响较大的巨著。近代毒理学的萌发和发展1.萌发代毒理学的研究始于16世纪,其背景是西欧开始进人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已认识到应摆脱只凭经验和直观来认识事物,要通过实验观察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最值得介绍的是一位瑞士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最先奠定毒理学的实验基础,开始萌发了近代毒理学的幼芽,摆脱了直观和经验研究的模式,尝试用实验研究、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Paracelsus也是一名著名的医学家。他有一句名言“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译成中文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样没有毒,只有正确的剂量才能使药物不成为毒物”。明确指出,化学物质的剂量和它的毒性关系,是毒理学的中心问题。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研究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煤烟和烟垢的毒性危害等,并提出了职业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的早期概念,为近代毒理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2.发展19世纪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西班牙籍学者Orfila(1787~1853)首先提出的。19世纪初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人在工厂、矿山从事繁重的手工业生产,劳动环境恶劣又缺乏防护,曾出现过多次严重急性中毒事件,如陶瓷工人发生铅中毒,多数采矿工人发生汞中毒、磷中毒,矿工多数息有矽肺,甲醛中毒也屡见不鲜,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许多学者围绕各种职业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展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使实验毒理学获得迅速发展。Magendie(1783~1855)、Orfila(1787~1853)、Lewin(1854~1929)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毒理学研究,为药理学、实验治疗学和职业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Orfila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曾在法国用几千条狗做实验,多次反复地观察到有毒物质与生物机体发生毒效应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并建立了生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为法医学和犯罪学开辟了用尸检材料和化学分析方法作为中毒的法律证据,促进了法医学和犯罪学的发展。1815 Orfila出版了第一本毒理学专著“Traite de loxicoloie(法语)”,并提出毒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期还有很多学者进行实验研究,如著名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研究一氧化碳和箭毒的毒性作用及性质,直到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出版了许多有关实验方法及描述多种毒物的专著,促进了近代毒理学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毒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20世纪是毒理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生命科学倔起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现代毒理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又推动了现代毒理学的迅速发展。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的奥秘。遗传密码的破译,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全面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了现代毒理学中,所以在凹世纪四年代后,现代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起来。我国现已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有30余个,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分子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在建立和应用分子终点的新方法后,对预测致癌性化学物质开辟了新的前景。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近代毒理学的基础上,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完善当今的边缘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毒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20世纪印年代后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按学科领域分类 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临床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兽医毒理学、饲料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昆虫毒理学、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毒理学史毒理学。(2)按靶器官分类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肺脏毒理学、血液毒理学、眼毒理学、神经与精神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生殖发育毒理学、皮肤毒理学c(3)按机制研究分类 生化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膜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受体毒理学、量子毒理学。(4)按化学物质分类 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高分子化合物毒理学、材料毒理学。以上众多的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既在毒理学的领域之内形成交叉,又与生命学科领域的相关学科交叉,使毒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可以预计将来还要出现新的分支学科。2.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频繁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毒理学会的国家(1960),又是第一份专业性杂志“Toxicnlogy and pharmacoiogy”发行的国家(1958),这是现代毒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现代毒理学的成熟,而且也促进了毒理学的飞跃发展。此后,国际毒理学会及各国毒理学会陆续成立,学术会议及国际间联系频繁。论文逐年增多,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召开毒理学学术会议10次以上,创办的专业性杂志超过70种,每年出版的学术专著20。25种,大型国际毒理学会议1977~2001年共开过9届会议,已出版了9本论文集。自从1907年化学文摘问世以来,至1991年初共收集有关毒物的毒性及毒理学文摘量67959篇,其中1991年只一年就收集丁12584篇,是20世纪韧10年累计(1907~1916)276篇的46倍。第一届美国毒理学学会只有会员20人,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今已有会员4000余人。国际毒理学联盟(IUTOX)自1977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当时只有国家和地区毒理学会成员13个,现今已增加到43个,拥有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毒理学家2000余名做为IUTOX的主要成员:继美国成立毒理学会1960年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欧共体、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先后成立了毒理学会。我国毒理学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卫生毒理学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此时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毒理学专业处队伍,有会员100余名,多数分布在预防医学科研单位,当时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1993年12月9日中国大毒理学会正式成立,同期陆续成立了16个二级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300余名。截止2001年9月注册会员已有1100余名,现有二级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毒理学会30余个。1997年中国毒理学会已加入国际毒理学联盟及亚洲毒理学会。1995年旅居美国的华人毒理学家为报效祖国,成立了中国旅美毒理学家协会,积极开展与国内毒理学界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举办过“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讲习班”,并出版了《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生命科学专著。德国已建立了对毒理学工作者毕业后教育模式,是教育界与毒理学界相结合的产物,提供了涵盖毒理学全部学科范畴的最好教育,受教育者可得到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系统理论培训,并获得德国实验与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协会(DGPT)颁发的“毒理学专家”证书。德国的这一举措受到世界各国毒理学界的重视。2001年在第9届国际毒理学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同意成立毒理学家国际认定机构。考虑到未来国际间的合作,国家应为新一代毒理学家的教育和认定确立标准。我国已经跨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门槛,毒理学界国际间合作与学术交流极为频繁,结合本国国情,拟订适合中国实施的认定程序,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毒理学家作出贡献。3.研究机构不断地完善,研究的项目更加前沿各国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各种毒理学研究机构,如美国较著名的国家或军方从事毒理学研究机构有国家肿瘤研究所,美国毒理学规划组织由7个国家级研究单位组成,其中国家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为组成单位,负责审批每年由国家拨款、资助或契约方式资助的课题,1980年立题9900个,资助金额达4亿美元,到1992年每年增加到8亿美元cn/Article/CPFDTOTAL-ZGDV200908001017.htm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要多少字的么,,,这个我就可以写
毒理学 意义 机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