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495天

草原群落演替研究论文与改造盐碱化草原是不是群落的演替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徐斌的主要科研工作

徐斌研究员主要承担草原植被生态遥感监测、草原沙化和退化遥感监测 、草地资源规划评价和草原沙化治理等多方面的任务。主持项目和课题等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级课题、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农业部等课题。课题任务主要集中在草原生产力、草畜平衡、草原长势、返青、草原沙漠化、草原水热旱情等遥感监测等方面。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等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申报国家专利2项,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生态学报》、《地理研究》、《中国草地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至今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生6人和硕士生5人。此外,从1999年起每年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题讲座”。 ①“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②“基于MODIS的中国草原植被遥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③“冬牧70黑麦种养殖与农业结构调整技术示范”,获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④“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2完成人。⑤“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获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8完成人。⑥“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1] 徐斌(主编)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天然林资源与保护[3] 徐斌(副主编)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1]B Xu, X C Yang, W G Tao, Z Qin, H Q Liu, J M Miao, YY Bi, 2008,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SCI][2] Qin Zhihao, Xu B, Xin X, Zhang H, 2004,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to evaluate grassland ecosystem health in North china[EI][3] Qin Zhihao, XuBin, Liu J, Zhang H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21-4024,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Zhang W, Zhang H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3740-3743,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6752,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Weimin Ju; Shuhe Zhao, Editors, 6752231117/12 [EI][6] Lu Liping, Qin Zhihao, XU Bin, Tao Weiguo, Jianglipeng,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growing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May 25-27, Nanjing, China6752 675225-1-9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v [EI][8] Kebiao Mao, Zhihao Qin, Manchun Li, Lixin Zhang, Bin Xu, Lingmei Jiang, 2006, An Algorithm for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Using the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 for the Accuracy of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5: 3266 - 3268 Proceedings of SPIE, (7104): 71040C-1~71040C-12 [EI][11] Maofang Gao, Sanchao Liu, Zhihao Qin, Jianjun Qiu, Bin Xu, Wenjuan Li, Xiuchun Yang, Jingjing Li, 2008,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ith GIS for grassland snow cover monitoring and snow disaster evaluating in Tibet Civco; Manfred Ehlers; Hermann J1117/12 [EI][12] Lei Gao, Zhihao Qin, Bin Xu, Liping Lu, Huan Pei, 2007, Mapping drought status of winter wheat from MODIS data in North China Plain 25-27 May 2007, Nanjing,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EI][14]Bin Xu, Zhihao Qin, Jia Liu, Zhongchao Shi,Xiuchun Yang, Guixia Yang, 2005,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in Key region of North China, 2005 [EI][15] 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Impresores [EI][16]Xu Bin, Tao Weiguo, Yang Xiuchun, Qin Zhihao, et al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Impresores [EI][17]B Xu, Z, 2002, Hydrothermal Background Data Layer and Planting System of China,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115-120, 200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in Restoration and Climate [EI][19]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Available online [20]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李金亚,王道龙,马海龙,201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产草量动态遥感估算(通讯作者) [21] 徐斌,杨秀春,2009,东北草原区产草量和载畜平衡的遥感估算[22]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覃志豪,高懋芳,吕海燕,朱立博,2010,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空间分析方法(通讯作者)[23] 李亚云,杨秀春,朱晓华,徐斌, 2009,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24] 李金亚,杨秀春,徐斌,曹云刚,覃志豪,金云翔,赵莉娜, 2011, 基于MODIS与AMSR-E数据的中国6大牧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研究[25] 李金亚,徐斌,杨秀春,金云翔,李亚云,张济,赵莉娜,李润林, 2011,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化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正蓝旗为例 (通讯作者)[26] 杨秀春,曹云刚,徐斌,朱晓华, 2008, 中国北方草原积雪遥感监测:20073期间[27] 杨秀春,朱晓华,徐斌,李亚云, 2008,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进展[28] 朱玉霞,覃志豪,徐斌, 2007,基于MODIS数据的草原荒漠化年季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9] 白可喻,徐斌,邱建军, 2007,基于GIS的中国苜蓿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析[30] 陶伟国,徐斌,杨秀春, 2007,草原产草量遥感估算方法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通讯作者)[31] 杨秀春,徐斌,朱晓华,陶伟国,刘天科, 2007,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32] 陶伟国,徐斌,缪建明,杨秀春,覃志豪,2006,草地遥感估产中不同尺度信息源关联方法对比及评价 (通讯作者)[33] 覃志豪,高懋芳,秦晓敏,李文娟,徐斌,2005,农业旱灾监测中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数据为例 国土资源遥感, 9: 28-36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8(5):12-14中国草地学报, 28(6): 72-76遥感学报, 10(4): 593-599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6(12): 1170-1176 草地学报, 14(3):242-247 科技导报, 25(9): 5-8 生态学杂志, 26(3): 332-337 中国牧业通讯,(21):48-50 生态科学,23(1):60-63 科技导报,25(21):51-54 科技导报,25(19):65-69, Liu J, 2004, Applications of GIS and RS for land use dynamics monitoring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Proc on Geoinformatics-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a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Conf 2, 585-592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Conf 2, 715-722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50] 袁平,徐斌,张力建 自然资源学报, 22(2): 161-170草业学报, 16(5):13-21 干旱区研究, 24(1): 113-119 草地学报, 15(4): 316-33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0-22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4(4):72-75[58]徐斌,杨秀春,等, 2005, 内蒙古沙漠化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路明,赵明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105-109[60] 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61] 王道龙,毕于运,徐斌,周旭英,张小川, 2003, 西北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冬牧70黑麦的建议[62] 徐斌,辛晓平,大黑俊哉, 2002, 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63]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 2012, 中国草原牧区和半牧区草畜平衡状况[64]徐斌等,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生态科学,2002,21(1):1-52008,规模化猪场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及影响评价分析 39(3): 641-6462008 连续四年施用规模化猪场猪粪温室土壤重金属积累研究2007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灌溉农田土壤Pb,Cd,和As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分析24 (2):77-83[2] 徐斌、赵永平2000:21(1), 40-44[4] 辛晓平,徐斌,单保庆,李建东,杨允菲2000[5] 徐斌等,2000,“三北”风沙区生态建设与综合治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第2期[7] 陈佑启,PeterVerburg,徐斌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16-127未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全球变化2000,21(1): 29-32[10] 徐斌,21世纪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999,新世纪周刊(约稿)12 No17 Supp 17 Suup 17,Supp15 No89-97。[21] 徐斌,沙地培肥改土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Vol3, 42-51。[22] 徐斌、刘新民,风沙危害监测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Vol3, 42-51。[23] 徐斌等,科尔沁沙质草甸草场不同牧压条件下植物群落分异数量分析,1995,西北植物学报,15(5),134-139。[24] Bin Xu, Xinmin Lu,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Belt in Horqin Sandy Land 8 No[25] 徐斌,刘新民,赵学勇,内蒙古奈曼旗中部农田土壤风蚀及防治,水土保持学报,1993,Vol2 75-80。[26] Xu Bin, M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 of Japan-Chin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1993:500-508 9 No 4 65-70。[32] 徐斌,杜明武,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的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No 5 No 33-39。[34] 徐斌参加统稿、组织校对、讨论修改等工作,《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5] 徐斌参加合著,科尔沁风沙环境与植被,科学出版社,1996,页码分别为18-31,50-56,230-241(徐斌承担约4

【答案】(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地等。(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3)速度 方向(4)D(5)D (6)D【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考点:群落演替的特点和意义点评:本题信息较多,但主要围绕群落演替的意义设置问题。学生应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

7、群落演替的特征是什么

⒉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基本特点 次生演替的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除耕地放荒、森林采伐、草原放牧和割草以外,还有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淹水、冰雹打击,等等,但是,最主要和最大规模的,是人为的活动。因此,对于次生演替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在我们利用和改造植被的工作中,我们所涉及到的都是次生演替的问题。可是,认识和分析次生演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原生演替的一般了解。 次生演替的速度、趋向及所经过的阶段,决定于原生植被受到破坏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 首先,次生演替的速度问题。在大多数的次生裸地上还多少保存着原有群落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原来群落中某些植物的繁殖体。裸地附近也可能存在着未受破坏的群落。总之,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种实来源。因此,次生演替系列中的各个阶段,演替速度一般都较快。 其次,次生演替的趋向。一般,当停止对次生植物群落继续作用时,次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仍然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什么是原生植物群落?例如云杉林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山地,以及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亚高山的一种原生植物群落的类型;羊草草原则是我国北部温带干燥地区的一种原生植物群落。每一个自然区域中都有一定的原生织物群落的类型。它们为什么会具有复生的能力呢?这是由于他们是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形成的复杂整体,因而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当然,原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其复生的能力是极其相对的。次生演替一般趋向于恢复到原生群落的类型,但过去所有的各种比例当然不可能完全重复出现。这就是说,复生后所形成的群落只是在类型上和原来的群落相同,但质量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最后,关于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这完全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了。云杉林采伐,一次就消退到次生裸地阶段,但同时也就很快地开始了复生的过程。羊草草原的放牧消退(退化)过程却是逐渐进行的,在消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上,只要停止放牧,停止牲畜继续对群落的影响,群落就从那个阶段开始它的复生过程。 总之,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一个是土壤,一个是种子来源。因此,如果原生群落在其整个分布区都受到破坏,而且因持续时间很长而破坏得很彻底,那么,虽然气候条件适宜,但群落的复生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在我国南方有这样的现象:当森林被反复砍伐后,加上长期放牧,最后形成稀疏的低草地。这种草地下土壤板结、干燥,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转向原生演替的某一阶段,已经不属于次生演替的范畴了。 综上所述,次生植物群落是外界因素,首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各类次生群落的性质以及演替特点,至少决定于: ①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方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②原生植物群落受破坏的面积; ③次生群落中对原生群落的植物成分和土壤特性的保留程度; ④植物繁殖体的来源(种类、数量、距离); ⑤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及地形状况。 当我们研究次生群落时,可以根据以上各点去鉴别它们的特性、类型和掌握它们的演替特点。上述各点,同样适用于对裸地或荒山荒地的性质和类型鉴定。 在研究次生演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次生植物群落,要按其利用价值分别对待,对有一定经济价值者采用留优去劣的办法加以培育,以提高次生群落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次生群落,则采用人工播种和种植的方法,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代替原来的植物,也就是说,对原有群落加以改造;对于一些已经达到可以利用程度的次生群落(如次生林)则进行利用;对于一些具有保持水土、保护堤岸、防风固沙等等作用的次生群落则加以保护。 当然,特别是在直接利用次生群落时,一方面要掌握它生长速度快,具有较大可塑性,因此容易加以改造这样的一些特点,同时,又要注意它的不稳定性。这就是说,任何次生群落只是次生演替系列中的一个阶段,如果利用不当,它会不断地继续消退,而且不大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类型。 人类对于天然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为广泛和经常的是森林采伐和草场放牧或割草。森林被采伐或草原强度放牧以后,就引起这些类型的植物群落深刻变化,使原来的群落变成另外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变化的方向却和群落在自然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发展相反,因此,当采伐、放牧、割草等对群落的干扰作用继续进行时,植物群落的性状就朝着低级群落的类型退化,这就是群落的消退,甚至造成“人为荒漠化”。要恢复消退的植物群落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例如被皆伐的云杉林,如果靠其自然演替,从采伐迹地恢复成林,要80-100年的复生过程。而且,复生不等于复原。 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植物物种特性将改变群落的自然演替进程,加快裸地的改造和群落建设,恢复植被并改善环境。但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类还是应该首先保护好天然植被和群落。只找到这个,你参考哈~~群落演替的特征就是群落中物种的改变,主要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改变,甚至是全部物种就变化,就标志着群落进行了演替。你们说的太麻烦拉!!就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可预测其变化趋势!!

8、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外因动态演替外因动态演替是指由于群落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演。如⑴气候性演替,是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演替,其中,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⑵土壤性演替,是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⑶动物性演替,是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⑷火成演替,是指由于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⑸人为因素演替,是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在所有外因性动态演替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替,占有特别显著和特别重要的地位。2)内因动态演替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如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林地裸露,光照条件增强,其他生态因子也发生相应变化。这时,原来群落中或附近生长的山杨、桦树等阳性树种,以其结实丰富、种粒小、传播能力强而很快进入迹地,又以其发芽迅速、幼苗生长快、耐日灼、耐霜冻等特性,适应迹地的环境条件而迅速成林,实现定居。杨桦林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步改变了迹地条件而形成一个比较耐荫而中生的群落生境。在这个新的群落生境中,红松种子虽然发芽困难、幼年期生长缓慢,但它幼年期耐庇荫,适应中生环境,因而,当种源充足时,能够得到良好的更新。相反,在这个新的群落生境中,杨桦类阳性树种的幼苗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逐渐枯死,无法更新。随着年龄的增加,红松进入林冠上层与杨桦木争夺营养空间。杨桦木由于不耐荫,寿命较短,逐渐衰退死亡,终于被红松林所更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环境,即群落基因库的改变,而非外部环境,如气候、地貌和土壤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的进步

9、放牧对草原群落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是什么类型

放牧对草原群落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是什么类型垂直结构的影响就是从上到下(这里的上下是从空中到地面这个视角),而放牧和割草主要影响草原的昆虫、动物和一些土壤微生物的改变。这些都是上下层次上的改变。(部分参考书上的内容) 个人认为属于水平层次的改变更加恰当。(1)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一开始有生物的存在,演替是次生演替,样方法进行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2)白三叶和鸭茅的植株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放牧强度增大,白三叶和有害植物有增多的趋势.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0、放牧对草原群落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是什么类型

放牧对草原群落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是什么类型垂直结构的影响就是从上到下(这里的上下是从空中到地面这个视角),而放牧和割草主要影响草原的昆虫、动物和一些土壤微生物的改变。这些都是上下层次上的改变。(部分参考书上的内容) 个人认为属于水平层次的改变更加恰当。(1)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一开始有生物的存在,演替是次生演替,样方法进行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2)白三叶和鸭茅的植株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放牧强度增大,白三叶和有害植物有增多的趋势.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群落 草原 论文

上一篇:论文研究角度分为几种与论文研究角度有哪些
下一篇:论文研究的调查对象来源与论文调查对象纳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