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会计学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了会计信息的函意、作用和各种使用会计信息的经济组织,政府部门等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展开探索。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方面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市场经济制度安排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究。制造会计信息的现象,近几年已变得十分突出,并呈上升之势。财政部1998~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显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会计要素失实,1998年“红光实业”事件在证券市场爆光等,不正说明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一个相对的满意度 会计信息内涵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下称“消费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了投资决策参考,总量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会计信息是会计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它的真实性与否的衡量标准与信息使用者需求相关联,标准的选择与评判的结果会不一致。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至少能相关、可比、全面、及时地描述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发生的所有真实事项。会计信息即使没有会计人员行为和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政策运用的选择性以及数据处理、运用和技术差异性的存在,会计信息就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显然真实性就具有了相对性。因此,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应与信息提供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恰当合理为依据,测定会计信息“原始状态”与信息描述吻合程度为标准。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理论性的期望。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一种制度安排的缺陷 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而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实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态不相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并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①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的外部因素不断的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使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 ②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选择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会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而客观存在。 ③会计信息的披露: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结构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人为做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泛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新《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以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信息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定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虽不能防止审计与会计的联合“作案”)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④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仍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的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的刚性约束效益(一届政府的政绩反映,经营者持续座位或升迁的条件)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治理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如:帐帐、帐实、帐证、帐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帐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例:某财务有限公司为了少缴存准备金,擅自改变会计处理,仅1999年就少缴存款准备金1157万元。无论是制度或法规都是人为的事先约定和安排,无法回避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代理人的某种意图左右会计工作原则,使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仍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权与法的错位,政府财务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为私人欲望的满足创造了一定条件。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综上所述,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①市场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创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四、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明确目的、目标、主体、客体,即“为什么查”、“谁来查”、“查谁”、“查什么”等。其次从具体方面政府部门应实施会计监督,一是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等;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等,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三是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再次从宏观方面去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参考文献: 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陈汉文《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陈信元等。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7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6王峻慧
dada
1、牛明艳:财务指标体系应用研究——基于现金流量信息(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版)。
2、萧维:企业资信评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袁敏: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4、肖舟: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朱顺泉:中国企业资信评级方法及应用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版)
6、潘永泉、杨志英、张敬秀: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企业资信评级(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版)。
7、黄爱华:企业资信等级的熵权评估模型研究阴(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版)。
8、邵海清、袁春振:对我国企业资信评级指标体系的探析(理论学刊2005年版)。
9、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年版)。
10、晏静: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娄尔行:《基础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朱小平:《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陈少华:《会计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乔世震:《会计案例》(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
1.娄尔行:《基础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小平:《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陈少华:《会计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吴水澎:《会计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美]罗伯特﹒N里斯 朱利﹒Hdoc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环境会计的创立与研究的实证分析 环境会计体现了当前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即不单纯以GDP来衡量社会发展绩效,而是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福利也应得到改善和提高。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指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相关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对环境资源的耗费提供有效的补偿[1]。环境会计和研究是随着全球环境自然资源问题日益恶化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而兴起的。笔者将回顾新兴的环境会计研究现状,指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可以算作是国际范围内对环境问题反思的正式开始,此后环境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报告的第二章“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起首就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变革。到1992年6月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地球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以及《森林问题原则声明》三个框架文件在会上得到一致通过。《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可以说,1992年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标志全球环境运动时代的到来。而环境运动的高涨则使环境会计作为一个学科分支应运而生。 二、环境会计建立的标志 任何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都会经历其萌芽、建立、发展和稳定这一系列过程。作为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目前坏境会计处于创始阶段,但其萌芽阶段可以说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1971年比蒙斯(FBeams)在《会计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上发表的文章《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及1973年马林(J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开创环境会计研究的先河[3]。然而,环境会计学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APigou),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一书中,提出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4]。可以说这种税是首次提出的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创立总是有一定的标志的。考虑到环境会计的特点,其创立既要有代表性的理论突破,又应有实务应用方面的进展,而且环境会计应是贯通宏观与微观两个领域的。它的创立应在这两方面或至少其中一方面有所突破。笔者通过对最近10余年环境会计及相关学科的文献检索及文献分析,提出环境会计作为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其标志在以下3个方面: 1TT环境会计的第一份国际指南正式发布。1998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计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这是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6]。可以说,是环境会计在微观层次上的一个重要进展,使企业处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会计问题有了基本的指引。故笔者把它作为环境会计创立的一个标志。 3微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研究。微观会计体系中包括对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会计程序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进行得很少,但它却是关系到环境会计能否在微观主体中实现的核心问题,因此,它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特定资源产品环境成本内在化研究。环境成本内在化是环境会计的根本特征,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消除外部不经济性,资源的耗费得到有效的补偿,可持续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但环境成本内在化涉及到整个国家众多资源产品及服务价格体系的改变,关系到诸多行业及干家万户,如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将使价格体系发生重大的变动。目前不少地区已适度上调水价把超定额用水的部分环境成本纳入水价中。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稳步上升,故对民生的冲击并不太大。但总的来说,环境成本内在化应稳妥地进行,宜选择一些资源产品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再推广,这就需要研究先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今后仍将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4宋献中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5):84-87柯全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略论绿色会计[J]1997,(4):6-7 [4] 张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J]1998,(5):1-8 In: 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 Interim Version(Draft) 199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环境会计产生的环境 回顾环境会计产生和发展二十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环境会计是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 环境状况的恶化对经济活动主体提出新的要求。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各国环境与发展实践的共同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限制、调整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并促使其充分、持久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 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对资源开发强度过大,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资源耗竭速度提高,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等环境问题。98年特大洪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沿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 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和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投入总量不足、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在总量上,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入平均占GNP的1%-2%,我国仅占0 企业适应环境要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大环保投入,降低能源消耗,细化环保投入和产出的计量,计量取得的环境资源、负有的环保责任和发生的环境费用,确认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这样才能全面的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2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main new requirement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from the nature of human resources to achieve more and more, at the same time released into the nature of the waste more and more, exceeding the tolerance of the natural world, leading to ecological dama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ch a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aise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round the world to seek cooperation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The so-call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ns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not to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e ability to pose a hazard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its essence is to limit the adjust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 t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o bear on the basis of, and to its full and lasting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atisfy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98-year flood to a certain extent is due to the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along the river, caused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otal,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ed into an average of 1% of GNP accounted for -2%, China accounted for only 0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as a result of over-explo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a waste of a lack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at this stage only from a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ntrol, and no sound system of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the enterprises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linke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to a business conscious act In order to enh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outpu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accounting for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 study of specialized accounting system is essential Enterprises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the only way to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traditional view: companies must adapt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to seek the best investment environm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survival In real life,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wing more and more requests to provide more green products, companies based on their own economic interests, should also enhanc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put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and Refinement The output measures, measures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ha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to obtain re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gains or losses 2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accounting from the human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 activit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not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nto the accounting of the scope, accounting for the performance of inadequate disclosure and accounting of the cycle is not complete Not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Symbiotic and as the economy has not recognized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conomic cyc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linked Ignor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rporate and busines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eglect their own material and the process of compensation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to obtain resources of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These led to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at traditional accounting in general do not think there is condensation of human labor,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s of no value, no need for the confirmed and measured//home/main基于阿米巴经营理念的财务成本管控分析[J] [2]谢建厂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20-121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影响探析[J] [4]贾红艳,杨书想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24-125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问题探讨[J] [6]赵霖昊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178-179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益质量研究[J] [8]谭欣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9):53-55论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 [10]李晓珊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9):104-105战略差异、成本粘性与企业研发投入探讨[J] [12]黄淑珍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9):120-121论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 [14]刘志辉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11-12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以长春长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 [16]邓欣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119-121奶牛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探究[J] [18]张倩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159-160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昌电力为例[J] [20]曹诗萌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172-173 我国乡镇政府内部控制问题与改进研究[D] [22]董浩浙江工商大学,2019高校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 [24]范卫东智库时代,2019(25):51+58制造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26]周琼中国集体经济,2019(18):46-4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28]张永秀中国集体经济,2019(18):57-58浅析黄金珠宝加工行业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J] [30]吴杨中国集体经济,2019(18):60-61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32]姜玉华中国集体经济,2019(18):100-101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以哈药股份为例[J] [34]韦望梅中国集体经济,2019(18):141-142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研究[J] [36]韩雪雁中国集体经济,2019(18):149-150高速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措施[J] [38]张艳红中国集体经济,2019(18):152-153浅析制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40]徐玉德,俞盛新,徐菲菲会计之友,2019(12):12-18"互联网+"背景下业财融合管理会计框架研究[J] [42]唐建纲会计之友,2019(12):46-5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J] [44]黄延霞商业经济研究,2019(11):95-97[2019-06-19]128620190610050 [45]苏宝金,雷光美,赵琦玮,张巍,胡嘉宸,蒋雨政科技经济市场,2019(04):34-36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47]李优科技经济市场,2019(04):46-48二元结构理念下政府税务会计的嵌入与应用[J/OL]/kcms/detail/14F1710html公平关切下总承包项目收益分配策略分析[J/OL]/kcms/detail/14F1710html新销售模式下的收入确认问题研究[J/OL]/kcms/detail/14F1710html制造业小微企业财务问题研究[J] [52]王刚中国市场,2019(16):95-96加强企业会计诚信建设的问题研究[J] [54]张淑君中国市场,2019(16):163-164论制造业企业工程项目的预算控制[J] [56]谭金卉中国市场,2019(17):110-111电力工程监理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J] [58]袁彬中国市场,2019(17):119-120增值税改革下建筑施工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 [60]范文红中国市场,2019(17):142-143事业单位内控财务体系考评的问题探析[J] [62]王艺斐,王亚璐中国市场,2019(17):147-148+152事业单位报账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核心研究[J] [64]刘斌中国市场,2019(17):155+164移动互联网金融支付模式下电商企业财务风险的探讨[J] [66]唐黎中国市场,2019(17):191-192论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 [68]孟杰中国市场,2019(18):53+55环境会计研究综述[J] [70]孙月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2):162-163高校财务报销难成因及对策[J] [72]彭亚文中国市场,2019(18):41-42中小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74]林佳樱中国市场,2019(18):58-59浅谈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J] [76]陈慧中国市场,2019(18):64-65酒店业成本管控问题及对策[J] [78]赵玉棠中国市场,2019(18):108-109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80]王晓婷中国市场,2019(18):151-152. (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英文 参考文献 会计学 文献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