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古汉语研究论文与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目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孟蓬生的论文

1.《释“𧰲”》,《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2.《“臣”字新释》,《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专刊》第87期,1998年11月10日。3.《金文考释二则》,《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4.《释 𠦪(求)》,《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说“橹”—兼论“古”的构形本意》,《中国文字研究》第2辑(总第9辑),2007年。6.《解“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7.《“牪”疑》,《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瞻”字异构补释》,《励耘学刊》(总第八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9.《越王差徐戈铭文补释》,《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第1辑,2009年。10.《试释楚简《缁衣》中与“表”字相当的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1.《〈楚居〉所见楚王名考释二则》(1万),《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12.《清华简(叁)“屋”字补释-兼说战国文字中的“虎”字异构》(1万),《简帛》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3.《姑冯句鑃所谓“冯”字试释》(09万),《古汉语研究的新探索—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19.《“竜”字音释-谈鱼通转例说之八》(17万),《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21.《也说“有如”——与钱宗武先生商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22.《“鞞”字释义》,《唐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23.《“权舆”音义探源》,《辞书研究》1994第4期。24.《西厢记语词校释》,见《首届国际元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25.《“为”义申许》,《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3期。26.《“牛马走”当为“先马走”》,《中国教育报》1996年10月12日《语言文字专刊》52期。27.《“若”字为什么可以假借为“择”》,《中国教育报》97年2月22日《语言文字专刊》56期。28.《“乱”字声训》,《中国教育报》97年7月29日《语言文字专刊》第60期。29.《上博简〈缁衣〉三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30.《上博竹书(二)字义札记》,《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31.《郭店楚简字词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2.《郭店楚简字词考释(续)》,《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2年11月。33.《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34.《张家山汉简字词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35.《经籍假借字间诂》,《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36.《上博竹书(四)简诂》,《简帛研究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37.《上博竹书〈周易〉字词考释》,《华学》第8辑,文物出版社,2006年。38.《〈彭祖〉字义疏证》,《燕赵学术》,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39.《〈缁衣〉校释余渖》,《民俗典籍文字学刊》第5辑,2008年。40.《张家山汉简“去(盍)”字补释》,《简帛研究2005》,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41.《〈三德〉零诂(续)》,《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2.《同源词语音关系答问》,《民俗典籍文字学刊》第8辑,2011年。 43.《同源字以双声孳乳说》,《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又《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5期。44.《谈谈同源字的定义》,见《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45.《汉语同源词刍议》,《河北学刊》,1994年第4期。46.《试论汉源语源学与训诂学的分野》,《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47.《论同源词语音关系的双重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 48.《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49.《河北武安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见《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4月。50.《从经传释词到马氏文通——汉语虚词研究的传统》,《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首届中国语言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10月。51.《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中国语文》,2014年第4期。

2、古代汉语

找了三个,希望有所帮助周生亚周生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61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1965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和治语语法史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古代诗歌修辞》、《古籍阅读基础》、《古代汉语词典》等。此外还有数十篇论文和译文。古汉语专家杨昭蔚杨昭蔚先生是明光市邵岗乡山东村人,1936年11月出生于女山北侧,女山湖南岸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杨套。他天资聪颖,自幼勤苦好学。因家境困窘,兄妹七人中,只能供给他一人读书。开始在本乡场边、王岗和苏巷镇的殷庄等乡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曾入当地女山小学和县城嘉山中学(今明光中学)就读,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升造。因品学兼优,1962年毕业后被留校任助教。1970年,合师院与设在芜湖的皖南大学合并,正式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杨昭蔚先生亦随之调入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此后,杨昭蔚先生一直在安师大中文系、安师大教务处、安师大文学院、安师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任教任职。1978年任讲师,1980年加入中国***,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其间于1988年至1992年任安师大中文系副主任,1992年至1993年任安师大教务处副处长,1993年至1998年任安师大教务处处长、安师大招生办公室主任。1997年4月被安师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聘为兼职研究员。1998年5月退出领导岗位后,被安徽省教育委员会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聘任为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研究课题《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三年制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操作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代号JG333)鉴定委员会主任,1999年5月被聘为安师大教学督导员,2002年6月被聘为安徽教育出版社学术专著评审委员会委员,以襄助学术文化图书出版工作。杨昭蔚先生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和领导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2002年8月19日9时50分在弋矶山医院逝世,享年67岁。杨昭蔚先生在大学讲坛上辛勤耕耘整整四十年,以校为家,倾注满腔热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文言虚词研究》等高等师范专业课、选修课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深受历届学生高度赞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腾芳,百花争妍。无数新苗,经杨先生浇灌,茁壮成长为全省语文教育界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界精英。在杨先生的循循善诱下和精心培养下,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感受到了古老中国汉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领悟了汉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真正内涵。他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传道、授业、解惑,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呕心沥血,精益求精,教育育人,诲人不倦,皓首穷经,无怨无悔,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我省高等师范教育,为选拔培养师范教育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多次获得安师大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成果奖和省政府、省教委表扬、嘉奖,曾多年担任安徽省教委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2001年被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授予“优秀评卷教师”称号。杨昭蔚先生毕生致力于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他博闻强识,功底深厚,治学严谨,不懈努力,辛勤笔耕,成果丰硕。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共计200多万字。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古汉语研究》及省部级刊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语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言为心声”及其相关的古汉语现象》、《古汉语形容词活用的类型及其语义变异》、《古汉语中名词活用情况的考察》、《“词类活用”现象及其理解过程中的语义调整》、《词类活用中宾语的语义类型》、《古汉语虚词词类异用现象辨疑》、《注释拨疑四则》、《<孔雀东南飞>注商》等论文数十篇。出版的专著有《文言虚字用法辨识》,获安徽省社科出版物1978-1985优秀成果奖,作为《学语文》丛书之一,1983年3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就印行四万册,此后又多次再版,港台地区亦曾出版此书;《古汉语词类活用词典》(三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获安徽省语言学会1986-1993年优秀成果奖。主编的书有:安徽省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安徽省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试教材《古代汉语》(上、下册,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参编、协编的书有:《古今汉语词义对比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杨先生在此书中独立撰写高质量文稿超过16万字),《学生辞海·职高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语文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续经籍纂诂》(黄山书社出版)。杨昭蔚先生还是戴震文集整理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参与全校安徽省古籍整理重点工程之一《戴震全集》(十七卷,黄山书社出版)。杨昭蔚先生在古汉语特别是古汉语语法方面研究成就尤为卓著,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作为安徽省语言学界和古汉语教学领域权威之一,曾参与组建安徽省语言学会,是安徽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安徽省古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系中国训古学会会员。杨昭蔚先生一生坚持在高等师范古汉语讲坛上孜孜不倦耕耘的同时,曾长期担任大学中文系和教务处领导职务,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愿,为安师大中文系及全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显示出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杨昭蔚先生一生为人正派,持慎严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儒雅笃信,谦逊善良,奖掖后学,不遗余力,甘于淡泊,不慕名利。堪称师之风范,人之楷模!郭锡良郭锡良 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9月22日出生,汉族,湖南衡山人。50年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53年院系调整到武汉大学,54年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作汉语史研究生师从王力。58年毕业留校86年升教授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77年至93年任古代汉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79年至今任系学术委员、副主任。60年代曾兼任高教部文科教材办公室中文组秘书,80年代曾兼任文改会正词法委员、电大古代汉语主讲教师、湖北大学兼职教授。90年代曾兼任武汉大学博士导师。现为中国训诂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社科院语言所青年语言学家奖评委、《古汉语研究》编委。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汉语史论集》等著作10种《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殷商时代音系初探》、《西周金文音系初探》、《汉语历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等论文六十多篇。语法史论文中多有创见。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先后参加或主编的三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行全国,影响很大,其中两种累计印数都超过一百四十万部。90年代先后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国社科院语言研究中心访问、讲学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3、文字训诂简论怎么样

刘精盛《文字训诂简论·自序》2010-07-22 23:18:53 | /blog/static/477929572010622111853211/ 自序我自1995年9月进湖南师大读研以来,将近十五年。俗话说:“板凳需坐十年冷”,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这十几年来不敢说孜孜不倦,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在古汉语领域我是笔耕不辍的。我们这个学科很传统,文章难写也难以发表,但我还是在《古汉语研究》、《学术界》、《语文建设》、《汉字文化》、《船山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古汉语论文40余篇。我出版了训诂专著《诗经通释》(湖南大学2007年7月第1版)。该书上编是对《诗经》原典的解题和注释,斟酌众说而予以取舍;下编为《诗经》疑难训诂问题研究,重点探讨了高亨先生《诗经今注》的局限与阙失。同事唐生周教授在《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发表书评《<诗经>功臣,<今注>的诤友——评<诗经通释·诗义会通>》,原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博士生导师、现马来亚大学教授李国正先生在《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发表书评《多维视角关照观照下<诗经>研究的新收获——评刘精盛博士<诗经通释>》,西安文理学院钟书林博士在《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月14日书评栏以及中国文学网《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和“论著评介”栏目上发表了书评。此书甫一问世,受到读者好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远销至港台及马来西亚、日本、美国。 这是我的自选集,未署名的文章大多是我评了副教授后写的学术论文,命名为《文字训诂简论》,分文字篇、训诂篇。文字篇选有发表于《唐都学刊》的《对汉字构形进行逻辑阐释的历史和现状》,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的《论汉字造字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的《论汉字构形的优势和表意文字说的片面性》,发表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的《论汉字构形优势的良性发展和失落》,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论汉字构形与语法的关系》,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的《论汉字构形与训诂的关系》,共6篇,都是汉字构形学论文,整合起来就是一本小册子。有的论文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总的来说,对于读者,尤其从事古代汉语学习和教学的人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对汉字构形进行逻辑阐释的历史和现状》和《论汉字造字中的逻辑思维》这两篇论文。训诂篇论文中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的《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校雠补正》、发表于《汉字文化》的《从修辞角度论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得失》是比较有分量的论文,发表于《学术界》的《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三则商榷》是思考比较深入的论文,发表于《语文建设》的《〈触龙说赵太后〉疑难词语解析》是富有创新的论文,《不需读破本可自通,误言通假无人置疑》是勇于挑战权威、尝试推翻成说的论文。《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先生说:“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有人讥笑胡适先生“当年怀疑太大胆,来生求证需小心”。其实,胡先生的说法是没错的,我就是按先生的说法从事学术研究的(胡适先生个别说法是大胆怀疑下提出来而小心求证不够,我们看其主流即可,不必苛责前贤)。我评同事唐生周教授的《训诂论稿》,唐生周教授评我的《诗经通释》的书评,对于古代汉语方向的研究生而言,读这两篇文章可以起到初窥训诂学门径的作用。发表于《江汉大学学报》的《古范围副词的系统性考察》从标题上看属于语法论文,但考释词义归入训诂论文是未尝不可的。最近从博士论文整理出来的论文《王念孙〈读书杂志〉的“义不相属”》也是综合性研究论文。 还有一些论文,未选入,如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的《王念孙〈释大〉“大”义探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的《论〈释大〉同源词研究的启示及不足》是我博士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没有选入了。已经收入《诗经通释》的论文原则上没有选入,《〈诗经·无羊〉疑难训诂一则》之所以选入,是因为改动了标题,修正了个别错误,发表于《长春大学学报》;《释〈诗经〉“来”字》之所以选入是因为我以此文参加第8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略有增删,此文已被收入《诗经研究论丛》第16辑。 本论文集,除了附录和小文章,标题下未署名的文章基本上是笔者已经发表了的论文。虽然如此,肤浅、错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教正。本论文集收有李国正、唐生周两位教授以及钟书林博士为拙著《诗经通释》写的书评,不免有为自己贴金之嫌,我不怕读者的哂笑,姑且作为鞭策自己不懈地前进的动力吧。为同事王焕林教授《里耶秦简校诂》写的书评,发表于《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由于版面限制,发表时编辑删去了不少内容,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评论,本书保持原貌。 笔者认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除了实行严格的学分制,教考分离,教者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是根本性的举措,管理者也责无旁贷。自然,学术研究要与教学相结合。笔者有不少论文是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所疑、有所思,然后探索、求证而写成的。教师自己善于思索,善于归纳,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不做尽信书的书呆子,不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才能真正做到明师出高徒。否则,即使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也并无多大实质上的收获。我虽不才,但一直尝试着这样做,也得到了一些诚心向学的学生尤其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的溢美之辞,这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我感谢他们。 饮水思源,我诚挚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郭芹纳先生、我的硕士生导师李维琦先生、蒋冀骋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尤其是郭老师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校读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慨然赐序,弟子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感谢吉林大学出版社编辑刘子贵博士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刘志军为本书做了一些校对工作,一些阙失因而得以改正。 刘精盛 2010年1月10日于吉首大学竹园邨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4、古汉语研究的投稿须知

《古汉语研究》主要刊登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投稿。一、稿件要求1 来稿要求稿面整洁,文、表清楚。稿件文字使用国家公布的通用简化汉字,文中涉及的计量须用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制。外文一律用印刷体书写,英文行文中的汉语拼音用斜体。3 来稿请按如下顺序书写:论文标题,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介绍,联系电话、邮箱。2 正文中的注释使用脚注形式,注释必须是对正文内容的附加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或者引用的文献不可作为脚注。4 本刊从收稿之日起1 个月之内处理完稿件,采用者,将发给录用通知单;未采用者,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本刊不予退稿,请自留底稿。2本刊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古汉语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410081



古汉语 论文集 目录 论文

上一篇:六年级小学数学论文范文与圆的论文小学数学六年级
下一篇:有关数学史的毕业论文与数学史毕业论文好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