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甲午中日战争的参考文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本文作者岳忠豪,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题目中的“一人”即指李鸿章,“一国”即指日本,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之力与日本整个国家作战,所以清朝的战败也可以就此溯源至清朝腐败,李鸿章壮志未酬,回天乏术。李鸿章生前亦有类似表述:称甲午战败,“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完整说法最早出于梁启超之口,梁氏在《李鸿章传》中论及甲午战争:“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从此,这种说法喧腾众口,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表现和李鸿章苦心孤诣的裱糊匠形象,使这种说法更是越发流行。

甲午战争(资料图)

李鸿章晚年对甲午之役耿耿于怀,曾深刻剖析了这其中的种种无奈,也恰似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而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这种无奈的表述激起了大家对于中堂大人的体恤和崇敬,甚至有网友抖起了机灵,认为李鸿章外战日本强敌,内战国内牵涉力量,实在是“以一人敌两国”。但以梁氏在《李鸿章传》中的言论而言,其间充满着他的主观感情,开篇即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以说为李鸿章树立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的企图显而易见。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意气之语。

有学者也考证,李鸿章苦心孤诣,尽力经营是真,但说甲午战争是其“一人敌一国”未免牵强,其时北洋各军并非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战争开始后,刘坤一麾下的南洋势力在兵力、装备、财政方面都给予北洋竭泽而渔式的援助,刘坤一曾长叹:“有来日大难之势,为之奈何!”李鸿章的心腹盛宣怀亦言,战局“舍湘军实无可望”。南洋的援助也使南北联系打通,日本入北京擒获清帝的意图也未实现。

资料图

事实证明,甲午战争并非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中国战败也并非“应以几人敌日本”的问题而已。问题在于洋务运动三十余年仍未奏效,中国当时是逊于日本的弱国,应作亟变以摆脱颓势。在“甲午之殇”的震动下,一场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戊戌变法也已暗流涌动。

参考文献:

1、陈力:《甲午时李鸿章“一人敌一国”之说辨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梁启超:《李鸿章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甲午战争后,在日本谈判的李鸿章为什么会被袭击呢?

公元1895年3月,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74岁的李鸿章在日本商谈马关条约,不幸被日本浪人袭击,子弹击中左面,当场昏倒,所幸未中要害。此事发生后,日本警方紧急动员,立即抓住了刺客小山丰太郎。为什么李鸿章会被袭击?背后原因并不简单。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廷地面和海面双线溃败。史料记载,李鸿章赴日求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我们先谈停战协定吧。李鸿章非常吃惊:此行是为了求和。伊藤博文盛气凌人,大加嘲讽,导致谈判陷入僵局。表面上为了和谈条件争执不休,事实上,伊藤博文已经破译了清朝廷给李鸿章的电报密码,因此故意拉长谈判时间,目的有三点。

1破译的电报中,慈禧已经答应赔付日本3伊藤博文以“尚未停战”为由,调派日本海军南下攻向澎湖,企图切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便于将来割让领土时,断绝大陆援台的部队,当时,刘铭传正为保台而拼命奔走。

可恶的是,伊藤博文一方面拉长谈判时间,暗地里小动作不断,另一方面却对日本国内放话,欺骗日本百姓,说李鸿章傲慢自大,完全没有悔改之意,主动发起战争,失败后却没有投降姿态。因此,日本举国认为,李鸿章是阻碍和平的首恶,害得日本士兵不能归国返家,杀李鸿章的声音盛行。

很多人不知道,甲午战争中,日本并没有宣战,是光绪皇帝听信翁同龢等人建议,不顾李鸿章的反对,轻率地主动对日宣战,结果却被人家上门打得满地爬滚。也因为如此,日本百姓沸腾了,觉得大清欺人太甚,既然主动叫阵,结果败了,祈求乞和,却又傲慢自大,不杀不能解恨。于是想杀李鸿章的日本死士,多如牛毛。

幸好,74岁的李鸿章挨了一枪没死,马关条约的赔款也因此减到2亿两白银,一颗子弹省了1中国战败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党派争斗: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扩展资料: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海战百度百科北洋水师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 日本对于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他们不惧怕战争甚至渴望战争,因为这一战不但可以掠夺殖民地抢夺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此战日本可以说是以国运相赌,若胜便是羽化成仙,若败则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日本是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来的,他们不是来挑起战争的,而是来拼命的。

    反观中国,此事中国古代官场的土特产品------党争,再领风骚,帝后二党斗得是不亦乐乎,根本旧无暇顾及日本,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这些倭奴放在眼里。统治集团内部的失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战局的。

  2. 清军三军主将能力平平;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清军失利,而黄海海战的失利并不可将全部责任推到军费被挪,操练不勤等问题上,北洋舰队主将丁汝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排兵布阵上存在着重大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让一个陆军的将领去指挥海军,这大有中国足球长期把持在一个从来都没有踢过球的人的手中一样。

  3. 清政府的军队腐化堕落,战斗力低下;清政府的军队主要分为三种:八旗军、绿营军以及后来的地方团练,如湘军、淮军等。拥有着铁杆庄稼的八旗大爷们当兵不过是走个过场,哪有人去拼命啊,同样的老牌军队绿营军也是自甘堕落,战斗力低下。

    而且清军营务废弛,疏于操练,当兵之人多为市井之徒,插科打诨一个顶俩,打起仗来却是一群熊包,毕竟战场上你面对的是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的职业军人啊,而在街上用钢管和砍刀斗殴的伎俩是对他们没有多少杀伤力的!

  4. 寄希望于他国调停;在战争开始之前清政府派大臣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斡旋,把自己的家事寄希望于外人来解决。

    而那些帝国主义列强此时正巴不得日本侵略中国呢,因为伟大的大英帝国的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他们无需出兵,日本的侵略利益他们也可以获得一部分,所以这些西方的大爷们面对清使一面表示会在精神上支持你们的,一面祈求耶和华一定要让日本人胜利。

  5. 会党党徒无法认清形势,助日败清;利用会党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886年8月日本军人荒尾精在汉口开设乐善堂,主动接触会党,“通过秘密交往,了解其志向所在”,“培养实力,以备不时之需”,可见此时的日本人已准备从内部攻陷清政府的国防。

  6. 清政府当时是面临着一个内部腐化堕落加上会党不明就里被外人所用,一个烂摊子。而此时的日本是处心积虑,加上内部团结,一心来砸这个一直以亚洲老大天朝上国自居的外强中干的老大哥的场子,中国岂有不败之理?

    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是历史的必然。内部的极度腐化,外来力量的强大打击,中国的失败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无法去改变历史的既成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再让历史重演,努力发展国防,加强内部的团结,严惩腐化堕落,中国必可繁荣昌盛!历史不再重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l.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的影响 19世纪晚期,中国和朝鲜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重要地区,而英、俄两国争夺远东霸权斗争尤为激烈。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机会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后,更加垂涎朝鲜,并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地区,夺取更多在华侵略权益。因此,沙俄一面警惕日本在上述地区的扩张,一面又极力拉拢日本,与英国在远东争霸。当时,英国仍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殖民者,在中国享有最多的既有权益,为防止它在远东的侵略优势被打破,英国也支持日本以抵制沙俄的扩张。美、德两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强烈要求在远东找寻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但都无力在远东争霸,故都支持日本同沙俄抗衡。法国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来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默许、纵容态度,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4.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二、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三、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四、于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优势兵力(清军:2艘重型铁甲舰,10艘巡洋舰舰,鱼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军:8艘巡洋舰,1艘老式铁甲舰,炮艇及武装商船2艘,共11艘)迎击日军。而且清军铁甲舰定远,镇远对日军有着绝对的火力及防护力优势。  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丁字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艘铁甲舰和10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一铁甲舰为中心,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  但战役胜负未定。北洋水师阵型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此时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有充分时间进行机动。13时20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参考文献:/link?url=iHX488HL5VYFeGufpHCMJFW6G_AS7KemcSk1pc6z76YkNBCQfn3gcDKsSeyXzzQ7riLzqyWq6SveBtq5Gg-tFCZh8mfXLoeXz0dbRiOWvKe



甲午 参考文献 中日 战争

上一篇:最新的英语论文题目与本科英语论文题目大全
下一篇:百年孤独论文参考文献与百年孤独以孤独为主题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