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大索引、中文核心、教学论文统计 作者 题目 刊物 朱雪梅 传统街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 南方建筑 谢涤湘 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想与老城区更新——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热带地理 谢涤湘 面向亚运会的广州旅游业发展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谢涤湘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谢涤湘 广州大都市批发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热带地理 谢浩 公共建筑天窗的设计策略 节能技术 谢浩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谢浩 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中庭空间 城市 谢浩 加强水资源节用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建筑设计管理 谢浩 以开放的姿态呼唤世界级大师——侃侃“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的话题 城市 范建红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热带地理 张宏 居住、空间、文化 四川建材 何韶颖 论城市化进程对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热带建筑 华国栋 环境育人 润物无声—试论在高校中推行“环境教育”理念 现代经济信息 谢浩 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民办教育研究 谢浩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教育研究 吴玲玲 城市规划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丁丽娟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何韶颖 结合实践的“城市设计”教学新探索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谢浩 在专业课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科教论坛 谢浩 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 南开教育论丛 谢浩 高校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研究 谢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五邑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 罗胜京 水墨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时尚解读 《艺术教育》 罗胜京 大学校园人文景观雕塑的适应性设计研究 《艺术探索》 罗胜京 营造个性、健康、轻松的校园环境 建筑技术及设计 刘旭红 居民行为心理与居住小区环境设计 南方建筑 刘旭红 健康住宅探索 高等建筑教育 刘旭红 适应社会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王立山 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 建筑学报 谢 浩 改善居室日照环境 住宅科技 谢 浩 控制居住区交通噪声的建筑措施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谢 浩 沙面西洋建筑风格鉴赏 古建园林技术 谢 浩 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福建高教研究 谢 浩 努力发挥考试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考试促进人的发展 谢 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我见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谢 浩 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建筑教育 谢 浩 解读后的理性启迪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谢 浩 实施墙面垂直绿化——构筑良好热工环境 城市管理与科技 谢 浩 住宅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房材与应用 谢 浩 玻璃幕墙节能设计 上海建材 谢 浩 建设独具一格的生态城市 羊城晚报 谢 浩 创造和谐的室内色彩环境 室内设计 谢 浩 在专业教育中树立系统的环境观 高等建筑教育 谢 浩 小蓬仙馆异地重建技术研究 江苏建筑 朱火保 广州小城镇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南方建筑 朱火保 广州小城镇建设“有机聚集”理论探索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王瑜 旧镇新颜——广州南沙镇中心街道环境整治规划 新建筑 葛润南 在保护与发展矛盾中前进的苏州城市建设 南方建筑 葛润南 经历共振-住宅房地产开发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影响 房地产导刊 葛润南 CAI在《城市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计算机 葛润南 概念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勘察设计 谢涤湘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探讨 特区经济 谢涤湘 城市发展与旅游产品开发——以广州市珠江游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谢涤湘 城市边缘地区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生态经济 谢涤湘 土地市场调控与城市理性发展 建设科技 朱竑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地理 何韶颖 培养良好的城市观与整体建筑设计能力--论建筑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亚洲都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何韶颖 整体建筑观念的培养--对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先,对学校建筑的认识当然离不开对“学校”本身的认识,离不开对学校“学”与“教”功能的考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的出现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在我国,通过考察甲骨文中“学”“校”“教”等字的写法,可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学校”的原初内涵。可惜的是,从已知的甲骨文中,并无与“校”字相对应的甲骨文出土。 其中“学”与“教”两字的书写形状如下:图1-1:甲骨文中的“学”和“教”两字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并无与“校”字相对应的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学”字,字体的上部宛如人的一双手,在摆弄一大堆棍棒,似乎是在算数;而字体下部的字形更像是一所房子。不难猜测,古人发明此字想要寄托的意蕴是孩子们在房子里学习。甲骨文中的“教”字,右侧像一个手持教鞭的手臂,似乎想要对某类人进行指点;“教”字的左侧上为一堆棍棒,写法和甲骨文的“学”字出乎意料的一致,显然也是和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左侧下部为一个子字,应为儿童,因此,可以认为“教”字的含义是在教导儿童学习。仔细分析上述两个甲骨文,“教”的下旁为子字,表明教育对象是孩子。“学”的下部为一房屋,说明那时教育行为已经在一定的场所中进行,如《诗·商颂·殷武》描绘“松桷(长的松木)有梃(建成屋椽)”,旅楹(大的柏树)有闲(建成梁柱),可能所说的就是比较像样的校舍以供学生学习和住宿。 对我国古代不同经典文籍中,“学”“校”两字不同含义的考证可一窥“学”“校”二字内涵的历史演变。《广雅》中将“学”定义为“学,识也。”《广雅·释室》中又将“学”定义为“学,官也。”在《尚书大传》中,则认为“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而《礼记·王制》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学校建置情况“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从语言语音学的角度,“学”本为形声,在古语中本作“壆”,像双手构木如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即孩子。在古时,“校”在《集韵》中认为“校,教学之宫。”《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人游于幺校”,在“郑国谓学为校。”《孟子·滕文公上》则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也是“学校”二字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孟子》中又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汉书·平帝纪》则记载“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通观我国整个古代教育史,与“学校”含义相近的称谓还有学校、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等等。清末在兴办近代教育时,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将各类称谓统一称为学堂。至辛亥革命后,在1912-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即“壬子癸丑学制”后,各类教育机构开始统一改称学校。在当代,学校被认为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 作为一个相对晚熟的研究领域,对学校建筑的研究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显然,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三大学科与学校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者对此三大学科与学校建筑之间关系认知的深入程度,将在本质上决定学校建筑研究的质量。其次,与该研究领域较为密切的学科领域是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和美学等,这些学科一方面通过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三大“贴身”学科与学校建筑建立间接的学术关系,另一方面也常常通过这些学科的独特研究视角直接对学校建筑开展研究,例如历史学视角下的学校建筑演变史研究。当然,还有众多其它学科与学校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的研究视角同样可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学校建筑研究。图1-3呈现了不同学科与学校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3:学校建筑研究牵涉的学科图及相互关系词条“学校建筑”的资料出处:邵兴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二、校园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二)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三)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四)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 。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知网也好!
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