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结果补语研究论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1、现代汉语: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的区别

现在回答楼主是很晚了,但是为以后的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者尽点微薄之力。

  1. 当用动词的形容词重叠或者补语前面有状语或者有补语的,是结果补语。

    这件衣服洗的很干净。(结果补语)

    这件事情调查得清清楚楚。(结果补语)

  2. 当否定的时候 结果补语:动词前面用 “没有”

    这件事情没有调查清楚。

    这件衣服没有洗干净。

    可能补语,动词和补语之间“不”

    这件衣服洗不干净。

    以上,是从魏立湘老师那里总结来的,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不太懂!!!!!!!!!!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也可由少数单音节动词来充当。(1)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加“得”。例如:写错 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哭肿 踢坏 做完 洗干净 说清楚说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打死 拉住 撞翻 叫醒(2)结果补语与述语结合得比较紧密,其间不能加入别的成分。结果补语后面可以带动词助词“了”和“过”,也可以带宾语。例如:抓紧时间 压低标准 抬高价格 哭肿了眼睛 踢坏了足球 洗干净衣服叫醒他 抹掉痕迹 推倒了围墙 写完了作文 拿走了工资 学会了上网可能补语可能的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可能补语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1)在述语和结果补语之间加入“得”或“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出现。例如:写得(不)完 听得(不)懂 出得(不)去解决得(不)好 看得(不)清楚(2)“得”或“不得”用在述语之后作补语,表示结果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例如:去得(去不得) 吃得(吃不得) 认得(认不得)丢不得 去不得 大意不得 耽误不得(3)此外,“得了(liǎo)”或“不了(liǎo)”也可以用在述语后面作补语。例如:走得了(走不了) 办得了(办不了) 决定得了

2、萧红的贡献

出版著作有《<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独著,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四书五经详解·春秋左传》,独立编著,金盾出版社2009年《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个人言语特征研究及其司法应用》,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另参编《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古代汉语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等。 1.《<水浒传>的是非问句-兼与<红楼梦>中的是非问句比较》,《江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综合版)1997年2.《漫谈“小丑”》,《语文知识》1998年8期3.《<史记>副词“又”在三个平面上的语义联系-兼论“又”字句句法语义语用形式的历史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专辑4.《<水浒传>的特指问句-兼与<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比较》,《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4期5.《也说中古双宾语结构的形式与发展》,《古汉语研究》1999年1期6.《<洛阳伽蓝记>中的五种判断句式》,《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1期7.《“为之动名”辨》,《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2期8.《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1期9.《<论衡>的词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10.《<洛阳伽蓝记>的双宾语形式》,《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期11.《小议“空中少爷”》, 《语文建设》2000年8期12.《先秦双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长江学术》2001年1期13.《也说“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中国语文》2001年3期14.《先秦单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人文论丛》2001年15.《<洛阳伽蓝记>的结果补语》,《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16.《以马部字为例看<故训汇纂>的价值》,《长江学术》第六辑(2004年),又被收入《故训汇纂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17.《韩注〈洛阳伽蓝记〉商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4期18.《洛阳伽蓝记的构词法及其复音词对现代词典编纂的价值》,《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年)19.《汉语多动同宾结构的发展》,《语言研究》2006年4期20.《汉语“捕捉”义动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长江学术》2007年3期21.《试论梁释慧皎〈高僧传〉对词典编纂的价值》,收入《汉语新探—庆祝祝敏彻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崇文书局2007年22.《再议“儿夫”》,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4期23.《释“胎孩”》,《长江学术》2008年3期24《六世纪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南北差异》,《长江学术》2010年4期26 《从〈尔雅音训〉浅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成就》,《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11期28《〈洛阳伽蓝记〉的心理活动动词》,收入《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2年30 《主持人陈鲁豫与朱军的言语特征比较分析》,第一作者,《个人言语特征研究及其司法应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32 《百年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综述》,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4期34.《东汉—隋人名异称绰号的特点与中古社会生活》,《荆楚学刊》2013年1期35《湖北荆沙方言中的否定词与反复问句》,第一作者,《长江学术》2014年2期37《罗田方言乡村绰号语言学研究》,第二作者,《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39《〈古代汉语〉的现代化教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2005年。2武汉大学先进女教工,2007年。4.武汉大学统战系统宣传先进个人,2007年,2008年,2010年。5.《重点大学创新性人才语言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2008年。6.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1年。7.湖北省教育工会优秀女职工,2013

3、需要大家能帮个忙,提供一些关于宾语研究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汉语语序研究要略 众所周知,由于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序比一些印欧语的语序更为重要。有关语序的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有关主客语的讨论中已经有过争论和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语序问题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 1名词的位置与动词的性质有关。比如“我们”“讨论”“问题”有三种语序可以选择,而“我们”“讨论”“怎么样”却只有两种语序可供选择。所以,逐个地研究动词,加以归类,找出语序安排的规律来,是大有可为的。2语序包括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1987年版)中,是这样阐释的:“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人的情绪紧张,行为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类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像“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句法上的。文炼、胡附的有关语序研究的观点和理论对汉语语序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句子是以句法结构为基础的,但句子并不等于句法结构,句子往往在句法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增添,有所变化。这种变动有的跟语义有关,有的跟语用有关。如果仅仅把语序限制在句法结构范围之内,许多现象自然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总之,语序不是一种自足的手段,必须联系许多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2宾语是个疑问代词,常同副词“都”“也”等配合;2有些宾语不是疑问词,但全句是列举的形式,分句中的宾语也能用在动词之前。以上三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遍指的意味,同时宾语是被强调的。对此,文炼、胡附两位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宾语用到动词前面,只是改变了宾语的位置,没有改变动词和宾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李子云(《主谓谓语句》,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3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结构第一层级中的两大部分。宾语则是谓语内部的结构成分。因此宾语位置的变更,只能限于谓语范围内,不能超越谓语领域。因此,他们都认为,谓语动词后面的受事,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可以移到动词前面,尽管位置改变了,但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仍然可以不变。 申小龙则认为(《〈左传〉主题句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汉语句子的一些主脑成分在意念上可以看作是从谓语中的一个位置上移到句首作话题的。但叫“移位”只是一说明语义关系的一种方便说法。因为一旦移位,它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句子成分,而是根本改变了句子的类型。句子也不再是叙述性的,而是评论性的了。他认为,宾语的“移位”实质上反映了汉族人语言思维反映现实所取的不同角度。它是决定句型的一个根本的因素,“移位”必然导致句型的转化。 其次就是如何看待定语的后置和前行。老一辈语言学家,如王力、黎锦熙、陈望道、史存直等人都认为汉语的定语是可以后置的,只有张志公认为,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不能颠倒,一颠倒就成了别的关系了。张静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定语的正常位置是在中心语之前,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也可以移到中心语之后,或者移到动词谓语之前。定语后置或提前仍然是定语。张先生的所谓定语移到动词谓语之前,就是指“墙壁上,红的、绿的、黄的,贴满了标语。”潘晓东在《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1年第4 期)和《从定语易位看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一致性》(《浙江语言学年刊》1984年)中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红的”“绿的”“黄的”之所以是定语是因为它们是体词性的,不可能修饰后面的动词,而且,这些成分回到宾语名词前作定语时,全句意思不变,反而更加显豁明白。他认为,定语之所以要前行是因为动词对宾语要求尽量靠拢一些。当宾语前有几个定语时,与中心语结合较松的那些定语就有可能被挤到前面去。而且,当说话者着意强调某个定语时,也会把它调到动词前面。 陆俭明在《关于定语易位问题》(《中国语文》1982年第3 期)中指出,虽然像“红的”“绿的”“黄的”这类结构的组成成分是体词性的,但这些结构本身却是非体词性的,跟一般所说的名词性联合成分不同,这些结构经常作状语。陆氏还指出:定语前行是以语义关系上来看“前行定语”与名词宾语有修饰关系,但是从语法结构关系上看,它们并不是宾语的定语成分。其实,早在1980年,陆俭明已总结出汉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易位情况,并指出了易位句应具备的四个条件:1易位句的意义重心始终在前置成分上,后移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强调的对象;3句末语气词决不在后移部分之后出现,一定紧跟在前置部分之后。陆氏的上述归纳同语言实际基本相符,对于确定语用交际中的易位句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邵敬敏的《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认为严格区分语法、语义、 语用三个平面的语序变化是确定“定语”移位的前提,然而依靠移动位置这一语法成分的功能,采用“语法功能排他性的”鉴定法,来确定该成分移位后到底仍是定语还是已经改变了身份,从而证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排谓性”典型名词性结构在后置后仍然是定语,而所谓前置定语是不存在的,有的是状语,有的是主语。 3shtml刚刚忘记发给你了,你上去看看,那个你用的上。HSK汉语水平考试(高等)语法大纲 甲级语法大纲 一、词类 (一) 一般名词:妈妈 教室 词典 自行车 水平 精神 2 时间名词:年 月 日 星期 小时 今天 去年 4 代词: 1.人称代词:你(您) 你们 我 我们 他(她) 他们(她们) 咱 咱们 2.疑问代词:谁 哪 哪里(哪儿) 什么 怎么 怎么样 几 多少 3.指示代词:这 这些 那 那些 这里(这儿) 那里(那儿) 这么 那么 这样 那样 4. 代词:各 每 有的 有些 别人 别的 它 它们 (三) 动词: 1 动词重叠:想想 看看 学习学习 研究研究 说(一)说 试(一)试 听了听 走了走 3 一般形容词:大 红 多 错 全 安静 漂亮 男 女 老 少 2 基数:零 0 一 十 百 千 万 二 两 半 2 概数:三四个 十几个 几十年 四十多人 两年多 两个多小时 4 倍数:小数:五倍 七点八(71416) (六) 量词: 1 名量词重叠:个个(都不错) 张张(笑脸) 条条(大路) 种种(事情) 3 否定副词:不 没(有) 别 2 范围副词:都(1) 只 一共 4 频度副词:又 再 还 也 (八) 介词: 1处所 引出方向:向 往 朝 3 引出目的 引出施事:把 被 叫 让 6 连接词或词组:和 跟 或者 还是 2 动态助词:了 着 过 呢 2 其他:等 (十一) 叹词: 啊 喂 (十二)象声词:哈哈 二、词组 (一) 按词组结构划分: 联合词组:工厂学校 老师和学生 我和他 红的和绿的 去或者不去 1 动宾词组:打电话 买东西 进教室 进行讨论 遇到困难 3 主谓词组:腿疼 石头冷 学习紧张 精神愉快 5 “的”字词组:中文的 老师的 蓝的 用的 卖菜的 我的 (二) 按词组性质功能划分: 1 动词词组:坐车 写完 看得懂 走出来 慢慢说 可以看 去参观 3 名词 数词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你等一会儿。 她病了一年了。你等我们十分钟。今天我们上两小时汉语课。 B 完全主谓句:我们学习汉语。他们是留学生。 B.不完全主谓句:即主语或谓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可不出现阿利不去北京,( )去上海了。——谁找他?——小王。 (2)非主谓句 A. 无主句: 下雨了。 冷极了! 请喝茶! B. 独词句: 老张! 好! 什么? 谢谢!啊? 2.复句(举例见后) (1) 不带关联词的复句:带关联词的复句 (二) 按谓语性质分类(“*”,参见“谓语”部分,不标号) *1 形容词谓语句,谓语中不用“是”:今天很热。这件衣服漂亮极了。 *3 主谓谓语句:他身体不太好。这个饭店服务员态度不好。烟我不抽了。这个电影我看过了。我衣服不想买了。这种事情我不太感兴趣。 (三)按用途分类: 1. 陈述句:阿里要回家了。你的汉语说得不错。 2. 疑问句: 你是新来的留学生吗?今天星期几?你是不是不喜欢这种颜色?你不高兴了? 3. 祈使句:别说了!请常常给我写信!教室里不要抽烟! 4. 感叹句:天气太冷了! 她长得多漂亮啊! 五、几种特殊句型 (一) “是”字句 肯定式: 1. 表示等同:他是我们的老师。他的生日四月四号。这儿是集合的地方。 2. 表示质料或特征:这种鞋是布的。我们学校是第一名。 3. 表示说明或归类:我是北京语言学院的学生。她是老师,他是工人。我们都是明天走,我是上午,他是下午。我是为了大家,为了集体。 4. 表存在:图书馆东边是操场。桌子上是书和报。 5. 表示领有:小王是一只手。这张桌子是三条腿。 否定式:小王的哥哥不是工人。辅导的时间不是下午,是晚上。 (二)“有”字句 肯定式: 1. 表示领有:我有一件新衣服。他有一个姐姐。 2. 表示包含、列举:一年有十二个月。参加晚会的有工人、农民、干部。 3. 表示存在:屋里有两张桌子。学校门口有很多汽车。 4. 表示评价、达到:他很有办法。他有三十多岁。 5. 表示发生、出现: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个孩子有进步了。 否定式:他没有钱。教室里没有人。 (三) 存现句 1. 表示存在:墙上挂着一张画儿。车上挤满了人。 2. 表示出现:东边开过来一辆汽车。那边跑过来一个小孩。 3. 表示消失:上午搬走了几把椅子。那个学校死了一个学生。 (四) 连动式 1. 表示动作的连续:他们吃过晚饭散步去了。十点钟,他就上床睡觉了。 2. 表示动作的目的:下午我们去商店买东西。你要那么多纸干什么? 3. 表示动作的方式等:我明天坐飞机去广州。他用铅笔写字。 4. 表示动作的结果:他看了那封信高兴极了。他出门丢了十块钱。 5. 前一个动词为“有”或“没有”:我有事找你。他没有时间休息。 (五) 兼语句 1. 表使令意义的兼语句:晚上我请你吃饭。老师让我再读一遍课文。小王叫我去他家玩玩儿。 2. 表爱憎意义的兼语句:领导经常表扬他工作认真。教师批评他学习不努力。 3. 表称谓或认定意义的兼语句:我们都说他是好学生。他收我做学生。 4. 前一个动词是“有”、“没有”的兼语句:有人找你。有个服务员态度非常好。机场上有架飞机飞走了。今天没有人来参观。 (六)“是……的” 当某一动作已过去实现或已完成, 要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等,就用这种格式:阿里是一年前来中国的。他是从农村来的。小王是坐火车去的。 否定式:“不是……的”:他不是昨天到的。 他不是从上海来的。他不是坐飞机来的。 (七)被动句 1. 有标志的被动句 (1) 主+“被/叫/让”+宾+动+其他成分: 我的自行车让小王骑走了。我的辞典阿里借走了。活儿都被他们干完了。 (2) 主+“被/叫/让”+动+其他成分: 画被买走了。门被推开了。小周被批评了一顿。 2. 意义上的被动句:信写好了。练习作完了。面包吃了一半。 (八) 比较句 1. “比”字句:这座山比那座山高。马比牛跑得快。上海比北京热。 否定式:上海没有北京热。广州的天气不比上海冷。她今天不比我来得晚。 2. 跟(和、同)……一样:她的年纪跟我一样。他长得跟他哥哥一样。她穿得和从前一样。 否定式:跟……不一样:他长得跟他哥哥不一样。这件衣服跟那件不一样大。 3. 有(没有)……这么(那么): 弟弟快有哥哥这么高了。我说汉语没有他那么好。北京水果没有广州那么多。 (九)“把”字句 1. 主+“把”+宾+动+“一/了”+动:你把你的意见说(一)说。(请)你把这儿的情况介绍介绍吧。他今天把过去的信件又看了看。 2. 主+“把”+宾+动+补语(1):我把信寄走了。她把衣服洗得很干净。你把今天的报拿来。 六、提问的方法 (一) 用语气助词“吗”提问:今天是星期一吗? 那个商店远吗?你的身体好吗?老张是北京人吗?晚上睡的好吗? (二) 用“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提问: 我们一起去旅行,好吗?自行车借我用用,行吗?这个字这样写,对吗?老师,我有事请几天假,可以吗? (三) 用语气助词“吧”提问:小王不来了吧?你身体不太舒服吧?你是美国人吧? (四) 用疑问语调表示疑问:你只学过一年汉语?这本书是你的?你认识她? (五) 用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多少、几、怎么、怎 么样”提问:谁是你们的汉语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你想去哪儿?你们班有多少人?你住几楼?请问,去车站怎么走?这个电影怎么样? (六) 用“疑问代词的问句+呢”提问: 谁是他的女朋友呢?怎么才能见到王老师呢?哪儿去找他呢?他在什么地方呢? (七) 用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相叠提问:你最近忙不忙?汽水你喝不喝?他的话你听得懂听不懂?晚上你看不看电视?(晚上你看电视不看?)你写(信)没写信?那个地方你去过没去过?今年的计划你们完得成完不成?电视机她送来没送来?屋子收拾得干净不干净?你是不是想家了?是不是你爱人来了?你喜欢吃橙子,是不是? (八) 用“肯定形式+没有”提问: 你们吃过饭了没有? 他们去过北京没有?大家明白(了)没有?用疑问副词“多”提问这条路多长?你的孩子多大了?前面那座楼有多高?从这儿到机场有多远? (九) 用语气助词“呢”提问:我们下星期去旅行,你呢?阿里,你的车票呢?要是他不同意呢? (十一)用“(是)……还是”提问: 你吃米饭还是饺子?(是)你高,还是小张高?你(是)去还是不去? 七、数的表示法 (一) 年、月、日、星期表示法:1987年12月18日 3月5日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星期日、星期天 (二) 钟点表示法:两点(钟)(2:00)两点(过/零)五分(2:05)两点十五(分)(两点一刻)(2:15)两点半(2:30)两点四十五(分)(两点三刻/差一刻三点)(2:45)两点五十八分(差两分三点)(2:58) (三) 钱的表示法:十五元八角六分(1565元)一万二千五百六十七元(12567元) 一万二(千) 一万零二 (四) 号码表示法:205(号)房间;332路汽车;我的电话是2017531;我穿25号鞋; 八、强调的方法 (一) 反问句:这个词不是学过了吗?我怎么知道?我没告诉你吗?你去还不应该吗? (二)连……也(都)……:我去的地方很少,连广州也没去过,她连走也走不动了。他最近很忙,连星期天都不休息。连八岁的孩子都参加了这次比赛。 九、动作的态 (一) 完成态 1. 完成态用动态词“了”表示:午饭我只吃了一碗面条。我给朋友写了一封长信。 2. 动态助词“了”只与动作的完成有关,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可以用于过去,也可以用于将来和经常性动作:明天吃了早饭我们一起去公园。每天我下了课就回宿舍。 3. 否定式是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副词“没(有)”,一般不能再用动态助词“了”:星期天我没(有)去看电影。昨天我没给朋友写信。 (二) 变化态 1. 已经发生变化,用句尾语气助词“了”:天冷了,你要多穿(一)点儿衣服。她的病好了。大家都不说话了。风停了,雨住了。我现在是大学生了。 2. 将要发生变化, 用语气助词“了”或 “要……了” “就要……了” “快要……了”“快……了”:上课了,快去教室。 要下雨了。宴会就要开始了。快要考试了,每天她都睡得很晚。新年快到了。 (三) 持续态 用动态助词“着”表示,否定式用“没(有)……着” 1. 表示状态的持续:灯一直亮着。她穿这一件新衣服。雨不停的下。我们慢慢的在操场上走着。 2. 否定式一般是在动词前加副词“没(有)”窗户开着吗?——没(有)开着。——开着呢。 (四) 进行态 用“正”、“正在”、“在”、“呢”、“正(在)……呢”、“在……呢”表示 1. 正在+动/形:同学们正在准备考试。小张正在给朋友写信。她正在不高兴,老师进来了。 2. 在+动:孩子们在睡觉,你小声点儿!请您等一会儿,他们在开会。 “把”字句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把”字句(请把门关上,大风把树吹倒了,我把他打了一顿……),传统语法对“把”字句的语义解释是表示“处置”,这种句式的一般结构是“主语S+把+宾语O+动词结构VP”,如果考虑到最典型的“把”字句,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句式的线形描述还不是最典型的;据崔希亮的研究,有93.9%的“把”字句动词结构是由动补结构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把”字句的一种典型句式“主语S+把+宾语O+动词结构VP+补语C”。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明白了“把”字句的这种原理,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内化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对“把”字句句法语义规律的描述需要汉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需要汉语教师及时追踪汉语言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2004年参加北京语言大学组织的“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海内外的互动与互补”讨论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教授认为汉语教师作为操练员有三个层次:不知而言、知而言、知而不言,他认为不知而言是汉语教师的最低层次,知而不言则是最高层次。这种概括或许失之绝对,但却是一个强调汉语教师应该具有扎实语言功底的例子。华文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不允许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的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但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如汉语中的“了”、“的”等项目的教学。因此,以汉语作为母语或熟练语言的华文教师应该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另一种能力——科研能力,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这种具体解决方案的提出需要一些语言学理论做前提,如在区别“以后”和“后来”这两个词语时可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视角着眼。目前,学术界基本已经承认语言学研究形成了形式主义(formalism)、功能认知主义(functional-cognitivism)和类型学(linguistic typology)三分天下的格局,由于每一种流派语言观和理想信念的不同,不同流派的研究者在分析语言现象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时也迥然不同。这种语言观、理想信念和分析手段、方法的不同,成为了不同教学方法产生的重要理据;换句话说,某种流派的语言学理论会对教学法产生直接的指导或促进作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符号之间靠“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得以运转;后期的布龙菲尔德则在此基础上强调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全面的描写,并利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因此,结构主义语言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严重的重视语言结构而忽视语言意义的倾向。语言教学法中的直接法(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重视模仿操练,先听说后读写,以句子或句型为教学单位,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教学,让学生形成习惯等)就是直接以这种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语言教学法。目前我们在教学中还常常看到这两种教学法的影子。以N.Chomsky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一方面强烈批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结构主义不能解释“语言是什么”的问题,认为人类语言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普遍语法之外的参数不同),另一方面则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推到了极端(把语言的研究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导基础上,把语言研究限定在核心结构研究的范围内,从而认为人类语言的规则是一个有限的集合)。受这种学说产生的语言教学法是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70年代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提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中以话语为基本教学单位。这种教学法的理念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汉语教学中已经广为使用。作为交际法的继续发展,目前方兴未艾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也是以功能-认知主义为语言学基础的。“任务型”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这种教学法在美国、原则认为汉语中的句子其实遵循着一种顺序性规律:“2008年8月22日”遵循从大到小排列的时间顺序原则,“我吃了饭再去打电话”遵循先后的时间顺序原则。根据这种时间顺序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对“我上楼睡觉”能说而“我睡觉上楼”不能说做出简洁明了的解释,也能对“猴子在马背上跳”和“猴子跳在马背上”的不同做出通俗易懂的说明。 例如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语言都遵循S(主语)-V(动词)-O(宾语)语序(如汉语)或S(主语)-O(宾语)-V(动词)语序(如日语),这种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汉语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理解汉语言的语义系统、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如“知青”、“红娘”、“旗袍”等),特别是语用上的一些文化常识(称呼、问候、感谢、谦虚、尊敬、表扬、隐私、禁忌等)好难的问题啊!无能为力了 祝你好运吧!

4、《语境对句式选择的限制作用》,该论文怎么下笔??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陈作宏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本文从语用因素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着眼,从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语境的干涉作用,关注话题、焦点和新旧信息,语用的语序,以及会话含义分析等五个方面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关键词〕语用因素;句法结构;语序;语境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4)01-0067-06〔收稿日期〕2003-07-14〔作者简介〕陈作宏(1961-),女,河北高阳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一 语用学、语用平面与对外汉语教学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atics一词,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一切与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动态因素都是他研究的范围。语用平面是指语法中的语用,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前者以语言使用中产生的所有语用意义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后者研究的是与句法有关的语用,关注的是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语用意义。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技能为最终目的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全部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我们要培养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它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因此若是离开了语言的交际过程和语言的交际价值,去孤立地解释语言的结构和词语的意义,显然是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背道而驰的。尽管语用学和语用平面在研究范围和研究的侧重点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它们都重视语言交际过程,都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都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意义,因此对第二语言汉语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语用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制约作用着眼,探讨教师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二 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赵金铭先生1994年在《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一文中,在谈到语法教学中三个平面有机结合的问题时指出:“句子的生成是由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以实现交际为目的的序列化过程,这个序列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语用的选择性”。①语言表达的中心是语义,句法是表现语义的手段,因而句法结构实际上是语义句法结构体。然而它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成为话语,就必然受交际语境的制约,如何传递意义、信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都与语用有直接的联系。鲁川先生用“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和语用的选定性”概括三者的关系,并为“语用的选定性”下过如下定义:“语用的选定性指的是在充分考虑语义和句法制约的基础上,按语境和交际意图从几种合法的语序中选定一种交际效果最佳的语序。”②显然这其中的“合法的语序”是指符合句法限制性的语序。例如:A1爸爸把明明打得很厉害。A2爸爸打得很厉害明明。A3明明被爸爸打得很厉害。这一组句子按照句法的限制性规则,“打得很厉害”这样带“得”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后面不能带宾语,只能排在句尾。语用的选择性也应该保证将其放在句尾作焦点。A1和A3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在交际需要的语境中选择“爸爸”或者“明明”作话题都可以,只要“打得很厉害”在句尾作焦点就行。A2就不符合要求,所以是错的。如果句子没有句法限制,例如:B1警察抓住了小偷。B2警察把小偷抓住了。B3小偷被警察抓住了。那么句子就完全由语用安排。即根据交际意图和语境从B1、B2、B3中选用交际效果最佳的句子都是正确的选择。温锁林先生将这种静态的句法结构在动态使用中直接映现静态句法结构的句子称为常式句。可是在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人交际目的的需要,句法结构在运用中会发生重组和调整,带来语用意义的变化。我们就以A2为例,在预设为打明明的有爸爸还有妈妈的情况下,有人心情急切地告诉我“爸爸打得很厉害,明明。(妈妈打得不厉害)”,这时人也成了一个合法的语序。这种在映现句法结构的同时在语序上有所调整的句子温锁林先生称之为变式句。③变式句都是由语用的语序引起的。众所周知,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注重意合,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语序具有重大的作用。常式句的语序受语用因素的制约,变式句又是由语用因素所导致的语序变化了的句子。汉语的语序受语用因素的制约是毋庸置疑的了。其实语用因素不仅影响句法结构的选择和变化,还会引起句子表达用途和表达口气的变化。因此以实现交际为目的的汉语表达,要完成从深层到表层的序列化过程,语用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三 语境的干涉作用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中国人“盖上被子!”和“把被子盖上!”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大部分人都说一样。但是如果把具体情况交代清楚,他们会自然地选择前者或后者。前者用于一般情况下简单地提醒对方时;后者则是在说话人发现对方应该盖被子却没有盖上的情况下才用。可见因为没有语境,连中国人自己也说不清这两句话的区别。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境对句法结构的干涉作用。语境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时的具体环境,也包括说话人使用话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狭义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就是话语的前言后语。不仅上下文语境对句式的变换施加影响,制约句法结构,和语序有直接的关系,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不容忽视的,情景语境也同样可以在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地讲授和练习,但是能有意识地使用“把”字句的汉语学习者很少。笔者曾经在一个中级班的课堂上让12个学生每人介绍一道菜的做法,结果只有两人用了“把”字句,其中一人用了多达9次(石垣智章,全部用对人另一个只用了一次(小林亮介,用对)。在这种中国人使用“把”字句频率极高的情况下,学生中大部分人却都用“洗干净菜”、“切菜”、“煮半个小时牛肉”等在语段中听起来不十分得体的句子,这正是需要我们反省的问题。我们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一直受语法研究的制约,多局限于单句句型之内,一般的材料中都强调“把”字句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1991年张旺熹先生就发现“这样的理论认识,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很难让初学汉语的留学生理解并接受的。因为什么是处置,为什么处置,什么是影响,影响的原因何在,我们都没有回答。”④不仅如此,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颇深,在讲到“把”字句时基本上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说的,绝大部分练习都是针对结构设计的。这样的教学无法达到得体使用“把”字句的目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讲清楚“盖上被子!”和“把被子盖上!”究竟有何区别;也无法让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把”字句。我们再来看一组留学生使用“把”字句时出现偏误的情况:C1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C2我把水果买在回家的路上。⑤C3我把行李放在宿舍里。C1和C2这类错误同时出现于母语完全不同的学生中,这就不能不从我们的教学中去寻找原因了。我们的教科书中在讲到“把”字句时,特别强调结构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动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很多书上还列有这样的公式:主语十把十宾语十动词十其它成分,而这里的“其他成分”中包括结果补语,C1和C2中的“在”正好也都是动词的结果补语,符合要求,可是为什么却不对了呢?李大忠先生认为不了解这类“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出现此类偏误的直接原因。一定要使学生明白C3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行李”原来不在“宿舍”里,由于“放”的结果才使“行李”存在于“宿舍”中。⑤但是这种偏误更多地出现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所造的句子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结构上,是为了造“把”字句而造“把”字句。外国人学汉语,最主要的是要用所学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汉语语法,他们最关心的是要表达一个语义时,应该用哪种语法形式。如果教学时设计一些典型的语境展示“把”字句,例如让一个手里拿着很多东西的学生做别的事时说出“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这个句式,然后注意在语境中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再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就能使学习者在注意“把”字句结构和语义的同时,充分注意语境的干涉作用,使学习者明白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会用“把”,为什么要用,误用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因为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力,以及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的约束力,决定了学习者对语境的识别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语用能力的高低。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忽略语用因素也是导致这种偏误的原因之一。合理利用语用因素,重视语境的干涉作用,不仅能在教学中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句法结构的语义蕴含,还能促使学习者更主动地在合适的语境中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式。四 关注话题和焦点,明确新旧信息话题也称主题,在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不受重视的概念。它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旧信息,也是表述的出发点和言谈的中心。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句子表述的格局,例如:D1 山本学汉语学得不错。D2 汉语山本学得不错。D1 和D2由于说话人选择的话题不同,句子的语序也不同。如果教学时只将主语不同作为注意的重点,学习者同样会认为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用哪个都行。若是我们引导学习者从言语信息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以及句子实际存在的语段中注意到话题的不同,是说话人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的结果,那么D1 和D2 在使用时的区别就会十分清楚。从而使学习者避免选择使用时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也就不会出现问话人的注意力指向“汉语”时,我们的学生却仍然用D1回答的不得体的情况。焦点是表达重心,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汉语遵循人类语言共同的从已知到未知的句子信息结构安排原则,存在句尾焦点。我们以B组句子为例:B1、B2 和B3 的区别是话题不同;B1和B2话题相同,区别在于句尾焦点的不同,B1“警察抓住了小偷”最重要的新信息是“小偷”,意在告诉对方警察抓住了谁;而B2“警察把小偷抓住了”是在双方都知道警察正在抓小偷的情况下,说话人想告诉对方的最重要的新信息是警察抓小偷的结果,“警察”和“小偷”在B2中都是已知信息,不是表达重心,为了把句尾位置让给焦点,用“把”将非焦点成分前移。要有意识地通过语境设计让学习者注意到B1和B2的不同,是交际需要的不同使表达重心不同造成的。除了句尾焦点外,汉语也存在对比焦点。例如:E1 山本学得很好。E2 山本学得好。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用E2表达时,教师常常会告诉他们一定要加上“很”,汉语习惯这样表达,这样的解释只会令学习者更困惑,他们或者误认为山本学得不是很好,表达时也要加上一个“很”,或者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教师很明确E2是一个有对比焦点的句子,在教学时使其在“山本和小林谁学得好”这样的交际语境下出现,学生对E2存在对比焦点就很容易理解,E2和E1的不同也就清楚了:E1是要告诉对方“山本学得怎么样”是句尾焦点句,表达重心在句尾;E2则是告诉对方“谁学得好”,焦点是“山本”。两句的预设不同,E2的预设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比项。五 语用的语序汉语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都会产生一些疑问,因为他们在和真正的母语使用者接触时发现,中国人说的话和他们学的常常不一样。汉语语序的灵活变化是问题之一。我们的教学只教句法的语序,而不重视句子的语用意义。句法的语序是一种语言基本的句法结构规则的概括反映,它是稳定而抽象的。所呈现的是一种语言中语序的静态面貌。而在实际的运用中,由于语境不同,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对句法成分的顺序进行调整。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语言中任何超常规的变异现象都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一个中国人用“晴天,明天”来回答“你听天气预报了吗”这个问题,是急于回答的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急促的口气使主语后移,是语用因素驱动的结果。由于有明确的语境条件没有人会认为他说错了。可是,当一个留学生在课堂上用“晴天,明天”回答老师“明天天气怎么样”的提问时,却应该被纠正成“明天晴天”。再如,刚开春就见一个人穿着汗衫短裤,中国人用“不冷吗?你。”一定比我们的学生用“你冷不冷?”更准确地表达了说话人此时要表达的意思。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介入,后移的主语省略也很平常。另外在寻物等启事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意,他们写的“钱包里有500元人民币”,“书包里有三本汉语书”改成“钱包里有人民币500元”,“书包里有汉语书三本”更好。这种定语后移用句法语序无法解释清楚,因为这是通过改变位置,使在寻物启事中重要的数字定语成为句尾焦点,是语用因素带来的语序变化。既然由于语用原因导致的成分移位在交际中常常出现,那么语用的语序就必须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对语用语序的合理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在听到变式句出现于交际过程中时能进行准确的语用推理,理解更准确,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对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理解。使他们更加重视语境的干涉作用,从而使交际更自如和得体。六 会话含义分析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它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所说的话可能意味着什么。语言交际的纷繁复杂就决定了对会话含意的预测和理解是语言交际中的关键问题。如果误解了对方的会话含义就会使谈话过程进行得不顺利。换句话说,对会话含义的准确理解也同样制约着表达形式,因为在言语行为中理解和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每一个句法结构或是语言点的学习都是准确理解和得体表达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会话含义分析,对提高得体交际的能力将大有稗益。汉语口语中很多习用句式在使用时都有特定的交际意义,有一些是规约性的,有一些一定要在语境中去认识和理解。例如:“连……也/都……”这是初级阶段的语法项目,在中级阶段又出现于“别说……就连……也……”的句式中。当老师点明这还是以前学过的“连……也/都……”句式时,很多学生说会用,经过简单的复习和练习后,教师让学生用这个句式回答“30个饺子你能吃完吗”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别说40个,就连30个我也能吃完”、“别说20个,就连30个我也吃不完”这样的句子。从这两个错误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想要直接回答是否能吃完30个饺子。而“连……也/都……”句式恰恰是一个用肯定或否定一个起码的参照点的办法来表明字面上可能看不出来的隐含意义的。也就是说用这个句式是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使用参照比较的方法回答。这些错误正是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式时没有抓住这个关键的问题导致的。另外,学习者没弄清楚“连……也/都……”句式的肯定否定形式在表达会话含义时方向相反这一特点,也是导致误用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学时进行会话含义分析,对学习者理解这一句式的交际意义和使用时准确选择参比项,确定使用肯定句还是否定句都有直接的帮助。总之,无论从听话人还是说话人的角度出发,对会话含义的准确理解都直接影响着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会话含义分析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七 结 语静态的语法教学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和交际脱节,学习者熟练掌握句法结构以后,所造的只是一些脱离语境的基础句。当然掌握语言知识也是熟练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但是“语言毕竟只在使用中存在”(吕叔湘1990年人而语言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习者在了解和掌握不同语法形式在用法和语用功能上的不同分工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因此要重视对句法作出语用理据的解释,应该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作动态的分析,而不是在增加语用术语的前提下进行抽象解释。但是,如若教师心中无数,就很难让学习者弄清区别,在使用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范开泰先生曾提出语用分析的几个基本内容:“话语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谈话的出发点(话题),如何围绕话题来构成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选择话语的焦点,以突出交际的兴趣中心;交际过程中的信息结构分析——说话人如何安排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传达方式;语气情态分析——说话人如何选用适当的语气、口气来表达自己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情感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还包括在一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言外之意的分析。”语用分析也如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一样,在教学中都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技能为目的的,三者缺一不可。所不同的是,语用分析所涉及的语境、话题等因素都是从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去考察的,所以从交际的角度说,语用是关键。静态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在进人交际时要不要变,以及如何变,都要受制于语用。因此使句法结构的教学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上升到交际层次上,在使用的过程中使语言的基础句转化成为言语的交际句,这样才有可能使学习者明白不同的句法结构是说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的不同,所作的不同的选择。〔参考文献〕〔1〕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2〕鲁川 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定性〔J〕汉语学习,2000,(3)〔3〕温锁林 现在汉语语用平面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43〔4〕张旺嘉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5〕李大忠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146,147〔6〕范开泰 语用分析说略〔A〕袁晖,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Making an Appropriate Use of Pragmatic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HEN Zuo-hong(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Be1Jing,100081)〔Abstract〕Based on the restrictive role of pragmatic elements In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eachers should make more appropriate use of pragmatic knowledge in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s:pragmatic elements,interference of context,focus on topics,central issues and new or old information,pragmatic word order and dialogue analysis.〔Key words〕pragmatic element;sentence structure;word order;context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补语 论文

上一篇:机械毕业论文范文5000模板与医学毕业论文范文5000模板
下一篇:论文学术水平评价怎么写与由于学术水平有限论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