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学发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另外,在其他民俗学研究大家,如乌丙安、萧放等也都把稳定性与变异性列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目前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不一样 学术论文更加正式,理论性更强而且一般都是高校的老师写的文化随笔更像散文 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求采纳跪求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编写的第九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本书秉承一贯的编辑方针,将产业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既有对2009年发展形势的评估,又有对2010年发展趋势的预测。本书也延续了以往的栏目安排,既有对全国文化产业宏观形势的评估,又有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权威年度报告;既有政策解读,也有专家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由总课题组提供的“总报告”依然构成全书的核心内容。总报告认为,200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在宏观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不负人们的高度期待,在多数领域实现了超常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亮眼的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强力推进态势;数字新媒体受到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替代性选择的影响,在3G拉动下出现了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继续高速增长;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联姻,开始展现出了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美好前景。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文化产业已经登上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从私人需要、公共需要和出口三个方面的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课题组的估算,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官、民、学》 《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 2008 年 8 月32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国粹》第一期, 2009 年 12 月34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年第四期36组织好新生杯羽毛球赛和北大杯足球赛、篮球赛的报名、参赛和后勤工作(10、11月) 2)尝试组织“系内运动协会”。通过调查,按照同学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成立多个小型社团、协会,如足协、羽协等,由体育部为各协会联系协调活动时间,提供活动场地、器械等,并适时组织协会内不同年级之间的小型竞赛,有针对性地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从10月起) 文艺部: 一 组织概况(学生会工作计划) 1成员:(部长)谢佩宏 (副部长)王颖 周奇 2 主要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促进年级间,院系间的交流,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丰富本系同学的课余生活,组织动员同学参加学校大型活动,如一·二九大合唱,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十佳演讲,北大之锋……协助宣传部,学术部以及体育部的工作,将学生会的整体效应发挥到最大值。 3 发展方向: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在不断的历练中变得成熟,文艺部也一样,除了一些传统的活动以外,我们最大希望就是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改变,有创新。虽然历史系是个小系,但是只要用心,我相信我们组织的活动同样可以吸引众人的目光,展现我们的风采。 二日常工作(学生会工作计划) 1 与其他部门合作 (1)体育部:为篮球赛,足球赛,以及运动会组织拉拉队,参与户外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 (2)宣传部:协助“十佳教师评选”的筹备,宣传,以及DV制作,讲演准备。 (3)学术部:协助举办“历史电影文化节”以及开展“辩论赛”。 2 组织同学参与学校文艺活动 (1)“一·二九大合唱” (2)“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十佳演讲”“北大之锋”…… 3 与宣传部定期发布“讲座信息”同步,在论坛学生会版上定期发布大讲堂,南配殿节目预告。 4动员同学参与学生会活动,如社区英语,支教…… 三 工作计划(学生会工作计划) 1 尽力做好日常工作(大致如上),为学生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2 在全系范围内展开一次文艺特长及爱好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挖掘人才,了解兴趣,为以后组织活动的形式及内容提供依据。 3 至少开创一个属于历史系学生会文艺部自己的传统节目 (1)舞会。舞会的主要目的是“扫盲”,形式可以是周末的联谊舞会,也可以是节日的庆祝舞会,可以是本系内部的舞会,也可以是与其它院系合作的舞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对这项活动进行可行性评估。当然,举办舞会的前提是:教会大家如何跳交谊舞。因此,文艺部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教授交谊舞的基本动作、步伐。据我所知,大部分人是想学习如何跳交谊舞的,只是平时机会太少,我想如果能给大家提供机会学习,尝试,练习的话,应该可以达到既放松身心又促进交流的效果:) (2)卡拉ok比赛。这应该算是大学中最普遍的集体娱乐方式了。但是由于我们系小人少,在组织形式方面就必须有所创新,比如以寝室名义报名,对唱形式分组……总之要尽量激发大家的热情,在飚歌中得到全方位的放松。 (3)举办“文化周”。历史系是一个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地方,它的文化底蕴有足够的资本让众人驻足观望和欣赏。因此,我们可以举行一些介绍民俗,各地特长以及历史的展览和讲座,让来自各个地区的同学主讲,并做成一个系列,延续下去。比如“大理文化周”“敦煌文化周”等等。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宣传,还可以增长大家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宣传的队伍中,讲述自己的家乡。 (4)教奏乐器。有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竹笛、口琴、吉他等等,成本不高,价格不贵,演奏起来也不太困难。可以请专业的同学固定一个星期讲一次课,让有兴趣的同学有一个学习的场所。因为,据了解,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5)生日祝福。在兴趣特长调查表中可以搜集全系本科生的生日及星座,系小的好处就是人情味浓,我们可以统计出同一个月过生日或同一星座的同学,在系版上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他们生日之际送出温馨的祝福。 以上活动都是初步的设想,需要不断的完善,还有更多的想法在萌芽中,我们会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选择出那种可行性强,成本低,而效果又好的活动开展下去。(学生会工作计划) 历史系学生会 XX年XX月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搞一个系列论坛活动,挑一些社会热点(政治以外的社会热点,如奥运,如股市,如就业,如互联网文化现象,如礼仪和人际交往,如网络文学,如地区经济,如中医药,如中国传统文化)请校外专家学者或本校老师主讲或现场研讨(参考)。个别题目可以由学生上台演讲+辩论的方式进行。如果搞不成论坛或者觉得难度高,就退而求其次,搞系列文化讲座也行。关键事讲座的选题要好,符合你的目的要求。
1、新中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及其价值取向的变迁 《山西大学学报》 2005年3期2、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几点断想, (收录于《法史思辩——2002年中国法史年会论文集》) 法律出版社 ,2004年11月3、论永佃权在完善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中的价值,《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1期4、儒家德治与当代法治,《华文精撷》,2003年10期5、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现代法学》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2年10期(全文转载) 被美国亚洲当代文化学会《华文精撷》列为2002年优秀华文6、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年1期(全文转载)7、论权利意识的培育,《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1期8、山西农村非法传教问题的调查与法律思考,《晋阳学刊》,2002年4期9、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理论探索》,2002年2期10、中国法制史教学探析,《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3期11、韩非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12、《论山西村治时期法律中的习惯》,载《三晋法学》(第三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13、《近三十年中国所有权制度的历史考察》,载《三晋法学》(第三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14、《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第二作者),《船山学刊》2008年第2期;15、《论清代的比附生例》,载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69—79页;16、《中华法系伦理法特质演生的社会基础》,《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17、《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载《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18、《三晋法律文化论纲》,载《三晋法学》(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19、《欧美法律社会学的历史演进及不同特点》,《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历史发展》,《博物馆研究》1991年3期。 2、《东北早期博物馆概述》,《中国博物馆》1991年4期。 3、《“文物”一词浅析》,《文物春秋》1992年1期。 4、《九十年代藏品管理的新发展》,《博物馆研究》1997年1期。 5、《关于建立藏品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7年3期,第一作者,(1998年1月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 6、《历史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博物馆》1997年2期,(1998年1月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 7、《关于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博物馆研究》1997年2期。 8、《吉林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博物馆的现状与前景》,《中国博物馆》1998年2期,(1999年3月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 9、《瓷器藏品登记中的几个问题》,《博物馆研究》(省级)1997年3期。 10、《邯郸市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启示——兼谈博物馆改变“门庭冷落”局面的对策》,《文物春秋》1997年3期。 11、《红山文化玉器研究》,《青果集》(二),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 12、《俏色玉器》,《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31日第4版,第一作者。 13、《辽宁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1999年2期,第二作者,(2000年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 14、《鲜见墨彩瓷》,《中国文物报》2000年5月31日第一版,第一作者。 15、《关于藏品管理程序问题的探讨》,《博物馆研究》2000年1期。 16、《藏品管理电脑化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中国博物馆》(C)2000年3期,(2001年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 17、《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北方文物》2000年3期,第一作者。 18、《关于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2001年1期,第一作者。 19、《元上都城址东南砧子山西区墓葬发掘简报》,《文物》(C)2001年9期,第一作者。 20、《20世纪汝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 21、《良渚文化“玉殓葬”与红山文化“玉器墓”的比较研究》,《良渚文化论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22、《从牛河梁积石冢谈红山玉器的功能》,《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 23、《从考古学上谈岫岩玉在中国古代玉文化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 第五卷 第五期。 24、《试论博物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博物馆》(C)2002年2期。 25、《新时期藏品搜集途径的转变》,《博物馆研究》2002年2期。 26、《关于文物定义的研究》,《博物馆研究》2004年第4期。 27、《关于博物馆藏品定义的研究》,《博物馆研究》2005年4期,第一作者。 28、《20世纪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原文物》2006年2期,第二作者。 29、《高校博物馆学专业藏品管理学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考》,《博物馆研究》2006年4期。 30、《辽宁省博物馆2007年度阶段观众调查报告》,《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2辑,辽海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61——472页,第一作者。31、《20世纪汝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 32、《20世纪中国古瓷及瓷窑址的专题研究与讨论》,《文物春秋》2005年2期。 33、《内蒙古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1月。 34、《奉节鱼复浦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45—155页。第二作者。 35、《百年回眸学术路,盛世展望发展观——纪念〈博物馆研究〉100期》,《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4期。 36、《关于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思考》,《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1期。 37、《沉船考古与瓷器外销——以“碗礁Ⅰ号”资料为中心》,《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3期。 38、《云南青花瓷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辑,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39、《奉节宝塔坪墓群唐宋墓葬的发掘》,《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527—547页,第一作者。 40、《奉节永安镇电厂北山古墓葬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592—610页,第二作者。 41、《奉节新浦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10—321页,第一作者。 42、《奉节老油坊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22—336页,第二作者。 43、《牛河梁红山玉器——中国玉文化之源》,《古玉新韵——2007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版,85—95页。 44、《东北系青铜短剑辽西起源新论》,《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5、《博物馆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文物春秋》2009年2期。 46、《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化关系初探》,《博物馆研究》2010年1期。 47、《从考古学上谈红山文化玉器的源与流》,《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 48、《张湾区犟河口遗址》,《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发现·Ⅱ》,第一作者。 49、《湖北省十堰市犟河口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核心期刊)2010年6期,第二作者。 50、《山西、河北地区出土的金代红绿彩瓷器的比较研究》,《文物世界》(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 51、《金代红绿彩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传承》,《中原文物》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 52、《吉林地区出土的玉壶春瓶及其相关问题》,《北方文物》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 53、《免费开放语境下博物馆人性化服务的建设——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调查与启示》,《中国博物馆》(D)2011年合刊,2011年。 54、《湖北省博物馆观众行为调查报告》,《东南文化》(CSSCI)(D)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 55、《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战略思考》,《东北史地》2012年第4期,第二作者。 5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认识与我国立法保护历程》,《紫禁城》2012年第8期,第二作者。 57、《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红山文化为重点》,载《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20—125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独立完成。
学术 小论文 文化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