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F) Munrovar)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其主要用于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营养价值:含木质素、纤维素。食用方法:姜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姜2两,榨汁去滓,再加开水2两,与竹茹充分拌匀,置锅内微炒,取出,晾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竹菇是植物青杆竹或者淡竹茎杆,是它茎杆的中间部分,人们收取时把它的外皮和内皮去掉以后留下中间的白色或者淡绿色的物质,再把它们晒干,得到的物质就是竹菇。竹菇的功效与作用1竹茹是中医药材,比如说青秆竹、大头内竹或者是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具有清热化痰,去燥,止吐的功效。用于痰热止咳,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效果。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分布于广东,广西。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间以及陕西秦岭等地,尤以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为较多。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F) Munrovar)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问题分析:你好,此药没有治疗口角水泡的作用,因为口唇的疾病多于脾热有关,而以上两种药物,“竹茹,祛痰,降逆;白芍,敛阴止痛。意见建议:建议,我推荐一方不妨试试,石膏,藿香,防风,大青叶,元参,甘草,水煎服,此药,”宣发脾热,清热解毒”是我临床上常用的方剂,尤其治疗口唇部位的疾病效果不错。
竹茹介绍
单丛生。秆高6~8m,直径3~45~35mm。叶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产广东、海南。
主要成分:含多糖、氨基酸、酚性物质、树脂类及黄酮类成分。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1、涤痰开郁:①用于胆虚痰热郁结、烦闷不宁、不得眠等证,可与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温胆汤。②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可与胆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红、枳实、人参、甘草、生姜同用,如涤痰汤。
2、清热止呕: ①用于湿热呕吐,可与黄连、半夏、陈皮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②用于胃虚热所致的呕吐或哕逆,可与橘皮、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同用。
3、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心烦意乱,可用竹叶、石膏加竹茹、芦根。
竹茹炮制方法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切揉成小团,将竹茹中的碎末,过粗箩,收集粗粉。
3、姜汁炒: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晾干。每斤竹茹用生姜3两。
4、姜汁焙: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稍闷,压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焙至两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晾干。每竹茹100公斤,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
5、炒制: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竹茹10公斤,用麦麸2公斤。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飞朱砂细粉1%兑水适量搅匀后,喷晒竹茹,至染成均匀红色,晒干。
竹茹的食用方法
1配枳实,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症。
35cm。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节稍隆起。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秆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干时肋纹稍缍起,先端呈不对称的拱形,外侧一边稍下斜至箨鞘全长的1/10~1/8。箨耳稍不等大,靠外侧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边缘被波曲状刚毛,小的1枚椭圆形。箨舌高25mm,边缘被短流苏毛,片直,呈不对称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基部两侧与耳相连,连接部分宽约0 pubescens P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henonis (Mitf5~9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 药名 竹茹 别名 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汉语拼音 zhu ru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ex Lindlhenonis(MitfBambusa tuldoides Munro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F 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 2 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蓖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淡竹的竹茹含有对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丁香醛(syringaldehyde),松柏醛(coniferylaldehyde)。另含对苯二甲酸2'-羟乙基甲基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2'-hydroxyethylmethyl ester)。 功效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 考证 1《本草图经》:堇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而小异也。 科属分类 禾本科 拉丁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5《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7《本草再新》:泻火除烦,润肺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痈痿肿毒。 9《药品化义》: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 1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选方 1涤痰汤(《济生方》),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3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清热除烦,理气化痰,主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口苦,舌苔黄腻。5桔皮竹茹汤(《金匮要略》),主治胃中热盛,气逆上冲。7竹茹汤(《圣济总录》),治伤暑烦渴不止。9竹茹膏(《济生方》),治黄泡热疮。 用药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动植物形态 1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净制:除去杂质。 2姜汁炒: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置之不理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晾干。每斤竹茹用生姜3两。 4炒制: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竹茹10kg,用麦麸2kg。 65-03-0.5cm。全体淡黄白色、浅绿色、青黄色、灰黄色、灰黄绿色、黄而韧,有弹性。气稍清香,味微甜。 药物应用鉴别 竹茹与半夏:二药均有化痰,止呕,安神作用,对于胆虚痰热郁结所致的烦闷不宁,头晕目眩,泛胃呕哕之证,常相互为用,以协同化痰,安神,止呕作用。然竹茹性凉而润,偏治热痰及胃热呕哕,并善以宁神开郁除烦,痰热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宁及产后虚烦头痛,心中闷乱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温性燥,偏治寒痰湿痰及痰饮所致呕哕,并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对于痰湿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坚不舒,饮食不下以及泛恶呕吐者,用之最佳。 性味 甘;微寒 药材基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贴。 出处 《中华本草》您好,竹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竹茹的功效有很多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竹茹的功效。养脾胃,竹茹在中医上是归于我们人体的脾胃经,胆经,所以脾胃不好的人可以经常的食用竹茹可以改善脾胃不好的症状。瘦身排毒,由于竹茹可以帮助改善胆经,胆可以帮助人体排毒所以经常食用竹茹可以在帮助排毒瘦身。竹茹的食用方法非常的简单,可以直接用竹茹煲汤,也可以把竹茹炒熟泡水喝。豁痰利湿的
竹茹 中药 题目 论文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