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芳[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水平的分布特点及CHB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HB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2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运用新型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抗-HBc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220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胆湿热证81例、肝郁脾虚证88例、肝肾阴虚证17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18例。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为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别占40.00%、36.82%。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598,P<0.001),其中除了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392),其他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64,P<0.001),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依次是: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P=0.009)、瘀血阻络证(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水平(r=0.388,P<0.001)、AST水平(r=0.410,P<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血清HBs Ag水平(P=0.453>0.05)、HBV DNA水平(P=0.289>0.05)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125,P=0.001),且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与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290,P<0.001)。不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0.05)。结论:1.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AST、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正相关,揭示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反映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的抗-HBc定量、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结合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能更有利于CHB病情及预后的准确评估,更有助于CHB的精准治疗。
郑春榕[2](2021)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藿枳汤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之间,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经肝活检肝脏组织学确诊满足S2-S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人,采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5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大于等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肝功能、肝硬度值(LSM)、肝活检组织学、病毒学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计脱落病人4人,其中观察组3人,对照组1人。观察组52人疗程达6个月,其中27人疗程达12个月,对照组54人疗程均达12个月。(2)疗程3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更显着(P<0.05)。(2)HBV-DNA阴转率方面,观察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34人,有效率为65.4%,而对照组的证候积分虽有所改善,但尚未有人达到积分下降30%以上的有效疗效标准,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疗程6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HBV-DNA阴转率情况均较疗程3月时改善显着(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度值方面,两组病人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49人,有效率为94.2%,相比对照组达到有效的例数为41人,有效率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疗程12月时:(1)肝硬度值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疗程达12个月的27例患者与对照组同期治疗达12个月的54例患者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较疗程6月时改善显着(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27例患者的疗效均达显效及治愈,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1.9%,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肝功能、病毒学水平、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等方面比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更显着,且疗程越长,效果越佳。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在疗程6月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比单用恩替卡韦组更佳,且在延长疗程至12月时,效果更加显着。
张佳[3](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木唤[4](2021)在《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患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诊断指标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对于ALT正常的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患者的纤维化程度和肝脏炎症程度的准确判断,是评估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以肝脏穿刺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AAGP、AAG、FIB-4、GPR、瞬时弹力呈像(TE)、APRI、等无创诊断指标对于患者肝脏炎症及肝脏纤维化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中心行肝脏穿刺的72例ALT正常的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肝脏穿刺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估AAGP、AAG这两个无创诊断指标对于肝脏炎症的诊断价值。FIB-4、APRI、GPR、TE这四个无创诊断指标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绘制了不同指标的工作曲线(ROC),得出曲线下面积(AUROC)灵敏度、特异度,PPV、NPV等值。结果:72例HBV感染患者中,肝脏穿刺结果证实有30.6%患者有明显肝脏炎症(≥G2),22.2%有明显肝纤维化(≥S2)。AAG判断肝脏炎症的最佳截断值为3.5(AUROC=0.69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9.1%、56%,而AAGP判断的最佳截断值为4.5(AUROC=0.68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8.2%、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G及AAGP两者联合后其(AUROC=0.711),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6%。在肝纤维化程度判断的四个指标中,GPR的诊断价值最大(AUC=0.81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87.5%。其次为APRI,APRI诊断的最佳截断值是0.325(AUROC=0.726),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8.9%、81.3%。FIB-4的AUROC=0.702,其灵敏度较低(55.4%),特异度可达87.5%。TE的诊断价值最低,其AUROC低于0.7。将FIB-4、APRI、GPR两两联合分析时,FIB-4联合GPR诊断≥S2组(AUROC=0.76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71.43%;FIB-4联合APRI诊断≥S2组(AUROC=0.74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0%、67.86%;APRI联合GPR诊断≥S2组(AUROC=0.8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5%、71.43%;其中APRI联合GPR的诊断肝脏纤维化能力最强。结论:1、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的肝脏炎症诊断:将两个无创诊断指标联合应用时诊断能力增强。2、慢性HBV感染的肝脏纤维化诊断:FIB-4、TE、GPR、APRI单独应用时以GPR诊断明显肝脏纤维化能力最强。将FIB-4、GPR、APRI两两联合应用时,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均可明显升高,其中以APRI联合GPR最佳。
唐梦怡[5](2021)在《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讨论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了解汉族与维吾尔族患乙肝肝硬化后肝脏病变有无差异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共228例,分为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83人和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组145人。检测两组AST、ALT、ALB、T BIL、TBA、GGT、BMI等指标,进行LSM测定,比较各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LSM和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的LSM值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组下汉族的LSM值均较维吾尔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的性别、AST、GGT、ALT、TBIL、TBA、ALB、LSM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中的汉族与维吾尔族各项指标比较均显示性别、BMI差异明显(P<0.05),汉族患者的BMI显着低于维吾尔族。(3)LSM与AST、ALT、TBA、TBIL、GGT、BMI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T、ALT、TBIL可能是乙肝后肝硬化发生失代偿的危险因素,ALB可能为保护因素。(4)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LSM临界值为19.7k Pa,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 I(0.853-0.934)],敏感度为0.834,特异性为0.800;汉族中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LSM临界值为19.3k Pa,曲线下面积0.985[95%CI(0.871-0.956)],敏感度0.822,特异度0.889;维吾尔族中诊乙肝后断肝硬化失代偿LSM临界值为20.05k Pa,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0.828-0.969)],敏感度0.816,特异度0.862。结论:瞬时弹性成像可有效地评估出乙肝后肝硬化硬度值,进而界定肝硬化分期,但需要注意肝功能对其的影响;汉族与维吾尔族的LSM可能存在差异,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汪士豪[6](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分析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肝脏生化指标、HBV-DNA、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及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CHB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941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的关系。3.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41例CHB患者。(1)分析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五种证型之间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133.65±97.4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68.88±50.02),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TBiL水平最高(21.94±14.9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水平最高(7.17±0.8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660,P<0.001),说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3)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病例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分布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最重,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中医证型关系:肝组织中的HBsAg检出率为89.9%,不同证型的HBsAg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检出率为39.9%,不同证型的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检出率最高(54.7%),肝郁脾虚证检出率最低(34.6%),两种证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肝脏病理关系:分析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与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发现(χ2=7.631,P=0.006<0.05),说明HBcAg检出率与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3-G4阳性表达率更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与CHB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时将患者相关西医检测指标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相结合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赵娇[7](2021)在《17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与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个体对药物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也是美国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DILI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由于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极具多样性,缺乏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容易造成DILI漏诊、误诊,进一步影响临床医师正确诊疗选择。目的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07月至2020年07月收治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确定DILI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可疑药物应用、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以及与临床分型之间关系,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收集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2015年07月至2020年07月诊治的DILI患者,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共170例。收集纳入研究患者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吸烟史、饮酒史)、病史(药物服用史、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与分型(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实验室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等)及病理数据,同时收集健康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及肝功能部分指标)。结果1.170例患者中男性45例(26.5%),女性125例(73.5%),男女比例为1:2.78,发病年龄最小仅为5月,最大年龄为82岁,中位数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46.69±13.53岁,20岁以下6例(3.5%),21-40岁的40例(23.5%),41-60岁的94例(55.3%),60岁以上的30例(17.6%);职业分布中以农民52例(30.6%)和职员50例(29.4%)居多;饮酒者11例(6.5%),吸烟者8例(4.7%)。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学指标计算“R值”,将DILI分为3型,其中肝细胞型118例(69.4%),胆汁淤积型29例(17.1%),混合型23例(13.5%)。将3种临床分型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年龄、职业在3种分型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吸烟、饮酒在3种分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70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腹胀、尿黄、发热等症状多见。在DILI临床分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可疑药物应用史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DS)为102例(60.0%),抗菌药物28例(16.5%),非甾体抗炎药14例(8.2%),降压药8例(4.7%),降血脂药6例(3.5%)等。在3种临床分型间各类药物分布比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ILI患者入院时合并的基础疾病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高血压19例(11.2%),依次分别是肺结核为主7例(4.1%)、2型糖尿病6例(3.5%)、血小板减少症3例(1.8%)、白血病2例(1.2%)等。其中,糖尿病在3型患者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疾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DILI与健康对照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ALT、AST、ALP、GGT、TBIL、TP在四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发现ALT、ALP、TBIL在3种临床分型与健康对照组间同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AST、GGT、TP在3种临床分型与健康对照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01);Alb在各组间分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共线性分析,满足VIF<5,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ALT、ALP升高对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DILI具有一定鉴别价值(B>0,OR>1,P<0.05)。绘制单个指标及联合指标的ROC曲线、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AUC)、95%置信区间及其联合指标检测肝细胞型DILI、胆汁淤积型DILI的敏感度、特异性,指标间的联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1)ALT诊断肝细胞型DIL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80(95%CI:0.963-0.997),敏感度为89.8%,特异性为98.0%;ALP诊断肝细胞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82(95%CI:0.830-0.934),敏感度为78.0%,特异性为82.0%;两者联合诊断时AUC=0.985(95%CI:0.927-0.999),敏感度为92.4%,特异性为98%,大于单一因素诊断肝细胞型DILI的ROC曲线下面积。(2)ALT诊断胆汁淤积型DIL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60(95%CI:0.777-0.942),敏感度为79.3%,特异性为84.0%;ALP诊断胆汁淤积型DIL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71(95%CI:0.938-1.000),敏感度为89.7%,特异性为96.0%;两者联合诊断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83(95%CI:0.962-1.000),敏感度为89.7%,特异性为100%,ALT、ALP联合大于单一因素诊断胆汁淤积型DIL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了增强实际可操作性,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构建方程式,绘制ROC曲线。(1)ALT+ALP方程式诊断肝细胞型DIL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85(95%CI:0.972-0.999),敏感度为92.4%,特异性为98.0%,与联合指标诊断肝细胞型DILI效能相似,认为该方程式可用来进行肝细胞型DILI的临床诊断。(2)ALT+ALP方程式诊断胆汁淤积型DIL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83(95%CI:0.962-1.000),敏感度为89.7%,特异性为100%,与联合指标诊断胆汁淤积型DILI效能相似,认为该方程式可用来进行胆汁淤积型DILI的临床诊断。6.共有18例患者进行了肝穿刺活检,其中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肝细胞水样及气球样变性、点灶状及桥接坏死,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胆汁淤积,胆栓形成及肝细胞的花环排列等表现。3种临床分型患者的组织学特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进行一致性检验,K值=0.04<0.4,两种分型一致性较差。7.将DIL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有饮酒史、有糖尿病史患者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泰州市人民医院近5年收治的DILI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之间,女性居多,60岁以上老年人容易发生胆汁淤积型DILI,60岁以下年轻群体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DILI。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职员为主,损伤类型多为肝细胞损伤型DILI。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腹胀、尿黄、发热等症状多见。2.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DS)是引发DILI最主要的药物,涉及的主要成分包括何首乌、雷公藤、三七、鱼腥草、蒲公英等;其次是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为主。3.在肝细胞型DILI诊断效能方面:与ALP相比,ALT特异性和敏感度更高,ALT和ALP联合时敏感度增加,特异性无变化;在胆汁淤积型DILI诊断效能方面:与ALT相比,ALP特异性和敏感度更高,ALT与ALP联合时特异性增加,敏感度无变化。4.通过分析临床基础资料与DILI发病的相关性发现,年龄、饮酒、糖尿病是影响DILI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马秀花[8](2020)在《青海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FibroScan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Fibro Scan测定药物性肝损伤(DILI,drug-induced liver injury)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硬度测量值(LSM,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并收集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分析DILI不同临床分型间LSM的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后LSM的情况和LSM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LSM判断DILI患者病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明确诊断并符合入排标准的DILI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按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组、胆汁淤积型组和混合型组,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LSM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DILI组LSM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ILI组LSM水平治疗前显着高于治疗后(P<0.05),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血清ALT、TBIL、DBIL、IBIL、ALB、ALP、GGT、TBA及AST水平DILI组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ILI组血清ALT、TBIL、DBIL、IBIL、ALP、GGT、TBA、AST及PT水平治疗前显着高于治疗后(P<0.05),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DILI组LSM水平与血清ALT、TBIL、DBIL、IBIL、TBA及AST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1.DILI组LSM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高于治疗后DILI组,提示通过Fibro Scan测定的LSM可以成为DILI预后的新指标。2.血清肝功能指标在DILI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后DILI组,且与LSM呈正相关,提示LSM也可以反映肝脏炎症活动,说明血清肝功能指标结合LSM可以更好地评估DILI的病情活动。3.混合型DILI的LSM高于胆汁淤积型及肝细胞损伤型DILI,表明混合型DILI肝脏损害程度更严重,预后较差。4.LS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肝穿刺组织学检查,通过Fibro Scan测定LSM可以成为慢性DILI病情活动的定期随访手段。
陈阳[9](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从病毒学、肝功能、免疫相关细胞因子、APRI、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探讨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正大天晴公司提供),0.5mg/天,口服;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恩替卡韦(0.5mg/天)口服。两组患者均以2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用药后第24、48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肝功能: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AST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治疗48周后,治疗组降低IL-10、IL-2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指标: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肝脏弹性指数E值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降低APRI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毒学指标: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降低HBe Ag滴度下降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积分: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F-36量表:治疗48周后,治疗组改善一般健康(GH)、体能(PF)、身体疼痛(BP)、精力(VT)、心理健康(MH),精神影响(R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HBe Ag滴度、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从无创性评分方面)、降低部分炎症细胞因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刘慧燕[10](2018)在《CK18片段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CK18分解片段血清学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情进展导致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CK18血清学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科、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科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252例,诊断符合2000年第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实验组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分别检测实验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K18分解片段M30及M65水平,并做组间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各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慢性肝炎病情进展,ALT、AST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2.随着病情的加重,白球比数值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CK18片段M30及M65含量在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各组中呈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各组、肝硬化组分别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各组、肝硬化组之间各两两比较,各组间CK18片段M30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慢性肝炎重度组与肝硬化组组间CK18片段M30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与慢性肝炎各组间、健康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间、健康组与肝硬化组间、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急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间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三组间两两比较,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中度组三组间两两比较,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间CK18片段M6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血清CK18分解片段M30、M65含量逐渐升高,提示CK18片段对慢乙肝病情进展有临床价值。根据以往对于CK18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推测CK18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进展有临床价值。其中CK18片段M30含量在慢性乙肝病情进展早期即出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推测CK18片段M30可能对于慢乙肝肝纤维化早期诊断较敏感,CK18片段M65含量在慢乙肝病情进展晚期升高更加明显,推测血清CK18片段M65可能对肝纤维化的提示更具有特异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写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设计 |
| 2 研究对象 |
| 3 诊断标准 |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4 纳入标准 |
| 5 排除标准 |
| 6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 6.1 肝功能检测 |
| 6.2 血清HBVM检测 |
| 6.3 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 |
| 6.4 肝穿刺活检 |
| 6.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检测 |
| 7 统计分析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1.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 |
| 1.2 不同中医证型分布 |
| 1.3 不同中医证型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 2 中医证型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
| 3 中医证型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
| 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
| 5 中医证型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
| 6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6.1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 6.2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
| 讨论 |
| 1 中医对CHB的研究概况 |
| 1.1 CHB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 |
| 1.2 CHB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 |
| 2 抗-HBc的研究现状 |
| 2.1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
| 2.2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
| 2.3 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 2.4 抗-HBc定量水平与CHB临床转归及预后关系研究 |
| 3 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现代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基线资料情况 |
| 2 经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对比情况 |
| 2.1 疗程3月时、疗程6月时两组ALT和 AST变化情况 |
| 2.2 疗程3月时、6月时两组病毒学变化情况 |
| 2.3 治疗前、疗程6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 2.4 疗程6月时、12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 2.5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 2.6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
| 2.7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和分析 |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则治法 |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 2.3 慢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
| 3 藿枳汤加味方的来源及组方依据 |
| 3.1 组方来源 |
| 3.2 组方分析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
|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
|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
|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
|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
|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
|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
|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
|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
|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观察时间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
| 2.1.1 研究类型 |
| 2.1.2 分组依据 |
| 2.2 治疗方式 |
| 2.2.1 抗病毒治疗 |
| 2.2.2 中医药治疗 |
| 2.3 病例资料收集 |
| 2.3.1 患者一般资料 |
|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
| 2.3.3 药物治疗资料 |
| 2.4 随访形式 |
| 2.4.1 疗效观察指标 |
| 2.5 质量控制 |
| 2.6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
|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
|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
|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
|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
|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
|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
|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
|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
|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
| 讨论 |
|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
|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
|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
|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
|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
|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
|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
|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
|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认识 |
| 2 证候分型认识 |
| 3 治则治法认识 |
|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
|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
|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
|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选择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资料收集 |
| 2.2.2 分组 |
| 2.2.3 诊断标准 |
| 2.3 研究设计 |
| 2.4 统计方法及处理 |
| 第3章 结果 |
| 3.1 患者基线资料 |
| 3.2 肝脏炎症AAG和 AAGP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3 无创诊断指标对于≥G2 组诊断价值的评价 |
| 3.4 肝脏纤维化FIB-4、GPR、APRI、TE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5 四种无创诊断指标对于≥S2 组诊断价值的评价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乙肝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调查资料收集 |
| 1.5 采样及实验室检测 |
| 2.统计学方法 |
| 3.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2.4 纳入标准 |
| 2.5 排除标准 |
|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3.1 主要试剂 |
| 3.2 主要仪器 |
| 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 5 肝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 6 统计学分析 |
| 7 结果 |
| 7.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7.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HBV-DNA水平的关系 |
| 7.3 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
| 7.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
| 7.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 7.6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关系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HBV-DNA的关系 |
| 2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 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 4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 1.个人简介 |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及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实验室指标 |
| 2.3 肝组织标本的获取和检测 |
| 3.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1.1 性别 |
| 1.2 年龄 |
| 1.3 饮酒史、吸烟史 |
| 1.4 职业 |
| 2.临床特征 |
| 2.1 临床分型 |
| 2.2 基础疾病 |
| 2.3 药物应用情况 |
| 2.4 临床表现 |
| 2.5 血清学指标比较 |
| 2.6 DILI临床分型鉴别因素分析 |
| 2.7 肝病理结果比较 |
| 3.DILI危险因素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一般资料 |
|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 2.1.3 DILI诊断标准及分型 |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 2.3 一般临床资料及检测指标的收集 |
| 2.4 LSM测定 |
| 2.5 技术路线图 |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各组中LSM水平 |
| 3.2 各组中血清肝功能水平 |
| 3.2.1 药物性肝损伤血清肝功能水平 |
| 3.2.2 药物性肝损伤三组分型血清肝功能水平 |
| 3.3 LSM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文献综述 FibroScan在青海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的推广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 中文摘要 |
| English abstract |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 引言 |
| 1.研究技术路线 |
| 2.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2.6 数据采集 |
| 3.研究方案 |
| 3.1 治疗方案 |
| 3.2 观察指标 |
| 3.3 综合疗效判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 |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 4.研究结果 |
| 4.1 病例入组情况 |
| 4.2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
| 4.4 免疫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L-2、IL-10) |
| 4.5 病毒学指标 |
| 4.5.1 HBsAg48周血清学转换情况 |
| 4.5.2 HBeAg 治疗后血清学转换情况 |
| 4.5.3 HBeAg下降滴度 |
| 4.5.4 HBV-DNA 治疗后转阴率 |
| 4.5.5 HBV-DNA病毒载量比较 |
| 4.6 肝脏纤维化无创性指标的比较 |
| 4.6.1 两组患者E值 |
| 4.6.2 两组患者APRI |
| 4.7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 4.8 SF-36量表前后各维度积分 |
| 5.部分讨论 |
| 5.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 5.1.1 病名 |
| 5.1.2 中医对肝的认识 |
| 5.1.3 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 |
| 5.1.4 中医对其病机的认识 |
| 5.1.5 中医对乙肝辨证论治的认识 |
| 5.1.6 中药在治疗慢乙肝中的应用 |
| 5.1.7 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 |
| 5.2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发展研究 |
| 5.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
| 5.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 |
| 5.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 5.2.4 HBs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
| 5.2.5 HBe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
| 5.2.6 乙肝临床疗效评价的进展 |
| 6.研究不足及展望 |
| 7.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医学综述 中医药抗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实验分组 |
| 1.3 排除标准 |
| 1.4 伦理学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 2.1 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B超资料 |
| 2.2 FibroScan检查 |
| 2.3 CK18 片段检测 |
| 2.4 统计学处理 |
| 第3章 研究结果 |
| 3.1 各组间的一般特征、实验室指标及LSM值比较 |
| 3.2 各组间CK18片段的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