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晗[1](2014)在《天王补心汤加减治疗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思想负担也随之加重,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目前广泛性焦虑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I起国内外学者对广泛性焦虑的广泛关注。西医主要使用药物干预治疗,但现有药物因存在依赖性、起效缓慢、副作用大、费用高等缺陷,致使患者依从性差,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导师毛丽军主任医师多年总结名老中医周绍华主任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临床经验,并在“十一五”课题用数据挖掘方法在其中挖掘出治疗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的有效方剂及常用中药,辨证加减组成天王补心汤加减方。本研究通过中医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此方治疗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的临床疗效,体现中医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优势,为研发抗焦虑新中成药提供临床参考资料。2.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天王补心汤加减方治疗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通过分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PSQI量表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明确天王补心汤加减方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作用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门诊符合广泛性焦虑症心阴不足型患者108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天王补心汤加减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口服;西药组给予西药帕罗西汀口服(20mg, qd8am);中西药组给予天王补心汤加减每日一剂及帕罗西sT-口服(20mg, qd8am)。共观察8周。在治疗前分别记录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测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ZUNG氏焦虑自评量(SAS)积分、PSQI量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并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第4周、第8周各进行一次测评填写观察表,记录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ZUNG氏焦虑自评量(SAS)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判定疗效。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安全性。结果:1.三组总共纳入108例病例,1例脱落,1例剔除,最终进入最后统计的病例共107例,其中,中药组36例,西药组36例,中西药组35例。2.HAMA评分情况:中药组治愈6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86.11%;西药组治愈5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13.89%,总有效率为83.33%;中西药组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91.43%。三组组内治疗前后HAMA量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广泛性焦虑的HAMA评分。三组间总有效率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方面比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西药组治愈率均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中药组治愈5例,无效7例,治愈率13.89%,有效率为80.56%;西药组治愈4例,无效8例,治愈率11.11%,总有效率77.78%;中西药组治愈8例,无效4例,治愈率22.86%,有效率为88.57%。三组组内内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三组有效率、治愈率经检验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相当。改善中医证候核心症状: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方面,其中,心烦和急躁易怒两个核心症状方面,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多梦方面,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与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药组在改善睡眠方面疗效更优。4.本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共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2%。中药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出现,西药组有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56%;中西药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三组组间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高于中药组与中西药组。结论:1天王补心汤加减可以改善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的临床症状,是治疗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的有效方药。2天王补心汤加减与帕罗西汀合用治愈率优于单纯使用帕罗西汀,且在改善本病失眠症状方面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3天王补心汤加减治疗心阴不足型广泛性焦虑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与西药帕罗西汀合用可降低帕罗西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杨丹[2](2013)在《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及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五脏藏神是中医学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本研究从基础理论分析、临床文献研究、动物实验的角度对脾胃与神志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脾胃与五脏整体的关系以及脾胃对于神志活动的调节作用,分析调理脾胃改善神志异常的机理,对探讨脾胃与神志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及丰富五脏藏神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研究调理脾胃防治神志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梳理脾胃为五脏整体之中心的理论基础,探讨脾胃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对神志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当今社会的高发神志异常抑郁症为例,搜集常用医学数据库中的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统计选取经脉以及穴位的数据并且加以分析。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角度以CREB为指标,探索足三里穴、神门穴对抑郁症大鼠的发病影响与否及其作用机理。动物实验方法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电针手少阴心经穴(神门)、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通过与西药组盐酸氟西汀对照,运用开野行为测定法检测大鼠行为学指标,运用HE常规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与细胞形态变化及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中CREB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3区CREB的表达。结果:五行之中以土为尊,脾因属土而位重。古人崇尚中正之位,因人体脾胃居中,表现而出的现象为化生水谷精微以供养全身,即具有“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功能而受尊崇。人体全身之气升降出入须臾离不开脾胃的转枢,脾胃实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轴。生理上,脾胃具有滋养五脏、助五脏调和之功。病理上,脾胃一病可以直接导致五脏失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导致五脏整体气机逆乱;经脉气血运行失调亦可致周身气机不畅,五脏难安,整体配合不协调从而影响神志活动。脾胃调节五脏整体影响神志活动的机理,不论是脾胃配合失宜、脾胃主持五脏整体气机失调,还是脾胃对气血津液代谢、脾经胃经的影响等,病机关键均离不开气血、阴阳。临床文献研究的结果反映,治疗抑郁症选取阳经的频率远远高于阴经,说明抑郁症在病性上属于阴病,亦表明抑郁症不是单独一脏一腑之病。提示诊治抑郁症时应把握其气血逆乱的本质,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调理气血、转枢气机为治病关键,注意“首调阳经,五脏重脾”的治疗思路。电针足三里组、神门组抑郁症大鼠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增加明显。盐酸氟西汀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电针神门穴组在糖水消耗实验上与模型组比较,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电针足三里组、电针神门组两组之间并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在体重的变化上,发现电针足三里穴与神门穴组抑郁大鼠的体重较其他组相对减轻。HE常规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练紊乱。电针神门穴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盐酸氟西汀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变性明显减少,胞体排列较整齐,细胞层次较清晰,结构较清楚。但电针神门穴组、电针足三里穴组与盐酸氟西汀组比较细胞情况稍好,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CA3区CREB的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电针神门组明显高于足三里组;Western Blot(?)去测定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的表达,模型组海马CREB的表达量最低,电针足三里组高于神门组。在海马CA3区电针神门穴增强CREB表达能力强于电针足三里穴,而从整个海马组织CREB的表达来看,电针足三里穴的调节作用优于电针神门穴。结论:1.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为五脏整体主神,脾胃是五脏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整体主神的关键。2.脾胃影响五脏整体调节神志活动的机理离不开气血、阴阳。3.抑郁症属于神志异常疾病,在病性上属于阴病,亦表明抑郁症不是单独一脏一腑之病。提示抑郁症的病机实质为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调理气血、转枢气机为治病关键,注意“首调阳经,五脏重脾”的治疗思路。4.电针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均可改善抑郁症大鼠病理状态,具有防治抑郁症的作用。提示以《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与“心主神明”理论为依据,指导治疗神志异常疗效确切。5.电针足三里穴、神门穴调节抑郁症发病的机理与海马CREB含量增加有关,推测CREB含量增加,保护神经的作用加强。其中电针足三里穴对整个海马组织CREB含量增加的影响强于电针神门穴。考虑其原因可能是针刺足阳明胃经,直接调节中焦脾胃,产生调畅气机、运化气血的作用。这一调控神志活动的过程发生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有关,其中脑肠轴有极大的可能性参与了这一系列的反应。
尢小龙,尢君怡[3](2004)在《轻浅慢针法及其临床运用举隅》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疾病特点和临床诊疗经验创立轻浅慢针法。介绍该针法的操作方法、功效和适用证 ,并例举该针法治疗智力低下、小儿抽动症和结节性红斑验案三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的研究概况 |
| 1.1 本病病名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归属 |
| 1.2 祖国医学对本病临床表现的相关描述 |
| 1.3 病因病机 |
| 1.4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 2.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辨证分型及治疗 |
| 2.3 专方治疗 |
| 2.4 其他治疗方法 |
| 3.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
| 3.1 焦虑症的概念 |
| 3.2 焦虑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 3.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3.4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 4. 天王补心汤的相关研究 |
| 4.1 天王补心汤的古代中医研究 |
| 4.2 天王补心汤的现代应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案 |
| 2.1 研究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合并用药 |
| 2.4 观测指标 |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 3. 统计方法 |
| 4. 技术路线 |
| 研究结果 |
| 1 基本资料 |
| 2 入组资料分析 |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 3. 临床疗效比较 |
| 3.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
| 3.2 焦虑自评量表观察 |
| 3.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比较(PSQI) |
| 3.4 中医证候量表观察 |
| 4. 安全性检查 |
| 5. 不良反应观察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疗效分析 |
| 2.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析 |
| 2.2 焦虑自评量表分析 |
| 2.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分析 |
| 2.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3. 天王补心汤加减方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理论依据及组方分析 |
| 3.1 理论依据 |
| 3.2 组方分析 |
| 4. 不良反应分析 |
| 结论 |
| 1. 研究结论 |
| 2. 问题及展望 |
| 2.1 存在的问题 |
| 2.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理论研究 |
| 1. 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为五脏整体主神 |
| 1.1 五脏是一个自组织整体 |
| 1.1.1 以阴阳五行阐释五脏整体协调关系 |
| 1.1.2 以封建官职制度说明五脏整体的自组织性 |
| 1.1.3 以亢害承制阐释五脏整体的调节方式 |
| 1.1.4 以五行互藏学说阐明五脏之间互有彼此 |
| 1.2 神是五脏整体协调基础上的表现 |
| 1.3 五脏分藏神魂魄意志整体主宰神志活动 |
| 2. 脾胃为五脏整体的中心 |
| 2.1 五脏整体之中重脾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引导 |
| 2.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中、重土 |
| 2.1.1.1 从阴阳之道论古人重象、重中 |
| 2.1.1.2 从五行之理论古人重土、重数“五” |
| 2.1.2 五行-五脏系统中脾“土”的重要地位 |
| 2.1.2.1 脾为孤脏 |
| 2.1.2.2 脾不独主于时 |
| 2.1.3 脾胃居中为“后天之本” |
| 2.2 五脏整体协调有赖于脾胃斡旋气机 |
| 2.2.1 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轴 |
| 2.2.2 以“脾为至阴”论脾转枢阴阳之气 |
| 3. 五脏整体主神的关键是脾胃 |
| 3.1 脾胃功能正常是五脏和的前提条件 |
| 3.1.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滋养五脏 |
| 3.1.1.1 从“生化”一词及“脾”、“胃”造字含义分析 |
| 3.1.1.2 脾为五脏的根本与胃为水谷之海 |
| 3.1.1.3 血的调节需在五脏共同作用下完成 |
| 3.1.1.4 精气血筑形体使神有所依归 |
| 3.1.2 脾胃为人体枢轴助五脏调和 |
| 3.1.2.1 气化运动的开始及关键在脾胃 |
| 3.1.2.2 脾胃相互配合影响五脏整体 |
| 3.2 脾胃功能异常导致五脏整体配合不协调影响神志活动 |
| 3.2.1 从脏腑探讨脾胃病直接导致五脏气机紊乱 |
| 病案举例 |
| 3.2.2 从经脉阐释脾胃经脉异常致五脏气血不调 |
| 3.2.2.1 脾经、胃经气血失常影响经脉气机 |
| 3.2.2.2 营卫不和影响全身气机 |
| 3.2.2.3 病案举例 |
| 3.2.3 从七情过极、饮食劳倦病因探讨脾胃功能异常致五脏不安 |
| 3.2.3.1 七情过极致中焦脾胃受损 |
| 3.2.3.2 饮食劳倦耗伤脾胃之气 |
| 3.2.3.3 病案举例 |
| 附:所举病案完整原文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分析研究 从针刺治疗抑郁症考察脾胃经脉与神志关系的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 |
| 1.1.2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 |
| 1.2 检索策略 |
| 1.2.1 数据库 |
| 1.2.2 检索式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纳入文献选取穴位情况 |
| 2.2 纳入文献选取穴位所属经脉情况 |
| 3. 讨论 |
| 3.1 论治抑郁症应把握整体 |
| 3.2 抑郁症属阴病 |
| 3.3 论治抑郁症就五脏所归属的经脉之中重脾经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实验研究 |
| 实验研究(一)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行为改变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
|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
| 2.3 行为学测定指标 |
| 2.3.1 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行为观察 |
| 2.3.2 体重监测及糖水消耗实验 |
| 2.4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实验研究(二)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
|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
| 2.3 实验取材 |
| 2.4 HE染色步骤 |
| 3. 结果 |
| 实验研究(三)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含量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
|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
| 2.3 实验取材 |
| 2.4 CRE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
| 2.5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实验研究(四) WESTERN BLOT法测定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表达水平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
|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
| 2.3 实验取材 |
| 2.4 WESTERN BLOT测试实验原理 |
| 2.5 WESTERN BLOT法测定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表达水平 |
| 2.6 凝胶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讨论 |
| 1. 实验动物概况 |
| 2. 关于电针组针刺穴位选取足三里穴与神门穴 |
| 3. 关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 4. 关于开野实验行为评分、糖水消耗量及体重的比较 |
| 5. 关于CREB表达结果与海马神经元结构改变的分析 |
| 6. 从实验探讨五脏藏神理论说明的观点——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创新点 |
| 4.1 总结 |
| 4.2 创新点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一、 操作方法 |
| 二、 功效和适应证 |
| 三、 临床应用 |
| 病例1 智力低下 |
| 病例2 小儿抽动症 |
| 病例3 结节性红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