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王军强[2](2020)在《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作建设里程数迅速增加。但作为巨大的地表工程,高速公路在满足交通功能之余,道路景观设计、特别是工程与地域风景的结合设计往往被忽视。目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设计模式,缺乏地域人文特色、忽视沿线景观资源、重道路设计轻景观设计等诸多问题。这与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加注重空间品质的发展理念存在一定差距。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作为串接关中区域多个重要区县的交通廊道,其开通建设,应在需要在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需求上,紧扣高品质空间建设和景观环境设计的时代要求,将关中地域的自然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将交通规划与景观设计一体化考虑,探索满足新时期居民高品质出行体验及塑造高品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途径,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依据“研究背景—基础概念—方法构建—案例实践”的框架思路。首先,通过梳理高速公路廊道景观设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和技术体系,总结出国际和国内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聚焦的核心研究观点。其次,通过界定“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等研究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思路,并总结构建了基于关中区域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框架。最后,以西安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托分区分段手法建构景观主题设计框架,以高速公路空间划分的线性和节点景观为切入点,结合实践案例论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两点:其一是构建了基于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范式;其二是在西咸北环线景观设计实践研究中进行了关中地域特色的高速景观表达手法梳理和呈现,为类似地域特征的项目实践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和案例借鉴。
杨婧[3](2020)在《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文中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在社会经济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占据首要位置,具有满足人类生活所需的社会经济和景观功能。绿地系统综合指标体系对全面科学评价城市绿地系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有了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对小城镇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步,但大多数小城镇还没有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镇基础建设的重点部分,导致它们在绿地系统方面的系统规划存在诸多问题。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更多的是绿色健康的生活,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对人的绿色生活需求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对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与构建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次规划通过研究土左旗察素齐镇的绿地系统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和优势,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可行性措施,依据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对察素齐镇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现状研究和城镇发展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目标为将土默特左旗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环境优良的园林宜居县城。至2030年末城镇绿地率达42.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m2/人。通过此次的规划研究,为以后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规划提供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信息。
魏凯悦[4](2020)在《浙江乡村聚落构筑物与植物景观耦合特征及其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风貌受到强烈冲击,乡村建设刻不容缓。乡村植物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乡土特征并探究乡村植物的景观特征,让规划先行,有助于乡村风貌的保护和恢复,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址在位于江南的浙江省,选取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3种典型乡村聚落区的村庄作为样本,共计调查44个聚落(平原地区14个,丘陵地区15个,山地地区15个),2956户庭院。对其植物以及聚落内不同空间要素包括庭院、道路、公共空间、水系、农田等进行实地调查,将植物按照其空间位置和与人工场地的结合提取出庭院林、道路林、公共游憩林,分析3种不同林种特征和乡村植物整体特征,包括组成特征、水平结构特征、垂直结构特征等。通过对庭院建筑、道路、公共游憩空间的调查分析,与植物生态空间结合,梳理不同林分空间特色。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现场访问的方式,解读植物种植习惯和配置模式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俗等人文内涵的关系。最终提出浙江乡村植物景观的优化策略,以期建设具有江南特色,能传承乡土文化并适应当代需求的幸存植物景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乡村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共计135科405属523种,以水杉、毛竹、香樟、桂花为优势树种。不同地带植物组成差异明显,平原地区共计植物59科93属110种,香樟、榉树、桑、水杉为优势树种;丘陵地区共计植物127科368属451种,其中草本70科156属203种,以水杉、杜仲、山核桃、山茶为优势种;山地地区共计植物68科118属162种,以胡柚、苦楝、杉木为优势种。其中,乡土植物种类占比较大。(2)研究区内整体树冠覆盖率较高,平均达39.17%,平原地区树冠覆盖率48.19%﹥丘陵地区35.39%﹥山地地区33.20%。植株数量组成上,围村林最多占41.33%,庭院林占22.33%,道路林占14.02%,公共游憩林占11.37%,水岸林占10.95%。(3)在浙江省乡村调研区内,庭院林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计得到108科283属360种,高于游憩林74科132属176种,道路林植物种类仅有40科67属74种。庭院林受房屋建筑的不同布局,高度,朝向等影响而呈现出较明显的景观风貌差异;游憩林景观风貌因公共空间所承担的功能类型不同,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道路林景观风貌较为平均。(4)风格传统、历史悠久并伴有人居住维护的庭院,庭院林生长最好,物种丰富度高。庭院林的高度一般可达到所在庭院建筑的二层,呈现建筑在丛林掩映下的聚落庭院景观风貌。主路作为交通承载道路,道路林生长相对茂盛,两侧有一定的潜在建设空间;而小路两侧植物规划建设潜力小。不同类型空间中的植物配置模式有所差异,滨水游憩空间植物景观整体搭配最优。
税嘉陵[5](2019)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但在晋北明长城沿线,人类历史上大兴土木、肆意破坏森林资源及现代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使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周边遗产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平衡也有巨大威胁,曾经长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风景林的营建是改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森林群落能够为长城沿线独立的遗产资源形成连续的保护屏障,有效减缓当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现象,并能传承区域植被景观特色,美化景观环境,协调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晋北明长城沿线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但传统的风景林建设理论与营造模式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或生态敏感度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其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及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平台,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林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针对晋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特殊性,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合理统筹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及经济性四大目标,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的方法及风景林规划设计的细节;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林地适宜性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等,并进行加权叠加,以实现研究区风景林营造范围的选择及一般区域与重点景区的划分;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从晋北地区的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划定、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基于立地类型的细班规划四方面实现创造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最后以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验证该策略与方法的可实施性,探索出一套多元平衡的近自然地域性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
孙维然[6](2019)在《露天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准格尔矿山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其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贡献,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为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人类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剧,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矿山及矿业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持续加重。同时,过度的开采和利用煤矿资源使土地结构受到了破坏,资源储量急剧减少,使矿区最终沦落为矿业废弃地。如今,我国已经开展对矿山景观修复的研究,并将其纳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生态矿区的生态修复,能够十分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利用,逐渐解决人、地、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矿山公园的成立,作为改善矿山废弃地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存当地矿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展示出矿业资源的时代烙印。同时,在公园内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使其兼具研究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一处可为游人提供休憩活动、科普教育的场所,使矿山公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矿山公园作为“绿色矿业”的产物,不仅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最佳的途径,也是促进矿业城市多元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能够配合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加快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循经济的发展,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系。本文先从宏观层面阐述了矿山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在现阶段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然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案例,详细介绍出一些地区在煤矿废弃地、矿山公园等有关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策略问题上的措施与理念,归纳总结出露天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基本理论,分析出露天煤矿的地理特征以及开采后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并深入讨论了景观营造在矿山废弃地区域的规划策略与设计手法等,以期许为露天矿重塑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策略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倪毅[7](2019)在《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景观林作为生态公益林的一种特殊形式得到了地区政府和园林、林业行业的关注。生态景观林不仅可有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发挥良好的景观游憩功能。目前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践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工程体量大的生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先行先试种植的大量树种,其适宜性和实践成效仍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和检验。通过造景工程区的复查调研,从而构建针对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生态景观林的建设质量和成效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对广东的龙川、郁南和翁源等3个生态景观林工程试验区9个调研点,开展植物生长现状调研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对3个调研区进行景观配置植物种类调查,生态景观林的植物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外貌以常绿为主。共计有园林植物23种,隶属于15科21属,种类较多的科有山茶科、杜英科、樟科、金缕梅科。从植物生活型来分,落叶植物5种(占总数的20%),常绿乔木20种(占总数的80%),常绿植物在植物景观色彩和群落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在3个调研地的乔木组成均成为显着的观赏因素。构成环境空间的基本结构和骨架,观赏性植物因其花相、叶形叶色、果实均可作为景象焦点和构图中心,在生态景观林植物配置中呈现较优的效果。龙川试验区林冠天际线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组成种类多样性丰富;郁南试验区林冠形为伞形和钟形,混交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翁源试验区林冠形为伞形,天际线较为平缓,混交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较前两者较差。2、在3个调研区的造景树种适宜性因种植区域不同,树种间生长表现差异明显。龙川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适宜性较差的有荷木(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木姜子(Litsea pungens)。郁南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枫香和灰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适宜性较差的有桑树(Morus alb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荷木。翁源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山杜英和枫香,适宜性较差的有黎蒴(Castanopsis fargesii)和荷木。3、对调研区9个调研点进行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度法的景观评价,利用Kendall’s W协和系数进行检验,AHP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评价结果相似。评价值较高的造景树种具有适生性好、生态效益高和观赏价值高等特点,评价值较低的造景树种乡土适宜性低,生长速度慢,虫害明显,生态效益低且观赏度低。其中,龙川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枫香>山茶>樟树>乌桕(Sapium sebiferum)>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马尾松>藜蒴>檫木(Catalpa bungei)>荷木>大叶相思>木姜子;郁南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山杜英>枫香>灰木莲(Manglietiaglanca)>油桐(Vernicia fordii)>小叶榕(Ficus benjamin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黄金熊猫(Xanthostemon chrysanthus)>樟树>藜蒴>火力楠>苦楝(Melia azedarach)>马尾松>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桑树>马占相思>荷木;翁源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山杜英>枫香>马尾松>樟树>藜蒴>荷木。本文对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讨论。根据生态景观林试验区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采用针阔叶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绿色与彩叶植物混交;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增加林下植被丰富度,适当提高植被覆盖度;造景树种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其他景观林工程优化等建议。
赵琳[8](2019)在《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水土保持策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深圳市布心路、爱国路、沿河路目前承担着深港东部过境交通的重任,该区域的过境交通交织混杂,并随着近年来市内汽车保有量及道路车流量的快速增长,时常拥堵,特别是丹平快速路通车后的晚高峰,布心、爱国路口前往丹平快速方向的车流往往排队达到一两公里,对该区域周围多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严重困扰。为彻底改善罗湖东部片区的交通现状,同时将货运交通调整出城市中心,于2014年启动了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项目线路西起爱国路高架桥,下穿东湖公园、塘排山,在沿河北路与东环地面快速路相接。该项目隧道总长度6.053km,匝道总长度2.401km,占地面积53.49hm2,挖方118.30万m3,填方12.82万m3,弃渣105.48万m3,建设工期3年,概算投资194614万元。因该公路为线型开发建设项目,隧道较长,且布局跨度大、扰动面积广、开挖和弃渣量大,主要采用隧道明挖形式施工,只要线路经过的区域,原有地貌都会受到工程建设的扰动和破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注重水土保持,项目区就容易出现乱挖、乱倒、乱堆等水土流失现象,破坏自然景观,污染水源保护区,甚至危及公路的安全运行。针对本工程水土流失具体特点和对周边造成的影响,该水土保持方案紧密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设计了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主体工程区施工期设计了临时拦挡、排水、沉砂和覆盖措施,完工后对裸露地表进行景观绿化,恢复生态环境;在临时堆土区坡脚布设袋装土拦挡,周边布设排水沟和沉砂池,对裸露堆土面覆盖,完工后对施工迹地绿化;在施工生产生活周边布设临时排水沟和沉砂池,完工后拆除施工营地建筑物及其场地硬化,覆土、恢复绿化;施工便道区在工程结束后,拆除硬化,土地平整后,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在征地拆迁区周围设置拦挡措施,并及时将拆迁废渣运走。通过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使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黄盛华[9](2015)在《建阳市城郊生态景观林建设初探》文中提出在对建阳市城郊自然立地条件及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筛选出建阳市城郊生态景观林建设可选择利用的主要树种,以营造更具当地特色、生态景观更为美观、生态效益更为显着的建阳市城郊生态景观林。
路雅斌[10](2014)在《生态治理景观树种选择与结构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景观林带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生态景观林的建立可以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发展生态文明,促进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有:树种的生物特性、观赏特性、生态功能。生态景观林的结构配置要根据不同的具体的区域情况而定。本文就不同区域的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选择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
|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
|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
|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 1.3 相关概念 |
| 1.3.1 河道与河岸 |
|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
| 1.3.3 沿河防护林 |
| 1.3.4 混交林带 |
| 1.3.5 河流廊道 |
| 1.3.6 河流生态系统 |
| 1.3.7 绿道 |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 1.4.1 河堤林带建设 |
|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
|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框架 |
| 2 项目背景 |
| 2.1 项目概况 |
| 2.1.1 新河河道概况 |
| 2.1.2 上位规划条件 |
| 2.1.3 规划设计范围 |
|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
| 2.2.1 场地现状 |
|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
|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
|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
|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
|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
| 2.5 本章小结 |
|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
| 3.1 场地认知 |
| 3.1.1 场地周边环境 |
|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
|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
|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
|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
|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
|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
| 3.2.4 设计研究小结 |
|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
| 3.3.1 树种选择 |
|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
|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
|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
| 3.4 本章小结 |
|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
| 4.1 场地认知 |
| 4.1.1 场地周边环境 |
|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
|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
|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
|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
|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
|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
|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
| 4.2.5 设计研究小结 |
|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
| 4.3.1 树种选择 |
|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
|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
|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
| 4.4 本章小结 |
|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
| 5.1 场地认知 |
| 5.1.1 场地周边环境 |
|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
|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
|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
| 5.2.1 宫胁造林法 |
|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
| 5.2.3 具体实践研究 |
|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
| 5.3.1 树种选择 |
|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
|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
|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
|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
|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
|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对象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范围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研究框架 |
| 1.5 研究综述 |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 1.6 .本章小结 |
| 2 基础概念及理论方法研究 |
| 2.1 基础概念研究 |
| 2.1.1 高速公路景观概念及特征 |
| 2.1.2 地域特征概念及特征 |
| 2.1.3 关中概念界定及特征 |
| 2.1.4 地域特征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关系 |
| 2.1.5 高速公路景观与人的视觉心理的关系 |
| 2.2 设计理论研究 |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 2.2.3 文化景观理论 |
| 2.2.4 景观美学理论 |
| 2.3 设计手法研究 |
| 2.3.1 借景障景——大地景观的借用与视觉引导 |
| 2.3.2 对比与融合——塑造特色线性视觉感知景观 |
| 2.3.3 提炼与抽象——地域文化素材的选取与运用 |
| 2.4 设计内容与要点 |
| 2.4.1 高速公路线性景观规划设计 |
| 2.4.2 高速公路景观节点设计 |
| 2.5 相关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
| 2.5.1 彰显地域生态景观的公路景观案例 |
| 2.5.2 凸显地域文化景观的公路景观案例 |
| 2.6 本章小结 |
| 3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地域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 |
| 3.1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建设概况 |
| 3.1.1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概况 |
| 3.1.2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现状景观问题 |
| 3.2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沿线地域性资源分析 |
| 3.2.1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
| 3.2.2 沿线人文历史资源 |
| 3.2.3 基于区段大地景观的区段景观主题提取 |
| 3.3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策略 |
| 3.3.1 维护关中原生地域生态,完整的展示地域自然美景 |
| 3.3.2 凸显关中人文主题景观,最大化彰显地域文化要素 |
| 3.3.3 注重地域景象感知体验,多元设计表达人性化关怀 |
| 3.4 本章小结 |
| 4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实证研究 |
| 4.1 设计目标及理念 |
| 4.1.1 “发展现代交通、营造地域特色景观廊道”的设计目标 |
| 4.1.2 整体考虑景观要素,以地域适宜为核心理念 |
| 4.1.3 创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
| 4.2 地域景观元素的分区分段运用与营造 |
| 4.2.1 生态农业景观区 |
| 4.2.2 都市景观区 |
| 4.2.3 历史遗址景观区 |
| 4.3 线性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表达 |
| 4.3.1 路侧绿化设计 |
| 4.3.2 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设计 |
| 4.4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
| 4.4.1 立交节点 |
| 4.4.2 收费站节点 |
| 4.4.3 服务区节点 |
| 4.5 景观绿化种植选择及植被养护 |
| 4.5.1 绿化植被选择原则 |
| 4.5.2 西咸北环线绿化植被选择 |
| 4.5.3 绿化植被实施方案 |
| 5 结论 |
| 5.1 研究的核心结论 |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 5.3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理论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2 国内外案例分析及指导意义 |
| 2.1 国外案例 |
| 2.2 国内案例 |
| 3 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 |
| 3.1 概况及现状分析 |
| 3.1.1 城市概况 |
| 3.1.2 绿地现状分析 |
| 3.2 规划总则 |
| 3.2.1 规划编制目的 |
| 3.2.2 规划依据 |
| 3.2.3 规划期限 |
| 3.2.4 规划层次和范围 |
| 3.2.5 指导思想 |
| 3.2.6 规划原则 |
| 3.3 规划目标与指标 |
| 3.3.1 规划目标 |
| 3.3.2 规划指标 |
| 3.4 旗域绿地系统规划 |
| 3.4.1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
| 3.4.2 规划结构 |
| 3.4.3 规划布局 |
| 3.4.4 廊道型地域 |
| 3.5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 3.5.1 规划原则与理念 |
| 3.5.2 规划结构 |
| 3.6 绿地分类规划 |
| 3.6.1 绿地分类说明 |
| 3.6.2 公园绿地(G1)规划 |
| 3.6.3 防护绿地(G2)规划 |
| 3.6.4 广场用地(G3)规划 |
| 3.6.5 附属绿地(XG)规划 |
| 3.6.6 区域绿地(EG)规划 |
| 3.7 树种规划 |
| 3.7.1 规划原则 |
| 3.7.2 土壤、水文、植物资源概况 |
| 3.7.3 植物配置比例 |
| 3.7.4 树种选择 |
| 3.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
| 3.8.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原则 |
| 3.8.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思路 |
| 3.8.3 生态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目标 |
| 3.8.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
| 3.8.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
| 3.8.6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
| 3.9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 |
| 3.9.1 现状概况 |
| 3.9.2 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养护 |
| 3.10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
| 3.10.1 规划原则与要求 |
| 3.10.2 绿地防灾避险现状及能力分析 |
| 3.10.3 防灾避险绿地建设 |
| 3.10.4 避险绿地与避险通道规划 |
| 3.10.5 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
| 3.11 分期建设规划 |
| 3.11.1 近期建设规划 |
| 3.11.2 远期建设规划 |
| 4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目的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几个基本概念 |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分析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调查村庄选择 |
| 2.3 调查内容 |
| 2.4 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浙江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 |
| 3.1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分析 |
| 3.1.1 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
| 3.1.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分析 |
| 3.1.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分析 |
| 3.1.4 植物多样性分析 |
| 3.2 植物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 3.2.1 水平结构 |
| 3.2.2 垂直结构 |
| 第四章 浙江乡村聚落的庭院林景观特征 |
| 4.1 庭院林组成特征分析 |
| 4.1.1 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
| 4.1.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分析 |
| 4.1.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分析 |
| 4.2 庭院林空间特征分析 |
| 4.2.1 水平景观风貌 |
| 4.2.2 垂直景观风貌 |
| 4.3 庭院林景观特征总结 |
| 第五章 浙江乡村聚落的道路林景观特征 |
| 5.1 道路林组成特征分析 |
| 5.1.1 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
| 5.1.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分析 |
| 5.1.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分析 |
| 5.2 道路林空间特征分析 |
| 5.2.1 水平景观风貌 |
| 5.2.2 垂直景观风貌 |
| 5.3 不同景观条件道路林特征分析 |
| 5.4 道路林景观特征总结 |
| 第六章 浙江乡村聚落的游憩林景观特征 |
| 6.1 游憩林组成特征分析 |
| 6.1.1 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
| 6.1.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分析 |
| 6.1.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分析 |
| 6.2 游憩林空间特征分析 |
| 6.2.1 水平景观风貌 |
| 6.2.2 垂直景观风貌 |
| 6.3 游憩林景观特征总结 |
| 第七章 构筑物及其与植物景观关系研究 |
| 7.1 浙江乡村聚落构筑空间的基本特征 |
| 7.2 庭院建筑 |
| 7.2.1 建筑高度 |
| 7.2.2 建筑朝向 |
| 7.2.3 建筑风格 |
| 7.2.4 建筑布局 |
| 7.3 乡村道路 |
| 7.3.1 道路类型 |
| 7.3.2 道路两侧景观条件分析 |
| 7.3.3 路网密度分析 |
| 7.4 公共空间 |
| 7.4.1 公共空间类型 |
| 7.4.2 公共空间密度分析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浙江乡村聚落植物景观问题及优化 |
| 8.1 浙江乡村聚落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
| 8.1.1 平原地区 |
| 8.1.2 丘陵地区 |
| 8.1.3 山地地区 |
| 8.2 浙江乡村聚落植物景观优化 |
| 8.2.1 平原地区 |
| 8.2.2 丘陵地区 |
| 8.2.3 山地地区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 9.1 主要结论 |
| 9.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浙江乡村聚落调查区植物名录 |
| 附录B 乡村植物调查记录内容 |
| 附录C 乡村建筑调查记录内容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其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情况 |
| 1.1.2. 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对长城现状改善的意义 |
| 1.1.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植树造林等领域的广泛利用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技术路线 |
|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实践研究 |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 2.1.1. 晋北明长城—研究范围 |
| 2.1.2. 遗产廊道 |
| 2.1.3. 风景林 |
| 2.1.4. 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 |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 2.2.2. 风景林营建理论 |
| 2.3. 国内外实践研究 |
| 2.3.1. 遗产廊道研究概况 |
| 2.3.2. 风景林研究概况 |
| 2.3.3. 总结 |
| 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探讨 |
| 3.1. 影响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基本要素 |
| 3.1.1. 自然地理要素 |
| 3.1.2. 人工环境要素 |
| 3.1.3. 社会环境要素 |
| 3.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原则 |
| 3.2.1. 系统优化原则 |
| 3.2.2. 植物造景原则 |
| 3.2.3. 凸显地域特色原则 |
| 3.2.4. 生态位原则 |
| 3.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 |
| 3.3.1. 风貌保护策略 |
| 3.3.2. 生态修护策略 |
| 3.3.3. 景观营造策略 |
| 3.3.4. 经济振兴策略 |
| 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 |
| 4.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目标 |
| 4.1.1. 保证长城及沿线遗产资源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 |
| 4.1.2. 维护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
| 4.1.3. 确保文化遗产与风景林的景观视觉质量 |
| 4.1.4. 保障长城沿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升 |
| 4.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意义 |
| 4.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方法 |
| 4.3.1. 遗产保护角度-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
| 4.3.2. 生态修复角度-林地适宜性评价 |
| 4.3.3. 景观视觉角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与可视域分析方法 |
| 4.3.4.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林范围选择 |
| 4.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流程 |
| 4.4.1. 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思路 |
| 4.4.2. 控制风景林营造范围 |
| 4.4.3. 界定风景林重点景区位置及范围 |
| 5.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
| 5.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风貌控制 |
| 5.1.1. 整体风貌控制 |
| 5.1.2. 分区风貌控制 |
| 5.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树种选择 |
| 5.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
| 5.2.2. 树种选择的步骤 |
| 5.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植物群落构建 |
| 5.3.1. 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
| 5.3.2.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选择 |
| 5.3.3. 植物群落种植密度设计 |
| 5.3.4. 植物群落种植点配置 |
| 5.3.5.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表达方法 |
| 5.4. 基于立地类型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细班规划 |
| 5.4.1. 一般区域风景林细班规划 |
| 5.4.2. 重点景区细班规划 |
| 5.4.3. 公路绿廊细班规划 |
| 6.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 |
| 6.1. 研究区概况 |
| 6.1.1. 项目背景 |
| 6.1.2. 区域位置 |
| 6.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 |
| 6.2.1.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 |
| 6.2.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景区界定 |
| 6.3.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 |
| 6.3.1. 风景林风貌控制 |
| 6.3.2. 风景林树种选择 |
| 6.3.3. 一般区域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
| 6.3.4. 重点景区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
| 6.3.5. 公路绿廊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
| 7. 总结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创新点 |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煤矿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区域内自然生态的不平衡问题 |
| 1.1.2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
| 1.1.3 国家对矿山的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的重视度日益突出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 1.4.1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
| 1.4.2 国外发展的历程 |
| 2 露天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相关理论 |
| 2.1 露天矿相关概述 |
| 2.1.1 露天矿的基本概念 |
| 2.1.2 不同矿山废弃地的特征 |
| 2.1.3 露天矿区土地景观受损特点 |
| 2.1.4 露天矿区传统发展方式的借鉴与思考 |
| 2.1.5 本章小结 |
| 2.2 矿山公园的相关概念 |
| 2.2.1 矿山公园概念 |
| 2.2.2 矿山公园范例——加拿大布查公园 |
| 2.2.3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 |
| 2.2.4 土壤重构的必要性 |
| 2.2.5 露天矿景观营造理论 |
| 2.2.6 露天矿景观营造设计理念 |
| 3 露天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
| 3.1 露天矿土地复垦与环境修复技术手段 |
| 3.1.1 物理技术修整受破坏矿区地表 |
| 3.1.2 化学技术改善土壤微观结构 |
| 3.1.3 生物技术完善立体空间 |
| 3.2 露天矿排土场与边坡的生态修复 |
| 3.3 露天矿生态修复植被物种选择 |
| 3.4 本章小结 |
| 4 露天矿景观营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
| 4.1 地表形态营造设计 |
| 4.2 植物营造设计 |
| 4.3 水体营造设计 |
| 4.4 露天矿地域特色的保留与改造 |
| 4.4.1 场地特色的保留 |
| 4.4.2 废弃资源的改造与利用 |
| 4.5 露天矿景观营造策略 |
| 4.5.1 营造场地自然景观,恢复矿山生态平衡 |
| 4.5.2 借助矿场原有形态,营造场所独特景观 |
| 4.5.3 利用场地矿业设施,彰显行业特征 |
| 4.5.4 改造场地原材料,还原场所精神 |
| 4.6 本章小结 |
| 5 国内外露天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案例分析 |
| 5.1 废弃矿坑矿山恢复工程 |
| 5.1.1 门头沟大砂坑景观恢复工程项目 |
| 5.1.2 项目小结 |
| 5.2 矿山公园规划 |
| 5.2.1 舟山长岗山矿山森林公园 |
| 5.2.2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
| 5.2.3 项目小结 |
| 5.3 废旧工业基地改造工业景观公园 |
| 5.3.1 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项目概况 |
| 5.3.2 德国盖尔森基兴北星公园项目概况 |
| 5.3.3 项目小结 |
| 5.4 本章小结 |
| 6 内蒙古准格尔矿山公园景观营造的规划设计 |
| 6.1 内蒙古准格尔矿山项目背景 |
| 6.1.1 场地背景 |
| 6.1.2 区位分析 |
| 6.1.3 自然条件 |
| 6.1.4 交通条件 |
| 6.1.5 社会条件 |
| 6.1.6 上位规划解读 |
| 6.1.7 场地内部分析 |
| 6.1.8 SWOT分析 |
| 6.2 内蒙古准格尔矿山公园整体规划总纲 |
| 6.2.1 规划原则 |
| 6.2.2 规划目标 |
| 6.2.3 设计理念 |
| 6.2.4 设计依据 |
| 6.3 内蒙古准格尔矿山公园设计说明书 |
| 6.3.1 总体结构 |
| 6.3.2 入口广场区 |
| 6.3.3 矿山文化区 |
| 6.3.4 农田景观区 |
| 6.3.5 密林休憩区 |
| 6.3.6 湿地科普区 |
| 6.3.7 台地观赏区 |
| 6.3.8 综合服务区 |
| 6.4 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专项设计 |
| 6.4.1 生态修复设计 |
| 6.4.2 景观营造设计 |
| 6.5 其他专项设计 |
| 6.5.1 竖向设计 |
| 6.5.2 植物专项 |
| 6.5.3 道路交通 |
| 6.5.4 服务设施 |
| 6.5.5 游线设计 |
| 6.5.6 标识系统 |
| 6.5.7 照明系统 |
| 6.5.8 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 |
| 7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生态景观林及其相关概念 |
| 1.2.2 生态景观林研究进展 |
| 1.2.3 生态景观林评价研究现状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地概况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3.1 研究目的 |
| 2.3.2 研究意义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文献研究法 |
| 2.4.2 实地调研法 |
| 2.4.3 生态景观林的树种适宜性评价 |
| 2.5 技术路线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特色分析 |
| 3.1.1 造景植物生长态势分析 |
| 3.1.2 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
| 3.2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适宜性适宜性评价 |
| 3.2.1 AHP法评价结果 |
| 3.2.2 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结果 |
| 3.2.3 两种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2 结论 |
| 4.2.1 广东生态景观林植物多样性 |
| 4.2.2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特色分析 |
| 4.2.3 广东生态景观林植物景观评价 |
| 4.2.4 广东生态景观林设计与养护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三个调研地树种统计和树种分布 |
| 附录 B:调研地出现的生态景观林造林树种图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水土流失现状 |
| 1.2.2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
| 1.2.3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动态 |
| 1.3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水土流失现状 |
| 1.3.2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
| 1.3.3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动态 |
| 第2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 |
| 2.1 现状调查 |
| 2.1.1 基本情况调查 |
| 2.1.2 公路及周边道路现状调查 |
| 2.1.3 工程周边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
| 2.2 自然概况调查 |
| 2.2.1 地形地貌调查 |
| 2.2.2 地质调查 |
| 2.2.3 气候气象调查 |
| 2.2.4 水文调查 |
| 2.2.5 土壤、植被调查 |
| 2.2.6 生态用水来源和保障情况调查 |
| 2.2.7 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关系分析 |
| 2.2.8 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分析 |
| 2.3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
| 2.4 调查分析结果 |
| 第3章 水土流失分析 |
| 3.1 水土流失时段分析 |
| 3.2 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分析 |
| 3.3 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
| 3.3.1 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预测分析 |
| 3.3.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预测分析 |
| 3.3.3 土石方运转预测分析 |
| 3.3.4 预测方法和参数的选取 |
| 3.3.5 水土流失量分析 |
| 3.4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
| 3.5 预测分析结果 |
| 第4章 水土流失防治分析 |
| 4.1 防治原则与目标 |
| 4.1.1 防治原则 |
| 4.1.2 防治目标分析 |
| 4.2 防治责任范围和防治分区分析 |
| 4.2.1 防治分区分析 |
| 4.2.2 防治责任范围分析 |
| 4.3 对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
| 4.3.1 隧道工程 |
| 4.3.2 地面道路接线工程 |
| 4.3.3 桥梁托换工程 |
| 4.3.4 管线改迁工程 |
| 4.3.5 绿化景观工程 |
| 4.4 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
| 4.4.1 项目区绿化工程 |
| 4.4.2 排水、沉沙措施 |
| 4.4.3 临时用地防护 |
| 4.5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
| 4.6 水土流失防治分析结果 |
| 第5章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
| 5.1 排水工程措施分析 |
| 5.1.1 工程等级标准 |
| 5.1.2 集流分区及流量计算、校核 |
| 5.2 绿化措施分析 |
| 5.2.1 隧道暗埋段绿化措施分析 |
| 5.2.2 地面接线道路绿化措施分析 |
| 5.3 施工期临时措施分析 |
| 5.3.1 临时排水沟 |
| 5.3.2 临时拦挡、沉沙措施 |
| 5.3.3 其他临时措施 |
| 5.4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结果 |
| 第6章 水土保持监测分析 |
| 6.1 监测范围分析 |
| 6.2 监测内容分析 |
| 6.3 监测时段分析 |
| 6.4 监测方法分析 |
| 6.4.1 调查监测分析 |
| 6.4.2 地面调查分析 |
| 6.5 监测分析结果 |
| 第7章 实施保障措施分析 |
| 7.1 组织机构分析 |
| 7.2 管理措施分析 |
| 7.3 工程施工分析 |
| 7.4 检查与验收分析 |
| 7.5 实施保障措施分析结果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 8.1 结论 |
| 8.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建阳自然条件和现有基础 |
| 1.1 自然地理条件 |
| 1.2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
| 1.3 森林生态资源与环境现状 |
| 2 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和组成 |
| 2.1 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原则 |
| 2.2 树种选择和组成 |
| 3 景观林的结构类型 |
| 3.1 针叶景观林 |
| 3.2 常绿阔叶混交景观林 |
| 3.3 针阔混交景观林 |
| 4 景观林的生态效益 |
| 4.1 净化环境效益 |
| 4.2 控制水土流失效益 |
| 4.3 涵养水源效益 |
|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 |
| 一、生态景观林的基本组成 |
| 二.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
| 1树种和区域的地质特性相协调的原则 |
| 2重视树种间的关系的原则 |
| 3树种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
| 4树种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
| 三、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和应用价值 |
| 四、部分地区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配置 |
| 1重庆长江两岸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配置 |
| 2西安白鹿塬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树种的配置 |
|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