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焘[1](2020)在《极端情况下成品粮油食用期品质变化研究》文中提出“食以安为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定和国民营养健康的基石,粮食储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研究重点内容,疫情当下,成品粮油的安全储备和应急供应显得尤为重要。成品粮油储藏过程中受湿度、温度、光照等影响会发生品质劣变,论文以大宗粮油大米、小麦粉和菜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其理化指标、加工指标及感官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成品粮油的安全储藏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研究了极端条件下大米的储藏情况,研究发现,在85%高湿度条件下,大米的水分含量在储藏初期急剧变化,并趋于平衡,温度条件从低到高,密封储藏的平衡水分为15.3%、15.0%、14.9%、14.3%,开封储藏的平衡水分为15.5%、14.4%、14.0%、13.7%,与开封储藏相比,密封储藏能够更好地延缓水分含量的变化;储藏过程中,大米脂肪酸值不断增加,储藏44天后,温度条件从高到低,密封储藏大米脂肪酸值分别增长到31.20、21.79、18.23和14.40 mg KOH/100g,开封储藏时分别增长到34.98、30.33、23.21和19.87 mg KOH/100g。开封储藏大米的宜存期大幅缩短,在40℃条件下,宜存期仅为15天;大米的峰值粘度受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和储藏方式等因素影响,低谷粘度主要受储藏时间和储藏温度的影响,两种储藏方式差异不明显,崩解值受储藏温度和储藏方式影响较大,最终粘度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温条件下,回生值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导致米饭的味道变差;储藏过程中,大米发生变暗、变黄等色泽变化,密封储藏时,温度条件从高到低,大米相较于初始值的ΔL*分别为3.97、3.45、2.8、2.19,Δb*分别为2.11、1.92、1.29、0.83,开封储藏的ΔL*分别为6.99、5.45、4.46、3.75,Δb*分别为2.93、2.82、2.01、1.50,储藏温度越高,颜色变化越显着,相对于密封储藏,开封储藏的变化更明显,色泽与其他指标有较高的相关度,可作为判断大米质量的依据;温度条件从高到低,密封储藏大米的食味值别下降了6.8、5.5、5.0、4.2,开封储藏时分别下降了13.0、11.8、9.7、8.5;对脂肪酸值(F),L*值(L),b*值(B)和储藏时间(D)和储藏温度(T)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都符合F/L/B=a T+b D+c(p<0.01)的二元线性关系,可用于大米储藏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模型预测。(2)研究了85%湿度条件下小麦粉的储藏情况,研究表明,温度条件从低到高,密封储藏小麦粉平衡水分分别为14.7%、14.5%、14.4%、14.3%,开封储藏时别为15.6%、14.8%、14.2%、14.0%,开封后水分含量会急剧上升,从而加快了品质变化速率,密封储藏的水分变化较小,可以有效地延缓其品质变劣;小麦粉脂肪酸值持续上升,温度条件从低到高,开封储藏前9天的脂肪酸值增长率分别为1.27、1.61、1.94和2.50(mg KOH/100g)/d,大于储藏中后期的增长率,储藏温度越高,脂肪酸值的增长速度越快,开封储藏的变化比密封储藏的变化更显着,并且将更快地达到不宜存的状态;小麦粉的糊化特性与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和储藏方式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开封状态的小麦粉品质会比密封状态的小麦粉品质差,高温会加剧这种情况;储藏期间,小麦粉的颜色会变暗并变黄,温度条件从低到高,小麦粉密封储藏终点时L*值分别下降至93.25、93.15、92.90、92.64,开封储藏的最终L*值分别为92.95、92.64、92.34、92.30,新加工的小麦粉为浅黄色,是胡萝卜素等天然色素的表现,小麦粉有时会出现黄色先褪色然后加深的现象开封储藏时,小麦粉b*值先下降再上升,温度条件由低到高,其b*值分别先下降了0.38、0.36、0.34、0.51,储藏终点时,其b*值分别升高至4.91、5.07、5.54、5.75;小麦粉的面筋吸水量随着储藏时间呈下降趋势,高温会加速这一过程,但面筋吸水量的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他指标来判断小麦粉的即时品质;对脂肪酸值(F)、L*值(L)、面筋吸水量(WB)与储藏时间(D)、储藏温度(T)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都符合F/L/W=a T+b D+c(p<0.01)的二元线性关系,可用于小麦粉储藏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模型预测。(3)研究了5000lx光照条件下三级菜籽油的储藏情况,研究显示,菜籽油在储藏过程中,酸值呈上升趋势,开封储藏的增长速率比密封储藏更为明显,模拟储藏结束时,35℃和40℃温度条件下的酸价升高至1.05和1.21 mg/g,超过了三级菜籽油的国家限量标准,高温会促进酸值的增长;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与酸值的变化相似,在开封储藏过程中,40℃、35℃和30℃温度条件下,菜籽油的过氧化值分别在12、15和18天达到了6.22、6.13和6.33 mmol/kg,不符合三级菜籽油的标准;茴香胺值的变化规律与过氧化值一致;储藏过程中色泽变化显着,主要体现为颜色变亮,红色变淡和黄色变深,储藏温度通过影响菜籽油的氧化程度而进一步影响其色泽;对酸价(A)、过氧化值(P)与储藏时间(D)、储藏温度(T)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均符合A/P=a T+b D+c(p<0.01)的二元线性关系,可用于菜籽油储藏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模型预测。
刘静静[2](2020)在《冷等离子处理对大米品质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冷等离子体技术作为食品的非热加工技术,目前在粮食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育种与杀菌两大方面。本课题采用不同功率(120 W、320 W、520 W)冷等离子处理三个不同品种大米,研究冷等离子处理对大米蒸煮品质、物理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影响;采用功率为120 W冷等离子处理三个不同品种大米,并在15℃和20℃不同储藏条件下储藏10个月,研究冷等离子处理的大米储藏过程中蒸煮品质、物理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为冷等离子体技术在粮食储藏和加工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冷等离子处理改善了大米的蒸煮品质,并对其理化特性造成影响。冷等离子处理的大米蒸煮时间显着减少,520 W-60 s处理时最高可降低5.5 min,水分吸收比率和米汤固形物增加,大米的蒸煮品质得到改善;米粒水滴接触角减少,最高可减少49.95°,亲水性增加;大米破碎指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加,其中东北粳米垩白度均达到2%以上,由一级粳米降为二级粳米,大米外观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大米水分含量显着减少0.26%-2.38%(P<0.05),电导率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脂肪酸值和丙二醛含量减少,且脂肪酸值最高可降低5.20mg KOH/100g,新鲜度增加,这有利于大米的储藏;粉质、糊化特性显示,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高可降低2.22 min和3.92 min,弱化度和峰值粘度升高,粘度崩解值和淀粉酶活性升高,回生值有降低趋势,这改善了大米的粉质糊化特性。从节能角度看,首选120 W冷等离子处理作为大米储藏样品的处理条件。(2)不同冷等离子处理影响大米的表面形态及其主要成分分子结构。冷等离子处理的大米巯基含量最高可增加1.29 mg/g,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含量分别减少0.44%~3.19%和0.47%~2.97%,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分别增加0.68%~5.76%和0.15%~0.84%,说明蛋白质结构受到破坏;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不显着,淀粉晶体结构中,大米晶型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仍为A型,而淀粉结晶度最高可下降2.97%,说明冷等离子处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米的淀粉结构;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也观察到,大米经冷等离子处理后,表面受到刻蚀,出现裂缝和凹陷。(3)冷等离子处理提高了大米的品质稳定性。储藏期间,大米蒸煮时间最大升高4.5 min,而冷等离子处理的大米蒸煮时间始终短于对照样品,且米汤固形物仍高于对照样品0.46-1.99 mg/g;大米黄粒米率最高升高至0.25%;在储藏末期,常州大米处理样品垩白度达到4.51%,由二级粳米降为三级粳米。因此,冷等离子处理对大米储藏期间蒸煮品质具有改善作用,但对其质量等级有较大影响。储藏期间大米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升高,弱化度降低,而处理样品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低于对照样品,弱化度高于对照样品;大米峰值粘度、粘度崩解值、淀粉酶活性均降低,回生值升高,且处理样品的峰值粘度、粘度崩解值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样品,而回生值低于对照样品。长期储藏中,冷等离子处理使大米很好的保持了大米的糊化特性和食味品质。储藏期间,大米处理样品电导率均低于对照样品,最高差距34.43μs/cm/g,升高速率较慢;冷等离子处理使大米储藏期间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及破损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品;在储藏末期,常州大米除了在15℃下储藏的处理样品脂肪酸值在宜存范围(21.93 mg KOH/100g<25 mg KOH/100g)外,其余均达到轻度不宜存,最高升高至31.94 mg KOH/100g,且冷等离子处理样品储藏期间的丙二醛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样品,新鲜度均高于对照样品。因此,冷等离子处理可改善大米储藏稳定性,延缓大米品质劣变。(4)在储藏10个月后,大米巯基含量降低,且处理样品巯基含量高于对照样品,最高相差0.84 mg/g,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在4%之内,且处理样品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品,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高于对照样品;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升高,淀粉晶体结构类型仍为A型,但结晶度下降,处理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结晶度均低于对照样品;15℃下复合淀粉粒数量减少,而在20℃下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破损缺失较严重,且处理样品中淀粉粒棱角变模糊,变化较大。因此,冷等离子处理使大米储藏期间蛋白结构和淀粉结构均受到破坏,从而使大米蒸煮品质、粉质糊化特性、质量等级受到影响。(5)总体来看,冷等离子处理的大米在15℃储藏温度下储藏时,品质劣变速度较慢,其中大米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黄粒米率变化幅度较小,脂肪酸值、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变化最为明显。以大米脂肪酸值为依据,冷等离子处理的大米在15℃下可安全储藏(宜存)10个月以上,在20℃下可安全储藏(宜存)8个月。因此,冷等离子体技术可与低温储藏(15℃下储藏)两种储藏方法相结合,更能抑制大米的品质劣变。
贾温倩[3](2020)在《不同储藏条件下优质籼稻品质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粤农丝苗为实验对象,研究优质籼稻在变温储藏条件下品质的变化情况。将水分含量13.5%左右的样品置于6种模式下储藏360d,每种储藏模式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储藏60d。6种模式分别为:(1)15-15-15-15-15-15℃(15℃恒温),(2)30-30-30-30-30-30℃(30℃恒温),(3)15-30-15-30-15-30℃,(4)30-15-30-15-30-15℃,(5)15-15-15-30-30-30℃,(6)30-30-30-15-15-15℃。每隔60d检测各样品发芽率、酶活性、糊化特性、蒸煮品质、脂肪酸值、挥发性成分,透射电镜观察胚部微观结构。研究变温模式与恒温模式下稻谷品质变化的差异,以及温度变化范围相同,但变化顺序或变化频率不同的变温模式下稻谷品质变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储藏模式对稻谷品质变化的影响差异显着,对6种储藏模式下稻谷的相关品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1)进一步验证了长期的低温储藏可显着延缓稻谷品质的陈化,高温储藏则显着加速稻谷品质的陈化;(2)将模式3与4两种温度变化频率相对较高(交替/60d)的变温模式进行比较,发现模式3(15-30-15-30-15-30℃)的低温与高温先后交替的变温模式能在一定时间内延缓稻谷部分指标的变化,如发芽率、酶活性、最终粘度、回生值、米汤p H以及吸水率,其余指标的变化情况与模式4(30-15-30-15-30-15℃)则无显着差异;(3)分析模式5与6两种温度变化频率相对较低(交替/180d)的变温模式,升温模式5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稻谷后期储藏,如后期的生理活性(发芽率、酶活性)、最终粘度、回生值所涉及的品质陈化速度比经历过相同时间的同样温度条件但温度变化频率较高(交替/60d)的储藏模式(模式3)快,但在一定时间内(300d内)米汤p H与米汤固形物含量却依然高于其余4种储藏模式(模式1除外)下的稻谷。降温模式6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储藏后期稻谷生理活性(发芽率、酶活性)、米汤p H以及米汤固形物含量的下降,但对于最终粘度及回升值,由于前期的高温极大地改变了淀粉结构,后期的低温已无法延缓两个指标的变化。两种模式下稻谷后期的脂肪酸值和吸水率的变化趋势接近。将实验中的品质指标进行新复极差检验,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种储藏模式下稻谷品质下降速度从大到小排序为:模式2>模式6>模式4>模式3>模式5>模式1。(2)研究了稻谷在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6种储藏模式下稻谷所得糙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组分变化有所不同:(1)模式1(15℃恒温)与模式3(15-30-15-30-15-30℃)下糙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组分变化接近,贡献率较大的前两个主成分均为芳烃和烷烃;(2)模式5(15-15-15-30-30-30℃)与模式6(30-30-30-15-15-15℃)下糙米的挥发性成分贡献率最大的主成分均为酯类;模式6(30-30-30-15-15-15℃)与模式4(30-15-30-15-30-15℃)中贡献率第2与第3的主成分均为烯烃与杂环;(3)模式2(30℃恒温)下糙米的挥发性成分贡献率大的依次是:醛类、酯类、烯烃类,模式4(30-15-30-15-30-15℃)则依次是:酮类、烯烃、杂环类,研究表明,当挥发性成分中醛类与酮类贡献率较高时,稻米品质的陈化较为严重。(3)研究了原始样品以及在模式1、2、3、4下储藏240d时样品胚部细胞的微观结构发现:稻谷在储藏初期细胞形态及各细胞器结构正常,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比较旺盛,储藏到240d时,稻谷胚细胞内部及细胞器结构完整性顺序为:模式1(15-15-15-15℃)>模式3(15-30-15-30℃)>模式4(30-15-30-15℃)>模式2(30-30-30-30℃),同时也反映了4种模式下细胞老化的速度。
姚锡鹏[4](2020)在《不同控温方式对优质籼稻储藏温度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课题以优质籼稻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号试验仓(15mm厚彩钢硬质聚氨酯保温板仓墙隔热、30mm厚彩钢硬质聚氨酯保温板仓内吊顶、粮面稻壳压盖、机械通风、风管机与墙体管道内环流等控温方式)、4号试验仓(90mm厚中空轻质隔墙板仓墙隔热、30mm厚彩钢硬质聚氨酯保温板仓内吊顶、机械通风、风管机与墙体中空轻质隔墙板内环流等控温方式)、6号对照仓(机械通风和粮面压盖密闭的常规储藏方式)进行实仓储藏试验,在1年储藏期内跟踪测定各仓温度和稻谷品质指标,研究优质籼稻储藏期间温度与品质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3号试验仓全年最高仓温在20℃左右,平均粮温低于15℃,最高粮温低于25℃,实现准低温储藏。在秋冬季机械通风降温后,全仓各层粮温差距不大,保水通风降温效果良好,粮堆蓄冷充足。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彩钢硬质聚氨酯体现良好的静态隔热效果。度夏期间,风管机控制粮堆表层温度效果显着,墙体管道内环流能有效降低粮堆热皮温度,对整仓降温均温效果最好,但南边靠墙0.6m内的粮堆部位存在较大温差,热皮传热速度较快。储藏期内稻谷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最小,粮堆各部位综合样中脂肪酸值最高为25.7mg KOH/100g,米饭综合评分值最低为74分,降落数值最高为491秒,发芽率最低为67%。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号试验仓各部位综合样的糊化温度、最终黏度、回升值缓慢上升,衰减值逐渐下降,最低黏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最终黏度变化幅度为224c P,回升值变化幅度为113c P,粮食陈化速度最慢。(2)4号试验仓全年最高仓温在20℃左右,平均粮温低于15℃,最高粮温低于25℃,实现准低温储藏。在秋冬季机械通风降温后,降温效果明显,但下层粮温较高,且与中下层粮温存在较大温差。气温上升期间,靠近南墙部位的平均粮温显着低于其他两仓,说明中空轻质隔墙板静态隔热效果最好。在气温最高的8月份,由于4号仓没有采用粮面压盖导致表层最高平均粮温与表层最高粮温均高于3号试验仓,而南边靠墙0.6m内粮温最高点上升幅度和各点温差值均小于其他两仓,说明采用中空轻质隔墙板内环流动态隔热方式更有利于降低粮堆四周热皮温度,减小四周热皮对粮堆温度的影响,但整仓粮堆存在较大温差,均温效果次于3号试验仓。4号试验仓稻谷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与3号试验仓相差较小,粮堆各部位综合样中脂肪酸值最高为26.6mg KOH/100g,米饭综合评分值最低为74分,降落数值最高为495秒,发芽率最低为66%。另外,4号试验仓各部位综合样的糊化温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与衰减值指标变化趋势与3号试验仓一致,但最终黏度变化幅度为258c P,回升值变化幅度为148c P,整体粮食品质略差于3号试验仓。(3)6号对照仓在秋冬季通风结束后降温效果显着,下层与中下层粮温相接近,上层与中上层粮温相接近,而中下层与中上层粮温相差较大。夏季气温严重影响粮温,度夏期间表层最高平均粮温高于25℃,皮层最高粮温高于30℃,热皮冷心现象最严重,南边靠墙0.6m内和整仓内部存在较大温差,容易导致湿热扩散和虫霉危害。储藏期间6号仓稻谷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最大,粮堆各部位综合样中脂肪酸值最高为30.4mg KOH/100g,米饭综合评分值最低为72分,降落数值最高为525秒,发芽率最低为45%。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6号对照仓各部位综合样的糊化温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与衰减值指标变化趋势与两栋试验仓一致,其中最终黏度变化幅度最大为501c P,回升值变化幅度最大为341c P,粮食陈化速度最快,品质最差。
严薇[5](2020)在《红外辐射对储藏稻谷脂质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稻谷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储藏期间易发生陈化,造成品质劣变。红外辐射(Infrared radiation,IR)可以从源头控制稻谷安全储藏的不利因素,提高粮食储藏稳定性。脂类物质与稻谷品质劣变的关系最为密切,但红外辐射对稻谷脂质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导致红外辐射技术用于阻控储藏稻谷品质劣变存在理论瓶颈。本文以“京优一号”稻谷为原料,采用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处理稻谷,并以传统干燥技术自然通风干燥(Ambient air drying,AAD)作为对照方法,分别通过高温(35℃)加速陈化储藏试验和模拟低温(4℃)储藏实验,研究红外辐射对稻谷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和脂质代谢的影响。(1)通过测定储藏稻谷加工品质、表面颜色特性以及油脂氧化特性等指标,比较分析不同储藏温度以及不同干燥技术稻谷品质的变化规律,发现红外辐射对稻谷加工品质几乎无影响,储藏240 d后,自然通风干燥稻谷表面颜色较红外偏灰。油脂氧化特性指标中,35℃储藏条件下,储藏240 d后,自然通风和红外干燥方式下丙二醛含量达最大值时与0 d相比分别增加了46.25 nmol/g、21.25nmol/g;自然通风稻谷脂肪酸值为42.41±1.14 mg KOH/100 g,红外干燥稻谷脂肪酸值为25.86±0.52 mg KOH/100 g,未超过国家安全储粮标准;而自然通风稻谷过氧化值在前180 d达到最大水平18.66±1.15 g/100 g,储藏到240 d时下降到18.2±1.96 g/100 g,红外辐射样品储藏240 d后,过氧化值为15.53±0.41 g/100 g,处理效果显着(P<0.05);红外辐射样品中总饱和脂肪酸(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分别比对照样品增加了1.16、0.38和0.1 mg/g,红外干燥稻谷油脂氧化指标显着低于自然通风稻谷,稳定性较好。(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有烃类、酯类、醇类、酮类、醛类等化合物,其中烃类占总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含量最高、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在35℃储藏条件下,自然通风稻谷的特征性挥发物质己醛在前120 d并未检测出,在240 d时含量为49.55±5.59 ng/g,变化显着。红外辐射处理稻谷的己醛含量在240 d时为30.75±4.15 ng/g,与同期对照稻谷含量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外辐射醛酮类物质总含量显着低于自然通风样品,红外辐射样品分别为118.10±13.35和4.62±0.69 ng/g,自然通风样品分别为137.15±18.70和4.99±0.57 ng/g,红外辐射稻谷脂质发生氧化降解的程度低于自然通风稻谷,红外技术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脂质的降解,减缓了稻谷的陈化速度。(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以及不同储藏温度下稻谷进行脂质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和分析稻谷储藏的差异代谢物,并结合代谢通路分析揭示红外辐射调控稻谷陈化速度的途径。通过PCA、OPLS-DA等样品的代谢谱进行分析,分别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代谢物分别有1389、1241种,其中包括磷脂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等。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稻谷中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油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参与储藏稻谷的生命活动。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红外辐射干燥样品的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下降速度低于自然通风样品,在油酸和亚油酸代谢途径中发现,亚油酸和油酸代谢的下游产物为醛类、醇类,自然通风处理稻谷醛、醇类含量变化速度高于红外处理稻谷,代谢关键酶(如脂肪酶、脂肪氧合酶、乙醇脱氢酶等)参与脂质代谢过程。(4)利用代谢组分筛查技术,筛选出关键代谢酶有脂肪酶、脂氧合酶、乙醇脱氢酶等,通过测定关键酶活性,并结合储藏稻谷品质等指标,发现储藏过程中,红外辐射处理样品的脂肪酶、脂氧合酶活性偏低,红外和自然通风处理稻谷脂肪酶活性分别为2.9±0.68和4.13±0.83 U/m L,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自然通风处理对脂氧合酶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显着低于红外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亚油酸、油酸含量与醛类物质的生成关系密切,油酸含量和脂肪酶、脂肪氧合酶以及乙醇脱氢酶关系密切,自然通风处理稻谷的油酸含量与脂肪酶、脂肪氧合酶以及乙醇脱氢酶的相关系数分别-0.913**、-0.799*、-0.874**,亚油酸含量与脂肪氧合酶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对比发现,在红外辐射技术的作用下,参与醛类物质生成的酶在代谢通路途径受到干预,由此红外辐射技术延缓了稻谷的氧化。
陆玉卓[6](2020)在《不同基因型水稻储藏品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储粮保质降耗,关系国计民生。我国60%左右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需求量约1.3亿吨。但是,目前水稻储存主要是原粮散装混杂收储,品质不一,储藏技术与粮食加工环节脱节严重,基于不同生态区、种类、品种等的精细化储藏工艺与技术严重缺乏。本论文首先收集了遗传背景不同的51个水稻(Oryza sativa.L)品种,分析了 185个位点的多态性,并应用基因型多态性信息聚类分析筛选出不同基因型模式的水稻品种7个,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储藏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为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分类储藏工艺开发奠定了基础。1.通过对7个耐储藏性不同的水稻代表品种组间、组内储藏前后品质变化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聚类可有效的对耐储藏性进行分组,组间耐储藏性差异较大,组内耐储藏性差异较小。其中,稻花香的耐储性在耐储藏组中最耐储,耐储藏组内亲缘性为99%的小站96和越光相比,小站96的耐储性更好;在所有试验品种中,与其它水稻品种亲缘关系最远的C418耐储性最差。2.分别研究了 7种代表水稻品种的脂肪酸氧化关键酶LOX-3和Lipase活性、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挥发性气体等与脂肪酸氧化相关的指标动态变化规律。通过组内、组间比较分析,储藏180d后C418、小站96和越光的脂肪酸含量分别是30.03U/g、28.09U/g 和 23.94U/g;LOX-3 酶活分别是 1.77U/g、1.52U/g 和 1.69U/g;Lipase酶活分别是1.68U/g、1.50U/g和1.57U/g。整个储藏期内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大量减少,亚麻酸含量明显增加。从脂肪酸氧化角度,小站96和越光组为耐储藏组,而拥有籼稻血缘的C418组相对不耐储,这可能由于粳稻耐储藏性优于粳型恢复系稻或某个区段杂合使耐储藏性降低。3.淀粉相关的直链淀粉含量、DSC和RVA等的动态变化规律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有水稻的热焓值在储藏过程中含量都在逐渐增加,C418储藏180d后的热焓值最高为4.95KJ/g。回生值在储藏过程中逐渐增加,C418在储藏结束时回生值最大,其值越大热粘度稳定性越差。由水稻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可以看出粳稻要比拥有籼稻亲缘的粳稻更耐储。
袁道骥[7](2019)在《水分含量对优质稻储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稻谷水分含量对其储藏后品质有重要影响,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水分含量,本文以研究不同水分含量优质稻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在15℃和20℃下对六种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进行模拟储藏。对优质稻进行360天储藏,每隔60天测定优质稻加工品质(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储藏品质(脂肪酸值、还原糖、发芽率、降落数值、米粉峰值粘度)、食味品质(巯基含量、米饭食味计感官评分、品尝评分)、微观结构(差式扫描量热仪、x-衍射)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优质稻储藏过程中,其加工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优质稻出糙率缓慢下降,水分含量为13.5%~14.5%时,出糙率能保证在较好水平;水分含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水分含量小于15.5%黄粒米能较好的控制,垩白粒率与水分含量关系不大,优质稻储藏半年即达到最佳食用品质且偏高水分优质稻食用品质稍好;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优质稻,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率、垩白粒率与储藏温度无关。2、储藏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水分含量为12.5%~15.5%都能保证脂肪酸值相对较好水平,储藏1年内脂肪酸值仍然在安全储藏范围内(小于30mg/100g),温度越低,脂肪酸值上升越缓慢;水分含量对还原糖影响显着,水分含量为11.5%时,其还原糖比其他水分相对高,水分含量为12.5%~14.5%,能保证还原糖在相对较好水平;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发芽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水分含量为11.5%~14.5%,其发芽率下降趋势较缓慢,水分含量为15.5%和16.5%时,其发芽率相对较差;优质稻水分含量对降落数值影响显着,水分含量高,降落数值高,α-淀粉酶活低;通过对优质稻RVA糊化特性相关参数分析发现,水分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着,水分含量较低时峰值粘度较低,水分含量升高峰值粘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对还原糖、发芽率影响差别不大,温度高降落数值高,α-淀粉酶活低,温度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着,温度较低时峰值粘度增加的较慢,温度较高时峰值粘度增加较快。3、食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巯基含量逐渐降低,水分对巯基含量变化影响较小,除去含水量为11.5%的优质稻巯基下降速度快,其他含水量优质稻巯基含量差别不大;温度对巯基含量影响显着,温度越高,疏基下降速度越快。由于优质稻存在后熟作用,新收获的优质稻食味品质并未达到最佳,优质稻完成后熟作用后,即180天左右时,食味品质达到最佳,之后随着储藏时间延长,食味品质开始逐渐下降。4、大米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优质稻随储藏时间的推移各DSC参数的变化发现,准低温以下温度,水分含量为12.5%~14.5%,能有效的控制优质稻糊化起始温度及所需热焓,能更好的延缓优质稻陈化,保证其食用品质。利用XRD测定大米淀粉晶型变化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优质稻的大米淀粉晶型并未发生改变,水分含量为12.5%~4.5%大米淀粉结晶度相对稳定。
展兆敏[8](2019)在《粳稻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粳稻是我国日常生活必需粮食消耗品,产品的商品率高,需求价格弹性不大,因此,粳稻优势区域布局必须坚持市场区位优势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稻米消费出现由籼米向粳米转变的趋势,粳米市场看好,为粳稻生产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延长粳稻储藏期,保证粳稻储藏品质尤为重要。本课题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粳稻进行模拟储藏,发现粳稻储藏中的基础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创建更好的经济节能的高效的稻米储藏环境提供一些理论基础。通过在4℃、25℃、35℃下储藏发现粳稻谷储藏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随着储藏温度的不断升高,稻花香2号和武育粳两种品种的稻谷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武育粳在35℃储藏150 d时,水分含量由12.35%下降至12.09%。在35℃储藏150 d后稻花香2号的直链淀粉含量由14.75%下降至14.42%,武育粳直链淀粉含量从13.68%下降至13.48%。温度是影响储藏中的稻米脂肪酸含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35℃储藏后稻花香2号和武育粳的脂肪酸含量均波动上升,稻花香2号脂肪酸含量增加了 11.85%,武育粳脂肪酸含量增加了 13.61%。脂肪酸的含量发生下降由于是高温加速了这些化学反应进程,导致温度越高的稻谷脂肪酸的增长越剧烈。温度稻谷淀粉糊化特性影响显着,稻花香2号在25℃储藏60 d,其峰值粘度由最初的2281.0 cP增加到2655.5 cP,35℃高温储藏150 d稻花香2号淀粉的消减值呈现上升趋势由1310.5 cP上升至1546.0 cP。武育粳的崩解值在25℃储藏60 d时迅速增长至987.0 cP,而35℃的武育粳崩解值在60 d的储藏过程中增加了 439.5 cP,温度对崩解值的影响显着。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稻花香2号和武育粳淀粉颗粒排列变化,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胚乳细胞的排列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细胞间断面减少,而细胞内断面增多,更多的淀粉颗粒被逐渐暴露出来,更多原本放射状的排列方式被打乱。储藏过程中食味品质变化并不是单一指标影响。本课题通过研究不同储藏温度对不同粳稻储藏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到了粳稻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一些规律,为创建更好的经济节能的高效的稻米储藏环境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冯儒[9](2018)在《空调准低温储粮技术在稻谷仓储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受外界温度、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等的影响,其品质不断变化。基于粮食自身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储粮设施的外围结构传到进入到储粮仓库内,进而影响库内粮食温度变化,由于不同方位粮库的外围建筑受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同,以及和粮食表面积的不同,在粮堆内部温度变化往往形成温度梯度。特别是在高温环境影响下,稻谷品质劣变速度加快。低温储粮被公认为一种绿色储粮技术,在粮食的储藏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寻找一个既能实现低温储粮,又能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有着重要意义。1、对比了同一年产的稻谷在不同的温度储藏条件下,稻谷温度、糊化特性、脂肪酸值和稻谷食味值的变化。从五月至九月下旬,定期检查实验仓和对照仓内稻谷温度的变化,检测稻谷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食味值。结果表明,在实验仓,稻谷的平均温度在20℃以内,处于一种准低温的储藏环境,而没有采用空调制冷的对照仓,仓库稻谷的平均温度较高,最高温度超过30℃,使稻谷处于高温环境,加快了稻谷品质劣变;在实验仓内稻谷的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变化程度较小,而对照仓内稻谷的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变动程度较大。2、在试验仓内,因稻谷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90天后稻谷的脂肪酸值从最初的13.1 KOHmg/100g变为13.8 KOHmg/100g。稻谷加工大米时,具有明显的米香味。但90天后对照仓内稻谷的脂肪酸值从最初的13.2 KOHmg/100g升至25 KOHmg/100g,按照国家稻谷储藏品质判定规则,已经处于轻度不宜储存的临界值。3、经过一个夏季高温,实验仓内的稻谷仍处于适宜储藏的状态,而对照仓内稻谷的品质已处于不适宜继续储藏的状态。实验仓内稻谷在加工成大米时有明显的米香味,煮饭时可闻到新米香味。经过准低温仓储的稻谷,在经过一个夏季高温后,大米的食味品质变化在5分以内,而对照仓内稻谷的食味值变化范围近10分,从食味品质角度看,已下降一个等级。
施灿璨[10](2018)在《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设计及其保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谷是大宗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主食,也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但是我国消费者购买到的却是碎米较多的大米,优质大米较少,除去品种和加工因素外,我国现行稻谷干燥和储藏方式较为粗放是造成稻谷碎米率高的主要原因。稻谷在高温干燥过程中极易产生应力裂纹,导致在加工时产生碎米,影响稻谷的食味品质和销售价格。储藏过程中稻谷易生虫,陈化和霉变,降低稻谷的储藏品质。为了使消费者吃到整精米率高、食味品质好的优质大米,本试验拟研究一种储藏高含水率稻谷的方法,减少高温干燥和储藏过程造成的稻谷品质损失,利用环境优势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和自动化的现代低温储粮装置,提高稻谷入仓含水率,提高稻谷储藏品质、降低干燥和储藏损失,为人们提供品质佳、味道好的优质大米。本研究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稻谷干燥和储藏的先进技术基础上,将自然冷资源低温制冷技术应用于稻谷低温储藏,通过为高含水率稻谷提供低温储粮环境,防止高含水率稻谷霉变和陈化、提高稻谷的储藏含水率、减少高温干燥时间或直接减少干燥工序,将稻谷含水率缓慢降低至适宜碾米加工的含水率,从而建立一种适用于保质的稻谷储藏方案。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以高含水率稻谷为研究对象,以保持稻谷优良的食用品质为试验目标,对自然冷资源低温稻谷储藏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研究储藏过程中稻谷含水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储藏品质的变化情况,验证利用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高含水率稻谷的可行性并确定最佳储藏工艺参数。本论文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储藏环境条件下稻谷水分及品质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为研究自然冷资源储藏高含水率稻谷的可行性,实现从传统的稻谷经干燥降水和常规储藏的方式转向利用自然冷资源制冷储稻方式的转变,应用静态称重法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湿度和温度对稻谷含水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储藏温度对高含水率稻谷的品质的影响的试验。建立了吸附和解吸条件下贮藏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和储藏时间对稻谷含水率影响的回归方程;选择5种描述稻谷吸附和解吸过程稻谷的平衡水分模型对稻谷平衡含水率数据进行拟合,最终确定MCPE方程为最佳模型,作为储藏试验中判断稻谷含水率的理论依据。高含水率稻谷储藏试验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对高含水率稻谷的储藏品质的影响较大,储藏温度越高,稻谷品质劣变速度越快;储藏于0℃和户外(平均温度-9.6℃)的含水率为20%稻谷经过150天的储藏,霉菌总数分别达到3.9×103 CFU/g和1.0×104CFU/g,最终脂肪酸值分别为10.9 KOH mg/100 g和15.9 KOH mg/100 g,发芽率分别达到92.25%和90.5%,储藏品质优于在其他储藏温度条件下含水率为20%的稻谷。根据储藏结果可知,含水率为20%的稻谷需要极低的储藏温,因此,后续试验中应适当降低稻谷的储藏初始含水率,以保证稻谷的储藏品质和降低储藏制冷能耗。(2)自然冷资源稻谷储藏仓的研制与试验根据稻谷的储藏特点设计了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包括储藏室、储冰室、换热系统、通风系统和控制系统5部分,对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试验,得到迎面风速、冷水流量和入水口温度对换热量影响的回归模型,最终确定自然冷资源换热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为:迎面风速2.5m/s,冷水流量0.8 m3/h,入水口温度4℃。(3)自然冷资源稻谷储藏仓稻谷储藏优化试验为确定自然冷资源稻谷储藏的最佳条件并满足低能耗的要求,试验选择稻谷初始含水率为15.0%、16.5%和18.0%,储藏温度为5℃、10℃和15℃,2因素3水平全因子稻谷储藏试验,研究不同储藏条件下稻谷品质变化规律,以稻谷储藏品质和耗冰量为试验指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最佳的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稻谷试验条件。根据不同储藏温度和不同稻谷含水率条件下稻谷储藏品质的变化情况,获得了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稻谷的霉菌总数、脂肪酸值、发芽率值、α-淀粉酶活动度和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与稻谷初始含水率、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的回归方程。通过试验结果可知,储藏温度为5℃时,稻谷的储藏品质变化最小,但耗冰量也相应增加,综合考虑稻谷储藏品质和耗冰量等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法确定的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的最佳储藏条件为:稻谷初始含水率为16.5%,储藏温度为10℃。在此条件下,经过150 d的储藏试验,稻谷霉菌总数为5.9×104 CFU/g,脂肪酸值为19.89 KOH mg/100 g,发芽率为86%,α-淀粉酶活动度0.682 U,过氧化氢酶活动度7.28 U。(4)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稻谷储藏验证试验为验证利用自然冷资源制冷的方法能否有效地保证稻谷的储藏品质和实现稻谷含水率缓慢降低,试验根据前期优化结果,选择含水率为16.5%的稻谷以包装粮形式储存并搭建成错流井式通风垛的形式,设置储藏温度为10℃,进行自然冷资源低温稻谷储藏仓的仓储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储藏期内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的平均仓温和稻谷的平均粮温较稳定,均达到9.8℃左右,经过153天的储藏,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中稻谷的含水率从初始的16.5%缓慢下降至最终的15.1%,达到了最佳碾米水分;霉菌总数5.1×104 CFU/g,脂肪酸含量为18.43KOH mg/100 g,发芽率86.75%,α-淀粉酶活动0.533 U,过氧化氢酶活动度6.27 U,储藏品质较好。与常温储藏的稻谷相比,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中稻谷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别高5.41个百分点和9.57个百分点,裂纹率低13.88个百分点,无黄粒米检出。(5)自然冷资源稻谷储藏的经济性分析以平房仓为例,通过仓体外部贴聚氨酯板的方法将平房仓改造成可用自然冷资源制冷的低温平房仓,仓体的导热系数0.239 W/(m2·K),通过计算得到平房仓改造和设备购置总费用为23.04万元,与谷物冷却机制冷相比,节约5737.7 kW·h的电量,节约电费6600元,节约煤碳2.3 t,减少CO2排放量5.72t。与传统干燥加常规储藏相比,利用试验中提出的自然冷资源储藏稻谷的方法可使稻谷每吨增收170元,并且由于应用此方法储藏的稻谷品质更好,稻谷的售价更高,可提高粮食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成品粮油储藏技术研究进展 |
| 1.1.1 常规储藏 |
| 1.1.2 气调储藏 |
| 1.1.3 低温储藏 |
| 1.1.4 化学储藏 |
| 1.2 成品粮油主要品质指标研究进展 |
| 1.2.1 理化指标 |
| 1.2.2 加工指标 |
| 1.2.3 感官指标 |
| 1.3 影响成品粮油品质变化的外界因素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极端情况下大米食用期品质变化研究 |
| 2.1 材料与设备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水分含量测定 |
| 2.2.2 脂肪酸值测定 |
| 2.2.3 糊化特性测定 |
| 2.2.4 色泽测定 |
| 2.2.5 食味值测定 |
| 2.2.6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极端情况下大米食用期水分含量变化 |
| 2.3.2 极端情况下大米食用期脂肪酸值变化 |
| 2.3.3 极端情况下大米食用期糊化特性变化 |
| 2.3.4 极端情况下大米食用期色泽变化 |
| 2.3.5 极端情况下大米食用期食味值变化 |
| 2.3.6 大米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极端情况下小麦粉食用期品质变化研究 |
| 3.1 材料与设备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水分含量测定 |
| 3.2.2 脂肪酸值测定 |
| 3.2.3 糊化特性测定 |
| 3.2.4 色泽测定 |
| 3.2.5 面筋吸水量测定 |
| 3.2.6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极端情况下小麦粉食用期水分含量变化 |
| 3.3.2 极端情况下小麦粉食用期脂肪酸值变化 |
| 3.3.3 极端情况下小麦粉食用期糊化特性变化 |
| 3.3.4 极端情况下小麦粉食用期色泽变化 |
| 3.3.5 极端情况下小麦粉食用期面筋吸水量变化 |
| 3.3.6 小麦粉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极端情况下菜籽油食用期品质变化研究 |
| 4.1 材料与设备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酸价测定 |
| 4.2.2 过氧化值测定 |
| 4.2.3 茴香胺值测定 |
| 4.2.4 色泽测定 |
| 4.2.5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极端情况下菜籽油食用期酸价变化 |
| 4.3.2 极端情况下菜籽油食用期过氧化值变的化 |
| 4.3.3 极端情况下菜籽油食用期茴香胺值变化 |
| 4.3.4 极端情况下菜籽油食用期色泽变化 |
| 4.4 本章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创新点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大米储藏研究现状 |
| 1.2.1 大米储藏过程中主要品质的变化 |
| 1.2.2 大米储藏技术 |
| 1.3 冷等离子体技术研究现状 |
| 1.3.1 冷等离子体 |
| 1.3.2 冷等离子处理对粮食蒸煮品质的影响 |
| 1.3.3 冷等离子处理对粮食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
| 1.3.4 冷等离子处理对粮食淀粉变化的影响 |
| 1.3.5 冷等离子处理对粮食微生物的影响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 2 冷等离子不同处理条件对大米品质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设备 |
| 2.2.3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条件设置及样品处理 |
| 2.3.2 大米蒸煮品质的测定 |
| 2.3.3 大米物理特性测定 |
| 2.3.4 大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 2.3.5 数据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对大米蒸煮品质的影响 |
| 2.4.2 对大米物理特性的影响 |
| 2.4.3 对大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3 冷等离子处理后大米蒸煮品质及物理特性的稳定性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条件设置及样品处理 |
| 3.3.2 大米蒸煮品质测定 |
| 3.3.3 热机械特性测定 |
| 3.3.4 大米物理特性测定 |
| 3.3.5 数据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大米储藏期间蒸煮品质的变化 |
| 3.4.2 大米储藏期间热机械特性的变化 |
| 3.4.3 大米储藏期间物理特性的变化 |
| 3.5 本章小结 |
| 4 冷等离子处理后大米生理生化特性的稳定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设备 |
| 4.2.3 实验试剂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条件设置及样品处理 |
| 4.3.2 水分含量测定 |
| 4.3.3 脂肪酸值测定 |
| 4.3.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 4.3.5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 4.3.6 破损淀粉含量测定 |
| 4.3.7 电导率测定 |
| 4.3.8 丙二醛含量测定 |
| 4.3.9 新鲜度测定 |
| 4.3.10 数据分析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大米储藏期间水分含量的变化 |
| 4.4.2 大米储藏期间脂肪酸值的变化 |
| 4.4.3 大米储藏期间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 4.4.4 大米储藏期间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 4.4.5 大米储藏期间破损淀粉含量的变化 |
| 4.4.6 大米储藏期间电导率的变化 |
| 4.4.7 大米储藏期间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 4.4.8 大米储藏期间新鲜度的变化 |
| 4.5 本章小结 |
| 5 冷等离子处理对大米品质影响的机理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设备 |
| 5.2.3 实验试剂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条件设置及样品处理 |
| 5.3.2 巯基含量测定 |
| 5.3.3 蛋白质二级结构测定 |
| 5.3.4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 5.3.5 淀粉晶体结构测定 |
| 5.3.6 籽粒表面显微结构及胚乳显微结构测定 |
| 5.3.7 数据分析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冷等离子处理对大米中主要成分分子结构的影响 |
| 5.4.2 冷等离子处理对大米储藏期间主要成分分子结构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稻谷控温储藏研究现状 |
| 1.2.1 隔热技术 |
| 1.2.2 通风技术 |
| 1.2.3 制冷技术 |
| 1.3 储藏温度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
| 1.3.1 储藏温度对稻谷生理活性的影响 |
| 1.3.2 储藏温度对稻谷糊化特性和蒸煮品质的影响 |
| 1.3.3 储藏温度对稻谷脂肪酸值和胚部微观结构的影响 |
| 1.4 稻谷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与主成分分析 |
| 1.5 研究内容 |
| 2 不同储藏条件下稻米理化性质的变化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仪器设备 |
| 2.2 实验设计与检测指标 |
| 2.2.1 实验设计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分析 |
| 2.3.1 不同储藏条件下水分的变化 |
| 2.3.2 不同储藏条件下发芽率的变化 |
| 2.3.3 不同储藏条件下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 2.3.4 不同储藏条件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 2.3.5 不同储藏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 2.3.6 不同储藏条件下降落数值的变化 |
| 2.3.7 不同储藏条件下糊化特性的变化 |
| 2.3.8 不同储藏条件下脂肪酸值与米汤pH的变化 |
| 2.3.9 不同储藏条件下吸水率的变化 |
| 2.3.10 不同储藏条件下米汤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 2.4 本章小结 |
| 3 不同储藏条件下稻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研究 |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3.2.1 实验设计 |
| 3.2.2 稻米挥发性物质的提取与分析 |
| 3.3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分析 |
| 3.4.1 模式1储藏条件下糙米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 3.4.2 模式2储藏条件下糙米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 3.4.3 模式3储藏条件下糙米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 3.4.4 模式4储藏条件下糙米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 3.4.5 模式5储藏条件下糙米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 3.4.6 模式6储藏条件下糙米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不同储藏条件下稻米胚部微观结构的变化 |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4.2 实验试剂 |
| 4.3 实验步骤 |
| 4.4 稻谷胚部微观结构的变化 |
| 4.5 本章小结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优质稻谷概述 |
| 1.3 控温储粮技术研究进展 |
| 1.3.1 仓房气密隔热技术 |
| 1.3.2 机械制冷控温技术 |
| 1.3.3 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技术 |
| 1.3.4 冷心内环流控温技术 |
| 1.3.5 综合控温储粮技术 |
| 1.4 稻谷储藏品质指标概述 |
| 1.4.1 脂肪酸值 |
| 1.4.2 水分含量 |
| 1.4.3 发芽率 |
| 1.4.4 降落数值 |
| 1.4.5 糊化特性 |
| 1.4.6 色泽、气味与感官评价指标 |
| 1.5 研究内容 |
| 第2章 不同控温方式对优质籼稻储藏温度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仓房 |
| 2.1.2 试验粮食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仓房及粮堆隔热处理 |
| 2.2.2 粮温测温点布置 |
| 2.2.3 机械通风降温 |
| 2.2.4 熏蒸杀虫 |
| 2.2.5 风管式空调机控温 |
| 2.2.6 内墙体环流均温 |
| 2.2.7 粮温数据采集与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秋冬季机械通风降温效果分析 |
| 2.3.2 夏季控温效果分析 |
| 2.3.3 墙体隔热材料隔热效果分析 |
| 2.3.4 皮层传热对粮堆温度的影响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不同控温方式对优质籼稻储藏品质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样品 |
| 3.1.2 主要试验试剂 |
| 3.1.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实仓扦样方法 |
| 3.2.2 试验样品处理 |
| 3.2.3 品质指标的测定 |
| 3.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脂肪酸值的变化与分析 |
| 3.3.2 水分变化与分析 |
| 3.3.3 米饭综合评分值的变化与分析 |
| 3.3.4 发芽率的变化与分析 |
| 3.3.5 降落数值的变化与分析 |
| 3.3.6 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稻谷储藏与陈化 |
| 1.2 稻谷中的脂质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
| 1.2.1 稻谷中脂质的种类 |
| 1.2.2 储藏稻谷脂质变化规律 |
| 1.3 红外辐射技术简介 |
| 1.3.1 红外干燥技术特点 |
| 1.3.2 红外干燥研究现状及动态 |
| 1.4 自然通风干燥技术简介 |
| 1.5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及其在植物脂质分析中的应用 |
| 1.5.1 脂质组学 |
| 1.5.2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 1.5.3 脂质组学在植物脂质分析中的应用 |
|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 1.6.3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品质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稻谷干燥与储藏 |
| 2.2.2 出糙率和整精米率的测定 |
| 2.2.3 颜色特性的测定 |
| 2.2.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 2.2.5 稻米油的提取 |
| 2.2.6 脂肪酸值(FAV)的测定 |
| 2.2.7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
| 2.2.8 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
| 2.2.9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加工品质的影响 |
| 2.3.2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表面颜色特性的影响 |
| 2.3.3 红外辐射对储藏稻谷颜色特性机理分析 |
| 2.3.4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 2.3.5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脂肪酸值(FAV)的影响 |
| 2.3.6 稻谷加速陈化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 |
| 2.3.7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主要试验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稻谷干燥和储藏 |
| 3.2.2 GC-MS检测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4℃条件下稻谷挥发性组分分析 |
| 3.3.2 4℃条件下红外辐射对储藏稻谷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
| 3.3.3 35℃条件下稻谷挥发性组分分析 |
| 3.3.4 35℃条件下红外辐射对储藏稻谷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脂质代谢的分析 |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主要试验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稻谷干燥和储藏 |
| 4.2.2 代谢物的提取 |
| 4.2.3 液相色谱质谱参数 |
| 4.2.5 数据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4℃储藏条件下稻谷脂质代谢物分析 |
| 4.3.2 4℃储藏条件下稻谷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 4.3.3 35℃储藏条件下稻谷脂质代谢物分析 |
| 4.3.4 35℃储藏条件下稻谷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 4.3.5 储藏稻谷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代谢途径分析 |
| 4.3.6 储藏稻谷脂质代谢网络调控规律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主要试验设备及仪器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稻谷干燥和储藏 |
| 5.2.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 5.2.3 脂肪氧合酶活性的测定 |
| 5.2.4 过氧化物酶活的测定 |
| 5.2.5 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测定 |
| 5.2.6 乙醇脱氢酶的测定 |
| 5.2.7 醇酰基转移酶测定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脂肪酶和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
| 5.3.2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 5.3.3 红外辐射干燥对储藏稻谷气味形成相关的代谢关键酶活性影响 |
| 5.3.4 标志性指标与代谢关键酶的相关性分析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全文总结 |
| 展望 |
| 本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情况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水稻的概述 |
| 1.2 国内外水稻储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常温储藏 |
| 1.2.2 低温储藏 |
| 1.2.3 气调储藏 |
| 1.2.4 化学熏蒸储藏 |
| 1.2.5 臭氧储藏 |
| 1.2.6 紫外辐射储藏 |
| 1.2.7 生物技术储藏 |
| 1.3 水稻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
| 1.3.1 水稻品质变化机制 |
| 1.3.2 陈化 |
| 1.3.3 黄变 |
| 1.3.4 霉变 |
| 1.4 基因型对水稻储藏的影响 |
| 1.4.1 水稻耐储性的籼粳分化 |
| 1.4.2 LOX酶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 1.5 市场需求分析与产业化前景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7.1 研究内容 |
| 1.7.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 2.2.1 供试试剂 |
| 2.2.2 实验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实验所用水稻粉的制备 |
| 2.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 2.3.3 香气的测定 |
| 2.3.4 Lipase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 2.3.5 LOX-3的测定 |
| 2.3.6 总的脂肪酸含量测定 |
| 2.3.7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
| 2.3.8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 2.3.9 RVA快速粘度仪对水稻糊化特性的测定 |
| 2.3.10 DSC对水稻热力学的测定 |
| 2.3.11 SEM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 |
| 2.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不同基因型水稻聚类分析及储藏代表品种筛选 |
| 3.1.1 基于185个位点多态性的代表水稻品种聚类分析 |
| 3.1.2 代表水稻品种的品质特性与特征 |
| 3.1.3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
| 3.2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脂肪相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
| 3.2.1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
| 3.2.2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游离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变化规律 |
| 3.2.3 代表水稻储藏期香气的种类及含量变化比较分析 |
| 3.2.4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LOX-3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 3.2.5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Lipase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 3.2.6 小结 |
| 3.3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淀粉相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
| 3.3.1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淀粉颗粒形貌特征的变化规律 |
| 3.3.2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 |
| 3.3.3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DSC热分析变化规律 |
| 3.3.4 不同储藏基因模式水稻储藏期水稻淀粉糊化特性变化规律 |
| 3.3.5 小结 |
| 3.4 水稻基因型与储藏品质动态变化模式 |
| 4 结论 |
| 4.1 全文总结 |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8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立题背景 |
| 1.1.1 优质稻 |
| 1.1.2 稻谷储藏 |
| 1.1.3 水分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
| 1.2 国内外对优质稻储藏的研究进展 |
| 1.3 优质稻储藏期间主要品质特性的变化 |
| 1.3.1 糖类的变化 |
| 1.3.2 蛋白质的变化 |
| 1.3.3 脂类物质的变化 |
| 1.3.4 水分的变化 |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1.6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
| 第二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加工品质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 2.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2.3.1 实验设计 |
| 2.3.2 出糙率测定 |
| 2.3.3 整精米率测定 |
| 2.3.4 黄粒米测定 |
| 2.3.5 垩白粒测定 |
| 2.3.6 数据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出糙率的影响 |
| 2.4.2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
| 2.4.3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黄粒米的影响 |
| 2.4.4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垩白粒率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品质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3.3.1 稻谷脂肪酸值测定 |
| 3.3.2 稻谷还原糖测定 |
| 3.3.3 稻谷发芽率测定 |
| 3.3.4 降落数值测定 |
| 3.3.5 大米及米粉糊化特性测定 |
| 3.3.6 数据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脂肪酸值的影响 |
| 3.4.2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还原糖的影响 |
| 3.4.3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发芽率的影响 |
| 3.4.4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降落数值的影响 |
| 3.4.5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峰值粘度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食味品质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4.3.1 巯基含量测定 |
| 4.3.2 米饭食味计品尝评分测定 |
| 4.3.3 感官评分测定 |
| 4.3.4 数据分析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巯基的影响 |
| 4.4.2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蒸煮品质的影响 |
| 4.4.3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米饭感官评分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微观结构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 5.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5.3.1 优质稻热力学特性测定 |
| 5.3.2 优质稻晶体结构测定 |
| 5.3.3 数据分析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 5.4.2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晶体结构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各指标方差分析 |
| 2. DSC数据图 |
| 3. XRD数据图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稻谷储藏概况 |
| 1.2 储藏条件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
| 1.2.1 常规储藏 |
| 1.2.2 气调储藏 |
| 1.3 稻谷储藏过程品质指标变化 |
| 1.3.1 直链淀粉 |
| 1.3.2 脂肪酸 |
| 1.3.3 过氧化氢酶 |
| 1.3.4 大米外观品质 |
| 1.3.5 糊化特性 |
| 1.3.6 热力学特性 |
| 1.3.7 稻谷淀粉微观结构 |
| 1.3.8 稻谷储藏过程中食味变化 |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1.3 主要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储藏条件的确定 |
|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 2.2.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 2.2.4 脂肪酸含量测定 |
| 2.2.5 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 |
| 2.2.6 SC-E大米外观品质测定 |
| 2.2.7 RVA快速粘度仪测糊化特性 |
| 2.2.8 DSC测定稻米粉热力学测定 |
| 2.2.9 SEM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 |
|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不同温度储藏对粳稻谷水分含量的影响 |
| 3.2 不同温度储藏对粳稻谷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 3.3 不同温度储藏对粳稻谷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3.4 不同温度储藏对粳稻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 3.5 不同温度储藏对粳稻谷大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 3.5.1 不同储藏温度对稻米垩白度影响 |
| 3.5.2 不同储藏温度对稻米裂纹率的影响 |
| 3.5.3 不同储藏温度对稻米芽胚率的影响 |
| 3.5.4 不同储藏温度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 |
| 3.6 不同储藏温度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 3.6.1 储藏温度对稻花香2号淀粉糊化特性影响 |
| 3.6.2 储藏温度对武育粳淀粉糊化特性影响 |
| 3.7 储藏温度对不同品种粳稻谷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
| 3.7.1 储藏温度对稻花香2号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
| 3.7.2 储藏温度对武育粳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
| 3.8 DSC热分析 |
| 3.8.1 储藏温度对稻花香2号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
| 3.8.2 储藏温度对武育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
| 3.9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 3.9.1 35℃储藏稻花香2号各品质指标相关性研究 |
| 3.9.2 35℃储藏武育粳各品质指标相关性研究 |
| 3.10 粳稻储藏过程中食味性变化 |
| 3.10.1 不同储藏条件下稻花香2号品质变化与食味性相关分析 |
| 3.10.2 不同储藏条件武育粳品质变化与食味性相关分析 |
| 4 结论 |
| 4.1 全文总结 |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8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稻谷 |
| 2 稻谷的物理性质 |
| 2.1 稻谷的流散特性 |
| 2.2 稻谷的热特性 |
| 2.3 稻谷的吸附性 |
| 3 稻谷安全储藏的影响因素 |
| 3.1 储粮微生物对储粮的影响 |
| 3.2 储粮害虫对储粮的影响 |
| 4 稻谷仓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 4.1 常温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4.2 低温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4.3 气调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低温储粮对稻谷温度变化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 2.1.2 试验场所 |
| 2.1.3 实验方案 |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粮面第一层粮温变化情况 |
| 2.2.2 第二层粮食温度变化情况 |
| 2.2.3 第三层粮食温度变化情况 |
| 2.2.4 第四层适量温度变化情况 |
| 2.2.5 整仓平均温度变化情况 |
| 2.2.6 仓内廒间温度变化情况 |
| 2.3 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低温储粮对稻谷品质变化的研究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 3.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3.1.3 实验设计 |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稻谷脂肪酸值变化的影响 |
| 3.2.2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稻谷糊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
| 3.2.3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大米食味值变化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影响稻谷安全储藏因素 |
| 1.2.2 稻谷储藏的主要方式 |
| 1.2.3 自然冷资源稻谷储藏应用现状 |
| 1.2.4 季节性冰雪低温制冷应用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2 检测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试剂与试验设备 |
| 2.2 试验指标检测方法 |
| 2.2.1 稻谷平衡含水率检测方法 |
| 2.2.2 稻谷含水率测定方法 |
| 2.2.3 霉菌菌落总数检验方法 |
| 2.2.4 稻谷脂肪酸值测定 |
| 2.2.5 稻谷发芽率测定方法 |
| 2.2.6 α-淀粉酶活力测定方法 |
| 2.2.7 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方法 |
| 2.2.8 稻谷RVA特性测定方法 |
| 2.2.9 质构品质测定方法 |
| 2.2.10 蒸煮品质测定方法 |
| 3 高含水率稻谷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
| 3.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 3.1.1 稻谷平衡水分测定方法 |
| 3.1.2 稻谷储藏试验方法 |
| 3.2 数据处理 |
| 3.3 综合评价分析 |
| 3.4 稻谷储藏过程含水率变化规律 |
| 3.4.1 稻谷吸附过程中的水分传递规律 |
| 3.4.2 稻谷解吸过程中的水分传递规律 |
| 3.4.3 稻谷吸附与解吸平衡含水率 |
| 3.4.4 稻谷平衡含水率模型 |
| 3.5 稻谷储藏结果与分析 |
| 3.5.1 稻谷霉菌总数值变化 |
| 3.5.2 稻谷脂肪酸值变化 |
| 3.5.3 稻谷发芽率变化 |
| 3.5.4 稻谷的酶活性变化 |
| 3.5.5 稻谷RVA特性变化 |
| 3.5.6 稻谷蒸煮品质变化 |
| 3.5.7 稻谷质构品质变化 |
| 3.6 稻谷储藏品质指标的综合评价分析 |
| 3.7 稻谷储藏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8 讨论 |
| 3.9 本章小结 |
| 4 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设计 |
| 4.1 自然冷资源稻谷储藏仓的储藏仓体结构设计 |
| 4.1.1 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室 |
| 4.1.2 储冰室设计 |
| 4.2 换热系统的设计 |
| 4.2.1 换热量计算 |
| 4.2.2 风机风量计算 |
| 4.2.3 换热器设计 |
| 4.3 换热器运行参数优化试验 |
| 4.3.1 试验方案 |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3.3 响应面优化最佳参数及验证试验 |
| 4.4 通风系统设计 |
| 4.4.1 通风风量计算 |
| 4.4.2 风机风压计算 |
| 4.5 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控制系统 |
| 4.6 本章小结 |
| 5 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稻谷储藏条件优化试验 |
| 5.1 试验材料与储藏装置 |
| 5.2 稻谷储藏试验设计 |
| 5.3 数据处理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仓温、环境湿度和稻谷含水率的变化 |
| 5.4.2 稻谷霉菌总数的变化 |
| 5.4.3 稻谷脂肪酸值的变化 |
| 5.4.4 稻谷发芽率的变化 |
| 5.4.5 稻谷α-淀粉酶活动度的变化 |
| 5.4.6 稻谷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变化 |
| 5.4.7 用冰量分析 |
| 5.5 稻谷储藏条件聚类分析 |
| 5.6 本章小节 |
| 6 自然冷资源稻谷低温储藏仓稻谷储藏验证试验 |
| 6.1 稻谷储藏试验设计 |
| 6.2 材料与品质检测方法 |
| 6.3 数据处理 |
| 6.4 储冰量计算 |
| 6.5 结果与分析 |
| 6.5.1 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温度变化 |
| 6.5.2 储藏仓的环境相对湿度和稻谷含水率变化 |
| 6.5.3 稻谷储藏品质分析 |
| 6.5.4 稻谷加工品质分析 |
| 6.5.5 稻谷储藏耗电量分析 |
| 6.6 本章小节 |
| 7 自然冷资源低温储稻技术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
| 7.1 自然冷资源低温储稻方案 |
| 7.2 自然冷源低温储藏稻谷的经济性分析 |
| 7.2.1 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计算 |
| 7.2.2 利润分析 |
| 7.3 与谷物冷却机制冷对比的经济性分析 |
| 7.4 本章小节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