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茶机生产过程管理探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雪双[1](2021)在《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茶是一种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多以机械加工为主,产量较大。但是目前茶叶的机械化生产仍存在生产过程监控不实时和现场人机交互软件不完善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农业领域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的某绿茶生产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加工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密切联系生产线的控制特点和需求,同时参考国内外的工业控制案例,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的下位机系统和Lab VIEW编程软件的数据处理上位机人机交互监控软件。通过研究本生产线,首先,明确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关键参数,制定了针对每个生产环节的上位人机交互界面,其包括参数配置和数据处理;其次,针对复杂的生产线对每个生产工序设计了子控制系统,进行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包括杀青子控制系统、揉捻子控制系统、初烘干子控制系统以及炒干和抛光子控制系统,控制软件采用分模块化的编写方式实现对生产线的控制;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通信协议,总结其中的优缺点,最终设计了基于TCP传输控制协议和以太网总线的上、下位机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网络、基于Modbus RTU通信协议和485总线进行PLC与传感器等硬件之间的数据通信。上位机监控软件以Lab VIEW软件平台为基础,建立了以传感器、PLC、上位PC机、传感器模块和转换模块等硬件组成的绿茶生产线测试系统。针对各个生产环节设计了单独的监控界面,主要包括数据实时显示曲线,参数设置,数据存储等功能;设计了温度报警功能,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设置温度范围报警,以保证生产工序正常进行;设计了历史数据查询可以将历史的温度数据根据日期进行查询,将它们显示成波形曲线方便观察与分析。

齐裕[2](2021)在《猴魁茶叶机械自动化分料和排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卫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制茶企业逐渐靠拢自动化生产加工工厂的建设,解放劳动力,制茶企业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转向机械化制茶。猴魁茶叶也不例外,开始研发相应的制茶设备,并已取得初步成功,但是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加工工艺,部分工序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从而无法实现自动化加工产线的搭建。本课题基于现有的制茶设备和传统制茶工艺,分析关键问题所在,主要为较难实现茶叶理条机和后续整形机的衔接,为了方便后续加工工序地进行,制定分料和排列工艺方案和产线。对其中的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关键执行机构进行力学和运动学分析,确定最佳参数。最终使用三位建模软件完成设备和产线的建模。具体研究内容,结果及结论包括:(1)制定分料和排列工艺方案。通过对猴魁茶叶物理特性以及影响茶叶分料和排列相关因素的分析,在基于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猴魁茶叶制茶工艺,进而确定多级分料和排列工艺方案。其中分料方案为多级纵分与横分交错进行,排列方案为定距、定向以及终定位,对产线进行合理布局,选择采用L型产线。(2)茶叶自动分料和排列工艺主要影响参数试验研究。对影响分料和排列的茶叶相关物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质量、重心、含水率和茶叶与工作台面的摩擦系数。结合茶叶加工工艺方案和外部环境,确定影响茶叶分料和排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其分别进行相关试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和结构参数。由试验得出分料系统的工艺参数为:前后级纵分装置速度倍数关系为3倍,一级横分装置倾斜角度为15°,一级横分装置振荡频率为6Hz,二级横分装置倾斜角度为40°,二级横分装置振荡频率为5Hz,茶叶的成功分离率为87.3%。排列系统的工艺参数为:分料四级纵分装置与排列输送机之间的高度差为80mm,排列输送带速度为分料四级纵分装置速度的一半;终定位槽的槽壁倾斜角度取60°为最佳。(3)猴魁茶叶自动分料和排列装置设计与研究。结合系统工艺方案对分料模块和排列模块关键执行装置进行设计与选型,主要包括纵分装置、横分装置、定距、定位装置。对其中曲柄滑块和凸轮机构进行动力学和力学分析,验证了装置的平稳性。从生产线考虑,对茶叶自动分料和排列装置总体布局进行设计,保证所有执行机构能够协调进行分料和排列作业同时整体结构紧凑合理。在此基础上对排列装置的链传动系统进行设计,保证茶叶达到预期的效果。(4)分料和排列模块和装置建模。最后运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 Works对猴魁茶叶分料和排列主要执行机构和装置进行建模,并对一级、二级纵分和横分装置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完成试制样机的制造,最终完成分料和排列产线集成。

肖杰[3](2021)在《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可以辅助治疗癫痫,缓解头痛和目赤等疾病。全国有接近4.9亿茶叶消费群体,此消费群体仍有缓慢增加的趋势,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四川省委围绕“10+3”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开展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优质生产基地建设行动,平武-青川-北川又是川东北优质富硒茶区核心区,是“10+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平武县素以盛产高山优质绿茶而闻名,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自然条件和茶产业基础较好,常年社会产量2450吨左右,鲜叶产值7200多万元,总产值1.37亿元,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平武县农业支柱产业,有着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资料显示,有关平武县茶产业的研究还处于真空状态,针对这一典型对象,开展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经过调查,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茶叶种植户对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呈现分层次、多样化的结构特征,对现有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开展供给服务影响很大。构建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茶产业潜能,精准对接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促进茶叶产业发展,需要以提高茶园产值为目的,以提供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核心,运用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弥补茶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探索茶叶种植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选取的16个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将16个因素降维处理为6个因子,分别为需求因子、劳动力数量因子、参与者差异性因子、土地面积因子、土地闲置因子、信息因子。对6个因子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社会分工理论、规模经营理论、全要素生产率论述了6个因子对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方面的影响,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论述进一步补充说明。研究发现,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仅有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市场化主体是不足以为量大、面宽、种类繁多的茶叶种植户提供有效服务。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供给服务大都属于公益性,市场化主体供给服务大都属于非公益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市场化主体面对量大、面宽的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略显乏力,所以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是: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企业、专合社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应对分层次、多样化的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需求。

汪兵[4](2020)在《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杀青理条机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茶叶产品中绿茶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龙井茶便是绿茶中的典型代表,龙井茶作为一种名优茶在我国茶产业产量最多、平均售价也是最高的。当前社会人们对养生的日益重视对茶叶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在当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绿茶叶的加工工艺包括:杀青、理条、风选、压扁、脱毫、辉干等,其中,杀青理条是绿茶叶生产加工中的两个重要工序,所以解决杀青理条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绿茶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连续杀青理条机是一种茶叶可以在槽锅中进行快速杀青并且能够连续不间断进行理条的设备,它具有设计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易学、炒茶效果更好等特点。但是,目前传统的杀青理条机传动机构采用的大都是曲柄滑块机构,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振动过大、理条效率较低以及理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针对传统理条机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曲柄摇杆机构代替曲柄滑块机构使用在杀青理条机上。本文所做工作内容如下所示:(1)分析国内外杀青理条机的技术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目前在杀青理条机上存在的问题,研究使用曲柄摇杆机构作为杀青理条机传动机构的可行性。(2)对曲柄摇杆杀青理条机进行设计和三维建模,进行运动学分析。同时,建立了茶叶在槽锅中的运动模型。(3)通过使用ADAMS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对茶叶在槽锅中的运动形式进行仿真,同时,使用多因素正交试验分析对茶叶理条效果有影响的多项参数并的得出参数最优的组合。(4)由于杀青理条机运行过程中多槽锅由电加热或者燃气加热,锅体会受热产生一定形变,通过使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槽锅进行热力学分析。(5)基于理论研究基础上,研发了样机,并进行了测试试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曲柄摇杆机构杀青理条机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宋扬扬[5](2019)在《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茶制作加工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茶叶机械是茶叶生产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茶叶机械生产企业增长速度较快,不同企业生产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不尽相同,型号杂乱繁多,给相关企业及科技人员设计、使用茶机带来不便。为了实现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本文将绿茶加工机械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录入数据库,并构建了以Visual Basic 6.0为前端控制界面和Access 2010为后台数据库的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总体结构4个方面对数据库进行E-R图分析和功能设计,目的是实现对绿茶加工机械信息的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科研和教学的数据共享服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我国通用的绿茶加工机械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文主要收集了通用的绿茶加工机械的技术参数和产地分布相关信息(主要有产品型号、电机功率、外形尺寸和生产效率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包括茶叶杀青机、茶叶理条机、茶叶揉捻机、茶叶烘干机、茶叶炒干机和厂家相关信息,为绿茶加工机械数库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2.本文选用VB 6.0和Access 2010为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开发工具,利用ADO数据访问组件中的ADODC图形化控件,将VB 6.0和Access 2010数据库有效联系起来,并把数据集成到一个应用程序软件中,以便完成对数据的存储、查询、添加和删除等功能,数据库软件着重于其界面的简洁和操作的方便,通过实地考察、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络共享资源等方法,再结合现有的绿茶加工机械相关的研究成果,为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信息来源。主要功能如下:(1)绿茶加工机械相关技术参数查询。用户可以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类型的茶叶机械有较详细的了解,便于用户进行比较,为合理选型提供理论依据。(2)绿茶加工机械生产厂家信息查询。方便用户对生产同类茶叶机械的不同生产厂家进行深入了解和对比,为合理选型提供参考依据。(3)绿茶加工机械实物图片查询。方便用户对各类茶叶机械形成具体的实物印象,为合理选型提供了现实依据。(4)本数据库软件还提供了新增、修改、删除等功能,操作简便快捷,实用性强,方便数据库软件的维护与升级。

蒋兆平[6](2019)在《山区茶叶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山区茶叶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机械使用,对茶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使得茶叶从生产到市场的整个环节的效率都大大得到提高,所以对于山区茶叶的机械发展来说,前景广阔,但这也需要进行实际的安排,以保证机械的使用符合实际的茶叶的生产和运输。

刘燕苹[7](2018)在《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技术与品质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是指依据制茶工艺要求,采用衔接设备将各工序设备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生产线,并通过单片机、检测传感系统、PLC控制系统等微机控制设备及程序化系统对整条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形成茶叶加工的流水线,从而实现自动加工过程中工序连续不间断、茶叶不落地。现代化的茶叶加工技术要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应实现连续化、清洁化、自动化和标准化,茶叶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是必然趋势。目前,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处于起步与推广阶段,还面临着机械性能有待完善,适应性有待增强,工艺技术有待优化,设备配套性较弱等技术问题。因此,选题研究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工艺参数、制茶品质及品质控制具有重要的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价值。本文采用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及质量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以7条3种茶类加工的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各条生产线的程控化、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等技术水平进行比较评价;探究自动生产的加工流程、工艺参数和加工特性;系统分析了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茶叶品质形成和所制成品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方法和质量全程追溯体系,为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及自动化加工技术推广提供技术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调查7条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机械配置情况,结果表明,目前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以绿茶类为主,因生产茶类、研究程度、机械成本不一,不同自动生产线连续化、程控化、自动化生产的水平差异较大,香绿茶自动化生产线的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得分均是七条生产线中最高的,分别是18.74±2.15、92.69±4.25、94.25±2.27,而程控化得分和布局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川红工夫红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为56.00±3.01、94.21±2.95;七条生产线连续化程度均较高,平均得分率为81.07%;七条生产线均按照“对象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构建,受制于厂房面积构建的自动化生产线(碾茶自动生产线)其布局水平较差,仅得分55.06±3.61;茶叶自动化生产线的清洁化水平整体较高,平均得分为84.89,但依然存在车间清洁管理不到位的问题。(2)研究了七条茶叶自动化生产线的加工工艺及其特性,结果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工艺更加连续;工艺流程更加合理,有效克服了传统的“烘”或“炒”制工艺反复的缺陷,协调茶叶加工与品质的合理程度;自动生产可大力节省生产效率,缩短工序用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在制品含水量逐渐降低,茶叶水分均匀散失在各工序中,有利于干茶外形和色泽的形成。(3)以红芽茶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在选定相同工艺与原料的基础上,将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进行技术经济性能对比。结果显示,自动生产能有效提高物料制率(为98.03%,较传统生产提升了18.97%)和生产线平衡率(为27.38%,提升幅度高达63.37%),节约生产成本(较传统减少了5.14元/kg),减少等待时间(传统生产等待时间总用时19.51±2.42min,是自动生产的7.71倍);虽自动生产的能源成本较高(较传统多1.61元/kg,为3.73元/kg),但可提高加工过程的清洁化程度,节省人力成本(节省劳动力成本6.75元/kg),降低自动生产的生产总成本。(4)系统研究了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加工工序进行,感官品质得分不断升高,外形、内质逐渐形成。以红茶连续化清洁生产线生产成品为例,检测其游离氨基酸组分,发现自动化制得红茶试样一共检出21种游离氨基酸组分,氨基酸总量分布于16.33-35.67%之间;儿茶素组分检测表明,自动化制得红茶试样儿茶素组分中以涩味重的酯型儿茶素为主;电子鼻(舌)模拟感官分析表明,夏季自动化制得红茶试样较春季的香味和滋味特征更复杂,且川茶群体种制得红茶与早白尖品种制得红茶在香气和滋味上有显着区别;GC-MS香气检测结果表明5个自动化生产红茶样品中共检出56种香气化合物,香气组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较大,表明自动化加工中鲜叶原料的差异对红茶香气形成具有明显影响。(5)将相同原料进行传统和自动两种加工方式制蒙顶甘露,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传统加工方式制茶其感官品质更能体现蒙顶甘露茶的品质特征(传统加工平均得分为90.83±2.49,自动生产平均得分为87.98±1.01),但加工稳定性较自动化加工差(传统加工标准差为3.03,自动生产标准差为1.00);化学成分测定表明不同加工方式下,咖啡碱、茶多酚差异不显着,游离氨基酸、儿茶素、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差异显着,自动化加工能显着提高叶绿素含量(自动生产的叶绿素保留量是传统生产的1.15倍),且保留较多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自动生产是5.20,传统加工为5.62)。(6)提出机械自检、SPC统计品控、人为常规品控三种质量控制方式为一体的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在线品控方法,能简单、快速、有效地对加工在线各环节进行控制,以达到茶叶品质稳定的管理指导过程。(7)初步提出一种应用于企业内部的品质追溯系统,为茶叶品质控制提供较为简洁、方便的追溯方法。

谌余[8](2017)在《关于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的优化路径》文中指出茶叶的机械化生产是提高茶叶产量,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茶叶的机械化生产,也为提高茶叶的品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从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出发,指出了茶叶机械化生产工艺管理的不足,最后对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的优化路径进行了相关研究。

刘德群[9](2017)在《祁门红茶(闪里红)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茶叶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国内外市场上常见的普通消费品。茶叶是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茶叶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深受重视。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茶叶进出口贸易中尤为明显。一方面,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茶量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出口的茶叶大部分缺乏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单价低,在与欧盟、日本等国家激烈竞争中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以欧盟、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居民健康为由,不断颁布新的茶叶进口标准,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严重阻碍了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在现代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推进茶叶生产与加工标准化,是提升茶叶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为了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建立茶叶标准化体系,使茶叶生产和加工规范化,才能实现茶叶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祁门红茶是我国传统红茶,被列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祁门红茶采用传统工艺并结合新技术严格选料,精湛制作,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祁红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被称之为“高档红茶”,茶中“英豪”,“王子茶”。本文选取祁门红茶(闪里红)作为研究对象,对祁门红茶(闪里红)生产与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介绍。当前我国茶叶进出口贸易面临着产量高创汇低的压力。我国出口的茶叶缺乏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低以致茶叶出口单价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农药残留、重金属、稀土含量超标,有害微生物污染和非茶异物污染等方面。其次,阐述标准化的产生以及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的含义及特征,通过分析麦当劳标准化案例,总结企业标准化的实践意义。茶叶标准化是茶叶产业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茶叶标准化可以规范茶叶行业社会的生产活动,规范茶叶市场的行为,促进茶叶企业走质量发展道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茶叶企业竞争力,还可以使茶叶产业资源合理利用,推动茶叶产业的社会进步。再次,结合茶叶标准化的产生背景具体分析标准化分别与茶叶企业、茶叶质量、茶叶科技、品牌战略、国际接轨的发展战略。茶叶企业是参与茶叶标准化的主体,科技发展是茶叶标准化的动力。提高茶叶质量,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打造品牌产品,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是茶叶标准化的目标。最后,根据闪里红生产加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标准化茶园,种植,加工,包装,储运,茶叶安全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指标,拟构建闪里红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规范茶叶生产与加工,有效提高茶叶的质量。

王涛[10](2016)在《浅谈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茶叶种植已成为很多山区农民最主要的收入,在山区发展茶叶机械化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达州市的具体情况,对山区茶叶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茶叶机械国外的研究与发展
        1.2.2 茶叶机械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1.2.3 LabVIEW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及设备构成
    2.1 绿茶生产线工艺流程
    2.2 杀青工艺及设备
        2.2.1 杀青工艺
        2.2.2 杀青设备
        2.2.3 杀青控制特点
    2.3 揉捻工艺及设备
        2.3.1 揉捻工艺
        2.3.2 揉捻设备
        2.3.3 揉捻控制特点
    2.4 初烘干工艺及设备
        2.4.1 初烘干工艺
        2.4.2 初烘干设备
        2.4.3 初烘干控制特点
    2.5 炒干和抛光工艺及设备
        2.5.1 炒干和抛光工艺
        2.5.2 炒干和抛光设备
        2.5.3 炒干和抛光控制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茶生产线总体结构设计
    3.1 整体结构设计
    3.2 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设计
        3.2.1 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3.2.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3.3 基于PLC的绿茶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3.3.1 控制需求分析
        3.3.2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3.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4 开发工具选择
        3.4.1 现场控制器选择
        3.4.2 传感器选择
        3.4.3 供热系统选择
        3.4.4 过程监控软件选择
        3.4.5 数据传输协议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方案设计
    4.1 通信技术选择
        4.1.1 LabVIEW的数据通信
        4.1.2 LabVIEW中的TCP传输控制协议
        4.1.3 PLC开放式用户通讯
    4.2 LABVIEW与 PLC双向通讯的实现
    4.3 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通信设计
        4.3.1 温度传感器与上位机的数据通信
        4.3.2 压力传感器与PLC的数据通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5.1 系统运行试验
    5.2 监控界面设计与试验
        5.2.1 用户登录及管理模块
        5.2.2 杀青系统监控界面
        5.2.3 揉捻系统监控界面
        5.2.4 烘干系统监控界面
        5.2.5 炒干系统监控界面
        5.2.6 炒干系统监控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猴魁茶叶机械自动化分料和排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茶叶机械设备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茶叶机械设备的研究现状
        1.2.3 猴魁茶叶机械设备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械化分料和排列工艺方案设计
    2.1 机械化制茶方案设计
        2.1.1 机械化加工工艺要求
        2.1.2 机械化加工方案
    2.2 分料和排列产线整体流向分析
    2.3 分料方案设计
        2.3.1 分料技术要点及工艺方案设计
        2.3.2 机械化分料技术原理
        2.3.3 分料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2.4 排列方案设计
        2.4.1 排列技术要点及工艺方案设计
        2.4.2 机械化排列技术原理
        2.4.3 排列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料和排列技术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材料主要物理特性
        3.2.1 茶叶质量与重心
        3.2.2 茶叶含水率测定
        3.2.3 茶叶与钢面的摩擦系数或摩擦角
    3.3 分料工艺主要影响因素试验
        3.3.1 一级横分装置工作台的倾斜角度和振动频率对其横分效果的影响
        3.3.2 二级横分装置工作台的倾斜角度和振动频率对其横分效果的影响
        3.3.3 主要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3.3.4 试验结果分析
    3.4 排列工艺主要影响因素试验
        3.4.1 落料试验
        3.4.2 终定位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料和排列模块机构选型与装置设计
    4.1 分料模块
        4.1.1 纵分装置设计
        4.1.2 横分装置设计
        4.1.3 纵向分料输出装置设计
        4.1.4 分料模块总体布局
    4.2 排列模块
        4.2.1 定距、定位装置设计
        4.2.2 终定位装置设计
        4.2.3 工作循环图与总体布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料和排列装置样机建模
    5.1 各模块装置建模
        5.1.1 纵分与横分模块
        5.1.2 三级纵分装置
        5.1.3 纵分出料装置
        5.1.4 排列装置
    5.2 分料排列产线集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6.4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
        1.2.2 国内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茶产业及茶叶衍生产品
        2.1.2 茶产业社会化服务
        2.1.3 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2 基本理论
        2.2.1 社会分工理论
        2.2.2 规模经营理论
        2.2.3 供求理论
        2.2.4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3 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及问题
    3.1 茶产业现状
    3.2 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3.3 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需求方面的问题
        3.3.2 供给方面的问题
4 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需求问题原因分析
    4.1 需求原因的定量分析
    4.2 需求原因的定性分析
        4.2.1 需求因子
        4.2.2 劳动力数量因子
        4.2.3 参与者差异性因子
        4.2.4 土地面积因子
        4.2.5 土地闲置因子
        4.2.6 信息因子
    4.3 本章小结
5 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问题原因分析
    5.1 政府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5.1.1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矛盾
        5.1.2 政府技术服务机构职能缺失
    5.2 企业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财政支持增加服务供给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
        5.2.2 服务供给企业经营性质对服务水平的负面影响
    5.3 合作社与与其他社会组织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合作社与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低
        5.3.2 合作社与其他社会组织不稳定
    5.4 本章小结
6 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6.1 指导思想
        6.1.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6.1.2 树立企业以服务促发展经营观念
        6.1.3 引入社区理念
    6.2 构建目标
    6.3 基本原则
        6.3.1 形成政府引导、多方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6.3.2 引入市场机制并合理分工协作
        6.3.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6.3.4 以种植户需求为出发点
    6.4 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设计
        6.4.1 外部资源要素
        6.4.2 组织结构
        6.4.3 功能定位
    6.5 构建思路
        6.5.1 宏观思路
        6.5.2 微观思路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杀青理条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茶叶在槽锅中的动力学轨迹分析
    2.1 曲柄摇杆式杀青理条机的提出
    2.2 茶叶杀青理条机传动机构的运动分析
        2.2.1 曲柄摇杆式杀青理条机的加工过程和加工原理
        2.2.2 茶叶曲柄摇杆式杀青理条机运动学分析
        2.2.3 位置分析
        2.2.4 速度分析
        2.2.5 加速度分析
    2.3 茶叶沿槽锅内壁运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2.3.1 槽锅中茶叶运动的受力研究
        2.3.2 茶叶在槽锅中运动分析
        2.3.3 茶叶在槽锅中的旋转运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曲柄摇杆式杀青理条机参数优化
    3.1 理条过程中茶叶运动模型构建
        3.1.1 ADAMS软件简介
        3.1.2 ADAMS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3.2 仿真过程中茶叶在槽锅运动过程中参数设计
    3.3 槽锅中茶叶的运动轨迹研究
        3.3.1 理条效果评判依据
        3.3.2 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以及结果分析
        3.3.3 摇杆长度对理条效果的分析
        3.3.4 槽锅的振动频率对理条效果的分析
        3.3.5 槽锅挡板与水平方向夹角对理条效果的分析
        3.3.6 曲柄长度对理条效果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槽锅组件热力学仿真分析
    4.1 ANSYS软件简介
    4.2 热分析理论基础
        4.2.1 热分析中稳态传热和瞬态传热
        4.2.2 热量的传热方式
        4.2.3 热分析边界条件
    4.3 杀青理条机热力学仿真模型构建
        4.3.1 分析模块的选择和网格划分
        4.3.2 设置边界条件
        4.3.3 稳态热分析的仿真结果
        4.3.4 槽锅组件热力耦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杀青理条机的样机制作及试验
    5.1 曲柄摇杆杀青理条机传动装置的设计
    5.2 曲柄摇杆杀青理条机燃烧装置的设计
    5.3 曲柄摇杆杀青理条机样机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5)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国外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3 我国农业机械和茶叶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3.1 我国农业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3.2 我国茶叶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选题背景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茶叶种类及绿茶加工机械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我国茶叶和绿茶加工机械的主要分类
        2.2.1 我国茶叶的主要分类
        2.2.2 我国绿茶加工机械的主要分类
    2.3 绿茶加工机械的生产厂家分布
    2.4 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开发环境
    3.1 后台数据库的选取
        3.1.1 数据库的概述
        3.1.2 数据库的选定
    3.2 数据库设计工具的选择
        3.2.1 Visual Basic的简介
        3.2.2 Visual Basic的特点
        3.2.3 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1 问题的提出
    4.2 功能需求分析
    4.3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设计
        4.3.1 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表的创建
        4.3.3 数据库E-R图分析
        4.3.4 数据库功能设计
        4.3.5 数据库用户界面设计
    4.4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维护
    4.5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应用
        4.5.1 数据库数据信息的管理
        4.5.2 数据库的分析评价
        4.5.3 数据库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6)山区茶叶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山区茶叶发展的必要性和前提
2 山区茶叶机械化运用的现状
    2.1 山区茶叶种植人员对于机械化的认识不足
    2.2 山区茶叶产业对于机械化的使用程度不高
    2.3 茶叶的机械使用标准不够统一
3 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前景及提高机械化使用效率的措施
    3.1 提高山区茶叶人员对于机械化的认识程度
    3.2 加强对于机械化的使用效率
    3.3 统一山区茶叶机械化的使用标准
4 结语

(7)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技术与品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立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茶叶加工装备发展现状
        1.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现状
        1.3.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研究现状
        1.3.3.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3.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程控体系研究现状
        1.3.3.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配置研究现状
        1.3.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品控技术研究现状
        1.3.4.1 茶叶流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1.3.4.2 全程追溯体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试验方法
        2.1.2.1 四川省现有自动化生产线数据收集方法
        2.1.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基本情况实地调查方法
        2.1.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调查综合评价方法
        2.1.2.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基本情况概述
        2.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组成结构特征
        2.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布局特征
        2.2.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清洁化生产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技术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1.1 试验材料
        3.1.1.2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参数机械测定方法
        3.1.3.2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参数感官测定方法
        3.1.3.3 品质形成试验取样方法
        3.1.3.4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
        3.1.3.5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1.3.6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经济性能对比试验方法
        3.1.3.7 品质对比试验制样方法
        3.1.3.8 数据分析方法
        3.1.3.9 分析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
        3.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工艺参数
        3.2.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参数
        3.2.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含水率变化
        3.2.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叶相状态变化
        3.2.2.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感官品质形成
        3.2.2.5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品质成分变化
        3.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经济性能对比
        3.2.3.1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加工平衡对比
        3.2.3.2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加工成本对比
        3.2.3.3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加工清洁化对比
        3.2.4 甘露茶自动化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品质比较
        3.2.4.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与传统生产的感官审评比较
        3.2.4.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加工品质化学成分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品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3.1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
        4.1.3.2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4.1.3.3 游离氨基酸组分检测方法
        4.1.3.4 儿茶素组分检测方法
        4.1.3.5 电子鼻(舌)模拟感官检测法
        4.1.3.6 香气组分检测法
        4.1.3.7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感官品质特征
        4.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主要生化成分特征
        4.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组分分析
        4.2.3.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4.2.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儿茶素组分分析
        4.2.3.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电子鼻(舌)模拟感官分析
        4.2.3.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香气组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在线品控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2 方法
        5.2.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体系
        5.2.1.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自检方法
        5.2.1.2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SPC品控方法
        5.2.1.3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常规在线品控方法
        5.2.1.4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体系
        5.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
        5.2.3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体系
        5.3.1.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SPC品控方法
        5.3.1.2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常规在线品控方法
        5.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
        5.3.2.1 追溯编码体系构建
        5.2.2.2 茶叶加工全程制品编码体系环节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于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的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
2 我国茶叶机械化生产工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关于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积极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
    3.2 提高茶叶生产工艺的科研资金投入
    3.3 对茶叶的生产机械, 实行优化升级

(9)祁门红茶(闪里红)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品安全标准
        1.1.2 茶叶出口问题
        1.1.3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内容结构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茶叶标准化现状
    2.1 标准化的产生与发展
        2.1.1 古代标准化
        2.1.2 近代标准化
        2.1.3 现代标准化
    2.2 茶叶标准化发展历程
        2.2.1 古代茶叶标准化时期
        2.2.2 近代茶叶标准化时期
        2.2.3 现代茶叶标准化时期
    2.3 标准的分类
        2.3.1 国内标准
        2.3.2 国际标准
        2.3.3 国外标准
    2.4 茶叶标准化管理体系
    2.5 案例分析:麦当劳标准化
    2.6 茶叶企业标准化的意义
    2.7 茶叶标准化发展战略
        2.7.1 标准化与茶叶企业
        2.7.2 标准化与茶叶质量
        2.7.3 标准化与茶叶科技
        2.7.4 标准化与品牌战略
        2.7.5 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第三章 闪里红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构建
    3.1 GR公司简介
    3.2 祁门红茶(闪里红)
    3.3 生产加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4 标准化茶园建设
        3.4.1 种植基地选择
        3.4.2 环境要求
    3.5 茶树标准化种植
        3.5.1 茶苗的选择
        3.5.2 种苗操作要求
        3.5.3 种植密度
        3.5.4 种植技术要求
    3.6 茶园标准化管理
        3.6.1 茶树定剪
        3.6.2 茶园浅耕
        3.6.3 茶园管理
        3.6.4 茶园改造
        3.6.5 茶园施肥
        3.6.6 茶园病虫害防治
    3.7 茶叶标准化采摘
    3.8 茶叶标准化加工
        3.8.1 闪里红茶叶生产工艺流程
        3.8.2 新鲜茶叶预处理
        3.8.3 萎凋
        3.8.4 揉捻
        3.8.5 发酵
        3.8.6 干燥
    3.9 标准化包装
    3.10 成品茶叶标准
    3.11 茶叶运输
        3.11.1 鲜叶运输
        3.11.2 成品茶叶运输
    3.12 茶叶贮存
    3.13 茶叶安全控制
        3.13.1 基础设施
        3.13.2 场所卫生
        3.13.3 人员卫生
        3.13.4 清洁与消毒
        3.13.5 质量检验
    3.14 标准化体系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浅谈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茶叶机械化装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2.2 茶叶机械化投入严重不足
    2.3 茶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2.4 科技培训力度有待提高
3 对策建议
    3.1 增加投入、健全茶叶机械化投资长效机制
    3.2 加大茶叶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
    3.3 加大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3.4 加强茶叶机械产品的市场监管

四、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D]. 许雪双.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猴魁茶叶机械自动化分料和排列技术研究[D]. 齐裕. 江南大学, 2021(01)
  • [3]平武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 肖杰.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杀青理条机设计与研究[D]. 汪兵.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D]. 宋扬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山区茶叶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J]. 蒋兆平. 时代农机, 2019(02)
  • [7]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技术与品质管控研究[D]. 刘燕苹.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8]关于茶叶机械生产工艺管理的优化路径[J]. 谌余. 中国高新区, 2017(19)
  • [9]祁门红茶(闪里红)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构建[D]. 刘德群.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7(01)
  • [10]浅谈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王涛. 农技服务, 2016(18)


日本绿茶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茶叶杀青论文 自动化设备论文

上一篇:GC-IRMS测定烃源岩热解产生的单个轻烃碳同位素组成
下一篇:GMP认证与中成药二次开发——论中药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