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1](2014)在《地铁工程绿色施工应用研究 ——以深圳地铁9号线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出行,地铁先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铁)的修建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铁工程专业多,施工方法多样,施工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粉尘、噪音和强光等污染,并且给周边环境安全带来极大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地铁工程也在推行“绿色施工”,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的目标,避免发生安全和环境事故,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营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建造“绿色地铁”。由于地铁工程的特殊性,地铁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尚需总结提升,需要对地铁施工实现绿色施工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便总结出适合于地铁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的标准和技术措施。本论文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首先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理论研究进展及绿色施工推行情况进行综述。然后回顾世界和我国城市地铁工程的建设发展情况,重点分析地铁施工过程中资源和能源耗费以及对周边环境、人员安全的重大影响等方面,说明地铁工程绿色施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提出绿色管理和技术措施、要点以及绿色施工关键技术。最后以深圳地铁9号线绿色施工实践为例,对关键性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论文从地铁工程的具体特点出发,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地铁绿色施工管理和技术措施的要点,总结了以绿色材料、绿色机械、绿色工法、绿色模架、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施工、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为主的绿色施工技术发展方向,对完善地铁工程绿色施工理论和发展地铁绿色施工技术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游春华[2](2013)在《隧道近接施工的力学原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增加,交通网的完善和提速改造都带来了大量在既有隧道旁新建隧道的工程现象,且规模越来越大,隧道间距也越来越近。此外,大中型城市也积极推进地铁建设,不断扩大对地下空间和地下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这势必造成大量的新建结构物邻近既有隧道施工。隧道近接施工过程中,新建隧道会改变既有隧道的受力状态,使初始应力场经过多次扰动,这种反复扰动改变了既有隧道和新建隧道的应力状态,不仅给既有隧道带来安全隐患,也给新建隧道带来施工的复杂性,比如围岩承载能力的下降,洞周位移的不收敛变形等。因此,深入开展地下工程近接施工的力学机理及其对策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论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隧道近接施工中出现的弹塑性复杂应力状态、新建隧道采用不同施工工法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既有隧道损伤的位置及程度识别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工程——大望山隧道开挖对既有东深供水隧道的安全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到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阐述了洞室开挖过程中的二次、三次应力状态,计算表明弹性围岩条件下,平行或重叠隧道的围岩应力集中系数高于单一洞室的影响,围岩的切向应力是围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弹塑性围岩条件下,平行或重叠隧道的塑性区深度比单一洞室情况下要大,而且向近接洞室方向的扩展深度大于围岩方向的扩展深度,围岩力学性态更为复杂,建议加强支护。(2)根据新奥法施工力学原理,采用弹塑性力学有限元方法,研究新建隧道在五种不同施工工法条件下(全断面开挖法、上下台阶法、CD法、CRD法及导洞法)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既有隧道的应力应变规律及塑形变形,提出施工工法的选择原则;研究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在不同隧道间距(S=2-4D),不同埋深(H=20-90m)条件下的关键点的位移,得到间距和埋深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3)新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对既有隧道造成损伤,论文在弹性地基梁理论和结构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考虑隧道衬砌存在空洞或衬砌厚度减小等不利情况,采用模态曲率差法和神经网络法对衬砌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进行识别,并通过三十三个数值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态曲率差法可以有效识别损伤位置,所构造的RBF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识别损伤的程度。(4)以大望山近接隧道施工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不同施工工序、不同施工步骤、不同固结灌浆条件下对既有隧道的应力应变分析,建议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固结灌浆方式加固交通隧道围岩,并且采用小进尺开挖隧道,尤其在接近交叉段处,将进尺控制在1.5m以内,甚至可采用1m的进尺推进隧道。同时,采取加强支护、减小爆破药量等施工工艺,减小隧道开挖对供水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同时加强供水隧道衬砌的监测,确保供水隧洞安全。(5)阐述近接施工中爆破荷载的影响,采用LS-DYNA对常规爆破荷载以及偶然爆破荷载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研究,计算表明常规隧道爆破开挖时爆破引起供水隧洞的垂直振速峰值较大区域主要在拱顶处,并逐渐向下衰减,水平振速峰值向下先增大后减小,垂直振速峰值在整个截面内都大于水平振速峰值;一般偶然爆炸荷载作用,供水隧洞的拱顶和拱腰的关键点对爆炸冲击波的响应较大,偶然爆炸荷作用下隧洞最大的动拉应力点位于拱顶,建议加强对拱顶垂直振速以及拱顶应力的控制以确保隧道的安全。
鲁艳红[3](2005)在《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盆地背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对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及重金属污染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基础上,对太原盆地土壤面积调查和太原市土壤单点样、剖面样中汞(Hg)、镉(Cd)、铅(Pb)、砷(As)、铜(Cu)、铬(Cr)、镍(Ni)、锌(Zn)等八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计算出太原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采用单因子指数质量评价模型和综合指数质量评价模型对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污染状况和综合污染状况分别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研究了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及污染来源,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与措施。 太原盆地深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造成盆地中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控因素是太原盆地断陷构造。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表现出很强的深表继承性,并且相比深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普遍富集。太原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更高,并有随时间推移富集程度不断加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城区高于郊区,城区南部高于北部的分布规律。太原盆地Hg、Cd、Pb、As、Cu、Cr、Ni和Zn八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分别为0.021、0.105、19.76、10.51、21.22、65、28.05和60.2mg/kg。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中除As、Ni外,多数在表层土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重度污染面积达21%,严重污染面积达28.6%;Cd、Pb次之。综合污染现状也不容忽视,中度污染面积达11.69%,严重污染面积达13.85%。造成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如Hg污染主要来自燃煤污染,工业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Cd和Pb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排放,防治污染的关键在于工业污染的治理和能源结构的调整。 本文得出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与太原市实际状况十分接近,这说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虽然简洁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充分反映出太原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基地和燃煤城市的污染特点,这也证明了该方法是分析污染物来源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
李必红[4](2004)在《EFP装药技术在破碎混凝土桩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简介混凝土桩砦障碍场中开辟通路的现状和EFP装药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开展了EFP装药技术对混凝土桩砦破碎效果的应用研究,通过建立模型、理论分析、模拟试验,得出了适于破碎混凝土桩砦的主要EFP装药结构参数。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 理论上分析了高速弹丸对多面临空体的破碎模式,得出了破碎效果对弹丸设计的基本要求;(2) 建立了EFP主要性能分析模型,并运用此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球缺罩和大锥角罩EFP的形成及其装药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了从破碎效果看球缺罩装药结构优于锥形罩结构的结论;(3) 设计并进行了模型试验,对EFP的性能及破碎效果进行了试验测定及分析:(4) 利用相似理论的知识建立了EFP性能和EFP装药对混凝土桩砦破碎效果的模拟相似律;(5) 根据模拟相似律及模型试验结论,进行了原型试验,论证了模拟相似律的合理性,同时也得出了适于破碎混凝土桩砦的合理EFP装药结构。
李必红,陈寿如,鲁艳红[5](2004)在《大型多孔连体涵管的微差水压爆破拆除》文中指出介绍了采用水压爆破拆除一大型多孔连体涵管的工程实例。在实施水压爆破拆除时 ,针对涵管长条形结构特点 ,提出了采用多段微差起爆和柱状条形药包等爆破技术以减小震动的方法 ,并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朱金华,李必红,周俊珍,周飘[6](2001)在《微差水压爆破拆除多孔涵管》文中提出介绍了采用微差水压爆破和柱状药包形式拆除大型多孔连体涵管的实例 ,提出了实施水压爆破时采用微差起爆和柱状药包以减小震动的问题 ,并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类似工程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绿色”理念 |
| 1.1.2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发展 |
| 1.1.3 我国城市轨道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
| 1.1.4 地铁工程绿色施工研究概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的目的 |
| 1.2.2 研究的意义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 第二章 绿色施工综述和概念解析 |
| 2.1 绿色施工的基本概念 |
| 2.2 绿色施工的发展 |
| 2.2.1 国外绿色施工发展概况 |
| 2.2.2 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 |
| 2.3 绿色施工概念解析 |
| 2.3.1 绿色施工的内涵 |
| 2.3.2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 |
| 2.3.3 绿色施工与清洁生产 |
| 2.3.4 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 |
| 2.3.5 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 |
| 2.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和评价 |
| 2.4.1 绿色施工管理 |
| 2.4.2 绿色施工评价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地铁与绿色施工 |
| 3.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
| 3.2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综述 |
| 3.2.1 世界各国轨道交通的发展 |
| 3.2.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
| 3.3 地铁概述 |
| 3.3.1 地铁基本概念 |
| 3.3.2 地铁系统的组成 |
| 3.4 地铁工程施工过程 |
| 3.4.1 前期工程 |
| 3.4.2 施工准备工作 |
| 3.4.3 地铁土建及设备施工 |
| 3.4.4 设备调试及试运行 |
| 3.4.5 地铁工程施工的特点 |
| 3.5 地铁土建主要施工方法 |
| 3.5.1 明挖法 |
| 3.5.2 盖挖法 |
| 3.5.3 浅埋暗挖法 |
| 3.5.4 TBM 法及盾构法 |
| 3.5.5 沉管法 |
| 3.5.6 不同施工方法特点比较 |
| 3.6 地铁施工绿色施工因素分析 |
| 3.6.1 地铁施工中资源能源耗用 |
| 3.6.2 地铁施工环境因素分析 |
| 3.6.3 地铁工程绿色施工推进情况分析 |
| 3.7 地铁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及技术 |
| 3.7.1 地铁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
| 3.7.2 地铁工程绿色施工要点 |
| 3.7.3 地铁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创新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深圳地铁 9 号线绿色施工实践 |
| 4.1 深圳地铁 9 号线工程概况 |
| 4.1.1 工程概况 |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 4.1.3 工程周边环境 |
| 4.1.4 建设目标 |
| 4.1.5 工程特点 |
| 4.1.6 工程重点和难点 |
| 4.1.7 施工风险分析和评估 |
| 4.2 建设各方组织情况 |
| 4.2.1 建设各方情况 |
| 4.2.2 BT 项目公司和施工单位 |
| 4.3 绿色施工管理 |
| 4.3.1 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
| 4.3.2 绿色施工管理组织和制度 |
| 4.4 绿色施工主要管理和技术措施 |
| 4.4.1 节能和能源利用 |
| 4.4.2 节地及土地资源利用 |
| 4.4.3 节水及水资源保护利用 |
| 4.4.4 节材及材料资源利用 |
| 4.4.5 环境保护 |
| 4.4.6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
| 4.5 绿色施工创新技术 |
| 4.5.1 盾构管片预埋滑槽技术 |
| 4.5.2 模架技术 |
| 4.5.3 雨水及基坑降水收集利用技术 |
| 4.5.4 太阳能、空气能热水技术 |
| 4.5.5 风光互补路灯照明技术 |
| 4.5.6 临时设施定型化、标准化、工具化技术 |
| 4.5.7 盖挖逆作施工技术 |
| 4.5.8 克泥效加固技术 |
| 4.5.9 遇水膨胀止水胶条技术 |
| 4.5.10 预备注浆系统技术 |
| 4.5.11 厂棚化和雨棚防护技术 |
| 4.5.12 测量机器人远程自动监测技术 |
| 4.5.13 BIM 技术 |
| 4.5.14 远程视频监控和现场信息显示系统 |
| 4.5.15 项目信息平台 |
| 4.6 推进绿色施工中发生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
| 4.6.1 绿色施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 4.6.2 推进地铁绿色施工的建议 |
| 4.7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近接施工的分类研究 |
| 1.2.2 近接程度及准则研究 |
| 1.2.3 近接施工方法研究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第2章 隧道近接施工力学原理研究 |
| 2.1 概述 |
| 2.2 圆形隧道的弹性力学分析 |
| 2.2.1 隧道开挖后的弹性应力状态 |
| 2.2.2 隧道开挖二次应力场及位移 |
| 2.2.3 隧道开挖三次应力场及位移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隧道近接施工不同工法研究 |
| 3.1 NATM施工原则 |
| 3.2 隧道开挖有限单元法 |
| 3.2.1 FEM计算基本步骤 |
| 3.2.2 地应力及支护模拟 |
| 3.3 交叉中隔壁法(CRD)施工模拟 |
| 3.3.1 模型背景 |
| 3.3.2 模型参数 |
| 3.3.3 结果分析 |
| 3.4 不同施工工法比较 |
| 3.4.1 模型参数 |
| 3.4.2 结果分析 |
| 3.5 不同模型对比 |
| 3.5.1 不同间距 |
| 3.5.2 不同埋深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既有隧道结构的损伤识别 |
| 4.1 概述 |
| 4.1.1 隧道损伤的特点 |
| 4.1.2 隧道损伤研究路线 |
| 4.2 损伤识别曲率差法的基本理论 |
| 4.2.1 损伤与变形曲率的关系 |
| 4.2.2 损伤识别基本步骤 |
| 4.3 既有隧道损伤识别 |
| 4.3.1 模型参数 |
| 4.3.2 损伤位置识别 |
| 4.3.3 损伤程度识别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隧道近接施工的工程应用 |
| 5.1 工程概况 |
| 5.1.1 有限元计算理论 |
| 5.1.2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其参数 |
| 5.2 供水隧洞初始应力状态分析 |
| 5.3 大望山隧道对供水隧洞影响分析 |
| 5.3.1 变形分析 |
| 5.3.2 应力分析 |
| 5.4 大望山隧道分步开挖对供水隧洞影响分析 |
| 5.4.1 采用7步开挖分析 |
| 5.4.2 采用46步开挖分析 |
| 5.5 大望山隧道施工工序对供水隧洞的影响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爆破对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 |
| 6.1 概述 |
| 6.1.1 LS-DYNA动力计算基本方程 |
| 6.2 案例1-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评估 |
| 6.2.1 模型参数 |
| 6.2.2 结果分析 |
| 6.3 案例2-偶然爆炸荷载对既有隧道的稳定性评估 |
| 6.3.1 模型建立 |
| 6.3.2 结果分析 |
| 6.4 案例3-近接隧道施工的爆破振动测试 |
| 6.4.1 测点布置 |
| 6.4.2 结果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全文总结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及研究方法 |
| 1.3.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 1.3.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 1.3.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 2.1 研究区范围 |
| 2.2 太原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地质概况 |
| 2.2.1 太原盆地自然地理特征 |
| 2.2.2 太原断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
| 2.2.3 太原盆地地质概况 |
| 2.3 太原市自然地理概况及经济特征 |
| 2.3.1 太原市自然地理概况及行政区划 |
| 2.3.2 太原市经济特征 |
| 2.4 研究区以往研究程度 |
| 第三章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 3.1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选择 |
| 3.2 太原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
| 3.2.1 太原盆地深层和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
| 3.2.2 太原盆地深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检验 |
| 3.2.3 太原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 3.3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初步统计分析 |
| 3.3.1 太原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数据的初步统计描述 |
| 3.3.2 太原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 3.4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
| 3.4.1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
| 3.4.2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 3.4.3 pH值对太原市土壤重金属元素活性的影响 |
| 第四章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 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 4.1.1 国家标准 |
| 4.1.2 土壤背景值标准 |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 4.2.1 单因子指数质量评价模型 |
| 4.2.2 综合指数质量评价模型 |
| 4.3 单因子指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 4.3.1 采用太原盆地土壤背景值评价的结果 |
| 4.3.2 采用国家标准评价的结果 |
| 4.3.3 比较与讨论 |
| 4.4 综合指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 4.4.1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 |
| 4.4.2 环境质量分区 |
| 第五章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探讨及污染防治措施 |
| 5.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分类 |
| 5.1.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按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部门分类 |
| 5.1.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按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种类分类 |
| 5.2 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
| 5.2.1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
| 5.2.2 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及来源 |
| 5.2.3 因子分析法的研究结论 |
| 5.3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 |
| 5.3.1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分析 |
| 5.3.2 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与专业相关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混凝土桩砦障碍场中开辟通路的现状 |
| 1.2.1 混凝土桩砦的设置情况 |
| 1.2.2 混凝土桩砦障碍场中开辟通路的现状分析 |
| 1.3 EFP装药技术概述 |
| 1.3.1 EFP装药技术基本概念 |
| 1.3.2 EFP装药技术发展概况 |
| 1.3.3 EFP装药技术应用现状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EFP成型及破碎混凝土桩砦的基本理论 |
| 2.1 EFP现象象概述 |
| 2.2 EFP成型基本理论 |
| 2.2.1 聚能射流的定常理论 |
| 2.2.2 EFP形成过程 |
| 2.2.3 基于动量守恒的EFP形成机理 |
| 2.3 高速弹丸破碎混凝土桩砦的基本理论 |
| 2.3.1 混凝土材料的损伤 |
| 2.3.2 高速弹丸破碎混凝土桩砦的基本现象及特征 |
| 2.3.3 高速弹丸破碎混凝土桩砦过程分析 |
| 2.3.4 恒速杆侵彻模型 |
| 2.3.5 边界条件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 第三章 EFP主要性能分析模型 |
| 3.1 基本假设 |
| 3.2 物理模型 |
| 3.2.1 模型的建立 |
| 3.2.2 模型的计算 |
| 3.2.3 结果的分析 |
| 3.3 常用结构的模型分析 |
| 3.3.1 等壁厚大锥角药型罩的模型分析 |
| 3.3.2 等壁厚球缺药型罩的模型分析 |
| 3.3.3 综合分析以上二种模型 |
| 第四章 破碎混凝土桩砦的EFP装药设计研究 |
| 4.1 EFP性能对混凝土桩砦的破碎效果的影响 |
| 4.1.1 弹丸头部形状 |
| 4.1.2 弹丸长细比 |
| 4.1.3 材料特性 |
| 4.1.4 冲击速度 |
| 4.2 EFP性能的影响因素及装药设计研究 |
| 4.2.1 药型罩 |
| 4.2.2 炸药 |
| 4.2.3 壳体 |
| 4.2.4 炸高 |
| 4.3 模型试验参数的确定 |
| 第五章 EFP性能和混凝土桩砦破碎效果的模型试验 |
| 5.1 模型试验设计 |
| 5.1.1 炸药的制作 |
| 5.1.2 EFP速度测试系统制作 |
| 5.1.3 EFP软回收系统制作 |
| 5.1.4 EFP破碎混凝土桩砦试验装置制作 |
| 5.2 模型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 5.2.1 基本参数 |
| 5.2.2 试验结果 |
| 5.2.3 试验结果初步分析 |
| 第六章 EFP装药的模拟相似律研究 |
| 6.1 模化试验研究的基本理论 |
| 6.1.1 近似模化 |
| 6.1.2 量纲分析及相似理论 |
| 6.2 EFP主要性能的模拟相似律的确定 |
| 6.2.1 主要物理量的确定 |
| 6.2.2 模拟相似判据的确定 |
| 6.2.3 模拟相似律研究 |
| 6.3 混凝土桩砦破碎的模拟相似律的确定 |
| 6.3.1 主要物理量的确定 |
| 6.3.2 模拟相似判据的确定 |
| 6.3.3 模拟相似律研究 |
| 6.4 模型试验的模拟相似律分析 |
| 第七章 EFP装药对混凝土桩砦破碎效果的原型试验 |
| 7.1 楔形罩和锥形罩装药对混凝土桩砦破碎效果对比试验 |
| 7.1.1 试验条件 |
| 7.1.2 试验结果 |
| 7.1.3 结果分析 |
| 7.2 锥形罩和球缺罩装药对混凝土桩砦破碎效果对比试验 |
| 7.2.1 试验条件 |
| 7.2.2 试验结果 |
| 7.2.3 结果分析 |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与专业相关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工程概况 |
| 2 爆破方案 |
| 2.1 爆破方案选择 |
| 2.2 爆破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 2.2.1 装药形状 |
| 2.2.2 药包布置 |
| (1) 横断面药包布置。 |
| (2) 纵断面药包布置。 |
| 2.2.3 装药量 |
| (1) 单个药包量C。 |
| (2) 药包数目N。 |
| (3) 总装药量ΣC。 |
| (4) 一次最大起爆药量。 |
| 2.3 安全防护措施 |
| 2.4 起爆网路 |
| 2.5 预处理措施 |
| 3 爆破效果 |
| 4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