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杂交籼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磊[1](2019)在《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文中认为螟虫、褐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及商业价值的主要病虫害,无芒9311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广泛应用于两系和三系杂交稻的恢复系,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但无芒9311不抗稻瘟病、螟虫、褐飞虱及白叶枯病。研究表明,将多个抗病抗虫基因进行聚合选育出多抗的品种是抵御病虫危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利用实验室前期创建的以无芒9311为背景改良的中间材料华抗3005、华抗3037、华抗3038为亲本,将螟虫抗性基因Cry1C*、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9、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进行聚合,创建5基因聚合多抗的恢复系新材料。同时,利用实验室前期培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华1306S和DB1503-88-7,也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创建聚合Cry1C*、Pi2、Bph14、Bph15、Xa23基因的多抗不育系新材料。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为今后培育多抗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华抗3005/华抗3037//华抗3005/华抗3038”的后代中,选育出携带Cry1C*、Bph14、Bph15、Xa23、Pi9基因稳定恢复系新株系12个,分别编号为TMQ15110-11-280-5-1、TMQ15110-11-39-2、TMQ15110-14-180-1、TMQ15110-14-229-1、TMQ15110-14-230-8、TMQ15110-8-191-14-8、TMQ15110-11-95-8、TMQ15110-11-96-10、TMQ15110-11-113-3、TMQ15110-11-214-9、TMQ15110-14-241-10和TMQ15110-40-49-4。2、全生育期不用化学农药防治螟虫的自然条件下进行螟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对照无芒9311受到不同程度的螟虫危害时,12个新株系均未受到螟虫危害。人工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表明,12个新株系对褐飞虱表现为高抗或抗;人工接种白叶枯病抗性鉴定表明,12个新株系对菌株GD1358和ZHE173均表现为抗或高抗。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做稻瘟病抗性鉴定。3、对育成株系所配的部分杂交组合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只要亲本之一携带Cry1C*基因,杂种F1代表现抗螟虫,Cry1C*基因对螟虫的抗性是完全显性的;只有父母本都携带Bph14、Bph15基因时,杂种F1代才能表现抗褐飞虱,Bph14、Bph15基因是非显性的;只要亲本之一携带Xa23基因,杂种F1代就表现抗白叶枯病,虽然Xa23基因杂合的F1代的病斑比Xa23基因纯合的亲本略长一些,但基本上是完全显性的。4、比产试验结果表明,选育的多抗恢复系新株系的产量比无芒9311均略有增产,个别株系增产显着,生育期比无芒9311缩短1-4天;但是多数株系的稻米品质比无芒9311差一些。配合力分析表明,多抗恢复系新株系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与无芒9311相当。5、在‘DB1503-88-7/华1306S’的后代中,选出了携带Cry1C*和Pi2基因的不育系单株1个,携带Cry1C*、Pi2、Bph14、Bph15基因的不育系单株1个,携带Cry1C*、Pi2、Bph14、Bph15、Xa23基因的不育系单株2个。

赵建发[2](2018)在《花粉竞争与隔离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通过转基因方式改良水稻品种是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方式。目前水稻转基因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抗虫、抗病、耐除草剂、高产和改良水稻品质的基因已经克隆并转育到水稻品种中,部分品种已经完成安全评价、进入生产性试验。以花粉介导的基因飘流,是评价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试验通过在自然状态下研究不同供体对受体的花粉竞争,寻找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的差异性,以此建立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飘流数值模型。同时,以隔离布隔离为模型,研究防控基因飘流的有效措施。以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水稻B9和B2、常规籼稻9311和粳稻秀水63为供体材料,以不育系博A为受体材料,将供体材料通过不同比例搭配模式,研究粳稻/籼稻双供体的数量竞争性和遗传竞争性。同时以抗除草剂转bar基因的籼稻B9为供体材料、常规稻9311为受体材料,研究不同的隔离模式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的影响。试验结果主要如下:(1)相同亚种花粉源组合的数量竞争性表现为基因飘流率与转基因花粉供体行比呈S曲线的关系;籼-粳花粉源组合在数量竞争与遗传竞争共同作用下,籼稻基因飘流率大于粳稻,说明籼稻花粉竞争性大于粳稻。因此,花粉数量竞争性和遗传竞争性共同影响水稻的基因飘流。(2)各处理非隔离措施下的基因飘流率均大于隔离措施下相应的基因飘流率。基因飘流在通过设置隔离布隔离处理后得到抑制,隔离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基因飘流的频率。因此,在水稻花期相遇时设置物理屏障,可以有效的降低异花授粉率,提高种子纯度。(3)隔离作用下,不同隔离方向的隔离效果不同。隔离措施的基因飘流频率为非隔离措施基因飘流频率的30%左右。隔离效果明显。(4)水稻在设置高度为2 m的隔离布阻挡条件下,其基因飘流率随距离的关系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最后趋近于零。在各个方向上随供体花粉源距离的增加,其基因飘流频率降低。在基因飘流低频方向上,隔离4m以上即可有效的防止花粉扩散。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重点在于量化基因飘流频率,控制或降低其基因逃逸。通过研究花粉竞争对基因飘流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价转基因水稻种植过程中基因飘流的发生、发展和环境影响,并探讨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更深入、客观、全面和准确地研究和评价基因飘流具有重要意义。

双凡,李昂[3](2017)在《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转基因水稻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聚焦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提到作为中国人主粮的水稻,该研发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与粮食安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专利情报计量分析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全球范围内转基因水稻研发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我国转基因水稻研发与世界整体发展形势的对比情况以及存在的优势劣势。通过总结我国在转基因水稻研发领域中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明确我国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为我国的转基因水稻研发提供参考意见。

毛海军[4](2017)在《优质恢复系泰766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状配合力研究》文中认为泰766是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选育的优质恢复系,目前以泰766配成的多个杂交稻新组合,星优766、群优766、韶优766和龙优766相继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泰766的特征特性和配合力情况,本研究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4个恢复系恢638、恢665、广恢122、泰701为对照,选用吉田A、Y华农A、群A、建A、星A、龙A共6个三系不育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NCⅡ)进行配组,对泰766及其所配杂交组合的特性和配合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泰766主要特征特性:泰766属感温籼型优质三系恢复系,株高114.5cm,茎态集散适中,茎杆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剑叶直立,剑叶长31.2cm,宽1.7cm,叶色中等浓绿,叶鞘、叶耳、叶缘、叶舌无色;穗长25.3cm,穗均着粒数171粒,结实率92.4%,千粒重22.3g;春季播种,播始历期96-103d,主茎叶片数平均为15.0-15.6叶;夏季播种,播始历期80-82d,主茎叶片数为14.8-15.2叶;开花习性好,花时较为集中,盛花时花粉量大;稻米品质优,品质性状的多项指标都达到国优1级米标准;中抗稻瘟病。2.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相比于对照恢复系,泰766在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多个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但由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表现为负效应,所以泰766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表现一般;如用分蘖率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不育系组配,较为容易得到理想产量的组合。3.稻米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相对其它4个对照的恢复系,泰766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长宽比、胶稠度和直链淀粉量等8个稻米品质性状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多个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都排在供试恢复系的第1位;综合各稻米品质性状来看,一般配合力的整体表现,泰766明显优于广恢122、恢665等多个对照恢复系,是选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可用亲本。

宋志红,孟庆忠,张涛,李国荣[5](2015)在《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抗除草剂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开发,使田间防除杂草变得简便易行,并且降低除草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挖掘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中的利用

黄鹞[6](2015)在《两种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的杂草化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杂草化是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之一。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身杂草化,即转基因作物自身演变为杂草;二是转基因作物通过花粉漂移把抗性基因转移到杂草中,导致抗性杂草的产生。单一性状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已有较多报道,但针对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杂草化的报道很少。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是在一种受体中同时含有2个或2个以上抗性基因的转基因作物,由于多基因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杂草化风险的可能性增强。因此在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务必对其杂草化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第一种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B2A68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人工优化合成的抗虫基因Cry2Aa#和抗草铵膦基因Bar连接后转入受体水稻D68中获得,该水稻对除草剂草铵膦和水稻靶标害虫具有良好的抗性。另一种转基因水稻T1c-19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试验室培育,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人工优化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C*和抗除草剂基因Bar连接后转入受体水稻明恢63中而获得,田间试验表明T1c-19对草铵膦和靶标害虫(二化螟、三化螟、稻种卷叶螟)具有良好的抗性。这两种转基因水稻都具有较大的商业化可能性。本试验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在南京地区研究了上述两种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自身杂草化的可能性;于2014研究了以T1c-19及其受体水稻明恢63为父本,杂草稻(茂名MM,泰州TZ,益阳YY)为母本获得的F1在多种条件下的适合度。上述研究结果能为这两种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的杂草化风险评估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也能为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杂草化安全性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试验依据。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B2A68演化为杂草的可能性:在农田生态环境下比较了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B2A68、抗除草剂单一性状转基因水稻Bar-68和常规稻宁粳4号的生存竞争能力、繁育能力、落粒性、萌发能力、种子活力保存能力。结果表明,无论在适宜期还是非适宜期,直播和移栽条件下的B2A68与Bar-68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繁育能力均无显着差异;而与常规稻相比,B2A68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B2A68与Bar-68的落粒性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常规稻,3种水稻的落粒性处于中等水平。田间自生苗调查结果显示,3种水稻均无自生苗出现。对收获的水稻种子进行了萌发和埋藏试验,结果显示,3种水稻的萌发率无显着差异,7d时的萌发率均在90%以上;在浅埋和深埋处理下,种子活力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但2种转基因水稻种子活力显着低于常规稻。以上结果表明,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在自然农田环境下演化为杂草的可能性不大。(2)T1c-19演化为杂草的可能性:在农田环境下比较了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与其非转基因受体水稻明恢63(MH63)和常规稻丰两优香1号(CR)的生存竞争能力、繁育能力、落粒性、休眠性和种子活力保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适宜期还是非适宜期,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T1c-19与其受体水稻MH63在生存竞争能力、繁育能力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并且显着弱于常规稻。T1c-19和MH63的落粒率低于3%,显着低于常规稻。3种水稻的休眠性都很弱。埋藏试验表明,不论深埋还是浅埋,埋藏2月后,种子活力从90%左右迅速降低到不足40%,埋藏6个月后基本检测不到有活力的种子,表明3种水稻的种子活力保存能力均不强。田间自生苗调查结果显示,3种水稻都无无自生苗出现。以上结果表明,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在自然农田下演化为杂草的可能性不大。(3)T1c-19与杂草稻杂交F1适合度表现:a杂交亲和性:试验以T1c-19及其受体栽培稻MH63为父本,3种杂草稻(茂名MM,泰州TZ,益阳YY)为母本,经过人工杂交获得6种F1。人工杂交的结实率在41.7%-88.7%,转基因水稻和受体水稻与同种杂草稻的杂交结实率相差不大,说明,转基因水稻、受体栽培稻与杂草稻有着较高的亲和性,且转基因对受体水稻和杂草稻的亲和性无显着影响。b复合基因对杂草稻适合度的影响:以T1c-19为父本杂交的3种抗性F1(F1+)的与以受体水稻MH63为父本的受体F1(F1-)相比。在单种自然虫压下(虫压指数18.4%),F1+与F1-相比表现出一定的适合度利益,主要表现在单穗饱粒数和单株产量上。在总适合度上,F1MM+和F1TZ+显着高于F1MM-和F1TZ-,F1YY+与F1YY-相比差异不显着。在单种无虫压下(虫压指数0%),F1MM+的株高、剑叶面积、穗长、单穗饱粒数、单株产量以及最后的总适合度都显着低于F1MM-,表现出显着的适合度成本。F1TZ+和F1YY+的总适合度与各自受体的F1相比差异不显着。在混种自然虫压下(13.3%),F1TZ+与F1TZ-相比表现出明显的适合度利益,而F1MM+和F1YY+与F1MM-和F1YY-无显着差异;在混种无虫压下(0%),F1MM+的适合度显着低于F1MM-,F1TZ+和F1YY+的适合度与F1TZ-和F1YY-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也表明,复合基因是否给杂草稻带来适合度效应受到选择压和杂草稻基因型的影响。抗性F1与各自相应的杂草稻相比。在单种或混种的自然虫压下,3种F1+的总适合度显着大于相应的母本杂草稻,均表现出显着的适合度利益。在单种或混种的无虫压条件下,因杂草稻基因型的不同,3种F1+的适合度显着高于杂草稻或与母本杂草稻相等。c复合基因对栽培稻适合度的影响:自然虫压或无虫压下T1c-19与其受体栽培稻相比适合度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复合基因对栽培稻的影响比较小。d选择压对携带复合基因T1c-19和抗性F1的适合度影响:草按膦选择压给T1c-19和3种F1+的适合度影响不是很明显。有虫压下,仅F1TZ+与无虫压下的F1TZ+相比表现出显着的适合度利益,对T1c-19和另外2种F1+的适合度影响不显着。双重选择压(草铵膦选择压+虫压)对携带复合基因的F1+和T1c-19的适合度影响不显着。综合上所述,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B2A68和T1c-19在田间条件下生存竞争能力与相应的受体水稻无显着性差异,演化为杂草的可能性不大。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及其受体水稻MH63与杂草稻杂交F1的适合度表现因杂草稻基因型的不同而不同。在自然虫压下,抗性F1的适合度大于或与相应的受体F1无显着差异。无虫压下,抗性F1的适合度小于受体F1或与受体F1无显着差异。与杂草稻相比,在自然虫压,抗性F1均表现出较为显着的适合度利益;但在无虫压下,F1+的适合度显着高于或与母本杂草稻相近。环境选择压对抗性F1的适合度无显着性影响。复合基因对栽培稻适合度影响较小,在自然虫压和无虫压下,T1c-19与受体水稻MH63适合度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蒋显斌,黄芊,凌炎,陈玉冲,龙丽萍,黄凤宽,罗群昌,肖国樱[7](2014)在《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田间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初报》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稻田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其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以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Bar68-1及对照非转基因亲本D68为材料,分别调查田间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的病情指数及紫鞘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的病株率,比较转基因稻田和非转基因对照稻田各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转基因水稻Bar68-1田间主要病害为纹枯病(病情指数为8.140.7),有少量稻瘟病发生,水稻紫鞘病(病株率为6.7%48.0%)和叶鞘腐败病(病株率为14.2%28.7%)等病害也有发生,所发生病害的病情指数或病株率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期间Bar68-1和D68稻田均未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结论】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对稻田主要病害的发生无显着影响,没有增加稻田主要病害发生危害的风险。

金成海,高明晶,周广春,全东兴,孟维韧,朴红梅[8](2014)在《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回顾了北方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研究历史,综述了粳稻恢复系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当前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今后恢复系选育的目标及分子育种技术将起到的重要作用。

刘胜男[9](2013)在《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F2、F3的适合度研究》文中指出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其中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杂草稻中的风险倍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能够发生初始杂交,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携带抗性基因的杂交后代在环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对杂交后代的适合度进行研究,是评价转基因作物潜在生态风险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粳型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6种不同类型杂草稻(粳型:丹东(DD)、沈阳(SY);籼型:泰州(TZ)、常州(CZ)、湛江(ZJ)、肇庆(ZQ))杂交所得的F1、F2、F3,以及籼型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86B与上述6种杂草稻杂交F3代为材料,在南京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组合的杂交后代在不同种植方式和有无除草剂选择压下与亲本之间的适合度差异以及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在连续世代间的变化趋势;结合杂交后代的休眠性和越冬形成自生苗的能力,综合分析杂交后代的潜在环境风险。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所有6种F1均对草铵膦表现出抗性。6种F1的株高、剑叶面积、茎直径、穗长和百粒重均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或与杂草稻相当。移栽方式下,FIDD、FISY(粳-粳)以及FIZQ(籼-粳)的适合度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另外3种F1的适合度与相应杂草稻无显着差异。直播方式下,FISY的适合度显着大于WRSY, FIDD和FIZQ的适合度与相应杂草稻相当,其余3种F1的适合度显着小于杂草稻。与转基因水稻Y0003相比,F1的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和落粒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所有6种F1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Y0003或与之相当。2、F2ZJ中约有64.7%的植株具有抗性基因,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余5种F2均符合3:1的孟德尔定律。F2DD和F2SY的适合度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F2TZ, F2CZ,F2ZJ和F2ZQ的适合度显着小于相应杂草稻或与之相当。除无选择压下移栽的F2DD适合度小于Y0003之外,其余F2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Y0003或与Y0003相当。F2SY、F2TZ、F2CZ、F2ZJ的适合度比相应的Fl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2DD和F2ZQ的适合度与F1没有显着差异。粳-粳组合2种F2无休眠性,籼-粳组合4种F2具有与相应杂草稻相当的休眠性。种子活力的研究表明,到次年4月份,F2DD、F2TZ和F2ZQ中分别有9%、64%和54%的种子具有活力。3、F3CZ中约有68.9%的植株具有抗性基因,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余5种F2均符合5:1的孟德尔定律。两种种植方式下,粳-粳组合的F3DD和F3SY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籼粳组合中,移栽种植的F3ZJ和F3ZQ适合度显着大于杂草稻,直播种植的F3CZ和F3ZQ的总适合度显着小于杂草稻,其余所有F3的适合度与杂草稻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有草铵膦选择压下,除直播种植的F3CZ与Y0003适合度相当之外,其余所有F3的适合度都显着大于Y0003;无草铵膦选择压下,仅有F3ZJ的适合度显着大于Y0003,另外5种F3的适合度与Y0003无显着差异。F3SY的适合度与其F2没有显着性差异,其余5种F3的适合度比相应F2均有提高。与F2相比,F3的休眠性和活力保持时间降低,但仍有植株可以越冬。4、转基因水稻86B与6种杂草稻的F3中,F3DD、F3TZ和F3ZQ的抗性分离比符合5:1的孟德尔遗传定律,F3SY、F3CZ和F3ZJ有65.3%71.1%的植株具有抗性,低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理论比例。所有6种F3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或与之相当。喷施草铵膦时,移栽种植的2种粳-籼组合(F3DD和F3SY)的适合度与86B没有明显差异,其余F3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86B。不喷施草铵膦时,F3ZJ的适合度显着大于86B,其余5种F3与86B的适合度没有显着差异。综上所述,转基因水稻与同种类型杂草稻杂交后代的潜在环境风险显着高于相应亲本,因此在转基因水稻释放之前就需要特别防范抗性基因向杂草稻的漂移。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杂交后代的环境风险稍低,但也不容忽视。杂草稻和转基因水稻的遗传背景是影响杂交后代适合度的最重要因子,种植方式和除草剂选择压也会对杂交后代的适合度造成一定影响。

孙光辉[10](2013)在《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向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基因漂移及其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水稻具有非常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种植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其中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近缘种杂草——杂草稻中是田间释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任何转基因水稻在环境释放前必须评估抗性基因向杂草稻的漂移风险。为了评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的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向杂草稻基因漂移的风险,农田环境条件下,采用同心圆种植和隔行种植方式对其抗性基因向杂草稻漂移频率进行了检测。另一方面安全的施药时期和除草剂剂量是农业生产实践中保证稳产高产的关键,因此对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包括施用时间和剂量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也探索了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在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方式下的除草剂施用技术,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向杂草稻和常规栽培稻的基因漂移在同心圆种植方式下,以抗草铵膦转bar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为花粉供体,以湖南长沙、广东肇庆、辽宁沈阳、安徽滁州、江苏泰州、广西桂林采集的杂草稻和常规水稻204早稻为花粉受体,检测转基因水稻向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基因漂移距离和频率。试验结果表明,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l向不同花粉受体的最大基因漂移发生在湖南长沙杂草稻盛行风向1米处,漂移频率为0.302%,最小基因漂移发生在安徽滁州杂草稻盛行风向12米处,漂移频率为0.011%。基因漂移频率随着离花粉源距离的增大呈现出显着降低的趋势。检测到的最大基因漂移距离发生在湖南长沙杂草稻盛行风向14米处。研究不同方向发生基因漂移事件的概率表明,基因漂移事件在各个方向的分布明显不均匀,更易发生在盛行风向的方向上。基因漂移频率与转基因水稻和花粉受体的花期相遇时间呈显着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存在向杂草稻基因漂移的风险,其中向湖南长沙杂草稻漂移的风险最大,向广西桂林杂草稻漂移的风险最小,因此在该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大规模释放过程中务必防范向杂草稻的基因漂移。在隔行种植条件下,以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为花粉供体,以湖南长沙和江苏泰州杂草稻为花粉受体,检测抗性基因漂移频率。试验结果表明,分别在与转基因水稻第一批和第二批花期相遇的湖南长沙杂草稻随机选取的20000多粒种子中检测到28株和34株抗性苗,在与转基因水稻第二批花期相遇的江苏泰州杂草稻随机选取的20000多粒种子中检测到32株抗性苗。从转基因水稻第一批和第二批到湖南长沙杂草稻的平均基因漂移频率分别为0.402±0.055%和0.470±0.065%;从转基因水稻第二批到江苏泰州杂草稻的平均基因漂移频率为0.395±0.039%。统计分析表明基因漂移频率与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和供试杂草稻的花期相遇时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因此该转基因水稻存在向杂草稻基因漂移的风险,在环境释放或大规模商业化前应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小基因漂移的风险。2.草铵膦对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研究以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移栽和直播水稻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剂量的草铵膦(75ml/亩、150ml/亩和300ml/亩),生测草铵膦对稻田杂草--杂草稻和稗草的防除效果以及不同剂量草胺膦处理对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直播方式下,在水稻3-4叶期、5-6叶期和1-2个分蘖期施药,75ml/亩草铵膦处理对2种杂草的防除效果都最差,株防效均小于50%;150ml/亩和300ml/亩草铵膦处理对杂草的株防效均可以达到100%。与无草对照相比,不同草铵膦剂量处理的水稻株高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水稻5-6叶期施用150ml/亩草铵膦处理的水稻株高和产量高于75ml/亩和300ml/亩草铵膦处理。在移栽方式下,分别在水稻1-2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施用75ml/亩草铵膦对2种杂草防除效果都最差,基本在50%。在水稻1-2分蘖期和孕穗期施药,150ml/亩草铵膦和300ml/亩草铵膦处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均达到90%以上。在抽穗开花期施用150ml/亩和300ml/亩草铵膦对杂草的防除较差,分别在50%-60%和80%-90%。与无草对照相比,在水稻1-2分蘖期和抽穗开花期施用不同草铵膦剂量处理对水稻最终株高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水稻孕穗期施药的150ml/亩草铵膦处理的水稻株高和产量与无草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3.抗草铵瞵转基因水稻Y0003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在直播方式下,以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为试验材料,在水稻3-4叶期、5-6叶期和分蘖期喷施不同剂量的草铵膦(75ml/亩、150ml/亩和300ml/亩),研究在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田不同生育期施用不同剂量草铵膦的除草效果和对该转基因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3-4叶期施药,3个供试剂量草胺膦的除草效果都较差,且由于土壤中大量后期新生杂草的竞争严重抑制了水稻的生长,导致水稻减产。在水稻5-6叶期和分蘖期,75ml/亩草铵膦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差,由于杂草的竞争使水稻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减产严重。在水稻5-6叶期施药,150ml/亩和300ml/亩草铵膦处理对主要杂草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对水稻没有药害,与无草对照相比水稻的产量显着增加。在水稻分蘖期施药,田间杂草长期的竞争使水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这2个剂量处理的水稻产量都较无草对照严重减少。无论何时施药,土壤处理+150ml/亩草铵膦处理虽然对杂草防除效果较好,但对水稻出苗产生轻微药害,导致水稻减产。因此在转基因抗草胺膦直播田建议在水稻5-6叶期施用150-300ml/亩的草胺膦来控制田间杂草。在移栽方式下,以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为试验材料,在水稻5-6叶期和分蘖期喷施不同剂量的草铵膦,研究在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移栽田不同生育期施用不同剂量草铵膦的除草效果和对该转基因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施药时期,75ml/亩草铵膦处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都较差,杂草长期的竞争使水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无草对照相比产量严重下降。在2个施药时期,150ml/亩草铵膦和300ml/亩草铵膦处理对水稻田主要杂草的防效在90%以上。与无草对照相比,在2个施药时期施用150ml/亩和300mml/亩草铵膦处理的水稻生长和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相比而言,在5-6叶期施用150ml/亩草铵膦的影响最小。在2个施药时期,土壤处理+150ml/亩草铵膦处理对水稻早期生长产生轻微药害,而且在施用草铵膦后有新生杂草发生,水稻生长受到影响,导致水稻产量与无草对照相比有所降低。因此在转基因抗草胺膦移栽田建议在水稻5-6叶期施用150ml/亩的草胺膦来控制田间杂草。

二、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抗螟虫研究进展
        1.1.1 水稻转Bt基因的研究
        1.1.2 转Bt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1.2 水稻抗褐飞虱研究进展
        1.2.1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2.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水稻抗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1.3.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3.2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在育种中的应用
    1.4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
        1.4.1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5 水稻分子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2.1 多抗恢复系材料创建的技术路线
        2.2.2 多抗不育系材料创建的技术路线
    2.3 DNA提取、PCR扩增及标记引物
        2.3.1 DNA提取
        2.3.2 PCR扩增及标记引物
    2.4 螟虫的抗性鉴定方法
    2.5 褐飞虱抗性鉴定方法
    2.6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2.7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考查方法
    2.8 稻米品质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多抗恢复系新材料的创建
    3.2 多抗恢复系株系的抗性表现
        3.2.1 育成株系及杂交组合田间螟虫受害性调查
        3.2.2 褐飞虱抗性表现
        3.2.3 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3.3 多抗恢复系株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的表现
        3.3.1 多抗恢复系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3.2 多抗恢复系的稻米品质表现
    3.4 以多抗恢复系株系为父本所测配组合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5 以多抗恢复系株系为父本所测配组合的稻米品质表现
    3.6 多抗恢复系‘华抗2308’制种组合的比产试验结果
    3.7 配合力分析
    3.8 多抗不育系新材料的创建
4 总结与讨论
    4.1 通过分子标记选择可以聚合多个抗性基因、创建多抗的育种材料
    4.2 Bph14和Bph15 基因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非显性
    4.3 Xa7和Xa23 基因对白叶枯病抗性有聚合效应
    4.4 Cry1C*基因对螟虫具有高抗性并表现完全显性
    4.5 优良株系和组合的评价
        4.5.1 株系华抗2308 的综合性状表现
        4.5.2 株系华抗9610 的综合性状表现
        4.5.3 组合华两优2108 的综合性状表现
参考文献
致谢

(2)花粉竞争与隔离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1.2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1.2.1 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
        1.2.2 转基因水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 水稻转基因飘流的研究
        1.3.1 转基因水稻向不同受体基因飘流的研究
        1.3.2 水稻不同供体类型的基因飘流研究
    1.4 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因素
        1.4.1 影响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因素
        1.4.2 影响基因飘流的环境因素
    1.5 转基因飘流的限控措施
        1.5.1 限控转基因飘流主要物理措施
        1.5.2 限控转基因飘流的生物学措施
        1.5.3 不同隔离措施对基因飘流的比较
    1.6 花粉竞争与隔离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水稻基因飘流的技术路线
2 水稻籼、粳花粉源基因飘流的竞争性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种子
        2.1.2 田间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备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布局
        2.2.2 田间管理及生育期观测
        2.2.3 田间样品检测
        2.2.4 bar基因的PCR检测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性苗的检测
        2.3.2 相同亚种花粉供体基因飘流与行比的数量关系模拟
        2.3.3 籼、粳亚种花粉供体基因飘流的竞争性
    2.4 讨论
        2.4.1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的数量竞争性
        2.4.2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遗传竞争性
        2.4.3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种子生产
3 隔离布设置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1 供试种子
        3.1.2 田间试验材料
        3.1.3 实验设备仪器及主要试剂
    3.2 试验步骤
        3.2.1 田间布局
        3.2.2 田间管理及生育期观测
        3.2.3 样品田间检测
        3.2.4 bar基因的PCR检测
        3.2.5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性苗的检测
        3.3.2 隔离布与非隔离布基因飘流隔离效果
        3.3.3 不同方位上基因飘流事件
        3.3.4 转基因水稻花粉介导的基因飘流随距离的变化
    3.4 讨论
        3.4.1 物理屏障对基因飘流的影响
        3.4.2 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方向的关系
        3.4.3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距离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3.4.4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种子生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
2 全球转基因水稻的专利分布
    2.1 转基因水稻研发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2.2 全球转基因水稻研发专利关键词分析
    2.3 世界范围内转基因水稻研发专利主要申请人技术统计
    2.4 转基因水稻研发专利IPC分类统计分析
3 基于情报分析的全球转基因水稻研发热点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分析
    3.1 抗虫转基因水稻研发专利分析
    3.2 抗病转基因水稻研发
    3.3 高产与品质性状改良转基因水稻研发
    3.4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研发
    3.5 抗逆转基因水稻研发
4 中外典型企业与科研机构专利对比分析
    4.1 孟山都公司转基因水稻研发相关专利情报分析
    4.2 中国科学院转基因水稻研发相关专利情报分析
    4.3 先正达公司转基因水稻研发相关专利情报分析
    4.4 华中农业大学转基因水稻研发相关专利情报分析
5 结论

(4)优质恢复系泰766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状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
        1.1.1 恢复系的选育标准
        1.1.2 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1.1.3 水稻恢复系选育进展
    1.2 配合力及遗传力
        1.2.1 配合力和遗传力的概念
        1.2.2 配合力与亲本自身性状表型值的关系
        1.2.3 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意义
        1.2.4 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1.2.5 水稻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性状观察与分析
        2.2.2 配合力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恢复系泰766主要特征特性
        3.1.1 形态学特征
        3.1.2 生育期和主茎叶片数
        3.1.3 开花习性
        3.1.4 稻米品质表现
        3.1.5 抗病性表现
    3.2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2.1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型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
        3.2.3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3.2.4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的估算
    3.3 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1 稻米品质性状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 稻米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3.3 稻米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3.4 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基因型方差贡献率和遗传力估算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恢复系泰766的主要特征特性
    4.2 恢复系泰766组配遗传规律及利用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5)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除草剂基因及作物
    1.1 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1.2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2 中国抗除草剂作物研究概况
3 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3.1 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3.2 在雄性不育法育种中的应用
    3.3 作为化学杀雄剂应用于杂交制种
    3.4 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与纯度控制技术研究
    3.5 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
4 展望

(6)两种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的杂草化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球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概况
        1.1 全球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种植规模
        1.2 复合基因的概念及获得方法
        1.3 不同国家地区对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管理
    2 转基因植物杂草化
        2.1 杂草特征
        2.2 转基因植物杂草化的途径
    3 转基因水稻杂草化的研究进展
        3.1 转基因水稻自身杂草化
        3.2 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移
        3.3 转基因水稻与野生近缘种的杂交后代的适合度
第二章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自身杂草化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B2A68自身杂草化的风险评估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二节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自身杂草化的风险评估
        2 试验材料
        3 试验设计
        4 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杂交F1适合度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人工杂交
        2.3 杂种的鉴定
        2.4 田间试验设计
        2.5 测定的指标
        2.6 数据分析及相对适合度计算
    3 试验结果
        3.1 杂交亲和性比较
        3.2 杂种的鉴定
        3.3 田间靶标害虫的发生情况
        3.4 单种条件下,复合转基因对栽培稻及杂草稻群体适合度的影响
        3.5 混种情况下,复合转基因对栽培稻及杂草稻群体适合度的影响
        3.6 选择压对T1c-19及抗性F1适合度的影响
        3.7 落粒率
    4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一 全文结论
    二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田间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转基因水稻试验安全控制措施
        1.3.2 转基因水稻试验田间管理
        1.3.3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对水稻主要病害的影响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田间纹枯病发生情况
    2.2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田间白叶枯病、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
    2.3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田间稻曲病、紫鞘病、叶鞘腐败病发生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8)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历史回顾
2 选育进展
    2.1 粳稻恢复系的改良
    2.2 远缘有利基因转入恢复系的研究
3 存在的问题
    3.1 恢复基因的限制
    3.2 优势测配的限制
    3.3 异交性状的限制
4 展望

(9)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F2、F3的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1.1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发展现状
    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
        2.1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定义与内容
        2.2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
    3 转基因作物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
        3.1 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则
        3.2 基因漂移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
        3.3 转基因向作物野生/杂草近缘种基因漂移的研究
    4 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研究
        4.1 适合度的定义、衡量方法
        4.2 影响转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适合度的因素
    5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潜在环境安全风险评估
        5.1 栽培稻与杂草稻
        5.2 转基因从栽培稻向杂草稻的基因逃逸
        5.3 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研究进展
第二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1的草铵膦抗性测定
        2.2 不同种植方式下F1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3 不同除草剂处理方式下F1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2种子休眠性的测定
        2.7 F2种子活力保存时间的测定
    3 讨论
第三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2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2代的抗性分离规律测定
        2.2 不同种植方式下F2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3 不同除草剂处理方式下F1各项适合度指标比较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F2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3种子休眠性的测定
        2.7 F3种子活力保存时间的测定
        2.8 F2与F1各项适合度指标比较
        2.9 F2结实率分离情况统计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3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3代的草铵膦抗性分离比测定
        2.2 种植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3 不同除草剂处理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F3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3与F2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7 F3结实率分离情况统计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86B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3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3的抗性分离规律测定
        2.2 种植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3 除草剂处理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F3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3(86B)结实率分离情况统计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向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基因漂移及其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及商业化态势
    2 我国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3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3.1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问题
        3.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4 转基因水稻向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基因漂移及生态适合度
        4.1 栽培稻与杂草稻的亲缘关系
        4.2 转基因水稻向栽培稻的基因漂移
        4.3 转基因水稻向杂草稻的基因漂移
        4.4 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的生态适合度
    5 稻田杂草发生特点及杂草管理模式
    6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
        6.1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田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现状
        6.2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除草剂施用研究
第二章 抗草铵麟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向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基因漂移
    第一节 同心圆种植下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向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基因漂移
        摘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期和花时调查
        2.2 株高
        2.3 抗性筛选和分子检测
        2.4 外源基因漂移距离和漂移率
        3 讨论
    第二节 隔行种植条件下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稻香125S/Bar68-1向杂草稻基因漂移的研究
        摘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期观察
        2.2 抗性筛选及分子检测
        2.3 基因飘移频率
        3 讨论
第三章 草铵膦对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研究
    摘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草的防除效果
        2.2 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剂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剂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
    第一节 直播方式下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
        摘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草调查
        2.2 水稻安全性调查
        2.3 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2.4 对水稻生殖生长的影响
        2.5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移栽方式下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草调查
        2.2 水稻安全性调查
        2.3 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2.4 对水稻生殖生长的影响
        2.5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本章讨论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一、全文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D]. 雷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2]花粉竞争与隔离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的影响[D]. 赵建发. 海南大学, 2018(01)
  •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转基因水稻研究[J]. 双凡,李昂. 价值工程, 2017(32)
  • [4]优质恢复系泰766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状配合力研究[D]. 毛海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5]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 宋志红,孟庆忠,张涛,李国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5(24)
  • [6]两种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的杂草化潜力研究[D]. 黄鹞.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7]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田间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初报[J]. 蒋显斌,黄芊,凌炎,陈玉冲,龙丽萍,黄凤宽,罗群昌,肖国樱. 南方农业学报, 2014(11)
  • [8]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研究进展[J]. 金成海,高明晶,周广春,全东兴,孟维韧,朴红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3)
  • [9]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F2、F3的适合度研究[D]. 刘胜男.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10]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向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基因漂移及其田间除草剂施用技术研究[D]. 孙光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转基因水稻论文 水稻论文 除草剂论文 草铵膦论文 籼型杂交水稻论文

上一篇:谨防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比较
下一篇:萧红与鲁迅:从传承到个性的文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