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秘书工作》2001年总目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秘书工作》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明[1](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管梓含[2](2021)在《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以《欣赏编》系列丛书为中心》文中指出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业迅速崛起,丛书的编纂与出版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闲赏为主题的丛书逐渐流行起来,在出版市场广受欢迎。《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是明代闲赏丛书中的典型代表。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欣赏编》系列丛书的版本系统,讨论了《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之间的关系。《欣赏编》有明正德间长洲沈津刊本、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及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在沈津《欣赏编》的影响下,茅一相还编刻了《欣赏续编》。明末重编《说郛》的编刻者曾参考茅一相本《欣赏编》及《欣赏续编》,并选择两部丛书的部分子目书为底本。《重订欣赏编》为书贾拾取重编《说郛》系统版片编印的丛书,假托茅一相重订,是书坊射利之产物。论文第二部分讨论了《欣赏编》的编纂旨趣,并通过考订《欣赏编》子目书的版本源流总结其文献价值。沈津是明代中期江南地区文人鉴藏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在某种意义上,《欣赏编》能较为集中地反映这一时期文人精英群体对闲赏文化的理解。《欣赏编》的编纂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博学好古之风的流行以及人们阅读兴趣的变化,而这部丛书编纂之要旨便在于满足读者对博雅通古的追求与向往。沈津“嗜古”的藏书喜好与独特的选辑眼光不仅使这部丛书成为明代最早的闲赏丛书,也使这部丛书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论文第三部分讨论了《欣赏续编》的编纂旨趣,选取了《欣赏续编》中的《诗法》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欣赏续编》其他子目书的内容与版本总结其文献价值。晚明时期,阳明心学与禅宗的流行激发了人们对精神解放的追求,自得、自适、自娱上升为这一时期闲赏文化的重要内涵,《欣赏续编》编纂之要旨即在“自得自适”。《欣赏诗法》是茅一相的个人作品,但它的内容主要源自《艺苑卮言》《解颐新语》及一部包括《诗法家数》《木天禁语》等诗法作品在内的诗法汇编,茅氏本人并无发明。此书没有单行本,仅作为《欣赏续编》的子目在世间流传,其成书与所属丛书的编纂及出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丛书编纂中出现的此类着述行为而言,谋利与求名是两种主要的动机。一方面,编者根据丛书的主题与定位选择和剪裁文献,以期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求而大卖获利;另一方面,他们将个人作品收入所纂丛书,亦能通过序跋的夸饰和作品的流传获取名声。《欣赏续编》的子目书多为明人抄撮之作,其文献价值远不及《欣赏编》。论文在最后部分全面地分析了明代闲赏丛书的出版背景,从编排方式、编纂的材料来源、子目书书籍责任者的着录及丛书书名与编者的伪托四个方面讨论明代闲赏丛书编纂与出版的特点,并对此类丛书的出版意义进行总结。明代闲赏丛书的大量出版,为明人闲雅生活的经营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全面的指导,推动了雅文化的普及。这一出版热潮,使许多可能亡佚的小书、无关经国济世宏旨之书得以化身千百而流传于世,而后人亦可借助此类丛书考察明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

胡凌燕[3](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付鹏[4](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指出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王硕[5](2021)在《清中叶以降儒学典籍满译研究》文中认为乾隆朝“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同文盛世”达到顶峰。这期间随着乾隆朝儒家经典重译,随后儒家典籍的自发满译,儒家思想以满语文为载体深刻影响了“满语世界”。“满洲习俗”与“崇儒重道”在儒家典籍满译中取得了平衡的同时,满洲人也借由儒化实现了中华化。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共五章:第一章追根溯源,梳理了乾隆以前的儒家典籍满译及其相关问题。首先回溯了满文创制及其改革过程这一儒学典籍满译的前提,指出以蒙古文为模板创制老满文是当时的最优选择,对老满文的改革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新满文的推行也非一蹴而就;然后梳理清楚翻译机构的变迁过程,汉籍满译初由文臣衔命而为,后在翰林院与内国史院间辗转,至康熙十年(1671年)设内翻书房方结束汉籍满译执掌不定问题;最后总结了顺康雍时期儒家典籍满译的情况,一是完成入关前未竣翻译项目,二是新译儒典多为奉敕之作,三是自主翻译者多为修身齐家类心得、规范、训蒙读物等。第二章讨论乾隆重译儒家典籍及其成就。首先,理清“大一统”与“同文之盛”形成、发展的过程,明确清的“大一统”与“同文之盛”互为表里不断扩展;其次,讨论前代儒家经典翻译存在对汉语原文理解偏差、满语译本选词不当、未能反应原文文体特征、音译词过多且未厘定专有名词等缺失现象及成因;再次,考察乾隆以先后两次厘定清文《四书》为始,展开经典重译工程的过程,揭示其宣示经典解释权和宣扬国语优越论的目的,同时指出作为乾隆朝“同文”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经典重译,实现了对满语的规范,同时加强了对经典的解释权。第三章讨论士人群体对儒学典籍的自发满译。通过梳理对儒学典籍满译的旗籍士人群体出现的时间线,并将各时代有代表性的译者及其作品逐一从基本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述评与受众等几方面做案例分析发现:除富察氏公鲁外,所有自发对儒家典籍进行满译的旗籍士人译者,均活跃于乾隆以降,其中活跃于乾嘉以降者约半数,其余均活跃于道光以降;其中六成为八旗满洲,三成为八旗蒙古,一成为八旗汉军;京旗占绝大多数。此外,还对较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孟保进行了专题研究,指出其翻译生涯与其仕途起伏关系较为密切,这种情形在其他译者身上也有所体现。第四章讨论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社会的影响。首先,儒家典籍满语译本透过公、私学校,以教本或教辅的形式成为“国语”学习内容;其次,清代各类大小翻译考试是旗人实现仕途迁升的重要途径,而儒家典籍满语译本是各类翻译考试的主要命题范围;最后,“话条子”类活语料反映出儒家思想借由儒学典籍满译进入到了旗人基层社会,并且成为旗人基层社会的道德标准,影响了当时的旗人价值观念。第五章以达呼尔新满洲为例,讨论满译儒学典籍在其满化与儒化中的作用。首先,满语与达斡尔语差异小,对达呼尔新满洲而言学习难度低;其次,要对达呼尔加以满化需借助教育,而彼时达呼尔无文字,满语文自然成为了达呼尔教育的载体;再次,达呼尔教育是旗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其教育内容同样是以满语文为载体的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借由满译儒学典籍对达呼尔新满洲产生了满化与儒化的双重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朝维护“满洲习俗”具体手段即是“国语骑射”;“崇儒重道”即是接受中原思想与政治传统,即是接受中华文化。二者看似矛盾,而清帝通过对儒家经典的一再“国语”翻译和推广,实现了对清帝心中的“华”与“汉”的切割:通过“国语”翻译来实践“崇儒重道”,接纳中华优秀文化,使满洲自我儒化,自我华化;通过对以“国语”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教育的坚持,实现了在新旧满洲中“满洲习俗”与“崇儒重道”的和谐共存,客观上在思想层面将新旧满洲融入到了“中华”之中,实现了“大一统”下的“和而不同”多元共存,是多民族统一国家构建的重要一环。

郑丽颖[6](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指出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辛德勇[7](2021)在《山西与中国古代的出版印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地。今山西地区的雕版印刷,在金国统治时期骤然全面兴盛起来,在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上开始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平水刻书,从当时北方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考察平水出版业无疑是位居首位的,堪称天下第一。不过,元朝之后,今山西地区的出版印刷事业日渐式微,在全国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山西刊刻和保存下来的北宋及辽国刻本中的刻书字体和版式特征,对合理认识相关印刷史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其对古书装帧形式和书籍构成部件的研究价值。

王目坤[8](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刘勇[9](2020)在《明代抄本研究》文中提出明代是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辉煌时期,但是抄书的活动依然兴盛。明代生产的抄本经过时间的积淀,在版本学上被称之为明抄本。学界对于明抄本的研究可以分为版本目录学研究、出版史研究、藏书史研究以及抄本个案研究几个方面。本文是从整体上对明抄本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研究。第一章从整体上对明抄本的版本目录学特征进行探究,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明抄本的版式特征,包括行格、版心等;第二是明抄本的字体风格,通过对明抄本字体风格的总结,划分出洪武至成化、弘治至隆庆、万历至崇祯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字体风格进行了具体的总结。第三是探究明代抄本的鉴定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探究明抄本抄写时间、抄写者、批点者、抄本来源、作者的规律,进而探究如何区分明抄本与明稿本、宋元抄本、清抄本。第四是明抄本的文献价值,主要从对书目信息的补正和补正刻本之缺误两个方面来探讨。按照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书籍交流圈模型,外圈是书籍的生命周期。第二章至第五章所研究的正是明代抄本的生命周期,是从书籍史的角度对明抄本的生产、流通、阅读等环节进行探究。第二章探讨了明代抄本生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从宫廷抄写书籍的类型、明代抄本的不同类别。第三章是对明代抄本生产方式与过程的探讨,首先厘清了誊写与缮写、影抄与临摹等抄写方式之间的区别,进而论述了抄写与刊刻之间的关系。一部分明抄本的讹误历来为学者所诟病,本章第二节从抄书态度、学识水平、外部环境等方面探究了明抄本讹误产生的原因,并且以《永乐大典》的抄写为例,论述了明代抄书者是如何预防讹误产生的。第三节分别从抄写者、抄写的场所、抄本生产的品牌来探究明代抄本的生产。第四章探讨了抄本生产与流通中的经济因素,重点探究了明人抄书的经济动机、抄写的效率以及抄本的成本与价格等。第五章研究了明代抄本的流通方式,主要从读者与市场、书贩与书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明代抄本的读者与市场部分主要探讨了哪些人是抄本的读者,以及抄本在书籍市场中的份额如何。抄本的读者可以分为抄本的生产者和非抄本生产者,抄本的市场问题主要分为抄本交易与市场份额、市场中的稀见抄本、读者的选择、市场中的抄本与印本以及科举对抄本市场的影响。书贩兜售与书店经营是抄本销售的两个重要渠道。对书贩兜售的探讨,主要包括书贩身份与销售地点、兜售种类与经营方式、具体的销售策略与案例分析;关于书店的经营,则主要探讨了书店的位置和经营,并通过祁承(?)、谢肇淛、祁彪佳、冯梦祯等学者的购书记录来分析抄本在书店中的经营状况。第六章研究了明抄本的阅读与利用环节,抄写是实现阅读的重要媒介,明人抄写书籍的范围、不同类型的抄本为考察明代的阅读风气和阅读群体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利用抄本来进行教育是这一部分考察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学者通过家庭中的抄写活动来教育子弟,这种方式在私塾中也同样流行。明代学者阅读抄本的方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而抄写又可以作为记忆的一种辅助手段。学者在抄本上会留下批注,遇到谬误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订正。最后,讨论了摘抄、编纂与抄本生产、阅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摘抄的目的与方法、摘抄与阅读的关系、编纂与阅读的关系,以及编纂与着述之间的关系。罗伯特·达恩顿的书籍交流圈模型内圈是书籍与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是从抄本与学术、政治以及抄本的社会史特征来展开的。第七章探讨的是抄本与明代藏书、丛书出版及书籍审查之间的关系。从抄本与明代藏书的关系来看,抄本对增加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抄本与丛书的编纂来看,明代的抄本促进了丛书的编纂与刊刻,进而通过对明抄本丛书的考察对丛书概念加以重新审视。从抄本与禁书的关系来看,抄本书由于其特殊的流通渠道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躲过明代的书籍审查。这里主要探究了明代的实录、天文类书籍、妖书等几种特殊类型的书籍,它们在明代大多以抄本形式流传。第八章是对抄本的社会史特征进行的探讨,首先关注的是抄工这一特殊的群体,描绘了抄工在明代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出身、收入以及与学者、抄本之间的关系。抄工主要包括职业抄写者,除此之外,生员、士人、童仆、官吏都可以扮演抄工的角色。其次关注的是抄写者的人际网络和交往模式,探讨抄写者是如何通过构建人际网络来进行抄书活动的。明代刊刻出版中写工的组织形态以及他们与学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也与明代的抄写活动有关,但属于刊刻出版的流程,与明抄本的研究主题有所冲突,因此将其作为本文的附录。总之,本文通过对明抄本的系统研究,揭示明代抄本的生产、流通、阅读过程,以及与抄本有关的人群和社会网络,希望能够深化对于明代的抄本、抄书活动、抄本与刻本之间关系以及明代书籍文化的认识。

沈赵[10](2020)在《基于创新能力评价与标签标识的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招生管理系统是每个大学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在综合性研究型高校中,博士招生是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每年博士报考人数的增加和博士招生政策的逐步改革,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博士招生管理系统提出了更多需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招生政策变革及多种考核方式共存的复杂招生策略,利用软件工程技术支撑招生及考核工作已成为提升招生工作效率、增加招生工作透明性、协助完成数据分析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北京某高校的博士招生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博士招生政策与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可以支持“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方式、紧密贴合招生实际工作需求并实现考生数据分析的B/S架构“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管理系统。论文研究的博士招生管理系统以创新能力评价与标签标识为基础,采用改进的RAKE算法,实现了在短文本的基础上对考生信息进行多个维度的标签提取,以“力导图”的方式显示考生标签,初步实现了博士申请考生科研经历等特征提取;采用了基于个人信息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蜘蛛图”的方式实现了考生能力评价参考图;采用微服务架构将资源消耗型服务进行拆分,降低了数据库压力,保证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招生管理系统,系统具有安全、稳定、高效的特性。该系统主体采用了基于PHP的Zend Framework的MVC架构,数据分析相关模块和外部数据接口采用基于Java的Spring Boot框架搭建微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展示前端和标签展示前端使用了React框架并搭载Highcharts插件,数据存储采用了My SQL存储引擎。经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后,系统已可以满足当下招生工作的基本需求。

二、《秘书工作》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秘书工作》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以《欣赏编》系列丛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二) 研究现状
        1. 明代的闲赏文化
        2. 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三) 研究方法与取径
一、《欣赏编》系列丛书版本考辩
    (一) 《欣赏编》与《欣赏续编》
        1. 明正德间长洲沈津刊本
        2. 明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
        3. 明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
    (二) 《重订欣赏编》
        1.《重订欣赏编》与明末重编《说郛》之间的关系
        2.《重订欣赏编》与《欣赏编》《欣赏续编》之间的关系
    (三) 小结
二、《欣赏编》的编纂及其文献价值
    (一) 编纂旨趣
    (二) 子目版本源流
        1. 《集古考图》
        2. 《汉晋印章图谱》
        3. 《文房图赞》与《续文房图赞》
        4. 《茶具图赞》
        5. 《燕几图》
        6. 《砚谱》
        7. 《古局象棋图》
        8. 《谱双》
        9. 《打马图》
    (三) 文献价值
三、《欣赏续编》的编纂及其文献价值
    (一) 编纂旨趣
    (二) 个案分析: 《欣赏诗法》与明代闲赏丛书编纂出版样态
        1. 《欣赏诗法》的内容来源
        2. 《欣赏续编》与《欣赏诗法》的成书
        3. 小结
    (三) 文献价值
四、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一) 明代闲赏丛书的出版背景
    (二) 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及出版特点
        1. 编排方式
        2. 编纂的材料来源
        3. 书籍责任者的着录
        4. 书名与编者的伪托
    (三) 明代闲赏丛书的出版意义
五、结语
附录一 《重订欣赏编》目录
附录二 司马泰及其所辑丛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四、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总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清中叶以降儒学典籍满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清中叶以前儒学典籍满译
    第一节 满文的创制与汉籍满译发端
        一、满文的创制与改革
        二、汉籍满译的发端
    第二节 顺康雍时期儒学典籍满译
        一、从内三院、翰林院到内翻书房
        二、顺康雍时期儒学典籍的满译
第二章 乾隆时期儒家经典的钦定重译
    第一节 儒家经典重译的历史条件
        一、“大一统”与“同文之盛”形成的历史进程
        二、前代儒家经典满译的缺失
    第二节 乾隆朝儒家经典的重译及成就
        一、乾隆与儒家经典的重译
        三、儒家经典重译的面向与成就
    第三节 重译与旧译儒家经典比较——以《大学》为例
        一、改音译为意译
        二、内容有所增删
        三、钦定名词术语
        四、注重“取意协音”
第三章 乾嘉以降士人群体对儒学典籍的满译
    第一节 民间满译士人群体
        一、满译士人群体的出现
        二、满译对象的选择与受众
    第二节 孟保的满译生涯
        一、孟保其人与满译作品
        二、孟保翻译作品的刊印及流布
第四章 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社会的教育与影响
    第一节 清代旗人学校教育
        一、旗人官学教育
        二、旗人私学教育
    第二节 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入仕的影响
        一、翻译考试与旗人入仕
        二、翻译选拔考试试题与儒家典籍满译
    第三节 儒家典籍满译对旗人思想塑造——以“话条子”类语料为例
        一、“话条子”类文本的产生
        二、“话条子”所透视出的儒家思想
第五章 满译儒学典籍在他者中的传播——以达呼尔为例
    第一节 满语文成为达呼尔教育的载体和内容
        一、达斡尔语与满语的差异
        二、满语文在人才选拔中的地位
    第二节 满语文学校的建立与满译儒学典籍的传入
        一、达呼尔官学与私学
        二、满译儒家典籍的传入
    第三节 满译儒家典籍在达呼尔中的传播与影响
        一、满译儒家典籍在达呼尔中的传播
        二、满译儒家典籍对达斡尔语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满文转写对照表
    二、新旧译《大学》多版本比较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代写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代写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山西与中国古代的出版印刷(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出版事业在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一)晚唐五代时期山西的雕版印刷
    (二)北宋时期山西雕印书籍的状况
    (三)兴盛一时的金平水刻书
    (四)平水刻书业在元朝的延续以及山西版刻业的衰微
二、山西留存的印刷品实物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一)两件早期刻本与晚唐五代时期的雕版印刷
    (二)应县木塔秘藏辽刻本与北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三)对古书装帧形式和书籍构成部件的研究价值

(8)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9)明代抄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明抄本的版本目录学特征
    第一节 明抄本的行格及用纸
        一 行格
        二 版心
        三 各家抄本版式特征总结
        四 明抄本的纸张类型
    第二节 明抄本字体研究
        一 明抄本字体的风格特点
        二 特殊的抄本:明内府抄本与佛经抄本
        三 明代抄本字体的分期
    第三节 明抄本之鉴定
        一 抄写时间
        二 抄写者
        三 批点者
        四 抄本来源
        五 作者考证
        六 明抄本与明稿本之鉴别
        七 明抄本与宋元抄本、清抄本之鉴别
    第四节 明抄本的文献价值
        一 对于书目信息的补正
        二 补正刻本之缺误
第二章 明抄本的内容
    第一节 从宫廷到民间:抄写稀见的书籍
        一 抄写的地点和方式
        二 抄录书籍的种类
        三 抄录书籍的特点
    第二节 抄本的类别
        一 从抄本的内容与形式划分
        二 从抄本的来源划分
第三章 明抄本的生产
    第一节 抄写的方式
        一 抄写方式的分类
        二 誊写与缮写
        三 影抄与临摹
        四 影抄与影刻
    第二节 抄本讹误的产生与预防
        一 造成讹误的原因
        二 《永乐大典》对于抄写讹误的预防
    第三节 抄写者与抄写场所
        一 抄写者
        二 抄写的场所
        三 抄本生产的品牌
第四章 明抄本的经济学特征
    第一节 抄书的经济动机
        一 抄书事迹举例
        二 抄书事迹分析
    第二节 抄写的效率
    第三节 抄本的成本与价格
        一 抄本的成本
        二 抄本的价格
第五章 明抄本的流通
    第一节 读者与市场
        一 读者
        二 市场
    第二节 书贩与书肆
        一 书贩兜售
        二 书店经营
第六章 明抄本的阅读与利用
    第一节 抄写与阅读风气
        一 明人抄写与阅读的范围
        二 不同的阅读群体
    第二节 抄书与教育
        一 明代抄书与教育概况
        二 抄书的方式
        三 教育抄本的种类、性质和特征
    第三节 记忆与批注
        一 朗读与默读
        二 作为记忆辅助的抄写
        三 批注与订误
    第四节 摘抄与编纂
        一 摘抄
        二 编纂
第七章 明抄本与藏书、丛书出版及书籍审查
    第一节 抄本与藏书
        一 官方藏书
        二 私人藏书
    第二节 抄本与丛书之编纂
        一 抄本与丛书刊刻
        二 现存明抄本丛书考察
        三 对丛书概念的重新审视
    第三节 抄本与禁书
        一 政治类书籍
        二 数术、宗教类书籍
        三 妖书与淫书
第八章 明抄本的社会史特征
    第一节 抄工与学者
        一 职业抄工的身份
        二 抄工的收入
        三 抄工与学者
        四 抄工与抄本
    第二节 抄书者的人际网络与交往模式
        一 民间藏书家之间的借抄
        二 对稀见书的寻访
        三 相互借抄的群体与抄书的协定
        四 借书之难与借书之痴
        五 抄本作为交往的礼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明代的写工
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创新能力评价与标签标识的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结构
2 相关技术
    2.1 申请审核制招生流程
    2.2 PHP ZENDFRAMEWORK2
    2.3 SPRINGBOOT
    2.4 微服务架构
    2.5 文本关键词提取算法
    2.6 REACT前端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标签提取与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1 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1.1 基于个人信息的博士申请考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1.2 基于个人信息的博士申请考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映射
        3.1.3 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3.2 考生个人信息标签提取
        3.2.1 Text Rank算法
        3.2.2 基于统计量和语言学提取多字词表达算法
        3.2.3 RAKE算法
        3.2.4 改进的RAKE算法
        3.2.5 标签提取结果对比
        3.2.6 标签提取结果展示
    3.3 本章小结
4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系统分析
    4.1 系统概述
    4.2 需求概述
        4.2.1 系统目标
        4.2.2 系统角色分析
        4.2.3 系统流程分析
    4.3 功能需求
        4.3.1 信息查询业务
        4.3.2 人员管理业务
        4.3.3 招生目录管理业务
        4.3.4 信息填写及上传业务
        4.3.5 审核管理业务
        4.3.6 考核管理业务
        4.3.7 录取管理业务
        4.3.8 消息通知业务
    4.4 外部接口需求
        4.4.1 为其他系统提供查询接口
        4.4.2 从其他系统获取人员数据
    4.5 系统过程建模
    4.6 本章小结
5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的设计
    5.1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系统结构
        5.1.1 系统架构
        5.1.2 物理架构
    5.2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5.3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模块详细功能设计
        5.3.1 信息查询模块功能设计
        5.3.2 人员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5.3.3 招生目录模块功能设计
        5.3.4 审核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5.3.5 考核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5.3.6 信息填写模块功能设计
        5.3.7 录取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5.3.8 消息通知模块功能设计
    5.4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建模
        5.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6.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6.2.1 信息查询模块功能实现
        6.2.2 人员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6.2.3 招生目录模块功能实现
        6.2.4 审核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6.2.5 考核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6.2.6 信息填写模块功能实现
        6.2.7 录取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6.2.8 消息通知模块功能实现
    6.3 本章小结
7 博士招生管理系统测试与分析
    7.1 测试运行环境
    7.2 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7.2.1 系统功能测试
        7.2.2 系统性能测试
    7.3 测试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秘书工作》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明代闲赏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以《欣赏编》系列丛书为中心[D]. 管梓含. 山东大学, 2021(02)
  • [3]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D]. 胡凌燕. 浙江大学, 2021(02)
  • [4]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清中叶以降儒学典籍满译研究[D]. 王硕.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7]山西与中国古代的出版印刷[J]. 辛德勇. 普陀学刊, 2021(01)
  • [8]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9]明代抄本研究[D]. 刘勇. 山东大学, 2020(01)
  • [10]基于创新能力评价与标签标识的博士招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沈赵.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秘书工作论文 俄罗斯文学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8.2“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区”
下一篇:微机控制电液比例同步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