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1](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水质保护是该工程的核心问题。渠道两侧的防护林带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生态、保护水质等作用,但是目前防护林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因渠道内严禁使用农药,其发挥的防护作用受到了影响,目前对南水北调病虫害的防控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南水北调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植物种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病虫害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段渠道两侧的植物种类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段进行主要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代表性区段。以踏查为主,调查了 13个管理处的绿化植物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唐县段和磁县段为病虫害防治重点试验区,将高邑元氏段和邯郸段作为补充试验区.。在每个试验区内,重点调查渠道两岸、关键绿化节点及管理处园区病虫害情况,对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进行单项调查。2、明确了河北段渠道两侧植物种类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河北段13个管理处所管辖的区段中,共计31科56属75种植物,其中主要的树种为海棠(Chaenomele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国槐(Sophorajap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黄栌(Cotinus coggygria)、核桃(Juglans reg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龙柏(Sabin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丁香(Syringa obl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杨树(Populus)等树种。主要的地被植物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高羊茅(Festuca elata)、车前(Plantago asiatic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草(Trifolium dubi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主要栽植于渠道两侧的绿化带中,此外管理处园区、倒虹吸、排水沟渡槽等关键节点均有种植,其中油松、龙柏、鸡眼草的长势情况非常良好。主要的病害为国槐腐烂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主要的虫害有金叶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核桃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槐蚜(Aphis craccivora)、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等。3、明确了代表性区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对存在主要病虫害的区段进行跟踪调查,总结调查区域的病虫害种类、寄主、为害程度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国槐腐烂病发病率为43%,在3月份开始发病,发病高峰为6月-7月;芳香木蠹蛾导致的枝枯病发病率为46%,芳香木蠹蛾2年1代,以蛹越冬,羽化期为4月-5月,成虫5月-7月发生;金叶榆被害率为43%,榆木蠹蛾2年1代,羽化期为5月-6月,成虫5月-8月发生;华北大黑鳃金龟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产卵盛期为5月;美国白蛾1年3代,以蛹越冬,7月-8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红缘天牛1年1代,以幼虫或卵越冬,化蛹期为4月-5月,产卵盛期为7月-8月。4、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一系列防治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桃一点叶蝉黄板诱捕量为679.4头、600倍苏云金芽孢杆菌胃毒处理后,美国白蛾死亡率为82%、国槐槐蚜高压水枪冲刷后虫口减退率为96.1%、金叶榆木蠹蛾药剂堵孔处理后控制率为86%、腐烂病和溃疡病田间防治后控制率达84%。基于前期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为南水北调绿化带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日历。
王彬[2](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黄沛文[3](2019)在《湘潭市城区主要道路行道树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点睛之笔,重中之重,是直观反映城市风貌以及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道路承载的交通压力不断加大,道路横断面形式的调整、道路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不断加强的景观意识,都对新形势下的行道树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一个城市道路行道树的规划建设,必须先调查研究该城市的各项基本特点、行道树现状,并根据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本文对湘潭市城区50条主要道路行道树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现场实地调查统计其道路状况,行道树树种及习性、配置形式、生长势、维护与否以及景观效果等要素,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湘潭市城区主要道路进行行道树树种统计分类、行道树功能分析、行道树景观效果分析,总结城区主要道路行道树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调查研究选取的湘潭市城区50条道路行道树树种共有10个。但是不同行道树树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基本上只有个别路选用了不同的树种,其中香樟作为行道树的有38条,占76%,远远高出其他行道树树种。(2)常绿落叶比为3:1,城市道路行道树以常绿树种为主,而常绿行道树创造的稳定绿荫导致绿化带无法栽植喜阳植被,降低了植被层次和丰富程度。(3)调查研究的50条道路里,行道树生长形势较好的仅有29条,只占有58%,也就是还有42%的行道树生长一般或者较差;有8条道路未进行有效养护管理,占比16%,行道树前期的栽植以及后期的养护均存在问题,导致行道树难以持续健康的展示其应有的景观特色。(4)调查研究的50条道路里行道树景观效果良好的占11条,效果一般的占33条,效果差的占6条,只有22%的道路能展示较好的景观效果,加之前面总结的相关问题共同导致了湘潭市城区主要道路行道树景观效果不佳的情况。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结合湘潭市城区行道树应用现状的研究工作,提升规划设计理念,提倡行道树以落叶树种为主,常绿树搭配为辅,各取所长科学搭配。此外,要科学养护管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道路绿化可持续发展,做好道树合理的淘汰和更新工作,并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做好湘潭市行道树树种整体规划,严格实施。此次对湘潭市城区主要道路行道树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为湘潭市行道树种的规划提供一定依据,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城市总体面貌,并希望为其他临近城市与地区的相关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蔡人岳[4](2019)在《天台县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对于促进森林系统健康稳定发展、优化生态功能、美化景观结构,提升城市品味、促进森林旅游,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共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提升森林质量重大决策的核心内容。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包括珍贵用材树种培育基地建设、彩色森林建设、健康森林建设等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建设内容要科学协调,因地制宜。在交通要道、重要旅游通道和景点周围优先发展彩色森林,立地条件好的地方根据适地适树原则优先发展珍贵树种,所有森林都需要根据生态学原理,建设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本文提出的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等方法是针对天台县实际情况并结合项目实施的,根据各自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法。第一,针对珍贵用材树种培育基地建设提出了成片造林、补植改造等方式培育珍贵树种,针对不同区域,采用间伐+补植、整地+造林的配置方式,以及珍贵树种+速生树种的树种选择方式,营造形成珍贵树种基地;第二,针对彩色森林建设提出了主题树种+基调树种方式来选择树种,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结构配置模式及营造林措施;第三,针对健康森林建设提出在已发生松材线虫病危害的区域,通过伐除松树、营造或培育其他树种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在相对安全区域,做好严密地防控工作,且在重要区位采取适度间伐、林下补植等措施提高森林的抗病能力。研究中提出了两个比较有新意的建设方法。(1)彩色创意林建设。在立地条件适合的地方,结合彩色森林建设,在山体营造字体图形。(2)水源涵养彩色林建设。在水库周边,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范围种植耐水性树种,结合彩色森林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同时起到一定的水源涵养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分析和景观效益分析,得出建设珍贵彩色森林对天台本地森林景观改造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天台县自然条件、山区旅游、林业建设等方面在浙江省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所以在相当范围内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珍贵彩色健康森林的建设提出了普适性的规律。
潘颖[5](2019)在《沈阳秀湖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是地球上水域和陆地相互交错而形成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着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性,它具备降低雨洪灾害、净化环境、调节生态微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沈阳秀湖湿地公园是辽宁省沈阳市重要的城市湿地公园,是蒲河的源头之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以沈阳秀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的调研和综合归纳法等,进行景观生态规划研究。首先,通过理论与案例学习,了解并掌握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应该包含的内容和规划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对湿地公园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进行界定,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理论衍生出来的景观生态规划应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和景观空间结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恢复理论进行学习,为后文的生态修复规划做理论基础。分别从不同角度选择与沈阳秀湖湿地公园有相似之处的英国伦敦湿地公园、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合肥肥西县三河湿地公园和北京野鸭湖城市湿地公园四个典型案例进行规划方法的学习借鉴。其次从秀湖湿地公园现状基础条件、景观结构现状、生态环境现状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秀湖湿地公园的现状。总结分析得出,秀湖湿地公园现状存在斑块连通性差,景观结构无序化;人为干扰过大,保护意识薄弱;水质较差,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河流缓冲区域小,有行洪隐患;植被物种单一,野生动物与栖息地减少等五个主要问题。然后,综合理论实践经验,结合秀湖湿地公园的现状基础条件和问题,对其进行景观规划和生态恢复规划:其中景观规划先对其进行景观分区,依据实践案例学习和秀湖湿地公园本身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目标,将其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传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施行各区区别管理的方式,达到湿地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再依据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对湿地公园的景观结构进行规划研究,将景观斑块划分为林地、农业和旅游业与村屯斑块三种类型,通过河流和道路廊道将各斑块连接成相互独立又连通的有机整体。生态恢复规划主要目标是解决湿地公园水质较差,生态系统薄弱;河流缓冲区域小,有行洪隐患;植被物种单一,野生动物与栖息地减少等三个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秀湖湿地公园的规划与保护研究,旨在为其他城市湿地公园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并为我国今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亓军红[6](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张晓奕[7](2019)在《甘孜州九龙县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边坡景观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以甘孜州九龙县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沿线华丘元宝山、呷尔镇大铺子后山、狮子神山、汤古乡神仙坝边坡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搜集、整理与边坡景观设计相关的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总结出了边坡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设计内容,运用边坡景观设计方法对研究区的实地调研,基于边坡立地条件和人文环境对研究区边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研究区边坡的现状问题并进行设计策略研究,根据设计目标,提出S215呷尔镇至汤古乡段沿线华丘元宝山、呷尔镇大铺子后山、狮子神山、汤古乡神仙坝边坡景观设计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道路边坡景观设计理论。道路边坡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行为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遵循安全性、因地制宜、环境保护、美学、地域性、可持续性等原则,通过对场地详尽的调查,综合分析边坡立地条件和人文环境,提出科学合理的边坡景观设计方案。提出边坡景设计的内容可概况为边坡场地设计、边坡绿化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设计三个方面。(2)对研究区边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综合分析,为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思路。进行基于现状调查的边坡现状条件分析、基于现场观察和访谈的使用者需求分析、基于地域文化元素挖掘和提炼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分析等综合分析。对于大型边坡地形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现场勘查结合Arcgis地形分析工具分析获得。(3)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提出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方案,为其他边坡景观设计提供参照。基于生态性、地域性、美学以及经济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分别对研究区场地设计、边坡绿化景观设计、以及地域文化在边坡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进行阐述:在场地功能和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上要结合旅游人群的需求和当地居民的需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并应用到边坡景观设计之中,提升空间品质。重点展现了地域文化在游憩空间设计、道路视域景观空间及景观建筑小品中的表达。对于边坡绿化景观,从坡面的处理、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栽植与管护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洪承昊[8](2019)在《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毁灭性极强的松树病虫害,已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后,导致我国松林资源和质量降低,景观格局遭到破坏、生态功能严重失衡,已成为我国最具危险性的检疫性森林有害生物之一。松材线虫病的寄主多,分布范围广,经过近四十年的治理,虽有一定效果,但仍没很好的方法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已造成全国多省受到侵害。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地,生态地位尤为重要,然而三峡库区马尾松林长期遭受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侵害,松林资源和质量严重下降,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产生极大威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较强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尺度介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上,研究尺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是研究松材线虫病这种多元复合侵染病虫灾害的流行扩散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宜昌市和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和理论,将研究区的景观时空格局和松材线虫病的流行扩散进行关联分析,从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生态发展的角度,根据松材线虫病和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新归类划分,从三个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研究分析。以区县为研究背景,研究不同景观类型空间格局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并对研究区现状进行风险评估;以地市为研究背景,研究松材线虫病与寄主斑块和人文景观斑块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要因子对研究区进行现状分析;再从区域范围(省市间)研究松材线虫病与人为活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要因子对未来疫情进行风险预测,同时提出基于研究地的预防控制思路。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1.以区县为研究对象,对宜昌市夷陵区进行专项研究分析。夷陵地区景观类型总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的是其他林地景观类型,其中针叶林是林地景观类型中主要类型,面积最大;在夷陵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Ci)最高的是水域景观类型;景观分离度(Si)最大的是交通道路景观;景观优势度(Di)最高的是其他林地景观类型,其次是针叶林景观;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基于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的飞行扩散能力,分析异质性斑块的相对安全性。由于交通道路景观是路网密度的主要因子,路网密度和松材线虫病疫情呈显着正相关,在阻碍松墨天牛飞行扩散能力方面,相对安全性从大到小的景观类型依次为水域景观、人文景观、其他林地景观、农业景观和交通道路景观。夷陵地区疫情总体趋势为中部生态风险值高,往边缘地区生态风险值趋向变小,这与夷陵的森林林地和马尾松林地覆盖密切相关;沿长江地区,生态风险值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靠近长江及其支流,人为活动强度较高进而引发的携带传播威胁;其次在三峡大坝周边,风险等级高。研究结果表明当邻近两个固定样区距离大于50 km,邻近采样点或观测点和生态风险值不具备相关性;而在50 km内则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即风险值越大。2.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景观指数分析法,以地市级为研究对象,对宜昌市市辖区、宜都市、夷陵区和全区四个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并从寄主斑块和人为活动斑块的格局分析了与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关系。研究发现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与寄主斑块的形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而人为活动景观斑块属性值和松材线虫病疫情没有显着相关性。从区县和全市行政区两个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寄主马尾松林是影响松材线虫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其分布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和疫情有显着正相关。人为活动被认为是影响松材线虫病的重要因子,然而人为活动区斑块属性却与疫情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这可能还要考虑人为活动强度等更进行为深入的研究。3.为研究人为活动强度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作用,因而选取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展和扩散与人为活动强度的关系。通过分析近十年的疫情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表明,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宜昌地区人为活动强度相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地区全市GDP、货运周转总量和通车公路路网密度呈现增长的趋势,且GDP和货运周转总量增幅明显;人口总数上,十年间变化不大。重庆地区和宜昌地区情况类似,全市GDP、货运周转总量和通车公路路网密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部分指标增幅更大。而松材线虫病疫情在此时期扩散趋势明显。通过因子分析表明路网密度和人口总数的变化能够反映松材线虫病发病率的情况,特别是和路网密度相关性较高。据此为基础,模拟未来十年松材线虫病在三峡库区发生趋势发现,宜昌市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的趋势较大,特别是随着路网密度和人口总数的上升,模拟值显示出直线上升的趋势;重庆市松材线虫病疫情总体趋势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增幅更大。4.廊道是景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在不同时空和空间尺度研究中,廊道都是不可或缺的景观组分,能影响景观中生物种群变动。通过分析2006年直到2015年十年间,三峡库区的景观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转换关系,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化描述数量变化,并基于此和疫情进行关联分析,三峡库区廊道主要包括水域景观廊道、人文景观廊道、农业景观廊道和草地景观廊道等。结果表明水域景观廊道的生态作用尤其突出,从水域廊道的景观格局变化可以看出,疫区增加和拔除的地区在总面积、总边缘长度变化方面有着截然相反的趋势;从农业景观边缘总长度变化看出,新疫区边缘总长度增加,拔除区边缘总长度减小。草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廊道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没有出现不一致现象,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暂不能作为衡量疫情发生扩散与廊道效应的因子。5.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研究区预防松材线虫病的策略和思路。对于遭受到松材线虫病疫情侵入的马尾松林斑块,在可操作原则下,从降低斑块形状指数方面着手,提高寄主林地斑块抵御松材线虫病能力。其次对于其他自然景观类型,如农业景观,也应在符合可操作原则下,降低斑块形状指数。结合路网密度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影响作用,在人文景观方面,可以发挥水域廊道等类型的作用,降低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可能。建议在跨区域位置,关卡和重点道路设置检查站,杜绝疫木及其制成品流窜。
吴彦晖[9](2017)在《高速公路植物景观改造提升及养护管理探究 ——以福建省高速公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体现在许多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的向前发展成为题中之义。在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支撑。高速公路的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生态作用,可以控制水土流失现象,吸收噪音,不同树种的栽植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另外,高速公路的植物景观为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创造可能,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形成防护,还能减少因长时间驾驶产生的疲劳感。一般来说,植物景观的选择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基础上创意性地创建。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高速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伴随而来的是针对社会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高速公路的绿化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本文以国内外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现状与趋势研究为基础,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从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组成分类,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植物景观、道路两侧、边坡植物景观、互通区植物景观和服务区、收费站区植物景观四大部分。其次,在这四个功能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每个区域的植物景观选择和配置模式各有特色,应遵循相应的规则。本文将着眼于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整体环境,归纳总结植物景观设计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分区域进行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设计、改造和提升,阐明改造提升的原因及效果。最后,结合福建省实际,分析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既存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浇水、培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补植、整形修剪等方面。进而相应地提出较为详细的解决办法、完善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优化建议。本文在具体的高速公路绿化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同类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高速公路绿化概念、作用、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模式等多个方面,并深入调研研究福建地区高速公路实际案例。现将研究所得出的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福建地区高速公路绿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浇水、培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补植和整形修剪这七个方面。因此,应在尊重植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适时采取浇水、培土、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实现养护管理工作实效。2.高速公路绿化具有保障交通安全、自然防护、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四大方面的功能。提出了高速公路植物选择的五大原则,分别是保障交通安全是第一要义;以本土树种为首选,但不排除其他选择;种植的物种要对病虫害问题有一定的抵抗力;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生命力强、管理难度适当。3.从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组成分类,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植物景观、道路两侧、边坡植物景观、互通区植物景观和服务区、收费站区植物景观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功能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每个区域的植物景观选择和配置模式各有特色,应遵循相应的规则。4.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即降成本、增效益。高速公路植被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较为特殊,因此因坚持“三分建、七分养”的养护管理思路。5.本文以福建省的多条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将前文所总结归纳出的原则与方法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从侧面验证理论及方法的正确性。
张红[10](2017)在《几类林木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三维重建》文中研究表明钻蛀性害虫种类多,分布广,生活隐蔽,危害普遍且防治困难;以成、幼虫钻蛀树干、枝梢及根部,蛀食韧皮部、木质部,可留下因类群或种类而异的特殊为害痕迹——坑道系统。目前,对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深入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几类钻蛀性害虫的坑道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结合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精细解析虫害木;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量化分析坑道形状,对坑道的大小、形状进行定量研究;应用多种软件实现对完整坑道系统的科学绘图和三维重建。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完成了部分小蠧种类母坑道的规律研究和差异分析:圆海小蠧(Hylesinuslaticollis Blandford)、指瘤小蠢(Scolytusjacobsoni Spessivtseff)、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ma)、白桦小蠹(Scolytus amurensis Eggers)、柏肤小蠹(Phloeosinus aubei Perris)和杉肤小蠧(Phloeosinus sinensis Schedle)的母坑道为单纵坑,横坑切梢小蠧(Tomicus minor Hartig)的母坑道为复横坑,上述种类的坑道具有规律性;横坑切梢小蠹和杉肤小蠹的母坑道形状随木段直径不同有显着差异。坑道类型相同而不同种的小蠧母坑道的差异分析中,白桦小蠧与多毛小蠧的母坑道无显着差异,杉肤小蠧与白桦小蠹的母坑道及杉肤小蠹和多毛小蠧的母坑道均有极显着差异。2.将钻蛀性害虫的完整坑道系统形成归为表面危害、由表及里危害、内部危害3个类型,完成了部分钻蛀性害虫的木质部表面及内部坑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及动画设计:基于坑道规律分析,完成了表面危害类群中7种小蠧平均坑道系统及8种小蠧单坑道的三维重建。此外,完成了 11种由表及里危害类群中部分天牛类、吉丁类、长蠧类的表面坑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基于坑道模型构建、数码拍照和软件识别,系统地对由表及里危害类群中部分天牛种类的木质部内部坑道系统,以及内部危害类群中的树蜂类(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新渡户树蜂(Sirex nitobei Matsumura))坑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3.结合生物学特性,精细观察了合欢吉丁(Agrilu.s subrobu.stus Saunders)的形态及危害特点,厘定其拉丁学名:合欢吉丁幼虫细长、乳白色,蛹为裸蛹。成虫铜绿色具金属光泽,观察对比其前胸背板长宽比、盘区和肩前隆脊形态,前胸腹板突形状,鞘翅柔毛分布位置,阳茎形态等特征,结合文献,明确其学名。合欢吉丁主要危害树干韧皮部及木质部,具向阳性;在树皮下钻蛀坑道,侵入孔圆形,不超过1mm;蛹室米粒状,多位于木质部,少数位于韧皮部;羽化孔“D”型;坑道形状具有规律性,可分为3种:“Z”型及其变型,密集上下迂回型,椭圆或近半圆型坑道。4.总结提炼了多种钻蛀性害虫生物学特性与坑道系统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了同科或同属的钻蛀性害虫危害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研究涉及的钻蛀性害虫类群包括小蠧类、天牛类、吉丁类、树蜂类、象甲类、长蠧类,分别总结了同类群的钻蛀性害虫的危害特性。大多数小蠹类的坑道系统属于表面危害类型;天牛类、吉丁类、象甲类、长蠹类中钻蛀性害虫的坑道系统属于由表及里危害类型;树蜂类和材小蠧属钻蛀性害虫的坑道系统一般属于内部危害类型。小蠹类的坑道系统一般具有规律性,并可反映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天牛类的坑道系统相对粗长,木质部表面坑道多扁平、片状、不规则分布,木质部内部坑道形状因种而异;吉丁类的坑道系统较细,一般迂回、整齐的排布在木质部表面,部分蛹室在木质部内部,羽化孔“D”形;象甲类的坑道系统一般因种而异;长蠧类的坑道系统密集纵向排布或纵横交错,且随危害时期具有不同特征;树蜂类的坑道系统细长,松树蜂坑道有“L”形和“U”形,新渡户树蜂坑道“L”形。本研究基于钻蛀性害虫生物学特性,深入剖析其危害特点,对坑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可直观展现坑道系统的完整构像,促进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基于科研标本数字信息化,促进更直观地对不同种类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认知、学习和研究。此外,探究并明确钻蛀性害虫的分类阶元(科、属)和坑道系统间的密切关系,结合寄主信息,通过解析坑道,判定危害树木的钻蛀性害虫种类;根据坑道系统的发生发展趋势估算不同虫态(幼虫、蛹)的自然死亡率;通过对完整的坑道系统及不同龄期的坑道系统的了解,为钻蛀性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绿化植物研究现状 |
| 1.2.2 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
| 1.2.3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总体目标 |
| 1.3.2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为害程度调查研究 |
| 1.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供试昆虫 |
| 3.1.2 供试材料 |
| 3.1.3 供试仪器和药品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植物种类调查 |
| 3.2.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 |
| 3.2.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
| 3.2.4 病虫害防治试验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
| 4.1.1 渠道绿化带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
| 4.1.2 地被植物调查结果 |
| 4.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 4.2.1 叶部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 4.2.2 枝干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 4.2.3 地下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 4.2.4 详细调查结果 |
| 4.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
| 4.3.1 磁县段国槐腐烂病发病动态 |
| 4.3.2 唐线段芳香木蠹蛾发生动态 |
| 4.3.3 唐线段榆木蠹蛾发生动态 |
| 4.3.4 磁县段红缘天牛发生动态 |
| 4.3.5 唐线段苹掌舟蛾发生动态 |
| 4.3.6 高邑元氏段华北大黑鳃金龟发生动态 |
| 4.3.7 唐线段美国白蛾发生动态 |
| 4.4 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 |
| 4.4.1 枝干病害防治效果 |
| 4.4.2 苏云金杆菌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 |
| 4.4.3 黄板对碧桃桃一点叶蝉的诱杀效果 |
| 4.4.4 国槐槐蚜防治效果 |
| 4.4.5 剪除虫源枝对核桃芳香木蠹蛾的控制效果 |
| 4.4.6 药剂堵孔对蛀干害虫的防治效果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6.1 渠道防护林带普查 |
| 6.2 防护林带防治试验 |
| 6.3 防治历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
|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
|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论文框架 |
|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
|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 2.1.1 城市基本概况 |
|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
|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
| 2.3 调查方法 |
| 2.3.1 实地调查 |
| 2.3.2 问卷调查 |
| 2.3.3 座谈调查 |
|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
|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
|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
|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
|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
|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
|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
|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
|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
|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
|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
|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
|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
|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
|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
|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
|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
|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
|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
| 5.1.1 项目背景介绍 |
|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
|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
| 5.2.1 优化总目标 |
| 5.2.2 道路等级分类 |
| 5.2.3 优化建设指引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
|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
| 附录5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 |
| 1.3.1 城市道路绿地及特点 |
| 1.3.2 行道树 |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 1.5 技术路线 |
| 2 调查区域概况及调查方法 |
| 2.1 湘潭市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自然环境 |
| 2.1.3 社会经济 |
| 2.1.4 历史文化 |
| 2.2 湘潭市城区主要道路概况 |
| 2.2.1 湘潭市主要道路类型 |
| 2.2.2 湘潭市道路主要绿地形式 |
| 2.2.3 湘潭市城区路网结构 |
| 2.3 湘潭市行道树的建设与发展 |
| 2.4 调查方法与内容 |
| 2.4.1 调查方法 |
| 2.4.2 调查内容 |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3.1 行道树种类 |
| 3.2 行道树的配置形式 |
| 3.3 生长势与维护情况 |
| 3.4 功能满足情况 |
| 3.5 景观效果 |
| 4 湘潭市城区行道树存在问题与优化建议 |
| 4.1 存在问题 |
| 4.1.1 规划层面 |
| 4.1.2 设计层面 |
| 4.1.3 施工层面 |
| 4.1.4 维护层面 |
| 4.2 城市道路行道树优化 |
| 4.2.1 规划层面 |
| 4.2.2 设计层面 |
| 4.2.3 施工层面 |
| 4.2.4 苗圃建设 |
| 4.2.5 维护层面 |
| 4.2.6 新技术发展层面 |
| 4.3 行道树种优化 |
| 4.3.1 行道树种优化的原则 |
| 4.3.2 优良行道树树种推荐 |
| 4.4 湘潭市行道树提质具体建议 |
| 4.4.1 替换行道树树种 |
| 4.4.2 结合道路横断面形式改善植物配置方式 |
| 4.5 根据湘潭城区路网结构完善行道树树种规划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思路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 2.1.3 资源环境概况 |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2.2.1 研究内容 |
| 2.2.2 研究方法 |
| 2.2.3 技术路线 |
| 3 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 |
| 3.1 珍贵树种基地建设 |
| 3.1.1 珍贵树种选择及基地建设 |
| 3.1.2 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的技术措施 |
| 3.1.3 结果与讨论 |
| 3.2 彩色森林建设 |
| 3.2.1 重点彩色森林建设 |
| 3.2.2 不同区域彩色森林的树种选择与技术措施 |
| 3.2.3 不同区域彩色森林的结果与分析 |
| 3.3 健康森林建设 |
| 3.3.1 森林病虫害易发区健康林建设 |
| 3.3.2 森林火灾易发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
| 3.3.3 健康森林建设的技术措施 |
| 4 效益分析 |
| 4.1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
| 4.2 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
| 4.3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
| 4.4 景观效益分析与评价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今后计划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 1.2.1 湿地 |
| 1.2.2 湿地公园 |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范围 |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方法 |
| 1.5.3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借鉴 |
|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 2.1.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 2.1.2 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型 |
| 2.1.3 景观生态规划 |
| 2.2 其他相关理论 |
| 2.2.1 生态恢复理论 |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3 游憩规划理论 |
| 2.3 相关典型实践案例分析 |
| 2.3.1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 |
| 2.3.2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
| 2.3.3 合肥肥西县三河湿地公园 |
| 2.3.4 北京野鸭湖城市湿地公园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秀湖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
| 3.1 秀湖湿地公园现状基本条件分析 |
| 3.1.1 区位条件分析 |
| 3.1.2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
| 3.1.3 人文社会条件分析 |
| 3.2 秀湖湿地公园景观结构现状 |
| 3.2.1 景观空间形态现状 |
| 3.2.2 斑块现状分析 |
| 3.2.3 廊道现状分析 |
| 3.2.4 基质现状分析 |
| 3.3 秀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现状 |
| 3.3.1 生物资源现状 |
| 3.3.2 大气环境现状 |
| 3.3.3 水环境现状 |
| 3.3.4 声环境现状 |
| 3.3.5 土壤环境现状 |
| 3.4 现状干扰因素分析 |
| 3.4.1 水的影响 |
| 3.4.2 道路的影响 |
| 3.4.3 村庄的影响 |
| 3.4.4 多因素综合影响 |
| 3.5 秀湖湿地公园现状主要问题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秀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研究 |
| 4.1 景观规划思路 |
| 4.1.1 秀湖湿地公园规划定位及思想 |
| 4.1.2 秀湖湿地公园规划原则 |
| 4.1.3 秀湖湿地公园规划目标 |
| 4.2 景观分区规划 |
| 4.2.1 湿地保育区 |
| 4.2.2 恢复重建区 |
| 4.2.3 科普宣教区 |
| 4.2.4 合理利用区 |
| 4.2.5 管理服务区 |
| 4.3 景观结构规划 |
| 4.3.1 斑块规划 |
| 4.3.2 廊道规划 |
| 4.3.3 基质规划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秀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 |
| 5.1 保护与恢复规划总体原则 |
| 5.2 水源与水质的保护与提升 |
| 5.2.1 水循环治理 |
| 5.2.2 水过滤系统构建 |
| 5.2.3 周边污水排放治理 |
| 5.3 人工湿地建设 |
| 5.3.1 表面流人工湿地 |
| 5.3.2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
| 5.3.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
| 5.3.4 漂浮湿地 |
| 5.4 水岸与水系的构建与治理 |
| 5.4.1 水岸保护规划 |
| 5.4.2 水系构建规划 |
| 5.5 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营造与恢复 |
| 5.5.1 栖息地保护的营造 |
| 5.5.2 野生动物群落生态修复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不足与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 五、创新和不足 |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 结语 |
| 附录 |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2章 道路边坡景观设计理论 |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 2.1.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 2.1.2 景观美学理论 |
| 2.1.3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
| 2.2 道路边坡景观设计原则 |
| 2.3 边坡景观设计方法 |
| 2.3.1 边坡现状调查 |
| 2.3.2 边坡景观设计前期综合分析 |
| 2.3.3 边坡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 2.3.4 方案构思与设计 |
| 2.4 边坡景观设计内容 |
| 2.4.1 边坡场地设计 |
| 2.4.2 边坡绿化景观设计 |
| 2.4.3 景观建筑小品设计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 3.1 地理位置 |
| 3.2 自然环境概况 |
| 3.3 社会环境概况 |
| 第4章 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现状综合分析 |
| 4.1 边坡现状条件分析 |
| 4.1.1 地形地势分析 |
| 4.1.2 土壤现状 |
| 4.1.3 植被现状 |
| 4.1.4 道路交通现状 |
| 4.1.5 地权地类 |
| 4.1.6 水土流失情况 |
| 4.2 使用者需求分析 |
| 4.2.1 人群构成 |
| 4.2.2 行为需求分析 |
| 4.3 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分析 |
| 4.3.1 甘孜州九龙县地域文化的挖掘 |
| 4.3.2 甘孜州九龙县地域文化元素提取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研究区边坡景观设计方案 |
| 5.1 设计策略研究 |
| 5.1.1 问题分析 |
| 5.1.2 设计策略 |
| 5.1.3 设计目标 |
| 5.2 设计依据与原则 |
| 5.2.1 设计依据 |
| 5.2.2 设计原则 |
| 5.3 绿化物种的选择 |
| 5.4 场地设计 |
| 5.4.1 场地设计构思 |
| 5.4.2 场地布局设计 |
| 5.5 边坡绿化专项设计 |
| 5.5.1 坡面处理 |
| 5.5.2 边坡绿化配置设计 |
| 5.5.3 栽植设计 |
| 5.5.4 抚育管护设计 |
| 5.6 地域文化景观专项设计 |
| 5.6.1 地域文化元素在游憩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
| 5.6.2 地域文化元素在视域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
| 5.6.3 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建筑小品中的表达 |
| 5.7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松材线虫病及其发展 |
| 1.1.2 影响松材线虫病的因素 |
| 1.1.3 疫情的治理 |
| 1.1.4 景观生态学及其发展 |
| 1.1.5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1.6 景观生态学应用与森林保护 |
| 1.1.7 景观安全格局及风险评价 |
| 1.1.8 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安全 |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 1.4 课题来源 |
| 第二章 景观异质性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生态风险分析研究一以区县为例 |
| 2.1 研究地简介 |
| 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异质性景观变化与松材线虫病 |
| 2.3.2 基于景观类别对松材线虫相对阻碍力 |
| 2.3.3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 |
| 2.3.4 数据分析方法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松材线虫病疫情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 |
| 2.4.2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境评价 |
| 2.4.3 异质性景观类型对松材线虫的脆弱度评价 |
| 2.4.4 生态风险总体特征评价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景观空间格局和松材线虫病的相关性研究及插值分析一以市为例 |
| 3.1 研究地概况 |
| 3.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 3.3 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生境景观评价 |
| 3.4.2 相关性分析 |
| 3.4.3 基于主要因子的插值分析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松材线虫病的扩张与人为活动强度的关系研究一以区域为例 |
| 4.1 研究地概况 |
| 4.2 数据来源和方法 |
| 4.2.1 数据来源 |
| 4.2.2 分析方法 |
| 4.3 结果和分析 |
| 4.3.1 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扩张趋势 |
| 4.3.2 人为活动强度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
| 4.3.3 松材线虫病的疫情预测 |
| 4.4 分析讨论 |
| 第五章 景观异质性对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的影响一以廊道为例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研究地概况 |
| 5.1.2 研究方法 |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5.3 结果 |
| 5.3.1 疫情空间格局变化 |
| 5.3.2 廊道层面时空格局转换 |
| 5.3.3 研究区景观层面格局变化 |
| 5.4 分析 |
| 5.4.1 廊道变化与松材线虫病 |
| 5.4.2 研究区廊道景观变化与松材线虫病 |
| 5.5 讨论 |
| 第六章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松材线虫防控策略 |
| 6.1 区县空间尺度防控策略 |
| 6.2 地市空间尺度防控策略 |
| 6.3 区域空间尺度防控策略 |
| 6.4 廊道屏障作用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讨论 |
| 7.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论文主要物种中文名与拉丁学名 |
| 附录 B:缩写词对照 |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 |
| 1.5.2 案例研究法 |
| 1.5.3 实地调研法 |
| 1.5.4 文献研究法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概述及研究进展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高速公路绿化 |
| 2.1.2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 2.1.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作用探讨 |
| 2.1.4 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 |
| 2.2 国内外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选择和配置模式研究 |
| 3.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
| 3.2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选择和配置模式 |
| 3.2.1 中央分隔带植物景观选择和配置模式 |
| 3.2.2 道路两侧、边坡 |
| 3.2.3 互通区 |
| 3.2.4 服务区、收费站区 |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现状及问题研究 |
| 4.1 浇水现状及问题 |
| 4.2 培土现状及问题 |
| 4.3 除草现状及问题 |
| 4.4 施肥现状及问题 |
| 4.5 病虫害防治现状及问题 |
| 4.6 补植现状及问题 |
| 4.7 整形修剪现状及问题 |
| 第五章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优化建议 |
| 5.1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目标 |
| 5.1.1 降成本 |
| 5.1.2 增效益 |
| 5.2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作用和思路 |
| 5.2.1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作用 |
| 5.2.2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思路 |
| 5.3 优化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
| 5.3.1 浇水 |
| 5.3.2 培土 |
| 5.3.3 除草 |
| 5.3.4 施肥 |
| 5.3.5 病虫害防治 |
| 5.3.6 补植 |
| 5.3.7 整形修剪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钻蛀性害虫概述 |
| 1.1.1 钻蛀性害虫主要类群介绍 |
| 1.1.1.1 小蠹类 |
| 1.1.1.2 长蠧类 |
| 1.1.1.3 天牛类 |
| 1.1.1.4 吉丁类 |
| 1.1.1.5 象甲类 |
| 1.1.1.6 膜翅目树蜂、茎蜂类 |
| 1.1.1.7 鳞翅目木蠧蛾、豹蠹蛾和蝙蝠蛾类 |
| 1.1.2 钻蛀性害虫研究进展 |
| 1.1.2.1 国内研究进展 |
| 1.1.2.2 国外研究进展 |
| 1.2 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简介 |
| 1.3 几何形态测量学概述 |
| 1.3.1 几何形态测量学的产生 |
| 1.3.2 几何形态测量学应用领域 |
| 1.4 三维重建技术概述 |
| 1.4.1 三维重建技术介绍 |
| 1.4.2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领域 |
| 1.5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2 表面危害类型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2.1 试验材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虫害木解析 |
| 2.2.2 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母坑道形态规律 |
| 2.2.2.1 同种小蠹母坑道系统规律 |
| 2.2.2.2 不同种小蠹母坑道系统分析比较 |
| 2.2.3 坑道三维重建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几种小蠧坑道系统研究与三维重建 |
| 2.3.1.1 坑道系统各特征指标 |
| 2.3.1.2 同种小蠧母坑道系统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
| 2.3.1.3 不同种小蠢母坑道系统几何形态学分析 |
| 2.3.1.4 坑道系统三维重建 |
| 2.3.2 基于基础测量统计分析的几种小蠹坑道系统研究与三维重建 |
| 2.3.2.1 几种小蠧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 |
| 2.3.2.2 单坑道系统的三维重建 |
| 2.4 讨论 |
| 3 由表及里危害类型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3.1 试验材料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光肩星天牛及松墨天牛的坑道系统研究 |
| 3.2.1.1 虫害木解析 |
| 3.2.1.2 坑道三维重建 |
| 3.2.1.3 木质部内立体坑道系统的几何分析 |
| 3.2.1.4 光肩星天牛与松墨天牛“C”型坑道分析比较 |
| 3.2.2 合欢吉丁的坑道系统研究 |
| 3.2.2.1 野外调查 |
| 3.2.2.2 虫源采集及观察 |
| 3.2.2.3 虫害木解析 |
| 3.2.2.4 坑道系统复原、重建 |
| 3.2.3 其他由表及里危害类型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研究 |
| 3.2.3.1 虫害木解析 |
| 3.2.3.2 单虫害木或单坑道的三维建模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天牛类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3.3.1.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坑道、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坑道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3.3.1.2 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 urussovi Fisher坑道系统研究 |
| 3.3.1.3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isky坑道系统研究 |
| 3.3.1.4 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坑道系统研究 |
| 3.3.1.5 白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fillius Bates坑道系统研究 |
| 3.3.2 吉丁类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3.3.2.1 合欢吉丁Agrilus subrobustus Saunders的危害特性观察及坑道三维建模 |
| 3.3.2.2 臭椿窄吉丁Agrilus smaragdifrons Ganglbauer坑道系统研究 |
| 3.3.2.3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坑道系统研究 |
| 3.3.2.4 山杨缘吉丁Agrilus dureli Jendek坑道系统研究 |
| 3.3.2.5 杨十斑吉丁Melanophila picta Pallas坑道系统研究 |
| 3.3.3 象甲类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3.3.3.1 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Harold)坑道系统研究 |
| 3.3.4 长蠧类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3.3.4.1 洁长棒长蠹Xylothrlps cathaicus Reichardt坑道系统研究 |
| 3.4 讨论 |
| 3.4.1 天牛类坑道系统 |
| 3.4.2 吉丁类坑道系统 |
| 3.4.3 象甲类、长蠧类坑道系统 |
| 4 内部危害类型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规律研究与三维重建 |
| 4.1 试验材料 |
| 4.2 研究方法 |
| 4.2.1 松树蜂与新渡户树蜂坑道系统研究 |
| 4.2.1.1 虫害木解析 |
| 4.2.1.2 坑道系统的重建与比较 |
| 4.2.2 材小蠹属小蠹坑道系统研究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与新渡户树蜂Sirex nitobei Matsumura的坑道研究 |
| 4.3.1.1 松树蜂与新渡户树蜂的坑道各指标特征 |
| 4.3.1.2 两种树蜂坑道系统的重建与比较 |
| 4.3.2 材小蠧属Xyleborus的坑道研究 |
| 4.4 讨论 |
| 5 结论与创新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图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1 |
| 导师简介2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