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PPF修复后牙缺损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PPF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汝霞[1](2021)在《不锈钢预成冠用于大面积缺损的年轻第一恒磨牙修复后的修复质量及牙周健康状况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和影像学观察不锈钢预成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的年轻第一恒磨牙的修复效果,及其对牙周组织和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时间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第一恒磨牙患儿24例,患牙都是大面积的缺损,进行自体口内对照实验,所以每个人取两颗上颌或下颌对称的同颌同名牙作为研究对象,共48颗。实验组(n=24)为大面积缺损的第一恒磨牙,并使用不锈钢预成冠(PMC)修复,对照组(n=24)为健康的同颌同名牙。观察实验组不锈钢预成冠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不同时间节点的修复效果(包括牙体完整性、修复体情况、边缘密合性、继发龋等),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前、修复后3月、6个月、12个月不同时间节点的牙周健康状况[包括牙龈探诊出血(BI)、菌斑指数(PLI)、影像学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CEJ)的距离]和患儿口腔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儿科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CPQII-14)评分,并统计实验组并发症(包括继发龋、充填体折裂、冠磨穿、牙齿折裂、冠脱落)的发生率。结果:(1)基本资料24例观察对象,其中男患儿14例,占比58.3%。年龄在6-12岁,平均在10.0±1.3岁之间。男患儿平均在10.0±0.68岁,女患儿平均在10.1±1.9岁,男患儿和女患儿年龄相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各象限的第一恒磨牙的牙位、及上下颌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修复效果实验组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修复效果(牙体完整性、修复体情况、边缘密合性、继发龋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3)牙周健康状况PLI: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LI比较,修复前实验组(3.21±0.83)显着高于对照组(1.13±0.61)(P<0.05),在修复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PLI,结果差异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修复前时间点(3.21±0.83)显着高于修复后的三个时间节点(0.96±0.69、0.88±0.68、0.88±0.68)(P<0.05),对照组修复前后各时间点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BI: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I比较,在修复前时间点实验组(2.04±1.08)显着高于对照组(0.96±0.36),在修复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的修复前时间点(2.04±1.08)显着高于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间点(0.92±0.28、0.83±0.48、0.79±0.51)(P<0.05),对照组修复前和修复后三个时间点测量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实验组和对照组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测量结果比较:在术前、术后的三个时间点其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24例患者在12个月的观察期内总共发生冠脱落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5)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修复前和修复后比较: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口腔功能限制、口腔症状、社会情绪健康及学校环境影响评分均下降,与修复前相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不锈钢预成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的年轻第一恒磨牙短期研究表明:(1)临床修复效果良好。(2)未对患儿的牙周组织健康产生不良影响。(3)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可能相对的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陈文丽,谢小飞,刘芳,田瑞雪,黄永松,李建成[2](2021)在《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观察高嵌体和纤维桩修复磨牙重度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根管治疗后磨牙余留2~3个轴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8例患者60颗患牙。随机分为高嵌体组(30颗)和桩核冠组(30颗)。采用改良USPHS对修复体的折断脱落、基牙的保存情况、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6个月观察期内,桩核冠组和高嵌体组在牙体完整性和修复体完整性上均为100%,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上,桩核冠和高嵌体达A级分别为90%以上和95%以上,2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的观察随访里,2组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修复体在修复体完整性和牙龈健康状况上各增加1例,其中桩核冠组较高嵌体组发生不良数量多且程度严重。结论在修复磨牙严重缺损修复中,使用全瓷高嵌体修复在邻接关系、牙龈健康状况较桩核冠修复更具优势。临床上在牙体大面积缺损修复上值得推广应用。

陈文丽[3](2021)在《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后牙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估6个月、12个月时间经根管治疗后后牙行两种不同修复方式在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5个方面的疗效,以期为根管治疗后修复方式的选择在临床上提供理论依据。对象和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修复科诊治筛选出在根管治疗后1壁以上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8例患者60颗后牙。入组的58例患者,平均年龄34岁,其中最小年龄不小于22岁,最大不超过53岁;总计60颗磨牙,上颌和下颌牙齿分别有28颗和32颗。牙龈炎症的排除是患牙在修复前的必要准备,随机方式将58例患者为高嵌体和纤维桩核冠进行修复治疗,其中全瓷高嵌体组30颗,男性12例,女性,18例;桩核冠组30例,男13例,女15例。58例患者60颗患牙修复治疗后按照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分别从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5个方面,对根管治疗术后磨牙重度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在边缘适应性和邻接关系方面,12个月内随访全瓷高嵌体组和桩核冠组修复情况,全瓷高嵌体组达A级均为96.7%,桩核冠组均为93.3%。随访12个月牙龈健康状况分析,全瓷高嵌体组的牙龈健康达96.7%,而桩核冠组牙龈健康无炎症者仅为90.0%。2.比较全瓷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关于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邻接关系、牙龈健康状况等评价指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瓷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两个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术后后牙的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边缘适应性短期疗效相同,高嵌体在邻接关系和牙龈健康状况上优于纤维桩核冠。

兰晓婷[4](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宁凤霞[5](2021)在《数字化复制配准制作全冠修复体临床应用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牙体缺损后牙设计全冠修复体时,采用数字化复制配准法制作的技术流程,测量修复前后咬合接触面积、咬合点数目,评估患者满意度、修复体质量效果,为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患者,后牙牙体缺损需行冠修复设计。纳入标准:由于龋病、牙髓疾病等原因导致后牙牙体组织不同程度缺损,已进行过完善的根管治疗、树脂充填治疗,并且在口内经过至少2周的咬合调整;牙体缺损颌面范围小,缺损类型为非功能牙尖/邻面,具有良好充填体,具有完整的颊面,舌面/腭面形态;对颌牙及邻牙形态完整,牙周状况较好;不存在夜磨牙,紧咬牙等口腔副功能,无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依从性好,能按时复诊。排除标准:根管治疗时已调颌,咬合面形态丧失,患牙咬合无接触;牙体缺损颌面范围大,无良好的冠部和咬合面形态,咬合关系异常;口腔卫生状况不佳,牙周条件差;患者存在磨牙症,紧咬牙等口腔副功能;重度深覆HE,重度牙磨耗;精神状态不佳,不能配合扫描;依从性差,不能定期复查。对纳入的病例实施数字化复制配准技术制作全瓷冠修复体,并进行随访观察及临床效果评价。治疗过程:1.一般检查及口腔专科检查。2.术前沟通,制定治疗方案,告知患者流程及费用。3.复制牙体预备前的牙齿解剖形态,使用口内扫描仪(3Shape Trios)对原有牙、对颌牙扫描,上下颌咬合位于最大牙尖交错位扫描,保存数据。4.牙体预备,严格按照氧化锆全冠预备原则,预备后进行人工比色及制作临时冠。5.基牙区域使用口内扫描仪进行扫描,要求边缘清晰,肩台明确。6.使用软件(3Shape Dental System)进行修复体设计,在生物重建功能下对基牙直接复制配准原始牙形态结构,使用切削仪器(灵工五轴联动切削机)加工制作全瓷修复体,切削完成后进行抛光上釉。7.修复体试戴,调整就位、调颌,咬合及邻接正常后抛光,粘接。8.再次扫描修复体,获得上、下颌牙列及最大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数据。9.定期随诊复查。术后由另外未参与治疗过程口腔修复医师对修复体进行评价分析,术后一周复诊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并对扫描修复前及修复后数据进行咬合点数目、咬合接触面积测量分析。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利用数字化复制配准法制作的全冠修复体临床戴入后经适当调改,边缘密合、邻接合适,患者总体满意度达98%,无术后不良反应。修复体外形准确性A级比例为92.3%,B级比例为7.79%;颜色匹配性A级比例为88.46%,B级比例为11.54%;边缘密合性A级比例为96.15%,B级比例为3.85%,无C级修复体。原有牙体与修复体咬合点数目相似(P=0.161),无统计学差异。修复前后牙列咬合接触面积无明显改变(P=0.106),无统计学差异。原有牙体与修复体咬合接触面积接近,数据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195),邻牙咬合接触面积无明显变化(P=0.072)。结论:基于数字化复制配准法制作的全冠修复体咬合接触数目、咬合接触面积与牙体预备前相近,获得较好的咬合适应性,修复体质量评价较好,并且患者总体满意度高、主观评价好。利用此方法可以使全冠设计制作更加便利快捷,并且能减少临床调颌难度,恢复患牙的个性化咬合,提升全冠修复体精准度。因此,数字化复制配准法制作全冠修复体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樊勤,于金华,周洲[6](2021)在《对比树脂直接充填和铸瓷高嵌体修复后牙缺损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树脂直接充填和铸瓷高嵌体修复后牙缺损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3例后牙缺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6例(患牙34颗)予以树脂直接充填修复;观察组27例(36颗患牙)予以铸瓷高嵌体修复。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时间、正中咬合情况以及随访12个月后的修复效果、修复成功率以及修复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评分和主观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修复时间,在修复后即刻、3个月的早接触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修复后6个月的早接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在修复后即刻、3个月、6个月后偏高于对侧;对照组偏低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12个月后,在邻接关系、边缘密合和修复体完整性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BI评分(0.62±0.12)、GI评分(1.34±0.24)和主观满意度评分(44.87±4.7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SBI评分(0.75±0.11)、GI评分(1.48±0.26)和主观满意度评分(38.84±4.03)(P<0.05)。结论对于后牙缺损患者,铸瓷高嵌体具有较优的咬合力分布,较低的牙龈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较高的修复效果、成功率和主观满意度,但在修复时间和早接触发生率方面要差于树脂直接充填修复。

孙太升,张平安,刘亚平[7](2021)在《复合树脂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后牙牙体缺损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复合树脂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新乡市市直机关医院就诊的130例后牙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接受根管治疗及银汞合金填充治疗,研究组接受根管治疗及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治疗,于治疗后1 a及2 a进行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美观度、固定功能、咀嚼功能,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治疗后1 a,研究组整体成功率(92.31%)高于对照组(8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a,研究组整体成功率(87.69%)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观度、固定功能、咀嚼功能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美观度、固定功能、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15%)低于对照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树脂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后牙牙体缺损疗效更佳,效果可靠,可提升患者美观度、固定功能、咀嚼功能,并发症较少。

高愉淇[8](2021)在《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修复大面积邻牙合面缺损无髓下颌第二磨牙的模型,并比较不同垫底位置的设计对牙体抗折裂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修复设计的力学效果选择更优化的修复方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选择因牙周病拔除的离体下颌第二磨牙作为建模对象,并通过Micro-CT进行扫描。应用Mimics、Geomagic和CATIA建立完整的下颌第二磨牙及牙周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邻牙合面缺损以及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修复模型。2种修复模式均以相对于髓室底根管口的不同高度垫底层为基础进一步分组,即根管口水平下1mm垫底(-1mm组)、平根管口水平垫底(0mm组)、根管口水平上1mm垫底(+1mm组),共6组修复模型。应用ANSYS软件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通过此软件模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生理载荷试验分析有限元模型。垂直向加载作用力300N,平均作用于近、远中颊尖、中央窝和远中窝4处。斜向加载作用力150N,平均作用于近、远中颊尖颊斜面中点2处,方向与牙齿的长轴呈45°。有限元分析输出的结果为各组模型中牙釉质和牙本质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及应力分布云图。研究结果:1.Von Mises应力峰值:各组模型的牙釉质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小于其抗拉强度范围的最小值,其中在2种载荷下髓腔固位冠组牙釉质的von Mises应力值显着低于髓高嵌体组。在牙本质中,垂直载荷下,高嵌体组在-1mm、+1mm垫底时应力峰值较低,髓腔固位冠组在0mm垫底时应力峰值较低;侧向载荷下,+1mm垫底髓高嵌体和0、+1mm垫底髓腔固位冠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与垂直载荷相比明显增大,均高于牙本质抗拉强度范围的最小值、低于最高值。而侧向载荷下-1、0mm垫底高嵌体和-1mm垫底髓腔固位冠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低于垂直载荷。2.应力分布云图:垂直载荷下,髓高嵌体组在牙釉质的应力集中区均位于应力作用点,而髓腔固位冠修复的牙釉质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在牙本质中,-1mm、0mm组髓高嵌体修复的总体应力集中位于根尖区牙本质,1mm组髓高嵌体修复的应力集中区域主要位于髓室内侧壁和根分叉处,-1mm组的总体应力向髓室底传递较为明显;而在髓腔固位冠组中牙本质应力集中区均位于根尖区域。斜向载荷下,髓高嵌体组釉质的应力集中仍位于应力作用点,在髓腔固位冠组中,0mm组牙釉质的应力集中于牙颈部,而-1mm、+1mm组的应力集中于修复体受力点下方;在牙本质中,-1、0mm垫底髓高嵌体高嵌体组和-1mm垫底髓腔固位冠组的肩台平面上均出现了明显的应力分布,而+1mm垫底髓高嵌体和0、+1mm垫底髓腔固位冠的应力集中区仍位于髓室内侧壁。研究结论:1.CAD/CAM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可用于本研究中模拟的邻牙合面缺损无髓磨牙的修复,但应在设计时适当平缓牙尖,尽量避免侧向力下的牙体折裂风险。2.在修复大面积邻牙合面缺损的无髓磨牙时,相比于覆盖部分牙合面的髓高嵌体,髓腔固位冠对牙釉质有保护作用,但未体现出明显的保护牙本质的优势。3.在本实验条件下,根管口平面以下1mm垫底时,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均可达到较理想的修复效果,且与根管口上1mm和平根管口垫底相比更有利于减小侧向力下的牙体折裂的风险。

孙小迪[9](2021)在《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牙体缺损是口腔医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大限度的治疗和保留因龋坏、外伤等导致牙体缺损的后牙是口腔正常发挥咀嚼功能的重要保证。由于无髓后牙的脆性增加及其对外界负荷感知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折裂。因此,通过应用嵌体、高嵌体、全冠和桩核冠修复无髓后牙特别是伴有较大范围牙体缺损无髓后牙,对提高其抗折性能和修复成功率、改善口腔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患者的修复需求由注重功能向功能与美学兼顾转变,得益于瓷材料性能进步与粘接技术可靠性提高,铸瓷高嵌体以牙体预备量少、更符合牙体受力特点、瓷材料耐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色泽稳定等优势越来越多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选择。提高修复成功率,同时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本研究拟采用铸瓷高嵌体对无髓后牙牙体缺损进行修复,通过定期随诊观察,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US Public Health Service,UPSHS)评价标准对修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行铸瓷高嵌体修复的牙体缺损患者3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为20~67岁);涉及40颗后牙(其中前磨牙7颗,磨牙33颗);共40个修复体(其中全牙尖覆盖式高嵌体31个,部分牙尖覆盖式高嵌体9个)。所有病例均属高嵌体修复适应症,在医患充分沟通及患者知情同意后确定修复治疗方案。并根据牙体缺损程度对每颗患牙进行个性化高嵌体设计,按照常规治疗步骤和标准操作流程完成修复。随诊观察3~15个月,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标准,分别从修复体的颜色、外形、边缘染色、修复体适合性、修复体磨损、牙龈状况、邻接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对以铸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病例纳入标准:基牙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X-ray示恰填且无任何不适;牙体缺损,直接充填效果不佳;牙槽骨无明显吸收或吸收<根长1/3;咬合关系正常,无咬合干扰;无口腔副功能习惯;患者口腔卫生良好或能积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无未经处理的牙周炎症;全身状况良好,可耐受口腔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愿意配合长期随访。结果:本研究所有高嵌体修复病例均做到按期复诊无失访,随访率为100%。经修复后3~15个月随诊观察,除1例出现邻接稍松为B级,边缘染色及修复体颜色各3例和4例为B级外,其他指标均为A级,各项评价指标A级占比均在90%以上,获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结论:铸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微创、可靠的修复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黄亚婷[10](2021)在《龈壁提升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龈下牙体缺损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在间接修复过程中如何获取龈下边缘清晰准确的印模、提高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是临床操作中的难点。传统治疗方式多采用牙冠延长术与正畸牵引术,但是其创伤大、周期长、费用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口腔粘接技术的发展和材料学的进步,龈壁提升术(deep margin elevation,DME)作为一种替代方法被提出。使用树脂直接充填提升龈下边缘至龈上,简化了牙体预备、制取印模、隔湿以及粘接等临床修复流程,而且该技术创伤小、临床操作时间短,与粘接性高嵌体结合修复后牙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更加符合当前的微创修复理念。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搜集牙体缺损达到龈下,并进行DME技术结合粘接性高嵌体修复的病例,观察评估临床修复后的效果,为临床龈下牙体缺损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来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6例。修复前进行常规口腔检查,检查牙体牙髓牙周、口腔卫生、咬合及口腔副功能状况,评估患龋风险,拍摄根尖片检查牙体牙髓牙周情况,初步评估龈下牙体缺损的深度,并进行治疗方案沟通交流,患者同意后采用DME技术结合高嵌体作为修复方案。使用橡皮障及成型片对龈下牙体龈壁部分严格隔湿封闭成型,用流体树脂和复合树脂分层充填固化将在龈下的边缘提升至龈上,然后进行高嵌体牙体预备、比色、制取印模、临时树脂暂时修复,1周后进行修复体的粘接。粘接前评估牙龈健康状态;粘接后即刻通过修复体外形、颜色匹配、边缘适合性和放射学检查评估临床修复即刻整体效果;12个月时复诊评估:通过继发龋、边缘着色、牙齿完整性等指标评估牙体情况,通过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影像学检查、牙齿松动度等指标评估口腔卫生、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等牙周情况;通过患者对修复体的形态、美观、咬合、舒适度以及是否存在食物嵌塞、牙龈出血等方面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从而综合评估最终的修复效果。结果:粘接前牙龈健康状态评估:2例患者因为高频电刀切除游离龈后,临时树脂暂封,延迟了牙龈的愈合,出现DME部位牙龈充血,探诊出血;粘接后即刻评估:1例患者的修复体与天然牙在边缘线处颜色过渡不自然;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探诊检查,6颗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良好;12个月复诊时评估:1例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保持不佳,修复牙齿龈缘及口内其他牙齿龈缘处均有中等量的菌斑,牙龈水肿,探诊出血,但未见牙槽骨吸收;6颗修复体未出现继发龋及边缘着色;修复体周围剩余牙体组织完整,未出现边缘折裂;6颗患牙与修复前相比未出现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情况;患者对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恢复、牙周情况、舒适度等方面均给出了满意的效果评价。结论:对于后牙区龈下缺损,在可以隔湿封闭、不侵犯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的情况下,DME技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二、PPF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PF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不锈钢预成冠用于大面积缺损的年轻第一恒磨牙修复后的修复质量及牙周健康状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情况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剔除标准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相关治疗的完成
        1.3.3 修复前检测
        1.3.4 PMC修复
        1.3.5 术后注意事项
    1.4 临床效果评价
        1.4.1 评估不锈钢预成冠的修复效果
        1.4.2 比较修复前、修复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周健康状况
        1.4.3 统计实验组十二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4 修复治疗后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儿童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CPQII-14)评测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完成情况
    2.2 基本情况比较
    2.3 疗效分析
        2.3.1 实验组修复后效果比较
        2.3.2 两组牙周健康状况比较((?)±s)
        2.3.3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4 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比较(分,(?)±s)
3 讨论
    3.1 预成冠修复在大面积缺损的第一恒磨牙中的应用效果
    3.2 预成冠对儿童第一恒磨牙牙周健康的影响
    3.3 预成冠修复对龋高危儿童预后的影响
    3.4 和修复效果相关的一些提示
    3.5 本研究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年轻第一恒磨牙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儿科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CPQII-14
附图
病例1
复查
致谢
个人简介

(2)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高嵌体组
        1.2.2 桩核冠组
    1.3 临床检查及疗效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B 高嵌体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前言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前言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前言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数字化复制配准制作全冠修复体临床应用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设备
    2.研究对象
    3.治疗程序
    4.临床效果评价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全冠修复体咬合面设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对比树脂直接充填和铸瓷高嵌体修复后牙缺损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牙修复时间和早接触情况
    2.2 两组患牙正中咬合情况
    2.3 两组患牙修复效果
    2.4 两组患牙修复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评分和主观满意度
3 讨 论

(7)复合树脂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后牙牙体缺损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处理
        1.3.2 观察组
        1.3.3 对照组
    1.4 疗效评价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1、2 a后牙体情况
    2.2 治疗前后美观度、固定功能、咀嚼功能评价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8)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CAD/CAM全瓷材料
    2.3 CAD/CAM全瓷高嵌体的牙体预备
    2.4 CAD/CAM全瓷高嵌体的粘接
    2.5 CAD/CAM全瓷高嵌体应用的注意事项
    2.6 小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及设备
        3.1.1 实验样本来源
        3.1.2 实验设备及软件
    3.2 MICRO-CT扫描获取样本数据
    3.3 构建下颌第二磨牙三维几何模型
    3.4 构建根管治疗后的近中邻牙合面牙体缺损模型
    3.5 构建修复体模型
    3.6 网格划分与设置材料参数
    3.7 设置边界条件与加载应力
    3.8 观察指标
第4章 结果
    4.1 牙体组织应力峰值
    4.2 牙体组织应力分布趋势
        4.2.1 髓高嵌体组牙体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趋势
        4.2.2 髓腔固位冠组牙体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趋势
第5章 讨论
    5.1 修复体形式的选择
        5.1.1 修复体类型的选择
        5.1.2 修复体边缘形态的选择
    5.2 垫底层位置的设定
    5.3 应力加载条件的设置
    5.4 实验结果讨论
    5.5 创新性与改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典型病例报告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瓷材料在嵌体高嵌体修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龈壁提升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病例资料
    2.材料和设备
    3.方法
    4.临床评价指标
结果
病例报告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龈壁提升术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PPF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不锈钢预成冠用于大面积缺损的年轻第一恒磨牙修复后的修复质量及牙周健康状况评价[D]. 李汝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 陈文丽,谢小飞,刘芳,田瑞雪,黄永松,李建成.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5)
  • [3]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文丽.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数字化复制配准制作全冠修复体临床应用病例报告[D]. 宁凤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对比树脂直接充填和铸瓷高嵌体修复后牙缺损的疗效[J]. 樊勤,于金华,周洲. 口腔医学, 2021(04)
  • [7]复合树脂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后牙牙体缺损的疗效[J]. 孙太升,张平安,刘亚平.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1)
  • [8]髓高嵌体和髓腔固位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高愉淇. 吉林大学, 2021(01)
  • [9]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报告[D]. 孙小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龈壁提升术结合高嵌体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病例报告[D]. 黄亚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口腔健康论文 根管治疗论文 健康论文 口腔护理论文

上一篇:做好外语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来自本钢股份英语培训班的一些经验
下一篇:打击教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