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孟[1](2018)在《异丁醇脱氢法制备异丁酸异丁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丁酸异丁酯主要用于香料、香精的调制,是菠萝香精的主要成分;它也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干燥油漆脱除剂、萃取蒸馏添加剂。目前工业上传统的酯化法仍是合成异丁酸异丁酯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异丁醇脱氢法合成异丁酸异丁酯,其主要优点是:脱氢法仅用异丁醇为原料,避免了异丁酸对反应设备的腐蚀;异丁醇的市场价格低于异丁酸,仅以异丁醇为原料市场利润较大;异丁醇与异丁酸异丁酯沸点相差大,易于精馏提纯分离,降低生产成本;脱氢法生成的氢气当压力足够时,可以直接用于其他加氢反应。首先,本文对于合成异丁酸异丁酯的催化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含量决定催化剂的活性及产品的收率;锆在低压条件下明显提高产品选择性并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制备的铜含量30%,锆含量22%的铜锆铝锌催化剂,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65℃,反应压力1.0MPa,液空速1.0h-1时,异丁醇的转化率为53.2%,异丁酸异丁酯的选择性为99.9%,异丁酸异丁酯的收率为53.1%。催化剂使用寿命为1500小时。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催化剂,使用寿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求。本文重点考察了催化剂使用寿命,所得催化剂具备实用价值。其次,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运用假设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异丁醇转化率的模型值与实验值平均相对误差为6.0%。最后,使用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颗粒表面晶型结构进行分析,基本证实了催化剂评价实验及反应动力学模型所获得的结论。
朱彬,王天丽[2](2015)在《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羧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传统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浓硫酸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代替传统催化剂硫酸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来国内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每一种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胡毓元[3](2014)在《尼泊金乙酯(丁酯)合成研究》文中认为尼泊金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防腐剂,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其他领域。其中,尼泊金乙酯及丁酯的合成研究最受人关注。本文以寻找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催化剂为目的,对尼泊金乙酯(丁酯)产品的合成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以对羟基苯甲酸和无水乙醇(正丁醇)为原料,筛选出甲苯-4-磺酸为催化剂,无水乙醇(正丁醇)为合成尼泊金乙酯(丁酯)的带水剂。探讨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尼泊金乙酯(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对尼泊金乙酯(丁酯)反应条件进行优化。(1)合成尼泊金乙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以0.02mol对羟基苯甲酸计,n(无水乙醇):n(对羟基苯甲酸)=3:1,m(甲苯-4-磺酸):m(对羟基苯甲酸)=0.12:1,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4h。该条件下,尼泊金乙酯收率达90%以上。(2)合成尼泊金丁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以0.02mol对羟基苯甲酸计,n(正丁醇):n(对羟基苯甲酸)=4:1,m(甲苯-4-磺酸):m(对羟基苯甲酸)=0.12:1,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3h。该条件下,尼泊金丁酯收率达99%以上。然后,合成了甲苯-4-磺酸钙、甲苯-4-磺酸钡、甲苯-4-磺酸镧、甲苯-4-磺酸锌和甲苯-4-磺酸铜五种甲苯-4-磺酸金属盐,并用热重分析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甲苯-4-磺酸金属盐催化合成尼泊金乙酯(丁酯)的催化活性,确定甲苯-4-磺酸铜为催化剂,对合成尼泊金乙酯(丁酯)反应条件进行优化。(1)合成尼泊金乙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以0.02mol对羟基苯甲酸计,n(无水乙醇):n(对羟基苯甲酸)=3:1,m(甲苯-4-磺酸铜):m(对羟基苯甲酸)=0.5:1,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6h。该条件下,尼泊金乙酯收率达60%以上。(2)合成尼泊金丁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以0.02mol对羟基苯甲酸计,n(正丁醇):n(对羟基苯甲酸)=4:1,m(甲苯-4-磺酸铜):m(对羟基苯甲酸)=0.5:1,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6h。该条件下,尼泊金丁酯收率达90%左右。此外,考察催化剂甲苯-4-磺酸铜的重复使用性并对其催化酯化的反应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甲苯-4-磺酸铜催化剂连续使用5次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尼泊金乙酯(丁酯)的收率并无明显下降。最后,对合成的目的物用IR、1HNMR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和图谱解析,确定合成的产品即为尼泊金乙酯和尼泊金丁酯。测定产品的纯度、酸度、熔点、干燥失重和灼烧残渣,确定合成的产品均符合美国使用化学品法典(FCC)质量标准的要求。
林谦,陈秀宇,苏英[4](2012)在《硅胶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合成新型增塑剂柠檬酸三戊酯》文中提出以硅胶负载型Ti(SO4)2、Zr(SO4)2、Fe2(SO4)3、Se(SO4)2为催化剂,由柠檬酸和正戊醇合成新型增塑剂柠檬酸三戊酯,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柠檬酸与正戊醇物质的量比为1∶4.0,硅胶负载Ti(SO4)2用量为柠檬酸总量的3%,催化剂活化温度400℃,反应温度155~165℃和反应时间3.0 h条件下,柠檬酸三戊酯的酯化率可达到97.2%,纯度经气相色谱分析大于99%。催化剂硅胶负载Ti(SO4)2重复使用多次,活性未见明显降低。
马荣萱,杨华,宋延卫[5](2009)在《活性炭负载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的研究》文中认为丙烯酸正丁酯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易燃,易发生自聚或共聚,是合成高分子的重要单体,用于制备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粘合剂等,也用于纺织助剂[1~2]。工业上通常是由丙烯酸与正丁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酯化作用制得[3],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有副反应,反应时间长,收率低,且设备腐蚀严重,后处理麻烦,易引起环境污染。因此,寻找新型催化剂代替浓硫酸的研究工作
王勇刚[6](2009)在《无毒增塑剂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合成并表征了两种类型的六种固体酸催化剂,探讨了它们在合成柠檬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用低浓度的硫酸处理坡缕石(PGS)和纤维状Al2O3,分别制得了SO42-/PGS、SO42-/Al2O3型固体酸催化剂,以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为探针反应,测试了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上述固体酸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酯化率可达到92%以上。设计并制备了以蒙脱土(MMT)、坡缕石(PGS)为载体,分别将羟基铁和羟基铝的聚合离子通过离子交换的方法进行插层,再用SO42-改性,制备了插层型粘土固体超强酸(SO42-/Fe-PGS、SO42-/Fe-MMT、SO42-/Al-PGS),测试了其对合成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活性,酯化率均在90%以上,其中SO42-/Al-PGS催化活性最高,酯化率达到99%。上述类型催化剂的优点在于原料廉价、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性能高、并且对环境污染小,但缺点在于重复利用不足,重复利用6次后,SO42-/Al-PGS的酯化率为87%,其它催化剂的酯化率都降为75%左右。以苯酚和甲醛为原料制备酚醛树脂,再将其磺化,制备了磺化酚醛树脂,将其应用于柠檬酸三丁酯和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合成中,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柠檬酸三丁酯的产率为99%,柠檬酸三辛酯的产率为97%。这种高分子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除了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还具有制备简单、热稳定性好、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桂斌[7](2009)在《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由于有特殊的自身结构,因而在电极材料、催化材料、磁性材料和气敏材料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酯合成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制备了ZnMn2O4纳米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以醋酸锌和醋酸锰为原料,以共沉淀法制备了四方晶系锌锰复合氧化物ZnMn2O4纳米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技术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催化剂为粒径均匀的纳米粒子,平均粒径在20-50 n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催化乙酸和正丁醇酯化的实验,考察其对酯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300℃焙烧制备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系统考察了酯化反应条件中催化剂用量、反应物的酸醇摩尔比、酯化反应时间、酯化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的试验结果,得出的ZnMn2O4纳米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酯化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3%、乙酸与正丁醇摩尔比1.8:1,反应时间240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酯化率最高能达到92.53%。动力学研究表明,本实验遵循动力学规律-dCA/dt=9 .87×10-3CACB。并初步探讨了酯化反应机理。以ZnMn2O4为催化剂,催化乙酸和环己醇进行酯化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的结果,得出该反应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乙酸与环己醇摩尔比为1.9:1,催化剂用量为总反应物质量的0.25%,反应时间为210 min,反应温度135℃时,酯化率达到89.34%。动力学方程为: -dCA/dt=1. 81×10-3CACB。制备了Al掺杂的ZnMnO3纳米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H2O2氧化降解亚甲基蓝。以硝酸锌、硝酸锰、硝酸铝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类水滑石前驱体,将前驱体焙烧后制备了Al掺杂的ZnMnO3复合氧化物,平均粒径在50 nm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在500℃焙烧制备的样品对催化H2O2氧化降解亚甲基蓝模拟废水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在240 min时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达到92.59%。分别研究了亚甲基蓝初始浓度、H2O2浓度、催化剂用量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反应级数约为2.27,反应速率常数为0.018 (mol·L-1)-1.27·min-1。
周晨旭[8](2009)在《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制备及其催化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锰氧化物材料因为其晶体结构多样,具有独特的化学与物理性质,使其在离子交换、分子吸附、催化、电化学和磁性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尚未见有文献报道纳米结构锰氧化物用于催化酯化反应。本文以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实验证明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本文以γ-MnOOH纳米棒为前驱体,经高温煅烧制备多孔结构β-MnO2纳米棒,并对其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是直径50200 nm,数十微米长的纳米棒,分散性良好;样品比表面积达52.297 m2/g、孔容积为0.32395 cm3/g、孔径分布在560 nm之间。以乙酸异戊酯合成反应为探针实验,结合反应精馏技术设计反应装置,考察了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催化酯化反应性能。结果发现:在相同反应条件下,β-MnO2纳米棒催化性能明显高于α-MnO2纳米棒、MnOOH纳米棒、Mn2O3微米球、Mn3O4纳米棒和市售MnO2;以β-MnO2纳米棒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物料比、酯化反应温度、酯化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酸醇摩尔比为1.8:1,催化剂与反应物质量比为0.2:100,反应温度为126℃,反应时间为3.5 h。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2.76%。同时对该催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该催化反应是一个二级反应,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199×10-2 L·mol-1·min-1。为了弥补锰氧化物自身比表面积较小,在反应体系中分散度不高等缺陷,我们设计把锰氧化物负载在比表面积更大的介孔氧化铝上,以获得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分散度。利用浸渍法制备出具有介孔结构的MnOx/Al2O3复合氧化物,其比表面积高达349 m2/g,孔容积为0.9755 cm3/g,孔径在0.1730 nm之间分布。Mn元素在MnOx/Al2O3复合氧化物中的含量为3.594%,负载物MnOx在载体上分散均匀。研究了不同方法制备的氧化铝、锰氧化物负载量、酯化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中性路径合成的Al2O3为载体,负载20 %醋酸锰(占Al2O3质量)所制备的MnOx/Al2O3催化剂活性最佳。在催化剂用量为0.37 %(占反应物质量),酸醇摩尔比为1.8:1,反应温度为126℃,反应时间为3.5 h时,酯化率提高到97.28 %。对该酯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催化反应为二级反应,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为2.025×10-2 L·mol-1·min-1。
俞善信,文瑞明,刘美艳[9](2009)在《合成丁酸异戊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评述了硫酸、甲烷磺酸盐、对甲苯磺酸、氨基磺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磺化聚氯乙烯树脂、六水三氯化铁、聚氯乙烯-三氯化铁树脂、氯化聚氯乙烯三氯化铁树脂、五水四氯化锡、二水氯化亚锡、三氯化铝、硫酸铝、硫酸铜、硫酸铁复盐、十二水合硫酸铁铵、硫酸钛、钛酸四丁酯、硫酸高铈、硫酸锆、壳聚糖硫酸盐、一水硫酸氢钠、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脂肪酶等催化剂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的合成方法.
章爱华[10](2008)在《几种典型缩酮和有机酸酯的催化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缩羰基化反应和酯化反应是化工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两种重要的有机反应。传统的缩羰基化反应和酯化反应采用以浓硫酸为代表的液体酸催化剂。近年来,固体酸催化剂以其突出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绿色环保等优点在有机合成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与此同时,微波辅助有机合成技术以反应时间短、产率高、产品纯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本文采用微波辐射和酸催化,就几种典型的缩酮和有机酸酯的催化合成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用红外光谱、折光率等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表征。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微波辐射、无溶剂条件下,以环己酮、1,2-丙二醇和乙二醇为原料,研究了对甲苯磺酸催化缩酮化反应的性能。实验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酮醇物质的量比和辐射时间对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探讨了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优化合成条件。2.用十二水合硫酸铁铵作催化剂,环己酮和乙二醇为原料,微波辐射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实验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酮醇物质的量比和辐射时间对环己酮乙二醇缩酮收率的影响。3.以活性炭负载对甲苯磺酸为非均相催化剂,对苯甲酸与异丁醇之间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和反应时间对苯甲酸异丁酯收率的影响。4.以对甲苯磺酸铜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对草酸与正丁醇之间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带水剂加入量和反应时间对草酸二丁酯收率的影响。5.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采用正交实验对草酸与正丁醇之间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合成条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物化性质及用途 |
| 2.1.1 异丁醇的物化性质及用途 |
| 2.1.2 异丁醛的物化性质及用途 |
| 2.1.3 异丁酸异丁酯的物化性质及用途 |
| 2.1.4 异丁酸的物化性质及用途 |
| 2.2 异丁酸异丁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
| 2.2.1 酯化法合成异丁酸异丁酯的研究进展 |
| 2.2.2 缩合法合成异丁酸异丁酯的研究进展 |
| 2.2.3 脱氢法合成异丁酸异丁酯的研究进展 |
| 2.3 Cu/Zn/Al/Z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 2.4 透射电镜的应用 |
| 2.5 工作方案 |
|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 |
| 3.1 实验药品 |
| 3.2 实验设备 |
| 3.3 催化剂的制备 |
| 3.3.1 制备原料混合液及沉淀剂 |
| 3.3.2 制备催化剂 |
| 3.3.3 催化剂中各组分作用 |
| 3.4 催化剂的活化还原 |
| 3.5 催化剂评价装置图 |
| 3.6 产物组分分析 |
| 第四章 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
| 4.1 概述 |
| 4.2 铜含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2.1 铜含量对异丁醇转化率X的影响 |
| 4.2.2 铜含量对异丁酸异丁酯选择性S的影响 |
| 4.2.3 铜含量对异丁酸异丁酯收率Y的影响 |
| 4.2.4 铜含量对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影响 |
| 4.3 锆含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 4.3.1 锆含量对异丁醇转化率X的影响 |
| 4.3.2 锆含量对异丁酸异丁酯选择性S的影响 |
| 4.3.3 锆含量对异丁酸异丁酯收率Y的影响 |
| 4.3.4 锆含量对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 5.1 反应压力的影响 |
| 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5.3 动力学模型 |
| 5.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 5.3.2 模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透射电镜表征结果 |
| 6.1 透射电镜简介 |
| 6.2 本文催化剂TEM图片分析 |
| 6.2.1 铜含量的影响 |
| 6.2.2 锆含量的影响 |
| 6.3 表征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1 金属无机盐催化剂 |
| 1.1 Na HSO4·H2O催化剂 |
| 1.2 F e C l3·6 H2O、N H4F e (S O4) 2·1 2 H2O、F e2 (S O4) 3·H2O催化剂 |
| 1.3 Sn Cl2·2H2O、Sn Cl4·5H2O催化剂 |
| 1.4 Cu SO4·5H2O催化剂 |
| 1.5 Al2 (SO4) 3·18H2O催化剂 |
| 1.6 无水Ca Cl2催化剂 |
| 2 固体酸催化剂 |
| 2.1 分子筛催化剂 |
| 2.2 杂多酸催化剂 |
| 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 2.4 天然基负载酸催化剂 |
| 2.5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
|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绪论 |
| 1.1 尼泊金酯的概述 |
| 1.2 尼泊金酯合成研究进展与评述 |
| 1.2.1 浓硫酸 |
| 1.2.2 离子液体 |
| 1.2.3 无机硫酸盐 |
| 1.2.4 路易斯酸 |
| 1.2.5 SO_4~(2-)/MxOy型固体超强酸 |
| 1.2.6 杂多酸及其固载化 |
| 1.2.7 维生素 C |
| 1.2.8 阳离子交换树脂 |
| 1.2.9 有机磺酸 |
| 1.3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 2 尼泊金酯合成方法研究 |
| 2.1 反应机理研究 |
| 2.2 尼泊金酯的合成方法 |
| 2.2.1 主要设备及仪器 |
| 2.2.2 酯化反应装置 |
| 2.2.3 减压蒸馏装置 |
| 2.2.4 产品收率的计算 |
| 2.3 产品检测及结构表征 |
| 2.3.1 产品主要检测项目与方法 |
| 2.3.2 产品结构表征 |
| 2.4 小结 |
| 3 甲苯-4-磺酸催化合成尼泊金酯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
| 3.1.2 催化剂的制备及预处理 |
| 3.1.3 实验过程 |
| 3.1.4 催化剂筛选 |
| 3.1.5 带水剂筛选 |
| 3.2 反应条件优化 |
| 3.2.1 尼泊金乙酯反应条件优化 |
| 3.2.2 尼泊金丁酯反应条件优化 |
| 3.3 回收醇的套用 |
| 3.4 产品检测及结构表征 |
| 3.4.1 产品主要检测项目与方法 |
| 3.4.2 产品结构表征 |
| 3.5 小结 |
| 4 甲苯-4-磺酸金属盐催化合成尼泊金酯 |
| 4.1 实验部分 |
| 4.1.1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
| 4.1.2 甲苯-4-磺酸金属盐的合成 |
| 4.1.3 实验过程 |
| 4.2 甲苯-4-磺酸金属盐的表征 |
| 4.2.1 热重分析 |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 4.3 催化剂甲苯-4-磺酸金属盐的筛选 |
| 4.4 反应条件优化 |
| 4.4.1 尼泊金乙酯反应条件优化 |
| 4.4.2 尼泊金丁酯反应条件优化 |
| 4.5 催化剂甲苯-4-磺酸铜重复使用性研究 |
| 4.6 催化剂甲苯-4-磺酸金属盐催化机理探讨 |
| 4.7 产品检测及结构表征 |
| 4.8 小结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实验部分 |
| 1.1 试剂与仪器 |
| 1.2催化剂的制备[6-12] |
| 1.3 柠檬酸三戊酯的制备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催化剂种类的选择 |
| 2.2 合成参数的选择 |
| 2.3 合成参数的优选 |
| 2.3.1 醇酸物质的量比 |
| 2.3.2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3.3 催化剂活化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3.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4 优化实验条件的验证 |
| 2.5 两种固体酸的对比实验 |
| 2.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和再生 |
| 2.7 产品分析 |
| 3 结论 |
| 实验部分 |
| 1 催化剂的制备 |
| 2 合成方法 |
| 3 产品分析 |
| 结果与讨论 |
| 1 不同催化剂对产率的影响 |
| 2 阻聚剂及其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 3 催化剂的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 4 酸醇物质的摩尔比对酯收率的影响 |
| 5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 6 带水剂的用量与产率的关系 |
|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塑料增塑剂(DEHP)现状 |
| 1.1.1 国内外增塑剂(DEHP)的生产和应用 |
| 1.1.2 增塑剂的毒性 |
| 1.1.3 常见的无毒增塑剂 |
| 1.2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研究 |
| 1.2.1 研究现状 |
| 1.2.2 合成柠檬酸酯用催化剂 |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方案设计 |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 1.3.2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案设计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SO_4~(2-)改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 2.1 SO_4~(2-)/PGS 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 2.1.1 实验部分 |
| 2.1.2 结果与讨论 |
| 2.1.3 结论 |
| 2.2 纤维状SO_4~(2-)/Al_2O_3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 2.2.1 实验部分 |
| 2.2.2 结果与讨论 |
| 2.2.3 结论 |
| 2.3 本章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天然粘土负载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柠檬酸酯 |
| 3.1 SO_4~(2-)/Fe-PGS 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 3.1.1 实验部分 |
| 3.1.2 结果与讨论 |
| 3.1.3 结论 |
| 3.2 SO_4~(2-)/Fe-MMT 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 3.2.1 实验部分 |
| 3.2.2 结果与讨论 |
| 3.2.3 结论 |
| 3.3 SO_4~(2-)/Al-GPS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的研究 |
| 3.3.1 实验部分 |
| 3.3.2 催化剂的表征 |
| 3.3.3 结果讨论 |
| 3.3.4 结论 |
| 3.4 SO_4~(2-)/Al-GPS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研究 |
| 3.4.1 实验部分 |
| 3.4.2 结果与讨论 |
| 3.4.3 结论 |
| 3.5 本章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树脂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酯 |
| 4.1 聚苯乙烯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 4.1.1 实验部分 |
| 4.1.2 结果与讨论 |
| 4.1.3 结论 |
| 4.2 磺化酚醛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 4.2.1 实验部分 |
| 4.2.2 结果与讨论 |
| 4.2.3 结论 |
| 4.3 磺化酚醛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树脂 |
| 4.3.1 结果讨论 |
| 4.3.2 结论 |
| 4.4 本章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研究现状 |
| 1.1.1 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
| 1.1.2 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应用 |
| 1.2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制备复合氧化物研究现状 |
| 1.2.1 类水滑石前驱体的合成方法 |
| 1.2.2 类水滑石化合物焙烧衍生产物的应用 |
| 1.3 羧酸酯催化合成研究现状 |
| 1.3.1 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利用 |
| 1.3.2 其他酯化新工艺 |
| 1.4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 1.4.1 水污染现状 |
| 1.4.2 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 1.5 本课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ZnMn_2O_4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 |
| 2.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催化剂的表征 |
| 2.3.2 催化剂催化性能 |
| 2.3.3 酯化产物分析 |
| 2.3.4 乙酸正丁酯催化合成动力学研究 |
| 2.3.5 酯化反应机理 |
| 2.3.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 2.3.7 酯化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ZnMn_2O_4 纳米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环己酯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 |
| 3.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 3.3.2 酯化产物分析 |
| 3.3.3 乙酸环己酯催化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Al 掺杂的 ZnMnO_3 的制备及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 |
| 4.2.2 试验方法和步骤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催化剂的表征 |
| 4.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 4.3.3 亚甲基蓝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 |
| 4.3.4 催化反应机理探讨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催化剂综述 |
| 1.1.1 锰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特点 |
| 1.1.2 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
| 1.1.3 纳米结构锰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 1.1.4 多孔锰氧化物的应用 |
| 1.2 酯化反应催化技术综述 |
| 1.2.1 化学催化技术 |
| 1.2.2 物理催化技术 |
| 1.2.3 其他技术 |
| 1.3 课题的提出、意义和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制备及其催化酯化反应性能研究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β-MnO_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 2.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β-MnO_2 催化剂的XRD 花样和 TEM 照片 |
| 2.3.2 β-MnO_2 催化剂的N_2 吸附脱附分析 |
| 2.3.3 催化剂的FTIR 分析 |
| 2.3.4 反应产物的鉴定 |
| 2.3.5 催化活性 |
| 2.3.6 酯化反应影响因素的探讨 |
| 2.3.7 正交实验确定优化条件 |
| 2.3.8 酯化反应动力学 |
| 2.3.9 酯化反应机理探讨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MnO_x/Al_2O_3 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催化剂制备 |
| 3.2.2 催化剂表征 |
| 3.2.3 催化剂催化酯化反应性能评价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催化剂表征分析 |
| 3.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 3.3.3 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4.1 总结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磺酸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
| 1.1 甲烷磺酸盐 |
| 1.2 芳基磺酸 (盐) |
| 1.3 氨基磺酸 |
| 1.4 树酯 |
| 2 无机盐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
| 2.1 氯化铁及高分子负载氯化铁 |
| 2.2 氯化锡和氯化亚锡 |
| 2.3 三氯化铝 |
| 2.4 硫酸铝 |
| 2.5 硫酸铜 |
| 2.6 硫酸铁及其复盐 |
| 2.7 铁铵矾 (十二水合硫酸铁铵) |
| 2.8 硫酸钛 |
| 2.9 硫酸高铈 |
| 2.1 0 硫酸锆 |
| 2.1 1 壳聚糖硫酸盐 |
| 2.1 2 一水硫酸氢钠 |
| 3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
| 4 杂多酸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
| 5 分子筛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
| 6 酶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
| 7 结束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固体酸催化剂简述 |
| 1.2 微波辐射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
| 1.3 合成缩醛(酮)、有机酸酯用催化剂研究概况 |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微波辐射下对甲苯磺酸催化无溶剂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和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
| 2.1 引言 |
| 2.2 微波辐射下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 |
| 2.3 微波辐射下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微波促进硫酸铁铵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活性炭负载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苯甲酸异丁酯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对甲苯磺酸铜催化合成草酸二丁酯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三氯化铁催化合成草酸二丁酯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4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