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1](2016)在《腹部九法为主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部九法(推、摩、揉、按、荡、抄、挤碾、拿)为主的推拿方法与传统手法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安徽省中医院小儿推拿科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患儿76例,依据患儿的就诊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腹部九法为主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10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厌食消失时间等改善情况,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患儿体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通过不同手法治疗,治疗10天后,治疗组痊愈7例(占18.42%),显效22例(占57.90%),有效6例(占15.79%),无效3例(占7.89%),总的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痊愈3例(占7.89%),显效17例(占44.74%),有效10例(占26.32%),无效8例(占21.05%),总有效率为78.95%。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χ2=4.003,P=0.038(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20天后,治疗组痊愈27例(占71.05%),显效9例(占23.68%),有效2例(占5.27%);对照组痊愈13例(占34.21%),显效15例(占39.47%),有效10例(占26.32%),两组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两组愈显率及痊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厌食消失时间(7.87±4.28d),明显短于对照组(12.66±5.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15.3±0.90kg)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81kg)(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15.9±0.81kg)明显高于对照组(15.3±0.92kg)(P<0.05)。结论腹部九法与传统手法对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均有效,但腹部九法更注重辨证分型,腹部九法在小儿胃脘积滞型治疗上疗效更为确切,其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灵活变化,取穴更为精减,较传统手法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等优势,因此腹部九法为主的推拿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及普及应用。
李雪卿[2](2000)在《指针(指压)疗法治疗小儿腹痛》文中认为
李雪卿[3](2000)在《治疗小儿腹病指针(指压)疗法》文中研究指明 指针(指压)疗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手法之一。指针就是以手指直接针对病人的身体所取的穴位用力进行指压,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小儿腹痛是幼儿常见的一种症状,腹痛的原因比较复杂。因饮食不当、腹部受凉而引起的小儿腹痛在幼儿园最为常见。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用指针法治疗小儿因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引起的胃肠痉挛性疼痛,止痛时间较快,效果很好,小朋友容易接受。因饮食不当引起的胃肠痉挛性疼痛,可采用指压会谷穴的方法,常在两分钟左右疼痛消失,止痛效果明显快捷;或采用指压三间穴,强刺激约三分钟腹痛基本缓解,后取足三里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文献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 |
| 1.前言 |
| 2.研究目的 |
| 3.临床资料 |
| 3.1 病例来源 |
| 3.2 诊断标准 |
| 3.2.1 西医诊断标准 |
| 3.2.2 中医辨证标准 |
| 3.2.3 病例选择标准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试验分组设计 |
| 3.3.2 治疗方案 |
| 3.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3.6 观察指标及结果分析 |
| 3.6.1 入组病例分布情况 |
| 3.6.2 一般情况比较 |
| 3.6.3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
| 3.6.4 两组患儿厌食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 3.6.5 两组患儿体重的比较 |
| 3.6.6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中医对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的认识 |
| 1.3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 2.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
| 3.小儿推拿学术源流 |
| 4.小儿推拿机理探讨 |
| 5.腹部九法为主的推拿对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的机理探讨 |
| 5.1 穴位及手法遴选之因及作用 |
| 5.1.1 穴位遴选之因 |
| 5.1.2 手法遴选之因 |
| 5.2 穴位及手法配伍特点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近况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