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媒体竞争催生新闻线人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线人(论文文献综述)

赵宏邈[1](2016)在《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线人”》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开始注重投入人力物力来挖掘新闻线索,致力于抢先用独特性、贴近性、趣味性、深刻性强的信息资源来吸引受众,于是一种新的职业应运而生,即"新闻线人"。"新闻线人"出现的实质是媒体的经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新闻传播走上大众化、平民化发展道路的表现。

蒋玉婷[2](2013)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线人现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判断也不断地受到冲击。在新闻传播领域,新问题、新现象和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闻线人现象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我国传媒业日益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产物。线人们或为了追逐报料费,或渴望表达自己的心声,或出于社会责任感而通过各种热线和报料平台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成为传媒界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发展至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线人对传媒界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已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和意义,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就以新闻学基本理论为出发点,主要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样本抽查等手段获取资料、完成研究。文章开篇,笔者在界定了新闻线人定义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新闻线人兴盛的背景及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点:传媒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是催化剂;社会文化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支撑;受众本位意识的张扬是动力。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新闻线人也随之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动和新的特征。笔者将这些新特征归纳为五点:报料渠道增多,形式更为多样:报料成本更低,报料报酬增多;线人大量涌现,网络线人成生力军;部分线人身份向“公民记者”转变;“线人报道”栏目、版面不断出现。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时代新闻线人的发展,于媒体而言,也是利弊互生的。它既扩展了媒体的新闻来源,提高了新闻可读性,加强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强化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推动了采编机制由记者中心制向编辑中心制的革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传媒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虚假线索增多,新闻的真实性更难把关。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消极影响,本文提出了四点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即明确记者的传统角色定位,强化媒体把关意识;拓宽新闻广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深度的挖掘;建立科学完善的新闻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新闻线人的培养和保护。

王珩[3](2012)在《新闻线人的道德审视》文中指出新闻线人是近年来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和媒体竞争需要产生的一种社会职业。媒体进入市场化和商业化运营后,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直接体现在对新闻信息源的争夺上。如何在有限的新闻资源里挖掘到更广阔、更独家的新闻线索,如何在日趋残酷的媒体竞争

施秀芳[4](2011)在《论全民记者时代的新闻线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民记者"时代,公民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很多新闻事件在网络上疯传,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舆论监督催生了新一代的公民记者,公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

袁维霞[5](2010)在《“新闻线人”的分类及产生的必然性》文中指出最近几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媒体打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在一些地方相应地出现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人——"新闻线人"。"新闻线人"是为媒体充当"暗探",向媒体反映问题,提供新闻线索的人,是身处百姓中间的记者耳目的延伸。他们提供的新闻

牛艳华[6](2009)在《“新闻报料”的传播学解读》文中提出作为新闻传播功能的延伸,新闻报料在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有其独特的生存法则。它在传者和受众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使新闻传播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群众路线,也使公众得到了一定的公共话语权和传媒使用接近权,有利于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更好发挥。

冉亚敏[7](2007)在《走在媒体边缘的“新闻线人”》文中研究表明90年代中后期,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新闻热线在都市类报纸上出现,催生了新闻线人的产生,其后逐渐向其他媒体延伸。新闻线人是媒介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媒体竞争凸显信源重要的产物。新闻线人在给传统新闻理念、体制带来变革与好处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

陈力峰,王际凯[8](2007)在《亦喜亦忧的“新闻线人”》文中研究指明“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有学者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

陈八零[9](2007)在《新闻线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线人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一新兴职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报业逐渐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产物,是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媒介竞争所催生出来的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家都市报火暴登场使得这场竞争日益多元化、白热化,从而导致本来就不充足的消息源日渐紧俏。如何在有限的新闻资源里攫取到“独家新闻”进而抓住受众的眼球并最终赢得市场便成了各大媒体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对独家新闻的开掘能力成为一家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新闻源头的开发也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环节。而增加新闻的信息量、追求信息的差异性便成为媒体的普遍选择。于是涉及面广的社会新闻自然成为群雄逐鹿的对象,增加新闻信息量主要变成了增加社会新闻的数量。社会新闻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且有大量突发性事件,媒体的记者数量和精力又有限,难以满足增加社会新闻数量的要求,这就为新闻线人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另一方面,媒体竞争加剧也造成了新闻线人对媒体的需求,“报料有奖”的因素也增强了线人对媒体的依赖。正是这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促使我拿起笔来,对时下异常火热的新闻线人的成因、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对传媒的影响,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论透视与思考。新闻线人也是一把双刃剑,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新闻线人一经产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是利弊兼有、得失互生的。因此对新闻线人现象在理论上加以释读,无论是对于媒体的有序竞争,还是媒体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抑或是整个媒介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业界诸侯争雄,重奖新闻线人不断升级的当下,理性探源并冷静透视这种现象,更有着远非学术意义之外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新闻线人现象的丰富研究成果成为了笔者行文的起点和基石,本文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出发,运用有关经济学、社会学理论,结合个案分析,用多种方法(如比较、演绎与归纳、纵向梳理与横向贯通、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来对新闻线人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分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选题的目的,该课题的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在对新闻线人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与自由撰稿人、通讯员以及记者的分析比较对新闻线人的社会角色进行了科学定位。第三部分分别从受众政治民主权利、市场经济的信息商品化以及法律和技术四个方面分三节对新闻线人的产生的背景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第四部分梳理了新闻线人的纵向演变历程,比较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新闻线人的不同现状,指出我国新闻线人发展现状的几个方面。第五部分从新闻传统、受众本位和采编体制各个方面论述了新闻线人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传媒生态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倡导建立科学的新闻信息来源制度。第六部分指出新闻线人市场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线人制度,平衡媒介、线人、受众三方的关系。

柯根松[10](2006)在《从“新闻线人”看“支票新闻”诞生》文中研究指明“新闻线人”是近年来媒体激烈竞争的产物,是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有效新闻线索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它的出现表明新闻信息有价,并催生了“支票新闻”。“支票新闻”一方面拓宽了信源,增加了信息量,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二、媒体竞争催生新闻线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体竞争催生新闻线人(论文提纲范文)

(1)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线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闻线人”产生的背景和必然性
三、“新闻线人”出现的意义
    1、奖励机制催生新职业
    2、“新闻线人”体现了“ 群众形式”
    3、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丰富了新闻内容
    4、“ 新闻线人” 积极参与新闻的传播
    5、配合了职业记者的工作
四、“新闻线人”存在的问题
    1、技术问题
    2、身份问题
    3、专业素质问题
五、“新闻线人”的发展趋势

(2)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线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闻线人的界定及其兴盛原因
    第一节 新闻线人的界定
    第二节 新闻线人的兴盛原因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新闻线人的新特征
    第一节 报料渠道增多,形式更为多样
    第二节 报料成本更低,报料报酬增多
    第三节 线人大量涌现,网络线人成生力军
    第四节 部分线人身份向“公民记者”转变
    第五节 “线人报道”栏目、版面不断出现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新闻线人对传媒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媒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新闻源,丰富了报道内容
        二、增强了“三贴近”性,提高了新闻可读性
        三、加强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
        四、强化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五、推动了采编机制的革新
    第二节 对传媒的消极影响
        一、助长了记者惰性,造成其依赖心理
        二、劣质信息多,加大了记者工作量
        三、虚假线索增多,新闻真实性更难把关
        四、线索缺乏内涵,使新闻报道日趋庸俗
        五、“新闻同质化”现象并无多大改观
        六、弱化了政府部门职能,造成法律与媒体监督错位
第四章 规避消极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明确记者传统角色定位,强化媒体把关意识
    第二节 拓宽新闻广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深度的挖掘
    第三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新闻源管理制度
    第四节 加强对新闻线人的培养和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新闻线人的道德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新闻道德
新闻线人的道德失范问题
    1. 侵犯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
    2. 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
    3. 伤害受众权益
    4. 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结语

(4)论全民记者时代的新闻线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线人
    (一) 新闻线人产生的原因
    (二) 新闻线人对新闻工作的利弊
    (三) 新闻线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新媒体时代的公民记者
    (一) 公民记者的产生
    (二) 新闻线人与公民记者的区别
    (三) 公民记者对新闻工作的利弊
三、新闻线人的转变
    (一) 公民记者的不断发展
    (二) 公民记者代替新闻线人

(6)“新闻报料”的传播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报料、新闻线人的源起
二、新闻报料的传播学视角解读

(8)亦喜亦忧的“新闻线人”(论文提纲范文)

1.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
2. 受众对媒介的要求越来越高
3.“新闻线人”的构成和作用
1 0 时18分, 他在陕西商南县的朋友胡先生打电话称:一架飞往武汉的客机, 早些时在商南县青山乡坠毁。

(9)新闻线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新闻线人的定义和社会角色分析
    第一节 新闻线人的界定
    第二节 新闻线人的分类
        一、根据线人身份分
        二、根据专业化程度分
    第三节 新闻线人的社会角色分析
        一、与自由撰稿人的比较分析
        二、与通讯员的比较分析
        三、与记者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 新闻线人的背景研究
    第一节 新闻线人的政治背景
        一、受众政治民主权利的保障
        二、“群众办报”和“三贴近”原则的回应和体现
    第二节 新闻线人的经济背景
        一、市场经济下的信息商品化
        二、低成本的信息来源开发
    第三节 新闻线人的法律和技术背景
        一、法律背景
        二、技术背景
第三章 新闻线人的历代演变和发展现状
    第一节 新闻线人的纵向演变和横向比较分析
        一、新闻线人的纵向演变
        二、新闻线人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新闻线人的发展现状
        一、新闻线人大量存在
        二、新闻线人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三、新闻线人的收入有不断攀升的势头
        四、新闻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主要是社会新闻
第四章 新闻线人对传媒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线人对传媒的积极影响
        一、“群众办报”新闻传统的回归与革新
        二、消极到积极:受众与媒介互动性增强
        三、新闻采编体制的革新
    第二节 新闻线人对传媒的消极影响
        一、新闻价值问题
        二、新闻真实性问题
        三、新闻同质化问题
        四、增长记者的惰性心理
        五、法律与媒体监督错位
    第三节 媒介信息来源制度的构建
        一、合理使用匿名源
        二、建立科学的新闻信息来源制度
第五章 新闻线人市场的完善
    第一节 新闻线人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权责利尚未明晰
        二、公共组织“兜售”信息资源
        三、新闻线人的道德失范问题
    第二节 新闻线人制度的构建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10)从“新闻线人”看“支票新闻”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支票新闻”概述
二、新闻线人成新职业
三、“支票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 媒体竞争白热化是“支票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 希望公开发表个人的声音
    (三) 寻求帮助
四、“支票新闻”:新闻资源不再无偿
五、正确认识“支票新闻”现象

四、媒体竞争催生新闻线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线人”[J]. 赵宏邈. 时代青年(视点), 2016(02)
  • [2]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线人现象研究[D]. 蒋玉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3]新闻线人的道德审视[J]. 王珩. 青年记者, 2012(19)
  • [4]论全民记者时代的新闻线人[J]. 施秀芳. 群文天地, 2011(02)
  • [5]“新闻线人”的分类及产生的必然性[J]. 袁维霞.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0(08)
  • [6]“新闻报料”的传播学解读[J]. 牛艳华. 东南传播, 2009(01)
  • [7]走在媒体边缘的“新闻线人”[J]. 冉亚敏.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5)
  • [8]亦喜亦忧的“新闻线人”[J]. 陈力峰,王际凯. 青年记者, 2007(10)
  • [9]新闻线人研究[D]. 陈八零. 四川大学, 2007(05)
  • [10]从“新闻线人”看“支票新闻”诞生[J]. 柯根松.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6(05)



上一篇: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
下一篇:寒地优质稻米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实践